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朝真好玩——作揖,99%的人只会装模作样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35:39 0


现代人多数都是“光说不练”的好手。熟人见面问好,不再握手或者是用肢体语言,而是打个招呼了事。

古代人的生活可比现在丰富得多,见面问好的礼数自然也多。熟人见面,嘴上问好不算,还得作揖。

作揖,你可能认为你也会作揖,可是实际上,你那不是作揖,是作样。

至于作揖的规矩,现在的人知道的少之又少。

打开《金瓶梅》,从头到尾你都会看到作揖。虽说,明代人也作样,但人家的样子作得地道,毫无破绽。

(一)

明代的作揖叫唱喏,是一种见面礼,这在《水浒传》中也常常出现。

《金瓶梅》满书皆是作揖,可揖与揖有别。其中,常见的一种是“深揖”。第2回,潘金莲初遇西门庆,误将支帘的竹竿打了路过的西门庆。“这妇人情知不是,叉手望他深深拜了一拜……那人一面把手整头巾,一面把腰曲着地还喏道……”

“还喏”即还礼作揖,“腰曲着地”就是深揖,这是西门庆的素养,更是撩妹的法宝。他初见李瓶儿时,也是如此。

《金瓶梅》第13回,西门庆留心李瓶儿已久:“虽故庄上见了一面,不曾细玩其详。于是对面见了一面,人(李瓶儿)生的甚是白净,五短身材,瓜子面皮,生的细弯弯两道眉儿。不觉魂飞天外,魄散九霄。忙向前深深的作揖。”

深揖是个有历史传承的动作,不是明代人的发明。

《汉书·高帝纪上》记载:“沛公(刘邦)方踞床,使两女子洗。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唐代的颜师古对此注释说:“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长揖”,顾名思义,必然是要么时间很长,要么(手往下的)距离很长的作揖。根据颜师古的注释,“长揖”的动作应该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此外汉代人作揖时一般有鞠躬的动作,于是也就有了长揖礼。

长揖其实就是深揖,这种深揖礼是仅次于跪拜的礼节。长揖礼作为十分尊重的礼仪,从汉代一直流传到清代。

明代《警世通言》第40卷:“有真君弟子曾亨入于城市,见二少年,状貌殊异,鞠躬长揖。”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到,明代的长揖确实是要鞠躬的。

《金瓶梅》第13回:那西门庆忙屈身还喏,说道:“不敢。嫂子(李瓶儿)这里分付,早辰一同出门,将的军去,将的军来,在下敢不铭心刻骨。”

“屈身还喏”,即鞠躬长揖。小说家常有“打躬作揖”之语,大多此谓。

时间越往后,作长揖的人就越少,到晚清时期,学者叶名澧在《桥西杂记》中说:“三十年前见诸先生前辈,宾主相揖,举手必至额及地,今此乡里偶一见之。”

时代变了,风俗、礼数也在变。

(二)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作揖?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学者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对于作揖,这两人的解说基本一致:拱手。

《金瓶梅》第47回:“西门庆、夏提刑从衙门中散了出来,并马而行。走到大街口上,夏提刑要作辞分路。西门庆在马上举着马鞭儿说道:‘长官不弃,降到舍下一叙。’把夏提刑邀到家来……饮酒中间,西门庆慢慢题起苗青的事来……彼此推辞了半日,西门庆不得已,还把礼物两家平分了,装了五百两在食盒内。夏提刑下席来,也作揖谢说道……”

揖在古代生活中无处不在,见面、告辞、致谢、赔礼……都离不开作揖。

揖,《说文》:“攘也。”《礼记·曲礼》曰:“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趋”是迈小步快向前,在古代是个极尊敬的动作。“拱”,即双手抱拳。

《尚书·大传》以“拱手抱鼓”来形容。正立而拱手,以示恭敬之意,拱手时手举至齐额,双臂伸直,即揖礼。

《礼记·檀弓》又云:“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自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凡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此谓尚左;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此谓尚右。

中国古代尚左,因为左为阳,阳则主生,所以吉拜之礼尚左。凡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皆尚左。这是正常的行礼,是吉拜。

但是,若居丧期间的凶拜之礼皆尚右。因为右为阴,阴主杀。而古代女性行礼、吉拜,也是尚右。男左女右,这是行礼上的男女之别。

《周礼》记载,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根据《周礼·秋官·司仪》的诠释:“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汉代大学者郑玄云:“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为土揖,推手小举之为天揖,推手平之为时揖也。”

揖礼为站立之态行之,先拱手,然后向前略推。郑玄所云是依据手之高低,即《周礼》的“天揖、时揖、土揖”。

《金瓶梅》第35回:“正饮酒中间,只见玳安来说:‘贲四叔来了,请爹说话。’西门庆道:‘你叫他来这里说罢。’不一时,贲四身穿青绢褶子,单穗绦儿,粉底皂靴,向前作了揖,旁边安顿坐了。”

这是明代人作揖的动作,但是,到了清代后期,作揖的动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清进士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四拜跪》中写:“古之揖与今异,今揖举手至额,自下而上。古揖则下手至地,自上而下,古之揖,今戏剧所行是也。”

清以前,作揖是由上向下,到清代时,服饰由宽袍大袖变为马蹄箭袖后,官员的袖手变为垂手,作揖是从下往上的。

(三)

作揖,是男人们的事,女性一般是不作揖的。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

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在左手上)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多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金瓶梅》第18回:“月娘便道:‘既是姐夫会看牌,何不进去咱同看一看。’经济道:‘娘和大姐看罢,儿子却不当。’月娘道:‘姐夫至亲间,怕怎的。’一面进入房中,只见孟玉楼正在床上铺茜红毡看牌,见经济进来,抽身就要走。月娘道:‘姐夫又不是别人,见个礼儿罢。’向经济道:‘这是你三娘哩。’那经济慌忙躬身作揖,玉楼还了万福。”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的白话小说,特别是《金瓶梅》并不支持此说法。

《金瓶梅》第18回:“午间请经济进来吃一顿饭,月娘陪着他吃了一回酒,只见潘金莲掀开帘子走进来……月娘道:‘此是五娘。姐夫也只见个长礼儿罢。’经济忙向前深深作揖,金莲一面还了万福。”

明初朱元璋废除胡跪(单腿跪)礼,推行揖礼。《大明会典·卷五十九》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令:“凡属官见上司官,必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凡揖礼、下见上躬身举手齐眼为敬、上官随坐随立无答。其次下官举手齐口、上官举手齐心答之。”

《金瓶梅》第33回:“韩道国铺子里不该上宿,来家早。八月中旬天气,身上穿着一套儿轻纱软绢衣服,新盔的一顶帽儿,细网巾圈,玄色段子履鞋,清水绒球儿。摇着扇儿,在街上阔行大步,摇摆走着。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内中遇着他两个相熟的人:一个是开纸铺的张二哥,一个是开银铺的白四哥,慌作揖举手。”

揖礼适用于所有人,百姓间的礼数如此,官员之间的揖礼亦然。

《金瓶梅》第76回,西门庆向宋御使送礼。宋御史(宋乔年)深谢其炉鼎之事:“学生还当奉价。”西门庆道:“奉送公祖,犹恐见却,岂敢云价。”宋御史道:“这等何以克当。”一面又作揖致谢。

大明一朝揖礼之多,在《金瓶梅》中可见一斑。如今,古风不再,倘若还有人作揖,一是装模作样,再就是老古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