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高祖传——人才拉锯战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10:18 0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范增论》

博弈之道

在张良的下邑画策中,和另两位“自己人”相比,英布算是“外来人”。如果非要弄个武将排行榜,骁勇的英布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战将。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大战就是在英布充当急先锋的情况下,偷袭秦军粮道成功,从而才使得项羽发起全面进攻,大破秦军。后来在分封大会时,项羽把英布封为九江王,也足以说明项羽对英布的认可和信赖。

如何才能从虎口夺食呢?虽然张良已经指出了两人关系正处于微妙的“别扭期”,这就是突破口,但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派谁去九江才能成功抱得悍将归呢?”刘邦陷入了沉思。

众人也都沉默不语,刘邦端坐良久,站起身来,发出了一句感叹:“唉,你们这么多人,居然没有一个可为我分忧的。”

“大王何出此言?”但见一人站出来厉声道,“何以解忧,唯有随何。”

“随和!”众人大笑,“太随和了也不行,除非你是萧何。”

“我再说一遍,随是随意的随,何是萧何的何!”随何道。

既然都自己送上门了,刘邦大手一挥道:“去吧,就凭你这份勇气和胆识,相信你一定会不辱使命。”

随何原本只是刘邦身边的一名近侍,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使得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演说家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他说服英布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后人引为典范。下面,就让我们搬起小板凳好好坐下,慢慢来看随何这次九江之行吧。

随何兴冲冲地来到九江后,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汉时指专管膳食和宴会的官员)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见。一连三天过去了,随何再也坐不住了,他对负责接待自己的太宰说道:“我来这里已经三天了,大王连见都不肯见我,他心里分明是认为楚强汉弱,不能做最后的决断。但是,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好歹也得见上一面吧。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拉倒,这样拖着总不是办法吧。”

太宰只好去请示英布。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见面吧,在我的地盘上,还怕他不成?”

于是,英布接见了汉朝特派使臣随何一行。随何充分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演讲功力,堪称经典。

“请问大王,您和项羽可有亲戚关系?”随何一见面便来了个单刀直入。

“我们无任何血脉关系,只有上下级关系。我是被他分封到这里的一个诸侯王。”英布也许是被随何那种气势给慑住了,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答道。

“大王过得还如意吧?”随何第二问出炉。

“还行吧,一般。”

“只怕是不太行,很差吧?”随何的第三问咄咄逼人。

“这……”

“当初项羽攻打齐地时,曾向您发出‘遣兵令’,结果大王没去,只派了几千老弱残兵前去增援,算是敷衍过关了。还有,项羽回救彭城时,二度向大王发出‘遣兵令’,结果您这一次真是做绝了,不发一兵一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我病了嘛。”面对随何的发问,英布支支吾吾地答。

“不,不,”随何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义正词严地说,“大王您其实没有病,只是有心病罢了。您表面上对项羽绝对效忠,但内心其实早就想弃暗投明了,只不过碍于当前汉弱楚强的形势,您下不定决心罢了。”

这下英布无话可说,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恕我直言,您如此拥兵自重,虽然打起仗来不会吃亏,但恐怕在政治上还是稚嫩得多。这样玩下去,恐怕到时候您会死无葬身之地啊!”随何开始发表“威胁论”。

“依你之见,我当如何?”英布弱弱地问了一句。

“政治学讲究看清路,站好队。您当务之急当然是弃暗投明,加入汉王的阵营啊。”随何对此早已胸有成竹。

“项羽毁盟约、杀义帝、废旧王,此乃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也;汉王收诸侯、高筑墙、广纳粮,此乃韬光养晦、谋图未来也。您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托付给项羽是大错特错的,只有回头是岸,选择支持投靠汉王这边才是明智之举。”

英布闻言,沉默良久,心里很是触动,但嘴上却问:“不管是楚强汉弱还是汉弱楚强,就算我有心归附汉王,但仅凭我这么一点兵马,怎能抵挡住项羽的不败之师?”

“不是让您一个人对抗项羽。您只要拖住项羽几个月时间,给汉王赢得反击的机会就行了。”随何说完这句话,开始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汉王早已立下承诺,事成之后,必定封王封地给您。”

至此,英布已心有所动,但离付诸实践还有那么一丁点距离。

“容我三思。”英布以此结束了这轮谈判。

此后几天,英布那里毫无音信,随何察觉事态不妙,马上派手下十多个随从在军营中四处打探,结果得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英布正在密室会见项羽的使者。

于是,形势进一步明朗:在这小小的九江,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充满了火药味。只是这场人才争夺战还没开打,项羽一方就已经落了下风。原因有二:

第一,刘邦派出的使者随何比项羽的使者稍稍快了那么几天,但这几天却决定了整个局势。随何在项羽的使者到来之前就已经争取到了英布的心。

第二,刘邦派出的是智勇双全、巧舌如簧、胆识过人的随何出战,而项羽却是随随便便派了几个粗鲁的武士充当使者。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项羽明显对对手估计不足,他甚至没有考虑到刘邦会介入。单从这两点来看,项羽已注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失利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就在英布和楚国使者进行单方面会晤时,随何不请自来,出现在了会客大厅。他直指楚国使者:“九江王已是我大汉的人了,你楚国的人还来这里干什么?”

随何语出惊人,把包括英布在内的人都惊住了。楚使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突然叫了一句:“妈呀,原来你们早已勾搭上了啊!”

关键时候,楚使个人素质不过硬暴露无遗,他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单方面相信了随何所说的话,并且选择了中途离席这个极其错误的举动。他起身离座一气呵成,然后拔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厅外跑。

“大王再犹豫,事情一旦败露出去,可就追悔莫及了。”随何厉声提醒道。

英布终于站起来,暴喝一声:“杀了他。”

楚使死了,随何笑了,英布终于解脱了,他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了,那就是跟随汉王一起去打江山。这样一来,随何凭着伶牙俐齿和过硬胆识光荣地完成了这项说服任务。

英布杀楚使归降汉王的事,项羽很快就知道了。一怒之下,他派出手下项声和龙且两员猛将,带三万大军去兴师问罪。值得一提的是,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绝代双杀”之一(另一个是钟离眛),作战风格以快、准、狠著称,在楚军中的威望很高。而项声也是项氏家族的人,与项庄、项他一样都是威不可挡的猛将。项氏家族里只有项伯勉强称得上谋士,其他包括项羽在内都是武士。

英布哪能被别人随便欺负,于是双方马上展开了阵地战。这场战争果然如刘邦所料,一连打了几个月,但最终的胜负还是分出来了,龙且胜,英布败。自古成王败寇,败寇英布只好带兵抄小路投奔正驻扎在荥阳的刘邦。

到了荥阳后,英布首先要去见他的新主子刘邦。刘邦接见他的地点不是议事大厅,而是内室。

选择内室见客,这在当时是件很没礼貌的事。乍一看,这似乎不符合表面功夫一流的刘邦礼贤下士的风格。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刘邦喝醉了酒。醉了酒,失态也就难免。

这样怠慢的待客之道,英布自然感到不爽了,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爽归不爽,他还是很恭敬地向刘邦行了礼。刘邦在酒精的麻醉下,随便和他聊了几句家常话,然后手一挥,叫随何安排他去歇息。

出了内室,英布不干了,对当初逼他上贼船的随何一阵吹胡子瞪眼,嘴里唠叨着说“汉王怎么能这么对我”之类的话,然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随何及时阻拦,才免去一场血光之灾。接下来,随何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特长,为刘邦的怠慢行为进行了辩解。

事实上,随何废话连篇的辩解为最终留住英布起到了延时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当时英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九江王,但对刘邦和项羽任何一方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砝码,甚至可以说他将决定楚汉之争最终的走向。

英布的重要性,醉酒后的刘邦给忘了,因此他即将面临这个举足轻重人物流失的严重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张良“下邑画策”中最重要的“搞定英布”将功亏一篑,楚汉之争胜利的天平将完全倾向项羽。

关键时候还是得看张良的,幸好随何拖住了英布,他马上为英布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为了拉拢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良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专门安排了两排威武的士兵跪着迎接九江王的到来,这极大地满足了英布的虚荣心。见面后,张良毕恭毕敬地对英布说道:“在下先替汉王为大王接风洗尘。”

张良自知酒量有限,于是拉上了陈平,充分发挥了东道主的优势,两人你一杯我一杯轮流敬英布。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不说,还有歌女做伴,就这样,张良首先把英布稳在了汉营中,这给第二天刘邦彻底收服英布赢得了时间。

果然,第二天,刘邦把虚情假意的一贯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亲自接见英布后,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马上派人到九江把他的家眷接来,以防卑鄙小人项羽下毒手。总之,对刘邦的这次接见,英布心里只有两个字:感动。

就这样,英布算是基本被刘邦搞定了。而彻底帮刘邦把英布搞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项羽,因为这时候,项羽在九江把英布的全家老少都杀光了!这下,项羽算是帮了刘邦的大忙了。从此,英布对项羽恨之入骨,誓死血债血还,并死心塌地跟随汉王了。

值得一提的是,彭越这时也早已被刘邦“招安”过来了。这样,张良的“下邑画策”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全部实现了。韩信、彭越、英布三大旷世奇才积聚到刘邦身边。在经过彭城惨败后,刘邦又有了可以和项羽抗衡的资本了。

至此,楚汉之争主线的第一场大战才刚刚结束,双方进入了蓄势阶段。随后,支线的第二场大战——安邑之战——拉开了序幕。

小动作,大智慧

在人才拉锯战中,刘邦尝到了甜头。随后,他再接再厉,马上又来了个三步走。这三步虽小,却对日后整个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步:封太子,建根据地。

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夺天下的决心,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把那个在逃难过程中被自己几番推下车的刘盈封为太子,很好地稳住了人心。并且根据形势所需,他还把对抗楚军的军事根据地建在了荥阳,自己亲自坐镇荥阳指挥军马调动。

荥阳地处河南西部山区与中东部平原的交汇处,易守难攻,是军事防御系统中的天然屏障。荥阳附近的敖仓是大秦帝国时建造的,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因此,选择荥阳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而萧何依然留在栎阳,服侍年幼的太子,处理朝廷事务,负责军马粮草的征集,进行兵器衣食的运输,为刘邦在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单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用人的确是一流的。萧何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让他管理国家内政和后勤,正是知人善用。而善于出谋划策的张良和善于带兵征战的韩信在前线出谋的出谋,打仗的打仗,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和潜能。难怪后人公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都用不好,这是他之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第二步:打造“伪楼烦”骑兵。

彭城的惨败,让刘邦最受伤的不是项羽的厉害,而是楼烦骑兵的厉害。这三万骑兵简直不是人,而是机器、是魔鬼,要不怎么能以一敌十、以一敌二十,打败五十余万联军?

“没有自己的骑兵,永远都不可能击败楚军啊!”刘邦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属下很快就察觉到了刘邦心中的痛,推荐了秦朝旧将、名声在外的李必和骆甲两名骑士,请他们两人来当总教头,调教一支铁骑雄兵。

刘邦一听大喜过望,马上派人把李必和骆甲两人请来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刘邦很真诚,但李必和骆甲两人却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们觉得自己是秦国人,不足以服众。刘邦执意相留,两人只好说,我们留下来可以,但只能当军事顾问。

刘邦只好任命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和骆甲分别为左右校尉,组建了一支骑兵进行秘密训练。这支骑兵很快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一次,项羽还是采取他的骑兵战术,以高举高打的方式攻击刘邦的步兵。这时候,刘邦的铁骑突然杀出,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楚军一败涂地。

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就拥有了骑兵,项羽在惊讶之余,不敢再轻举妄动。于是,楚汉两军就这样眼对眼,以荥阳为界线对峙起来。

第三步:黠吞魏地。

魏地的主子是魏王魏豹,他本来是个很安分守己的人,守着项羽封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就很满足了。然而,刘邦出关后一路西征,眼看其他诸侯王都纷纷归附于他,迫于这样的强大舆论压力,他不得已只好选择了入伙。结果刘邦对他并不看重,后来又任用彭越为魏相,等于架空了他这个魏王。

魏豹心不甘情不愿,做起事来自然也就消极。这样一来,刘邦更没有好脸色给他看了,甚至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羔羊也会怒吼,就在刘邦在彭城大败时,一直找不到理由离开的魏豹自然不会让眼前的机会白白溜走。他向刘邦打了个“探病母”的请假条后,选择了一走了之。魏豹前脚刚走出刘营,后脚就转投了项营。

刘邦这下急了,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少了个魏王就少了一分力量,而项羽那边多了个魏王就多了一分力量,此消彼长,这让原本就处于劣势中的他感到了危机。不能眼睁睁看着魏豹离自己而去,得劝他回心转意!

这一次,刘邦没有再派随何出马,而是派出了自己手下的“第一说客”郦食其出马。郦食其自从到了汉营,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立下过许多功劳,深受刘邦器重。然而,他这一次的外交之旅却以失败告终。要知道,魏豹这时早已铁了心,郦食其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他。

郦食其虽然没能延续自己外交不坏的纪录,但给刘邦带去了魏军的一些情况。

“魏军的大将军是谁?”刘邦问。

“柏直。”郦食其答。

“魏军的骑兵将领是谁?刘邦问。

“冯敬。”郦食其答。

“魏军的步兵将领是谁?”刘邦问。

“项他。”郦食其答。

三问三答,对话到此戛然而止。对刘邦来说,有了这三个情报,就已经足够了。接下来,他马上起兵伐魏。

刘邦派出的是以大将军韩信领衔、以曹参和灌婴为副将的三人组合团。当时郦食其问这样安排的原因时,刘邦答:“魏王没有用身经百战的周叔做大将,而派柏直这个愣头青做大将,怎么是我大将军韩信的对手呢?魏军骑兵将领冯敬倒是骁勇一枚,但比起灌婴来说还是稍逊一筹,至于步兵将领项他虽是项氏族人,但论文论武都不是曹参的对手啊。所以,派这三个人去伐魏,可以确保稳操胜券。”

事实证明,刘邦看人用人果然高人一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场龙虎之战。

韩信带领汉军很快就抵达了临晋。到了这里汉军就停下了,因为前面有一条黄河挡住了去路,而黄河那边就是魏王魏豹的地盘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老城)。魏豹早已在黄河对岸步步为营严加防守。于是,如何渡河成了摆在韩信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接下来就要看韩信的表演了。到了临晋后,韩信并没有急着率兵渡河,因为那样伤亡肯定惨重,而且还不一定能渡过去。他开始在黄河边上四处转悠起来。别看他转悠得很清闲,却是有目的的。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河对岸的魏军防守很严密,只有上游的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守兵甚少,是个空当。

那么,为什么魏王在关键的夏阳却疏于防守呢?夏阳一带因地理位置特殊,根本就没什么树木,船只很少很少,想渡河几乎是插翅也难飞过来。魏王认为夏阳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只派了少量兵马来守。

韩信马上开始做准备工作。他一边派曹参带人到山里采木材,当砍柴的樵夫,一边派灌婴到附近集市上去收购瓦罂,当了一回采购员。两大将军不明所以,晕乎乎地办好各自的事后,韩信依然继续玩深沉,他二话不说递给他们一人一个锦囊,叮嘱他们用木材和瓦罂造木罂。

木罂的造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木桩夹住罂底,四周捆成方格,然后往里放上罂,最后再把木罂连起来,在水中便风吹不散雨打不落了。但是,渡河的船都已准备好了,现在还来造木罂,是不是白天点灯,多此一举呢?纳闷归纳闷,两大将军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韩信对木罂验收合格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指挥渡河行动了。他首先令灌婴带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摇旗呐喊,做出要抢渡黄河的样子,吸引河对岸魏军的注意力。然后,他带领大部队抬着木罂乘夜向夏阳进发。到了夏阳后,他令众人放下木罂,让士兵们坐进木罂里,在夜色的掩护下,向黄河对岸划去。

此时,魏军的注意力都被灌婴在晋津佯装渡河的精彩表演给吸引过去了。可等了半天,只听见河对岸呐喊声阵阵,却没见实际动作。正当魏军纳闷时,韩信的大部队早已在夏阳一带悄然登陆了。登陆后,韩信立刻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夏阳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夺下来了。

这时候,西魏军的战略部署是以安邑为中心,魏豹亲自指挥,重点布防,试图力挽狂澜,阻止汉军前进的步伐。

然而,魏豹很快就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了,因为在跟汉军的接触战中,他带领的魏军一败涂地,只能狼狈逃往魏国的都城曲阳,而被寄予厚望的安邑自然毫无悬念地成了汉军的囊中物。

连下两城,汉军士气大振,接下来便马不停蹄地向魏王的都城曲阳进军。魏豹这时充分发挥决战到底的精神,再次选择了主动出击。在没有等到将军柏直回都支援的情况下,他就出城去郊外迎敌。结果再次证明,魏军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魏豹再次发挥“钻山豹”精神,不羞遁走。汉军大将曹参可不是吃素的,他开始了狂追,最后把魏豹团团围在一座叫武垣(今陕西省垣曲县)的小城里。

曹参正要对困在笼子里的魏豹进行强攻,这时候韩信说话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不如让他自己乖乖来投降吧。”

果然,魏豹眼见自己已无路可走,在部将强烈要求活命的抗议下,只得向韩信投降。

随后,韩信又攻下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彻底拿下了魏国全境。

面对到手的魏国,刘邦做了三件事:

一是把魏国国土一分为三,改设为河东、上党、太原三郡。

二是对魏国降将进行奖罚。主动投降的魏国大臣、大将都得到了加官封爵的嘉奖,唯独“二进宫”的魏豹及家人被游行示众,最后落得个废官为奴的悲惨下场。

三是对魏国宫女进行留弃。魏豹的爱妾薄姬被纳为“后宫一秘”,成了刘邦的“压寨夫人”,其余宫女皆贬为平民,撵归回乡。

这便是支线的第二场战役:安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韩信不辱使命,成功平定魏地,是汉军在彭城之败后,取得的一次大胜利,一举扭转了汉军不利的局面,对楚汉双方来说,这是此消彼长的分水岭。

置之死地而后生

搞定魏国后,刘邦很高兴,一边自己亲自坐镇荥阳和项羽继续对垒,另一边令韩信继续带兵向赵国进军。这时候,刘邦做了一个小手脚。他以荥阳保卫战为由,抽调了韩信一万精兵,一方面是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防韩信的需要。

韩信对刘邦的举动并不在意,信心依然很足,因为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的智囊张耳。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赵国除了赵王歇这个名义上的主子,还有真正的主子——代王陈余。而陈余才是他真正要清除的对象。

张耳和陈余的事前面已说过了,这对曾发誓要同生共死的结拜兄弟,自从巨鹿之战反目成仇后便水火不相容,从原本最亲密的兄弟一下子变成了最仇恨的死对头。虽然后来刘邦在进军彭城时,利用假人头成功骗取了陈余的信任,从而达到了联盟的目的,但彭城失利后,陈余得知了真相,便毅然和刘邦决裂了。

这时候,刘邦派韩信征伐赵地,很显然就是要灭掉陈余,剪除项羽的羽翼。

眼看汉军大兵压境,陈余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马上对赵王歇建议道:“大王,汉军要想进入我们赵燕之地,必须要经过井陉隘口这条路。所以,我们就在井陉口集结兵力,布下天罗地网,让他们有来无回。”

井陉是从山西的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太行八陉”之一。井陉的特点是,四周是崇山峻岭,而中间是低洼泽地。陈余的意思就是,屯兵在这里守株待兔,谅韩信插翅也难飞。

赵王歇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说了一个大大的“诺”字。

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个人便是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祖籍齐国,他的爷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军李牧。都说虎父无犬子,名门之后的李左车自然也不会差,他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有二。

传说一,相传中国象棋的棋子布阵,就是模仿李左车在广武山上的布阵,而象棋中的“车”,指的就是他本人。这个“车”在象棋中能纵横行走,作用极为重大,一般没有“车”保护,“帅”是很难保全的。

传说二,相传李左车是民间的“雹神”,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关记载为证。

此时,汉军压境,李左车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马上提出了自己的高见。

“千里匮粮,士有饥色。汉军通过长达千里的运输线送粮,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前方士兵因为粮草缺少而饿得面黄肌瘦,战斗力肯定会大大下降。井陉隘口是一条狭长的‘一车道’,战车不能并行通过,骑兵不能列阵通过,接连数百里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军的粮草车肯定被安排在后面,这便是汉军的命门所在啊!”

随后,李左车提出了自己的完美计划:“代王可深沟高垒,坚守在这里不动,让汉军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机会。我可带三万精兵绕到敌人后面,截断其军粮。如此一来,汉军困于荒野之地,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自然不战自乱。如此一来,汉军便成了瓮中之鳖,不出半月,定会为我所破。”

应该说李左车的计划相当完美,堪称经典。如果陈余按他的计谋行动的话,恐怕韩信再厉害也在劫难逃。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李左车一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他一说出口,陈余就一口回绝了。

陈余自然有他的理由:

“十则围之。就算是一倍于敌人的兵力,都要设法正面迎敌,战胜敌人。现在韩信号称几万人,而实际上只有几千人,再加上远道而来,已是强弩之末。而我们的兵力有二十多万,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完全可以将敌人团团围起来打,最终全歼敌人。我们如果连这么弱小的对手都怕成那样,那以后遇到真正的强敌了,岂不是要躲进深山,闭门不出了?

“人挪活树挪死。古人云,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我们带领的是义兵,就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我陈余光明磊落,怎么能像刘邦那样使用阴谋诡计呢?”

这些理论被陈余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正是他的这种书生意气最后害了他。

李左车的妙计被拒绝后,他没有再选择劝说,而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带领大军到达井陉隘口的韩信望着这奇特的地形,却是心惊肉跳,只等手下探子回报说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计谋,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叹道:“天助我也。如果陈余用了李左车之计,我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发完感叹,韩信马上令大军火速前进。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他让队伍停下来安营扎寨。

士兵们连夜行军,个个累得够呛,原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哪知到了半夜,韩信却突然升帐,叫来两个正在做美梦的骑兵将领,交给他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率一千骑兵,带着红旗,从小路进军,到赵营附近躲起来。待赵军出击,倾巢而出时,再迅速冲进赵营,拔下赵旗,插上我们的红旗。

布置完后,韩信马上又叫来一个将领,命他带一万精兵为先锋,直出隘口,背水列阵,等待厮杀。

那将领得令后,说了两句话:“我坚决服从大将军的命令,但我只怕有负大将军的厚爱。赵军有二十万之众,我区区一万兵马去河边垒营,只怕还没走到河边,我们就成刀下之鬼了。”

对此,韩信笑道:“你大可放心,我以自己的人格保证你的人身安全。你尽管去,赵军不会打你们的。正是因为赵军兵多,所以他们希望和我们的主力进行大决战,以达到全歼的目的。对你这队先锋,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免把主力吓跑了。所以,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去做你们的事,赵军不会为难你们。”

事实果然如韩信所说,当这一万先锋进军时,赵军选择了漠视。于是,他们顺利抵达河边,然后开始在河边安营扎寨。

到了三更时分,韩信命士兵擂鼓奏乐,全部人马一起杀向赵营。

赵军等了这么久,就等和汉军进行大决战了,所以自然倾巢而出,誓要把韩信的汉军打成肉饼。但是,他们不会料到,当他们如潮水般冲出时,那两千潜伏在赵营边的汉军马上闯进赵营,开始了换旗的苦力活,很快就让赵营变了样。

而这时,韩信率领的汉军哪里是赵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只有逃的份儿了。汉军主力一路退到了汉军先锋在河边的军营处。因为营后边是河水,没有退路,所以汉军关了寨门,进行殊死抵抗。尽管赵军人多,但一时半会儿也拿不下汉营。

攻了大半天,没有丝毫效果,赵军决定先回营休整,补给后再来收拾被围困汉军。然而,当他们回到营前时,突然都怔住了,自己的大本营里居然飘扬的全是汉军的红旗。

正当他们惊魂未定时,坐镇在赵营里的两千汉军开始发话了:“告诉你们两个好消息:一是我们汉军早已占领了你们的大本营,二是你们的赵王和代王陈余都已经成了我们的阶下囚。如今,投降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赵军全都傻眼了。片刻之后,清醒过来的士兵纷纷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这时候,尽管陈余用最大的声音进行了呼喊,说自己还活着,就在队伍正中央,但他的声音却被四处嘈杂的声音掩盖了。眼看叫喊没用,陈余只好挥起手中的剑,开始斩杀逃跑的士兵。然而,这时候赵军已乱得像一锅粥,岂是斩杀几个逃跑士兵就能被拉回正轨的?

兵败如山倒,没辙了,陈余只好护着赵王歇开始逃命。然而,很快慌不择路的陈余就悲哀地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被河挡住了去路。

最后,张耳率领的汉军步步为营,步步逼近。面对孤立无助的陈余和赵王歇,张耳没有丝毫手软,没有丝毫情面可讲,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下了陈余的头颅,紧接着又是一刀,砍下了赵王歇的头颅。

至此,陈余和张耳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只是这样血腥的结局多少有点令人唏嘘。都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张耳却以这种“血债血还”的方式结束了两人之间的恩怨。他在挥刀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过两人在参加革命前相知相伴、纵马江湖的纯情时代呢?

这便是楚汉之争支线的第三大战役:井陉战役。

事后,诸将都来向韩信道贺,异口同声地说:“恭喜将军,贺喜将军,立下这么大的战功。只是,将军不按兵法来打仗,居然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实在是令人看不懂啊!”

“我哪里没按兵法打仗了?如果我不按兵法行军,我们能打胜仗吗?”韩信反驳道。

“兵法上说,布阵要右靠山陵,左临水泽。将军这次令我们背水垒营列阵,这叫依照兵法吗?还有,您怎么知道我们就一定能赢?”众将道。

听完大家的疑问后,韩信笑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向众人解释道,“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我们不能死背书,傻读书。如何把兵法灵活地运用到实战中来,才是身为将领必备的素质,才是取胜的关键。

“另外,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兵马只有这么多,只有把队伍置于绝境,让每个人都知道后退无路,只能勇往直前时,才能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如果不这样背水作战,想必你们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吧。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争中常规为正,变化为奇,防守为正,突袭为奇。我派两千骑兵预伏于赵营四周,这便是奇兵;而主力背水布阵防守,便是正兵。这两者配合起来就叫奇正相合。先正面进攻,再佯装战败背水防守,这就是‘以正合’;而预伏的两千骑兵偷袭赵营,插上红旗,扰乱敌心,迷惑敌军,大破敌阵,这便是‘以奇胜’。”

韩信解释完毕,众人只有叹服的份儿了。

这时的韩信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马上出台了一条奖赏令:凡有活捉广武君李左车者,赏千金。

事实证明,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很快,李左车就被人擒住,送到了韩信跟前。

当捆得严严实实的李左车被带上来时,韩信迅速下座替他松了绑,诚恳地请他上坐,热情地献上茶后,这才开始说一些“久仰久仰”之类的客套话。

当然,韩信这样“卑躬屈膝”地对待一个阶下囚是有目的的。他有问题要向李左车请教。

“请问先生,我下一步该如何北攻燕,东伐齐呢?”

“败军之将不言勇,亡国大夫不图存。我现在就是败军之将,怎么可以参与谋划这么大的事呢?”

对此,韩信马上讲了古代百里奚的故事。战国时的百里奚在做大夫时,虞国灭亡了,于是他只好去了秦国做相,结果却辅佐秦国强大了起来,称霸诸侯。

韩信是借用这个典故,向李左车表明,赵军之所以会吃败仗,并不是因为自己比他强,而是因为代王陈余不听他的计谋。如果陈余采用他的计谋,现在身为阶下囚的人便是韩信了。

眼看韩信如此礼贤下士,李左车在感动之余,也献出了自己的计策。

“现在将军接连打了安邑、井陉两场胜仗,成功灭掉了魏国,俘虏魏王,亡了赵国,斩杀陈余,您现在四海名扬。但是,接连征战,您手下的士兵已经超负荷运转了,现在肯定十分疲劳,急需休息。一支疲劳之师只怕很难攻下燕国和齐国。一旦和他们耗下去,最终得利的是以逸待劳的楚国啊!”

韩信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李左车继续说道,“您现在需要把自己连胜带来的冲击优势发挥出来,给对手施以强大的压力,让他们心理崩溃,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您现在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虚张声势地挥兵向北,做出全力攻打燕国的样子。二是派人以您的名义写一封书信交给燕王,劝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燕王一害怕,肯定投降,再派人告诉齐国,齐王一害怕,肯定也投降。这样一来,燕齐两国就能被完全平定了。先礼后兵,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信忍不住赞叹道。

后来,果然不出李左车所料,汉军大造声势后,在形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燕王臧荼最终选择了投降汉王。

自此,天下几大对刘邦不服的诸侯国都被刘邦搞定了。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归降刘邦,魏王魏豹成了阶下囚,赵王赵歇被处死了。除了三个反复无常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项羽外,刘邦与项羽在这一系列的人才拉锯战中已然大获全胜。

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大部分英豪都在为选边站队而苦恼。这其中既不乏安于现状者、骄傲自满者,也不乏思考者、绝地反击者。人在征途的项羽显然属于前者,而人在囧途的刘邦则属于后者。

很快,项羽在彭城之战大胜的成果就被消耗殆尽,形势于他而言急转直下;而刘邦失利之后的阴影很快消去,已然东山再起。

迷途知返

公元前204年,项羽继彭城大败刘邦后,再一次对刘邦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汉之争的第二场大战役——成皋之战正式拉开序幕,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成皋之战历时两年半。整个过程,从荥阳到成皋,从成皋到函谷关,从函谷关到武关,从武关到荥阳,是一个循环战役。过程中各种阴谋阳谋、奇计诡计层出不穷,极为精彩。概括起来,成皋之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石问路的外围战。

在韩信大显神威时,项羽也动真格的了。他带领大军直接向汉军的军事重地荥阳发动猛攻。

项羽最开始采用蛮攻硬打的策略,但荥阳毕竟是刘邦定下来在前方抗战的老巢,不仅地形很好,易守难攻,而且城墙坚固,防守严密。项羽几次攻到城下都被刘邦用巧计打退了。

眼看这样强攻下去不是办法,好久没出现的范增终于露脸了。作为项羽手下第一大谋士,范增可不是吃干饭的。他献的计策看似平淡却很实在,那就是切断荥阳城外的敖仓粮道。

敖仓粮道是荥阳的唯一输粮通道,敖仓粮道一旦被破坏,荥阳城的数万汉军就没得吃了。这样一来,荥阳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项羽听从了亚父范增的计策,将“断粮”的光荣任务交给了钟离眛。

钟离眛领命后,展开了疯狂的破粮行动。他采用的是游击战的战术,行踪飘忽不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让防守敖仓粮道的曹参和周勃大为头疼。他们守了这里守不了那里,守了那里又守不了这里。试想,那条粮道从敖仓一直通到黄河边上,只比万里长城短那么一点点,怎么守呢?再说,钟离眛乃是项羽手下最得力的悍将,即使偶尔与曹参、周勃等人碰上了,来个硬对硬的较量,钟离眛也丝毫不落下风。

更难能可贵的是,钟离眛的情报传递工作也做得很好。他一边想办法破粮道,一边不断派人告诉项羽自己破粮的进展情况。所以,当项羽接到钟离眛的“敌人的粮道已断,现在城中缺粮”的情报后,便不再迟疑,指挥楚军又向荥阳杀来,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

这下刘邦的处境可就不妙了。城中无粮,再险峻、再坚固的城墙又有什么用呢?所谓衣食父母,要行军打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吃饭,难不成守军都喝西北风?长此下去,就算不被项羽攻进城来,自己也会被活活饿死。

为了应对困境,刘邦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共谋出路。

很快,刘邦手下的第一外交官郦食其站出来献计:分封原六国诸侯,让他们以“国”的名义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只要他们牵制住了项羽,荥阳之围就能不解自破。

“当年商汤伐夏桀时,仍然把夏桀的哥哥封到杞地。周武王伐商纣时,仍然把纣王的哥哥封到了宋国。正是因为商周两国的开国之君仁爱礼让,分封了前任君主的后人,赢得了民心,所以商朝有五百年,而周朝有八百年。”郦食其娓娓道来此计的作用,“而秦国统一天下后,各国诸侯都得不到封赏,让六国后人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结果失去了民心,大秦帝国也因此只有区区十二年光景便灭亡了。大王要想得天下,只有效仿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再立六国的后人为诸侯,这样各国的君臣百姓都会对您感恩戴德,愿做您的臣。您的德义布及天下,南向称霸,到时候恐怕连楚国也要来朝拜您了。”

“好主意。”面对这样高深的理论,刘邦马上给出了中肯的评价。随后,他交给郦食其一项任务:赶制印玺。

对此,张良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三个字:坏主意。

就在郦食其日夜不停地赶制印玺期间,张良找刘邦汇报工作。当时刘邦正在吃饭,举着筷子,一边吃一边对张良说:“爱卿呀,有人帮我出了个非常棒的主意,你来帮我分析一下。”他随后把郦食其献的“好主意”说给了张良听。

张良听完,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大王的事业,只怕到此就要结束了。”

刘邦一听这话哪里还吃得下饭,赶紧放下筷子,询问原因。

张良拿起筷子做道具,开始对郦食其的长篇大论展开了反驳。

张良反问一:“当初商汤灭夏桀,之所以封其后人于杞地,是能置夏桀于死地,眼下大王能置项羽于死地吗?”

刘邦摇头道:“他不置我于死地我就千恩万谢了。”

张良反问二:“武王伐纣,之所以封其后人于宋地,是能取商纣的首级,眼下大王能随时得到项王的人头吗?”

刘邦摇头道:“他现在不摘我的人头我就谢天谢地了。”

张良反问三:“昔年周武王入殷,旌表殷代贤士商容的门楣,释放被商纣王关押起来的贤士箕子,在被商纣王杀害的贤士比干之墓前,上香致敬。眼下大王能封圣人之墓吗?”

刘邦摇头道:“不能。”

张良反问四:“武王能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救济贫苦之人。眼下大王能拿出钱粮救济贫苦吗?”

刘邦摇头道:“不能。”

张良反问五:“伐纣成功后,武王停息武备,修治文教,用虎皮将武器掩藏起来,以昭告天下不再用兵。眼下大王能偃旗息鼓,不再用兵吗?”

刘邦摇头道:“不能。”

张良反问六:“武王让马匹在华山阳坡上休息,以昭告天下无为而治。眼下大王能休马停战吗?”

刘邦摇头道:“不能。”

张良反问七:“武王在种满桃林的山丘上放牛,以昭告天下从此不再输送军需,眼下大王能放牛停运吗?”

刘邦摇头道:“不能。”

张良反问八:“目前这些天下的贤士、豪杰、游士,背井离乡跟随大王,他们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封妻荫子?如果现在就分封了各诸侯,那大家各事其主,都回家去了,还有谁来帮大王打天下呢?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分封了各大诸侯,但人都是善变的,到时候他们见楚国实在太强,还不又纷纷转投项羽了?那样,大王的事业不就结束了吗?”

刘邦无言以答,冷汗如雨。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八不可”,每一条都有含沙射影的意思,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暗示刘邦实力偏软;第三条暗示刘邦威望偏弱;第四条暗示刘邦财产偏少;第五条、第六条暗示刘邦形势偏暗;第七条暗示刘邦环境偏恶;第八条暗示刘邦需三思而行。

张良就是张良,他的八大反问把刘邦问得哑口无言。良久,刘邦回过神来,做了两件事:一是大骂郦食其,“这个读死书的臭腐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啊”,二是立即下达命令销毁制好的印玺。

“亚父”中招

不知不觉中,刘邦和项羽的这场荥阳拉锯战已经维持好几个月了。自从项羽派兵捣破了刘邦的运粮通道后,刘邦的好日子便彻底结束了,接下来没粮的紧日子让他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这时候的楚军像涨水一般越来越多,他们斗志昂扬,士气大涨,把荥阳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而汉军这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啊?刘邦无奈之下,只好把外城的兵马调到了内城,进行了最艰苦、最顽强的保卫战。然而,楚军也不是吃素的,攻起城来更加得心应手。

这时候,刘邦手下的几大谋士,萧何镇守汉中的老窝,负责后勤补给工作,他是指望不上了;手下第一外交官郦食其刚刚想出了个坏主意,已被打入了冷宫;超级谋士张良刚刚阻止了刘邦最大的一个昏招,暂时还没有想出其他良策。粗粗一看,刘邦手下最出色的几大谋士关键时刻都掉链子了。

然而,对善于用人的刘邦来说,他手下从来不缺人才。关键时刻,注定有新人要出彩了。

这不,新人说到就到。此刻,该“盗其嫂”的陈平出场了。这位超级帅哥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直接教会了刘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反间计。

在陈平看来,项羽现在虽然看似实力雄厚,但实际上他手下的人才并不多。谋士只有一个亚父范增,武将排得上号的只有钟离眛、龙且、季布、周殷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这时,只要利用项羽多疑的弱点,用黄金做诱饵离间他们与项羽的关系,使他们内部自相残杀,到那时,汉军自然可以打败楚军。

项羽为人虽然极为恭敬,重情重义,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暴力,在行军打仗时经常坑杀、活埋敌军;二是固执,他认定的事就算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三是狂躁,他自认为天下无敌,目空一切;四是多疑,他具有严重的个人崇拜主义思想,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也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总是怀疑部下对自己的忠诚。

所以,陈平正是建议刘邦抓住项羽的弱点不放手,大力施行反间计,促使楚军内部相互猜忌,相互怀疑,以此削弱他们的力量,为汉军突围创造条件。

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刘邦听了陈平的话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在说了句“好计谋”的同时,大手一挥,从国库中挤出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当活动经费,去实施反间计。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果然,陈平在散尽千金的同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很快,楚军大营内谣言四起:钟离眛等人多年征战而未得封赏,有反叛项羽、投降刘邦之心。

谣言之所以叫谣言,那是因为传的人多了,信的人多了。这时候,项羽充分发挥了最低能的智商,有人要造反,这仗是没法打了。攘外先安内,项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攻城的事停下来先缓一缓,马上派人去调查一下钟离眛将军的政治作风问题。”

调查员风风火火地去了,折腾了一阵子,然后又风风火火地回来了,给出的结论是:根本找不到钟离眛任何谋反的证据。对这样的结论,项羽显然很不满意。但是,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总不能直接给钟离眛治罪吧。于是,项羽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两个字——疏远。说白了,就是项羽不再信任钟离眛了。

这样一来,钟离眛等将领的才干无法发挥,前线作战的能力便大打折扣了。楚军对荥阳城的攻势也因此缓下来了。

至此,陈平的反间计初见成效。接着,他再接再厉,马上施行了反间计更深层次的“攻心战”。

陈平攻心战的目标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只要把范增干掉,项羽就变成了无头苍蝇,变成了无根的野草,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实力和势力也必定大大降低。

当然,鉴于范增是条大鱼,一般的法子是不可能让他中招的,一般的招也无法让项羽上钩,要离间范增和项羽就不能再依葫芦画瓢,还得花大力气下狠招才行。思来想去,陈平想出了“求和”这条妙计。

连傻子都知道,此时荥阳已陷入楚军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中了,想求和恐怕是痴人说梦。但是,试一下总行吧。于是,陈平以刘邦的名义,给项羽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你看打仗多没意思,劳民伤财不说,而且有家不能回,让老婆独守空房。咱们还是不打了吧,咱们以荥阳作为楚汉的分界线言和吧。

这时候,楚军和汉军耗了好几个月,项羽也感觉挺累的,也急需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士气和军力。因此,面对汉军的求和,他心有所动。但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范增及时出面阻止了项羽,理由可用一首打油诗为证:城下问士兵,言主欲求和,只在此城中,城破何处去?意思就是说,刘邦现在就是被困在这城中央了,我们只要攻下它,刘邦就死定了,天下就铁定是你的了。

范增的话激起了项羽的斗志,于是他坚定地拒绝了刘邦求和的请求,继续围攻。

口头求和被拒后,陈平不放弃,马上派使者带着刘邦的亲笔信去楚营求和。项羽虽然坚决表示不接受求和,但出于礼节,还是接待了汉军使者,并且写了一封回信,大致内容是: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咱们还是手底下见真章吧。

如果这封信直接交给刘邦的使者,那么陈平这招暗藏玄机的求和阴谋就会无疾而终,他苦心经营的计划将彻底失败。然而,陈平是何等人物,他当初在项羽手下也不是白待的,项羽的脾气和性格他又岂能不知道?

果然,回信写好后,项羽说话了:“来而无往非礼也。既然你汉王亲自派人送信给我,我当然要派人送回信给你了。”

所以,别看项羽平日里做事五大三粗,但此番却粗中有细,他这样煞费苦心地派心腹之人去送回信是有目的的。目的简单明了:送信是假,去荥阳城中探虚实是真。

楚使进城后,一出好戏上演了。

刘邦首先在总导演陈平的指引下,喝了两大碗高浓度白酒,因为接下来刘邦要进行醉酒表演。先期准备刚刚做好,时间也到了,楚使登场了。

楚使一登场见到的情景是这样的:刘邦正红着脸在酒桌上打盹,身边东倒西歪地放着几个空酒坛子。如果楚使不是早知道他的身份,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人是一个醉生梦死的酒鬼。

听到士兵的传报,“酒鬼”刘邦这才慢腾腾地睁开惺忪的睡眼问道:“楚使来干什么?”

楚使掏出信笺递上去。刘邦这时变身“影帝”,他伸出颤抖的手想来接,但身子一个趔趄,人都差点跌倒于地,自然没有接住。

侍卫捡起信笺恭恭敬敬地递交到汉王手上。刘邦看也没看就随手放在了几案上,然后又自顾自地趴在桌上睡去了。

这时候,陈平从后台跳到场上来对楚使说:“大王喝多了,走,我先请你吃饭去。”

楚使刚落座,一担担宰杀好的鸡鸭鱼肉就被人挑着从他身边走过,似乎生怕楚使不知道他们的食物都是上等新鲜的。当然,这时候陈平也没闲着,走进厨房门口,大声对里面的厨师说:“酒菜挑最好的上,这个贵宾可得罪不起!”

安排好这些后,两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亚父最近可好?你这次带亚父的信来了吧?”陈平开始下套了。

“什么信?”楚使果然上当了。

“我不是亚父身边的人,我是项王身边的人啊。”楚使接着补充。

“我还以为你是亚父身边的人呢!”

对话至此结束,陈平拂袖而去。

陈平的举动弄得楚使莫名其妙。

他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既来之则安之,饭总得吃吧,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吧。接下来他左等右等,肚子里的革命早已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终于上菜了。

菜是上了,却打了折扣,什么鸡鸭鱼肉,什么山珍海味统统都没有,上来的只有几盘黑不溜秋的小菜,一碗米饭再加一壶淡酒。楚使实在饿坏了,虽说这菜寒酸了点,但出门在外就将就着吃吧。

他吃了一口菜:这菜哪里是菜?不是没有盐味就是咸得不能入口。他吃了一口饭:这饭哪里是饭?带着一股浓浓的酸味。菜吃不得,饭也吃不得,最后只剩下酒了。他喝了一口酒:这酒哪里是酒?连白开水都不如。

楚使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跟厨师的手艺没什么关系,他明白自己被人忽悠了。按陈平前后的态度对比,作为亚父身边的人和作为项王身边的人所受的待遇就是不一样,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看样子饭局是没法再继续下去了,楚使愤怒地冲出了汉营,马不停蹄地出了城。第一时间把城里的所见所闻都如实汇报给了项王。

“哎呀,我的好亚父啊,连你也吃里爬外,胳膊肘往外拐,都跟刘邦黏糊到了这种如胶似漆的地步,下一步便是要谋杀我了吧!”项羽听后,马上发挥狂躁暴怒的性格特点,对范增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时候的范增还被蒙在鼓里,他不顾年老力衰,不停地劳碌着,不断地出谋划策,希望早日攻下荥阳,而项羽此时的心思早就不在攻城上了。

“攻城攻得好好的,怎么就停下来了呢?”范增坐不住了,跑去问项羽。一见面,范增就直话直说:“现在趁敌人粮道被破,正是进攻荥阳的良机,一旦错过了,机会就不再来了。”

“你直,我比你更直。”项羽这回丝毫都没有给亚父面子,“我就不听你的,看你怎的?”这样的语气已经很严重了,类似于唱反调的赌气行为:你要这样,我偏生就要那样,反正就是要和你对着干。

君臣之间说这样的话明显是一种极不信任的态度。这一句也罢,项羽生怕范增没弄明白似的,末了还补充了一句:“只怕我一进荥阳城,被人卖了还得帮人家数钱呢!”

范增开始还被项羽的话弄得莫名其妙,但后面这句话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他没料到项羽居然会对自己起疑心,心中很是失望,便借口“天下大事已定”为由要“告老还乡”。

其实,他这完全是试探项羽之意,要他迷途而返,消除对自己的误会。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项羽当时嘴巴像贴了膏药似的,连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似乎铁了心要让范增离开自己。

这下范老头子下不了台了,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怎么也收不回来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刚开始那几天,他走得很慢很慢,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项羽能来追他。他内心是多么希望能帮项羽打下天下后,功成名就时再荣归故里啊!

然而,他没有等到“萧何月夜追韩信”那动人一幕,多少次他回头看走过的路,就是看不见他要等的人。终于,范增绝望了。

他当初参加革命时,家乡人都对他一大把年纪还有这种举动表示很不理解。因此,封了历阳侯后,他便派人到家乡去报喜,那是他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可是,现在自己却这样灰溜溜地回去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

精神上的打击,加上奔波的劳累,走了不到半个月,范增日益消瘦不说,身上还长了个小红疮。别看一颗小小的红疮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红疮却要了范老先生的命。

当时路上的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范老先生心中始终解不开那个结,这颗红疮如雨后春笋般猛长。最终,范增就是因为这颗大红疮的破裂,含恨而去了。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范增临死前终于感悟到,原来自己苦苦追寻的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追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那又如何?还不如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可惜范增明白得晚了点。

至此,陈平反间计的“攻心战”暂时告一段落。这看似简简单单的计谋却取得了良好成效,楚军第一谋士居然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

亡羊补牢时未晚

范增死了,项羽醒了,痛定思痛的他明白了这一切原来都是刘邦的反间计作怪。虽然有点迟了,但好歹还算是悬崖勒马。这时候,项羽又表现出果断英勇的一面。他把钟离眛等人都叫来,用很真诚的语气向他们道歉。这对一向心高气傲的项羽来说是需要勇气的。

事实证明,这是一直糊涂的项羽难得清醒的时候,他手下的部将们也都被他的真诚举动感动得个个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誓死效忠楚国,全力攻克汉军大本营,替范增报仇雪恨。

霸王伤我千百遍,我待霸王如初恋。选择霸王,一生无悔。这是钟离眛等人对项羽的心声。

冰释前嫌后,项羽变成了一只发怒的狮子,楚军此时就像是一群饥饿的野狼,立即化悲伤为力量,对荥阳进行了疯狂的大轰炸。一时间,城内城外,一个猛攻猛打,一个默默挨打。

刘邦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因为城门随时都有被楚军攻破的可能。

这时,所有谋士都黔驴技穷了。刘邦站在城上,见楚军不断向城里发起进攻,心情异常沉重。他仿佛闻到了死亡的气息。荥阳城此时已是山穷水尽,刘邦除非长了翅膀,否则逃生的机会几乎为零。

正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主动找到了刘邦,献上一条妙计,四个字:李代桃僵。

献计的人叫纪信,他和刘邦是老乡,据说也是最早跟随刘邦的人,当年还亲眼见过刘邦斩那条白蛇的义举。纪信的“李代桃僵”说白了就是让人假扮刘邦,假装投降,用来迷惑项羽,而真正的刘邦趁机逃走。

对纪信的妙计,无计可施的刘邦自然举双手赞成,但问题是,谁愿意来当这个替死鬼呢?

刘邦的苦恼很快变成了惊喜,因为纪信拍着胸脯表示,自己愿意来当这个替死鬼。

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这叫舍己救人。从这一点来看,纪信的思想品德的确很高尚。“城破了臣也是一死,如果我一人之死能换取千万人的性命,那么我这一死也就很值得了。”纪信平静地解释道。

他不愧是最早跟随刘邦参加革命的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被锻炼出了高人一等的觉悟。

刘邦是幸运的,危险时刻,纷乱关头,总有敢于赴汤蹈火的人挺身而出,救他于水火之中。

有了纪信甘当替死鬼,陈平胸中那点原本快用完的才华突然又迸发出来一些灵感。陈平眼珠那么贼溜溜地一转,居然想出了突围的万全之计,在李代桃僵之计中又放了一枚烟幕弹。从事后来看,陈平在这场荥阳保卫战中立了大功,风头盖过了大军事家张良。

项羽接到刘邦送来的“投降信”后,脸上顿时盛开了一朵花。他大笑起来,这笑声震天动地,直透云霄。

投降这一天定在晚上。准确地说,那是一个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紧闭了数月之久的荥阳城门终于在一声“吱呀”声中打开了。清脆的声音惊醒了钟离眛,他睁开惺忪的睡眼后,知道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

此时,楚兵们高举的火把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先期出来的是一群老弱病残和妇女,稀稀落落,走了大半夜,一直持续到天亮。不要以为刘邦这边的效率太低,这就是他们故意要放的烟幕弹。

这一耽搁,天快蒙蒙亮的时候,刘邦的投降仪式才正式开始。几个没精打采的士兵耷拉着脑袋缓缓推着一辆雕有龙凤花纹的龙车出来。龙车虽然慢得像蜗牛爬步,但在漫长的等待后,车越来越近,透过薄薄的车帘,刘邦的头影若隐若现。

“汉王投降了!汉王投降了!项王万岁,项王万岁万万岁!”楚军开始欢呼起来。对他们这些始终跟随项羽征战在第一线的战士来说,刘邦的投降意味着解放,而解放就意味着功成名就,可以封妻荫子,可以告老还乡,可以安享晚年……这些正是他们拼死拼活所盼的结果啊!

到了营地,龙车戛然而止,楚军都停止了欢呼,个个屏息敛气,都翘首期盼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然而,辇车里的汉王却毫无下车的意思,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气氛有点压抑。这时,有人把这个情报及时向项羽汇报了。

项羽一听火冒三丈,亲自走到龙车前扯下龙车的围帐,把那“刘邦”从辇车里轰了出来。

事实证明,假刘邦的易容术并不高明,除了有几分朦胧的相像外,真伪一看便知。正在项羽不可置信,楚兵们面面相觑时,假冒刘邦的纪信开始说话了:“项羽老匹夫,你中计了,真正的汉王早从后门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他们现在已走远了,你们想追也来不及了,哈哈!”

这是他最后的笑声,因为随后项羽为他安排了火刑。

纪信死了,他生前没有得到利禄,身后也没有得到功名,但他的大名却被永远印刻在了中国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成了不可磨灭的镜子。传统京剧中有一出《纪母骂殿》的戏目,大致内容就是说,刘邦夺取天下当了皇帝后,因为没有追封纪信,遭到了纪信母亲的逼宫——登堂骂殿。最后闹得刘邦下不了台,拂袖而去。

平息内变

刘邦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走了,却苦了荥阳的三位守将,他们分别是主将周苛和副将枞公、魏豹。

周苛是沛县人,是刘邦的老乡,他和自己的表弟周昌曾随刘邦入关破秦,因此深受刘邦信赖。枞公和刘邦同样是出生入死的患难兄弟,刘邦把他任为副将也不足为奇。唯一令人不解的是魏豹。

魏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项羽强的时候跟项羽,刘邦强的时候跟刘邦,项羽再强的时候又回到项羽身边。他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见风使舵。

彭城大败后,魏豹的出尔反尔惹怒了刘邦。大将军韩信很快为刘邦出了这口恶气——平定魏国,活捉了魏豹。

俗话说脱毛的凤凰不如鸡,沦为阶下囚的魏豹很快体会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他的身份由贵族变成了奴仆,他的爱妾薄姬沦为刘邦的女人。可以肯定的是,薄姬是个绝世美女,因为刘邦在逃命的过程中都不忘带上这个小美人。

对此,寄人篱下的魏豹敢怒不敢言,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在这场荥阳保卫战中,刘邦对他委以重任,显然不是看中他的本领,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直接为大汉帝国“尽忠”。

但是,魏豹心中是有很大情绪的,他哪里有心思守城?和周苛、枞公的满腔热情相比,他显得消沉颓废许多,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思。因此,面对项羽的猛攻,魏豹名义上总在喝酒装醉,但实际上却在心里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说,他一直在反与不反中苦苦挣扎。

原本,按魏豹一贯的风格,此时应该会再投靠项羽。但是,他的家人现在都还在城里,贸然去投,且不论项羽能不能再接受他的“三进宫”,让周苛他们知道了,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好果子吃。

“得弄个万全之策才好。”魏豹心里琢磨着。

然而,就在魏豹暗自密谋时,周苛和枞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对魏豹反常的表现表示了强烈的关注。关注之余,周苛和枞公两人还忙里偷闲,进行了一次紧急政治磋商,两人商议的结果是:与其等魏豹来造反,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他干掉再说。

于是,第二天晚上,周苛派人把正在喝酒的魏豹叫到了自己帐中。魏豹来后,枞公负责接待工作,又是端茶水又是上水果,随后就和他探讨起战局。两人越谈越来劲,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周苛没有那么多废话,他拔出刀,手起刀落,就地解决了魏豹。

除掉了魏豹后,荥阳城里暂时没有了不和谐的音符,周苛和枞公的防守更加严密起来。因此,尽管楚军奋力猛攻,但这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却还是屹立不倒。

这时候,项羽也没心思围攻荥阳了。他派部将攻击荥阳,自己则带领大部队去追击刘邦,并且一鼓作气直接追到了成皋。刘邦好不容易以金蝉脱壳的方式逃出了虎口,自然不敢再与项羽争锋,马上选择了继续逃跑,这一跑便跑到了关中。

这样一来,项羽千里追踪的战术没法再执行了,因为如果不攻克成皋,他不敢再进攻,否则被汉军前后夹击,要想脱身便难于上青天了。

到了函谷关,刘邦立即调集兵马,打算去救仍在荥阳坚守的周苛和枞公。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姓辕的儒生及时献计,让刘邦在黑暗之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辕姓儒生的计谋分两步。

第一步:调虎离山。

“目前形势敌强我弱,贸然去救荥阳等于自投罗网。我建议大王率大军南出武关,做出佯攻楚国都城彭城的态势。”

第二步:围魏救赵。

“项羽听说彭城被围后,自然会率主力部队南下。这时我们只要坚守不出,一来可以为荥阳、成皋的汉军争得喘息的机会,二来可以给韩信的归来赢得时间。如此开辟多个战场,项羽定会分身乏术,兵力分散,力量也就大大削弱了。待我军休养生息,士兵恢复后,再与楚军决一死战。”

刘邦行军打仗的本领虽然有限,但他善于用人,善于听从计谋。他采纳了辕生的建议,立马带领众将士出武关,直奔河南的南阳、叶县等地而去,做出进攻项羽老巢彭城的迹象。

此时,项羽身边只有钟离眛和龙且几位猛将了,大谋士范增已被陈平的反间计给干掉,没人再为项羽出谋划策了。事实再次证明,项羽的四肢比大脑发达得太多,脑子不太够用。他一听说刘邦出了武关,可能要对自己的老窝彭城再度开涮,二话不说,就带兵火速救援去了。

荥阳城中的周苛和枞公本来已支撑到了极限,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不料楚军一夜之间走了个精光,两人连连直呼神灵保佑。

项羽急着去找刘邦算新仇旧恨,但刘邦根本不给他面子,在南阳设下了三道机关,正等着项羽来闯。

刘邦布置的三道机关,第一道关其实很简单,只是一道两丈宽、两丈深的壕沟,沟里灌满了水,再加一点其他的暗招子而已。第二道关看似更简单,是树木做成的栅栏,绑扎得密密麻麻。第三道关却不简单,是高墙巨石做成的壁垒,易守难攻,是重要布防的一关。

项羽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闯关就闯,他西楚霸王何惧之有?

第一关,面对两米宽、两米深的壕沟,项羽命手下的木工队上,用超级大木板往壕沟上那么一搭就搞定了。

也许是第一关闯得太容易了,项羽对第二关的栅栏估计不足。那栅栏里设有机关,一受震动,就会有密如雨的箭直射过来,那些身先士卒的先锋队员刚踏过木板,顿时都成了刺猬。

项羽吃一堑长一智,叫士兵们都拿着盾牌匍匐前进,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资源总算过了第二关。这一关楚军的损失着实不小,光死人就把那条壕沟给填平了。

终于到了第三关了。面对高墙壁垒,项羽正严肃对待、认真闯关时,彭越出场了。他趁项羽闯关之际,开始往项羽身上捅暗刀子,杀入楚军的后方大本营,在那里闹得风生水起,热闹非凡。

彭越的行为严重挑衅了项羽至高无上的威信,这对项羽来说是极大的污辱。冷静下来的项羽仔细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局势,决定采取兵分三路御敌的战术:第一路,自己仍在南阳和刘邦打僵持战,力争直接把刘邦生擒了。第二路,仍然攻打荥阳,力争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第三路,增派部将项声、薛公东征,力争尽快拔掉彭越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项声是项氏家族里的勇士,薛公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说项羽还是很希望这两人能为自己出口恶气,彻底摆平彭越的。然而,事实证明,彭越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你想灭就能灭的。很快,他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下邳成了项声、薛公对战彭越的战场。战局出人意料之外,原本认为势均力敌的比拼却成了一边倒:一向彪悍的楚军大败,一向威猛的薛公战死。

消息传到项羽耳朵里后,他气得脸红脖子粗,二话不说,放弃了一直苦苦追杀的刘邦,掉转马头就来找彭越算账。

彭越算是摸到老虎屁股了。他手下就那么点人,怎么敢跟项羽硬碰硬呢?

打不起躲不起吗?彭越充分发挥了他游击战术的风格,跟项羽玩起了捉迷藏。今天躲到这里,明天躲到那里,反正越是深山老林他就越喜欢往里钻。据说从此他的绰号由“拼命三郎”变成了“钻山豹”。项羽正在气头上,开始还不惜一切代价去追,但追了一阵才悲哀地发现,这样追下去的结果只有一种——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项羽在不知不觉中已错过了楚汉之争的优势期。从此以后,他由主动开始变为被动了。他现在仅凭自己操控着楚军这辆马车在前进,哪一天这辆马车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那么也就是一个时代的终止了。可惜,这一点当时项羽并没有察觉出来。

倒是钟离眛有点醒悟,他对项羽说道:“跟彭越捉迷藏咱玩不起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行行行……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游戏咱不玩了,咱抓大鱼刘邦要紧。”项羽的头脑经过钟离眛一提醒终于开窍了。

但问题是,彭越和刘邦他们好像心有灵犀,项羽不陪彭越玩捉迷藏,刘邦接力继续陪他玩。

项羽再度马不停蹄地赶到南阳,但此时刘邦已经躲到成皋去了。

项羽懒得再和刘邦耗时间,于是决定继续围攻荥阳。他当时的想法还是不错的,这荥阳是刘邦的军事重地,攻下来对本军的士气和实力的增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证明,项羽这招歪打正着,还成了一个奇招。周苛和枞公自解围后,便开始灾后重建工作。在接到上级的救援物资后,他们终于摆脱了食不果腹,挣扎到了温饱线以上。正当他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时,项羽的“回马枪”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项羽大军杀到城下时,荥阳城里的汉军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一眨眼的工夫,周苛和枞公就成了阶下囚。

据说,攻下城后,一向嗜杀的项羽突然大发善心(也许是范增的死给他的影响),还想把骨气很硬的周苛和枞公两人拉到自己麾下来。

他和颜悦色地对周苛说:“小伙子啊,我看你还不错,挺能打的,刘邦那厮成不了气候,跟着他没前程,不如以后就跟着我干吧。我给你上将军的官职,食邑三万户,这比你在刘邦手下的待遇肯定要强百倍千倍吧。”

面对项羽抛出高官厚禄做诱惑,周苛的反应却出乎项羽的意料之外。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霸王,您的美意我心领了,但我生为汉王的臣,死为汉王的鬼,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周苛义正词严地说道。

拒绝完项羽后,周苛觉得还不够,继续补充说道:“您根本不是汉王的对手,与其日后成了俘虏再受辱,不如现在就投降吧!”

项羽好话说尽,承诺也给了不少,没有感动周苛不说,反倒引来他这番不吉利的话,项羽暴怒道:“不成功便成仁,那就怪不得我无情了!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休怪我无义了!”

项羽马上叫人上道具:一口大铁锅,一桶菜籽油,一捆大柴火。架好锅,上好油,烧旺火,等到锅里的油烧得亮晶晶、热腾腾地直翻滚时,项羽命人把周苛丢进油锅里去。

油炸活人,水煮活人,项羽的酷刑一直令人大开眼界,项羽的残忍也一直令人发指。

而枞公则死得痛快些。他因为没有逞口舌之快,所以没有受到项羽的折磨,直接被送上了断头台,一刀下去,一了百了。

项羽攻下荥阳后,士气大振。接着,他挥师向刘邦的所在地成皋进军了。

荥阳的突然失守让刘邦感到无比震惊。在他眼里,荥阳一直都是固若金汤,连荥阳都破了,那么成皋会如何呢?刘邦不敢再想后果,对几番死里逃生的他来说,凡是涉及“风险”两字的事情,他都不想再亲自体验了,于是,刘邦果然决定赶紧逃。

为了逃得更隐蔽些,刘邦这次只带上了一个贴身保镖——夏侯婴。

他一走倒是没什么,就是苦了守城的军士了。眼看项羽的大军就要杀到城下了,众将都去找刘邦商议破敌之策,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刘邦早就带上亲信夏侯婴逃了。既然刘邦这么仁慈心善,不给别人添包袱,守城的其他将领也就都跟风了,并美其名曰保护汉王。

众将撤得差不多了,后知后觉的成皋另一员守将英布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也不是省油的灯,二话不说,闪人要紧。于是,等项羽大军来到成皋时,这里俨然成了一座空城。

公元前204年,项羽进驻成皋的同时,宣告成皋战役结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9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