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东汉征鲜卑之作战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6-05 21:49:46 0


一、鲜卑部族的崛起

鲜卑,是东胡部族的一支。因居住于鲜卑山区一带而得名。西汉初年,东胡这支部族为冒顿单于击败后,即迁居于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东汉初年,匈奴强盛,鲜卑便依附于匈奴,匈奴军常率鲜卑军袭击汉北部边境,成为协助匈奴割据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势力。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鲜卑与匈奴连兵,以1万骑兵人袭辽东,辽东太守祭彤率数千人迎击,亲自披甲上阵,率领土卒拼杀,将鲜卑军击败,鲜卑军溃逃时落水淹亡者过半,又被斩杀3000余人。自此,鲜卑震惊,不敢再掠略边塞。

祭彤鉴于鲜卑与匈奴、赤山乌桓联合为害,遂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以利诱招降鲜卑。鲜卑大都护偏何率众降服于汉。其后,鲜卑偏何率军击破北匈奴左伊育訾部众,斩匈奴兵2000多人,向汉请功。自此,鲜卑偏何军每年都出兵进击匈奴,连连获胜。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鲜卑大人于仇愤、满头等率其种落降汉。汉光武帝封于仇愤为王、满头为侯。

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贲等数度入袭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祭彤派偏何率军,将赤山乌桓军击破,斩歆志贲。此后,各地鲜卑大人皆率部众前来归附。鲜卑势力逐渐增强,明帝和章帝时期,鲜卑均安于边塞地区,未侵袭边境。

二、东汉第一次征辽东鲜卑之战

东汉第一次征鲜卑,主要是对辽东鲜卑种落的作战。东汉和帝永元中期,大将军窦宪击败北匈奴,北单子远逃之后,鲜卑遂占据了北匈奴的大片地区,匈奴散居于原地的种落尚有10多万个,也皆称鲜卑,鲜卑从此更加强盛。

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秋八月,辽东鲜卑攻袭肥如县(今河北迁安),转而再进攻辽东界。辽东太守祭彤之子祭参率军迎击鲜卑军,被鲜卑军击败,祭参被冶罪下狱死。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冬十一月,辽东鲜卑进袭右北平(今河北丰润),再攻渔阳(今北京怀柔),渔阳太守率军将鲜卑军击败。

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夏四月,辽东鲜卑复进击渔阳,被渔阳兵击败,太守张显欲率数百人出塞追击。兵马椽严授劝阻说,前方道路险阻,敌人的动向难以估量,我应暂且扎营,命轻骑探明情况后,再行进击。张显不听,欲怒斩严授,领兵继续追击,结果中了鲜卑军的埋伏,士卒惊慌逃走,只有严授力战,负伤十多处,斩敌数人而死。张显也身小流矢,主簿卫福,功曹徐成等,皆奔向张显护卫,三人均战死。

汉王朝为表彰严授,卫福、徐成的英勇作战精神,对他们的家人厚加封赏。

三、东汉第二次征鲜卑之战

东汉第二次征鲜卑,主要是与辽东、辽西和代郡等地鲜卑部族之作战。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秋八月,辽东鲜卑围攻无虑县(今辽宁北镇南),州郡县邑均坚壁清野,使鲜卑军无所掠抢。鲜卑军转兵攻扶黎营(今辽宁义县东),杀长吏。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春二月,辽西鲜卑连休等率兵烧了辽西塞,攻入辽西郡(郡治在今辽宁义县西)。乌桓大人于秩居与连休素来不和,便协助辽西郡兵共同向辽西鲜卑军进击,大破鲜卑军,斩1300多人。

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秋八月,代郡(今山西阳高)鲜卑1万多骑兵入塞,攻夺城邑,杀长吏、烧掠而去。汉王朝遂发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于上谷,以防备鲜卑入袭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当年冬十月,鲜卑军入上谷郡攻入居庸关,汉再次发缘边诸郡、黎阳营兵、积射土步骑2万人,屯守于各要塞,防止鲜卑军的进一步深入袭掠。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秋七月,鲜卑军攻人马城塞(今河北怀安),杀长吏。度辽将军邓道发积射土3000人,中郎将马续率南单于军以及辽西、右北平郡兵,出塞追击鲜卑军,大败鲜卑军。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鞑率部众降于邓遵军,汉王朝封乌伦为率众王,其至鞑为率众侯。

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秋七月,其至鞑又叛汉,进至居庸(今北京延庆),然后移兵攻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云中太守成严率军迎击,被其至鞑军击败。功曹杨穆以身护卫成严,与太守同时被斩。于是,鲜卑军复窜入代郡,将乌桓校尉徐常包围于马城。度辽将军耿夔与幽州刺史庞参发广阳、渔阳、涿郡甲卒,兵分两路前往马城解救。徐常乘夜暗潜出城外,与耿夔并力袭击鲜卑军。攻城鲜卑军遭到汉大军的突袭,遂撤围而退。其至鞑部鲜卑屡杀汉郡守,多次战胜汉军,势力日渐强大,有“控弦数万骑”。至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冬十月,又入袭雁门郡(今山西朔县东),定襄郡(今山西左云西),接着乘胜进兵太原,杀掠吏民。廷光二年(公元123年)冬,其至鞑亲自率领骑兵1万多人,分为数路攻击南匈奴,匈奴薁鞬日逐王率部众与其交战于曼柏(今内蒙古东胜东北),日逐王战死,匈奴军被杀1000多人。接着,于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秋,其至鞬鲜卑军又进袭高柳(今山西阳高),再次击败南匈奴军,杀匈奴渐将王。

四、东汉第三次征鲜卑之战

东汉第三次征鲜卑,主要是征其至鞬部众之作战。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秋八月,鲜卑其至鞑率众又攻掠代郡,太守李超率军迎战,兵败身亡。永建二年(公元127年)春正月,中郎将张国命部将率南匈奴步骑兵1万多人出塞,将其击败。

二月,辽东鲜卑6000余骑兵,侵袭辽东玄菟郡(今辽宁沈阳东),乌桓校尉耿哗发缘边诸郡兵及乌桓率众王军出塞迎击,斩数百人,缴获甚重,辽东鲜卑部众3万多人抵辽东郡降服。

永建三四年间(公元128~129年),鲜卑军频繁进袭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朔方郡。永建六年(公元131年)秋,乌桓校尉耿晔,命司马率胡军数干人出塞击破鲜卑军。当年冬,渔阳太守又派乌桓豪酋率扶漱官将鲜卑军击败,斩800多人。扶漱官由于屡次与鲜卑作战均取得了胜利,而被汉王朝赐封为“率众君”。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冬,护乌桓校尉耿哗派亲汉都尉戎末魔率众王侯咄归等,出塞奔袭鲜卑,大胜而还。鲜卑后来又袭击辽东属国(辖区在今辽宁义县、锦西、营口市之间地区),耿晔率军至无虑城(今辽宁北镇南)拒守。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春,使匈奴中郎将赵稠,派部将率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军,出塞进袭鲜卑,斩获甚众,夫沈由此得到汉王朝金印紫绶的赏赐。当年秋天,鲜卑军又攻占马城,代郡太守率兵迎击,未能取胜。后来,直至其至鞑死去,鲜卑的人袭活动才逐渐减少。

五、东汉第四次征鲜卑之战

东汉第四次征鲜卑之战,主要是征檀石槐之作战。

鲜卑部族被大人檀石槐统一后,立庭于弹汗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大青山地区),进入鲜卑部族建国的极盛时期,它向南不断进袭汉王朝边境郡县,向北打击丁零(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向东袭击夫余(今黑龙江、吉林西部地区),向西攻击乌孙(今新疆西北部及其以西苏联之部分地区),占据了匈奴的绝大部分地区,东西1.2万多里,南北7000多里,成为汉代占据中国北方继匈奴而起最大的反汉王朝的割据势力。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秋七月,檀石槐率骑兵3000~4000人,入袭云中郡(今内蒙占托克托东北)。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鲜卑又入袭汉北部边郡,当年冬,汉王朝命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南匈奴军,出塞进击鲜卑军,斩首200人。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鲜卑军又入袭雁门郡,杀吏民数百人,掠虏而去。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夏五月,鲜卑军骑兵1000多人,入袭辽东属国。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夏六月,鲜卑军数万骑兵与匈奴,乌桓军合兵入袭缘边九个郡,杀掠吏民。汉王朝命张奂率军迎击,鲜卑遂退去。

汉王朝面对鲜卑檀石槐军不断的进袭,十分忧虑,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反击,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遂采取妥协政策,派特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并提出与其“和亲”。檀石槐自恃兵精将猛、国力强盛,回绝了汉王朝的要求,并继续派兵入袭汉边境郡县。檀石槐为统治其所占地区,乃效法匈奴旧制,将其疆域分为三个部分,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划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地区;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地区;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统领,檀石槐成为控制整个鲜卑的最高首领。

汉灵帝当政后,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每年都数次遭受鲜卑军的掠虏,杀伤吏民不可胜救。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冬十二月,鲜卑军入袭北地郡(今宁夏吴忠)。北地太守夏育率匈奴休著屠各军迎战,将鲜卑军击败。夏育遂被任命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又接着以更大兵力入袭整个并州边郡。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鲜卑势力更进一步强盛,汉王朝北部边郡无力抗御其入袭。其后,鲜卑东西中三部不断向汉边郡进击,汉王朝一筹莫展。夏育上书建议说:“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朝廷经过廷议,未批准夏育的建议。

原护羌校尉田晏因判罪下狱,想待罪立功,于是,请中常侍王甫向汉灵帝讲情,愿率兵北征。灵帝决定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准备发兵征讨鲜卑,但朝中大臣大多都不同意,于是灵帝再召百官上朝相议。虽说以议郎蔡邕为首的一伙反对派,力主休战、退让,但汉灵帝最后还是决计出兵北进。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八月,汉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率1万多骑兵出高柳,田晏率1万多骑兵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曼,率南匈奴军1万多骑兵出雁门。各路大军出塞北进2000多里,以与鲜卑军作战。检石槐闻汉军来袭,遂命其东西中三部大人各率部众迎战,结果汉军皆大败,土卒被歼十分之七八。田晏、夏育、臧曼三将仅率数十名轻骑逃回,军实辎重全部丢弃。三将返回后,被槛车囚禁至京下狱。当年冬,鲜卑军再攻辽西郡。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冬,鲜卑军又袭酒泉邵(今甘肃酒泉),东汉王朝缘边诸州郡均听任鲜卑掠略,无力抵抗。

灵帝光和中年(约公元180年前后),檀石槐死去,其子和连代立。由于和连远不如其父檀石槐勇武,鲜卑势力逐渐衰落。以后和连在入袭北地郡时,被北地人射死,鲜卑内部出现争立王位的斗争,鲜卑势力更趋下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48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