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高祖传——韬光养晦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10:33 0


“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南北朝·阴铿

谁是王中王

踢开了义帝这个绊脚石,该是项羽称王称霸的时候了。为了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项羽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分封各路诸侯为王。

这个办法有很多好处。首先,分封各路诸侯为王,就等于封住了他们的嘴,而无论功劳和势力,项羽都是最大的,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王中王。其次,分封各路诸侯为王,自然就废除了已经为王的六国诸侯王,也就是明明白白地向天下宣告自己脱离了楚怀王的组织。

不仅如此,通过封王,项羽还成功笼络了人心,分散了各方力量,从而加强了自己的霸权。

办法想出来后,项羽很快就付诸行动。通过广发英雄帖,他号召天下英豪来咸阳一聚,召开封王大会。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各路诸侯当时的心情真是爽歪歪了,毕竟封王晋爵、封妻荫子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啊!

公元前206年,各路革命军首领齐聚咸阳。项羽发表了“胜利宣言”,声情并茂地回顾了革命史,并说明了封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洋洋洒洒的开幕词听得两边肃立的英雄腿脚发麻、耳中起茧才宣告结束。“想不到这小子口才还不错,这才是当领导的料嘛。”范增满意地点了点头。

接着,项羽宣布封王榜,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说来也奇怪,楚汉是十八路诸侯,三国是十八路诸侯,隋唐也是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这么巧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总把“九”看成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因为它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成的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中国人也以“九”为大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

既然以“九”为尊,那九的倍数十八也跟着沾了光。一碰到数量问题,古人都想往这些数字上靠。其实,为了凑数,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水分。

项羽一口气封完了十八路王,而他自己的封赏则交由范增来念:“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封原魏国和楚国东部九郡……”

项羽封给自己的九个郡,横跨今天的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河南五省的大部分地区,势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楚霸王”这四个字也很有讲究。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八路王,而将自己定位为霸王,意思就是诸侯王的领袖,王中之王。

对此,“史圣”司马迁点评:“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忍者神龟

从分封十八路诸侯中可以看出,项羽分封了四类人:其一,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其二,巨鹿大战中秦国的三员降将;其三,陈胜、吴广起义后先行复国的诸王;其四,随项羽发动巨鹿大战,破秦入关的有功之臣。

分封结束后,诸侯们各自回到所属封国,但天下就此太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一家欢喜一家愁,分封这碗水是端不平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一些人满意了,就有另一些人不满意。

魏豹由魏王降为西魏王,赵歇由赵王降为代王,田巿由齐王降为胶东王,韩广由燕王降为辽东王,韩成虽仍为韩王,但却与河南王申阳共分韩地。这五个人都是受了黜降,他们能心悦诚服吗?

项羽三分齐地,而齐地中最有实力的田荣无分,陈余与张耳功劳相当,但张耳封王,陈余无分,田、陈二人怎肯甘心?

还有彭越,他趁乱起兵,此时在巨野已聚众数万,无所归属。项羽分封时没考虑他,但他已成一方势力,还会安分守己吗?

而最大的不满还是来自刘邦。刘邦素有大志,在西入秦关的道路上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在诸侯中除项羽之外最有实力。刘邦本指望割据关中,如今却只得到僻远的巴蜀汉中,他岂肯善罢甘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恩恩怨怨,是非难了。

其实,关于刘邦的分封问题,项羽和范增在会前就进行了数次的研究和讨论。范增认为,巴蜀之地道路险峻,原本是安置罪犯和流浪者的地方,让刘邦去那里,既不会让项羽背上违背约定的罪名,又困住了刘邦这条蛟龙。

项羽这次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把刘邦封为汉王,将他赶去了那鬼见愁的地方。

为了双保险,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把汉中土地分割为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三国,处于刘邦和项羽之间作为屏障。这说明经过鸿门宴一闹之后,项羽已对刘邦有了足够的警惕和提防之心。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邦在第一时间得知了项羽的分封安排,一怒之下便要去找项羽拼命。

每到关键时刻,刘邦手下都会出现力挽狂澜的良臣。鸿门宴上张良光彩夺目,此时该是萧何露脸的时候了。

“冲动是魔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萧何劝道。

“难道我不当这个汉王就会死?”刘邦还是不服气。

“会。”萧何拿出在入咸阳时收藏的地图,仔细分析了当前局势,“以咱们眼下的兵力,如果真的跟项羽死磕,那是必败无疑啊!巴蜀之地虽然偏僻,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韬光养晦的好地方。只要咱们开荒种粮,广招贤士,爱民护民,定能开疆拓土。夺回三秦之地,剑指天下也指日可待。”

刘邦听了,面露喜色,默认了项羽的分封。

眼看萧何露脸了,张良也不甘落后,他马上给刘邦献了另外一计:发射糖衣炮弹,掳获项伯的心,公下项羽的关,把汉中郡搞到手。

刘邦自然知道汉中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汉中处于关中和巴蜀之间,退可以作为防守的天然屏障,进可以作为夺取关中的交通枢纽。他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让张良带着无数金银珠宝前去贿赂项伯。

项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老好人、老实人、老蠢人。老好人就不用说了,只栽花不栽刺,只要别人对他好,他就对别人好,不管这好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真是好到家了。说他是个老实人,是因为他很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老实到家了。说他是个老蠢人,是因为他的脑袋瓜子不好使,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个人利益,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结果成了别人利用的武器,被玩弄于手掌之中,真是蠢到家了。

果然,集好、实、蠢于一身的项伯得到好处后,马上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对项羽进行了公关。

面对叔父的求情,项羽最终答应了把汉中郡加封给刘邦。“不就是一块贫瘠之地吗?你想要,拿去便是。”这或许是当时项羽的想法。

然而,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块贫瘠的毫不起眼的地,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后,刘邦就是从汉中郡这个桥头堡出发,通过南征北战,打下了四百年大汉不朽基业。

后发制人,刘邦再显忍者大侠风范!

上天入地,刘邦再显神龟英雄本色!

忍者神龟,忍者亦无敌。

失与得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认识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归功于他的人脉关系。那些看似幸运之神降临的因缘际会,其实多半是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有良好人脉的人,看上去总是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对刘邦来说,他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人脉。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等人才齐聚堂下,因此,尽管他的兵力和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但良好的人脉却让他在逆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首入关中、鸿门宴大难不死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如今,刘邦被屈封到巴蜀一带当汉王,在手下人的劝说下,他也乐意地接受了。然而,正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他颇为倚重的谋士张良却要跟他说再见了,这让刘邦很痛苦。

张良要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复国梦。的确,他此时只能算是“挂靠”在刘邦名下,他真正的主子是韩王成。

作为韩国的“官六代”,张良眼看其他五国都复国了,自然不甘心韩国就此“泯于众人”矣,因此,他拥立韩王成为主子,开始了复国之旅。

因为人马少,张良的复国大业一直没有干出成绩来。当刘邦的西征大军到来时,他和韩王成毅然踏上了征服暴秦之旅。此时,暴秦已被推翻了,各大诸侯也得到了应有的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韩王成被封为韩王。张良也决定返回韩国,继续完成和经营他的复国梦。

人各有志,不可强留,刘邦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没有强留张良,只是心里很悲伤。而张良同样很难受,毕竟对他来说,眼前这个人才是他想要追随的主子,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只能暂时离开刘邦,去努力争取完成自己的复国梦。

当刘邦去汉中时,张良百里相送,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前,刘邦握着张良的手,动情地说道:“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地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张良感动得泪流满面,悲伤良久。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送刘邦到这里,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指导刘邦火烧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是从关中平原到汉中盆地的一条捷径,自战国时开始修筑,凭借着一代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建成这条长达近五百里的“通天大道”。一旦栈道被烧毁,关中和汉中便如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难以直接联络了。

当张良告诉刘邦这个计划时,刘邦很是惊愕:“栈道被毁,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被困在巴蜀了!”

张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解释:“烧毁栈道,看似自毁退路,但同时也烧毁了各诸侯王的侵略之路,他们便不能轻易地攻到汉中来了。而且,这看似自毁前程之举,也能同时彻底打消项羽的防备之心,让他们认定我们再无东归之意。”

听到这里,刘邦原本阴沉的脸才舒展开来。随后,张良又送给了他一个锦囊,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天才能打开。

就这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边走边放火烧掉身后的栈道。很快,这个数百年才打造完成的第一栈道就被彻底毁掉了。

火烧栈道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火烧栈道,很好地麻痹了项羽,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为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后人作诗曰:“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邦不会料到,在暂时失去张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后,自己马上又收获了一员大将。这个人便是韩信。

刘邦与韩信的相遇,离不开“大媒人”萧何的牵线搭桥。一曲月夜追韩信流传千古,是为佳话。

当年,刘邦还是个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后来又追随他参加了革命。

刘邦这个小小的乡级干部身后,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他很多的县级干部萧何,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从一个小混混到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西征入关,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实力证明,追随他的萧何独具慧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对萧何格外器重。来到汉中后,他便封萧何为丞相,拥有仅次于自己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萧何委派。投桃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当年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如今,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萧何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操心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到汉中不久之后,军中就出现了士兵逃离的情况。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穷乡僻壤的艰辛和身在异乡的孤寂。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很快又能打回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弥漫开来,造成士兵大批逃离。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看着士兵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但是,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那对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是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

一天早上,刘邦刚从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何也逃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他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告诉了刘邦结果——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还是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三天黄昏时,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萧何出现了,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此人正是韩信。

风雨人生路

韩信在成长过程中,童年、少年、青年的处境大为不同,给他留下了三道不可磨灭的记忆。

韩信童年的记忆:明亮。

韩信是原楚国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虽然家境不是很富有,但韩信的父亲熟读兵法,剑术精湛,对他也很是疼爱。三岁那年,韩信便爱上了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他的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小韩信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想不明亮都不行。

然而,世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九岁这年,韩信原本灿烂的天空突然塌陷了——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们孤儿寡母撒手而去。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因过度悲痛,很快撒手人寰。从此,年幼的韩信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韩信少年的记忆:灰暗。

迫于生计,韩信带着家里唯一值钱的财产——一把家传的宝剑,开始了流浪生活。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最头疼的难题。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得奄奄一息,韩信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便感觉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就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他熬过所有艰难的境遇。

据史书记载,韩信在流浪生活中,经常到他父亲的朋友——南昌亭长家里去蹭饭。一次两次还行,长年累月下去,这个亭长就受不了。

“把我当长期饭票来使,你小子还嫩了点!”亭长朝他老婆使了一个眼色。亭长老婆也不是混饭吃的,她马上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提前做饭,提前吃饭。这就跟当年刘邦在大哥刘伯家蹭饭的经历很相似。

如此一来,韩信再去时总是扑个空,饿着肚子去,再饿着肚子回。韩信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再也不去蹭饭了。

“天大地大,难道就没有我韩信一口饭吃吗?”韩信觉得与其受那嗟来之食,不如自力更生。于是,他跑到了淮阴城外的河边,靠钓鱼为生。

飞檐翘角的古城小镇,干净交错的石板古道,清澈温顺的淮阴河水,勾勒出烟雨中淮阴古城的美妙感觉。

然而,韩信徜徉其间,虽然收获了风景的宁静,但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他有时一整天都钓不到一条鱼。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风花雪月,视物言情?

“钓鱼是一项技术活啊!”韩信饿得两眼发昏时,弱弱地说了这么一句话。那时候,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苦也好,累也罢,只要不挨饿就行;冷也好,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因为只有不挨饿,才能生存下来;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韩信青年的记忆:温暖。

这时,韩信遇到了一个贵人——漂母。

在韩信钓鱼的河边,常有很多女人来洗丝棉,那里的人称她们为漂母。其中一位漂母见韩信可怜,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漂母的善举让原本很受伤的韩信很是感动。

“将来有一天,如果我飞黄腾达了,一定不会忘记您的。我一定会厚报您,一定把您当母亲来伺候,一定……”

“一定是在白日做梦吧。”漂母打断了韩信的话,很生气地说道,“我并不奢求你的回报,我只是出于同情才给你饭吃。我也并不稀罕你的回报,我只是希望你能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这位漂母善意的教诲和批评的话,虽然有点伤害韩信的自尊心,但同时也深深地激励起了他的自强之旅。很快,韩信就决定改行当“大侠”。他此时身长八尺五寸,剑眉入鬓,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豪之气。再加上剑不离身,活脱脱一个绝世大侠啊!

但是,大侠并不好当,韩信很快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点。

那是艳阳高照的大白天,大侠韩信走在街上,突然遇到了一帮流氓地痞。因为看不惯韩信的“侠士”风采,这帮流氓地痞便有意来找他的碴儿。

“听说佩刀带剑的人要么是英雄好汉,那么就是胆小鬼。韩信,你要是真英雄就拿剑来刺我,要是胆小鬼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流氓中的老大说道。

面对威逼,韩信在一瞬间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觉得跟他们这样的人拼命不值得。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韩信真的老老实实像一条哈巴狗一样,从流氓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围观的人都哄然大笑起来,但韩信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站起身子,抬起头,腰杆挺得像标枪,大步流星地走了。

这就是世人皆知的“胯下之辱”。

韩信之所以能忍辱负重,隐忍不发,是因为他在漂母的鼓励下心存大志。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荣辱得失方面做出超越一般的选择,当舍则舍,当放下则放下,知轻知重,始终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

眼看在当地黑白两道都没法混了,韩信开始了自己的再就业之路。他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当时的革命春风正浓,韩信满怀希望地来到了项氏集团,投靠了项梁。然而,当时的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这个人才,因此,直到项梁战死,韩信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随后,韩信选择了自己的第二个老板——项羽。

项梁死后,项羽接任,韩信的仕途之路终于有了一点起色,被升为了郎中。不过,韩信被提升不是因为项羽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而是因为另一个人——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钟离眛。

钟离眛虽然只是一员武将,但却与韩信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如果项羽听从钟离眛的推荐,重用韩信,那么这一文一武“绝代双骄”定然会助力项羽雄霸天下。然而,面对钟离眛的举荐,项羽只给了韩信区区郎中这个职位,并未重用。

长此以往,韩信不干了。他觉得与其这样沉默下去,不如主动出击,或许会赢来柳暗花明的一天。于是,他试尝给项羽献计。

献计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成功了,可以引起主子的注意。然而,当时的项羽对韩信的金玉良言并不感兴趣,总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

韩信一次献计,项羽不置可否。

韩信两次献计,项羽不屑一顾。

韩信三次献计,项羽不闻不问。

长此以往,韩信的心终于寒了,明白跟着这样的主子,自己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出人头地,是大部分人都梦寐以求的;光宗耀祖,是大家普遍向往的。眼看再待下去也只是浪费青春,韩信没有再等待,他终于决定另谋高就,于是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韩信为自己选择的第三个老板是刘邦。

俗话说事不过三,选择刘邦是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通过对刘邦多方位的考察,判断此人成熟、名声好、爱人才,于是果断决定让他做自己的主子。

然而,韩信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面试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招呼客人的接待员。

韩信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但没想到就讨了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还不如从前呢。对此,韩信当然不满意了。但是,不满归不满,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他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先干着再说。

虽然决定干了,但韩信一点工作的积极性都没有。为了消除心中的苦闷,他开始放荡不羁起来,结果很快就犯下了罪行,还倒霉地被判了死刑。

就在行刑这天,韩信突然清醒过来,意识到过了今天自己就人头落地了,所有的远大梦想便就此烟消云散了。

“不,我不能死。我不能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去。”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涌上了韩信的心头。

眼看着死囚犯一个个被砍掉了脑袋,一眨眼已有若干人头掉落于地,刽子手的刀很快便对准了韩信。那雪亮刺眼的刀闪出一道冰冷的光,深深刺痛着韩信。韩信知道如果再沉默、再犹豫,自己便再无机会了。

于是,在这关键时刻,他昂首挺胸,大声喊道:“你们汉王难道不想夺天下了吗?你们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

可能是他声音太大,那个刽子手被震住了,呆了几秒。等刽子手反应过来,准备再次运气挥刀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且慢,刀下留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监斩官终于发话了。

“你叫什么名字?”监斩官问。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韩信是也!”韩信傲然答。

“哦,你就是那个甘愿钻人家裤裆的韩信啊。”监斩官继续问。

“我不但善于钻人家的裤裆,还善于在百万军中取敌将之首级。”韩信淡定说道。

“哦,你有什么计谋可以帮助汉王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谓计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韩信依然淡淡地说道。

就这样,韩信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保释机会,受到了监斩官夏侯婴的格外接待。

我们都知道,夏侯婴跟刘邦是铁哥们儿。刘邦在当亭长时,他就在县里当公务员。因为两人关系铁,所以经常在一起比试刀剑。

有一次,在论剑中,刘邦无意伤到了夏侯婴,不巧被小人发现,还告了官。秦朝的刑法极为严酷,于是刘邦很快被官府抓起来审问。但是,有情有义的夏侯婴死活不承认自己身上的剑伤是刘邦所为,最后刘邦被无罪释放,而夏侯婴因包庇罪蹲了一年多的大牢。

后来,刘邦斩白蛇革命后,夏侯婴成了他的拥护者。因为战功卓著,夏侯婴被刘邦封为“太仆”,也就是刘邦的专职司机。

按照现在的说法,老板身边最红的人莫过于秘书和司机了。刘邦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把夏侯婴当作了自己的亲信。要知道,陈胜就是因为没有找对司机,才丢了身家性命。

话说过来,夏侯婴把韩信带回去后,与他进行了一番交谈。结果就是这一谈,让他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马上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并给出了评价极高的推荐词: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定国安邦之策。

夏侯婴都出马了,刘邦不得不重视。他大手一挥,说道:“那就提升他为治粟都尉吧。”

治粟都尉相当于管粮食的仓库管理员,属于中高级的官职了。韩信能一下子被提到这个位置,已经算是破格了,但对有足够野心的韩信来说,这个职位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在刘邦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

但是,韩信所作的各种“秀”,都没能让刘邦对自己另眼相看。不过,这倒是引起了萧何的注意。

萧何此时已被刘邦提拔为丞相,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最红人物。他发现韩信的旷世之才后,马上向刘邦进行了推荐。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对萧何言听计从的刘邦,这次一反常态,直接婉拒了:“韩信这个人野心太大,刚刚才提升他为治粟都尉,现在还没干出成绩来呢,再提拔不妥,回头再议吧。”

“拜托,这是哪跟哪啊,专业不对口啊,我的才华可不是用来管仓库的,是用来打仗的。”韩信听了很失望。

萧何为了安慰他,承诺道:“兄弟,你再等等,我一定说服汉王回心转意,尽快提拔你。”

然而,过了好久,韩信苦等的好消息一直没有到来。终于,他原本火热的心再次变凉了。他已经饱受了风霜,受尽了冷落,太需要阳光,太需要温暖了。

“罢了,罢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长叹一声,决定再次炒了老板的鱿鱼另谋高就。

于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月夜,韩信提起自己的行囊,默默地看着身边的营地,良久,收回自己的目光,心里说了句:“别了夏侯婴,别了萧何,别了刘邦,别了汉中,别了……”然后飘然而去。

当萧何听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大惊失色。随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策马去追韩信。

因为事先没有向刘邦打请假报告,所以消息传到刘邦耳朵里时便成了“丞相萧何也逃了”。

当萧何终于回来,把一切解释清楚时,刘邦更是气愤:“就为追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颠簸三天三夜,值得吗?”

“值得。”萧何坚定地说,“我的才华只能帮大王治理天下,想打天下,就必须要重用韩信。”

在刘邦眼里,萧何可是他刘氏集团的顶梁柱、主心骨啊,丢了谁都可以,走了谁都可以,唯独萧何不能走。而在萧何眼里也是这样,丢了谁都可以,走了谁都可以,唯独韩信不能走。

“好吧,看在你这么执着的份上,我就封他为将军吧。”刘邦妥协了。哪知萧何听了,头摇得像拨浪鼓:“只封个将军,他肯定还是不会留下来。”

“不当将军,难道一定要封他个大将军吗?”刘邦说这话时已经带有情绪了。哪知萧何毫不客气地就应道:“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大汉就有希望了。”

就这样,在上演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戏码后,被震撼到的刘邦最终选择了妥协,听从了萧何的金玉良言,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的人生终于就此改变,迎来了灿烂的艳阳天。

韩信拜将

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决定为韩信举行一次隆重的拜将仪式。本着保密的原则,刘邦封锁了拜将人选。

此消息一传出,汉军群情激昂,很多将领都认为自己符合大将的条件,因此心里都充满了期待,特别是曹参、樊哙、周勃等人,他们认为大将军一职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非自己莫属,因此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喜上眉梢。

到了拜将这天,大家个个屏气凝神,静候“大奖”花落自家。刘邦和萧何站在台上,刘邦清了清嗓子开始宣布:“经过层层筛选,层层选拔,层层考核,我们汉军的大将军人选已最终确定,他就是韩信。”

“啊……”众人一听,眼镜掉落一地。

在众人的迟疑中,韩信从容不迫地走上台,跪着从刘邦手中接过将符。随后,刘邦宣布:“从今往后,军中大小事务,皆由大将军韩信裁决。”

拜将仪式结束后,韩信成了巴蜀大地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也有期待的声音,但负面的声音还是占据了大多数。大汉军民很快通过口口相传,得知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的糗事和刑场砍头的丑闻。

但是,不管怎么样,对韩信来说,他已经成功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在仕途上达到了新高度。他现在要做的事不是和看不起自己的人打嘴仗,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快,刘邦就给了韩信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刘邦将韩信找来,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说实话,到目前为止,刘邦还不知道韩信究竟有多大的本领。

“丞相三番五次地向我推荐你,现在就请你自己说说有何可以指教我的。”刘邦单刀直入。

韩信先是谦逊一番,然后开始亮剑。他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请问大王,如今跟您争天下的人是不是项羽?”

“是。”刘邦点了点头。

“那您认为自己在勇猛、仁爱等方面,跟项羽相比怎么样呢?”韩信这第二个问题有点过于尖锐了,连在一旁的萧何都想起身阻止他说下去。

但是,刘邦倒显得很平静,似乎并不太介意。他略一沉吟,答道:“皆不如他!”

韩信听到这里,原本绷紧的脸蛋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其实,前面两问,他只是试探刘邦的气度。此时见刘邦如此谦卑厚道,他才披肝沥胆地把对话引入了主题:“恭喜大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萧何气得直跺脚,心里焦急万分:“韩信啊韩信,你把主公激怒了,能有好果子吃吗?”

好在刘邦还是正襟危坐,显得很是平静,一脸期待地看着韩信,显然是在等他的下文。韩信也不再转弯抹角,直言不讳地说道:“我曾经在项氏集团打过工,对项羽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他的优点很明显,但缺点更明显。”

随后,韩信为刘邦详细分析了项羽的四大弱点。

“其一,项羽爱逞匹夫之勇。在战场上,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威不可挡。但是,他不会用贤将,留不住人才,致使项氏集团人才匮乏。革命年代什么最重要啊?人才!

“其二,项羽还有妇人之短视。他平常虽然对属下很是关心、仁爱,说话和气,但属下一旦立了功,需要封赏时,他却紧紧握着印信,连印角都磨平了,都不舍得给有功之人分封。长此以往,将士们都寒了心。

“其三,项羽不得人心。他虽然现在雄霸天下,众诸侯对他无不臣服,但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遭殃受苦,天下百姓无不对他心生怨恨,只是暂时敢怒不敢言罢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定失天下。

“其四,项羽身处裸都。他当年舍弃易守难攻的关中而建都彭城,不但公然违背了与楚怀王之约,失去了扎根关中的绝好之地,还失去了一举吞并各大集团的机会。彭城无所凭借,是一座裸都,它早晚会拖着整个项氏集团一起陪葬。

“所以,项羽现在的情况并不乐观。大王您只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任贤用能,赏罚分明,以德树威,以法规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未来必将无往而不利,还有谁不能打败呢?”

分析完了项羽的劣势,韩信接着分析起了刘邦的优势。

“为了限制大王的发展,项羽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员大将封为三大王,在汉中布下品字形天堑,看似坚不可摧。然而,章邯等三人都是过去的老霸主秦氏集团的顶梁柱,虽然威极一时,但他们投靠革命军后,追随他们的二十多万士兵都被项羽给坑杀了。在关中人的心里,这三人才是真正的刽子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所以,他们三个不足虑。

“您入关之后,对关中百姓秋毫无犯,实施约法三章,大得民心。而按楚怀王之约,您本应该是关中王,如今却被贬到这个荒凉的汉中来,百姓无不伤感。因此,您一旦出兵东进,关中百姓自然会群起响应,三秦之地只需要一道檄文就可以轻松搞定,是真正的不设防啊!”

韩信这个见仁见智的“汉中对”给了刘邦极大的震撼。刘邦又何尝不想早日突破重围呢?但他还是顾忌项羽的强大,以及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毕竟,刘氏集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先经过他们的地盘。韩信这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让刘邦茅塞顿开。

“原来我一直寻找不到的项羽的命门,就在这里啊!”刘邦暗暗赞叹,对韩信一下就生发出了相见恨晚之感。

随后,刘邦全面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积极进行了各种准备,伺机东进。韩信也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家,他为汉王献上谋略后,便开始大显身手,进入实操阶段。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韩信开始对士兵进行强化训练。他首先宣读了新出炉的法纪法规,然后以身作则,边讲解边示范。开始时众人对他并不服气,认为他无名无才,没有资格来教自己。然而,当韩信斩杀了一个不守军规的士兵后,众人都不得不服了。

一周后,韩信进行的强化训练已初具成效,众人都被他的才能所折服。半个月后,偌大的训练场上,人头攒动,进时如灵蛇出洞,迅猛至极,退时如万剑归宗,悄然无息。一个月后,汉军已完成了质的转变。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团结的一道牢不可破的墙。

有了这堵墙,就有了东归的资本,有了这堵墙,就有了必胜的信念,有了这堵墙,还有什么可以阻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