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他们都有病——医师素养攸关医德、医风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24 09:50:36 0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言医·序》

人们普遍认为医师乃高尚职业,“高尚”一方面是指医者的仁德,另一方面是指医者团体。古往今来,这样的评价代表大众对医师的美好期待。不过,也有些医师实在应该在“高尚”、“文化”面前无地自容。

学问不精,贻笑大方

清代《笑例》云,某医师见街头算卦的术士桌上摆着《易经》,遂感慨万千道:“我当学占卜,不应学医矣。”人问其故,某叹曰:“彼是《易经》,想必容易,哪似医者所学之《难经》,谋生难上加难也。”《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前述望文生义的浅薄之医能看好病吗?

《冷庐医话》又载,明朝医家戴元礼听说当地某名医技术高明,欣然拜访,门前刚巧听到该医师对取药者大喊:“临煎加锡一块!”戴元礼大惑,问何故,那医师傲慢地说:“此古方耳。”言下之意,这深奥的古方你怎会懂?戴元礼仔细一想,茅塞顿开,原来这位“名医”把“锡”和“饧”混为一谈,“锡”是金属,而古方中的“饧”是用糯米煎制的饴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可决生死!

或许你觉得这不过是鸡毛蒜皮,可惜文化向来都是不容轻视的!撇开医德问题,时下年轻医师的文化素质委实不乐观。

数日前,我早晨听到一位实习的政府医院进阶学员交接换班,说昨夜消化科收了个“胃肠功能‘索’乱”的患者,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连常用词“紊乱”都全然不知。澳门市民日后还得仰赖这些政府医院的大夫啊!又不久前,我看到一位本科刚毕业的医师求职信,内有籍贯一栏,他填“福建葡田”。荒谬!我虽非福建籍,但好歹知道“莆田”这个有点名气的地方!澳门人极少用拼音输入法,多用仓颉笔画输入,该生的错漏显然并非来自同音字的疏忽,而是自小在脑海中就存在完全错误的信息!对家乡名城的无知,是家长的错?还是老师的错?

医师的素质不等于技能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现今的开放社会高速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果认为医师只需要懂得诊断、开药和做手术就万事大吉,那未免低估了社会和行业的复杂性。医师固然无须对天文地理、中外历史了如指掌,也无须对诗词歌赋烂熟于心,但总该要对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大学的医学教育终究不能是单纯的职业技能灌输,更应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样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才不会是作业流程中呆若木鸡的复制品,才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才有成为社会栋梁的希望!明朝医家裴一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未免苛刻,但一个人文知识肤浅的医师,又能具备多高的道德水平?又能走多远?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合格的治疗技术,同时还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人文素养教育仍然相对欠缺。

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导致内地医师医德、医风下降的原因虽然有市场体制改革、社会风气影响等外在因素,但上述医德问题的争议,关键仍在于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知识欠缺、道德修养不足、在大是大非面前感到迷惘,这是内因。人文知识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医德、医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德败坏、医风不良,本质上是医德的扭曲。

谈及医学人文,很多人都会想到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其医学人文教育堪称全球典范。其实,台湾的医学院校普遍都重视医学人文研究,各个院校几乎都设有医学人文研究所,学校也设立了很多医学人文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修满十八个通识课程的学分,以开阔学生视野。

读完医学课程,在医学院校毕业,并且取得行医资格,过程漫长而艰辛,对绝大多数医师来说,仅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他们走完了这个初级阶段,已经在医学知识上打好了基础。可是,“知识、文化、智能”这三个词之间到底有何异同,有何关联?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文化吗?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吗?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有智慧吗?

还是让一颗充满谦卑的心,在人生的历练中,回答这个问题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117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