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他们都有病——引发朝廷争论的医学著作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24 09:50:19 0


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人诵习。

——《宋朝事实类苑》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主要以书籍为载体传世,由于早期印刷的落后、专制君主的禁毁以及兵燹战乱、天灾人祸,很多已散失乃至泯灭,令人扼腕叹息,只有极少数幸运地失而复得,《黄帝内经》就是一例。

有预谋的进献

这部伟大的哲学、医学巨著分《素问》和《灵枢》两册,是唯物辩证与生命科学交相辉映的不朽杰作,理应在世界医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惜早在宋朝以前,《灵枢》就绝迹了。

万幸的是,它的下册流落在朝鲜半岛。高丽宣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宋哲宗元祐七年)十一月,高丽使节计划向大宋进献《黄帝针经》(即《灵枢》)等书,但要求换取《历代史》(即《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等典籍。此“换书事件”非同小可,立即在朝野引起争议。有大臣认为“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者诵习”。

当时的礼部尚书苏轼,恰逢人生中唯一官运亨通的几年,闻之大呼不可,奋笔疾书,连上奏章加以阻挠。也难怪,区区一医书在士大夫眼中怎比华夏的治国经验?然而哲宗深思熟虑,最终否决苏轼的动议,同意交换,且下诏明年将其颁行天下,此举功在千秋。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乃政事历史百科全书。苏轼的理由不光在互赠图书层面,其实是对整个对外朝贡制度的彻底否定,因为他认为与高丽国的贸易往来会导致民膏的耗竭、民力的浪费,又涉及强敌契丹的外交纠葛。他还不乏国防意识,担心高丽“图画山川形胜,窥测虚实”,有为契丹做间谍之嫌。此外,“纵横权谲之谋”、“谋臣奇策”也实在不宜让高丽这蕞尔小国涉猎,说白了就是担心人家学到了中华的奇谋智略,并拿去与大辽国分享。

的确,当年日军在甲午战争乃至三十年后全面侵华时,其实早已处心积虑、潜伏间谍组织多年,所绘之中国地图精确到列出村落前后的树木水井,连中国自身绘制的地图都望尘莫及,难怪人家打胜仗了。但是,这就是拒绝文化交流的理由吗?

深谋远虑的宋哲宗

这里存在文化禁运与文化输出的论战。高丽人索要的经典史书,以政治、军事为主,中原流传多年,并非国家机密,其中关于地理、民族、经济的不多,也非司马光等史学家热衷表述的内容,高丽人如为间谍活动而索书,未免幼稚且事倍功半,其主要目的还是向上邦学治国经验、军事谋略、宫廷斗争策略,仰慕中华文化罢了。

至于只有十七八岁的宋哲宗如何做得这般好事,也着实有深层的因素。宋朝医学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历任皇帝对医学的倡行和积极参与。在医学教育、医学资料整理、编写校订医书及颁布医药法令方面,宋代皇帝重视有加。宋太祖就下令组织医官修订了宋朝第一部药典《开宝新详订本草》,还开了帝王为医书写序的先河,以后各代都有效仿。宋太宗在未登基前就喜爱医术,还收藏了千余条名方,继位后,又下令让各个翰林医官敬献家传验方,并向民间征集各种良方,最后由御医编成了《太平圣惠方》,太宗不但为此书做了序,还赐了书名。宋真宗是个十分重视养生的皇帝,选了两本经典的养生书籍印刷发行,颁布天下,把养生之术推广到民间。宋仁宗时,国家专门设置“校正医书局”,负责对前代重要医学书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可见,他们赵家都有这样的老传统。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换书事件”发生时,宋哲宗因年龄不大,尚未开始亲政,实权掌握在太后手里。对于太后的束缚、旧党的窠臼,血气方刚、颇想有一番作为的宋哲宗自然内心很是不满,碰巧苏东坡政治上又属旧党,在这件太后不怎么管的小事情上把旧党整饬一下,未尝不是年轻皇帝的初试手腕。更巧的是,《灵枢》刊行全国不久,太后就病故了,哲宗如愿以偿大权在握,苏轼等人的厄运再次降临,被贬到遥远的广东惠州,政治生命从此终结!

文化交流的神奇力量

中国遗失到海外的文化成果其实很多,幸赖他国的珍视和保存,才得以存在,并通过日后的交流,重回怀抱,继续作为世界文明的共同财产,把成果发扬光大。

《天工开物》也是典型例子。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由于作者具有反清思想且入清后不与当局合作,清朝遂对此书进行封禁,不久,它就在国内失传了,知者愈来愈少,直至泯灭。

等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时发现里面论述冶炼铜矿处,引用过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他便想看看书的全貌,但遍访图书馆、大学者而一无所获!后来这个人偶然在日本朋友家发现此书的日文版,遂到日本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有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翻译本!原始的中文版也逐步浮出水面,由此,这本几乎绝迹的著作才重新回归。

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可见文化交流的神奇伟大。回头看苏轼,他的确比较“保守”,但殊不知死守文化、拒绝示人,也不见得能永远领先,汉人熟谙孙子兵法,但面对野蛮的匈奴、女真、蒙古、满洲,还能望风披靡吗?大清文士对五千年华夏史了如指掌,沾沾自喜于权谋智略,在和洋人打交道时不也捉襟见肘、进退失据,显得愚昧可笑吗?闭关锁国之思,大抵从宋朝开始吧。

文化是软实力,并不假,但它的强度和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军队、矿产、粮食等硬实力。再说,文化这玩意儿,只要人民有需求,就不是当局想禁就能禁的。元祐四年(1089年),为祝贺辽国皇帝生辰,苏轼的弟弟苏辙代表朝廷出使契丹,这次出使,苏辙深切地体会到契丹民众对他哥哥的崇拜。那时候,李白、贾岛、黄庭坚等人的诗作已成为契丹人学习汉文诗歌的典范,苏轼的诗和名字在契丹人心中更如雷贯耳,在辽原上广为传诵。就在苏辙出使契丹的同一年,苏轼的诗集《眉山集》才刊印不久,苏辙在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当苏辙住进驿馆后,一举头又看到墙壁上题有苏轼的诗文,着实让他吃惊、感慨不已。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且看今日的韩国,通过电影、旅游等手段,输出文化不遗余力,国际影响大增,国力有增无减,已俨然一发达强国。可见,文化是拿来交流的,不能以收藏心态、用闭门锁箱之法保管。一潭死水再清澈甘甜也有枯竭之日,只有交流循环才有不竭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117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