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高祖传——一锅粥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10:40 0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

哀莫大于心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丹未果后,迁怒于所有的儒生,先后两次坑杀了数千名儒生。“焚书坑儒”事件惊动了世人,秦始皇的罪名从此又多了一项。

当然,集体坑杀活人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秦国在攻打赵国获胜之后,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坑杀了赵兵四十万。四十万,想想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何况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四十万人被坑杀时是何等悲惨的场面。视人的生命如草芥,视人如蝼蚁,这对人性本身来说,真是可悲、可怜、可叹!

然而,项羽似乎也不甘落后,把目标瞄准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多万秦军身上。

章邯当年东奔西荡,四处镇压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率领的是一支铁打的王牌之师。军中的士兵多半是长年在骊山服役的囚人,长期的压迫和超负荷的劳动,练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磨炼了他们的坚韧毅力,从而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战斗力。从暗无天日的囚犯生活中获释的他们,只有一个想法:谁给口饭吃,就为谁卖命。

比起痛不欲生的服役生涯,打仗算是轻松的活了。有衣穿,有饭吃,还有军饷拿。如果表现得再好些,还可以升官发财。于是,他们就像一群永远不知疲倦的魔鬼,每一战都拼尽全力,每一战都奋不顾身,每一战都舍我其谁,也因此每一战都战无不胜。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章邯也没有亏待他们,总是把获胜的战利品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分发。人就是这样,你给予了别人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回报。所以,章邯在将士们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当章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降项羽后,手下众将士都选择了与他不离不弃。

项羽自己的军队大约有二十万人,再加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他的军队已有四十来万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无敌的数据了。

项羽和刘邦的关中之争就像是龟兔赛跑,跑得快的不一定最先到达终点,而跑得慢却一直在跑的,可能才是最终赢家。

巨鹿大胜后,项羽的前面已无大的阻碍了。然而他到了新安后,却突然停下来不跑了。原因很简单,手下人太多了,四十多万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比起轻装上阵的刘邦来说,他的行军速度简直慢得像蜗牛。

革命军和降军混在一起,鱼龙混杂,各怀心事,就是想跑快点儿也有些力不从心。当初就是怕出事,项羽才把革命军和降军交叉安排在一起。然而,革命军和降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个像是亲娘养的,一个像是后娘养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不同。

在项羽的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士兵跷起二郎腿,对一个降兵说,给老子捶捶背、揉揉肩,给老子洗脚。呼来唤去,就像使唤佣人一样使唤降兵。长此以往,降兵们的心中怨气太重,矛盾自此激化升级。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在军中传播:投降的秦军想造反。

“想造反,那还了得?”项羽一听不干了,马上把自己的两个亲信英布和蒲将军找来进行商量。

“秦国的这些降兵人数多,且怀有二心,如果到了关中,突然发难,反戈一击,那我们岂不是很危险吗?”

“非我嫡系,其心必异。既然秦军不厚道,心怀叵测,与其日后受其凌辱,不如先下手为强,把这些降兵统统格杀勿论。”英布和蒲将军纷纷建议道。

一场旷世大坑杀就这样发生了。

是夜,夜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是杀人放火的绝好机会。楚军在英布和蒲将军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了二十万归降的秦军。没有丝毫悬念,新安(今湖南省义马市)城南,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地。

据说那夜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飘,白如孝服,直刺人心,仿佛是在为二十万冤魂送别。寒风凛凛,悲如妇哭,哀伤如许,仿佛也在为二十万冤魂鸣不平。

第二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仅存的将领闻讯而来,捶胸顿足泪如雨下。也许是受这件事的影响,章邯从此不复当年的神勇。司马欣和董翳也再没干出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也许在二十多万秦军被坑杀的同时,他们三人的心也随之死了。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此言非虚也。这正是:

突施杀着,毫无提防。神将悍兵齐犯傻。枭雄铁卫今安在,昔年无敌再难现。汉中三杰,王师魂断。日暮只道英雄远。兴亡弹指间,浊酒一壶复一叹。

万水千山总关情

项羽始料未及的是,处理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大都不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虽然坑杀了二十多万人,但项羽很快又在路上捡了二十来万人。

此时,函谷关上旌旗飘扬,不是大秦的旗帜,而是楚军的大旗。城头换大旗,这意味着什么?项羽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结拜兄弟刘邦已先他一步到达了关中。

令项羽更惊讶的是,他这支成功打败秦军主力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非但没有得到欢迎,反而吃了闭门羹。

“开门!”项羽心中不快,拍了拍马独自到城门边一声怒吼。他的话音刚落,突听“嗖”的一声,一支长箭有气无力地落在他身前。

“沛公有令,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入内。”一名将军模样的人站在城上威严地说道,显然刚才那一箭就是他射给项羽示威的。

“可恶的刘邦,欺人太甚,给我拿下这座城再说!”项羽一声令下,手下几十万士兵便如潮水般向城边涌去。城上的守军本来就只有区区几千人,因此,项羽不费吹灰之力便进了城。

进了城,项羽的余怒未消。今天吃的闭门羹令他怒气冲天,他非要找到刘邦,把他碎尸万段才解恨。这时,负责四处搜集情报的人派上用场了。他们找到了刘邦所在的准确位置——刘邦的大军并没有在咸阳,而是驻扎在灞上。

咸阳近在咫尺,灞上也近在咫尺。先去咸阳还是先去灞上,项羽为难了。

去咸阳是因为那是秦朝的老窝,是他一直想取而代之的地方。去灞上就是去找刘邦算闭门羹的账。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在还没有搞清事态之前,项羽也不敢乱来。于是,他听从范增的建议,先在鸿门扎下大营,站稳脚跟再说。

是夜,项羽和将领们激烈地讨论刘邦真正的目的。这个问题一出,众将领纷纷畅所欲言。有的人说他是怕大王,有的人说他是想独取关中,有的人建议项羽让楚怀王来做主,还有的人建议他先给刘邦一点颜色瞧瞧。

正当众将领说得唾沫横飞之际,门外的卫卒带了一个人进来,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来的使者。使者带来了曹无伤的亲笔书信:“沛公已把秦王宫所有金银财宝占为己有,他下一步就是想当关中王啊。”

范增发话了:“刘邦原本是酒色之徒,但到了关中后,百姓送来的财物他不接,如花似玉的女人他不碰,看来他已怀有远大之志。再说我曾请人看过他的相,说他有天子之气,这样的人留着后患无穷,得抓紧时间干掉才是啊!”

“他想跟我争关中王?”本来就对闭门羹事件耿耿于怀的项羽终于发飙了。他令使者转告曹无伤,明天攻打灞上,叫他做好内应的准备。

是夜,项羽手下的革命军磨刀霍霍,只待天一亮就杀向灞上。

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深夜派人来访项羽,定下了里应外合的绝妙之计。再加上当时项羽和刘邦的军事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结果似乎毫无悬念了。然而,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一个人,他的出现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名字叫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现任左尹一职。曹无伤来项羽这里,项伯却到刘邦那里去了。你来我往算是扯平了。

其实曹无伤来投靠项羽很容易理解,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数倍,论实力明显项羽高出好几个等级。曹无伤不傻,自然不会跟着刘邦走向穷途末路,转投明主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说曹无伤的举动太正常不过了,那么项羽的亲叔叔项伯的举动就太不正常了。那么,项伯为什么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其实,他去刘邦那里不是背叛项羽,而是去叙旧,因为他和张良是故交。那么,项张二人的这段“旧”是从何而来的呢?

项伯原本是江南一名小县吏。后来有人瞧不起已落魄的项氏家族,总是耻笑和唾骂他。那时候的项伯年轻气盛,怒而拔剑杀了那人。从此,他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后来,他逃到下邳时,与同样隐身于此的张良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如故,项伯便在张良的小屋里落了脚,直到项梁和项羽起兵的事传来,他才告别张良去参加项梁的革命军。后来,张良也追随刘邦革命去了。

项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和张良的情义是很深的。两人虽然没有结拜为兄弟,但早已胜似兄弟了。此时,项伯自然不肯让张良白白等死,于是连夜来劝张良快逃。

张良一听,虽然心里瓦凉瓦凉的,但脸上却不动声色。

“我是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的,一直送到了这里。此时沛公有难,我如果选择一走了之,太不仁义了。因此,走之前,我必须跟他打个招呼。”张良说着入内去找刘邦了。

刘邦正在做他的“关中王梦”,听了张良的报告,顿时梦破了,心碎了。

“沛公,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扼守函谷关,不让项羽等革命军入关的?您扪心自问下,凭我们的实力,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

面对张良的咄咄逼问,刘邦冷汗如雨。他毫不隐讳地告诉张良这是鲰生出的主意,并表示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是我的失策,是我错了。如今,你可有何应对之策吗?”刘邦焦急地问道。

眼看刘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错态度良好,大有改过自新的架势,张良也就没有再为难他,马上向刘邦献上一计。

“现在您唯一的救星就是项伯。”张良语出惊人,刘邦洗耳恭听。张良走上前去,与刘邦耳语了一番。刘邦的脸色顿时由阴转晴,仿佛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曙光。

张良计谋已出,接下来就该看刘邦的表演了。他们使出的是刘氏独特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拜把子。

刘邦在张良的陪同下,来见项伯。一见面,他就像对待相识多年的朋友似的,与项伯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并且口口声声地直呼项伯为大哥。项伯受宠若惊,只能默认了这位从天而降的小弟。那一瞬间,他的心里肯定在想,被人崇拜的滋味就是爽歪歪啊!

第二板斧:结亲家。

象征性的礼节到位后,刘邦马上向项伯提结为儿女亲家的事。项伯盛情难却,只能默许了这桩主动送上门来的婚事。那一刻,他的心里肯定在大笑,被人追捧的感觉就是喜洋洋啊!

第三板斧:喝喜酒。

把子也拜了,亲家也结了,刘邦大手一挥,马上上美酒,并美其名曰共同欢庆。项伯喜出望外,只能接住了那一杯杯琼浆玉液。那一刻,他的心里如痴如醉,被酒精麻醉的感觉就是乐哈哈啊!

爽了,喜了,乐了,该是刘邦亮剑的时候了。这时,刘邦充分调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开始了长篇演说。

“防贼甚于防川。”刘邦娓娓道来,“我无意与项王为敌,一切的一切都是误会。我之所以派人守函谷关,不是为了防项王,而是为了防贼啊。我无心为王。我入关中,丝毫都不敢私自占有,所有公共财产都登记入库,为的就是等待项王的到来,为的就是献给项王啊!我与项王同样是革命军,怎能因为一点小误会而自相残杀,那岂不是会被世人唾骂和耻笑?”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刘邦在演说的过程中,还加上了肢体语言,而且说到伤心处,还声泪俱下,其泪晶莹剔透,悲恸欲绝,其情感人至深。

通过三板斧的洗脑和演说的攻心,项伯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项伯了,他成了刘邦的“小三”。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极力劝说和阻止项羽不打刘邦。

刘邦毕恭毕敬地把项伯送到大营外时,喃喃地说:“大哥……呃,亲家,麻烦您帮我给项王带句话,就说我明天一大早亲自去他营帐里道歉。”

项伯回去后直接找到项羽。

“我刚刚去了沛公军中一趟。”项伯坐下后,直言不讳地告诉项羽,他去刘邦那里找过好朋友张良,说是不想眼睁睁看着当年患难之交的朋友白白死掉。当然,他省去了刘邦“安抚”他那一段。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良是个人才,忙问他把张良带来了没有。在他的潜意识里,刘邦那一点兵太微不足道了,张良的归顺才是他想要的。

项伯这时充分发挥了从刘邦那里学来的编故事能力,说张良不忍两大革命军因误会而自相残杀,说刘邦并无称王之心,曹无伤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升官发财,才极力造谣说刘邦的坏话。然后,项伯还解释了函谷关的闭门羹是刘邦的无心之过,是为了防贼才设的。总之,一切都被他说得合情合理。

项羽听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显然是在判断项伯话里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项羽是项伯看着长大的。项羽的那点花花心思逃不过项伯的眼睛。眼看项羽有犹豫,他马上灌下了最后一剂猛药。

“沛公如果不先攻入关中灭了暴秦,将军怎能如此轻松地挺进关中呢?他是有功的啊!如果我们灭了他,那就是不仁不义。这可不是明主所为啊!”

项羽终于点头了,他完全相信了项伯的话。于是,第二天早上,众士兵整装待发时,项羽却突然说:“这一战,咱不打了。”

张良,想不佩服你的人脉都不行;刘邦,想不佩服你的口才都不行;项伯,想不佩服你的愚昧都不行;项羽,想不佩服你的智商都不行。

历史就这样被这四个人决定了。鸿门宴,成了刘邦和项羽政治斗争的决战场。

决战鸿门宴

鸿门宴前夕。

项羽这边,楚军大本营的气氛并不融洽,范增质问项羽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项羽的回答无非是转述项伯那一套金玉良言,范增听后心里气得直骂娘。

刘邦这边,汉军大本营的气氛有点压抑,他正在进行精心部署。这次赴宴,刘邦选择了轻车简行,只带了一百多名骑兵。这其中包括五名亲信,分别是张良、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事实证明,这五虎上将才是刘邦逃脱虎口的护身符。此时,赴宴的刘邦就像是一个赌徒,赌赢了,柳暗花明,赌输了,一败涂地。

鸿门宴的进程一波三折,极为精彩。我们将其分为入席、开席、搅席、闯席、离席、撤席六个回合来描述。

鸿门宴第一回合——入席。

刘邦和张良一同入席,至于樊哙,因为入席名额有限,只有先站在门外候着。而此次宴会的主人项羽、范增、项伯三人早已端坐大厅,静候刘邦的到来。

“在下不知将军大驾入关,未曾远迎,罪过罪过。”刘邦进来后跪在地上主动赔礼道歉。

“何罪之有?”项羽冷哼道。

“我派将守关,只是为了防贼,不想弄巧成拙,该死该死。”刘邦道。

“不知者不罪。”项羽答。

“可惜现在有小人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我承诺,关中的地盘都是您的,我分毫不占。”

对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项羽彻底信了。他终于按捺不住,居然把投奔自己的内线都出卖了。

“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唉,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中伤你啊,不然的话,我又怎么会误解你啊!”

就这样,刘邦三言两语就搞掂了项羽,消除了“误会”,可谓口才一流,政治智慧一流。而从项羽的反应和表现来看,他显然与刘邦有很大差距,在政治手段上显得极为幼稚。

这一回合的比拼,明面上是刘邦又点头又哈腰,又赔礼又道歉,是项羽胜了,但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一场的大赢家却是刘邦。他不但成功稳住了项羽,而且找到了出卖自己的叛徒曹无伤。

鸿门宴第二回合——开席。

“看来真是一场误会。”项羽心中舒了一口气。高兴之余,他马上请刘邦入座,宴席正式开始。

项羽和刘邦都爱杯中物,两人你来我往喝得不亦乐乎。看着两人的亲热劲儿,可急坏了一旁的范增。

范增先前就对项羽突然改变主意这件事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见刘邦已是瓮中之鳖,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宴席上很快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刘邦频频举杯向项羽敬酒,而范增却频频举起身上的玉玦向项羽示意。

酒、久同音。刘邦举起酒杯,就是要和项羽通过杯中物建立长久的感情,以达到保全性命的目的。

玦、决同音。范增举起玉玦,就是要项羽马上下定决心杀死刘邦,以达到快刀斩乱麻的目的。

可惜这时的项羽,眼中只有美酒佳肴,对范增的暗示视而不见。而刘邦显然只有招架之法,毫无反击之力。不过,此时无招胜有招,这一回合双方算打成了平手。

鸿门宴第三回合——搅席。

眼看举玉玦杀刘邦这套方案行不通了,范增当机立断,马上启动第二套方案,找来了项羽的堂弟项庄,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于是,正当项羽和刘邦两人豪饮时,项庄以助剑为乐的名义登场了。

顿时,帐篷内,剑气逼人,直弄得人睁不开眼。说时迟那时快,项庄眼见时机一到,剑光一闪,便朝还在发呆的刘邦身上刺去。电光石火之间,项伯出手了,他完全忘了自己是项羽的亲叔叔,也忘了自己有为项氏家族夺天下的责任和义务。他的脑中,此时只有刘邦许诺的种种好处。

项伯及时挥剑挡住了项庄的致命一击。接下来,场上变成了项氏家族内部人员的比武。项庄和项伯两人使的都是项氏剑法,彼此知根知底,动起手来当真是难分难解。

顿时,宴厅里龙吟虎啸,刀光如雪,剑气如虹……

这一回合的比拼,项羽没有出招,刘邦没有出招,只有范增一个人在表演,项庄和项伯两个配角在配合。

范增使出的这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似完美无缺,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原因是自己内部人互相抬杠。于是,刘邦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这一回合,刘邦看似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双方是平分秋色,又打成了平局。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很惊险的,特别是刘邦,已成惊弓之鸟。生与死对他来说,只在毫厘之间。

鸿门宴第四回合——闯席。

刀光剑影,杀气腾腾,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如果这时张良还没有看出端倪来的话,他就根本不配做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

张良以上厕所为由,急忙出了帐门,找到樊哙,说明了情况。樊哙一听不干了,提剑持盾便往营帐里闯。门前的士兵自然不会让他这样的局外人随便进入,立刻出戟阻拦。

这时候樊哙是豁出去了。他拿起盾牌就往里冲,把侍卫撞得眼冒金星,满地找牙。

“来者何人?”面对樊哙的突然闯入,项羽很是吃惊,再看此人圆睁怒目,心中不由一紧。

“吾乃沛公参乘樊哙是也!”樊哙傲然道。

“好一个勇士啊!”项羽见他气宇不凡,心里赞道,“赐他一坛酒。”

项羽的手下马上搬来一大坛酒。这坛酒没有五斤也有两斤,常人喝不完就趴下了。项羽的意思很明白,既然你敢闯席,我就给你点厉害尝尝。

樊哙是个人物,岂是被吓大的?他二话不说,接过酒坛一口气就喝了个底朝天,然后拜谢道:“好酒,好酒啊,谢项王!”

“赏他一块肉。”考完酒量,项羽接下来要考樊哙的食量了。

这回项羽手下的士兵们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马上端上来一条没有煮过的生猪腿,对樊哙说:“这肉既新鲜又可口,请慢用吧。”

樊哙这时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假装很高兴地接过猪腿,然后把盾牌反扣在地,将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宝剑将肉切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三下五除二,樊哙就把猪腿吃完了,然后还装模作样地赞叹道:“好吃啊,好吃!有酒有肉,神仙也不过如此。”

项羽正喜欢樊哙这样的豪爽脾气。他一边称赞一边问:“还能再喝吗?”

“我连死都不怕,更何况一坛酒、一条猪腿!”樊哙知道自己再不说话,不被酒呛死也会被猪肉给撑死,于是,他当着项羽的面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演讲。

“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樊哙的演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始了,“秦王暴虐无道,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被逼无奈,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谁是关中王?”樊哙抛出了这一核心问题,“当初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如今沛公先入关,不仅未称王,还封存了银库,登记好民众,退军灞上专等将军的到来。项王,您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关中王啊!至于沛公派兵把守函谷关,那也是为了防贼,替您保存好革命成果啊!”

项羽赞赏地点了点头。虽然他早已知晓原委,不过听到身为一介武夫的樊哙也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得如此精彩,便对刘邦更加放心了。

显然,樊哙之所以能临场发挥得这么好,离不开刘邦和张良的统筹安排。来时,他们早已统一了口径,打好了腹稿,所以樊哙的演说才会如此流利和滔滔不绝。

“坐,请坐,请上坐。”项羽恭敬地把樊哙请入了席中。

后发制人的张良在这一回合找来帮手樊哙,运用“假痴不癫”之计成功突破了范增苦苦布下的局,让在“瓮中”的刘邦看到了生的希望。这一回合的比拼,刘邦一方胜出。

鸿门宴第五回合——离席。

樊哙的到来是鸿门宴的高潮部分,因为他成功吸引了项羽的注意力。这时,张良向刘邦使了一个眼色,刘邦会意,马上起身,以如厕之名走到帐外。然后,张良也趁机溜了出来。

“宴无好宴,沛公得赶紧撤啊!”到了帐外,张良马上劝刘邦离开。

“不辞而别是对主人的大不敬啊!”刘邦自然知道形势危急,但还是心存顾虑。

两人正僵持着,成功脱身的樊哙走了出来。

“做大事不顾细节,行大礼不拘小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沛公您能逃出这个局中局就是万幸了,哪还顾得上那些个繁文缛节啊!”

刘邦听后,终于下定决心马上离开。

“沛公先走,我来断后。”张良道。

刘邦见张良一脸的镇定,知道他自有脱身之计,便拿出一对还没来得及献出的白璧,让他转交给项羽,另外又拿出一对玉斗献给亚父范增。

随后,刘邦独自上马,沿着小路开溜,而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四人手持刀剑盾牌,紧跟在刘邦马屁股后面飞奔。

在这一回合的比拼中,刘邦成功金蝉脱壳,张良独自留下断后。虎口逃生和虎口拔牙一样艰难,但刘邦一方显示出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和不俗的勇气,从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鸿门宴第六回合——撤席。

刘邦就这样从项羽眼皮子底下逃之夭夭了。

估摸着刘邦已抵达安全地带了,张良才慢悠悠地走到帐内,抱拳道:“沛公不胜酒力,怕酒后失态,已经先行离开了。他让我代为赔礼道歉,并送一对白璧献给将军,一对玉斗献给范老先生。”

“沛公现在何处?”项羽问道。

听了项羽这番天真的发问,范增的气不打一处来。他把张良转送的礼物摔了个粉碎,愤愤地对项羽说道:“你小子真是榆木脑袋啊,真不值得与你共谋大事!将来夺你天下者,百分之一百是沛公,我们日后都是他的俘虏啊!”

这便是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鸿门宴。原本拥有绝对优势的项羽放过了刘邦,也放过了快到手的江山。这注定是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左手咸阳,右手彭城

三天后,项羽带领四十万革命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咸阳。

咸阳,是项羽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他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能有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了多少,牺牲了多少。当初那句“彼可取而代也”还历历在目,转眼前竟然美梦成真。

项羽的眼睛突然红了,那是对暴秦的痛恨,是对项梁的怀念。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那么多的流年不利,那么多的九死一生,这一刻都化成了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

擦干泪水,项羽恢复了冷峻,也恢复了霸气。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宫殿,项羽的某根神经似乎被触动了,他当机立断,下令做了三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大事。

第一件事:大屠杀。项羽下令杀死了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杀光了秦朝宗族,杀死了秦朝老将旧臣,杀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一时间,咸阳城内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血流成河,触目惊心。

第二件事:大掠夺。项羽纵容部下强取豪夺,肆无忌惮地霸占宫女和民女。一时间,咸阳城内人心惶惶,鸡飞狗跳。

第三件事:大纵火。在大屠杀和大掠夺的同时,项羽还放纵手下四处放火,焚毁了秦国的宫殿,甚至连秦始皇一手打造的绝世阿房宫也没能幸免于难。熊熊大火,三月不熄;绝世宫楼,步步坍塌。

对项羽来说,火烧阿房宫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复仇心和虚荣心,然而,正是这一把火,却烧出了不和谐。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火烧阿房宫的残暴行径与暴秦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因此,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从“神”变成了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魔”。

据说,如果孩子晚上啼哭,大人只要说一句“项羽来了”,孩子的哭声便会戛然而止,屡试不爽。

总之,干了这三件大恶事,项羽已是恶名远扬,这也为他日后楚汉争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项羽烧了阿房宫,表明他根本不想在关中建都称王。这时,谋士韩生猜想项羽是想建都老家彭城,于是便来劝阻。

“其实您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身旁。”韩生娓娓道来,“关中地势一分为二。内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适宜耕牧,粮草充足。外围四处山河险阻,关隘众多,易守难攻,是建立霸业的好地方。战国时,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关中做腹地。天时不如地利,大王如能像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建都关中,定可雄霸天下,四海降服。”

应该说,韩生的分析很透彻,如果项羽真的选择了在关中建都,那么刘邦日后想反攻就比登天还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项羽一口回绝了他的建议。

“古人说得好,叶落归根,况且如今我成就了这番大业,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别人看不见,有什么意思!”

韩生见项羽如此迂腐,如此不懂政治,连连摇头叹息。虽然当着项羽的面他不敢发牢骚,但一出了门,就肆无忌惮地自言自语道:“世人都说楚国人像猕猴,喜欢花帽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此话一出,韩生就后悔了。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很快就有人把他的话告诉了项羽。

项羽一听,怒不可遏,马上命人架起一口大油锅,把韩生抓来扔进锅里炼油了。

韩生是可怜的、无辜的,被打入了十八层“油海”。也正是因为他逞一时口舌之快,留下了“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算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点文化遗产。

项羽是无知的、悲哀的,他忘了第一个扯大旗干革命的陈胜是如何失败的。离开了百姓,离开了广纳良言,一切都是白干。也许,只有当日后与刘邦楚汉相争时,他才能体会到建都关中的千般好。只是那时,他还会想起那个在滚烫的油锅中惨死的文弱书生吗?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不但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其实,项羽弃关中而定都彭城,除了失去绝好的地利位置外,还需要处理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他来彭城了,楚怀王要何去何从呢?

是啊,革命最初阶段,为了推翻秦朝,聚集旧楚的臣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项梁听从众人的意见拥立一个小牧童当了楚怀王。如今,暴秦已被推翻,而项羽拥有四十多万无敌之师,天下已唯他是尊,楚怀王这个傀儡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有楚怀王在彭城,自己还能名正言顺地称帝称王吗?项羽陷入了沉思。

项羽一思考,楚怀王就发怵。深思熟虑后的项羽准备先投石问路。他在范增的指点下,写了一封信,信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秦朝已经灭亡,二是刘邦比我先入关。

提秦朝灭亡是表明功绩,邀功请赏的意思,说刘邦先入关是暗示楚怀王废掉“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封自己为王。总之,这封信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毁约。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接到信的楚怀王虽然很发怵,但还是无畏地回了封信,内容概括起来也只有两个字:如约。

项羽气得脸绿了,脖子粗了,须发都竖起来了。

“既然你如此不识时务,那就休怪我无情无义!”项羽发飙道,“杀!”

说是这么说,但如果项羽真直接杀了楚怀王,那明显是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太不妥了。

政治是门技术活。在范增的教诲下,项羽终于头脑开窍了: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为此,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架空。项羽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把楚怀王“升”为义帝,是名义上的天下至尊。

二是架刀。古代贤明帝王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项羽以此为借口,把楚怀王“请”出彭城,“恭送”到了风水宝地——长沙郡的郴县。而当时的郴县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跟原始森林一样,荒无人烟,居住在此的人就像是被绑架了,刀架在脖子上一样,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还上演了第三招——嫁祸,对楚怀王进行了最后一击。下文会有详细讲述,这里暂且不表。

就这样,项羽终于玩了一把政治智慧,把楚怀王,也就是现在的义帝扫地出门,赶出了彭城。

接下来,是项羽实现梦想、开启璀璨人生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