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光武帝传——卑鄙的圣人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6:44 0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那个搅动西汉的爷们儿

王莽的发迹史,正是西汉的衰败史。西汉的衰败大致可以分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东风破。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元帝。汉元帝有两大爱好:一是专爱音乐,他不爱江山爱音乐,成立了大型音乐团,每天在后宫吹拉弹唱,沉溺其中,不问朝事,不亲政事;二是专宠宦官,重用提拔宦官,让他们掌管朝政大权,使得整个朝廷黑白颠倒,一团糟乱。汉元帝的所作所为正好印证了其父汉宣帝的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元帝放纵的结果是“孝宣之业衰焉”。(《汉书·元帝纪》)

第二部曲:红色恋曲。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成帝。汉成帝有两大爱好:一是沉溺女色,宠爱能在掌上跳舞的赵飞燕姐妹,花天酒地,不问朝事,不亲政事;二是专宠外戚,开始重用提拔外戚王氏,结果使整个朝廷更加黑白颠倒,腐败昏暗。汉成帝的所作所为正好印证了史学家对其的评价:“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

汉成帝放纵的结果是“朝廷自始乱,外戚之势自此成,汉事遂不可为矣”。(《汉书·成帝纪》)

第三部曲:爱上你给我的痛。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哀帝。汉哀帝有两大爱好,一是专幸男宠,貌似潘安的美男子董贤成了他的最爱,两人日夜不离,同宿同床,如胶似漆;二是专用男宠,在满足身心欲望的同时,汉哀帝还把董贤封为位居三公之列的大司马,让他成为朝中一号权臣,使整个朝廷到了黑暗至极、腐败至极的地步。他的所作所为导致的恶果正好印证了当时大忠臣鲍宣对其的评价:“七亡七死的惨境。”意思是说不是逃亡就是死亡,总之没有一条活路。

汉哀帝放纵的结果是朝廷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时,压垮西汉的最后一根稻草降临了。这根稻草便是王莽。

王莽是谁呢?就是那个把西汉翻了个底朝天的爷们儿。为了方便阅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重量级人物的个人档案。

姓名:王莽,字巨君(能想出这个字来的人太有胆了)。

生卒:公元前45年至公元23年。

籍贯: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

称号:黄帝的后代。

家庭出身:贫农之家。

学历:不详。

相貌:美须眉,英俊至极。

武器:口蜜腹剑。

特长: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爱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热衷政务,崇尚权力。

性格:温润君子,谦恭俭让,礼贤下士。

智商:高智商,属精英型人才。

情商:情商低,属人渣型帝王。

座右铭: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青年时代)

二、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中年时代)

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帝王时代)

经历:富农-太学生-太常偏将军-封武信侯,拜破虏大将军-司隶校尉-行大司马事,持节定河北-封萧王-即位为新朝开国皇帝。

业绩:

一、建立了“新朝”。新朝共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二、打击了外部侵略。他曾经多次讨伐匈奴,意图将匈奴赶出北方草原,还命令将“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贬“高句丽”为“下句丽”。(真佩服他的博学多才。)

结局: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历史评价:

一、政治上的“周公再世”。

二、篡位的“巨奸”。

三、社会“改革家”。

其次,我们来看看王莽的发迹生长史。

想要捋顺王莽的发迹史,我们就必须搞清楚皇帝的御用临时工团体——外戚。

且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明星帝王,我们把他们逼到墙角,摘掉他们的皇冠,扒掉他们的龙袍,戴上眼镜好好瞅瞅,发现他们也只不过是平凡的俗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人的生活,他们的亲戚也是人的亲戚。

皇帝的上位往往历经艰辛。对帝王来说,同姓的宗族一般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他们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在实际利害和最高权力面前,被牺牲的往往是淡薄如纸的亲情。所以,帝王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们严加防范。可是,帝王单靠自己的智慧和手腕不足以坐稳天下,却又不敢把权力分配给自己的兄弟们,于是,外戚势力脱颖而出,皇帝可以把天平倾向于和自己亲近但又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外戚。

外戚就是临时工,皇帝永远不用担心这个人力资源会枯竭,这批不顺眼换下一批,而且下一批之后还会有十足的后备军。汉代自高祖到哀帝期间,外戚就像杂草一样一拨又一拨地生长:吕氏、薄氏、窦氏、王氏、卫氏、李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傅氏……前一拨被抄家株连九族,后一拨再享受前一拨的荣华富贵,由此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态圈。

最初,汉武帝为了照顾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将其封为大将军,这一职务也自此成了外戚专有。

王莽也不例外,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他开始了奋斗之旅,来了个“三管齐下”。

“第一管”是指他的脾气性格,两个字:恭俭。恭就是恭敬,俭就是节俭。王莽之所以会有这样好的脾性,全拜他的父亲王曼所赐。其父王曼是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的异母弟弟。王曼在王政君这个山头还没起来时就死了,等到王政君做了皇太后四处封侯的时候,当然没有王曼的份儿。王莽还有个大哥,和他爹一样早早地蹬腿见阎王了,所以王莽家就剩下了两个寡妇和一个小屁孩。虽然身为贵族,但是处于贵族的末端,小屁孩王莽早早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贫寒,知道“折节为恭俭”。这是王家其他“富二代”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王莽独具的优势。

“第二管”是指他的政治眼光,两个字:敏锐。作为一个家底不硬的贵族,青春期的王莽自然把希望寄托在裙带关系上,谋职大队中的黄牛票还要靠自己争取才行。因此,王莽勤勤恳恳地在学而优则仕的大道上做出努力。

孔圣人教育自己门下的后人们,要将入世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按照孔夫子的要求,合格的儒生都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身在青春期的王莽当然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青年以后的王莽爱表现,爱出头,他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想要拯救世界的决心,都是受孔圣人这种思想的影响。王莽成年之后时时刻刻以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刻意与自己的王家同辈兄弟拉开距离。尽管王莽此后生涯中的政治表演虚假成分过多,但是比同时代的“小人儒们”好多了。王莽一边为自己树立好形象,一边观望着自己在谋职大队中所处的位置。

“第三管”是指他的政治手段,两个字:隐忍。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以仁孝之心打动人。

公元前22年,王莽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发现,他苦苦等待的机会不期降临了。当时,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卧床,身边的猢狲们都已经散了,加上久病无孝子,他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一位将死之人内心的寂寞和敏感呢?但是王莽知道。他对照自己的苦难童年,开始实施自己善于作秀的政治手段,趁着王凤理智尚在,随即打铺盖卷儿定居在伯父的床头床尾,精心守护。药要亲自尝,饭要亲自喂,连续几个月没洗澡,王莽尽心尽力的侍奉把王凤打动了——身边的这个侄子,比亲生儿子还亲呀!所以王凤临死的时候,特意叮嘱姐姐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一定要给王莽安排个职位。对此,汉成帝很快就拜王莽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

第二,以廉洁之风感化人。

正式进入仕途之后,王莽面临选边站队的艰难选择。因为当时大将军继任者王音与王家武侯进行了赤裸裸的内斗,对此,王莽倾尽家财前途押宝在了武侯集团。结果再次证明王莽独具慧眼,他也因为武侯集团大获全胜而升为校尉。

王莽没有因取得这种小小的成就便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因为单单他的外戚身份就会遭到天下人本能的抵触,所以他要把自己塑造成王氏集团里的另类:出淤泥而不染的青年才俊,廉洁公正的后起之秀。

第三,以勤恳之德美化人。

经过王莽几年的辛苦经营,黑道白道都和他有了交集。王莽趁热打铁,买通从事中郎陈汤,让他帮自己在成帝面前美言几句。从事中郎是皇帝的近侍官,陈汤办事也极有效率,奏折写得曲折宛转,触动人心:“父早死,独不封,母明君供养皇太后,尤劳苦,宜封。”于是王莽被封了新都侯。他结交的各方势力群起响应,很快他便声名鹊起。

三十岁的王莽成为贵族的高层人物之后,本着“洗洗澡”的原则,依旧夹着尾巴做人,勤勤恳恳地服侍自己的皇帝表哥,深得皇帝的喜欢。

第四,以仁信之诚号召人。

王莽不但不贪污、不受贿,而且慷慨大方,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救济手底下的宾客。宾客生个病什么的,他又是嘘寒问暖,又是送金送药,总之,王莽以治病为标杆,切实做到了“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很快,王莽的“仗义十三郎”名号打响了,他获得了从贫民到贵族的一致倾倒。这使得王莽结识权贵十分便利,有谁不想炫耀自己跟西汉帝国的“四好青年”王莽是朋友呢?

也正是因为王莽拥有了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不再选择小富即安,而将目标直指天下权臣——大司马一职。

他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淳于长。淳于长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外甥,王氏集团“官二代”的典型代表,他因为在立赵飞燕为皇后一事中立过大功,得到了汉成帝的重用,受封列侯,位居九卿,权贵压倒公卿。

淳于长的巴结笼络手段不亚于王莽,他在外结交诸侯、州牧、太守,那些人贿赂他的钱财和皇帝给予的赏赐累积巨万。淳于长因为有这种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双重优越感,所以压根儿没把王莽这个草根放在眼里。

当然,王莽也不是吃素的,他不动声色地搜集淳于长的罪证,手里的小本本记了他的许多猛料,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淫于声色,不奉法度。

正在这时,大将军王根病重在床。王根也和他哥哥王凤一样,在弥留之际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简直是孤独寂寞冷。而他的外甥淳于长正春风得意,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大将军,自然也无暇关心王根的身体。王根对此深为不满。

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莽故技重施,背上几年前伺候王凤的铺盖卷儿,揣上淳于长的黑记录,跑到了王根家,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起王根的起居来。

王根感动之余免不了要跟王莽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关心老年人,尤其淳于长,太不像话了!王莽听到这话都要哭了——辛苦十几天就等您老人家这句话了。他赶紧从怀里掏出小本子,一条一条地揭淳于长的短。精彩之处,气得王根吹鼻子瞪眼捶胸长叹,大怒道:“竟然有这等事,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让王莽立马把这些告诉皇太后。皇太后听后也很气愤:“这孩子放肆到这种地步,快去奏告皇上!”于是,王莽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成帝。

汉成帝倒是很淡定,左手一挽袖子,缓缓说道:“朕要好好查查他。”这一查,直接终止了淳于长的政治生涯。他被免去了官职,遣送回封国,落得罪至大逆、毙于狱中的下场。

淳于长垮台后,社会舆论给予了“爆料王”王莽一致的肯定,不止在帝国高层中“莽以获忠直”,民间更是给了王莽“大义灭亲”的高度评价。

就这样,深谙厚黑学精髓的王莽,经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一举铲掉对手,为自己的仕途迎来了一马平川。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做了两件事,两件惊天动地的事。

第一,主动让位——辞职告老“乞骸骨”。

第二,主动让贤——推荐王莽接自己的大司马之位。

汉成帝很快便批准了王根这两个请求。

至此,王莽摇身一变,成了朝中的大司马,成了一号权臣。这一年,王莽才三十八岁,便爬到了身为人臣的顶峰。

这当真印证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王莽的权力征途

当上了大司马,王莽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而是更加谦虚谨慎、恪尽职守、克己不倦。《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童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这说明不但王莽为人俭朴,做事低调,而且家里人在他的带动下,也都为人俭朴,做事低调。

一年的“试用期”很快满了,王莽赢得了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就在世人都认为他要“转正”的时候,变故不期而至。

汉成帝突然暴病身亡。他走得太匆忙,还没来得及留下一子半嗣。最终,在王太后的主持下,汉成帝的侄子,也就是定陶王刘欣继位。刘欣便是汉哀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哀帝继位后,他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打入了“冷宫”。

身为大司马,毫无实权;身在大朝廷,毫无自由。体会到了人在仕途,身不由己的感触后,识时务的王莽为了避免成为外戚斗争的牺牲品,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战略。他主动辞职隐居于封地新都,从此闭门不出,更加小心谨慎、安分守己。

在此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最终逼迫王获自杀赎罪。他的第二次大义灭亲同样得到了世人好评。很快,他的仕途也等来了转机,又回到京城任职,原因有二。

第一,王莽有民众的支持。

因为王莽作秀功夫一流,隐居新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这样的“贤臣”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

第二,王莽的主要政敌已不复存在。

王莽的主要政敌是傅太后和丁太后等人。她们虽然有汉哀帝撑腰,福大命却不大,纷纷撒手西去。少了这些政敌的羁绊,王莽仕途之路一扫黑暗和阴霾,又变得光明起来。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于动荡时局的需要,汉哀帝最终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王莽回到京城又装了一年的孙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又没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随后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

群臣会意,纷纷举荐王太后的侄子王莽。当然,这其中也有两个不识时务的官员: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他们两人不但公然表示反对,而且互相推举,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

但是,这些杯水车薪的阻挠显然阻拦不了王太后专权的决心和信心。很快,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及禁军。

王莽重回权力顶峰,代理政务的他马上做了四件当务之急的事。

第一件事:诛杀一个人。王莽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斩杀了汉哀帝的男宠董贤,从而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第二件事:拥立一个人。王莽拥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为新天子,这便是汉平帝。有了这个傀儡皇帝的存在,王莽显得更加位高权重,得到朝野的拥戴。

第三件事:糊弄一个人。为了讨好王太后,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主动交权,王莽对太皇太后极其恭顺小心,无微不至。他见王太后久居深宫,厌倦宫廷的单调生活,不时怂恿她出巡四郊,慰问孤儿寡妇。他还封给王太后的姐妹爵位,把最好的采邑分给她们。同时,他又耍了一个花招,让公卿大臣联名上奏,说太皇太后年高体弱,不宜继续参与政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不应该管。于是,王政君只得把全部大权都交给了王莽。

第四件事:培养一个班底。王莽拔擢附顺者,诛灭忤恨者。他把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插在朝廷各个要害位置和部门,整个朝中大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同时,他诛灭怨恨他的人,甚至连王太后的叔父王立也不放过,将其逼至告老回乡才善罢甘休。

与此同时,王莽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不断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上下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替自己排除异己。

就这样,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要务,王家班底初具规模。

重回权力巅峰,王莽吸取了第一次从顶峰掉落到谷底的教训,眼界放得更宽,野心也日益膨胀。他向着取代汉朝发起了最后五步走。

第一步走:犹抱琵琶半遮面。

元始一年(公元1年),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蛮族自称越裳氏部落,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野鸡、两只黑野鸡。王莽向太皇太后报告此事,建议她下诏,用白野鸡祭献宗庙。群臣都大肆歌颂王莽的功德,认为他像周公姬旦一样,使周成王获得白野鸡,此乃祥瑞。姬旦被称为“周公”,王莽也应该被赐号为“安汉公”,并增加他的采邑人户,与公爵爵位相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这中间的曲折过程也让人喷饭。开始的时候王莽坚决推辞不受,要求封赏其他几个大臣。太皇太后再坚持,王莽又四次上书坚持推让,还称病不上朝以表示决心。

左右臣子对太后说:“还是不要硬改变王莽谦让的心意,只论功赏赐孔光等人吧。”王莽这样才肯起床。太皇太后依王莽的意见,下诏赏赐除了王莽之外的几个大臣后,王莽还是躲在家里不上朝理事。

群臣又进言:“王莽虽然克己谦让,但朝廷对应当表彰的大臣,还是应及时加以封赏,以表明重视元勋,不要使百官和人民失望!”

于是太皇太后再下诏,任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称“安汉公”。这时,王莽才“惶恐不已”,赶紧起来接受封号。

王莽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作风虽然很不痛快,但一直非常有效。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之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第二步走:成为根正苗红的外戚。

王莽不断通过种种手段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力。王莽是在王氏外戚集团专权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最清楚自己的权力与自己的皇后姑母王政君的关系。而在哀帝当朝时他从大司马位子上被赶下台的挫折,也使他更进一步认识到外戚的重要,因此,对汉平帝刘衎选皇后一事,他必须全力干预。

公元2年,王莽决定让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做十一岁的汉平帝的皇后,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禄位和权力。但是,狡猾的他没有直接“把爱说出口”,而是一边向皇帝提了一个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选秀,优中择优,挑选合适的女子做皇后;另一边堂而皇之地向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上了一篇奏章,说是以前国家的灾难大都是因为皇帝没有子嗣造成的,而配娶的皇后都没有为天下母的威仪和品德。现在应依五经经义定出选取皇后的标准和礼仪,在圣帝、明王、周公、孔子、列侯等在长安的后代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淑女做皇后。

太皇太后对此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选后活动就在京都开始了。在主管官员呈上的名单中,王氏家族的女子大有人在。王莽恐怕王氏其他人的女儿会与自己的女儿争当皇后,就上书说:“我本身没有高尚的品德,女儿的资质才能又为下等,她不适宜与众女子一起被挑选。”

太皇太后以为他谋国至诚,就下诏说:“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要参加挑选了。”

王莽这样做,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而在乎自己的宝贝女儿。明面上,在靠太皇太后摆平了王氏家族的“情敌”后,王莽暗地里马上又唆使其爪牙上书。

于是,儒生吏民每天守候在宫门外上书的有千余人,公卿大夫有的前往廷中,有的俯伏在宫内官署的门下,纷纷上书道:“安汉公功勋盛大,如此辉煌,如今应当立他的女儿为皇后。剔除了安汉公的女儿,天下人将把期望归聚到哪一位身上呢!我们希望能让安汉公的女儿做天下之母!”

接下来,王莽再派遣长史及以下官员,分别去劝说阻止公卿及诸生的请愿,然而上书请愿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听从公卿的意见,挑选王莽的女儿为皇后。王莽又为自己辩白说:“应该广选众女。”公卿争辩说:“再选取其他女子,就会出现两个正统,不妥当。”王莽只好说:“那就请大家察看我的女儿吧。”

结果当然毫无悬念,王莽的女儿在众花魁中成功突围,当选皇后。

第三步走:大义灭亲。

王莽成为皇帝的岳父后,权势更大,献媚邀宠的人更加络绎不绝,许多大臣建议加封王莽田地。对此,王莽继续保持自己的“谦虚谨慎”,将作秀进行到底,来了个拒不接受。

王莽的女儿成为皇后后,王莽也受封为“宰衡”,地位在王以上,并赏以“九锡”,即特制的衣帽、车马、旌旗、弓矢、用具等以象征其超越百官的突出地位。

接下来便有人建议,从前周成王年少称“孺子”,周公居摄;现在皇帝也很年轻,应当让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同周公那样。

王莽的权势越来越膨胀,野心也越来越大,生怕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力。为了吸取哀帝时丁、傅外戚掌权的教训,他勒令平帝的母亲卫姬、帝舅卫宝、卫玄留在原中山封地,不准到京。

王莽对平帝的亲属如此冷酷绝情,不仅遭到一些臣僚暗中反对,就连他的儿子王宇也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怕平帝长大后怨恨王莽,危及王氏宗族,王宇于是派人偷偷送信给平帝的舅舅卫宝,示意让平帝母亲上书求入京师。但是,这封上书被王莽拿到后,便没了下文。

王宇见此法不通,便与他的老师吴章、妻兄吕宽密谋新途。吴章认为,王莽固执己见,从来不肯听逆耳之言,直接提出让卫姬入京他不会答应。但是,王莽迷信鬼神,可以造出异象使他惊惧,然后由吴章出面以推演灾异的名义委婉地劝说他容许平帝母亲及外戚入京。

为了制造异象,他们决定让吕宽在夜间把猪血洒在王莽宅第的大门上。谁知吕宽办事不密,被守门者发觉。王莽知悉全部情况后,暴跳如雷。他毅然将吕宽、儿子王宇及其妻和平帝外戚卫氏一并诛杀。

接下来,他还穷追吕宽一案,从中央到地方,凡王莽认为异己者,一律指为吕宽党羽逮捕治罪。连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以及平阿侯王仁,也都被胁迫自杀。牵连被处死者达数百人。全国震惊。

第四步走:用石头“砸”出帝位。

有了这些无上的荣耀,王莽已经处于权力的顶峰,可以呼风唤雨了。他也无须再耗费大量精力做好人,因为他好人的榜样经过多年的建造,已经像一座摩天大楼一样树立起来,再加上独揽大权,他的地位已经无人可撼动。接下来,王莽的称帝之路走得很轻松。

与王莽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相比,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刘衎非但没有半点生机,而且还病了。对此,王莽马上来看望自己最“心爱”的女婿,并且送给他一件极为特殊的礼物——千年人参酒,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喝了这人参酒,药到病除;喝了这人参酒,千年不老。”

汉平帝虽然人小,但心里很清楚,且不说天下原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参酒,即便是有,也轮不到他,王莽没有这么好的心。但是,此时的汉平帝是人在皇宫身不由己,只能喝下王莽的“美酒”。果然,他很快就美了美了,也很快就醉了醉了,双眼一闭不睁,一辈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王莽毒死汉平帝之后,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马上又开始了掩耳盗铃的作秀表演——哭。为了演得逼真,他捶胸顿足、号啕大哭、痛不欲生。

这时,王莽离用尽心机把自己的女儿扶正为皇后只过了两年的时间。为了权力的需要,他哪里管自己女儿的幸福,让她年纪轻轻就守寡。原本充满温度的亲情,在卑劣的权欲心支配下,显得支离破碎和不堪一击。

作秀的功夫过后是实功——寻找新皇帝。为此,王莽走的还是传统的老路线,立小皇帝作为自己登位的过渡。不过,平帝死后,元帝以下都已绝嗣。宣帝曾孙中有五个王、四十八个侯。依兄终弟及的古例,是可以从中选取皇位继承人的,但他们的年纪都较大。

王莽怕立新君后不易驾驭,就以“兄弟不得相为后”为借口拒绝。最后,他在汉宣帝玄孙中选了一个年纪只有两岁的广戚侯儿子刘婴为帝位继承人,自己摄政,并逼太皇太后向全国下达诏令:“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

诏令一下,王莽的居摄就变成了既是现实需要,又有古例可循,有根有据,似乎天理昭然。

为了权力的需要,再接下来,王莽整了个“王氏制造版”符命。符命就是一些神秘物体,上面刻着上天的旨意。它成本低廉,但威力巨大,自古以来,每逢乱世这玩意儿就蜂拥而出。

于是,武功县人疏浚水井时“意外”挖得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文字是“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让各大臣把这件事上报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不同意,但是为时已晚,因为王莽的势力其实已经超过了皇族。于是,她下诏书让王莽当摄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的意思。就这样,一块石头让王莽拿到了当皇帝的实权。

第五步走:原形毕露。

但是,做了代理皇帝的王莽并不满足,他开始考虑正式登皇位了。广饶侯奏报齐郡冒出一口新井,车骑将军奏报巴郡发现一头石牛,太保奏报扶风雍县发现仙石。王莽一概收下,然后拿这些东西去吓唬自己姑妈太皇太后,还说:“七月中,山东临淄县的一个乡长做了几个梦,梦见有声音对他说:‘我是天公的使者。天公让我告诉你,代理皇帝应当做真皇帝。如果你不相信我,这个驿亭里会出现一口新井。’亭长早晨起来查看亭中,发现确实出现了一口新井。”

一时间,各地的投机分子开始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符命。梓潼县人哀章在长安学习,一向品行不好,喜欢说大话。他看见王莽居位摄政,就制造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标签,一道写作“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作“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所谓某,就是高皇帝的名字。那策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应遵照天意行事。图和策书都写明王莽的大臣应该是谁,而且这个家伙趁机把自己的姓名也塞在里面,共十一人,连将来的官职都写明了。这个铜柜最终自然也到了王莽手中。王莽就拿这个柜子说事,让王舜直截了当地去告诉王政君,自己要当真皇帝,让她交出玉玺。

王政君明白王莽的真意后,指着王舜的鼻子怒骂道:“你们蒙受汉家厚恩,富贵累世,不思图报,反乘人之危,抢夺汉家江山,毫无情义可言。像你们这种人死了连猪狗都弃之不食!他既然自立为新皇帝,就该另制新玺,何必用此亡国不祥之物!我是汉家的一个老寡妇,垂死之人,死了也同这块玉玺一起埋葬!”

王政君一边哭,一边骂,左右侍从宫人也都流下了眼泪。王舜跪在地上,又愧又难受。他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对太皇太后说:“臣也无话可说。只是如今新皇帝一定要这块玉玺,太后怎么可能保得住呢?”

王政君心想,王舜这话说得倒也中肯,王莽是不会甘心的。她怕受到更大的胁迫,只得取出玉玺,恨恨地摔在地上,骂道:“我是将死的人了,知道你们兄弟一定会被灭族的!”

王莽得了玉玺,高兴极了。为了讨好王政君,他尊王政君为“新室父母太皇太后”,还毁废汉元帝的宗庙,专为王政君修筑一庙,以供将来奉祀之用。因她人还健在,故取名“长寿宫”。

待宫室布置完备,王莽还特意设宴,在长寿宫宴请太皇太后。谁知王政君一看到丈夫的宗庙被毁,又惊又伤心,哭着说:“这是汉家的宗庙,都是有神灵保护的,为何毁坏它?假如鬼神无知,又何必用庙?我是先帝的后妃,岂能用先帝的宗庙陈放吃食?”哭完,她又对左右说:“此人轻慢神灵,必不为神保佑!”

此后,王政君在悲伤中又活了五年,至新朝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才死,享年八十四岁。死后,她被王莽葬于汉元帝的渭陵,但中间用一道沟把她与元帝隔开了。

公元8年,王莽顺利即位,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到此为止,王莽的皇帝梦终于实现。虽然我们都知道后来他的荒唐改革,他对群雄并起的无力反抗,以及他悲惨的下场,但是谁说英雄一定要善始善终呢?从王莽在官场的轨迹来看,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天才。他洞悉了那个时代的成功秘诀,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自我炒作,而且大胆假设,积极实践,迅速成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队伍中,无论你排在哪个位置,都要想法使你下面的人往前推你,前面的人拉你,有了这一推一拉,你爬行的速度就会很快。

这是一条铁律,对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作用。

失败的改革家

王莽登基后,马上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管:论功行赏。

为了打造王氏最高权力机构,王莽组建了最高领导机构——“四辅”“三公”“四将”,合称为十一公,他们成了王莽政权的核心。同时,王莽封妻子王氏为皇后,立小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其余子孙也分别封侯。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莽对功臣和自己的亲人大封特封是情理之中的事。不仅如此,为了显示他的皇恩浩荡,王莽召集天下诸侯入京,表示要沿袭周制,裂地分茅。但是,具体分封的方案迟迟没有做好,导致两千多大小诸侯滞留在京城,一时间“洛阳米贵”。

第二管:改革创新。

人事变动安排好后,王莽为了显示他新朝的“新”,立马进行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土地制度、奴婢制度、货币制度和商业制度。

应该说王莽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新政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反而适得其反,成了掀翻新朝的前奏曲。

首先,来看王莽的土地改革政策,他等于是在一定意义上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与土地买卖,然后分田地,均贫富。

要知道,王莽手下的官僚多数是大地主,身为地主却不能私有土地,谁能受得了这个?不仅地主受不了,就连广大自耕农也受不了,因为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得卖土地度荒,现在土地都不能卖了,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而且,土地是中国人的命,要地就是要命,所以举凡土地改革,非革命无以大成。但是,王莽只敢改制不敢革命,所以到最后只好被别人革了命。

这样的土地改革,既触怒了各州官僚的利益,又进一步剥夺了黎民百姓生存的底线,失了官心,更失了民心,必然会走向失败。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大臣给王莽上书,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取消“王田制”。王莽眼看形势不妙,只好低调宣布“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就这样,王莽改革的第一炮哑火了。

其次,来看王莽的奴婢制度。王莽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当时为奴者众多,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所以王莽要求停止奴隶交易。但是,他的这番好意却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当时的国情是很多农民都没有土地,而贵族豪强们不买王莽的账,不肯给农民田地,因此,很多农民食不果腹,为了谋生,只能卖身为奴。王莽这一改革,农民连奴隶都当不成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造反当强盗。

再次,来看王莽的货币改革。为了对货币政策进行改革,王莽开拓创新,一气呵成地发明了二十八种货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还有先秦时的布币,甚至把上古时的那套乌龟壳、贝壳也给翻了出来,简直如同一场古钱币的群英荟萃,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放在市场里流通,而且币制改来改去,没完没了地折腾。最后,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假钱满天飞,连政府部门自己都折算不清楚,完全被绕晕,更别提老百姓了。

终于,新朝的金融市场彻底崩溃了。老百姓用王莽造的钱,则破财;不用王莽造的钱,则遭灾——以扰乱金融市场罪下狱,罚做官奴或发配边疆,甚至乱点鸳鸯谱,强制“易其夫妇”。

于是,整个国家都被搅乱了。商人破产,工人失业,农民失地,贵族失望,朝野上下因得罪改制而被连坐者更是数不胜数,连监狱都爆满了。

最后,来看王莽的商业改革。王莽一厢情愿地认为,要以国家强力取代私有经济,真正实现一切权力归政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王莽的新政,商贩们各显神通,马上采取了应对措施,与地方政府勾结,大做假账,大挣黑钱,搞得商业市场一片乌烟瘴气。

总而言之,王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非但没有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半点好处,还让政府、官员、富商与农民之间已有的冲突更加尖锐了。王莽空有“顶层设计”,但真正落实下去,到百姓手中时,就像一条肥美的鱼,经过层层剥削,只剩下一堆白森森的鱼刺,变得惨不忍睹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令王莽头疼的是,正在新政失败、民怨沸腾的时候,老天似乎也看不惯他了,天灾接连不断,蝗虫遮天,青黄不接。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百姓怎么活?

天灾的连锁反应是流民四起,劳动力严重紧缺。随后,很多老弱病残饿死于路边,更多青壮年男女加入了逃荒的队伍。

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局面,王莽也并非坐视不理,他马上推出了“衣食住”三大惠民政策。

衣:王莽让政府划拨了大量赈灾款和物资去支援灾民。

食:王莽组织专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速冻”食品,让灾民吃。这种速冻食品用料非常简单,是用草木煮成的,冷冻后就成了硬块。

住:王莽从国库里拿出白花花的银子修建大量保障性住房,供灾民们临时居住。

总之,为了解决灾民的“衣食住”问题,他可谓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了。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王莽一厢情愿的做法,稍有头脑的人就会知道,现在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惠民政策”,最后的命运和他推行的新政一样,同样会打水漂。他拨出的赈灾款和物资还没有到达灾民手中,就已被层层官员剥削得差不多了。

如此一来,王莽看似环环相扣的“衣食住”三大惠民政策,终究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处于悬崖边缘的老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能革命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