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光武帝传——权力征途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5:29 0


“操符未识君为贵,解玺方知盗可羞。绛服大冠真主出,不先肉袒更何求。”

——宋·徐钧《刘盆子》

知人善用

称帝后的刘秀该大展宏图了。他虽然决定坐山观虎斗,但并没一直按兵不动,而是伺机而动,做出了这样的军事部署:西进和东防。

赤眉大军已经西进陕西地带,直接向关中进军。刘秀自然不会坐视赤眉大军硬生生地占领长安,吞并更始政权,于是决定派一路大军西进,尾随赤眉军,达到“欲乘衅并关中”的目的。为此,刘秀派出了手下重量级人物邓禹出马。

与此同时,他对东防也很注重。毕竟,此时刘秀和刘玄的地盘仅一河之隔。只要渡过了黄河,刘秀就等于踏上了全面复兴之旅。但是,刘玄也不是个傻瓜,他不可能坐视不管。刘玄此时在黄河对岸的洛阳布下了重兵,而负责把守洛阳的正是杀害刘秀大哥的两大罪魁——大司马朱鲔和舞阴王李轶。

朱鲔就不用说了,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才成功把傀儡刘玄推向了皇帝宝座。也正是因为首席之功,他身居大司马一职,可以说是实权在握。

而李轶是最早拉刘秀下水起义的人,也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人,最后还成了谋杀刘秀大哥的主凶之一。

因此,此时在刘秀心中,朱鲔和李轶可以说是他最恨的人。而刘玄安排他们守洛阳也是别有用心的,他相信朱李二人一定会尽全力来守洛阳。

事实上,朱鲔和李轶都想鞠躬尽瘁地来守洛阳,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的梦想很快就落空了。

他们有信心守住洛阳,那是因为他们还拥有“天堑”之险——河内。你过黄河,渡河渡到一半,我举全军之力杀之,那你就只有溺水的命了。

听说刘秀要过黄河,他们立马打出横幅——此河乃我开,此水乃我饮,欲从此处过,留下人头税。

但刘秀就是刘秀,他岂是吓大的,马上就做出了全面攻打洛阳的战略部署。

一是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充当大先锋的角色,负责直接啃下朱鲔和李轶这两块硬骨头。

二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充当后勤部部长的角色,负责河内的后勤补给保障等工作。

冯异前面已经说过了,他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那不是一般的好。刘秀把他任命为孟津将军,负责河内郡和魏郡两郡兵马,在黄河沿线驻扎,目标直指朱鲔和李轶坚守的洛阳,可以说是知人善用之举。

而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却离不开征西大将军邓禹的推荐。原来,邓禹踏上征途时,刘秀特地为他送行。邓禹在感动之余,刘秀说话了,只一句:“你走了,河内怎么办?”

“昔日汉高祖刘邦派萧何守关中,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集中全部精力东征,最终成就了霸业。”

“河内就是我的关中。却不知道萧何在哪里?”刘秀问。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邓禹道,“寇恂是也。”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轻时任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后来寇恂选择了归顺刘秀。刘秀毫不犹豫地给了他“偏将军”的职务。对刘秀来说,他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寇恂已经很优待了。然而,寇恂对此并不满意,就像汉初的韩信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发挥,觉得这个偏将军的职位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匹配。但是,他这个偏将军至少要比韩信当初那个侍卫的职务要好很多。因此,他没有选择跳槽,相反,他认定刘秀是个可以成就大业的人,相信跟着他一定会大有前途。

都说如果你想得到领导的赏识,那么首先要得到领导赏识的人的赏识。寇恂因为怀才不遇,暂时没有发迹,但他却得到了刘秀最为赏识的两大红人之一的邓禹的赏识。

史书上记载,“寇恂数与邓禹谋议,禹奇之,因奉牛酒共交欢”。邓禹那是啥人物,从小就一个天才,一直是刘秀的偶像。平常都是别人请他的客,但他却独请寇恂的客,他对寇恂的赏识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秀还在为留守河内的人选头疼时,邓禹主动推荐了寇恂,推荐语也很煽情:“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就像当初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一样,尽管刘邦当时对韩信的能力还持怀疑态度,但因为是萧何的力荐,刘邦还是拜他为大将军。而此时的情况也一样,因为邓禹的鼎力推荐,刘秀尽管是三分怀疑、三分担忧、三分不安、一分犹豫,还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当然,刘秀把河内太守的大印交到寇恂手上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汉高祖东征的时候,把关中交给萧何,而我今天把河内交给你,你就是我的萧何。”

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寇恂是这样回答的:“臣虽肝脑涂地亦要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事实证明,寇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寇恂上任后,也没有摆脱世俗规则,也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举行大规模的军训。他给各县下文,操练士兵,练习射箭。通过军训,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第二把火是充实后勤储备。他带人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这活看似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当时还没有诸葛亮的“木牛”驮运粮食,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第三把火是游击战术。在寇恂后勤工作做得很好的时候,没有忘了一展自己的军威。他派出一支奇兵,居然成功打到了洛阳城下,当然因为人马有限,他没有强行攻城,而是选择了“游行示威”后便马上撤军。虽然他们在洛阳城外只是惊鸿一瞥,但起到的震慑力却是惊人的,至少给刘玄的军队留下了强烈的阴影。

这三把火烧旺之后,刘秀给他捎来了一句话,一句称赞的话,三个字:“赛韩信。”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说他比韩信还要更胜一筹。有这么高的评价,寇恂想要不高兴都不可能。

但是,当他接到刘秀的另一封信后,就迅速由喜转惊了。接二连三接到刘秀的信后,他则由惊转忧,由忧转恐,到最后寝食难安了。

原因是刘秀信中的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常对寇恂嘘寒问暖,关切之情超过了一个君王对臣子应有的程度。

寇恂不傻,马上就明白了他的心思,刘秀关心他不假,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对他不放心啊。

再回想起刘秀对自己的赞美,把自己比喻成韩信,虽然寇恂一再强调自己“比不上”,但刘秀却不容置疑地说,不但比得上,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萧何也一样,他在后方时,刘邦时常来人来信问候。萧何便把自己的亲人全部送到了一线,刘邦便不再来“打扰”他了。想到这里,寇恂猛拍自己的脑袋,醒悟过来,于是他也马上效仿,把自己的亲人都送到了战场。

果然,从此刘秀的慰问信便戛然而止。君臣就是这样,当你能力不够时,得不到重用;当你能力太够时,又不敢重用。所以说,那些既有能力,又能避免“功高震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攻心为上

寇恂不负使命,大显身手,把后防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为“急先锋”冯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一刻也没有闲着,还和驻扎在洛阳的“双子星座”朱鲔和李轶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朱鲔和李轶两人一文一武,虽然还没有达到文可以安邦,武可以定国的境界,但两人联手也可谓珠联璧合,鲜逢对手。

因此,如果硬碰硬,即便拿下洛阳,势必也要付出很惨重的代价。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洛阳,冯异这样的智者想到的是智取。他把突破口放在了李轶身上。

李轶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刘秀兄弟都是在他和李通的说服下,才举事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识时务的他选择了“择良木而栖”,离开了刘氏兄弟的怀抱,投入了刘玄的怀抱。但是,他和刘秀毕竟还是有旧交情的,于是,冯异想,如果能把李轶成功说服,那无疑给朱鲔断了一臂,搞定了李轶,洛阳也就等于搞定了一大半。

冯异没有选择直接去说服李轶,而是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很有水平,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本意,叫他归降之类的,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的。他直接教会了李轶“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叛楚则归汉”这样的典故。娓娓动人的故事,让李轶正目眩神摇时,冯异这才亮出他的杀招,开始点题了。刘玄是扶不起的阿斗,跟着他干没有前途;我们刘秀现在龙骧虎步,龙腾瑞气,龙马精神,龙飞凤舞,是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星,跟着他干,前途无量啊!李将军何去何从,要三思啊!

继续跟着刘玄那是穷途末路、星光暗淡,跟着刘秀干,那是功垂千秋、名垂千古。

原来是一道选择题啊!李轶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如何选择,于是他马上回了一封信。信里没有一个字,但里面有一幅漫画,画中一只孤独的兔子,正掉转头吃着绿油油的青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兔子身后却是光秃秃的荒山,满目凄凉……

他的意思很简单明了:他愿再当一回兔子,愿再吃一回回头草。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立马收兵,不再和冯异有正面冲突,以至冯异连连告捷,拿下了不少城池。蒙在鼓里的朱鲔还在苦苦地支撑。

但是,李轶很快就吃了自己多跳槽种下的苦果,毕竟纸包不住火,朱鲔还是知道了他反叛的事。

而透露风声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秀。这出乎人的意料。

原来,冯异想出大胆的“挖人”策略后,又恐刘秀不会轻饶李轶杀兄之仇,因此,所有的活动都是隐而不发,秘密进行的。但是,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随着他的节节胜利,面对刘秀的啧啧称赞,他还是忍不住道出了实情,这一切都是李轶“吃回头草”所带来的结果。

刘秀听后大喜,脸上露出灿烂的光芒,感叹李轶这人还是蛮厚道的。刘秀的话让冯异正有点暗自得意时,刘秀第二句话又出炉了:“把李轶的书信拿出来展览,给各级官员看看,展示一下文采。”

展示的结果自然让地球人都知道了李轶“吃回头草”的事了。结果是李轶大红大紫。

李轶火了,冯异惊了,朱鲔怒了。李轶身为洛阳防御体系的主要负责人,却胳膊肘朝外拐,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决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李轶。

但是要想除掉李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毕竟李轶和他是一个级别的,拥有兵权。就算李轶要反叛,和他硬对硬,朱鲔也占不了上风。既然不能明来,那就暗来。他选择的“暗”方式更加直接,那就不是写信,玩文字功底的事了,那玩意儿,他玩不起。他派出的是刺客,想把李轶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

结果大批大批的“便衣”刺客马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全方位全过程地“照顾”李轶。李轶哪里想到自己会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啊,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的脑袋就搬家了。

他可以说是死得稀里糊涂,死得不明不白,死得极为凄凉。但是,他如果明白自己终究难逃一死,也许就会释然了。毕竟,他犯有杀刘秀大哥的滔天大罪,刘秀无论如何是不会放过他的。

整个过程中,冯异使出的是“反间计”,而刘秀将计就计,使出的是“借刀杀人”之计,结果先是中了计后又中了刀的李轶自然逃不过这夺命双招,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到阴曹地府去报到了。

而整个过程中,李轶的队友朱鲔却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当看到刘秀的大军呼啦啦地向洛阳围绕过来时,他才体会到了一个成语:唇亡齿寒。

面对刘秀铁桶的阵势,朱鲔并没有慌,他选择了死守。结果刘秀把洛阳围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成功拿下,再这样耗下去,伤不起。

眼看硬攻不行,冯异就对刘秀说:“攻城不如攻心,招降朱鲔,事半功倍。”

刘秀头摇得像拨浪鼓,拒绝的理由很简洁明了:“杀兄之仇不共戴天。”

的确,平心而论,刘秀对朱鲔比对李轶还要恨。要知道,当年他大哥的死,当年他的落魄,几乎全拜朱鲔所赐,怎么能轻易饶过此人呢?

为此,早已胸有成竹的冯异马上说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得饶人处且饶人。狗逼急了都会跳墙,人逼急了是会疯狂的。

第二句话:相逢一笑泯恩仇。当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吧。

第三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枪杆子下出政权,虽然江山是打出来的,但我们的兄弟战士流的血和泪太多了,能少流就少流,能不流就不再流了。

第四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把时间都耗在攻洛阳上,那会对整个战局起到什么作用呢?那是坐失良机,自毁前程啊!

字字敲心,句句震脑,刘秀闻言半晌不语,良久,长叹一声,终于点了点头。

考虑到朱鲔是一块硬骨头,他是那种宁死不屈的人,要劝降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说客是关键。

早已成竹在胸的冯异马上说出了说客——彭岑。要知道,彭岑不但跟刘秀干过,还跟朱鲔干过,因此,派他出马可以说最合适。

彭岑也没有辜负刘秀的期望,他一出马就搞定了朱鲔。

朱鲔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很痛苦的。尽管彭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他,但投降那天,他低着脑袋,一直不想目视面前的刘秀。

伟人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你是跪着的,这话一点不假。那一刻,朱鲔才体会到自己原来是如此渺小,渺小得像一粒沙。然而,此时的刘秀显示出王者风范,他扶起跪地的朱鲔,对他许下一个承诺:“共抛恩怨情仇,共建美好未来,共享荣华富贵。”

《后汉书》对此的记载是:“鲔见其诚,即许降。”

朱鲔本来对刘秀是防着一招的,他这次投降是他一个人出来,城里的兵马都没有动,他出城前,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如果他有什么不测,一定要死守城门,和敌人共存亡。此时刘秀的承诺无疑把朱鲔最后的疑虑打消了,他终于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倒在地……就是这一跪,洛阳城门幽然打开,守兵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对刘秀打出了横幅——洛阳,欢迎您。

洛阳和平解放。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十八日,刘秀正式宣布定都洛阳。东汉从这里拉开了新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刘秀果然没有食言,先后封朱鲔为平狄将军、扶沟侯,后升任为少府。朱鲔百年归寂后,他的子孙延续和继承了他的爵位。

长缨在手缚苍龙

就在寇恂和冯异这对“双子星座”一柔一刚大放异彩时,刘秀手下的天才级人物邓禹也不甘落后,他雄心万丈,豪情满怀,挥师西进,目标直指更始政权的政治中心——长安。

事实证明,邓禹就是邓禹,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他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很快就以三战三捷证明了自己。

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两万西征精兵在河南箕关(今河南省王屋山)和更始部队进行了交锋,结果“大破之”——击败了更始河东都尉,缴获的战利品是一千多车辎重。此第一捷也。

邓禹随后率军包围了河东郡的首府安邑城(今山西省夏县),尽管邓禹打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口号,但守城的更始军队的回复却是“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于是这场较量一直僵持不下,数月光阴就在无形中消耗殆尽了。

关键时刻,刘玄派将领率领上万人前来增援,结果邓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上演第二次“大破之”——敌总司令成了刀下鬼。此第二捷也。

更始皇帝刘玄自然不会放任邓禹胡作非为,马上派出了麾下的“双子星座”——比阳王王匡和襄邑王成丹率十万精兵前去和邓禹“掰手腕”。好汉敌不过人多,邓禹只有两万人马,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自然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眼看支撑不住了,关键时刻老天开始发威了——天黑了。

俗话说宜将剩勇追穷寇,可惜王匡和成丹当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天一黑,他们和邓禹像是达成默契般地停战了,这给了邓禹的疲惫之师喘息之机。邓禹的军师韩歆见自己的军力受损,士气不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逃跑。理由概括起来为两句话。

第一句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可以用它寻找光明,可以用它寻找生路。眼下夜黑月高,正是赶路寻找光明、寻找生路的绝佳时机。

第二句话: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眼下敌人势力强大,锐气正旺,我们现在暂时避免和他们正面交锋,等回到老巢搬得救兵再来找他们算账。

为此,邓禹头摇得像拨浪鼓,回了一句话: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他邓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他邓禹不是一个知难而逃之徒,他满腔热血、满腔智慧,目的只有一个,用双手开天拓地,创造奇迹。

面对邓禹的坚定和决然,韩歆等人忧虑重重,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创造奇迹,那大伙就在全部跟着他立地成佛啊!

事实证明,老天是眷顾邓禹的,第二天,奇迹果真出现了。王匡的军队不攻也不打,不喊也不叫,总之一句话:整整一天杳无音信。

他们在干吗呢?在睡觉。原来王匡很迷信,他认为这一天是安息日,不宜出兵。于是,他和邓禹一样,武断地拒绝了部将出兵的建议,选择了“躲进营里成一统”。

迷信害死人,这话一点都不假。

一天的时间对一年来说太短,但对于邓禹和他手下的汉军来说,却是太宝贵。

邓禹利用一天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第一,统一整顿军营军制,磨刀霍霍。

第二,让将士们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第三天一大早,王匡率大军发起了猛攻,妄图一口气吞并汉军,采取的战略自然是高举高打,猛攻猛打。

对此,邓禹早已想好了应敌之策:偃旗息鼓,严阵以待。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是,王匡大军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嚣张跋扈、火气十足。当他们来到一直悄无声息的汉营时,只听一声炮响,汉军从四面营寨中蜂拥而出,顿时锣鼓声、呐喊声响彻云霄,更始大军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而逃。邓禹再次上演“大破之”——彻底击溃了十万敌军,斩杀副总司令刘均和河东太守杨宝等多名高级干部,缴获了各类官印五百多颗和不计其数的兵器,此第三次大捷也。

三战三捷,整个河东郡就这样全部被解放了,成了刘秀管辖之内的一亩三分地了。

三战三捷,整个河东郡沸腾了,邓禹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威武之师美名扬。邓禹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骁勇善战,对敌人一个不放。这样的军队怎威武两字可以概括?

二是仁义之师美名扬。邓禹作为一军主帅,经常深入军营,对士兵们嘘寒问暖,关爱有加;经常深入基层,对百姓嘘寒问暖,体恤有加。这样的仁义之师为邓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三是雄壮之师美名扬。三战三捷之后,来投军的人“日以数千”,很快邓禹的军队就由两万变成了数十万,号称百万的雄壮之师。

四是钦命之师美名扬。因为邓禹三战三捷后名震关西,刘秀多次以信的形式对他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鞭策、鼓励、祝福之言,目的只有一个:早日拿下长安。

然而,邓禹不会料到,此时的长安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天”。

兔死狐悲

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默默无闻。有的人死了,名声大震、声名远播。前者如更始皇帝刘玄,后者亦如更始皇帝刘玄。他在人生的“最后的日子”里有三个人为他而奔波、而苦恼、而操劳,上演了囚之、困之、存之,逼之、羞之、斩之,救之、封之、祭之的好戏。

首先,来看囚之、困之、存之。

话说刘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长安跑出来后,却悲哀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天下之大,竟无藏身之地。最后他无奈之下只好采取“就近原则”,一口气跑到了高陵县。高陵县有自己的老部下——右辅都尉严本。刘玄满以为到了这里便安全了,便可以松一口气了。事实上,他到这里后的确安全了——被严本派兵“保护”了起来,只是口中的气却喘得更急了——他没了自由权,被软禁的阶下囚能自由吗?

其次,来看逼之、羞之、斩之。

赤眉大军进了长安,但并没有因为左手抱金银珠宝,右手抱美女佳人就得意忘形——忘了刘玄。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为此,他们马上下达了这样的通缉令:“刘玄如果在二十天内来投降,可封为长沙王,过期不候!”

别人的通缉令要钱,赤眉的通缉令要命。十月,这一年的冬雪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更始皇帝刘玄迎来他人生当中的另一个里程碑——投降。

这一天的刘玄是阴暗的,他的世界在这一天彻底改变了;这一天的刘玄是痛苦的,他的人生之路已经画上一个休止符;这一天的刘玄是无奈的,他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天的刘玄是憧憬的,他惊恐而又幻想着获得新生。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为了能获得重生的机会,为了能感动天感动地,他光着膀子跪在阶下投降请罪,颤颤巍巍地把玉玺大印交给了建世皇帝刘盆子,期待着长沙王的封号。

刘玄没料到,自己的肉袒请罪换来的竟然是赤眉军将领们的“二重唱”。

一是赤眉众将们齐唱“白脸”,具体表现为当面痛骂、肆意羞辱刘玄和当庭治罪,要将他斩首示众。

二是赤眉个别将领独唱“红脸”,具体表现为据理力争和拔剑自刎相逼,以保全刘玄,以刘恭为代表。

刘玄的举动没有感动天感动地感动樊崇等人,刘恭的举动倒是感动天感动地也感动了樊崇等人。他们像是幡然醒悟过来似的,来了个悬崖勒马,具体做法有二。

第一,遵守承诺,赦免刘玄。

第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们没有按通缉令所说的封刘玄为长沙王,而是封他为“畏威侯”。

从王到侯,不但地位降了,身份也变了。

在官职里变着法子骂人、羞辱人,这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首创。此时樊崇等人封刘玄为“畏威侯”,虽然和当年刘邦封的“羹颉侯”大同小异,但好歹保全了性命。按理说刘恭的“红脸”唱得很不错,唱出了成效。

然而,刘恭并没有浅尝辄止,反而将抗议进行到底。他二话不说,拔刀就抹脖子。刀落、血流、人倒……在众人的“共救止之”下,刘恭虽然并没有因此丧命,但赤眉众将却真真切切地被唬住了,他们最终对兑了诺言——封刘玄为“长沙王”。

事实证明,赤眉就是赤眉,是打家劫舍的赤眉,是朝三暮四的赤眉,是毫无信义的赤眉,是独一无二的赤眉,他们眼里没有王法二字,没有诚信二字,没有厚德二字,有的只是冷酷无情、铁面无私,言而无信。“长沙王”有名无实,刘玄始终被囚禁在赤眉军将领谢禄的军营中。不久,更始叛将张卬为了“斩草除根”,不断蛊惑樊崇等人,理由是“今诸营长多欲篡圣公者。一旦失之,合兵攻公,自灭之道也”。最终樊崇等人为了以绝后患,授意谢禄把刘玄在长安郊区“缢杀之”。

成也张卬,败也张卬。当皇帝不到三年,投降仅两个月,刘玄这个平庸的天才就在寒冬腊月中消逝了。

从一个派出所通缉的逃犯,到起义军中的革命者,再到推倒王莽朝廷的更始皇帝,刘玄似乎把自己的全部人生精华都浓缩在了这三年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享尽了奢侈的荣华富贵。遗憾的是,黄粱一梦,美则美矣,绚则绚矣,却太短矣!

最后,来看救之、封之、祭之。

刘玄的遭遇,刘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营救这个爱恨交错的宗族至亲,刘玄刚从长安城跑出来,刘秀便下了这样一道诏书:

“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诏书的字不多,但简明易懂,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说明一个现实,通过“破”“逃”“裸”三个关键字,很生动地表达了更始皇帝窘迫的处境。

第二,传达一个情感,通过一个“愍”字,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更始皇帝的怜悯之情。

第三,表明一个立场,通过一个“封”字,很果断地表达了自己对更始皇帝的支持和庇护。

第四,严明一个纪律,通过一个“罪”字,很鲜明地表示了严禁任何人通过任何手段来残害刘玄。

刘秀一道诏书试图解救刘玄的性命,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道空纸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赤眉根本不理睬刘秀的诏书。

赤眉没有料到,在让刘玄去死的同时,会让刘秀痛哭。的确,刘玄死后,刘秀突然涌上一种兔死狐悲的苍凉感。为此,他伤了一回,哭了一场。同时,刘秀给征西将军邓禹传旨寻找刘玄的尸首。后来刘秀进驻长安后,把刘玄的尸骨厚葬在霸陵。

引用范晔《后汉书》的文字对刘玄这位悲情人物的一生进行概括:

“周武王观兵孟津,退而还师,以为纣未可伐,斯时有未至者也。汉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非唯汉人余思,固亦几运之会也。夫为权首,鲜或不及。陈、项且犹未兴,况庸庸者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