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吴诸樊是个怎么样的人,吴诸樊是怎么死的?

时代/纪元前六世纪四○年代-五○年代

王朝/吴王国第二任国王

在位/十四年(前五六一-前五四八)

遭遇/战死

传位的疑问

吴王国是一个传奇国度,跟中国(周王朝政府所辖的中原)迥然不同。楚王国跟中国也迥然不同,但吴王国跟中国的差异,可是更大。楚王国初兴时(纪元前八世纪),势力仅达鄂邑(湖北省武昌市)。还到不了鄱阳湖,鄱阳湖以东广达二十万方公里,包括肥沃的长江三角地带,还是一片蛮荒--比楚王国更为落后,那些言语特殊,风俗特殊的土著,不可能是汉民族。但是,在正统的史学家笔下,任何蛮族,只要他们搞出一点名堂,或者让中国吃了一点苦头,就拿出阿Q先生精神胜利的法宝,找一个汉民族知名之士,扣到他们头上,当他们的祖先。在这种公式下,吴王国(吴部落)的开山老祖,跟周王朝的开山老祖,就硬生生的合而为一。

吴诸樊是个怎么样的人,吴诸樊是怎么死的?

周王朝祖先群中,有一位重要首领姬亶父先生,被后世尊称「太王」,他有一堆儿子,其中三位,在青史上留下大名:

长子姬太伯

次子姬仲雍

三子姬季历

--我们不敢肯定姬太伯先生是不是「长子」,姬仲雍先生是不是「次子」,姬季历先生是不是「三子」,史书上只指出姬太伯先生是姬仲雍先生的老哥,姬仲雍先生是姬季历先生的老哥。

三兄弟中,姬季历先生出类拔萃,盖他生了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姬昌,姬昌先生被后世尊称「文王」,就是吃了儿子的肉,呕吐出来变成小白兔的那位政治犯。姬昌先生的一位儿子姬发,起兵把商王朝政府推翻,建立了长达八百七十九年的周王朝。

这裡面有一个重要课题,身为老哥的姬太伯和姬仲雍,竟没有继承老爹姬亶父先生酋长的宝座,老弟姬季历反而一屁股坐上去,应是严重的反常。儒家学派的传统史学家,对这项反常,有美丽的解释。

史记曰:

「吴太伯(姬太伯),太伯弟(姬)仲雍,皆周太王(姬亶父)之子,而王季(姬)季历之兄也。(姬)季历贤,而有圣子(姬)昌。太王(姬亶父)欲立(姬)季历以及(姬)昌。于是(姬)太伯、(姬)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髮,示不可用,以避(姬)季历、(姬)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姬)昌为『文王』。(姬)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项叙述太美丽啦,美丽得像一首流行歌曲,使我们觉得耳熟耳熟。呜呼,老狗变不出新把戏,这可又是伊祁伊勳、姚重华「禅让」的那种老掉了牙的闹剧。老爹之所以要传位给非法继承人,只因为那小子「贤」。该「贤」又有一个「圣子」--这圣子不是耶稣先生,而是姬昌先生。咦,一定是老哥姬太伯、姬仲雍不贤矣,然而,如果不贤,他们二人岂肯为了「避位」,逃到边陲蛮荒,剃掉头髮,满身刺出狼虫虎豹的花纹乎哉?仅这一点,就足够证明二位先生不但贤,而且贤得冒烟,贤得要命。对这样胸襟,这样见解,以及这样能力,(他们把蛮荒地区人民组织起来),竟然排除,而只为了姬季历有一个「圣子」,而那是姬昌的儿子姬发建立了周王朝,有了政治权柄,才「圣」起来的。当姬昌还是娃儿时,固跟任何一个小孩一样,他妈的「圣」个啥。

更重要的是,周王朝传统宗法制度是,立嫡不立庶,传长不传贤。身为一个严正的酋长和一个仁慈的家长,绝不可能胆大如斗,自动自发的破坏这种严格的规定。真的胆敢破坏,便是瞽叟之类的王八蛋矣。可是,看史书记载,姬亶父先生又不像是瞽叟之类的王八蛋。

水流千年归大海

即令老爹姬亶父先生决定把宗法打烂,姬太伯和姬仲雍也用不著落荒而逃。必须逃走之后,姬季历先生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则老爹的命令岂不等于放屁乎哉?即令要逃,也用不著逃那麽远,从镐京(西安市)到梅里(江苏省锡山市),航空距离一千二百公里。纪元前十三世纪时,那裡可是世界上最可怖的烟瘴地带之一,兄弟二人,在没有道路的烟瘴地带乱闯,恐怕要摸一年才能摸到。他们满可停顿在同样烟瘴的淮河流域,为啥直走到东海之滨?

这显然是一场夺嫡斗争,两位老哥在夺嫡斗争失败后,被放逐到那裡--甚至,他们可能就死在中途。反正史书掌握在有权大爷手中,血腥政变,遂成了可歌可泣的风流韵事。写史书的朋友顺便把他们装在吴王国的头上,拿来耀耀门面。和烘托姬季历--姬昌--姬发,祖孙三代,可是「贤」得很妙,兼「圣」得很凶。

自从纪元前十三世纪起,直到纪元前六世纪,七百年间,吴部落历史一片空白。纪元前六世纪一○年代前五八六年,这一年西方世界,一个古老而重要的王国覆亡,后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先生,攻陷耶路撒冷,生擒犹太王国的国王西底家先生,在他的面前把他的儿子们斩首,然后挖出西底家先生的双眼,纵火焚城。正当犹太王国覆亡,大批犹太人被逐出故土之时,东方的吴部落酋长吴寿梦先生--吴太伯先生(他在自称所住的地方为「勾吴」之后,改姓为吴)的后裔,建立吴王国,定都梅里(江苏省锡山市),自称国王。

--纪元前六世纪三○年代,中国疆土上,三个王国并立:即古老的周王国,强大的楚王国,和新兴的吴王国。

部落改称王国,不过是酋长老爷自己过瘾而已,蛮荒照样蛮荒,落后照样落后。但形势却是,原来毫无后顾之忧的楚王国,最初对它虽然十分轻视,但当吴王国逐渐强大时,楚王国却发现背后兴起一个巨人,手中还拿利斧。于是,地缘关係使两国不久就成为世仇。

然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位吴寿梦先生,效法传统中的始祖姬亶父先生的干法,种下祸根。吴寿梦先生已有四个儿子,请读者老爷注意他们的关係位置:

长子 吴诸樊(子:吴光)

次子 吴馀祭

三子 吴夷昧(子:吴僚)

四子 吴季札

跟姬亶父先生发现三子姬季历「贤」一样,吴寿梦先生忽然也发现四子吴季札也「贤」不可言,决心把王位传给他。问题是,三位老哥既不肯效法吴太伯、吴仲雍逃奔一千公里之外,而老爹又没有姬亶父那种决心,把他们一股脑放逐。而吴季札先生又不是野心家,他对政治没有兴趣,不愿把老哥逼到蛮荒。可是老爹确实是爱他爱得发紧,于是再度向宗法制度挑战,吴寿梦先生规定兄弟相传,要长子传位给次子,次子传位给三子,三子传位给四子。水流千年归大海,一定要教吴季札先生当国王。

--吴季札先生到底能干到什麽程度,因他始终没有掌握权柄,无法证明。但看他处理吴僚先生事件(下一篇我们将报导他)的态度,恐怕他并没有政治能力,他唯一的优点是淡泊。而淡泊对自己有益,对国家无益。

天下第一美女

吴王国初创时不过一个烂摊子,但吴寿梦先生吉星高照,使他的国家像吃了仙丹妙药,没有多久就强大无比。

中国人史纲曰:

「(纪元前六世纪)楚王国的霸权达到极峰,然而也就在这时候,一把刀子已暗中在它背后举起。这渊源于一个比三流作家笔下的言情小说还要荒唐离谱的男女恋爱故事,但它是事实。开始于本世纪(前六)○○年代,而发作于本世纪九○年代。

「女主角陈国大臣夏御叔的妻子夏姬,是郑国国君姬兰的女儿,生子夏徵舒之后,丈夫逝世。夏姬是一位绝世美女,从她的沧桑经历,和因她引起的国际战争,我们可以肯定,她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具有魅力的女子之一。她首先跟陈国大臣孔宁、仪行父私通,经过二人的介绍,陈国国君妫平国也加入情夫的行列。最糟的是,他们还戏谑夏徵舒像他们的共同儿子。○○年代纪元前五九九年,夏徵舒杀掉妫平国。孔宁、仪行父逃到楚王国向霸主告状,楚王芈侣听了一面之词,而且逢上他正要展示他的霸权。而声讨『乱臣贼子』,恰是一个理想的发动战争的堂皇理由。于是他灭掉陈国,把夏徵舒处决。

「夏姬的美貌使芈侣动心,就要自己带回皇宫。但大臣巫臣向他提出警告:『大王仗义兴兵,全世界谁不尊敬。如今却把祸首收做妃子,人们就会抨击你贪色好淫,恐怕对霸权有不利的影响。』芈侣认为他的话有很深的道理,大为佩服。王子芈侧请求把夏姬送给他,巫臣说:『这女子是不祥之物,为了她,已死了一个国君,灭亡了一个国家。如果娶她,一定后悔不迭。』芈侣说:『果然是不祥之物,少惹她为妙。』芈侧大怒说:『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巫臣用一种委屈万状的声调说:『这是什麽话,我怎麽会有这种邪恶的念头,我只是一心为我们的国家。』恰巧另一位大臣连尹襄老的妻子逝世,芈侣就把夏姬送给连尹襄老,而夏姬不久就跟连尹襄老前妻的儿子私通。

「两年后(前五九七),邲城之役中,连尹襄老阵亡。夏姬跟嫡子私通的丑闻渐渐传开,在首都郢都(湖北江陵)住不下去,要求返回她的娘家郑国。巫臣早已派人通知郑国国君姬坚迎接他的姊姊。姬坚自然听从霸主国的命令。一○年代纪元前五八九年,晋国与齐国在鞍邑(山东济南)会战,齐国大败,向楚王国寻求同盟。芈侣派人去齐国缔约,巫臣自告奋勇前往。纪元前五八四年,巫臣出发,却在经过郑国的时候,宣称奉了楚王的命令前来跟夏姬结婚。然后他连齐国也不去了,缔约的事更抛到脑后。他知道不能再回到楚王国,就带著夏姬,双双投奔晋国。巫臣是楚王国有名的智囊人物,以富于谋略闻名国际。晋国大喜过望,把他当作上宾招待。巫臣为了夏姬,千方百计,辗转曲折,总算达到目的。

「--我们假设夏姬第一次结婚时十六岁,儿子夏徵舒十六岁时杀死妫平国。那麽○○年代纪元前五九九年,她已三十二岁。到一○年代纪元前五八四年跟巫臣结婚时,至少已四十八岁。真是不平凡的女性,不仅仅驻颜有术而已。可惜处在那个时代,她只能被她所不能控制的命运摆佈。

「但巫臣跟妫平国一样,也付出可怕的代价。王子芈侧,和巫臣的另一位政敌芈婴齐,在巫臣娶了夏姬,投奔晋国后,妒火中烧,把巫臣留在楚王国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体处斩。巫臣痛心的写了一封信给二人说:『我固然有罪,但我的家族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背叛国家,你们如此屠杀,我要使你们马不停蹄的死在道路之上。』」

芈侧先生和芈婴齐先生对巫臣先生这种虚言恐吓,嗤之以鼻。他们低估了巫臣的智慧、能力,和复仇的决心。

巫臣先生手中的筹码,就是新兴的吴王国。

中国人史纲曰:

「吴王国十分落后,作战时军队仍停留在赤身露体的阶段。巫臣发现吴王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于是他向晋国政府献出『联吴制楚』的战略,晋政府接受,派遣巫臣的儿子巫狐庸,率领一个军事顾问团,去教吴王国加强政府的组织,和训练他们的军队现代化--如何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和各种战术。从此吴王国不但阻止了楚王国的东进,更成为楚王国背后的致命敌人,楚王国第一次面临本土有被攻击可能的威胁。

「十年之后(二○年代前五七四年),吴王国开始向楚王国用兵,而且保持连续不断的攻势,使楚王国每年都要出兵七八次之多。芈侧--死于鄢陵之役,芈婴齐则死于跟吴王国一次战役后的道路上。楚王国的力量被消耗殆尽。」

吴王国跟楚王国的对抗,有历史上的必然性,但巫臣先生抓住这个机会,却使对抗迅速升高为军事衝突。呜呼,巫臣先生为了一己的私慾,搞得乌烟瘴气,有免职之罪,最多有杀头之罪,但没有全家俱斩之罪。楚王国兴起这场冤狱,凶手固然付出代价,国家也受到牵累。假使没有吴王国,或虽有吴王国而没有能力出拳,楚王国国势不会一落千丈。

在毫无休止的军事衝突中,纪元前六世纪三○年代前五六一年,吴寿梦先生逝世。三位老哥一致决议由老弟吴季札先生继位。吴季札先生坚决拒绝,并且逃到乡间种田,宁死也不改变心意。于是本文男主角--长子吴诸樊先生登场。

吴诸樊先生登场后,吴楚两国战争更趋激烈,而跟吴诸樊先生之死有关的一场战争,发生在纪元前六世纪五○年代,前五四九年,楚王国海军舰队攻击吴王国,舰队司令官对吴王国既瞧不到眼裡,而军中的腐败又融蚀了战斗力量,银样的蜡枪头,怎麽进攻都没有用,只好撤退。这一役,史书上说得像一盆浆糊,是由长江进攻的欤?或由淮河进攻的欤?我们不知道。攻击啥地方,我们也不知道。

左传曰:

「夏,楚子(楚王)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请读者老爷注意「楚子」,这正是意淫式的正名主义,我们的正名主义则是「楚王」。

明年(前五四八)十二月,吴诸樊先生为了报复楚王国这场入侵,亲率大军,越过边界,进攻楚王国所属的巢国(安徽省巢湖市),前锋直逼巢国城门。巢国守将牛臣先生(这个名字古怪,如果不作为人名解释,而解释为一位看守牛群的小官,似乎也行。方块字不能表达精密思想,对不起,又多了一个例证),在全国震怒中,向巢国国君报告曰:「吴诸樊那傢伙,是一个粗线条,认为勇敢就是不怕死,而且又多少有点瞧不起我们这个小国。所以,我们不妨大开城门,他一定一马当先,亲自衝锋。我们就看准了他,赏他一排暗箭。那傢伙一死,必定退兵,我们可得到短期的休息。」

左传原文:

「吴子(吴王)(吴)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安徽省巢湖市),巢牛臣曰:『吴王(吴诸樊)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我获射之,必殪。是君也死,彊其少安。』」

--全世界的人(包括敌人巢国在内)都称吴诸樊先生为「王」,只有所谓正统史学家,竟敢毫无忌惮的,硬照著自己主观的愿望,抹杀事实,称吴诸樊先生为「子」。

牛臣先生的建议是一个疯狂的赌博,赢啦赢到敌国国王一条命,输啦可是非亡国不可,但巢国国君下了这个赌注。吴诸樊先生一瞧巢国大开城门,认为对方如果不是闻风丧胆,开城迎降,定是还在迷糊之中,不提防大军偷袭。于是,他一马当先,刚衝到城门口,埋伏在城垛后的狙击手万箭俱发。他阁下不可避免的被射中咽喉,栽下战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死沙场的元首,跟我们前面所报导的任何一个死于非命的君王,都不相同。他为他的国家捐躯,留下后人的尊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67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