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光武帝传——知行合一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6:05 0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三国演义》

时来运转再走创业路

就在刘玄对王莽的头颅进行鉴赏时,好消息接踵而来。

好消息一:攻克洛阳,诛灭王匡。

就在西路大军攻破长安,诛杀王莽,建功立业的同时,其他革命大军也不甘落后,特别是朝洛阳进发的北路大军在定国上公王匡的率领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向目的地进发。

北路大军围攻洛阳城时,受到了官军的顽强抵抗。洛阳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而且是新朝的军事重地,兵多将广,武器先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守将王匡。

王匡?列位看官的眼睛没有看花,洛阳的守将就是王匡,只是此王匡非彼王匡。刘玄派出攻打洛阳的主将王匡是绿林出身,现在的官职是定国上公。王莽派出坚守洛阳的守将王匡是宗族嫡亲,现在的官职是太师。

王匡对王匡,两人不但姓一样、名一样,连官位等级也一样,更重要的是两人的勇猛刚强还一样。他们一个攻得快如风、疾如电,一个防得严丝合缝,稳如泰山。

就在双方攻防大战如火如荼,难分上下时,长安沦陷、王莽被诛的消息传来,这对革命军王匡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对新朝太师王匡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人都需要精神支柱,需要信仰。对太师王匡来说,王莽就是他的全部支柱,就是他的人生信仰。现在这根顶天支柱倒了,这种信仰没了,他也就垮了。不久,洛阳城头竖起了白旗。

已无处再效忠,已无人可尽忠,再坚持愚忠下去也于事无补,只有选择投降这一条道路,将来才可能有一席埋忠骨的地方啊。

然而,太师王匡不会料到,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投降被送至宛城后,却接到了刘玄的斩杀令,很快便命赴黄泉。

好消息二:趁热打铁,郡县皆降。

更始帝刘玄的堂侄、刘赐的侄子奋威大将军刘信又击杀自立称帝的刘望,连同投靠刘望的新朝名将严尤、陈茂也一网打尽。接下来就毫无悬念可言,汝南郡所属各县都投降了更始政权。

好消息三:天下归心,赤眉臣服。

以实力派著称的赤眉自从闹革命以来,一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没想到,从来不受约束的他们居然主动向更始政权呈去了“归降书”,表示愿接受刘玄的封赐,愿意归汉。

接过了王莽手中的权力棒,手握中原锦绣大好江山,刘玄彻底完成了由“虫”到“龙”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号令天下,坐镇天下,掌控天下,刘玄做了一件当务之急的事:迁都。

宛城虽然是一个军事要地,但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未免显得寒碜了些。天下大半土地已归其所有,中原地段已是脚下之土。为了更好地雄霸天下、号令天下、统治天下、治理天下,刘玄显然是不会蜗居在宛城的。他要的是气势和气魄,要的是天下臣服,迁都也就理所当然了。

候选的热门城市有两个:长安和洛阳。

首先来看长安。长安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历史悠久。刘邦开创汉朝时,最初定都是选在洛阳,后来在娄敬的劝说下才迁到长安。历经数代,百年光阴,长安自然成了当仁不让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是汉朝最繁华、最富裕的城市。

二是资源优势。长安的宫殿建造得气势宏伟,无论规模还是精致程度都是别的城市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刘邦一手打造的未央宫,金碧辉煌,是权力的象征,是众望所归之地。

其次来看洛阳。洛阳也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地利优势。洛阳城四面山水相连,险峻至极。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连邙山,南抵伊阙,城中洛水贯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有“八关都邑”“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二是龙脉优势。龙脉是个玄乎其玄的神秘之物,是建国立业的命脉所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洛阳是中华神州大地的龙脉所在地。这个传说很神奇,也很管用,为其上纲上线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长安和洛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各霸一方,无论哪座城市最终入选都无可厚非。

一阵费思量后,刘玄最终决定迁都洛阳,原因有二。

一是长安乱。长安虽然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但王莽刚刚从那里滚下了台,血气未干,晦气未除,迁都到那里不吉利。再说那里刚刚拿下来,反动人士还没有彻底消除,百姓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迁都到那里也不安全。

二是洛阳近。洛阳离宛城路近,近在咫尺,而革命军中绝大多数将士都是南阳一带的人。建都洛阳,不但不用担心他们水土不服,而且回老家方便快捷。

没有迟疑,刘玄召开了一次例会,朝议定都大事。

没有悬念,众将士一致赞成拥护,非洛阳不定都。

没有折腾,刘玄定好都后,马上开始修都。洛阳经过战火的洗礼和摧残,不但外表(城墙城池)千疮百孔,而且内脏(城内宫殿)残破不堪。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定都长安后,派手下最器重的萧何完成修城建宫等后勤工作。刘玄定都洛阳后,自然也想派一员得力干将来完成这件事。

挑来选去,选来挑去,刘玄发现手下的众将领大都不合适。他们只擅长行军打仗,修屋建房是门外汉。幸好,还有一人是个例外,是最佳人选。

这个人便是刘秀。恭喜刘秀,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他在沉寂了好一阵之后,终于有露脸的机会了。机会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当摆在面前时,抓住了便是有,没抓住便是无,只有抓住了才有转机,没抓住只能忍受遗憾。刘秀不但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还借机开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征途。

刘玄之所以会把重点提防的危险人物刘秀解脱出来,而且还委以重任,原因有二。

一是刘秀有学问。刘秀曾在太学里进修过三年,不但懂得之乎者也这些基础知识,而且通晓皇家规章制度,了解府邸规划设计等。让这样有学问、有见识、懂规矩、知礼节的人去做这件事,显然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刘玄有愧心。刘玄杀死了刘秀的大哥,又软禁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坚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没有一丁点儿不满,安心本分、自娱自乐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对刘玄也表现出臣服得不能再臣服,恭敬得不能再恭敬的态度。刘秀越是这样,刘玄心里就越愧疚。

眼看刘玄要做出放虎归山之举,刘玄的心腹对其进行了善意的劝阻,提醒他放虎容易捉虎难,需三思而后行。

这时候的刘玄不再是任人摆布的“阿斗”了,他武断地拒绝了众人的好意,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给了刘秀一个新职务——行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这个官职有三大特点。一是待遇高——二千石;二是势力强——银印青绶,持节,拥有一支千余人马的特种部队;三是权力大——行纠察、缉捕之职,权比九卿。汉元帝时虽然罢其兵,去其节,但司隶校尉对各郡的犯法违纪者仍然有“一票否决”和“一网打尽”权,位高权重。到汉哀帝时,司隶校尉的地位更进一步,“冠进贤冠,属大司空,位列三公之列”,权力达到了顶峰。

“行”是秦朝任用官吏的一种方式,是指官缺未补,由代官暂行职责。汉朝借用了秦朝的大部分官职,更始政权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自然沿袭了汉朝的官名。

综上所述,刘玄让刘秀行司隶校尉职务,纵然是出于内疚弥补的心理,但同时也有信任的因素。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机会,面对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刘秀激动之余,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

事情做得好与不好,成与不成,关系到刘秀的命运。为此,刘秀在向洛阳出发前,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娇妻阴丽华送回了娘家。不带阴丽华去洛阳,因为此去洛阳不是闹着玩的,是去修建宫殿、加强治理、搞好服务的。娇妻在身边,不但对自己的行动有束缚,而且还有潜在的危险;把阴丽华留在宛城,刘秀更不放心,他好不容易脱离宛城这个虎口,又怎会让妻子留在虎口之中呢?

爱之深,离之痛。只有这对情深义重的爱人能体会到离别的苦楚和辛酸,也只有阴丽华能明白刘秀的良苦用心和真情实意。

刘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带着邓晨、冯异等心腹,到了洛阳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主要做出了以下几件事:

一、及时招募配备僚属。

二、着力整理好文件档案。

三、依旧章规定开展司察工作。

四、严明纪律,对部下进行“约法三章”。

四管齐下,效果是看得见的。当洛阳城的百姓看到刘秀带领威武庄严的部队出现时,衣着鲜明,衣冠整洁,顿觉眼前一亮,狂喜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老官吏深有感触地喜极而泣道:“老天有眼啊,都过了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还能再睹汉朝的威仪和雄风啊!”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刘秀注重礼仪等细节,特别是在阅兵仪式上,以其特有的严谨、威武、整齐划一、有条不紊树立了良好外在形象,打造了良好的品牌,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最终引来了“贤者归之”。这一时期,刘秀得到了两位重量级人物。

第一个重量级人物:铫期。

铫期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他有三大特点。一是长得帅。引用史书的话就是“容貌绝异,矜严有威”。二是本领强。他力大无比,勇猛无比,在乱军之中取敌之首级如探囊取物耳。三是怀孝心。据说铫期的父亲死后,他素斋为食,青灯为伴,寂寞为友,陋室为宿,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服丧了三年。他的仁厚孝义之名自此在十里八乡传播开来。

如果说冯异是百年难遇的谋士,那么铫错就是百年难遇的将才。英雄惺惺相惜,铫期择良木而栖,刘秀纳名士入彀中,两人一个是干柴,一个是烈火,一点就着。

第二个重量级人物:王霸。

王霸也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他同样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出生好。和铫期一穷二白的寒碜出身不同,王霸的出生显得富贵无比,他的父亲是颍川郡最高司法长官。身为“官二代”,他不但衣食无忧,而且前程无忧,小小年纪就当了一名狱警。二是心志大。别看狱警这个名字不好听,但它却是一个人人梦寐以求的肥差。然而,王霸很快就辞职了,原因是他不甘心就这样碌碌无为地过日子,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位极人臣。三是学识高。王霸摔破自己的铁饭碗后,他的父亲气愤之余,觉得他的思想需要教育,行动需要改造,就把他送到长安太学进行深造。没料到,就是这样一次阴差阳错的举动,彻底改变了王霸的命运。从此,王霸潜心研读,穷数年之力,变成了学识渊博之人。

刘秀的革命大军经过颍阳时,王霸选择了顺势而为,投靠刘秀。在昆阳大战后,眼看革命军中开始闹“政治大革命”,他见势不妙,选择了明哲保身——还休乡里。这时,听说刘秀在洛阳后,他选择了“二进宫”,再度投奔刘秀。

王霸虽然比不上冯异,但他拥有极强的上进心,熟悉官场内幕,精通人文地理。他的归顺,对求贤若渴的刘秀来说当然是如虎添翼。

至此,刘秀手下拥有了冯异、铫期、王霸等盖世之才,这为他从头开始,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煮熟的鸭子飞了

就在刘秀大展雄才时,更始皇帝刘玄也没有闲着,他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为了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大肆采取招降的措施,主要政策是:先降者复爵位。

“先降者复爵位”的意思就是各地市的官员臣民只要先来投降更始政权,不但可以确保人身安全,而且原先的官位和爵位不变,待遇不变,管辖地不变。

先来先得,后来没有。总之,刘玄幻想着以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引诱万众臣服。

客观上来分析,这样的措施和政策是很吸引人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刘玄为此使出了第二招:分遣使者徇郡国。恭喜上谷郡和渔阳郡,成了刘玄政策的“试验田”。

上谷郡(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在汉朝是一个军事地位极重的边郡。刘玄把招降的“第一把火”烧在上谷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行动的。

然而,刘玄选对了措施,选对了政策,选对了目标,却选错了人。虽然刘玄自认为派出招降上谷郡的这个人还不错,但他忽略了上谷郡的太守耿况的强大。正是耿况的强势,更加彰显出了招降使者的平庸。

听说招降使者到来了,耿况不敢怠慢,马上带着功曹寇恂出界相迎,表达了自己的真心诚意;然后献上自己的官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结果招降使者接到官印后,便没了下文——不分封也不归还。

一天过去了,耿况度日如年,心怀期待。

两天过去了,耿况如隔三秋,心盼奇迹。

三天过去了,耿况恍如隔世,心如死水。

耿况还在等待,但寇恂却坐不住了。他暴跳如雷,怒发冲冠,当即派兵包围了使者的馆驿,就归还官印提出严重交涉。

招降使者本来想捞取好处费,等着耿况对他有所表示。眼看耿况这么不识时务,他心里自然不悦,面对寇恂的包围逼迫,他心里的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招降使者也不是吃素的,他临危不乱,极为平静地说道:“我乃更始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你一个小小的功曹还想造反不成?”

寇恂也不是被吓大的,他义正词严地反驳道:“我只是希望你凡事三思而后行。现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新朝的恩泽还没有达到四海广施的地步,你持节奉命而来,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朝廷。你的一举一动,各个郡国都伸长了脖子、睁大了双眼在看着呢!现在你一来就胡作非为,失信于天下,失义于吏民,这样下去如何使其他郡国臣服呢?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如果能尽快把官印还给耿太守,你才能弥补过失。”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对此,招降使者无言以对,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只好老老实实地把官印交出来,然后宣布耿况为上谷太守,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渔阳郡(今北京市北部)毗邻上谷郡,地理位置虽然同样重要,但因为这里太乱,政府部门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但是,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牛人,渔阳郡就出了两位大牛人,他们分别是彭宠和吴汉。

彭宠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彭宏在汉哀帝时是渔阳太守,行事果断,办事公正,在边塞很有威望,但是因为不愿“归附”王莽,结果被杀。出于补偿,彭宠被安排在了大司空王邑手下当差,并有幸追随王邑参与了昆阳大战。不过,因为胞弟投靠了革命军,彭宠害怕受到牵连,便拉上好朋友吴汉一起当了逃兵。可天大地大何处才是安身之处呢?最终,彭宠和吴汉选择了回渔阳郡。

在彭宏老部下的帮助下,彭宠和吴汉很快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并且因地制宜地做起了生意。

这次刘玄派到渔阳郡的招降使者是韩鸿。韩鸿是个财迷,对财很贪婪,对富很炫耀。

听说朝廷派的招降使者要来了,精明的吴汉马上找到彭宠进行了一次密谈,两人达成共识,利用好这次机会,取代渔阳太守。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要先找韩鸿而贿赂之。

贿赂之事由吴汉负责。他守在渔阳边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千里迢迢而来的使者韩鸿献上了厚礼。韩鸿原本就是爱财之徒,得到吴汉的钱财后,自然喜不自胜。俩人再一聊天,又发现原来都是南阳老乡。他乡遇故人,韩鸿大呼相见恨晚。

随后,在吴汉的指引下韩鸿进入渔阳境内,并有意“回避”了同样来边境相迎的渔阳太守。一路上,韩鸿发现吴汉是位德高望重之人,可与之计事。

“将军已深入渔阳境内,然太守却踪迹全无,按更始帝的‘先降者复爵位’的政策,这个太守人选应该易位才是。”吴汉开始下套。

“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这太守一职当予何人?”韩鸿立马中计。

于是,吴汉顺水推舟地推荐了彭宠。

韩鸿得了吴汉的好处,又听了吴汉的好话,决定把手中的权力用好,于是当即拜彭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同时授吴汉安乐县县令之职。就这样,渔阳郡以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完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替。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刘玄派出的招安使者素质良莠不齐,他们要么态度傲慢,不可一世,要么唯利是图,动不动就要求请客送礼,所以,在招抚过程中,买官卖官的现象存在,钱色交易的现象也存在,各地方的关系处理得并不是很和谐。有的地方名义上挂靠更始政权,但现实中却对更始政权一点也不信任,甚至完全是独立的,谁也别动他的一亩三分地。

尽管刘玄的“先降者复爵位”政策在“分遣使者徇郡国”过程中存在了一些漏洞和弊端,但最终的效果却是不错的。王莽的新朝被彻底推翻,更始政权是当仁不让的大功臣,“人心思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两位重要级人物。

第一个重要级人物叫刘永。刘永是刘氏宗亲,独霸一方。此时,刘永主动投降,刘玄当然高兴了,立即给了他一个封号——梁王。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叫樊崇。

比樊崇名字更响亮的是他的团队——赤眉军。赤眉军虽然和汉军在昆阳大战中有过合作,但昆阳大捷后,汉军发生了内讧,刘秀的大哥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残杀,因此,赤眉军选择了和汉军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转战他地。

然而,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更始政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在更始政权成功消灭新朝,号令天下时,樊崇决定归顺更始政权,并很快派使者送信给刘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示愿意归顺。

本着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原则,刘玄也派使者去面见樊崇,请他们到洛阳一聚。

于是,樊崇激动之余,马上带了手下二十多名“高管”浩浩荡荡来到洛阳。樊崇的如意算盘有两个,一是亲自来洛阳,可以表达自己的诚意;二是可以为属下谋更多的福利。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樊崇不会料到,算来算去,结果竟然会是一场空。刘玄刚开始对他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又是请客又是吃饭,热情而周到,体贴而细致。然而,好景不长,新鲜一过,刘玄很快就对樊崇等人不感冒了。

原来,近来归顺的人实在太多,他忙得不亦乐乎之余,自然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了,因此很快就对樊崇等人淡漠了。好在朱鲔等人及时提醒了刘玄,刘玄这才恍然大悟似的,立马把樊崇等人统统封为列侯。

赤眉军主帅主动送上门来,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归顺更始政权,按理说,刘玄应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特别厚待樊崇及其部将才对。然而,刘玄的先热后冷,已经让樊崇自感颜面无存;此时刘玄又补偿性地封他为列侯,在别人看来是天大的好事,但在樊崇眼里却是一种污辱。

刘永一来投降,马上被封为王爷,他堂堂赤眉军“带头大哥”仅仅被封为侯。再说他拥有昆阳联手抗敌之功,山东牵制敌军之功,可以说王莽政权的灭亡,他功不可没啊!现在刘永只是因为和刘玄沾亲带故,就被封了王,这对心高气傲的樊崇来说自然是一种污辱。更为气愤的是,就算樊崇屈居列侯之位,但刘玄只给了他封号,并无实权,也没有封地,这样大打折扣是樊崇等人无法接受的。

樊崇还没有发作,朱鲔先发作了。他找到刘玄,希望他给赤眉将帅封国封地,好让他们回去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安天下人心。然而,对此刘玄几乎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不是朱鲔说的没道理,而是刘玄对朱鲔有想法。

前面已经说过,朱鲔等人当初立刘玄,是把他当傀儡来使用的,但此时刘玄通过玩权术,早已完成了屌丝男的逆袭,把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上,反而把朱鲔等元老级辅佐大臣当成了傀儡。因此,此时朱鲔主动站出来为赤眉说话,虽然出于一片公心和一片真心,但刘玄却将他的话当成了驴肝肺,根本听不进去。

刘玄在断然拒绝朱鲔的建议后,还做了一件过火的事——软禁樊崇等人。他认为,只要把樊崇等人留在洛阳,就可以很好地防止他们不听话、不安分、不臣服。

樊崇等人原本火热的心已冷冻结冰,如今面对刘玄的软禁,他们的心彻底死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们决定三十六计,逃为上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樊崇等人很快找到机会,逃出了洛阳城,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重新当起了“山大王”。

就这样,煮熟的鸭子飞了。赤眉军归顺更始政权的事就这样被弄砸了,这也使更始政权一统天下的目标变得困难重重。而这一切,都是愚昧无知、目空一切、骄傲自满的刘玄自己造成的。

当机遇来敲门

赤眉的分离,为更始政权带来不和谐因素。正如破镜不可重圆一样,失去了这样稍纵即逝的机会,更始和赤眉就像两条平行线,越行越远。

刘玄事后冷静下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由发出感叹:“曾经有一份真挚的归顺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我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然而感慨归感慨,遗憾归遗憾,后悔归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刘玄只能吞下自己种的苦果。但是,吃一堑,长一智,他马上把眼光转向了河北一带。

得不得,在河北。河北本身位置重要。这里自春秋战国时,就是军事要地和各大政权的聚集地、根据地,兵家必争。与此同时,河北人杰地灵,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它还是洛阳的天然屏障。只要占据了河北,洛阳便可以安若磐石。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刘玄早已垂涎三尺。如今,他一着不慎,失去了好伙伴赤眉小弟,为自己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此时他不能让河北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再成为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了。为此,刘玄想到的办法还是招安。这一次,他不敢怠慢,决定派一位重量级人物出马,确保河北的招安万无一失。

就在刘玄茶不思、饭不想地思考最佳人选时,一个人主动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刘赐。

刘赐是刘秀的族兄,是最早追随刘演、刘秀干革命的刘氏宗族成员之一。更始政权建立后,刘赐被封为光禄勋。随后,在刘玄和刘演“同根相煎”中,刘演被惨杀,刘赐接替刘演为大司徒。

刘玄之所以把刘赐提上来,一方面是为了平息宗室子弟的怨恨,另一方面是为了权力博弈的需要。他是个聪明人,明白自己要摘掉傀儡这顶帽子,非得依靠宗室的撑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刘氏宗族和绿林军的实力均衡,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

而刘赐这时站出来,主动表示愿意为刘玄解忧。刘玄一听大喜,自然愿闻其详。于是,刘赐果敢地说了一句话:“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

刘秀的字是文叔,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刘秀知书达理、能言善辩,社交没有问题;二是刘秀乃宗室子弟,便于和河北的宗室子弟交流,身份没有问题;三是刘秀长期在基层锻炼,善于维稳方面的工作,经验没有问题。

亲不亲,一家人。刘玄这时对刘秀的态度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为他既忠厚老实(这是刘秀在宛城装傻作秀的结果),又勤奋能干(这是刘秀出色地完成洛阳城修缮任务的结果)。这时听了刘赐的极力推荐,刘玄觉得很有道理,就当他准备点头答应时,又有一个人站出,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这事万万不可。”这六个字如千斤重压得刘玄喘不过气来。

敢于在刘玄面前说出这样强硬话来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就是朱鲔。

朱鲔之所以这么旗帜鲜明地反对让刘秀出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害怕刘秀这一走会一去不复返,将来成为心腹大患。如果说斩草不除根,责任在刘玄那里,那么放虎归山,就人人有责了。作为杀死刘演的主谋之一,朱鲔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有理由反对。

朱鲔说这话的底气之所以这么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还有申屠建这样的实力派人物在鼎力支持。

尽管这时刘玄对朱鲔等人的话极为反感,但朱鲔等人毕竟人多势众,此时和他们公然闹翻,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再加上刘演毕竟死在自己手上,这个过节刘秀肯定无法释怀。一时间,刘玄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都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话一点不假。刘秀意识到现在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如果能争取到这个去河北的机会,那么他可以挣脱更始政权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

机遇来敲门,刘秀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这一次,他没有再选择隐忍,而是决定主动出击。为此,他与自己的“参谋长”冯异进行了一次挑灯夜谈。

事实证明,这一次掏心掏肺的交心谈心,效果很明显,很快冯异就为刘秀指明了一条大道,搞定两个人——曹竟父子。

就在刘赐和朱鲔为刘秀的事僵持不下时,又一个牛人及时出现了。他的出现让原本势均力敌的局面彻底改变。这个人便是尚书曹诩。

曹诩是山阳人,也是“官二代”,他的父亲曹竟才华横溢,相传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在当地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人。王莽执政时,为了请曹竟下山辅佐自己,三顾茅庐,但曹竟对王莽的为人很不屑,对其采取了“三不主义”——不理不睬也不去。

刘玄成立更始政权后,也对大才子曹竟仰慕有加,曹竟也愿意为刘玄效力。王莽从盛到衰如昙花一现,短暂至极,更始政权从弱到强如一鹤冲天,快捷至极。曹竟没有选择“垃圾股”王莽,而是选择了“绩优股”刘玄,世人都认为曹竟有眼光,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如此重量级人物,如果能拉为己用,一定大有益处。然而,问题在于,刘秀平常虽然对曹竟恭敬有加,但毕竟跟他只是点头之交,如何才能搞定他呢?

这事难不倒“智多星”冯异,他马上投其所好,设下了古董局中局。

曹竟是个守气节的清高之人,因此,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他有一个爱好,喜欢收藏古董,这使他原本清贫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冯异就以改善曹竟生活为出发点,以古董为突破口,上演了一出好戏。冯异为了自己的戏找了一个很好的配角,这人便是古董店的老板。冯异跟他谈了一笔交易,让他去曹竟家高价收购古董。当然,收古董的钱由冯异来出,古董店老板还能得到一大笔跑路费和误工补助。

就这样,曹竟“卖”掉了自己的古董。他虽然得了大笔钱,但古董对他来说是最心爱之物,因此他心痛至极。就在这时,冯异出现在了曹家门口,他不是空手来的,而是提着坛坛罐罐——曹竟的古董来的!

别人送的礼物曹竟打死也不收,但冯异这份礼物却是个例外。冯异告诉曹竟,这些古董都是他近日从淘宝网上淘来的,不值几个钱。

一来二往,冯异和曹竟的关系熟络起来。曹竟得了冯异的好处,心里总觉过意不去,力思报答。眼看时机成熟了,冯异这才亮剑,说道:“这些其实都不是我做的,我只是替人代劳,这是刘文叔献给您的薄礼,以慰仰慕之名。”于是,一心想要回报的曹竟听说刘秀想去河北招安,马上表示愿意帮忙。

曹竟父子一出马,自然非同凡响。曹诩用了“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对刘玄进行了劝说,让刘玄无言以对,无法反驳。这时,刘赐也在一旁火上浇油。双管齐下,刘玄很快招架不住了,同意让刘秀挂帅去河北招安。

刘玄给了刘秀新的职位:破虏将军,代大司马之职。

刘秀拥有了自己新的人生:自由飞翔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

“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中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这就是刘秀的现状。他一展宏图的绝佳机会降临了。

大浪淘沙始见金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的心暖洋洋的,脸上的笑容喜洋洋。他此时心潮澎湃,那是大干一场革命的心,那是磨刀霍霍报仇雪恨的心,那是充满凌云壮志的心,那是韬光养晦的心,那更是建功立业、勇往直前的心。

刘秀虽然被冠名为破虏将军外加代大司马,怀揣一颗红心,但却空有官衔而无实权,刘玄没有给他调拨一兵一马。

虽然刘玄不允许刘秀带部队去河北,但刘秀却带上了冯异等数十名心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这些才俊在身边,刘秀原本失落的心自然得到了慰藉。

离开刘玄就是脱离虎口,获得自由飞翔的刘秀自然害怕刘玄突然反悔,因此快马加鞭,飞快地渡过了黄河,直奔目的地河北,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漫漫征程。

到了河北,刘秀采取冯异的建议,很快做了五件事:一是恢复汉朝官制,笼络地方官吏;二是抚循属县,任命官员;三是废除王莽苛政,赦免囚犯;四是抚慰鳏寡,广施恩德;五是约法三章,主动做表率。

刘秀的“五项原则”过后,收到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赢得民心,得到了军民的一致好评。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靠着民心,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战胜了强大的项羽。

二是获得了良将。就在刘秀努力履行职责,大获成功,人气爆棚时,闻风而投、誓死相随的有识之士也络绎不绝。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邓禹。

邓禹曾是新野的“神童”,相传他十三岁就能将《诗经》倒背如流,论聪明才智百里无人能及。论关系,他和刘秀还沾亲带故。当年刘秀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服仙不服,唯独对小他七岁的邓禹敬佩有加、尊重有加、谦让有加。而邓禹也敏锐地发现刘秀非同寻常,于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铁哥们儿。

太学毕业后,因形势所逼,两人各奔东西,刘秀回到舂陵去务农,而邓禹回到新野去待业。再后来,刘秀和他大哥一起闹起了革命,很快邓禹的叔叔邓晨和新野豪门阴识纷纷加入了革命队伍,但邓禹却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守在茅庐里,以待天时。

我们不得不佩服邓禹的定力。刘秀在取得昆阳大捷时,他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刘秀被龙困宛城时,他心如烟海,不为所动;刘秀在大建洛阳宫时,他心安理得,不为所动;此时刘秀在持节北渡时,邓禹没有再等了,他知道自己出山的绝好时机来了,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随刘秀之旅。

两人再见面时,一个心潮澎湃,一个心悦诚服;两人再相对而坐时,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心口如一,共同上演了一场内心戏。

“千里不留痕,万里不留名。仲华(邓禹的字)不易也。”刘秀叹道。

“千里要留痕,万里要留名。文叔雄心也。”邓禹赞道。

“知我者仲华也。”刘秀嘿嘿大笑,“我现在拥有封官拜爵的权力,你千里迢迢而来,想做个什么官啊?”

邓禹闻言头摇得像拨浪鼓,厉声道:“非也,非也。我此番来不图官,不为利。”

刘秀闻言很惊讶,询问道:“既然这样,那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邓禹目光如炬,定定地望着刘邦,喃喃地说:“我一无所图,别无所求,只希望您威德加于四海,只想做您的追随者,只愿尽我的微薄之力,只建功立业,只求我的名字能被写进史书。”

对话到此戛然而止,两人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刘秀使出的是投石问路的伎俩,邓禹的回答话中有话,暗藏玄机。刘秀这样绝顶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放过深挖内究的机会,他决定找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达到掏心见肺的目的,刘秀约邓禹深更半夜来自己卧室面谈。

“可怜我辛辛苦苦奋斗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居然是无依无靠的‘三无人员’:没有一个落脚之地,没有一支归我统管的革命部队,没有一个一展宏图的绝好时机。”刘秀感叹道。

邓禹沉吟半晌,才答非所问地幽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在刘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禹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天下大势未定。如今虽然更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拥有中原、关西大部分的土地,然而,天下远没有达到统一、祥和、安定的局面。雄踞山东一带的赤眉和称霸崤山一带的青犊等革命军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刘玄没有成功收编他们,长此以往,山东必乱,崤山必乱。

“更始皇帝刘玄非明主。刘玄只是个无才无德的平庸之人,他最大的弱点是独断而专行,武断而霸行,嚣张而横行,常常做出不思后果,莫名其妙的决策和举措来。这样的人怎么能统领天下、号令天下呢?

“更始部队是一盘散沙。刘玄手下诸将庸人崛起,穷人乍富,恶人霸权,志不在国,而在私欲,力不在民众,而在利禄。他们一心一意谋发财,聚精会神抓收入,只想潇洒快乐,只图舒心享乐。部队里几乎没有忠诚、可靠、担当、负责的贤者、智者、勇者、仁者、开拓者和拼搏者。这样一支既不尊主又不脚踏实地的部队,能有多大作为,多大建树?总而言之,自从刘玄当了皇帝以来,天下非但没有风调雨顺,而且还常常出现天不刮风天不打雷天却下雨的时候。由此可见,老天对刘玄并不认可,对更始政权并不满意。

“而您现在拥有四大优势,一是有才华,二是有德能,三是有智慧,四是有勇气,正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期,民之所盼啊!如今您的当务之急,应是广纳天下贤才英雄于彀中,广施仁义恩泽于百姓,以匡复高祖帝业为目标,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方能一展宏图,圆凌云壮志之梦想啊!

“要实现您的梦想,首先需要强基。河北是个好地方,山川险峻,河流纵横,土肥地沃,富裕之地,殷实之都。您如果能以此地为根据地,就好比高祖当年拥有关中一样,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还需固本。您以河北为起点,站稳脚跟后,便可挥师四面出动,东取青徐,西定冀州,北安幽并,南令天下。这样一来,天下闻风而归,莫敢不从。”

这么条分缕析的分析,这么高屋建瓴的高见,这么发自肺腑的忠言,这么深思熟虑的谋划,如一缕清风吹进了刘秀的心窝,如一枚灵丹沉入了刘秀的心田,他不由感叹道:“原来这才是我的帝王之路啊。”

从此,刘秀视邓禹为自己的智囊,尊他为“邓将军”,甚至把邓禹的办公室设在自己的军帐之中,常常与他彻夜长谈,事无巨细地征求他的意见。

邓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所献计谋都成效显著。刘秀还按照邓禹的分析和推举为诸将分配工作任务,使每个人都能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刘秀称赞邓禹为“盖世之能将”。

北宋何去非评价邓禹“其言足以就大计,其智足以定大业”。

北宋陈亮点评邓禹为“一见光武,遂论霸王大略,陈天下之计,此其胸中有过人者矣。”

除了天才少年邓禹投奔刘秀,还有几名英雄豪杰之士也不甘落后,纷纷选择归属刘秀。

刘隆,刘氏宗亲,他以前原本是刘演的部将。刘演被害后,他选择了归隐山林。此时听说刘秀去了河北,他和邓禹一样,上演了千里大追踪,终于在河北邯郸找到了刘秀。

耿纯,字伯山,其父耿艾为王莽新朝的郡太守。王莽退出历史舞台后,耿艾选择了投奔更始政权。此时,耽纯听说刘秀来到河北,便主动相见。

刘秀对耿纯极为尊重,招待周到,态度诚恳,谦卑有度,颇具领袖风范。耿纯被刘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又见他治军严明,铁纪如山,心中狂喜不已,认定这才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于是二话不说,他弃暗投明,主动放弃已经拥有的官职,只身投奔一穷二白的刘秀,并且还带上了厚礼——数百匹马和缣帛。刘秀大为感动,对他相当器重。

坚镡,字子伋。坚镡早年是县吏,为人非常机灵,在王莽政权中混得如鱼得水。别人非常羡慕他,但他自己觉得很没劲,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样子。王莽失败后,他便在家“待岗再就业”。此时邓禹向刘秀推荐了坚镡,推荐语很简单,四个字:才华横溢。于是,刘秀任命他为主簿,相当于安排日常事务的秘书。

这时,以前一起参加革命的宾客大抵已经各奔东西、各择明主了,只有从洛阳跟着刘秀出来的冯异、铫期等人,和此时加盟的邓禹、刘隆、耿纯、坚镡等人忠心耿耿,对刘秀不离不弃。

对此,刘秀发出这样的感叹:“颍川从我者皆已亡矣,疾风知劲草,尔其勉之!”

大浪淘沙始见金。事实上,这些忠诚的有识之士日后都成了刘秀打拼天下的主要功臣。他们后来成为开国元勋,被刘秀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传为佳话。

河北有天子气

就在刘秀延揽英雄,打造一流的核心团队,“务悦民心”,赢取民心的强力支持时,又有一个牛人主动向刘秀投来了橄榄枝。

这个人的名字叫刘林,他有四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他和刘秀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刘林也是刘氏宗亲,论关系,他和刘秀是远房亲戚。他们都是汉景帝刘启这一脉传下来的。

第二大特点:他和刘秀有着似曾相识的运途。刘林的父亲刘元曾是赵王,因为杀死奴婢被大臣在皇帝面前弹劾了,落得个杀人偿命的结果。父亲这棵大树倒下后,刘林沦为和刘秀一样的命运,没有官可做,成了一穷二白的布衣。

第三大特点:他和刘秀有着截然不同的职业观念。刘秀在太学学成归来后,选择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而刘林却成了侠士。侠士还有一个通俗的名字——黑社会,刘林很快在这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

第四大特点:他和刘秀有着广交朋友的共性。刘林在黑白两道混得风生水起,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算命先生、观星道士、施法巫师这样的奇人异士。

刘林和一个叫王郎的算命先生最投缘,两人一见如故,关系相当铁。王郎常常在他跟前刮耳边风说:“河北有天子气。”

王郎说第一遍时,刘林不置一言。

王郎说第三遍时,刘林半信半疑。

王郎说第四遍时,刘林深信不疑,并且开始思索:谁是河北的天子呢?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持节来河北主持工作的刘秀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此时刘秀通过“延揽英雄”和“务悦民心”,把安抚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成效显著,声名远播。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刘林认为刘秀有“天子相”,此时结交对自己的前程极为有利,于是他不但马上拜见了刘秀,而且对刘秀说了一句话,四个字:赤眉可破。

惊得云里雾里的刘秀表示洗耳恭听。接着,刘林说出了破赤眉军的详细计谋,大致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赤眉的居住地是死穴。他们屯于河东,临河而居,河水从列人县境北横切而过。

第二层意思:赤眉的命门是水攻。只要派人掘开列人县境内的黄河缺口,就可以让赤眉大军成为河中的鱼虾。

刘林在绘声绘色地说完妙计后,马上取出身上所带的地图,指指点点,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成果。

刘秀听完此计,不但失望,而且很愤怒。决河放水,殃及无辜,河水无情人有情,怎么能做出这样伤天害理、人神共怒的事来呢?

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摸爬滚打这些年,刘秀悟到须“知行合一”。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遵循内心的良知,在磨难中不断反思,最终砥砺出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生命境界。

“知行合一”最注重的便是良知,这时候刘林献出了如此伤天害理、有违良知的馊主意,刘秀自然不会照办。

好在刘秀的修为极高,尽管他内心如波涛翻滚般涌动,但脸上却镇定自若,横眉冷对,沉默不语,以此回敬了刘林。

对刘秀来说,沉默是金;对刘林来说,沉默是惊。坐了半天冷板凳的刘林最终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包装出来的“真龙天子”

碰了钉子,撞了南墙,受了冷遇,失了颜面,刘林马上找到铁哥们儿王郎发泄:“刘秀属于妇人之仁,恐怕很难成就大事啊!我看他不具备当天子的气魄。”

王郎一听,笑道:“刘秀不具备,并不代表别人不具备啊!”

刘林摸了摸头,问道:“那这个人是谁呢?”

王郎故意摇头晃脑,沉吟了好一阵,才喃喃地叹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刘林闻言大惊,眼下只有他和王郎两人,这么说这个天子就在他们中间了。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然后抬起头,把目光停在了王郎身上,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看了半晌,才道:“我这种粗人肯定不具备天子气,难不成这真龙天子就是你?”

刘林原本是一句恭维的话,哪里料到王郎却接口道:“没错,你真是慧眼识珠啊!”

接下来,王郎开始爆猛料了,他给刘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真假太子成迷案。

时间回溯到公元10年,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第二年。这一天,原本和谐安定的长安城突然变成了“长安乱”,原因是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在繁华的街头、喧哗的闹市,突然有一个奇人异士当众拦住立国将军孙建的车,说了这样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我姓刘名叫子舆,我的父皇是汉成帝,我是流落在民间的天子。我现在来轰王莽下台,继承皇位,匡复汉业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孙建眼看来人着装打扮不凡,相貌气度不凡,说话论事不凡,一边好话说尽地稳住他,一边马上派人向王莽进行了汇报。王莽一听,又惊又急。

惊的是,世人皆知汉成帝生前没有留下一儿半子。原因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心狠手辣,她自己因为长期服用美容药品不能怀孕,便给汉成帝上了两道枷锁。一是不能乱搞男女关系,只许钟情于她姐妹二人,凡是和汉成帝有过一夜情的宫女都会被毒杀。二是不能乱留私生子,凡是发现有宫女怀孕了,大人小孩一个不留。汉成帝被美艳的赵飞燕整天迷得云里雾里,花天酒地,夜夜狂欢,结果精尽人亡,猝死在温柔乡里,当真印证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话。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公然站出来说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这能不让人大吃一惊吗!

急的是,世人皆知这个新朝是怎么来的。王莽为了篡位,将汉成帝的第二任继承人汉平帝毒杀,最终顺利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也正是因为这样,惊慌失措的王莽马上下令抓人,并严刑逼供,火速问斩。

快刀斩乱麻,这件“真假太子事件”也就这样高调开始,低调落幕了。只是“刘子舆”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个玄之又玄的传说,成为百姓茶余饭后闲谈品评的对象。

第二个故事:潜龙于渊待天时。

时间再推移,回到汉成帝年间。汉成帝有一个很宠爱的歌女,有一天她突然心花怒放,高兴之余晕厥在宫中。正在这时,一团黄气从天而降,围在她身边良久才徐徐散去。之后这位歌女就怀孕了,并生下一个皇子。

当时后宫被赵飞燕姐妹霸占,她们自然把这个小孩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这位歌女因为有前车之鉴,怕龙种惨遭赵氏姐妹的迫害,于是首先以他人婴孩以假乱真保住了龙子,然后选择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把这个龙子偷偷地送出了宫。

小皇子从此流落民间,浪迹天涯。十二岁那年,颇懂相术的郎中李曼卿认为此子有帝王之相,把他带到了四川。十七岁那年,他流浪到了丹阳。二十岁那年,他漂泊到长安。后来,他辗转到中山,再后来,他扎根于河北。他忍辱负重,磨刀霍霍,只为等待复国兴汉、建功立业的那一天。

故事讲完了,刘林开始发问:“难不成这个人就是你?”

“答对了!”王郎一脸镇定,喃喃地说,“不错,我就是那个流落在民间的皇子,我的真名不叫王郎,而叫刘子舆。”

“啊,刘子舆还活着,你就是刘子舆啊!”刘林惊疑未定。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王郎开始打起了官腔,说了一些宫廷轶事,还拿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皇室御用品。

“缘分啊缘分,亲人啊亲人!”刘林一看人证物证俱在,对王郎的话深信不疑。他马上找了一些狐朋狗友,打算拥立王郎为天子。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的一个早上,刘林率领数百车骑手持刀剑气势汹汹地冲进了邯郸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赵王宫,把留守在邯郸城的耿纯等将领清除出城。随后,在刘林、李育、张参等人的拥簇下,王郎称帝。

作为回报,王郎马上封刘林为丞相,封李育为大司马,封张参为大将军,并学更始皇帝刘玄的做法,立即派遣将帅为使者到各地州进行安抚,归顺者一律官复原职。与此同时,他还搜肠刮肚,集众人精华于一体,写了一篇传世檄文,向各州郡散发。

檄文大致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陈述了王郎“真龙天子”的身世之谜,得出的结论是王郎便是刘子舆,刘子舆便是皇子,皇子便是“真龙天子”的化身。

第二层意思:更始皇帝刘玄不知道他这个汉成帝的儿子还存活于人间,所以做出了称帝之事,得出的结论是他比更始政权更具有合法性。

第三层意思:劝慰革命队伍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早点回心转意,不要再跟更始政府为盟了,不要和别的革命队伍混搭了,跟着他王郎一起去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吧。

应该说这篇檄文文学水平很高。首先文采好,通篇文章选词造句很讲究,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具有较好的水准,看来王郎和他的手下才子们没少下功夫。其次很煽情,通篇文章抓住了军民猎奇的心理,在“人心思汉”这个切入点上下功夫做文章,抓住要害,把握关键,容易引起共鸣。

总而言之,王郎经过精心包装上市的绝世檄文一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的大部分州郡都主动打开城门,迎接王郎使者的到来。很快,王郎就占领了河北大半山河,军队人数也水涨船高般地猛增到数十万。

周密的部署、精心的组织、良好的策划、完美的包装,让王郎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大获成功,以神话般的开始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看来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啊!

如此良好的开局让王郎始料不及,如此良好的形势让王郎喜出望外,他虽然有点醉了,但同时也是清醒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知道如今天下的形势时不我待,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个时候,王郎认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有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刘玄。这个不用多解释,刘玄的更始政权建立得早,再加上又有诛杀王莽、推翻新朝之功,拥护归顺的人很多,势力和实力都很大。

第二个人是刘秀。刘玄虽然强大,但毕竟暂时还和自己井水不犯河水,而刘秀就不一样了,他虽然现在队伍少、地盘少,但却行走在自己所在的河北大地上,正在和自己干一样的招抚工作,这才是赤裸裸的威胁啊!

天下掉下个刘子舆,虽然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但势力却突飞猛进。王郎在刘林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很快对刘秀下达了悬赏通缉令:生擒刘秀,或砍掉刘秀脑袋者,加官晋爵,赏十万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刘秀招降过的郡县又成了王郎的一亩三分地了。不仅如此,为了得到厚赏,各路人马个个争先恐后地朝刘秀所在地进发。

刘秀虽然人少,但眼线多,消息自然也就灵通。河北突然出了个王郎已经让他大吃一惊了,知道王郎还对自己下达了通缉令后,他更加不敢怠慢,马上采取了避其锋芒的措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既然我这一点人马不能和你几十万人马抗衡,那么我走总可以了吧,我逃你总能放心了吧,咱俩井水不犯河水总行了吧?刘秀马上开始向北狂奔。

当他来到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时,一个牛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这位牛人之所以牛,原因有二。

一是他只有一个人,单枪匹马,横刀而立,牛气冲天。

二是他口出狂言,说道:“此路乃我开,此树乃我栽,欲从此处过,留下……”

“不就是要买路钱吗?拿去就是去。”刘秀大手一挥,一边叫手下解衣搜裤主动献财,一边问道:“不知壮士大名?”

“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更名,耿弇是也。”那人昂首道。

“在下刘秀,久仰先生大名,幸会,幸会。”刘秀拱手道。

“啊!”耿弇一听马上做出吃惊之表情,并且一跪二拜三诉说,“果真是刘文叔,伯昭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耿弇,字伯昭,抚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耿弇也属于“官二代”,他的父亲耿况和王莽的从弟是同学。耿弇少年时期以勤奋好学著称,是一个像邓禹一样的少年才俊。据史书记载,耿弇这时才二十一岁,比神童邓禹还小一岁。这样的人才是不会被遮掩的,也不甘被遮掩。他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形势所逼。

前面已经说了,刘玄建立更始政权,派遣将领占据各地,完成了政权的交接。然而一些人却通过“变通”,凭借权势撤换了一些郡县的太守县令。耿弇之父耿况因是王莽任命的官员,心中非常不安。为了“三保”,保官帽、保家产、保家人,他不惜砍投资、砍亏损源、砍当年不见效的项目,勒紧裤带,挤出钱财,去见刘玄,贡献方物,以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实现父亲的“三保”,为了去除父亲的“怀不自安”,耿弇主动站出来,去面见刘玄。然而,耿弇不会料到,就在自己出使的路上,却出现了变故,当他从上谷南行至宋子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时,传来了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在邯郸称帝的事。

因为正在王郎的地盘上,和耿弇一起去见刘玄的上谷郡吏等人都劝他改投王郎,耿弇坚决不同意,说王郎是叛贼,没前途,去投他没好下场。可是这些人不听,全都跑了,只剩下耿弇一个人。他听说以仁义、威信著称的刘秀要来卢奴,便守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守株待兔”的好戏。

一个求贤若渴,一个慕名而来,刘秀和耿弇两人话语投机,一见如故。客套过后,血气方刚的耿弇马上力劝刘秀去上谷(今北京市昌平区),也就是他父亲耿况的地盘立足,建立革命根据地。

天大地大,家为根本。刘秀在大为感动之余,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么大的志向啊!”

寄人篱下的滋味,刘秀深有体会。因此,尽管他委婉地拒绝了耿弇的美意,但却对年轻有为的耿弇刮目相看,马上任命他为门下吏。

到达蓟县后,刘秀令功曹令王霸招募兵士。王霸满以为凭借刘秀良好的口碑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他双臂一挥,大声一呼,前来报名者定会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好奇者、围观者、论议者倒是不少,但报名者却寥寥。

众人冷嘲热讽道:“你们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来招哪一门子的兵啊,这不是坑爹吗?

面对这样的尴尬场面,王霸只能羞愧而逃。屋漏偏逢连夜雨,刘秀在蓟县没有招到兵,却引起来了王郎的追兵。刘秀身边这时只有百十来人,已做好了南逃的准备。

刚刚入伙的耿弇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再次主动站出来,说道:“我们现在只剩下北上这一条路可走!”随后,他陈述理由如下。

首先,东无路。东边是渔阳郡,渔阳郡再过去就是大海,面对大海虽然能春暖花开,但对我们这些无船无桥的凡夫俗子来说就是插翅难飞,因此,往这里走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无葬身之地。

其次,西有虎。西边是并州,那里是赤眉军的地盘。赤眉军是一只虎视眈眈的猛虎、饿虎,如果主动去招惹他们,下场便只有一个——尸骨无存。

再次,南无行。南边是长安,也就是更始政权的政治中心,大家好不容易从那里解脱出来,怎么能打道回府、自投罗网呢?

最后,北有望。唯有北上,往上谷方向走,那里的太守是他的父亲;而渔阳太守彭宠又是刘秀的同乡,只要发动这两郡人马,有万骑之众,这样一来,夺取邯郸也不是痴人说梦!

可以说无论当时的形势还是后来的事实,都说明耿弇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但当时刘秀的部下都不同意这个毛头小伙子的话,众将都说俺们都是河南人,要死也要死在南方,不会去北方自投罗网的。

这一次,刘秀十分赏识耿弇的高见,他力排众议,说道:“这才是我的北道主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