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高祖传——强基固本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9:55 0


“一门兄弟王齐中,耻与群臣事沛公。五百余人同日死,也胜匹马向江东。”

——元·陈杞《田横墓》

权力之剑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带领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

来这里,刘邦不是为了观光旅游,也不是为了休养生息,而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夺取韩信的兵权。

垓下大决战胜利后,韩信大军随即开赴定陶,招降了这里的楚军,进而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

而这一次的刘邦依然跟上次在修武剥夺韩信的兵权一样,上演的是突击策略。他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定陶,二话不说,直赴韩信军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韩信的将印和符节拿到了自己手中。

整个过程,韩信都在傻傻地充当观众,充当路人,等他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为时晚矣。

而刘邦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下三烂”的举动,原因是他意识到了项羽死后,韩信取而代之,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善于用兵,善于遣将,善于计谋,善于征战,韩信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将才啊,这样的将才能不提防吗!

刘邦是聪明人,当然知道剥夺权力是一项技术活,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操之过急,最好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剥,慢慢地夺,一点一点地蚕食。

夺取兵权只是第一步,只是小试牛刀、投石问路而已,接下来刘邦的第二步,才是大刀阔斧的重拳出击。

刘邦以治理国家为由,下令把韩信改迁为楚王,调到楚地。

韩信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出来了。

按理说他当个楚王和齐王都一样,都是为百姓服务,都是治国安邦,但事实上,楚王和齐王却是有区别的。

首先,齐国强于楚国。齐国的地理位置优于楚国,它靠近汉王的大本营,在军事战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而当年项羽之所以选择在楚地建都立业,是因为他想在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如果他当时听从那些儒生的意见在关中建都称霸,可以想象,刘邦想打败他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齐国的经济实力强于楚国。齐国稳定多时,国富民强,而楚军刚刚战败,百废待兴。

其次,踢皮球的不良之兆。刘邦一下子立韩信为齐王,又一下子改立他为楚王。这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更像当年的楚怀王,人家楚王本来当得好好的,项羽突然要改立他为义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实际上是被架空了。因此,这对韩信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然而,面对刘邦咄咄逼人的前头两剑,韩信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只有承受之实。他心里虽然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乖乖回到江南老家去当他的“西楚大王”。

回到楚地上任后,韩信马上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跟国事无关,算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说白了就是他的私事。但是,这每一件事都感人至深。

第一件事:知恩图报。

前面已经说过,韩信从小失去双亲,后来是靠钓鱼外加乞讨为生的,而这期间,他常常食不果腹,饿得昏天黑地。

一次,在梦中,韩信感到有两个热馍馍在自己眼前晃动着,饥饿中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过热馍馍张嘴就咬,不仅一口吞下了馍馍,还把自己的手指头咬出了一道血痕。当生生的痛楚传来时,他才知道这原来不是梦。一个在河中洗丝棉的漂母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两个热馍馍拿给他吃。

两个热馍馍在我们今天看来毫不起眼,但当时在韩信眼里却是“生命的全部”,不但确保自己不被饿死,还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人间温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报恩的时候到了。他来到垓下后,屁股还没坐稳,就赶紧派人去寻找当年给他热馍馍的漂母。他的手下也不是饭桶,苦苦寻找了半个月,终于带来了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

韩信见到漂母后,立刻跪地迎接。老婆婆见堂堂楚王居然向自己下跪,虽说以前有恩于他,但心中终究是诚惶诚恐的,赶紧跟着下跪回礼。于是,一老一少争着在地上磕头。

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韩信用最丰盛的山珍海味招待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并赠给漂母一个装满了黄金的包袱。

第二件事:以德报怨。

少年时的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忍辱负重,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旷世功绩。那么当年到底是谁逼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呢?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那个老大到底没能逃脱因果报应。流氓老大被带到韩信面前时,当年的老大此时变成了孙子,他在韩信面前双腿跪地,磕头如捣蒜,嘴里还念念有词:“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小人当年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

就在他拼命求饶时,韩信哈哈大笑,笑得流氓老大怔在那里,半天也没有反应过来。就当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将在这里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时,笑够了的韩信一张嘴,就让他吃了一惊:“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当黑社会老大吗?”

“不,我已经不做老大好多年了。”流氓老大说。

“这么说来,你是浪子回头,早已金盆洗手了?”韩信显得很随和。

“嗯,实不相瞒,我现在还在家里待业呢!”流氓老大说着脸上微微发红。

“那好吧,我现在给你一份工作做。”韩信看着流氓老大认真地说道:“我给你一个中尉当,你看如何?”

“我……”流氓老大以为韩信在忽悠他。

“你到底愿不愿意?”韩信脸色一板,吓得流氓老大答应不迭:“小人愿意,小人愿意。”

就这样,韩信把他逼上了官场。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职后,左右人不解地问韩信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反而赏给他官职。韩信答道:“当年正是因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励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上楚王的位置,完全是拜他所赐。这样的人我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以德报怨,这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情怀呢?

第三件事:以情尽孝。

当年父母死时,韩信还小,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厚葬父母。现在,他被封了侯,功成名就了,终于能派人把父母的坟地修缮一新了。

修缮好后,韩信前去祭奠。他跪在父母坟前声泪俱下地汇报近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当韩信看见坟地四周还有许多枯木杂草时,不顾堂堂楚王身份跪在地上,亲自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杂草,大有将杂草清除到底之势。

随行的部下见状,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了,于是,一场祭奠活动变成了“斩草行动”。

其情感人至深,其义暖意融融。

“做大事”的韩信之所以把这样的“小事”做得风生水起,目的只有一个:韬光养晦。

登基之典

大凡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统一天下后,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称帝,但他们还要故弄玄虚推托一番,显得很谦虚的样子。

刘邦称帝时也一样。当时,诸侯们纷纷以上书的形式,强烈要求刘邦称帝:

“您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不容易啊,确实辛苦勤奋啊!”

“您南征北战一统天下,不容易啊,确实功勋卓绝啊!”

“您广施恩惠于黎民百姓,不容易啊,确实仁义厚德啊!”

……

刘邦虽然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宝座了,但作秀这道程序还是有必要走的。他召集文武群臣,把这些呼吁自己称帝的奏折拿给他们看:“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现在过得不是挺好的吗?干吗非要逼我做皇帝啊!”

群臣又不是傻子,异口同声地答道:“您一统江山,众望所归,应当称帝啊!”

几次三番的推让后,刘邦一脸无奈地发话了:“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又是寻死又是觅活的,我只能勉为其难地暂且当一回皇帝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称帝。当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刘邦完成了由王到帝的转变。

称帝这天,刘邦还一连做了四件事。

第一,他大赦天下罪人,以示皇恩。

第二,他立吕后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

第三,下令让大量士兵解甲荣归故里,免除他们的赋税。这一条是张良提出的。他劝刘邦说,现在天下已定,如果留这么多兵在各大将领手上反而不好,容易闹事,刘邦欣然应允。

第四,暂时定都洛阳。

在汜水称帝这天,刘邦按众人意愿暂时定都洛阳,但就在他准备带领手下的文武大臣去洛阳时,一个人的出现让定都之事再起波澜。

这个人的名字叫娄敬。

娄敬是齐国人,此时不远千里赶到汜水来,就是为了刘邦建都的事。这等没身份、没地位的人,本来要见真龙天子刘邦一面很难,但是娄敬因为有老乡虞将军在朝廷为官,因此,很快就见到了刘邦。

娄敬一进门就显示出与众不同来。首先,他的打扮太吸引人眼球了:身上穿着破棉袄,脚上穿着烂草鞋,头发上扎一个马尾辫,手里拿着一根破竹竿,就差没拿一个破瓷碗了。

刘邦毕竟见多识广,知道越是这样有个性的人越是不可小觑。他二话不说,先安排了一顿丰盛的美餐为娄敬接风洗尘。这个娄敬果真非同常人,也不推托,大大咧咧坐下就是一阵大快朵颐。

等这个“乞丐”酒足饭饱后,刘邦才恭敬地问他有什么事要找自己。娄敬对刘邦的待人态度很是满意,于是也就不再客气,直奔主题。

“陛下想建都洛阳?”娄敬问。

刘邦点了点头。

“在下以为不妥。”娄敬直言不讳地说道。

刘邦自然是洗耳恭听了。

娄敬接着说出了建都洛阳不如建都咸阳好的原因。他说洛阳地方狭小,地贫物稀,经济不够发达,交通也不是很便利,是一个弹丸之地;而秦地的咸阳东靠华山,南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是个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在那里建都远比在洛阳建都要好。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年项羽选都的事。项羽当初选彭城作为自己称王的首都,也有个书生拼死相谏,也是劝说项羽在有着咽喉之称的秦地汉中称王。但是,固执的项羽选择荣归故里,定都彭城。后来的事实证明,项羽选择彭城为都的确是一大败笔。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刘邦对娄敬的意见高度重视起来。于是,他第二天就召集朝中大臣商量定都这件事。刘邦刚说出娄敬的想法,马上就招致一片反对之声。

“秦地晦气啊,大秦王朝在那里才多少年就灭亡了。”

“是啊,定都洛阳的周王一统天下好几百年呢!”

“娄敬是个什么人物,他完全是书生意气,信口开河。”

“洛阳,清晨看日出,黄昏看日落,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

“洛阳……”

刘邦想不到众人的反对意见如此坚决,于是在定都洛阳还是咸阳的问题上开始摇摆不定。最后,刘邦决定去问自从楚汉之争结束后就一直闭门不出的张良。

数日不见,张良虽然清瘦了许多,但精神依然矍铄。面对刘邦的询问,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建都关中的三大优势。

第一,地理优势。关中一带的地形,退可守,进可攻,闲可耕,乱可保。建都关中,是天然的军事屏障和要地,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政治优势。刘邦当年入关后,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护和喜爱。四年的楚汉争霸,关中百姓献出了儿女献出了青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热血。建都关中,正好可以更好地安抚他们,从而达到了天下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三,人文优势。关中沃野千里,经济条件一直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关中是历代君王的定都之地,是大秦帝国的老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帝王制度信手拈来。建都关中,正好可以更好地传承这些人文典故,从而达到更好地治理天下的宏伟目标。

“微臣以为,众臣之所以反对建都咸阳,是因为洛阳离众大臣的家乡比较近,大家有思乡之情的缘故。”张良最后总结陈词道。

刘邦一听,茅塞顿开,立即签署大汉帝王一号令:迁都咸阳。

但是,迁都咸阳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自从当初项羽到达咸阳后,一把大火把那里的宫殿烧成了一片废墟,如果迁都此地,必须重新修建宫殿。

鉴于修复宫殿的工程巨大,时间跨度也长,为了断绝众臣定都洛阳的念头,刘邦当即决定实行迁都工程,先把首都搬到了离咸阳不远的栎阳。众臣虽然不愿意,但也只能乖乖跟着刘邦走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娄敬因为进言有功被封为郎中令,赐姓刘。

田横之悲

称帝后的刘邦并没有就此开始享受清福。作为一国之主,他自然有理不完的国事和家事。

国事方面,韩信兵权被夺,被降为楚王后,刘邦潜藏在心里最大的危机感没有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很快,刘邦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宜将剩勇追穷寇。

这里的“穷寇”就是指项羽及其分封的其他诸侯剩下的残余势力。这时候,该灭亡的已经灭亡了,该投降的已经投降了,刘邦之所以还进行“大扫除”,目的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斩草除根。

为此,他重点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招抚田横。

前面已经说过,田横虽然是田荣的弟弟,但田荣死后,他辅助田荣的儿子当了齐王。然而,齐王死于韩信之手后,田横自己也被灌婴围攻得喘不过气来,不得已只好投靠了彭越。

彭越倒是对他这个败军之将很是重用。然而,不久,刘邦封彭越为淮南王,要求他带兵去协助围攻项羽。彭越得了王号,自然屁颠屁颠地去了。这下田横可就左右为难了,他想起自己当初拒不归降大汉,并且和楚军联合抗汉,心里就一直打鼓:“就算刘邦不计较,那韩信一旦计较起来可如何是好?”他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他带着自己的亲信逃啊逃,不知不觉地就逃到了齐地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附近的东海边。他在这个海边发现了一座岛,一座很隐秘的如世外桃源般的岛屿。

相信大家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这样的美好和谐的画卷,这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逍遥快活的生活谁不神往?

此时,田横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别看田横行军打仗的水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但他为人极为豪爽,因此一些江湖游侠都慕名而来,一时间天下英雄豪杰会集于这座小小的岛屿。

田横虽然在这个岛上活得逍遥自在,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隐居在岛上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按理说人家都躲到世外桃源去了,也对你构不成威胁了,就随他去,但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斩草必须除根,田横作为一个“准齐王”,留着他终究是个祸害,说不定哪天他到齐国振臂一呼,又会生出大乱子来。

当然,直接派兵去围剿没必要,于是刘邦对田横施行了招安政策。负责招安工作的使者可就有得受了,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了田横所在的桃花岛。

这时,田横在岛上过得快活似神仙,他哪里想到朝廷中去活受罪啊,于是以“当年曾烹杀了郦食其,如今他弟弟郦商在朝中为官,恐有冲突”为由婉言拒绝了。汉使哪里料到田横竟然敢这样不识好歹,胆敢拒绝,但他又不好强求,只好又悻悻地回朝廷向刘邦汇报了。

刘邦很快就摆平了郦商,他要郦商深明大义些,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恩怨。郦商虽然恨不得生食田横的肉,但碍于皇命难违,只得勉强答应了。

于是这个可怜的使者又来到了桃花岛,这下田横无话可说了,他知道推托不过,最后决定只带两位门客一起去,让大家继续在这里过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

汉使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这件苦差总算搞定。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眼看就要到洛阳了,田横在城外的一家小酒店里,做出了一件大义凛然的事,他自刎了。田横自刎的想法从他决定离开桃花岛时就有了。他深知刘邦素来阴险狡诈,到了朝廷只怕是凶多吉少,而且郦商肯定不会轻而易举地放过自己烹杀其兄的仇,势必处处暗算他。

田横死后,刘邦见少了一个祸害,自然是求之不得,但表面的安抚工作还是要做的,于是为田横建了一座很大的陵墓。葬礼过后,两名跟随田横从桃花岛来的门客竟然以身相殉了,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田横的人格魅力。

这两名门客的死极大地刺激了刘邦。他想一个人死后,如果有人甘愿为他殉葬,那么这个人该具有何等非凡的人格魅力啊!听说桃花岛还有五百勇士,刘邦的心又不安了,于是那个汉使又得再去一趟桃花岛。

汉使三顾桃花岛后,知道自己再也折腾不起这来来回回了,就骗岛上的人说田横已被皇上封为大王,现在召他们前往朝中报效朝廷。

众人听说主人召唤,都欣然前往。唯独田横夫人及家小不愿走,因为田横的密言犹在耳畔:岛在人在,岛亡人亡,绝不能离开桃花岛半步。

果然,这些门客一到洛阳,就听说田横已自杀身亡,满心的欢喜立马变成了悲愤。于是,他们不再去面见刘邦,而是直接去祭奠田横。祭奠完后,他们都齐刷刷地拔出了刀剑。当然,他们并不是要去替田横报仇,而是都砍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伴随着倾盆大雨,五百门客都以身相殉了。

虽然刘邦只派使臣三顾桃花岛就把田横的事搞定了,但五百多人的相殉足以证明,田横也许并不是一个最出色的君主,但他一定是一个最具亲和力和号召力的长者。

对此,宋朝司马光吟咏不已,有诗为证:

昔时南面并称孤,今日还为绛灌徒。

忍死只能添屈辱,偷生不足爱须臾。

一朝从殉倾群客,千古生风激懦夫。

直使强颜臣汉帝,韩彭未必免同诛。

季布之险

刘邦做的第二件事,是追捕钟离眛和季布。

季布是继钟离眛、龙且之后,项羽手下将才中的“三号人物”。他屡立战功,深得项羽喜欢和器重。项羽在乌江自刎后,钟离眛和季布成了刘邦重点追捕的对象。毕竟刘邦知道他们两个是项羽的左膀右臂,一天不除去他们,心里就一天不安稳。

对此,刘邦下达了悬赏令:凡捉到钟季两人者,赏千金;凡窝藏隐匿者,诛三族。

对此,这两位绝代双骄只有逃命的份儿了。

季布是侠士出身,很讲义气,年纪轻轻便成名。相传在楚国有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一百斤黄金还不如季布的一句话有分量。

后来,季布跟随项梁、项羽革命后,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楚汉争霸中,作为大将的他多次打得汉军一败涂地,连刘邦本人见了他也要退避三舍。此时,刘邦悬赏重金来抓他就在情理之中了。

季布家与濮阳县一个姓周的人家是世交,素来友好。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逃亡中的季布敲响了周家的大门。周家几乎连想都没想就收留了他。然而,朝廷的“通缉令”很快就传遍了五湖四海,小小的濮阳县自然也不例外。

这下周家人可就犯难了,以他家和季家的交情,自然宁可死也要收留季布,然而此时的风声太紧了,弄不好季布没保护好,还会被连累株连三族。为了季布一个人的性命而搭上周家三族的命,这可不划算。

周老爷子思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让季布改头换面,让他重新做人。待季布改头换面后,周老爷子把他“卖”到了一个鲁地姓朱的大户人家为奴。

这朱老爷子是个江湖名门之辈,广结天下豪杰。他和周老爷子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对周老爷子带来的家奴,他二话不说就慷慨解囊拍板买下了。

然而,令周老爷子始料未及的是,这朱老爷子自第一天起就对季布起了疑心。这倒不是说周老爷子的易容术太差,而是因为不管季布怎么改变,他与生俱来的英雄之气是无法改变的。朱老爷子通过明察暗访,很快就发现这个所谓的家奴竟是朝廷重金悬赏的季布将军。

对自己的发现,朱老爷子又惊又喜,他马上赶到京城去了。当然,朱老爷子并没有直接把季布交给朝廷,而是找到了老相识夏侯婴将军,看能不能通融一下。

由于两人是故交,面对朱老爷子的造访,夏侯婴热情地招待,又是杀鸡又是宰鸭,忙得不亦乐乎。

酒过三巡,朱老爷子趁着酒兴开始提季布的事了。令朱老爷子颇感意外的是,他精心准备的演讲词并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刚一提到季布,夏侯婴就说他也很敬佩季布,他愿意亲自面见刘邦,看看能不能赦免季布的死罪。

这夏侯婴是啥人物,他是刘邦身边的红人啊!他几次救刘邦的性命于危难之中。他的话自然能引起刘邦的高度重视。刘邦思考良久,终于说了句:“赦免!”

于是,接下来街道上换了一道赦免季布的新布告。随后的事就很简单了,季布自然到洛阳见到了夏侯婴,然后在夏侯婴的带领下见了刘邦。

曾经是战场上的对手,此时化敌为友,相逢一笑泯恩仇,季布低下了他高昂坚挺的头颅,然后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最后,他表示自己愿为国尽微薄之力。而刘邦大手一挥,说:“我现在就给你一个职位——郎中。”

这是刘邦对待一级战犯唯一一次大开恩。接下来,还有一个叫丁公的项羽旧部也来刘邦这里,希望也能得到重赏,结果不但乌纱帽没捞着,反而赔进了自己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丁公这般“有备”而来,原因很简单,他曾经放过刘邦一条生路。

细心的读者会回想起当初刘邦在彭城兵败、狼狈逃难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两大最凶险的劫难。他先是被楚军围住,这时老天帮了他一回,在乌云密布和飞沙走石的掩护下,他带领百来名残兵败将成功突围了。但是,他没有走出几里路,就又有一队楚兵追上来。危急关头,刘邦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追来的楚军将领。而当年这个放走刘邦的将领,正是丁公。

据说丁公还跟季布沾亲带故。他听说季布被赦免后还得到了重用,于是也来了。他以为凭当年放走刘邦之恩,得到高官厚禄一定不在话下。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他在刘邦面前跪下说出缘由后,得到的只有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给我拉出去斩了。”

丁公不服,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陛下难道忘了当年的事吗?”刘邦冷笑道:“就算你当年于我有恩,那又如何?做人为臣,就在一个忠字,你在战场上都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那么以后在官场上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像你这样不忠不诚之人留着何用?”

就这样,丁公被斩了。丁公是可悲的,因为刘邦要找一个杀一儆百的人来树立威信。恭喜丁公,他不失时机地赶上了这个趟。

钟离眛之死

季布很幸运地免除一死,还当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虽然这个郎中令和当年他在项羽手下的“右臂”相比相差太远,但好歹算是保全了性命。要知道,他是一个败军之将,一个亡国之臣,一个不折不扣的甲级战犯,能被赦免死罪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还能继续当个一官半职就更是祖上积德了。

同为甲级战犯的钟离眛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

说起钟离眛来,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用兵如神、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钟离眛和韩信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年韩信父母早死,韩信选择了钓鱼这项职业来谋生,副职是乞讨,而就是在钓鱼时,韩信认识了“老乡”钟离眛。钟离眛选择钓鱼和韩信不一样,韩信靠钓鱼谋生,他钓鱼却是以待天时。他学姜太公,把鱼钩弄成直的,常常这样一坐就是大半天。

当时韩信很不解,问道:“你这样怎么钓得到鱼啊?”钟离眛开始并没有理他,韩信问多了,他才看了两眼这个面色菜黄但双目有神的翩翩少年,说道:“昔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我为何不能学他也来这里钓一条大鱼呢?”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原来钟离眛一直在这里以待天时啊!

韩信三岁就开始学习兵法,于是他说起用兵之道亦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钟离眛因此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两个志向远大的青少年常常在一起谈行军打仗的事,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不久机会来了,陈胜和吴广平地一声雷,吹响了革命起义的号角。钟离眛和韩信两人先后都参加到革命起义中去了。陈胜“壮志未酬身先死”后,两人又相继都投靠到了项羽部下。到了项羽部下,他们的待遇却完全不一样。在那种战乱年代,钟离眛凭着勇猛凶悍的表现脱颖而出,很快就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而韩信满肚子的经纶却因为深藏在肚子里暂时得不到发挥,只担了个小小的职位。时间一长,韩信就失望了。后来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投靠刘邦去了。于是,这两个原本相约共进退的好兄弟就各事其主了。

楚汉相争项羽战败身亡后,曾经显赫一时的钟离眛成了败军之将,而曾经毫不起眼的韩信却成了大英雄。

项羽死后,钟离眛也和季布一样过起了东躲西藏、四处流浪的生活。后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听说韩信当了楚王,于是决定来投靠韩信。韩信念当年兄弟之情,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然而,在通缉钟离眛重赏的诱惑下,个别知情人士还是将这个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刘邦。

这下刘邦自然就要韩信交出钟离眛来了。韩信虽然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但他仍顾及兄弟之情,还是不愿意献出钟离眛。他知道刘邦那里并无证据,于是说自己这里并没有钟离眛,如果不信可以来调查。刘邦当时确实无凭无据,但通过这件事,他对韩信更多了一分疑心。

刘邦毕竟是聪明人,他知道做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如果把韩信逼急了,一旦拉起反动的大旗自己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之前把韩信降为楚王后,他心里才略感踏实些。然而,此时韩信窝藏钟离眛的事又让他寝食难安。

刘邦心里整天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韩信这小子是不是真想造反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邦决定对韩信展开全面调查。当然,为了不打草惊蛇,刘邦没有明察,而是决定暗访,派人暗中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每月十五,韩信都要出巡一次。这几个侦探一听就来神了,那就调查韩信的出巡活动吧。他们分工细密,记录的记录,采访的采访。调查的结果是,韩信这次出巡的规模和气派一点都不比秦始皇出巡的场面小。

当年秦始皇那次出巡可是把刘邦震得云里雾里的,从那以后,他才有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秦始皇那样的一国之君。因此,此时已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刘邦,得知一个小小的楚王出巡场面居然可以和秦始皇相比,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吗?他此时已经默默地给韩信定性了:此人确实是有造反之心。

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赶紧叫来文武群臣议论这件事。这下那些文武大臣个个主动请缨,口号一致:“朗朗乾坤,清平世道,韩信那小子居然如此放荡不羁,臣等愿带兵去讨伐。”

面对群臣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兵请求,刘邦自然是很高兴了。他正要指定一个人出任征讨韩信的大将时,被陈平出面及时制止了。

“论行军打仗连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朝廷中又有谁是他的对手?”陈平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再说人家还没反,这样派兵去征讨不是逼他造反吗?”

刘邦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问计于陈平。

“陛下不如在云梦泽举行一次狩猎比赛,到时候召集天下诸侯来狩猎。这云梦泽离楚地很近,韩信自然要来拜见大王,到时候便可以出其不意地将他拿下了。”

这样的鬼主意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马上写好诏书传到各诸侯那里,说自己要到云梦泽去狩猎,要他们到时候去那里见面。

韩信接到诏书后犯难了。楚汉之争落幕才几天,但他已经历了太多的喜怒哀乐,看到楚汉争霸中一串串成绩而激动不已,看到项羽等英雄的背影逐渐远去而黯然神伤,看到自己在无奈中进行奋勇抗争而感到无力,不断变换的快乐、悲伤、矛盾、痛苦、无奈、忐忑、急切、激动填满韩信的心,表现在他的面容上。

可是无论如何,他还得面对现实。韩信的才能和智慧,他已经料到这是刘邦对自己有所行动了。就在他忧心忡忡时,他的部将开始为他出馊主意了。他们说大王要想确保云梦泽之行的安危,必须先主动交出钟离眛才行。

交出钟离眛可以免除刘邦的疑心。韩信听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于是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此次云梦泽他不去就是违抗圣命,是要被杀头的;而如果去了,只怕凶多吉少。但是,如果真要他献出自己年少时的好兄弟,韩信亦是不忍!

韩信左思右想,最终在情义道德和功名利禄面前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交出钟离眛,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想通了后,他就直接叫来钟离眛,然后说出皇帝召他到云梦泽狩猎的事。

“是不是因为我躲藏在你这里,让你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钟离眛觉得有愧于韩信,弱弱地问了一句。

“唉……”韩信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其实韩信的态度和语言已足以表明立场了。钟离眛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在功名利禄面前,什么友情什么道义,根本就不堪一击。钟离眛冷笑道:“我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我现在布衣一个,死不足惜,但我担心的是你啊。汉帝猜忌于你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啊!他是一直忌恨你的丰功伟绩,担心你功高震主啊!”

韩信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

钟离眛最后说:“一旦我死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了。”

韩信这时铁了心,还是一言不发。

“唇亡齿寒悔已晚,明年今日谁来祭?”钟离眛长叹一声,不再劝说,也不等韩信来动手,拔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至此,项羽手下的左膀右臂一死一活,活着的季布继续升官发财,死去的钟离眛是含恨而去,可悲,可叹啊!

韩信逼死钟离眛后,以为献上钟离眛的人头就可以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然而到了云梦泽后他才发现,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韩信向刘邦请安,刘邦二话没说就叫人把他给拿下了。直到这时韩信才如梦方醒,他还能说什么,说什么也没用了,他只能发出十八个字的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扣押了。这时候,朝中大臣个个都居安思危,竟然没有人敢为清白的韩信求情。就在韩信危在旦夕之时,一个叫田肯的大学士进朝,他当着大家的面盛赞天子圣明。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无非是想得到刘邦的垂青而极尽吹嘘之能事,事实却并非如此。

“陛下拿住了韩信,又在关中这样的险峻之地建都,当真是连环妙计啊!”田肯用钦佩的语气说道,“可喜可贺,可赞可庆,可欢可乐,大汉江山从此可以稳如磐石了。”接下来,田肯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秦地地势险要,以华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城池,易守难攻,哪个不识相的诸侯想要起兵造反进攻秦地,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第二,齐地那是一个好地方啊!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明显高出其他地方一筹,陛下一定要派自己的嫡系子孙去统治,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涉及一个人,那就是韩信。秦地是当年拜将后韩信为刘邦打的第一仗,也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平定三秦使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齐地也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后来韩信就被封为齐王。

拥着这样一块好地方,韩信如果真有异心,想造反的话早就反了,哪里会等到如今天下已定的时候再来造反呢?

很明显,田肯的两个例子是在提醒刘邦注意:不要忘掉韩信的功劳,不要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韩信推向断头台,不要让天下人心寒。

由此可见,田肯说话的技巧非常高明。刘邦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并且决定放了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臧荼之反

就在刘邦通缉要犯,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时,此时已是燕王的臧荼居安思危,不等刘邦找上门来,就自己先造反了。

他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刘邦对项羽残余势力的追杀过于凶狠。他当年毕竟是项羽一手提拔为燕王的,后来他虽然无奈之下投靠了刘邦,但还是心怀内疚。如今韩信被抓后虽然没被处死,但一贬再贬,这让他这个项羽的老旧部大感不妙,强烈的危机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于是臧荼决定造反。一般人想造反都是来暗的,突然发兵去打你个措手不及。但是,臧荼的造反却与别人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既不去攻城,也不做其他军事部署,只是每天大张旗鼓地说“我要造反,我要造反”,生怕全世界都不知道他要造反似的。

哪里有这样造反的,这不是坐以待毙吗?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见了就劝他说不要这样造反,以现在咱们的力量来对抗汉帝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此时燕王臧荼正高举造反的大旗,哪里会听得进去儿子的劝阻呢?

臧荼的造反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他亲自带兵前往征讨。到了蓟城,双方摆开阵势,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说,直奔主题——开打。此时的士兵早就厌倦了战争,于是这仗刚一开打,臧荼手下的士兵便纷纷弃暗投明,反戈一击。

在叛军的帮助下,刘邦很快就活捉了还在高唱“造反歌”的臧荼。臧荼被擒下后,居然还敢执迷不悟地唱“造反歌”,刘邦哪里容得下他这般放肆?于是命人直接把他的头砍了,挂在城墙之上示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破的同时,臧荼的儿子臧衍并没有跟着父亲傻傻地唱“造反歌”,而是利用易容术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逃出了城,最后投奔北方的匈奴了。这为后来匈奴的南下侵汉埋下了伏笔。

刘邦杀了燕王后,立谁为新燕王可成了一个难题。鉴于燕王公然造反的不良影响,刘邦已是心有余悸,因此在选新燕王人选时,非他的嫡亲或是心腹之人不予考虑。

思来想去,刘邦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身上。他们两个从小结为兄弟,如果他不是刘邦的心腹,那还能有谁敢说是?

那时候非刘氏被封侯的只有七人,刘邦考虑自己来提封卢绾为燕王不合适,容易引起群臣的不满,于是他就在朝廷上公开讨论立燕王的事。

这些文武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早就从刘邦的嘴里左一句“卢绾和我真是有缘啊”,右一句“卢绾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听出了弦外之音——想立卢绾为新燕王。于是刘邦的问题刚一提出,众人便按官场“潜规则”,马上异口同声地说道:“太尉长安侯卢绾功劳最多,请陛下立他为燕王。”

虽然众人的反应之快有点出乎刘邦的意料,但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卢绾理所当然地被封为燕王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燕王臧荼的造反刚刚被平定,颍川侯利几又拉起了反叛的大旗。

这利几原本是楚国的一个小臣,做陈县县令。项羽身亡后,汉兵攻到城下,他碍于情势不得不投降。刘邦见他很乖顺、很识趣,就封他做了颍川侯。

利几满以为自己这样的选择肯定是符合全城百姓心意的,但事实上却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投降竟然引来唾骂声无数。陈县人都十分拥戴忠厚仁义的项羽,而对奸诈狡猾的刘邦很是鄙夷。因此,他们对没有骨气的利几很是不满和愤怒,每个人都打心眼里看不起做奴才走狗的利几。

看到全城人都看不起自己,利几心里自然不好受,于是,当燕王臧荼造反的消息传来后,他也豁出去了,大叫了一声“我也要造反”。

其实他知道这样造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先把家小送到了偏僻的地方隐居,然后伙同他两个儿子开始造反。

这小小的陈县城哪里能抵挡得住汉军的攻势?不到三天,城池就失陷了。这次刘邦更加恼羞成怒。他进城后,学项羽进行了屠城。最后,利几父子和全城的男丁几乎全部死光光。这座城也变成了一座寡妇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8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