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汉光武帝传——翻云覆雨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16 10:05:03 0


“百年虽长要有终,富死未必输生穷。但恐珠玉留君容,千载不朽遭樊崇。”

——宋·苏轼《薄薄酒二章并序》

团拜会变成了群殴会

赤眉军占领了长安,更始皇帝在劫难逃,如果说最着急的是刘秀,那么最失意的人莫过于邓禹了。

刘秀对邓禹充满期待,希望他带领这支西征大军拿下长安。而刚开始,邓禹也的确是顺风顺水,三战三捷,更始政权震惊,邓禹自己也名声大震。天下人都在看邓禹率领的汉军和赤眉军谁会先拿下长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原本顺风顺水的邓禹却突然改变了行军节奏,非但没有推进,反而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他把军队驻扎在关中北边三个偏远宽广的郡里便不再动弹。

龟兔赛跑,最后的胜利者是乌龟,因为兔子虽然跑得快,但跑一下休息一下,最终败给了跑得慢但却一直锲而不舍的乌龟。刘秀自然不愿邓禹就当这样一只半途而废的兔子。他当然是希望邓禹早点拿下长安,拒赤眉于千里之外。然而,眼看邓禹不作为、无所为,他心里也急啊,于是马上给邓禹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大司徒你就好比尧,而赤眉军就好比夏桀,现在长安城正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还不知道何去何从,你得早点打到长安去,解救那里的百姓啊!

应该说刘秀的信写得很委婉,在夸邓禹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他现在应该马上向长安进军才对。

邓禹接到信后,觉得很委屈,因为他现在面临着三大“内忧”。

一是忧身。他的部队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兵多而杂,战斗力不强;人多而粮少,温饱还是个问题。

二是忧心。邓禹担忧的人是寇恂。

寇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因为搞后勤工作不错,刘秀把他比喻成“萧何”。邓禹之所以能在中原一带孤军深入,都是因为寇恂坐镇后方,送兵送粮,让他无后顾之忧,才开创出这样一片天地来。

然而这个杰出的河内太守此时却因为一步不慎而丢了乌纱帽,致使邓禹的粮草告急。

寇恂被封杀的原因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越级向刘秀打了一个小报告。这部下打小报告倒也罢了,但偏偏又让寇恂给看见了,于是,他把这个人连同小报告一起扣留了。

就是这么一件芝麻大的事,却被刘秀知道了。刘秀就想啊,有人向我汇报,你却把人抓了关起来,莫非你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一怒之下,刘秀就将寇恂免职了。

摘了寇恂的乌纱帽,刘秀转念一想,不对呀,不能因为一件事就来个一票否决吧,于是他马上又给了寇恂一顶新官帽——颍川太守,让你到基层去锻炼锻炼。

寇恂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在颍川干得风生水起,得到了那里老百姓的拥护。然而,就在百姓对寇恂的一片歌颂声中,却夹杂着一个很特别的声音:寇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别让我见着你,见着你一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让你生不如死!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人名字叫贾复。

贾复打仗每次都身先士卒,长此以往,刘秀便对他进行了“雪藏”,不到万不得已,不派贾复去战场,原因是怕他太过勇猛,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有什么闪失。由此可见刘秀对贾复的器重和厚爱。

刘秀的担心并不是多余,果然有一次,贾复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医生见了直摇头。刘秀听说后,赶紧来看望贾复,为了让他能安心地去,刘秀还给了他一个承诺:你老婆现在怀孕了,如果生的是个男孩,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就让儿子来娶她。

刘秀不会知道,就是这样一句话却创造了奇迹。贾复不但奇迹般地挺过鬼门关,活了过来,而且还对刘秀更为敬佩了。

后来在东西南北乱时,贾复主动要求去平定最为棘手的郾城。刘秀曾派数将都没有啃下郾城这块硬骨头,因此,虽然担心,但还是应允了。事实证明,贾复就是贾复,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很快就平定了郾城。接下来,贾复继续向周边地区开进。

而正在这时,他却挨了寇恂一记闷棍——原因是贾复有一员部将在颍川残杀了无辜百姓。

虽说是乱世,但寇恂却是颍川的青天大老爷,他马上派人把这人给抓起来了,这个人很快就把杀人的事实招供了。供也招了,押也画了,接下来,寇恂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把他押到大街上游行示威一圈后,直接送上了断头台。

原本寇恂秉公办事杀一个罪犯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寇恂的游行示威直接伤害了贾复脆弱的心灵。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贾复觉得自己这回的脸丢得太大了,于是,路过颍川时,对自己手下说出这样一句狠话来:“我一定要亲手杀了寇恂。”

面对贾复的公然挑衅,按理说寇恂应该避其锋芒,躲起来才是。然而,寇恂就是寇恂,他不是蔺相如,和廉颇出现嫌隙时,看见对方远远便驱车避之。当听说贾复的部队要经过颍川时,他非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且准备了丰盛的酒肉供他们食用。

贾复本来一见寇恂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眼看这么多好吃的,他决定先填饱了肚子再来找他算账。然而,等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早已不见寇恂的人影。而且此时再去找寇恂的麻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贾复之所以会对寇恂说出要杀了你这样的狠话,原因就是觉得寇恂没给他面子。但寇恂好酒好肉地招待他,正是弥补他失去的面子。

尽管如此,两人还一直在僵持着,闹腾着。

后院都起火了,邓禹哪里还能毫无顾虑地进军啊,因此,接到刘秀的“催军曲”后,他马上回赠了一件礼物给刘秀。

这个礼物很特别,不是信,更不是财物,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太守的儿子。这个太守也是刚刚归降邓禹的,太守刚投降邓禹,邓禹就把他的儿子送到洛阳刘秀那里,并且美其名曰洛阳数日游。以后,每隔几天就送一个人去长安,邓禹的喻义很明显:我按兵不动,归降的人也大有人在,长安这边我知道该怎么做,您不用担心了。

同时,他也委婉地把贾复和寇恂的事告诉刘秀。

刘秀是聪明人,一经提醒,马上醒悟过来。他很快就做起了和事佬。他把贾复和寇恂两人召集到京,来了个“我们约会吧”。两个大老爷们儿一照面,齐刷刷地把对方的灯灭了,然后大有另寻高就之势。这时,刘秀说话了,他说你们一个都不能走,我看你们两个是绝配。接下来,刘秀进行了现场调解,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消除了两人的误会。果然,再出宫时,贾复和寇恂的手紧紧相握,似乎再也分不开了。

就这样,寇恂重掌旧印后,邓禹的粮草危机顿解。

刘秀相信,邓禹很快就会大举进兵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邓禹还是在徘徊,还是在犹豫,还是在裹足不前。兵法有云:兵贵神速。邓禹这样消极怠慢,不是对刘秀有意见,公然和他“对抗”,而是一种策略——等。

很快内乱被解决,接下来,邓禹不敢再等了,发动了对长安的进攻。邓禹做好了打艰苦战的准备。然而,事情却再度出乎他的意料,他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安,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全城连一个扫地的人也没留。

等什么呢?等待时机,等待赤眉犯错的时机,等待出兵的绝佳时机。

赤眉一定会犯错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实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

话说赤眉军占领了长安城,打倒了更始政权,一切可以用“功德圆满”来形容。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长安穷。

长安本来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但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洗劫。虽然后来更始皇帝刘玄带领手下文武百官在长安建都,恢复了经济建设,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光景,赤眉大军已打到长安城来了。而更始皇帝在逃离时,长安城已被张卬等叛乱三人组洗劫一空了。后来虽然更始皇帝又重新打回了长安,但几经波折,长安城里早已粮尽财空。等赤眉军进驻长安城时,全城已是空空如也,有两个事例为证。

事例一,后宫“白领”成“白骨精”。当时的皇宫里剩下千余没有逃散的宫女,她们平常享受的是“白领”的待遇,吃的是“皇粮”,穿的是“皇衣”,用的是“御品”,可以说是富绰有余。而经过几番变乱后,“断粮”后的她们只好“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到最后只能以后宫里的花草树木等东西来充饥。宫女死了,就相互埋葬,抛尸荒野,落得个庭院深深深几许,乱坟孤魂独自悲的下场。她们之所以宁可饿死也不逃,是因为天大地大,无她们安身之处;天大地大,无一口饭可吃;天大地大,找不到一个好人。

事例二,宫中“艺人团”成“乞丐帮”。宫里的艺人是专门为刘盆子表演节目,消遣和排忧解难的,按理说这些专门为新皇帝服务的艺术家自然位高一等,自然薪高一等,自然是衣食无忧了。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每次演出后,主动谢绝酬金,用乞丐般可怜巴巴的眼神乞求几斗米。刘盆子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自己能混得衣食无忧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哪里有能力和权力为这帮乞丐艺人解决温饱问题呢?最终,这帮艺人都死了,不是被他杀或是劫杀的,就是被饿死的。别人是死了都要爱,这帮艺人是死了也不逃,原因很简单:逃出去会死得更惨。

第二,长安乱。

相对于穷苦,动乱更让人害怕。赤眉的动乱不是来自民众的反抗,而是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

拿下长安后,赤眉大小将领们非但没有居安思危,反而个个居功自傲,个个目无法纪。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宫殿上干这样一件事:争功。具体体现,一方动口肆意唾骂,另一方就拔刀相向。最坚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赤眉内部不讲团结,图功名;不讲纪律,图私利;不讲奉献,图回报;不讲责任,图享乐。这样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有事例为证:

公元25年年底,赤眉军搞了一个年终“团拜会”。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在这个喜庆的氛围中,当然是大家放开胸怀,放开手脚,一展才华的时候了。因此,个个争先恐后,登场亮相。结果在有人表演“现场雕刻”时,为了增强互动,现场钦点了一位将军,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刻名留迹。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大家看到后,纷纷要求刻上自己的名字,结果问题来了。

一是入榜是个问题。这和粥少僧多是一样的,竹简只有这么大,而这么多人,怎么刻得下?为了不想成为“落榜英雄”,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要刻上去。

二是排名是个问题。没上榜的为了争上榜闹得不可开交,而上了榜的又为了争排名而闹得不可开交。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争头名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因此,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要争名次。

你争我夺,你唾我骂,场面很快失控,乱糟糟的像是赶集。“茶话会”成了“口水会”,“团拜会”成了“群殴会”,这是很少见的场景。

浑水可以摸鱼,浑水也可以抢劫。

就在大殿乱成一锅粥时,宫外的赤眉军士兵们也都冲进来蹚这趟浑水了。他们不是争竹简留名,而是为了争口饭吃,争美酒佳肴。结果众将们争名夺利还是停留在大吵大闹、拉拉扯扯,相互推诿上,士兵的争夺就进一步升级了——你争我夺,你砍我杀,你死我活。场面进一步失控。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动,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负责安保工作的卫尉诸葛稚关键时刻,率领特种部队冲进来,一边吆喝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边对不听话者拔刀就砍,就地阵法。

一百多个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鲜血洇红了大殿,触目惊心;猩红的血气弥散开来。

大殿内所有的将士都被震住了,都松手了,唯独十六岁的皇帝刘盆子却哭了。他天天哭,夜夜哭,时时哭,刻刻哭。这时,刘盆子的大哥刘恭站出来说话了,并且教会了他一道菜——炒鱿鱼。

辞职风波成闹剧

刘盆子哭什么,别人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流成河,那泪水几乎可以滴满盆子了。以美好开始的团拜会就以这种闹剧的形式收场了。但从此以后刘盆子得了失眠症——整天夜不能寐,忧国忧民。

何以解忧,唯有刘恭?刘恭作为刘盆子的大哥,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没有教会刘盆子别的,却教会了他做菜,一道很特别的菜——炒鱿鱼。

这道菜具体做法主要有三道工序:归还玺绶,辞去皇帝,解甲归田。

这道菜主要特点是:要掌握火候。

打定主意,下定决心,刘盆子磨刀霍霍,整装待发,万事俱备,只欠火候。建世二年(公元26年)正月初一,刘盆子苦等的火候终于到了,该是一展才艺的时候了。当天,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新年致辞。内容大致有两点。

一是向大家拜年。新年伊始,万物复苏,百废待兴,身为一国之君,送点祝福,送点祝愿,人之常情。

二是向大家拜别。这让人很不理解。岁月更替,万象更新,枯木逢春,身为一方之主,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于国于家,怎么能悄无声息就告老还乡呢?怎么能拍拍屁股就当“甩手掌柜”呢?怎么能挥挥衣袖就“撂挑子”呢?

面对群臣们异口同声的呼与喊、惊与奇、疑与虑、困与惑,刘盆子一改往日的胆小懦弱,显得很从容淡定,说出了请辞的理由。

一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少小离家在外,长期漂泊在外,真的很想念老家了。想带上祝福,带上笑容,回家看看。

二是烂泥扶不上墙。我原本是一介布衣,凡夫俗子,我原本就是一团烂泥,我的能力不足以胜任皇帝的职务,是扶也扶不上墙的。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大好前途,请另选贤人来当这个皇帝吧。

应该说刘盆子的这段话还是经过充分准备的,经过充分酝酿的,语气很委婉、客观,但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到动情处,他数度哽咽,泪眼婆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盆子变了,由懦弱变得坚毅,由脆弱变得坚强,由柔弱变得顽强,大臣们在感动之余、感慨之余,竟然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边磕头边流着泪,目的只有一个:刘盆子,请你留下来。

众人的反应显然出乎刘盆子的意料之外,他一时语塞,竟然不知道如何把这道鱿鱼炒下去了。

送佛送到西,原本一直在幕后看戏的刘恭眼看刘盆子把控不住火候了,于是主动站出来帮弟弟解围,他的话概括起来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现在整个朝野上下混乱无章,那都是我弟弟的责任啊,他能力不足,责任不强,领导无方,如果一直放任他这么折腾下去,只怕将来会导致亡国的下场啊!

第二句话: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不误天下,现在及时更换国家最高领导人,及时转变作风,咱们赤眉就还有重新走向强大兴盛的机会啊!

第三句话: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弟弟愿意回到老家去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野生活,你们就高抬贵手,遂我弟弟的意愿吧。

刘恭的话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以樊崇为首的赤眉将领们听了心有所动,若有所思,回了这样一句话:“罪不在彼在敝。”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这不是皇帝的错,是我们的错。

刘恭继续请求,众人继续坚持。如此三番五次,有人不干了,与生俱来的流氓、地痞气息流露出来。

他们拔刀相向,大声喝道:“天子的废立乃是大事,岂是你刘恭说了就算的,你算哪根葱?哪儿凉快就哪儿待着去吧。”

可怜刘恭一介书生,顿时被那白生生的刀光闪迷了眼,吓破了胆,于是,他闭上了嘴,抬起了腿——赶紧闪人。

刘恭走了,反而激起了刘盆子的决心。他本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势接着炒他的鱿鱼。他跳下龙床,解下玺绶,跪拜于地,痛哭流涕。

刘盆子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他开始动用口舌之功,劝说群臣。他的劝说大致有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陈述赤眉军的现状。赤眉军现在和过去一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样的后果导致天下怒怨,众叛亲离,仁信全无。

第二层意思: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都是因为所立皇帝没有能力造成的。

第三层意思:提出改变现状的办法。我现在自愿下台,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贤圣之人来当,只有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

第四层意思:声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国家不国,我罪不可赦,如果你们非要治我的罪,我甘愿以死谢天下;如果你们哀怜我,就放我一条生路吧,我会感激不尽。

肺腑之言,言尽于此。以樊崇为首的赤眉将领们听后,顿时被震撼了。他们关键时刻从一盘沙变成了一股绳,马上还以颜色,纷纷离席站立起来,然后跪地磕头如捣蒜,开始使出“唱功”——双重唱。

第一重唱:《花田错》——主动认错,做检讨。错错错,是我的错,热恋的时候怎么不说。做臣子的有过错,有负于陛下。

第二重唱:《过火》——庄严承诺、发毒誓。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从今以后,不会也不敢再放纵了。

随即赤眉将领们上演“抱功”——将刘盆子抱起来,给他“正衣冠”,戴上印绶。

至此,刘盆子的辞职闹剧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至此,赤眉军的作风建设就这样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将领们回去后,马上开始了改过自新的蝶变之旅。

一是反思自我,闭门思过,主动检讨了“过失之罪”。

二是约束部下,建章立制,制定出台了“约法三章”。

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们的集体付出和全心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表现有二。

一是长安的治安很快好转起来,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景象,众人都对刘盆子为首的赤眉政权交口称赞。

二是那些出逃的老百姓纷纷选择了回归,长安街上正在逐渐恢复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在赤眉军的风气大有改观,长安城的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国家的治安大为好转时,赤眉军的丑陋本性再次显露出来。

的确,他们平常抢掠惯了,流氓惯了,放纵惯了,迫于皇帝辞职的压力才不得不收敛,勒紧腰带过日子。很快,他们“复出大掠”,结果天堂般的长安城再次坠入了地狱。

种瓜得瓜

赤眉军在长安里各自为王,胡作非为、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时,刘秀在洛阳和他们的表现完全相反,他重用贤才、强基固本,大封功臣、励精图治。

首先,来看刘秀的第一举动:重用贤才,强基固本。

人才是一个政权的支柱。刘秀来到洛阳后,除了每天感叹“洛阳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美好意境外,还有一个必修课,那就是广纳贤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秀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杜诗。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省汲县)人,属于“三派人士”:一是“少壮派”——少年才气出众,十里八乡闻名;二是“公正派”——成年踏入社会,在任郡功曹期间,因为办事公正而声名远播;三是“倒霉派”——在王莽执政时,他怀才不遇,只任郡功曹,典型的名大官小。到更始政权建立时,他仍怀才不遇,职务是大司马府属吏,典型的大材小用。

更始政权灭亡后,他原本对仕途已不抱希望,只想安稳地过上隐居生活。结果,刘秀硬是把他这块金子给找出来了,三个月之内便将他连升三级,官至侍御史。侍御史相当于公安局局长,专门负责洛阳的社会治安。上任后,杜诗不辱使命,重拳出击,秉公办事,当真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当时有一个叫萧广的人,属于“双面人物”——公职是将军,私职是混混。他“放纵士兵,暴横民间”,成了长安城里的一霸。杜诗对这位“洛阳城里的黑社会一号人物”,采取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先是对其进行告诫警示,无非是说一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之类的忠告话,以及“执迷不悟,后果严重”之类的警告话,希望萧广能改邪归正。

然而,希望越多失望越多,萧广把杜诗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不悔亦不改。杜诗这回没有再犹豫了,他很快就搜集了大量萧广的罪证,然后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把萧广给正法了,然后再向刘秀汇报。先斩后奏,这多半是将在外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杜诗却在刘秀的眼皮底下这样做,显然是他的果敢作风使然。

事情闹大了,众人持观望的态度,等着看杜诗的好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刘秀非但没有责怪杜诗的我行我素,反而对他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赞赏有加。

为此,感恩戴德的杜诗更加努力的工作,后“历经擢用,政绩卓著”。

于是,洛阳在杜诗的治理下自然井井有条。就这样,刘秀通过重用贤才,达到了强基固本的目的。

其次,来看刘秀的第二举动:设置百官,励精图治。

刘秀到洛阳后,照着汉制设置了官吏,分封了官员,其中大部分是跟随刘秀多年的老功臣。而在其分封的“十大将军”中,却有一个叫王梁的人比较陌生。原来,他的入选是有原因的。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人。他因为与吴广、盖延一起率渔阳突骑和刘秀会师有功,被封为偏将军。后来,平定河北后,被封为野王令,隶属于河内太守寇恂部下。此时王梁能一跃挤入“三公”之列,成为不折不扣的“高管”,倒不是说他的能力有多突出,贡献有多大,而是因为一幅图——《赤伏符》。

我们都知道,刘秀是靠《赤伏符》起兵的,甚至连称帝也是把此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刘秀尽管是属于知识分子,是明白事理之人,但他不信佛教却信谶语,不尊《道德经》,却尊《赤伏符》。王梁是幸运的,他入选了《赤伏符》: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顶万句,刘秀便以此为理由和借口,对他委以重任。

就在刘秀日益壮大的同时,赤眉军被“苦日子”折腾得没法立足了。城中粮尽,食不果腹,连宫女们都得吃草根树皮,甚至泥巴来充饥了;城中萧条,衣不遮体,活着已是奢望,死亡才是必然。最终,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一个大胆之举:离开长安,一路向西,去外面寻找衣食无忧的花花世界,去外面闯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他们走之前,还亮了亮剑,掠掳了满城的金银珠宝;他们走之前,还点了把火,燃烧掉了所有宫室;他们走之前,最后挥了挥衣袖,和屁股还没坐热的长安城道了别。

谁的青春不冲动

邓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了,终于入城了。虽然没有人打出“长安,欢迎你”这样的口号来,但邓禹已经很知足了。拼搏了这么久,奋斗了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一天的到来。他的眼睛突然湿润了,他笑了,马上做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报喜。他给刘秀写了一封报喜信:长安,等你来。

第二件事:庆祝。他通过“军昆明池,大飨士卒”来庆生。

第三件事:祭祖。他派人修缮了西汉诸帝的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并且遵循刘秀的旨意,把“冤死”的刘玄尸骨葬于霸陵。

就当邓禹在长安城里励精图治时,赤眉大军却来了个“归去来兮”。

原来,赤眉大军上演“收载珍宝,火烧宫室,引兵而西”三部曲后,虽然动摇了革命政权核心的根据地,但兵力却并没有失去,甚至可以用“强大如斯”来形容。因此,尽管逃跑的行为不光荣,但他们走得却不窝囊,相反很是风光和潇洒。

出了长安城,他们不急着赶路,而是在城外南郊上演“祭天拜地”之举,是忏悔,也是祈祷,更是憧憬。随后他们沿南山西进,结果沿途遭到了更始政权残余势力的阻击。赤眉军先是在陕西遭遇到了更始将军严春。双方掰手腕的结果成一边倒,严春被打得一败涂地,一溃千里。

初试身手,感觉良好。这是赤眉大军的感受。然后,他们不会料到,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当他们来到甘肃一带时,受到了刘玄老部下隗嚣的“特别待遇”。

“我的地盘我做主。”隗嚣在说完这句嚣张的话后,马上派手下的“不败将军”杨广出马迎敌。结果杨广不负众望,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大败赤眉军。遭遇当头一棒的赤眉大军只好选择“避其锋芒”——退军。结果杨广顺势而为,乘胜追击,不断扩大战果。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雪呼啦啦地下,终致“坑谷皆满,士多冻死”。

前进无路,停留受困,无奈之下,赤眉大军只好选择“重走长征路”——悬崖勒马,及时回头。于是,他们又转回到长安来了。

在回长安途中,路过程西汉皇陵时,他们做出了千夫所指的恶行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盗墓。他们挖掘了西汉皇帝的陵墓,取出金银财宝占为己有。

二是辱后。他们把沉睡在了地底下百余年的吕后从棺材中刨出来,极尽污辱之能事。

盗墓是为了生计,为了盘缠,为了炫富;而辱后是为了泄愤,为了清浊,为了扬名。赤眉军在大干一番,心满意足之后,精神焕发地直袭长安城。

赤眉军的“回马枪”显然杀了邓禹一个措手不及。他仓促组织人马迎敌,双方在郁夷进行第一次正式交锋,结果“只能胜不能败”的赤眉大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们打败了常胜将军邓禹。为了避免“被动挨打”,邓禹最终不得不率军退出长安。

九月,是邓禹人生当中极为灰暗的时刻。天才少年,天才将帅邓禹第一次品尝到了苦果,从长安退守到了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

而与之相反的是,赤眉军第二次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长安城。在外面转悠了一圈,在外面遭遇了挫折的磨砺之后,他们深深地体会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长安城再破、再烂、再穷,也是他们的老窝啊!

为此,赤眉军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开始针对长安做“强基固本”之举,在三辅之地和当地军阀延岑军团、更始旧部汉中王刘嘉军队展开了“三角恋”。

赤眉大军在外,邓禹认为夺回长安城的绝好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马上率军杀了个“回马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禹的大军刚到长安城下,赤眉的援军便到了,里外夹击下,邓禹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只有溃败的份儿了。

邓禹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样一句俗语:偷鸡不成蚀把米。

自从不败金身被破,邓禹两战皆败,他的人生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威名受损、粮草缺乏导致的后果很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士饥饿,皆食藻菜。

二是军心涣散,士兵溃逃。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让邓禹身败名裂:杀归降使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么,聪明的邓禹为什么会干出这样极为冲动、极为愚蠢的事来呢?

事情是这样的,汉中王刘嘉自从在甘肃成功阻击赤眉军后,虽然扬眉吐气了一回,虽然笑傲江湖了一回,但事后他心里还是很害怕,毕竟赤眉军是以残暴冷酷著称的,赤眉军也是数量多而闻名的,赤眉军更是以报复立世的。打了人家一巴掌,人家自然会来索还的。想到以后冤冤相报何时了,刘嘉惊恐了、害怕了、担忧了,最后苦思冥想了,想出了寻找靠山这条出路。

这个靠山的人选自然是刘秀了。原因没得说,主要有三点。

一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刘嘉和刘秀不单单有着亲戚关系,而且刘嘉因为家里穷,从小就被刘秀的父亲刘钦收养。虽然后来因为刘钦的英年早逝,他不得不另谋生路,但这份知遇之恩,舐犊之情却早已沉淀于心,早已铭记于怀。

二是刘嘉与刘秀发小情深。他们二人从小就“相交甚好”,长大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刘嘉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世之才贾复、陈俊都是经过刘嘉之手推荐给刘秀的。贾复、陈俊等人如今都是刘秀手下的重量级人物,说一句话都是管用的。因此,有这份友情在,也是刘嘉投奔刘秀的原因之一。

三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姻亲关系。刘嘉的妹夫来歙是刘秀的表哥。刘嘉爱妹妹,妹妹爱来歙,来歙爱刘秀,结果爱到深处情自浓,刘秀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日新月异的实力吸引了刘嘉,刘嘉对刘秀“甚敬亲之”。而刘嘉厚道的处世风格和纯朴的风格也吸引了刘秀,刘秀对刘嘉“甚亲敬之”。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嘉归顺刘秀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本着就近原则,刘嘉决定直接投入邓禹的部队。毕竟此时邓禹在军事行动上不顺畅,自己的生力军加入后,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为此,他派自己的丞相李宝打先锋,深入邓禹的军营商谈归顺之事。

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李宝身上。这个李宝虽是文武全才,而且是给赤眉大军当头一棒的大功臣,但在投降事宜上,他和刘嘉的想法却大相径庭。刘嘉想寻找“庇护伞”,而李宝却想“单飞”。偏生刘嘉就派怀有二心的李宝去谈判,结果能成吗?

答案不言而喻。果然,在李宝的故意“怠慢”、有意“刁难”、存意“拆台”下,事情非但黄了,而且闹大了。接连失利、焦头烂额的邓禹,面对李宝火气十足的无礼,气得一佛出窍,二佛升天,最后忍无可忍,怒不可遏之下,直接把李宝给斩杀了。

这就是意气用事,这就是血气方刚,这也直接引来了“冲动的惩罚”。李宝的弟弟听闻噩耗,一怒之下,起兵为兄报仇雪恨,结果成功斩杀了邓禹手下的一员猛将。双方爆发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恶战自然在所难免。

与赤眉的血海深仇还没有报,居然又上演了血淋淋、赤裸裸的“窝里斗”,邓禹在处理李宝事件上显然欠气量、欠策略、欠火候、欠智慧。这样一来,原本就呈下降趋势的邓禹人气指数再度下降,一落千丈,可以说是低到了极点。

长此以往,军将不军,士将不士,兵将不兵。面对全军溃散的危机和信号,当局者迷的邓禹自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好在有一个人站出来,及时为他排忧解难。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秀。

刘秀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我知道赤眉的命门所在,就由我来降服他们好了,这事你就不用多操心了。

信笺委婉而客观,既给邓禹保存了面子,又表达了心迹,要把西征的指挥权收回来,请邓禹主动率军回巢。

可以说刘秀给了邓禹一个很好的台阶下,邓禹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还能保存最后一丝颜面。然而,心高气傲的邓禹岂是服输的人,岂是狼狈回归的人,他想方设法就是赖在前线不肯撤军,妄图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然而,在和赤眉军的“对手戏”中,他还是接二连三地被打得落花流水。

自酿的苦酒自己喝,自酿的苦果自己咽。邓禹还在默默品尝痛苦的滋味时,刘秀坐不住了,他这回不再选用“柔功”了,而是改用“硬功”了。他做出了易主换帅之举,派出了“大树将军”冯异出马,代替邓禹。

乘胜追击败赤眉

作为刘秀的左膀右臂,邓禹和冯异这对“双子星座”原本深受刘秀的器重和宠爱。在打江山的征途中,刘秀也分别给他们委以重任,一个东伐,一个西征,可谓人尽其才,知人善用。

事实证明,两人都没有辜负刘秀的期待,冯异在东伐中大获成功,拿下洛阳作为见面礼献给了刘秀。而邓禹虽然在行军途中犯了错误,但最终还是拿下了长安。然而,随着赤眉军的反扑,邓禹年轻、经验不足等缺点便暴露出来了。为了不至于西征大军走到全军覆灭的下场,刘秀派出冯异出马,取代邓禹,显然是在万不得已之下使出一着险棋。毕竟这样不但让邓禹难堪,而且胜负也是个未知数。

人生难得几回赌,邓禹在和赤眉军的豪赌中失利了,刘秀在派冯异为帅的这次豪赌中已经不容有失。为此,在冯异挂帅前夕,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赠物。他赠给冯异豪华战车和七尺宝剑。

第二件事:赠言。刘秀把冯异送到首都郊外,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家常话,概括起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阐述三辅一带的现状——一穷二白、白骨露野。三辅一带连受王莽、更始的祸乱,再加上赤眉的蹂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说反抗,连倾诉的地方和对象都找不到。

二是说明这次讨伐的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征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对那些图谋不轨之人、兴风作浪之徒,采取的策略是抗拒从严;对那些投降的人,采取的策略是坦白从宽。对劳苦大众,要及时疏导,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总而言之,征伐不一定非要略地、屠城,重要的是在于平定安顿百姓,维持社会稳定,获取人心。

三是提出了建议和忠告——严以修身,严于律己。刘秀指出有的将军虽然擅长打仗,但却喜欢烧杀抢掠,希望冯异作为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大师级人物能珍惜机会,好自为之,传承和发挥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良好风格,严格约束部下,千万不可给地方再添麻烦,给百姓添灾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冯异果然不辱使命,不负厚望,不留遗憾,他所到之处,广施仁义、善施仁爱、乐施仁德、多施仁威,最终取得的效果也是看得见的。雄居各地的豪强们纷纷以投降的形式迎接汉军的到来。看来,文明之师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大军行至华阴一带时,冯异遭遇到了赤眉军,结果冯异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和敌人相持两个多月,十战十胜,最终取得了俘敌五千的战果。看来,威武之师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而对冯异来说,好消息接踵而来。一是获得了名。接到战报的刘秀大为高兴,马上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二是获得了利。邓禹的西征军很快渡过黄河与他会师了。

两军会师,冯异高兴,终于可以抱团取暖,有了可以做大做强的坚强后盾了。

两军会师,邓禹更高兴,终于可以抱头痛哭,有了可以扭转败局的本钱了。

然而,两人相见容易相处难,高兴过后,很快就是郁闷。原来,两人在军事行动的路线方针上有很大的分歧。

邓禹急,他急着去找赤眉报仇雪恨,急着挽回失去的面子,急着戴罪立功,总之一句话:急功近利。

冯异静,他静观赤眉大军的动态,静候赤眉大军不战自乱的发生,静待作战的最佳时机,总之一句话:静观其变。

面对邓禹的蠢蠢欲动,冯异马上进行了善意的劝告:“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敌人人数多、地盘大,如果我们急于一时,以硬碰硬,肯定难以战胜敌人。现在我们只要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即可。赤眉大军现在缺衣少粮,肯定难以坚持,到时候我们再分兵合围,便可大获全胜。”

然而,此时利令智昏的邓禹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

此时的邓禹和冯异一个南辕,一个北辙。邓禹因为坚决不听冯异之言,马上派部将邓弘率领大军主动去找赤眉交战。结果两军大战了一天也没有分出个胜负来。为此,赤眉军很快使出了一招兵不厌诈之举,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鸣金收兵。主动装作失败的样子,大举撤军。这“诱敌计”是示弱之举、诱敌之策,主要目的是吸引汉军来追。

第二步:撒豆成兵。他们遗留下很多辎重,事先在粮车上装满泥土,上面盖一层豆子。这“苦肉计”是示爱之举、惑敌之心,主要目的是让汉军在争抢豆子的过程中,不战自乱。

第三步:勒马回兵。眼看时机已到,他们马上杀个回马枪,这是示威之举、慑敌之心,主要目的是收获战斗的胜利果实。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赤眉军显然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汉军求战求胜心切的心里,使出“诱敌计”“苦肉计”,可谓环环相扣、精妙绝伦。这样的局面只怕连神仙也挡不住,更何况邓弘不是神仙,乃凡夫俗子。所以结果没有悬念,汉军大败。最后好在邓禹和冯异及时派兵前去救援,才抵挡得住如潮水般的赤眉大军。

吃一堑长一智,按理说邓禹应该吸取教训,老实安分地待在军营里,好好反省,以待天时才对。然而,急于搬回老本营的邓禹此时已然像是走火入魔了一般,仍然我行我素,坚决对赤眉主动出击,妄图能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的确,邓禹也有他的苦衷,因为留给他西征的时间不多了。刘秀派冯异已经是将他“取而代之”了,并且已经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下达了征还令。此时,邓禹只有抓住这难得的、有限的机会,和赤眉决一死战,这是他唯一可以改变现实、改变命运的机会啊!

然而,事实再次证明,邓禹没有创造奇迹,而奇迹也不属于他这样没有准备的人,手下的士兵多数是老弱病残幼,再加上伤病饥饿疲劳,这样一支“残败不全”的部队,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了,还能创造胜利的奇迹吗?

邓禹和赤眉军的再次交锋,结果可以引用《后汉书·冯异传》的记载:“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就连大司徒邓禹也只带了二十四铁骑逃往宜阳,最后回到了洛阳。

输得体无完肤,连裤衩也输掉了;输得一无所有,连尊严也输掉了;输得凄凄惨惨,连人格也输掉了。

自觉无法向刘秀交差,邓禹做出了负荆请罪之举:把自己的大司徒和梁侯的印绶交给刘秀,说道:“我有罪,我请辞,我谢罪。”

刘秀此时百感交集,他接过了印绶,马上又把梁侯的印绶还给邓禹,回道:“罪不在你而在我。”

刘秀这样善待一个败军之将,既是给自己颜面,又是给邓禹颜面,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另一员将才冯异有信心。他相信,凭借冯异的才能,一定会在逆境中闯出一条新路来。

事实上,刘秀的期待果然没有错,冯异的确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人,因为很快他为刘秀带来了久违的胜利。

原来,当邓禹贪功冒进,兵败如山倒,带领二十四铁骑而逃时。冯异的情况更糟,他只身而逃,在逃跑的过程中,连战马都跑丢了,最后是光着脚丫子跑回溪阪大本营的。

“丢人”后的冯异痛定思痛,最终决定智取赤眉。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现在少了猪一样的队友,冯异反而可以放开手脚,放开束缚,大干一场了。于是他马上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收其散卒,坚壁不出。

第二步:重整旗鼓,召集诸营保数万。

第三步:磨刀霍霍,与赤眉军“约期会战”。

养精蓄锐的最终目的是和赤眉军“约期会战”,为此,冯异没有选择以硬碰硬——力拼,而是以柔克刚——智取。策略叫“出奇制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包装是一项技术活。他从军中挑选了一批精兵,并且对他们进行了精心的包装,又是换服装,又是画眉毛。一番打扮后,这批精兵立马完成了质的变化,成了“准赤眉军”,然后让他们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埋伏。

第二,诱敌是一项危险活。等“约期”到时,赤眉军一大早便派出一支“万人团”组成的先头部队来进攻冯异的部队,冯异却只派了几千人马去迎敌。一个逞强,一个示弱,得势不饶人的赤眉大军觉得现在是一举吞并汉军的绝好时机,于是大手一挥,全军出动杀向汉营。冯异也不是缩头乌龟,马上也“纵兵大战”,于是一场激战上演了。

第三,出奇是一项轻松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拉锯战中,赤眉军由一鼓作气的以求速胜,变得士气渐衰。这时候,该是冯异亮剑的时候了,他大手一挥,一声令下,埋伏的“伪赤眉军”开始登台亮相了。

一样的衣服,一样的红眉毛,如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双胞胎”。赤眉军又惊又奇,又恐又慌,于是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对“伪赤眉军”行注目礼。而“伪赤眉军”却不讲客气,马上对赤眉军动刀子,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样的装束,分不清敌友,赤眉军惊恐之下只有溃败的份儿了。结果没有悬念,兵败如山倒。

接下来,就看冯异的表演了。

一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乘胜追击,根本没有让赤眉军有喘息的机会,一直杀到崤底(今河南省洛宁县)。

二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崤底,汉军彻底击溃了赤眉的主力,赤眉大军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投降,冯异自然爽快笑纳。最后,投降的就有八万人之多。

大胜,西征军取得的空前大胜,奠定了关中的战局。

大捷,西征军取得的绝后大捷,赢得了博弈的先机。

听闻消息,刘秀自然高兴得手舞足蹈了。他也马上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以书信的形式给冯异以嘉奖。刘秀在信中明示冯异,军功簿里已经记下了你的大功,朝廷正拟论功行赏,少不了你的高官厚禄。

第二,以严阵以待的形式堵赤眉的退路,主要体现在“一主两翼”的部署上。

“一主”是指令大司马吴汉亲自挂帅布防。

“两翼”是指令破奸将军侯进屯兵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驻守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以绝赤眉东退之路。

网已布下,只等鱼儿上钩。

事实证明,不需要任何诱饵,赤眉这条超级大鱼已迫不及待地往里钻了。

赤眉大军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

原因一,败了。赤眉军被冯异打得丢盔弃甲,且不说阵亡无数,单是被俘的就是近十万人。人生可以经历风霜雨雪,却经不起这样的瞎胡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赤眉军大军如此溃败之下,只能选择逃这一条路了。

原因二,饿了。对赤眉大军来说,他们面对的不单单是失败,还有苦难,而这个苦难里最难熬的又是饥饿。自从拿下长安,虽收获金银珠宝无数,但粮食却是颗粒无收。赤眉军虽然个个富得流油,但温饱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如今,他们已饿得两眼昏花、四肢无力,只能选择逃这一条路了。

败了,饿了,逃了。赤眉军无路可走,只能这样选择。

等了,待了,歼了。汉军严阵以待,自然不会放过到手的猎物。

衣冠不整,毫无斗志;信心不足,激情减退;食不果腹,体无完肤。这样一支队伍,面对刘秀布下的“口袋阵”,震惊之下不知所措。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是精疲力竭,毫无战斗力了,震撼之下不知所为。经过一场大溃败,他们已是强弩之末,毫无支撑力了。

前进无门,后退无路,赤眉军决定投降。他们很快推选出了一个代表去谈判,目的很明确,争取集体的政治待遇和个人的官帽。

刘盆子的哥哥刘恭光荣地担当了这一职责。

“刘盆子率百万之众归降,您怎么对待他们呢?”刘恭到了刘秀那里,单刀直入。

“缴枪不杀,投降不死,请恕不封。”刘秀斩钉截铁地答。

此时走投无路之下,能保证不死已经是一种格外恩惠了。刘恭把刘秀的话带回去传达给众人时,赤眉大军上下一致决定归顺刘秀。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建世皇帝”刘盆子率樊崇、徐宣等三十多名赤眉高级将领正式向刘秀投降。

为了显示诚意,他们也学当初刘玄的样子,做了两个举动:一是光着身子,肉袒而降;二是跪拜于地,献上传国玉玺。

对此,刘秀欣然笑纳。

很快,十多万赤眉军都选择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们把武器全部放在一起,结果堆积如山——像宜阳之西的熊耳山一样高。

善恶终有报

面对刘盆子率众投降,刘秀马上进行了“回馈”和“表示”。

首先,是赠饭。

对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赤眉军来说,吃饱喝足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如果不是因为饥饿,他们开始也不会从长安撤出去,让邓禹白白捡了便宜。如果不是因为饥饿,他们也不会急于求成,上了冯异的当。如果不是因为饥饿,还剩下十万之众的他们也不会选择投降。

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赤眉军心里真实的想法。

饿了好久,才熬到这一天;盼了好久,才盼到这一天。十万赤眉大军面对白花花的米饭、香喷喷的热菜,个个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吃饱肚子后,他们无不对刘秀感恩戴德,交口称赞。

有奶便是娘,有饭便是爹。因此,不管是不是嗟来之食,赤眉将士们都把刘秀当“亚父”一样对待,当“神父”一样景仰了。

其次,是赠言。

第二天,刘秀在洛水河畔举行超级“阅兵仪式”。只见汉军列阵于洛水,旌旗招展,兵威严整,盔甲闪烁,铁盾如麻,好不威风凛凛。

刘秀意气风发地绕场一周,“阅兵”仪式结束后,他马上开始“阅人”了。

第一个被“阅”的人是在台下充当观众的刘盆子。

刘秀对刘盆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认为自己该不该死呢?”

“该死。”刘盆子说着,顿了顿,话锋一转,“虽然该死,但幸亏遇到您这样的仁厚君主,您大发慈悲赦免了我们,让我们能有机会为您效劳。”

刘秀被逗乐了,笑道:“看不出来,你小子倒是蛮机灵的,看来我们刘氏宗族都是聪明人啊!”

刘盆子顺利过关。

第二个被“阅”的人是赤眉降军中真正的“带头大哥”樊崇。

刘秀对樊崇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对我服不服气啊?如果不服气,如果后悔了,我可以放你们回去,咱们再较量一场,看谁能真正笑到最后。”

面对刘秀突如其来的“阅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樊崇表现有二。

一是惊如云雾,呆若木鸡。

二是哑口无言,沉默是金。

好在一旁的徐宣出来为他解了围:“我们出长安东都门时,就是打算归顺您的。当然,这样的大事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几个高层一起谋划部署,而没有告诉众人。现如今我们已经归顺您,人人都欢天喜地的,怎么会后悔、不服气呢,更别提会有遗憾了。”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奉承之言、谄媚之语,刘秀喜忧参半。喜就不用说了,人都喜欢听好话,这么多的好话能不高兴吗?忧的是赤眉降军这种两面三刀的作风。于是他说了两句点评的话。

第一句话:“你是铁锈中的金子。”

第二句话:“你是平庸中的天才。”

第三个被“阅”的人不是个人,而是集体。

刘秀给赤眉首领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揭露赤眉首领们的“昏庸无道”,引用《后汉书·刘盆子传》的原话就是:“诸卿大为无道,所过皆夷灭老弱,溺社稷,污井灶。”

第二层意思:肯定赤眉首领们的“三大善事”。引用《后汉书·刘盆子传》的原话就是:“攻破城邑,周遍天下,本故妻妇无所改易,是一善也;立君能用宗室,是二善也;余贼立君,迫急皆持其首降,自以为功,诸卿独完全以付朕,是三善也。”

第四个被“阅”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天下人。

刘秀以诏书的形式,发表了这样一道胜利宣言,表达了三个观点。

一是自我加压,自我调节。阐述以刘盆子为首的赤眉军的罪行:群贼纵横,盆子窃尊号,乱惑天下。

二是自我吹捧,自我陶醉。吹嘘自己如何打败赤眉、如何降服赤眉:朕奋兵讨击,应时崩解,十余万众束手降服,先帝玺绶归之王府。

三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说明这些胜利“功成不在我,斯皆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朕曷足以享斯哉!”

最后,是赠物。

刘秀给赤眉大小首领们三个福利:一是安家,给予洛阳城镇“农转非”指标,可与家人共同居住在洛阳;二是安身,各分配住宅一套;三是安居,各赠田地二顷。

而与此同时,刘秀宣布,对赤眉军愿意留在部队的,直接编入汉军营寨中,军饷待遇和汉军一样。不愿留在部队的,准许他们回乡安居乐业。这样总算安定了赤眉军的军心。

尽管刘秀言语极为刻薄,但还是恪守承诺,奉行誓言,对赤眉军将领和士兵们可谓仁至义尽,但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

原赤眉军的“傀儡皇帝”刘盆子摇身一变,成了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侍从官。老天似乎格外眷顾他,不久,他就双目失明了,于是,只能选择“内退”。

对此,心怀怜悯的刘秀启用专项资金,供养刘盆子的后半生,直到他终老入土为安。

原赤眉军的“带头大哥”樊崇摇身一变,成了“超级小弟”。刘秀言语上的羞辱和现实的落差让他失去了应有的平常心。于是,这年七月,他带领助手走上了谋反之路。这种鸡蛋碰石头的行为自然没有好下场了。谋反未遂,他被格杀勿论。

随着赤眉军标志性人物的消失,这支部队的彻底消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原赤眉军的“双子星座”杨音和徐宣摇身一变,成了“绝代双农”。他们两个告老回乡,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田原隐居生活,最终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逍遥生活中平安地过完了一生。他们当真是看得清世道,放得下心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啊!

总而言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生的悲欢离合、血泪苦难,或许在某一刻早已定格成永恒。有错过,有迷失,有遗憾,有欠缺,所有的种种构成了人生之路、岁月之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77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