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光武帝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6:09 0


“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

——明·顾炎武《汉三君诗·光武》

王业之兴肇此矣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昆阳大战中,刘秀这块被埋藏的金子终于冲破沙尘的阻挡,大放异彩。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将,一夜之间成了大功臣,成了汉军中的明星将领。

刘秀在危急之时挺身而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超强的心理素质、非凡的军事智慧,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一战之前,刘秀默默无闻;这一战之后,刘秀天下闻名。借用史书里的话,就是“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这种变化谁都看得见,只是刘秀还是那个刘秀,他还和昆阳之战以前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没有半分胜利之后的得意忘形,也没有一战成名的飘飘然。然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因为当你一个人扒着门缝看世界时,门外的人也都齐刷刷地看着门内的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时候,柳暗花明的刘秀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超级重要的人物,又失去了一个超级重要的人物。

首先,来看刘秀得到的超级人物——冯异。

冯异,字公孙,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他有三大特点。

第一,冯异具有书生意气。他好读书,小小年纪便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是个博学多才之人。

第二,冯异拥有响亮名号。他当时是颍川郡的一个小官。官职虽然不大,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

第三,冯异具有好人缘。刘秀趁着昆阳大捷,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一鼓作气拿下颍阳(今河南省许昌市)后,便把部队开到了冯异所在的父城。常胜将军冯异坚守父城,刘秀数攻不下,只好屯兵于该县的巾车乡,准备长期作战。

这时候,冯异百密一疏,搞了个“微服私访”,到基层去视察工作,结果被汉军逮了个正着。当时冯异的几个好哥们儿正好在刘秀军中效力,知道后,不约而同地站出来推荐冯异。刘秀原本就仰慕冯异的大名,又见他人缘如此好,口碑这么好,二话没说,马上就召见了冯异。

两人谈话很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谈到最后,冯异开始亮剑了,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投之以明,表示愿意归顺刘秀。

第二,献之以礼,献出五座城池,报答刘秀的知遇之恩。

第三,给予承诺,表示回父城说服众人,再来投奔。

刘秀一听,大喜。此时,有部下提醒刘秀,防人胜于防川,冯异说不定是玩“躲猫猫”的游戏呢。对此,刘秀不予理会,他坚信冯异的人品没问题。

面对刘秀的信任,冯异也没有食言。回到父城后,他对县令来了个开门见山的劝导。

“官逼民反啊!”冯异说道,“现在闹革命的将领,大都脱离不了与生俱来的痞气,蛮横无理,掳掠抢杀,跟土匪没什么两样。只有刘秀是个例外,他带领的队伍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依我看来,他少年老成、忠厚诚信,肯定不是庸碌之辈,投奔他一定会有光明前途的。”

县令听完,回应道:“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就这样,桀骜不驯的绝世奇才冯异带领五县将士归降了刘秀,这使刘秀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日后,刘秀离开“傀儡之王”刘玄,选择单飞后,能在逆境中拓出一片艳阳天来,离不开冯异的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冯异的归顺还进一步提高了刘秀的威信。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和平解放父城五县后,原本就人气爆棚的刘秀更是声名远播,成了颍川一带的“大英雄”。

有得必有失,下面我们就来看刘秀失去的那个重量级人物——刘演。

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在昆阳之战中,除了刘秀立下奇功外,刘演也功不可没,因为他拿下了军事重地宛城,不但给自己留下后退的安身之地,而且还给官军以士气上的沉重打击。

王莽的主力部队被灭后,其灭亡已是必然之势。刘氏兄弟立下大功后,威望、人气大增也是必然结果。

众人看刘演和刘秀的眼光都是崇拜的,朱鲔等人看刘演和刘秀的眼光却是毒辣的。别人的“高”衬托的是自己的“低”,朱鲔等人视他们两兄弟为眼中钉、肉中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鲔联合平林军、新市军的将领,对更始皇帝刘玄轮番吹耳边风,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杀死刘演,以绝后患。

俗话说树大招风。秀外慧中的刘秀知道,只要他心态保持得好,拥有一颗超乎常人的平常心,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在意,因为他正在放眼苍穹。

但是,粗犷豪爽的刘演却毫无收敛,依然我行我素,雷厉风行,他显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

先知先觉的刘秀劝诫刘演,说了两个关键词:功高震主和落井下石。

对此,刘演一笑置之,回应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咱们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孤傲、自大,这就是刘演的“命门”。就在他漠视刘秀的善意提醒,一意孤行时,一场惊天杀局已经步步向他推进。等待他的将是怎样一番腥风血雨呢?

一石二鸟

面对来自刘演的赤裸裸的威胁,面对来自朱鲔、王匡、王凤、陈牧等人齐上阵的威逼,软弱无能的更始皇帝刘玄根本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点头哈腰地同意大家的意见。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刘玄很快在朱鲔等人的策划下,对刘演狠下杀手了。

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何况自信满满的刘演根本就“不设防”。绿林军的将领们很快就找到了下手的机会。机会来源于一次内部聚餐,刘玄邀请手下的得力干将们狂欢。

酒过三巡话不绝,菜上八道兴正酣,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刘玄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并径直走到刘演面前。刘玄拍着他的肩膀,把早就准备好的台词说了出来:“伯升,这次战役,你功不可没,大英雄一个,纯爷们儿一个,朕代表全体汉军敬你一杯。”

话刚说完,众将领极配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受宠若惊的刘演连称“不敢当,不敢当”,赶紧喝下刘玄敬的酒。

这时候,刘玄突然指着刘演身上的佩剑说:“大司徒,你身上佩的是什么剑啊?我单是站在你身边都感觉寒气逼人,这应该是一把绝世好剑吧?”

“这是家传之剑,破铜烂铁而已,哪是什么绝世好剑?”

“家传宝剑更是传世珍宝了,拿给朕看看。”

刘演二话不说,就把佩剑取下,递给了刘玄。

刘玄之所以提出要看刘演的剑,目的是想试探刘演的“忠心”。他知道刘演爱剑如命,定然不会轻易把宝剑亮出来。如果刘演不愿亮剑,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刘演违抗君命,欲谋不轨为由,现场下令杀无赦。没想到,刘演竟然交出了剑。

果然,面对刘演的豪爽,心怀鬼胎的刘玄先是一怔,随即接过剑仔细打量起来。只见他拿着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边看边赞不绝口道:“原来每把宝剑都不简单啊!”

这时候,申屠建似乎不甘落后一样,站起身来,递给刘玄一样东西,并且意味深长地说道:“臣近日偶得一块宝玉,特献给皇上。”

宝玉谁不喜欢,刘玄拿在手上,这一次还没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看出了端倪。申屠建献上的只是一块最普通的玉而已。刘玄虽然平庸,但不傻,马上明白了他这是醉翁之意不在玉,而在乎刘演的人头也。

昔日项羽设鸿门宴,有两个经典的场面:一是范增举玦,二是项庄舞剑。鸿门宴上项羽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杀刘邦,范增为了逼他早点下手,频频向项羽投玉示意,但木脑壳的项羽却一直没有反应,结果眼睁睁地看着刘邦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刘玄的翻版鸿门宴,过程和场景几乎和原版一模一样。申屠建献玉后,刘玄和当初的项羽一样,很矛盾,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下此毒手。对项羽来说,刘邦再怎么流氓,也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要他兄弟相残,他下不了手。而刘玄和刘演同宗同脉,骨子里还流着相同的血呢。

同室兄弟,何忍相残?诛杀无名,何以服众?思来想去,刘玄犹豫着,最终还是下不了手。

这场闹剧般的“鸿门宴”显然没有原版那般一波三折、曲折动人,但两者的结果都一样,都因为主角在关键时刻心太软,导致目的没有实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按理说刘演应该回过神来了。但他不知是真傻还是装糊涂,躲过一劫后竟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仿佛什么异样都没有察觉一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眼看刘演连他老祖宗的鸿门宴都忘了,他的舅舅樊宏急了。樊宏把刘演拉到一旁,旁敲侧击,循循善诱道:“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

刘演听后,却只是“嘿嘿”地干笑。笑过之后,便戛然无声,归于沉寂,再无下文。

面对刘演高深莫测的笑而不答,樊宏无言以对,只能摇头,悻悻而出,心里叹道:“过刚易折,儿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是要吃亏的。”

这时的刘玄在朱鲔等人的唆使下,开始对刘演展开了第二轮攻击,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而刘稷则成了这出戏的主角。

刘稷也是宗室子弟,他有一大优点和一大缺点。优点是他乃将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缺点是他乃庸才,生来性格直爽,脾气火暴,蛮不讲理,凭感情意气用事,谁要是招惹上了他就死定了。

就是这样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同样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生性秉直的刘演却和他十分投缘,两人的关系相当铁。

刘演视刘稷为兄弟、知己,刘稷视刘演为兄长、主子。在他的潜意识里,总认为刘演才是皇帝的不二人选,但没想到让刘玄捡了个便宜。皇帝之位,德者居之、能者居之、贤者居之,刘玄无德无才,何以居此位?

不满、不屑、不齿、不服……刘稷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感情。就在刘玄登基当天,他便不顾一切地以公开演讲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服:“最先站出来革命的是刘演兄弟,带领我们打胜仗的也是刘演兄弟。无论才德、名气、威望,刘演都是当仁不让的皇帝人选,再怎么不济,也轮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刘玄来当这个皇帝!”

面对刘稷公然的出言不逊,刘玄又急又气,急得直想马上革了刘稷的命,气得有找块豆腐撞死的冲动,但他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刚刚黄袍加身,如果就斩杀部下,何以服众?再说刘稷不是一般的人,他还拥有强大的后台,有刘演罩着,他直接对刘稷下手,不就等于公然和刘演过不去吗?失去了刘氏兄弟的支持,他这个皇帝能做得安稳吗?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刘玄最终用理智战胜了冲动。而刘稷在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便马上打下了鲁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强大本领和作用。

刘稷立了大功,刘玄表现得很大度,马上就封他一个头衔——抗威将军。刘玄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刘稷你有功,封你为将军,但你竟敢公然在背后骂我,诋毁我的龙威,那就叫你抗威将军吧。

以柔克刚,刘玄的策略还是不错的。这样既堵住了天下悠悠之众口,又给刘稷敲起了警钟。按理说刘稷应该有自知之明,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他该主动照镜子,自觉正衣冠。然而,性情刚烈的刘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一次,他不再抗威,而是直接抗旨了。他撕毁诏书,拒绝了刘玄的封赏,还把颁旨的官员乱棍打出。

都说冲动是魔鬼,刘稷已经冲动一次了,侥幸平安无事;这一次再冲动,终于引火上身了。

刘玄等人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公然抗旨,已犯了滔天大罪。手握刘稷把柄的刘玄没有再选择隐忍,而是利剑出鞘了。他立马派人把刘稷捆了个严严实实,押回宛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拒绝封赏,那叫抗旨;撕毁圣旨,那叫谋反;殴打朝廷命官,那叫无法无天。有这“三重罪”在手,抓捕刘稷也就理所当然了。按照司法程序,接下来便是定罪、砍头,但事实上,刘玄只做了抓捕和定罪,并没有直接砍刘稷的头。

抓捕和定罪只要刘玄一句话就行了,但砍头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关键时刻,有个人挺身而出,挡在了刘稷的身前,并且撂下了狠话:“这个人不能杀,必须马上给我放了。”

敢这样对刘玄说话的人只有一个——刘演。

眼看刘演出面了,刘玄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原本就想利用刘稷这个“诱饵”,引刘这条“蟒蛇”出洞。结果刘演果然中计。忧的是,论才气,他比不上刘演,论相貌,也比不上刘演,论口才,他还是比不上。

果然,接下来围绕杀与不杀这个话题,刘演与刘玄进行了一场持久的辩论赛。面对刘演的咄咄逼人,刘玄则显得唯唯诺诺。毕竟刘演赢在气势上,而刘玄则输在底气上。

刘玄那是什么人物,是更始皇帝,是汉军的首脑啊。眼看做主子的到了词穷语塞、俯首认输的地步,刘玄手下的“智囊团”不干了。他们趁着“休庭”的空隙,对刘玄进行了现场授计,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正是李通。

李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刘演和刘秀当初能把革命付诸行动,就是靠李通的牵线搭桥。后来李通成功归于刘演麾下,成了舂陵军的顶梁柱。

然而,这个世上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来自外界的诱惑太多太多,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这一点在李通身上更是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开始李通对刘演和刘秀敬若天神,誓死相随。然而,当刘玄被众人扶正,成为汉军的皇帝后,他对刘氏兄弟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李通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自然不会做糊涂事,因此,他很快就选择了和刘演兄弟分道扬镳,转投到刘玄的旗下,和朱鲔等人打成了一片。

尽管狡猾的李通做得很隐蔽,但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逃不出刘秀的火眼金睛,他很快看出了李通的思想转变、行动转变。因此,刘秀专门就李通这个人对大哥刘演进行了告诫:“大哥啊,你得提防点李通!他这个人有奶便是娘,很不靠谱。”

对此,刘演还是一贯的表情,“嘿嘿”地干笑数声,不发一言。对他来说,李通这样的人不足为虑。而李通对刘演的态度却恰好相反,他认为刘演是人中龙,是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

人心隔肚皮,善恶难辨。人性就是这样,捉摸不透。此时刘演以下犯上,为刘稷的事极力辩护。李通也挺身而出,跑到刘玄身边吹风了,中心思想就是三个字:杀无敕。

对此,刘玄又像上次一样心软起来,犹豫不决起来。李通则将绝情进行到底,给刘玄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无规矩不成方圆。皇上乃我汉军首脑,岂能让部下如此大逆不道地放肆。如果皇上不马上采取行动制止这种行为,不进行严惩,将来还怎么服众?您这个皇上还怎么当,还能当得下去吗?现在良机就在眼前,如果皇上不赶紧抓住,让机会白白浪费了,将来定会后悔一辈子啊!”

对此,“心太软”的刘玄虽然有所心动,但还是不敢马上做决定。其实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懂政治的人,他内心也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他比李通还更想除去刘演,毕竟有刘演在,他这皇帝的位置总坐不踏实。但是,想归想,他还得考虑此事带来的后果。

正在这时,朱鲔站出来为刘玄解忧了。他直奔主题,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刘玄放下犹豫,挥出了手中的屠龙刀。

“一山不容二虎,今天不将刘演一网打尽,将来必将被刘演所灭啊!前怕狼,后怕虎,能成大事吗!”朱鲔的意思已经很明了了,斩草除根,刻不容缓。

刘玄终于被说动了,他马上对刘演下达到了逮捕令,理由很简单:刘稷是个大逆不道之人,是个反贼、叛将,你刘演作为他的直接领导,这么蛮不讲理地为他说情,为他开脱罪名,说明你不但和他同流合污,纵容包庇,而且证明你就是幕后主使!

《后汉书》对此记载道:“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

刘演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却突然殒命,和他一起赴黄泉的,还有铁杆兄弟刘稷。

至此,刘玄的一石二鸟之计获得了圆满成功。

忍就一个字

刘演被杀的噩耗传刘秀耳朵里时,他正指挥着部队在汝南父城县前线征战。痛失亲人,他顿觉肝胆寸断、五脏俱裂,不由悲痛欲绝。然而,他并没有悲伤泪流成河,而是马上恢复了平静。

哭,没用,眼泪能把刘玄杀死吗?能为大哥报仇吗?痛,没用,痛的结果是伤了自己,却对敌人毫发无伤。报仇雪恨才是刘秀最想做的,但他并没有马上付诸行动。他冷静地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点结论。

第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论实力,还是势力,刘玄都要比自己高出何止百倍,自己就像鱼肉,是刘玄下刀的对象。

第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现在的情况,直接报仇显然不现实,只有隐忍才是生存之道。先隐忍保全自己,再伺机报仇。

想通了这一点,刘秀马上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刘演被杀的第二天,他火速从汝南父城的前线撤下来,单枪匹马赶往刘玄所在的宛城。

面对刘秀自投罗网的行为,忠诚的部下对他进行了善意的劝导,但刘秀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刘秀去宛城不是去报仇,而是请罪。在仇人面前还要装孙子,这需要多强的忍耐力啊!

果然,城府修为极深的刘秀到达宛城后,马上展现出了“忍者神龟”的无敌忍术,做到了“五不奉陪”:不去大司徒府发丧,不为刘演披麻戴孝,不接受刘演部下的吊唁,不邀昆阳之功劳,不多说一句题外话。

不仅如此,刘秀还直接去向刘玄请罪,说自己有过错,没有及时开导哥哥,以至于让他犯下死罪,皇上这么做是英明的,我今后一定唯皇上命令是从。

兄罪弟认,刘秀深明大义的良好态度让刘玄惊讶不已。他本来准备好了屠龙刀,准备将刘秀赶尽杀绝,结果刘秀的表现改变了他的想法。出于愧疚和补偿,刘玄也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任命刘秀为破虏将军,封信武侯。

当然,这只是刘玄的权宜之计,他封刘秀的官位和爵位,只是为了暂时稳住刘秀的心,堵住天下悠悠众人之口。他心里深知刘秀是一只虎,一只可能比刘演还凶猛、还可怕的猛虎。为了不放虎归山,刘秀在加封刘秀的官爵时,还赏了他一套豪华别墅,名义上是让他好好享受生活,实际上是软禁了他。

刘秀当然明白刘玄的险恶用心,但他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忍辱负重进行到底。所以,他不但笑纳了刘玄的厚礼,还整日在豪宅之中饮酒作乐、醉生梦死。

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愁来他日愁。刘秀的享乐主义看似很实在,但又有谁知道此时的他就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表面上温顺,但内心却如恶狼一样异常残忍。那是怎样一双血红血红的双眼,那是怎样一种仇恨的目光,那是怎样一种强压在心底的痛苦,那是怎样的绝望和伤心。刘秀的万般悲情,只能在夜里化为泪雨,默默地流,悄悄地干,第二天醒来,他又要马上换成另一副面孔。

对刘秀的哀伤之情,新归于他的冯异最懂。冯异常常用善意温柔的语言安慰刘秀,但出人意料的是,刘秀非但不领情,而且还义正词严地告诫他不要胡说八道。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在吃香喝辣的同时,刘秀还想睡“软”的,府中的“席梦思”显然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想要女人,一个长相厮守的女人。

这个女人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阴丽华。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要阴丽华。”这是当年刘秀还在长安游学时的座右铭。一晃十年光阴过去了,刘秀还是那个刘秀,只是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好在他的头上也多了两顶帽子——破虏将军和信武侯,比朝廷的“执金吾”也差不了多少了。

眼前,刘秀的事业暂时搁浅了,但他不灰心不气馁,选择去实现第二个愿望:迎娶阴丽华为妻。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唐代的李白这样形容阴丽华的美。

阴丽华除了相貌美丽之外,还聪颖过人,贤德让人。这两点日后她本人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里且按下不细表。

古人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秀此时父母双亡,只好将终身大事托付给媒人了。他派出的不是媒婆,而是媒公。媒公的名字叫朱祐。

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去提亲,刘秀自然有他的想法和考虑。首先,朱祐能言会道,其次,他跟阴丽华的大哥阴识关系很好。

阴识在刘氏兄弟起兵时,曾变卖家产,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加入了他们的革命大军,深得刘演赏识。刘演先是封他为校尉,后升迁为偏将军(和刘秀是平级)。在攻打宛城时,作为刘演攻城的重将,阴识还立下了大功。

阴识和朱祐同为刘演的部下,两人惺惺相惜,形影不离。

俗话说长兄为父,阴父早逝,对阴丽华来说,阴识的话具有特殊的分量。因此,说得再直白点,刘秀要想娶阴丽华,只要搞定了阴识,便万事大吉了。

朱祐没有让刘秀失望。他在阴识面前,充分发挥口才,把刘秀对他妹妹阴丽华多年的仰慕之情、相思之苦天花乱坠地说了一通。阴识听后,感叹道:“缘分,缘分啊!刘秀都符合我妹妹的条件啊!”

原来,阴丽华身为绝世美女,引得方圆数百里的贵族子弟、文人异士纷纷往阴府里钻。他们来时是满面春风、心热如火,但回去时却都垂头丧气、心冷如冰,因为他们都没能满足阴丽华的求婚条件:一是非汉室宗亲不嫁,二是非将军侯爵不嫁。

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却很苛刻,真正符合条件的人凤毛麟角,但刘秀却恰巧全中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阴丽华已是十九岁的大姑娘了,快“奔二”了,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她再不嫁人就要成为“超级剩女”了。

与此同时,忙于事业的刘秀已经二十九岁,快“奔三”了,属于“超级剩男”。

巧合的是,此时最为落寞的“超级剩男”刘秀却完成符合“超级剩女”阴丽华的择偶条件和标准。

现在阴识同意了这门亲事,那阴丽华又会如何反应呢?自古美女爱英雄,阴丽华早就仰慕刘秀的才华,对他的英雄事迹大为钦佩,一听说他来提亲,高兴还来不及呢。

这年七月,刘秀和阴丽华喜结连理。新婚当晚,刘秀拥着、抱着如花似玉的新娘,却泪如雨下,大颗大颗的泪珠打湿了描龙绣凤的喜枕。阴丽华一言不发,默默地为他擦着。她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自然知道刘秀这眼泪是为谁而流。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刘秀有伤心欲绝的悲愤泪,也有喜极而泣的幸福泪,还有忍辱负重的委屈泪,更有坚忍不拔的坚强泪。

泪水能浇灌出人生之花吗?

泪水能灌溉出生命之果吗?

忙成一团麻

或为了生,或为了存;或为了名,或为了利;或为了权,或为了欲。此时,刘秀、刘玄、王莽三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博弈关系。为了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刘秀很忙,刘玄很忙,王莽很忙。天下乱成一锅粥,三人忙成一团麻。

刘秀很忙。

按理说随着刘秀的“妥协”,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平静、悠闲才对,但他似乎比以前更忙碌了。刘秀忙的是家事、私事、儿女事。他忙着成家,解决了个人问题,和阴丽华结为“同林鸟”。

这对新婚夫妇的关系极为融洽,他们相亲相爱,如胶似漆。成功抱得美人归后,刘秀整天陪在娇妻身边,饮酒作乐,在温柔乡里流连忘返,醉生梦死。这就是刘秀整天忙着做的事。

刘秀似乎过得很堕落,但其实他是在韬光养晦。这一点当刘秀蓄势而发时,我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明明白白地体会到。

刘玄很忙。

按理说随着心腹大患刘演的丧命,刘玄应该松口气才对,但他却比以前更忙碌了。他忙的是国事、军事、天下事。刘秀热衷于美人,他却更爱江山,为此他忙得不可开交。

首先,他要忙着戒备刘秀。他以快刀斩乱麻之势,以大义灭亲之举干掉了刘演之后,对听话的刘秀采取的是明面上的安抚,暗地里的严防。为此,他把刘秀成功软禁在了自己的身边。

其次,他忙着打江山谋天下。事实证明,刘玄这个看似傀儡的皇帝并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主子,他遗传了刘氏皇族与生俱来的政治本领,拥有草莽英雄无法比及的战略眼光,更具备平庸之士不具备的雄心壮志。刘玄的目光盯的是遥远的长安,他的目标是王莽的项上人头。拿下长安,取下王莽首级,天下可定矣,万事大吉矣,永享富贵矣。

于是,心怀壮志的刘玄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军事部署,兵分两路,对王莽的新朝进行最后的征伐。

西路军是主力军,由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率领,向西转经武关,直捣长安。北路军是辅军,由定国上公王匡率领,一路向北,远袭军事重地洛阳。

总而言之,刘玄的忙碌,都是权欲的需要。

王莽很忙。

按理说朝中一号将才王邑一出手,收拾天下这点小蟊贼应该不费吹灰之力才对,但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天才将帅王邑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官军在昆阳一战中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落荒而逃。为剿匪的事,王莽能不头痛,能不忙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动用一切力量,准备进行军事部署时,刘玄派出的征伐大军又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刘玄的西路军在申屠建的带领下,一路所向披靡,势不可当,官军纷纷投降。很快,长安附近的城市就被汉军一一拿下,长安成了一座孤城。

就在刘玄对王莽的新政权进行最后一击时,钟武侯刘望也在汝南起兵反抗王莽。不久,王莽的心腹骁将严尤和陈茂也不甘寂寞,眼看王莽是个扶不起的主子,纷纷投奔刘望的怀抱。

很快,刘望称帝,后来者纷纷效仿。陇西成纪人隗嚣、隗崔、隗义三兄弟起义,占领河西地区后也自立为王。公孙述占据四川自称蜀王。至此,王莽所控制的地区,在天下版图中仅占六分之一而已。

最坚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破裂的,这话一点也不假。这次王莽内部破裂的发起人说出来也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是王莽的堂弟王涉。

王莽称帝后封王涉为卫将军,相当于禁军总司令。这个王涉不爱美人爱道士,道士西门君惠是他的唯一。王涉靠血缘关系起家,而西门君惠则靠行骗发家。当然,在王涉眼中,西门君惠的骗术是“真本领”:知得失、明天理、测未来。

眼看天下形势大变,王涉便叫西门君惠测一下未来,结果越测越心惊:第一,王氏当灭亡,刘氏当复兴;第二,刘秀当为天子。

王涉一听这还得了,王氏如果灭亡,他能有好果子吃吗?于是他忙问西门君惠有什么对策。

“刘秀乃国师公刘歆(刘歆自从当上国师公后便改名为刘秀)也。”西门君惠似乎答非所问,但王涉却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四个字:大义灭亲。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王涉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帮手——当朝的大司马董忠。两人密谋后,很快达成共识:拉王莽下台,拥刘歆上台。

王涉爱道士,更爱江山,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帮手——“真龙天子”刘歆。这一次,王涉直接带着董忠去找刘歆摊牌,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

第一次,刘歆拒而不见。王、董两人悻悻而归。

第二次,刘歆躲而不见。王、董两人无功而返。

第三次,刘歆终于开门见客。

王、董两人开门见山、掏心掏肺地说明了来意,刘歆在进行一番装腔作势之后,很快就表态道:“大丈夫当如是耳。”

其实,在刘歆的心里,他对王莽的感情是既爱又恨。他当初能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全是拜王莽所赐,正是王莽给了他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能位极人臣,名震天下。这份提携之恩,他自然铭记于心,感恩于怀。

但是,在关键时刻,王莽又剥夺了他手中的一切权力,让他从天上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变得一无所有。更可恨、可恼、可怒的是,王莽还逼死了他的儿女,让他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凄凉。

此时天下形势大变。刘歆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于是,这三人马上结成了联盟。王涉和董忠两人拥有兵权,刘歆拥有智谋,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王、董两人问刘歆什么时候可以起兵。

刘歆掐着手指算了半天,最后才喃喃地说了十个字:“待太白星出,便是举事时。”

太白星可遇不可求,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王涉心静如水,每天都“坐宅观天”,等待奇迹的出现。董忠则心热如火,每天都抛头露面,到外面结交志同道合的能人异士。

按理说人多力量大,支持举事的人越多,胜算就越大。如果朝中的文武百官都站在董忠他们这边,那王莽便是光杆司令了,刀都不用拿便可以直接把他推下皇帝的宝座。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董忠“拉赞助商”是想救自己的命,没想到却害了自己的命,因为他拉了一个不该拉的人入伙,这个人便是武侯孙伋。

孙伋好歹是个重量级人物,成功把他拉于麾下,谋反派的实力自然一夜间暴涨。事实证明,董忠的眼光没错,孙伋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为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兴奋不已,一回到家便开始筹划起来。

孙伋的妻子见孙伋一夜之间像变了个人似的,茶不思饭不想,便嘘寒问暖地问他怎么了。孙伋高兴之下,便把自己加入董忠集团的事说了出来。妻子见丈夫在王莽手下窝囊了一辈子,终于挺起胸膛做人了,也很高兴,本着有福同享的原则,她很快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亲弟弟——陈邯。

陈邯听后高兴得天天做美梦,梦想着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的生活。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却一直不见姐夫孙伋有动静,按捺不住的陈邯便去打听。孙伋回答说:“不是不举事,是时候未到。”面对陈邯的疑惑,孙伋无奈地叹道,“再等等吧,太白星还没有出现啊!”

“如此重大的事件,居然要系在一颗太白星上,看来刘歆迂腐,王涉愚蠢,董忠愚昧,这样一群平庸之辈能成大事吗?姐夫跟他们一起干,命休矣!”陈邯一边感叹,一边对孙伋进行了善意的提醒和劝谏。

孙伋原本心如骄阳,心热似火,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董忠他们有动静,火热的心也在一天天变冷。此时听陈邯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不由扼腕长叹道:“恨自己有眼无珠啊,已踏上了贼船,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路在自己的脚下,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陈邯说着,压低声音道,“既然跟着董忠他们是条不归路,何不重新回到王莽的身边。”

陈邯说着也不等孙伋犹豫,便拉着他的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宫里跑。

王莽一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马上遣人宣王涉、刘歆、董忠入宫。王涉和刘歆不知是计,很快就到了宫中。董忠本来还有最后挣扎的机会,他的部将劝他道:“咱们密谋的事太久了,说不定已泄露了出去,不如当即发兵入宫。”

如果董忠听从了部将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改变;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董忠选择了一意孤行入了宫。

等他们这密谋三人组齐聚宫中后,眼里容不下一粒沙的王莽果断下了杀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主犯死了,同伙也难逃干系。造反的“幕后主使”西门君惠的美好人生也到头了,他被王莽送上了断头台。自称可以预测上下五千年的神算子,算来算去,竟然算不到自己的生离死别;自称可以谋划出新朝江山的智囊,谋来谋去,竟然谋不出自己的归去来兮,由此可见,算命先生的话可信程度之低!

这当真印证了一句话: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雨鉴,多少泣黄泉。

泪洗长安城

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成功处置了一起超级谋反案,逃过一劫的王莽并没有舒一口气,而是紧绷着一张脸,阴沉而忧郁。革命军的闹腾,将天下搞得四五分裂,国已不国;王邑的折腾,让新朝摇摇欲坠;王涉的捣乱,让王莽心如死灰,信心全无。

哀莫大于心死。连最信任的兄弟都背叛了自己,王莽能不心痛、不心碎、不心死吗?被逼无奈的他进行了最后的挣扎。

首先,苦读兵书。

“军师内败,大臣内叛,左右无所信。”看到没有谁能救得了自己,王莽决定自救,他开始迷恋上了兵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史书记载,此时的王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凭几寐,不复就枕矣”。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王莽为了国事发愁得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只能靠饮酒来消愁,靠读兵书来打发时光。

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愁来他日愁,此时唯有酒能麻醉王莽的神经,消除埋藏在他心中的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时,王莽只有没日没夜地钻研兵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消除心虚。他梦想着通过自己的不懈钻研,寻找奇迹,力挽狂澜。

然而,王莽此时对知识的刻意追求,却阻挡不了每天从各地如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书。他的苦读,无异于掩耳盗铃。

其次,泪洗长安。

王莽从兵书中没有悟出救国之道,没有寻找到救世之策。各地告急,多地沦陷,严峻的局势让他简直无法呼吸。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人挺身而出,昂首阔步,大无畏地走到王莽身边,对他说了一番话。王莽一听,喜出望外,大呼道:“何以解忧,唯有崔发。你就是我的救世主啊!”

大司空崔发说的救世方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众人听起来都觉得荒谬得不能再荒谬,但是,在王莽看来,它却无比神奇。这个方案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字——哭!

为了化解众人的质疑,为了坚定王莽的信心,崔发对自己的方案做了详尽的解释说明:“《易经》有云,先号啕而后哭。《周礼》有云,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这说明雨是老天落的泪,是老天和我们沟通的方式,是老天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有什么冤屈和苦难也可以通过流泪的方式来告诉老天。古时候,国家每每遇到灾难,大家都会选择号啕大哭,向老天宣泄哀怨,告诉老天自己的过失。老天以慈悲为怀,看到众人真诚的眼泪,自会让我们逢凶化吉。现在天下这么乱,可能是因为老天爷在打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咱们能及时放声痛哭,仰天长哭,号啕大哭,定能惊醒老天爷,定能赢得老天的同情和帮助!”

崔发的这番说辞相当荒谬,但王莽不是一般人,他居然信了,他不但信了,而且做了。

王莽之所以一意孤行地听从大司空崔发的荒谬意见,是因为在他心中,崔发是个大忠臣,总是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排忧解难。虽然他献出的“哭计”荒谬至极,但对已病入膏肓的王莽来说,却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王莽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长安城边进行了一场大哭表演。王莽双手持香,边哭边磕头,边哭边祷告,边哭边捶胸,当真哭得死去活来,泪如雨下;当真磕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当真捶得用力过猛,手脚无力。

为了让哭声来得更猛烈些,为了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王莽特意举办了一场“大哭比赛”。大赛的奖品相当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四包”:包吃、包住、包升官、包发财。

包吃包住很容易理解,就是凡来参加大哭比赛者,一日三餐和住宿等开销均由朝廷承担。凡是哭得最响亮、最卖力、最持久,哭出了风格,哭出了水平,哭出了新朝的气魄和威力,哭得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不但有奖金、有工资、有补贴,还包分工、包升官、包重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哭得真,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哭得久,可以得到滚滚钱财;哭得好,可以在官场中平步青云。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这样技术含量低、回报率高的事到哪里去寻?这样大白天掉的馅饼到哪去捡?

于是,长安十万百姓头一回感受到了王莽的大气和善良,他们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或拖家带口来到王莽指定的比赛地点——长安城外的南郊。他们中的多数人以天为帐篷,以地为床铺,以甘露为灵丹,以烈日为妙药,以哭泣为事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坚守阵地,哭得死去活来,哭得生离死别,哭得轰轰烈烈,哭得缠缠绵绵,哭得山也崩、地也摇,哭得情也真、义也切。

据说,长安城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哭城”;据说,长安城的百姓见面的问候语由“你吃了没”,变成了“你哭了没”;据说,长安城一夜之间泪水泛滥……

王莽也很快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从参加“大哭比赛”的十万百姓中选了五千人予以重用。

对此,《资治通鉴》里有这样的记载:“诸生、小民旦夕会哭,为设餐粥;甚悲哀者,除以为郎,郎至五千余人。”

对此,当地有这样的童谣戏之:“要做官,泪汪汪。”

王莽以为哭一声可以海阔天空,终究是自欺欺人罢了。

王莽末路空余恨

读书和抹眼泪都没能帮助王莽挽回颓势,他只好使出最后一招:依靠军事力量来突破困境。

就在王莽带领群臣、百姓们练哭功的同时,革命军的脚步却没有停歇,他们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向长安逼近。火烧眉毛,直到这时,几乎哭瞎了眼的王莽终于醒悟过来,再这样哭下去,自己手上这六分之一的地盘也将失去。于是,稍微醒悟过来的王莽马上做出了军事反击:空降九虎,直线救国。

王莽让王邑从官军中挑选了九个将军,都用“虎”字命名,号称九虎将。王莽让他们带领长安城的数万精兵去跟汉军打仗。

权力赌徒王莽这次依然奉行一个“赌”字。他请王邑出山,派出百万大军是一次超级大豪赌,这次遣九虎下山,派出数万精英力量依然是一次豪赌。王莽经营了这么多年,拼搏了这么多年,奋斗了这么多年,到此时自己的家底只剩这数万精兵了。他能否力挽狂澜,能否东山再起,能否解救自我,就在此一举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时的王莽做的却是兵马未动,粮草未行,奖金先发。他给九虎将每人发放了四千钱的奖金。这四千钱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只够买到半石米、一只鸡或两壶酒而已。

王莽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他已穷得叮当响,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银两,相反,此时王莽的国库里还有六十多万斤黄金,其他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王莽如此富有,却如此财迷;如此富裕,却如此吝啬;如此富足,却如此小气。国难当头,别人视钱财如粪土,王莽却视金钱为至宝,这如果不是他的小农思想在作怪,就是他的封建思想在作茧啊!

王莽这个虚招子适得其反,寒了九虎将的心。

接下来,王莽将九虎将的妻儿全部接进宫中,名义上是让他们享清福,实际上是将他们扣为人质。王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防止九虎将临阵脱逃。

王莽这么一折腾,九虎将更加痛心和绝望了。

九虎将拿到史上最少的奖金,连个人的盘缠都不够,哪里还有行军打仗的激情?九虎将见自己的老婆孩子被扣押,连见个面都是一种奢望,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九虎将眼看革命军已成燎原之势,只怕神仙也难掠其缨,哪还敢提着自己的脑袋上前线?

将士们接到“一无所有”的奖赏,受到“一穷二白”的待遇,获得“一无是处”的荣辱,连一只守城的哈巴狗都不如,很快就成了无士气、无斗志、无拼劲的“三无军队”,不仅如此,怨气、怒气还在军中漫延。

想要这样一支军队创造奇迹简直是痴心妄想,但王莽手上握有人质,开弓没有回头箭,九虎将只能硬着头皮上阵,带领这支离心离德的部队开赴前线。

他们很快抵达了华阴回溪,还没有安顿好,九虎的直接领导王邑便传达了“将令”,两个字:坚守,理由有二。

一是以逸待劳。敌人远道而来,意在速战速决,和他们打持久战,他们久攻不下,心气定然浮躁,再加上粮草供应不济,定然溃败。

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回溪地势险要,只要扼守关隘,不和革命军发生正面交战,他们也无可奈何。等他们疏于防范,内部动荡时,再发动总攻,必能将其一举拿下。

王邑的将令正好符合这支无心恋战的官军的心意,他们顺势而为,马上做出了扼守关隘,据险而守的战略部署,从北起黄河,南抵太华,布下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防线,幻想能以此阻挡革命军前进的步伐。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官军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他们精心布下的防线在革命军面前不堪一击。革命军的将领王匡破线的举措很简单,一是明攻,从正面发动猛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耿直的王匡一贯的作战风格。二是暗伐。王匡也是个粗中有细之人,在明攻的同时,他派另一位将领率兵绕到九虎将背后进行攻击。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在王匡正奇联用之下,九虎将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马上就见分晓。战斗刚刚打响,九虎将中就有三虎溃败,他们撤退至渭口,名义上是重新布防,实际上是做好了溜之大吉的准备。其余六虎也只有溃逃的份儿了。

有两虎将因为难舍如花似玉的娇妻,逃到长安向王莽请罪,结果被王莽泼了一盆冷水:“你们还有脸回来见我啊!”

两虎将明白王莽话里的弦外之音,与其再受凌辱,不如自我了断来得痛快。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杀。剩下的虎将得知信息,不敢再抱任何奢求和幻想,纷纷溜之大吉。

九虎将战术失利后,革命军长驱直入,长安城外已成了革命的天。可能是残酷的现实刺激了王莽的神经,他马上做出了一个更为疯狂的举动,释放朝廷所有囚犯,参与长安保卫战。

当年秦二世赦免骊山囚徒,来打压已成燎原之势的陈胜革命大军,结果成功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打造了章邯这样的绝世名将,也解了大秦王朝的燃眉之急。此时王莽借鉴此法,算是陷入绝境之后灵光一现,做出的狗急跳墙之举。

有了九虎将的前车之鉴,这一次,王莽没有再发钱财。钱发少了“囚犯军”不乐意,钱发多了王莽不乐意,所以思来想去,王莽大胆创新,决定给每个囚犯士兵发一碗猪血。当然,猪血不是免费,是要收成本的,不是要钱,而是要誓言。

“喝了这碗猪血呀,誓死效之!”

“有不为新室者呀,社鬼记之!”

囚犯们一夜之间能重见天日,已是感恩戴德,此时在王莽威逼利诱之下,自然都豁出去了,个个豪气云天,个个壮志凌云,个个勇往直前,当下喝血立誓,一气呵成,最后还都拍着胸脯对王莽说“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手握誓言,王莽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手握哀兵,王莽自信满满。

这支王莽临时拼凑的“囚犯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临阵脱逃。他们刚刚过了渭桥,便充分发挥腿长脚快的优势,个个争先恐后,个个脚底抹油,个个百米冲刺,个个亡命而逃。

对此,领军的大将手脚并用,也拦不住这一群发了疯的囚徒。对此,领军的大将口沫横飞,也劝不回这一群发了飙的囚徒。王莽得知消息后,两手一摊,发出绝望而无助的干号声:“天不助我,天亡我也!”

总而言之,王莽的放囚出战之举,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

王莽之前的计策纷纷失败,如今,他只剩下一条出路了——等死。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八月,长安外城被革命军攻陷。毫无节制的革命军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同时,还挖了王莽家的祖坟,焚毁尸骨,盗取陪葬品。

王莽以前是靠挖别人家的坟墓发家的,现在被别人挖了祖坟,当真印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与此同时,皇家庙宇等建筑也难逃一劫,在无情的大火中灰飞烟灭,熊熊大火烧红了半边天。

九月一日,革命军向长安发起了总攻。王邑再顽强,也抵抗不了革命军来势汹汹的进攻浪潮。王莽再幻想,也阻挡不了革命军前进的步伐。

很快,长安城便被攻破了。守城的官军没有再负隅顽抗,垂死挣扎,而是选择了投降。

守是守不住了,逃又逃不掉,王莽如丧家之犬,躲到了未央宫宣室殿中。

多年以前,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这座象征最高权力的殿堂,步步为营,朝着目标迈进,最后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及别人无法企及的忍辱负重,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创建了自己的王朝。

枕醉江山,恍然若梦。转瞬间起点变成了终点。这就是王莽的宿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此时的王莽并不孤单,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两个至亲至爱的人,陪他战斗到最后一分一秒。

这时候,他的妻子和儿子统统先他而逝了,唯独剩下女儿黄皇室主还健在。人在侯门深似海,黄皇室主在别人眼里是富贵的,但同时也是可怜的。因为她尽管锦衣玉食、风光无比,但却是政治牺牲品。十四岁时,王莽就把她嫁给了当时只有十二岁的汉平帝。两年后,汉平帝被王莽一杯毒酒送上了西天,黄皇室主光荣地加入了寡妇行列。

城破之时,和别的宫女或如无头苍蝇乱闯乱跑,或如惊弓之鸟啼哭嚎叫不同的是,黄皇室主不仅没有逃和跑,叫和嚷,还显得极为冷静和镇定。她身着白衣,毅然横身于王莽之前,如同标杆一样站在殿门口,任凭身边的大火一点一点将自己吞噬,最后化为灰烬。

除了以死孝忠的黄皇室主,陪王莽走到最后的还有一个人——王邑。

如果当年没有王邑,就没有王莽的崛起和称帝,但昆阳大战的失利和长安保卫战计划的落空,等于直接把王莽送上了断头台。虽然在剿匪战中,我们没有看到王邑精彩的表演,但他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贞不渝。外城破了,他率众退守内城,内城破了,他退守未央宫,直到最后战死。

以死尽忠,王邑代表了新朝的骨节。

九月三日,六十九岁的王莽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的尸骨成了众人争功的目标,被砍成十八块,比项羽还要凄惨。

王莽的头颅最后被王宪得到。值得一提的是,得到王莽头颅后,王宪如同得到了尚方宝剑那样得意忘形。他来不及等更始皇帝刘玄的封赏,便自作主张地自封为汉大将军,并且以“皇帝”自居起来。他住王莽的宫殿,乘王莽的车马,穿王莽的龙袍,睡王莽的女人,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然而,王宪的好日子仅过了三天便到头了。很快,申屠建等将领先后率众赶到。他们对王宪这种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行为极其不满,除了强烈谴责,他们还罗列了王宪大逆不道、奸淫掳掠、以下犯上等十大罪行,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干掉了王宪,申屠建等人把王莽的人头,连同传国玉玺一同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了宛城。更始皇帝刘玄手捧传国玉玺亲了又亲,感叹道:“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刘玄抚摸着王莽的人头,赞叹道:“好一颗头颅啊,可惜啊可惜!如果你不篡位,也能成为像霍光一样千古垂名的人啊!”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随后,刘玄将王莽的头颅悬挂城头示众,让老百姓免费观看,以显示皇恩浩荡。老百姓也很配合,以各种方式对王莽的尸骨进行了“蹂躏”,更有甚者还把王莽早已腐烂的舌头割下来吃掉。

最后,刘玄把王莽这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头颅作为文物珍藏于皇宫之中,直到晋惠帝时武库失火,收藏了好几百年的王莽头骨和刘邦的剑、孔子的鞋等珍贵文物才被全部烧毁。

随着王莽新朝的烟消云散,刘秀的时代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