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商业——市镇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16:22:23 0


当代常乡镇连称,古代则市镇并列。市,作为贸易场所,见于远古,而镇在宋以前是指军事设防地。宋以后,镇的经济贸易功能增强,市镇性质逐步接近,故在一些地方志中出现“市镇”条目。明代已把市镇作为同一概念。如弘治《吴江县志》称:“人烟辏集之处谓之市镇。”正德《嘉善县志》说:“大曰都邑,小曰市镇。”但市镇仍略有差异。古代,市的规模小于镇,与当代市大于镇不同。“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一《市镇》),“东南之俗,称乡之大者曰镇,其次曰市,小者曰村曰行”。镇比市有较多的军事、行政职能。

市镇形成的途径清代节日集市

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水陆交通运输的显著改进,是市镇产生的历史前提。具体说来,市镇的形成有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其一,由军事据点转化为行政和工商业市镇。

宋建隆三年(962)十二月癸巳诏置县尉,削夺镇将干碍地方政治,确认市镇为县市和草市之间的市场建制。设监镇官,仅负责安全保卫,防盗,防火,并征税榷酤(雀沽)。由此形成了一批镇市。宋以后,一些地方由军事据点变成商贸中心的情况经常出现。如天津卫,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纯粹的军事防地,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后成了华北大商贸城镇。又如浙江乍浦,宋代为水军防地,明初,筑城于此,变成了海滨一都会。上海宝山县月浦镇系军事重镇,驻兵较多,附近居民因设肉庄、茶酒、杂货等店,逐步成为工商业市镇。

其二,因厅县、行政、税务机构之设而形成的市镇。如明清时,川沙抚民厅设立后不久,在其周围就兴起了曹家路、顾家路等镇;南汇、奉贤等地立县后,在其境内分别出现了沈庄、航头、青村港、松隐、吕巷、干巷等镇。宋代所设的上海、青龙、黄溪、南桥、北桥、大盈、亭林、蟠龙、凤泾、白牛等榷税务,后来都逐渐发展成市镇。

其三,由草市、墟、店上升为镇市。开封的草市镇、泰州的柴墟镇、河南省的社旗镇(原名赊旗店)等一批市镇都是由此而来的。

其四,“因利聚人,因人成邑”,在盐井、盐场、煤铁矿附近自然形成许多市镇。煮盐、冶铁、采矿是有利可图的事业。早在西汉文帝时,就有成千的人聚集在深山穷泽铁矿和盐井、盐场周围。其所需物品一部、大部或全部仰赖于市场,从而自然形成许多工商业市镇。四川是我国著名井盐产区,那里的许多市镇都是因盐而聚人形成的。这从镇名即看得很清楚。如“井研镇”,以及由镇发展而成的“井研县”的名称,都是取自在县南7里的“井研”盐井。“旭川县”亦是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为名的。有名的自贡市的一部分贡井前身叫“公井镇”,后升为“公井县”,其名字来自该县镇内的盐井“大公井”。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如浙江的“盐官镇”,上海东部沿海地区的下沙、周浦、新场、青村(奉城镇)、漕泾、一团、泰日桥镇等,都是因盐而成的镇。

唐山镇原系唐山附近一小村乔头屯村,自清光绪五年(1879)开平矿务局成立,其煤井设在村西,乃建造房舍,兴立街市,遂与乔头屯村连为一片,始有铺户,渐成市面。以一、六日为小集,四、九日为大集,设立银粮市以定涨落,经营有日,始成一镇。而铺户所售之物品,多系日用所必需。

其五,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上的村落,由于车船来往不断,商贾行人络绎不绝,而出现为行人服务的店铺、饭馆、酒肆、旅馆,并最终形成市镇。如浙江嘉兴地区的皂林铺,旧时荒落,但因“民居夹运河”,交通便利,从而变成“店肆蝉联,商槎猬集”的市镇。开封西南45里朱仙镇的出现、繁荣乃至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就是因为它位于贾鲁河畔,水运粮货方便,宋以后,汴河淤塞,贾鲁河成为开封惟一的对外水道,朱仙镇成为开封航运终点之故。天津周围的镇也都出现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处:西北部的西沽、丁字沽、北仓、大红桥、杨柳青镇紧靠北运河和南运河;东南部的大直沽、灰堆、双港、咸水沽、葛沽、新城和大沽是南北洋航线通往紫竹林的必经之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挖掘现场其六,世族大家聚居地形成市镇。据《后汉书·张霸传》,张霸子张楷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明弘治《嘉兴府志》卷十四载,桐乡县魏塘镇是巨姓魏氏聚居地,自宋代开始,他们在这里修筑池塘,建造房屋,聚商贸易成市,后升为镇。奉贤县东新市镇,建于明代,御史宋贤因其距城远,贸易不便,拓旧居空闲之地,设店集商,互通有无,乡民称便,把它称为新市,后为有别于新寺镇,而改为东新市镇。

其七,府州县官设立市镇。广东琼州府崖州的和集市系知州彭宁、指挥王祥所设;后知州王铎在此建屋立匾,称为“懋迁集”,再后,知州徐琦和林铎建店立匾,称为“和集市”,黎侗族人到集上贸易,很方便。韶州府的清平市是知府陈大纶于明嘉靖年间建立的。陕西延安府的东关市是知府王彦所立,聚四方商贾贸易于此。河南尉市县白家潭市是知县于嘉靖年间建立的。内乡县的西峡口原不开集市,知县以其离乡遥远,商民贸易不便,令每月一、五日开市。

其八,因重大水利工程兴建而形成市镇。如上海,自唐宋以来,陆续兴建了旧捍海塘(唐)、里护塘(南宋)、捍海土塘(明)、外土塘、华亭东石塘和彭公塘(清),在这些海塘附近的交通要道上,逐步形成了江湾、月浦、高桥、大团、塘外、钱桥、四团仓、北蔡、合庆、下沙、航头、竹桥等十多个市镇,贸易日盛。

市镇的命名方式

市镇名称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以姓氏命名者。许多镇市是在墟、集、店、街等原始农村集市,乃至村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许多村庄墟集的名称都是取自聚居在这里的某一大家族的姓氏,故市镇以姓氏命名者甚多。秀水县的濮院镇:宋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云翔从高宗南渡,居于此。元大德间名永乐市。濮氏构居,开市街,召民贸易,遂因以名镇。秀水县的王江泾镇:旧有王氏、江氏所居,因以名镇。魏塘镇:魏氏在此筑塘起屋,聚商贸易而成,故名。嘉兴县王店镇:工部尚书王逵构屋于梅溪,聚货贸易而成,故名王店。川沙县张江栅镇:张江于明代在此建市舍而成,故名。嘉定县罗店镇:罗升于元代所创,因以其姓氏为名。朱仙镇:相传为战国信陵君的谋士朱亥故里,朱导演“窃符救赵”,使信陵君名垂青史,朱亥也被后人尊称为朱仙,其故里被称为朱仙镇。

第二,以当地物产命名者。嘉兴新篁镇:原系荒村,明代成为一大镇,因地多竹,故名新篁。天津杨柳青镇,因杨柳繁茂而得名。“直沽(天津)南头杨柳青,昔时杨柳今飘零”。著名的长芦盐务管理局原设在长芦镇,长芦之名源于该镇周围生长着许多芦苇。太仓茜泾镇:因此地盛产茜草而得名。油车港镇:因当地多油坊而得名。

第三,以当地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命名者。青浦县双塔镇,居民多以驾船为生,这种船叫双塔船,因而得名。桐乡县炉头镇,因有许多冶铁炉而得名。

第四,以所在地地理特征命名者。归安县埭溪镇:因该镇在发源于莫干山之水所成之溪及拦挡溪水激流的石埭附近,故名。唐河县源潭镇:因附近有泉源流出之水成潭而得名。

市镇大发展分布不平衡

工商业市镇源远流长,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稀疏出现,见于记载,宋以后迅速发展,明清许多地方志中都有“市镇”或“镇市”条目。

据有人统计,宋代全国有1106个县,1644个镇,平均每县1.5个镇。

据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镇聚》(中华书局1990年版)载,元代长安17县共34镇,平均每县2镇,最多者5个镇(咸宁、蒲城),最少者1个镇(同官、富平、华原、咸阳、临潼、奉天、乾祜等县)。以每县平均2个镇计算,全国约有2000余个镇,比宋代增加不少。

有人据宋代《元丰九域志》记载,推断明代小城镇数超过2000个,集市估计不低于4000个。明代,全国,特别是东南地区,市镇增加甚多。如苏州7县有95市镇,平均每县约14个;松江府3县有62市镇,平均每县约21个市镇。

清初苏州府内9县有103市镇,平均每县11.4市镇;太仓府属4县有41市镇,平均每县10.3市镇;松江府属8县有96市镇,平均每县12市镇;杭州府属9县有85市镇,平均每县9.4市镇;湖州府属6县有22市镇,平均每县3.7市镇。清初苏州、松江境内平均每县市镇少于明代,是因为清初工商业市镇曾受到破坏。据记载清兵攻占松江府城后,焚烧杀戮,使“云间锦绣,顷刻化为瓦砾之区”。但清中叶以后,工商业市镇随着经济的恢复而发展。清后期,苏州府所属12县有287市镇,平均每县18.4市镇;松江府所属7县有235市镇,平均每县有33.6市镇,大大超过了明代这两个地区每县平均市镇数。清嘉庆年间,上海地区有市镇151个(不含崇明县),清末(1911)达476个(包括崇明县),其中现今上海的9个郊县和10个县治级城厢镇绝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四川省清嘉庆前后约有场3000左右,清末,约达到4000场。当时四川有142厅州县,平均每厅州县约有28个场。

据美国学者施坚雅研究,清末(1893),除东北和台湾外,全国约有村庄80万个,人口397百万;各类城镇市集3.9万个,人口3531.4万。其中,城市958个,人口2046.3万,市镇2319个,人口493.9万,小集市35723个,人口991.2万。当时全国有1287个县,平均每县有1.8个市镇,27.7个小集市。而集镇往往混在一起,不易分开,且按其规模,有时市镇不一定比集市大。市镇和集市加在一起共38046个,平均每县有乡镇集市约30个(29.5个)。

据沈祖玮估计,约7万个。

据慈鸿飞《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未刊稿)估算,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2000~20000之间人口的镇约为1.6万个,镇集总数约为5.8万个。

乡镇集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说来,南方较为密集,北方较为稀疏,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市镇尤密,北方的口北(张家口以北)更疏。这与全国城市集中于东南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据《山东通志·舆图志》载,清末,山东有107个县(州包括在内),共587个乡,195个镇,1929个市集。需要说明,在195个镇中,包括“约”16,“都”69。减去此数尚有110个镇,平均每州县1.03个镇,18个市集。该志中,“镇”与“市集”是分别统计的,但从所附地图看,有些“镇”被包括在“市集”之中了,如齐河县市集36,无镇,可地图上却有4镇。将镇和市集加在一起,共2039个,平均每州县为19个乡镇集市。不但少于东南苏松地区,而且也少于西南的四川省。

乡镇市集在同一省区各个州县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据上引资料,清末山东省有107个州县,其中拥有9个市集以下的共23个,10~19个市集的共47个,20~29个市集的共20个,30~39个市集的共12个,40个以上市集的共5个州县。菏泽县境内有63个市集,居全省第一位;泰安县和潍县各有46个市集,同居第二位。四川省平均每个厅州县约有28个场,但涪州则多达120个,合州73个,都超过平均数很多。

综合市镇众物杂陈

遍布全国的市镇,都具有贸易功能。其中绝大多数,众物杂陈,是综合性的农副手工业产品交易中心。

明清四大镇之一的朱仙镇,自宋元以后,输入货物有东南食货、江南竹瓷、西北山产,其中以布匹、粮食、大盐、京货为大宗。当地著名的商品有“西双泰”竹竿青酒、“玉堂号”豆腐干、“正义德”的红纸门神,是个颇为典型的综合性贸易市镇。沿用至今的京货街、杂货街、估衣街、油篓街、曲米街等,以及街上的几十家粮行、绸缎店等,就是当时货物贸易的场所。

明清时,这类市镇到处可见。大埔县三河坝市,凡鱼盐、布帛、菽粟、器用,“诸货悉备”。梁山县市镇,“聚民间日用之需”。梓潼县石牛堡场附近居民日用布帛、菽粟、农具、耕牛诸物,咸在场交易。临邑县市镇上,丝、布帛、五谷、六畜、菜菇、铁器、陶器,“靡不毕陈”。据天津商会档案记载,清末直隶文安县胜芳镇,加入胜芳商务分会的有粮、绸缎、面、陶瓷、木、杂货、醋酱、线带、苇草、铁、药材、染坊、灰煤、皮、颜料、土、首饰、茶食、书、饭庄(商)、麻、鲜果、京货、皮箱、放账、煤油、鞋、成衣、铜锡、纸、瓜菜和钱商等,他们分布在33个行业中,凡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需之物,市场上均能买到,是典型的综合贸易市镇。另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静海县独流镇商务分会董事衔名表》所列,加入该镇商务分会的99家分属酒、醋、酱、粮、油、干鲜杂货、茶食、糖稀、烟叶、羊肉、猪肉、布、木、蒲席包、草、锡器、钱行等21个行业,经营的货物亦是农林牧副和手工业产品俱全。独流镇有数千户,其中大小行铺不下千余家,也是综合性贸易市镇。

专业市镇特色鲜明

由于自然条件差异,社会分工不同,在全国出现一批专业化市镇和市场。

其一,粮食市镇与市场。

粮食收购、贩运和批发零售市场、市镇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江三角洲上的苏州枫桥市,是湖广之米的集散地。杭州府长安镇是江南、川楚米粮贸易场所。吴江县平望镇上,米麦很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居民多以贩米为业。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米市喧阗。吴江同里镇米市,官牙72家,商贾四集。德清县新市镇米行生意兴隆,贩夫客商籴粮转运于外地者,络绎于道。桐乡县皂林镇米商广集。吴江县黎里镇米与豆饼尤多。华北直隶临榆县城集只卖粮米。山西静乐县,仅有小贩,惟以钱米贸易。安徽来安县间有贸易,惟谷米豆麦之类。湖北襄阳县聚米为市。湖南平江县市镇,只卖米,不卖谷。华容县市镇,只卖谷,不卖米。四川新津县市镇,商贾或列肆居奇,或粜籴运贩粮食。广东嘉应州,“百货多,鬻于市。谁大宗?米大宗。”

方志中关于市镇粮食市场的记载很多,其名称各地大同小异,大抵北方多叫“粮食市”、“粮市”,南方多称“米市”。如陕西华州叫“粮市”,岐山县龙尾镇叫“粮食集市”;江苏句容县称“米市”,甘泉县称“米行街”,泰州称“米市街”。所谓米粮“市”“行”“街”等,都是各地市镇上大小不一的粮食贸易市场。

其二,棉花和棉布市镇与市场。

宋代,棉花经西北陆路和东南海道,从中亚和海外移植到陕西、广东、福建等地区。明清,棉花已成为衣被的主要原料。全国各地都有棉花、棉布贸易市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棉花重要产区,出现了不少以棉花交易为主的市镇与市场。江苏嘉定县新泾镇是棉花集中交易场所,新棉刚下来,即被远方来的商贩购买贩运。太仓鹤王市是著名的棉花市镇,每到秋季棉花收获之时,市肆阗溢,闽广商人挟带大量资金,航海而来,满载而归。并标明所贩系“鹤王市棉花”,以招徕买主。清道光时,上海外郭东南一带,几乎家家皆售棉花,名花市。宝山县每年棉花入市时,牙行多聚少年无赖辈,提灯收购。靖江县四门内外,乡落市镇,多有“棉花市”。山东夏津县自十字街至北门,皆为“棉花市”。秋收后,花绒纷集,望之如荼。高唐州各集贩卖货物,花布居多。棉花市每集贸易量多达数十万斤。清平县棉花市集最盛。王家庄、康家庄、仓上等处亦多买卖棉花,四方商贾云集,每日交易额数千金。齐东县有“布市”。武城县“棉花市”,每年秋季,四乡棉花云集。束鹿市镇为棉花萃集之区,每年销售不下200万斤,皆由陆路运至深州等地。栾城县只有棉花交易市场,晋豫商贾云集到这里购买。湖北汉川县棉花是贸易大宗,富商大贾携金钱来这里的市镇购买贩运棉花者,摩肩接踵,为数众多。

其三,太湖流域丝绸市镇群体。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精美的丝绸就经“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明清,江浙丝绸业很发达,其产品都是由当地市镇集中起来,运销各地的。太湖流域丝绸市镇密集,乌程县南浔镇、吴江县盛泽镇、湖州府乌青镇、嘉兴府濮院镇等便是其中佼佼者。

南浔镇西南辑里(七里)村所产辑里丝,很出名。新丝下来时,乡农赴市卖丝,非常拥挤。丝行收丝后再转卖给各地客商。盛泽镇丝绸贸易非常活跃。镇上约有千百家丝绸牙行,远近村坊织成绸子,全都拿到镇上出卖。来镇收购的客商蜂攒蚁集、挨挤不开。乌青镇设有大叶行、茧行、丝行、绸布庄收购当地出产的桑叶、蚕茧、丝、丝织品等,转卖给外地客商。牙行活跃,四方客商云集。以丝绸业为中心,造船、运输、饮食服务、银钱、典当业以及公会、公所、会馆也都发展起来了。濮院镇居民多从事丝织、接屋连檐,机声盈耳。海贝丝行绸行大量收购,丝行需资巨万,多为合伙,且与钱庄相通。绸行有京行、建行、济宁行、湖广行、周村行等。还有桑叶行、当铺,以及成百个茶酒肆、商会分所、会馆、公会、公所等。还有王店、硖石、王江泾、震泽、长安、双林、临平、菱湖、石门等众多著名丝绸市镇,共同组成丝绸市镇群体,年复一年向国内外发售大量优质丝绸。

其四,著名铁器市镇——佛山镇。

农副产品与农具,尤其是铁器交换,是绝大多数地区贸易的重要内容。早在战国时期,农民就以粟易铁器。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市镇都有铁器和农具市场。有些以生产和出卖铁器为主的市镇,径以“炉头”为镇名。浙江桐乡县有“炉镇”,长兴县有“炉头镇”。

佛山镇是最有名的铁器市镇。明清天下有“四聚”和“四大镇”之说。所谓“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四大镇”是:佛山镇、朱仙镇、汉口镇、景德镇。佛山在“四聚”和“四大镇”中均榜上有名,可见其繁荣。宋元,佛山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明代开始发展,清中叶达于鼎盛。万计,闾井逾千。百货山集,无所不备。商贾云集,会馆林立。赶集者众,往来络绎。廛肆居民,十万有奇。据载,佛山街巷1565条,铺屋58376户。店铺招牌冲天,“较京师尤大”。街巷多以所卖货物命名,墟市穿插其间。货物品种齐全,“会城(广州)百不及一”。其中尤以制造和出售优质铁器闻名海内外。

佛山炒铁炉数十个,铸铁炉百余个,昼夜冶炼,火光烛天。其产品有铁钉、铁线、铁针、炒铁、铁锅等多种。锅的品种有鼎锅、牛锅、三口、五口、双烧、单烧等。清乾隆时所铸“千人锅”,口径达192厘米,深95厘米,据说可供千人吃饭。所铸大鼎可容1石米。铸造的大炮重4000公斤。这些优质铁器行销国内外,“佛山之冶遍天下”。

其五,闻名遐迩的瓷都——景德镇。

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商代已能制釉陶,汉代已生产出瓷器。唐代,全国约有20余座瓷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河北内丘的刑窑为南北两大瓷器生产中心。北宋有五大名窑,即河南开封的官窑、禹县的钧窑、临汝的汝窑、河北曲阳的定窑、浙江龙泉的哥窑。南宋以后,瓷器生产中心开始南移。南朝陈代江西景德镇已生产瓷器,隋唐发展,宋以后大发展,其镇名即取自宋真宗时烧制的御用瓷器底部书写的“景德年制”(1004~1007)中的“景德”二字。当时景德镇仅是瓷器贸易中心,其窑户分散在附近农村,元明时生产也集中到景德镇,从此该镇成了瓷器生产和贸易中心。估计明清时,景德镇约有瓷窑300座左右,工匠十余万,来自四面八方,生产紧张。万杵之声震天地,火光照天烧,令人夜不能眠。有人称之为四时雷电镇。所产娇黄三彩、嫩绿三彩、乌金釉、五彩等佳瓷,行销全国十余省。贩卖瓷器者主要是外地商人。乾隆时,他们在镇上建立会馆,有徽州会馆、湖北会馆、苏州会馆等。作为活动场所,他们以牙行为中介,购买瓷器,并雇专人代为挑选分等、包装、担运、发货。景德镇的瓷器蜚声国内外,被称为四大镇之一。

明清,除景德镇外,还有广东石湾、浙江处州、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著名陶瓷器生产和贸易中心。

其六,典型盐业市镇——自贡。

盐是生活必需品。在海盐、井盐、池盐产地,出现了一批盐业市镇,而以四川自贡最为典型。据吴天颖《井盐史探微》载,作为自贡重要组成部分的贡井前身“公井镇”成立于南北朝时的北周,并先后成为州县的治所。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末,自贡已具备专业化盐业市镇的雏形,至清代,成为著名盐业市镇。据估计,自贡有盐业生产者、运输者、盐商贩以及服务于盐业行业的人,约有十几万或几十万。据李榕《自流井记》,自贡的“盐匠、山匠、灶头,握此三艺者约有万”,“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万家”,“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积巨金以业盐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中亦说,自贡等大盐厂有灶户佣作商贩数十万人。据林振翰《川盐纪要》估计,自贡从事盐业劳动者约十余万人,牛马数万匹,这大体是可信的。因为自流井有1707眼井,每井以50人计,有8万余人,加上贡井,共十余万,是接近实际的。自贡盐工众多,分工细致,声音四起,黑云遮天,热闹非凡。

自贡盐商资力雄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等势力最大,外来盐商中,陕西人占大部分,且最富。这些商人把川盐运到邻近省区售卖。

自贡的地名到处充满了盐味。据吴天颖统计,自贡今天依然存在的直接间接与盐有关的地名280处之多。其中以经营盐业的字号命名的6处(如老盐店、盐水店、盐店街、盐店头等);以盐井、火井命名者6处(盐水沟、火井坡等);以汲卤井命名者214处(小轿井、东源井等);以输卤笕命名者4处(大生笕等);以煎盐的灶命名者22处(正福灶等);以食盐储运命名者7处(进盐坝等);以制盐工具命名者5处(盐锅坝等);以推卤动力牛命名者7处(牛肉街等);其他与盐有关的地名4处(大盐商居住的“五云村”,祈求神灵保佑的“财神庙”等)。这些地名,保留了古代自贡的风貌:井架林立,笕管纵横,锅灶密布,火光熊熊,盐工忙碌,盐商竞争,盐担成群,盐船浮动。盐业市镇,以自贡最为典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87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