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战争演变逻辑——海权时代的来临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9 11:32:43 0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通州与北京之间一个叫八里桥的地方,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战争观念的血战。

通州是古运河的终点站,漕粮从南方运到通州后,再经过一条细小的河流通惠河运往北京城。八里桥就在通州与朝阳区交界的通惠河上。

这一年,骁勇善战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三万骑兵和两到三万步兵,在八里桥一带布防,准备迎战从海上来到的英法联军。

在之前一年,僧格林沁在天津的大沽口打败了英法联军,击毁击沉了英国四艘舰船,打死打伤英法士兵五百多人。

然而第二年,卷土重来的英法联军依靠着阴谋诡计从大沽口北面的北塘登陆,绕到了大沽口炮台的后面进行攻击。炮台的大炮都是固定的,只能对海上射击,无法覆盖后方的陆地。英法联军攻克了大沽口,并占领了天津。

随后,联军向通州挺进,接近中国的首都北京城。在八里桥作战三天之前,僧格林沁已经在通州的张家湾与英法联军发生了一次遭遇战,战斗以清军撤退告终。

外国人的进攻之路是一条全新的、看上去充满了风险的路线。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战争都依靠陆地,借助山川之胜进行防守。以北京为例,自古以来,北京的威胁大都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游牧区域。在游牧区域与北京之间,隔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只要把守好燕山和太行山上的几条孔道,就基本上保证了北京的安全。

有时候北京也会受到南方的威胁,北京之南是华北平原,千里平原不容易防守,必须借助平地上的几条小河,在保定到沧州之间建立防御型的城寨,驻扎大量军队,依靠军队的机动性进行防御。

如果北方、南方、西方的兵力部署得当,北京就可以保证安全无虞。

在古代的军事家看来,最不可能出事的是北京的东南方。原因很简单:北京东南方的天津面朝大海,而海洋对古人就是一面无限高度的墙,没有人会从海上进攻北京。因此,这里是不用设防的。

西方人的到来终于打破了这条铁律,他们第一次从海上进攻中国。但清朝将领们似乎并不担心英法联军的到来。海上进攻看起来是出其不意,但船只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英法联军能够运送上岸的不超过一万人。北京和天津之间是一马平川,缺乏战略地形,进攻部队即便登上了岸,也是背水而战,没有退路,很可能被拥有优势兵力的防守方消灭。

僧格林沁为了准备八里桥歼灭战可谓下足了功夫。张家湾之战虽然清军撤退,但这只是大战的前奏,战后,清军的主力不仅还在,甚至还得到了加强。

在八里桥布防时,僧格林沁投入了华北地区最精锐的部队,包括蒙古科尔沁、察哈尔部的野战骑兵。在清朝,除了与太平天国打仗的湘军、淮军之外,蒙古骑兵是最骁勇善战的部队。

英法联军总数不超过一万人,僧格林沁用六倍的兵力进行决战,拥有了必胜的把握。

英法士兵们并没有意识到清军已经做了埋伏。早上七点左右,他们从村子里出来列队上路,显得很随意。就在这时,突然从树林冲出了许多蒙古骑兵,他们目标分成了两个:第一,从正面冲击敌人;第二,企图绕到侧翼冲击敌人的后方。另外他们还布置了二十多门大炮,对英法阵地进行轰击。

一方是准备充分,另一方是仓皇上阵。谁胜谁负是可以预期的。

但战争的过程却超出了清军的理解。侧翼的包抄确实让英国军队中的印度部队慌了阵脚,一度距离敌人只有二三十米。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十米却成了无法突破的障碍。蒙古人的马刀无法落到敌人的脖颈上,就被枪炮撂倒,无法前进。

正面冲击也同样无法奏效。英勇的蒙古人一茬一茬倒下,又一茬一茬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英法联军只能无奈地一次次装填子弹、射击。

战斗结束时,最英勇的蒙古骑兵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有的死亡,有的溃散。通往北京的大门敞开了。咸丰帝听说了战斗的结局,立刻决定逃往热河避难,将北京城留给了联军去劫掠。

西方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战争哲学。在这之前,中国的战争战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陆地地形的把握,只要掌握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就可以依据地理条件来进行防御或者攻击;第二,注重战略,不注重武器,千百年来,中国战争武器的进步非常有限,很难有一方在武器上有绝对优势。

但西方人到来后所展现的却是另一种战争的可能性:依靠科学技术,跨越地理障碍,从原本不可能的方向发动袭击;利用先进武器,可以达到以一当百甚至当千的作用。僧格林沁的战术没有问题,但落后的武器系统却让任何战术都无法奏效。所谓战术,必须在双方武器基本对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施展。

一旦以前的战争规则都失效了,海洋不再是屏障,反而成了最危险的所在,武器的差距之大让军事家失业了。这意味着,敌人可以从海岸的任何地方实施打击,并且都能获胜。清末的主战场已经从秦岭、太行山这些地理要素转移到了广州、天津、大连这些海滨地区。

海权时代到来了。

直到清朝灭亡,整个国家都没有从海权冲击的休克中缓过神来。

但是,海权时代的到来,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都成了废纸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一旦武器再次获得了均势,一旦防守方将海防也纳入了战争考量,以往的经验会再次复活。

清朝之后的陆地战争又回到了旧的地理限制之中,当日本人侵略中国时,国民政府与八路军分别选择了中国西部的高山地区进行机动。日本人虽然从海洋出发,占据了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平原地区,却由于缺乏制高点,始终无法完全征服中国。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类似于黄巢机动作战的翻版,依靠机动寻找薄弱地区,等待对方政权财政失衡引起崩溃。长征在路线选择上,与当年蒙古人进攻大理有很大的重合,蒙古人顺着川西、甘南向南进攻,如果把路线倒过来,就是红军北上的线路。

当公元1949年国共双方在长江对峙时,仗还没打,国民党政府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告诉我们,南京地区的命运不在长江,而在于淮河。淮海战役失败后,国民政府丢失了淮河,已经注定无法坚守长江了。

未来的战争如果在海外发生,制空权与制海权依然是最重要因素。可战争一旦回到本土,或者到了占领土地与建立政权的阶段,决定性的,仍然是那千年不变的山川地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138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