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战争演变逻辑——黄金家族的黄昏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9 11:32:30 0


山海关不是明长城的终点,明代为了防范女真人,还修建了一条以山海关为起点,向东北到鸭绿江边的辽北边墙,因此,长城的终点在丹东市东北虎山南麓鸭绿江畔。

清朝之所以能够把漠南蒙古牢牢控制,是因为它建立了一套牢固的政治制度,将蒙古人分成了八旗二十四部,这些旗部互相合作,又互相监督。就这样,漠南蒙古的游牧民族就被中央集权化了,无力再挣脱中央政府的控制。由于在漠北喀尔喀蒙古无法建立强大的控制,只好仍然采取招抚模式,这导致清朝灭亡后,两地出现不同的归宿。

清朝初期,蒙古人已经分成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其中漠西厄鲁特蒙古属于卫拉特人,也是清朝的劲敌。清初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清和准噶尔的碰撞史,且只能有一个赢家。

噶尔丹从新疆出发,攻克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并借道漠北喀尔喀蒙古进攻北京,被康熙皇帝击败。在噶尔丹之前,漠北喀尔喀蒙古不愿归顺清朝,但在噶尔丹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依靠清朝对抗噶尔丹。清朝降服喀尔喀蒙古,可以说得到了噶尔丹的“帮助”。

准噶尔人为了进攻西藏,翻越昆仑山,纵穿了西藏北部的羌塘无人区。这个无人区至今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生命的禁区。

清朝击败了准噶尔人,获得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设立了驻藏大臣。又是准噶尔人帮助了清朝。

乾隆帝时期,下令平定了准噶尔人,使得这个割据势力除了留下一个名字,其余什么都没有剩下。清朝由此获得了北疆地区(准噶尔盆地)。

清军征服南疆,除了用军事手段之外,还运用了经济和政治手段:在征服地区使用当地人,进行怀柔统治;在未征服地区,以贸易的形式,用布匹换取当地的马匹和粮食,从而削弱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力量。

清代的改土归流运动,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彻底并入了中央集权模式,成了现代政权的蓝本。

大小金川之战后,清朝从扩张帝国转换成一个内敛的朝代,在当时的地理和经济、科技条件下,中国已经达到了允许的最大边界。

西方人到来之前,中国的战争战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陆地地形的把握,只要掌握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就可以依据地理条件来进行防御或者攻击;第二,注重战略,不注重武器。千百年来,中国战争武器的进步非常有限,很难有一方在武器上有绝对优势。

西方人到来打碎了这两个战略,他们从海上发起进攻,并利用坚船利炮获得速胜,对于中国而言都是颠覆性的。海权时代到来了。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万历皇帝仍然沉浸在太平盛世的美梦中,在中国东北,一位女真人将领却发出了进攻明朝的宣言。

这份宣言列举了所谓“七大恨”,表明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受到了明朝的七重伤害。实际上,宣言中所指的事件,只有第一条(明军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的确是巨大的伤害,其余的只能称为边境上的小型冲突。关于明军杀死他的祖父和父亲,还属于误伤,事实上,明朝与两人的关系很不错,他们是给明军带路时被误伤的。

所谓七大恨,带着很强的拼凑痕迹,与其说是双方已经陷入了不可原谅的仇恨之中,不如说只是一种战争的借口而已。

发表檄文后,兵马强壮的努尔哈赤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明军陷入了彻底的被动。明代在辽东的疆域主要在辽宁省境内。我们常以为明长城是从西面的嘉峪关到东面的山海关,但实际上,为了防范东北的蛮人,明代还从山海关出发,向北方和东方修建了一道长城,起于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锥子山,历经葫芦岛、锦州、阜新、盘锦、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抚顺、本溪等市,直达丹东市东北虎山南麓鸭绿江畔,这道长城有另一个名字:辽北边墙。明代的疆域就在这道边墙之内,墙外是蛮人居住地。

努尔哈赤先是征服了墙外如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广大地区,然后开始进攻墙内的抚顺和铁岭一带。他在抚顺以东的边墙外(现新宾县)建立了首都兴京,随后,以兴京为基地,在萨尔浒挫败了明朝的围剿。

明清之际,从北京前往辽宁地区的主要通道是山海关。这条路靠近海边,一面是松岭—黑山山链,另一面是大海,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连接辽宁的沈阳地区与北京,称为辽西走廊。在更遥远的古代,这里曾经是海边的烂泥地,唐宋时期,随着海退,人们开始利用这条通道,明代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土地,成了连接关内外最重要的孔道。

努尔哈赤经过了几次胜仗,已经接近了辽西走廊,却在这儿与明代锦州、宁远、山海关的守军对峙,无法前进。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数次绕道进攻北京地区。除了山海关的辽西走廊之外,古代要进军北京,可以走河北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穿越燕山中的长城,到达河北和北京地区。这条路是山路,不便于进军。皇太极入关后只能形成骚扰战,劫掠一番就撤回关外,无法占领北京城。

皇太极进攻北京虽然失败了,他的进攻却已经造成了蝴蝶效应,产生了意料不到的后果,让明朝在内部崩塌了。

明朝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要对付清军的入侵,还要动用更多的军队。明政府只能靠加税来筹集军费,民间的税负普遍增加了一倍,社会经济的垮塌制造了大量的流民。

为了节省财政,甚至把驿站人员(驿卒)裁撤,这些走投无路的驿卒都变成了民间哗变的一部分。明朝的士兵由于兵饷不足,也频繁地闹事。

更意想不到的是,当清军进攻北京与河北地区时,从各地来的勤王军也纷纷造反。与清军作战的明军被打败后,逃兵们也加入了劫掠的队伍。

明朝就这样被大大小小的叛乱吞噬了。

叛乱分子经过多次整合之后,变成了两支著名的起义武装: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进攻四川建立了政权,而李自成更是从陕西进入山西,最后进攻北京得手,灭亡了明政权。

李自成进北京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随即投降了清廷,使得清廷获得了辽西走廊的控制权。一个政权的内部垮塌竟然如此彻底,对清廷而言,天险得来全不费工夫。

对于历史学家,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金国灭亡北宋之后,宋王室随即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并存在了一百多年。为什么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在南方却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南明政权呢?

这同样和明朝坍塌的形式有关。北宋虽被灭亡,但社会结构仍然存在,即便在北方区域内,也有着大量的自治势力组织民众与金人对抗。在南方,也形成了坚强的抵抗核心,并不时有北伐的举措。

明朝的坍塌却是来自内部,由于王朝过于集权化,当清人入侵后,随着民间反叛的兴起,集权式政府就彻底失灵了,它的失灵又导致了社会的崩塌。当清军占领北京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竟然没有成型的反抗力量。

另外,由于明朝的集权化过于严重,官僚们的能动性更小,不敢自己当家做主,没有了主子,就要赶快再找一个主子。许多地方不仅不反抗,反而在等待着清军的南下和占领。他们没有反抗意识,更没有表现出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清朝的愤恨。

在南方,虽然明朝的宗室也建立了南明政权,但内部的不协调与纷争毁掉了南明政权的抵抗能力。结果,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各个击破,南明的残余势力兵败如山倒,只能一次次南逃,从江淮地区撤到了浙江、江西,再继续退往广东、福建、云南。清军压境云南时,又只能从云南撤往缅甸。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缅甸人交给吴三桂杀害后,明朝宗室领导的抗清活动就彻底消失了。

在元代,由于元政府在南中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和税收机构,导致南方分崩离析。在清代,皇帝对汉族区域的控制要比元朝彻底得多,也造就了清朝两百多年的江山。清政府是中国中世纪制度中最完善的,它采取了经济上宽容民间,但政治和思想上强力控制的方式,保持对社会的牢牢掌控,却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不是外来入侵,清朝也许还会多维持一两百年。

清朝的统治给现代中国也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我们现在的地理基础就是清朝打下的。在中国,完全帝国模式的王朝只有两个,除了元朝之外就是清朝。明朝是一个内敛的国家,其有效疆域大都限于如今汉人主导的地区,清朝的帝国主义传统却将西藏、新疆、蒙古、川西的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原的有效统治,这些区域占现代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作为本书的结尾章,我们不去追究清军在中原的作战,因为它利用的山川地理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无数次涉及。本章只对清军在汉域之外的征服进行回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13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