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晚清卷——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意义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6 00:43:03 0


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发与建设,在晚清中国的思想界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业,在“知识仓库”里储备了多彩多样的知识、信息。以1845年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全书》对域外诸国政体的概括论说作为起点,下逮1856年首度出版的《大英国志》作为基础建设之一,绵延传衍,至王韬在1883年提出的论说与思考,初步集其总成。在当时“知识仓库”里的主流论说趋向,已经使用“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组词语,“议院”是后二者都有的机构,两者的差异在于“民主”政体类型的元首是经由选举程序产生的,“君民共主”类型的国家元首则为世代相袭。然而,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发与建设,本来就没有事先摹拟完善以便按图施工的总体建设蓝图;“知识仓库”储备知识的过程,也无规可循,而是随意生产和堆置储放。因是,在政体类型知识的主流论说同趋共向之际,异说时现,矛盾歧出,错乱丛生,理有应然。

不过,早在1850年代和1860年代之交,政体类型“概念工程”之开展进行,就已经具有现实意义,诸若“蒋敦复式”问题之面世,即促使人们省思“政体抉择”的问题,始终深具“思想资源”的作用;到1880年代初期,以王韬的论说和思考为具体象征,不仅完整总结过往政体类型“概念工程”的成果,更公开颂扬“君民共治”,做了“政体抉择”的表态,影响深远。

西方政体类型知识的“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国思想界的创发与建设,本是研析探讨“民主”思想如何导入中国这一课题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本章述说的历史过程为视角,可以揣想,中国和中国人开始走向“民主之路”,竭力欢迎“德先生”,并不是前行者对“民主”思想进行积极“宣传”或“宏扬”的必然结果。1840年代徐继畬等对“无国君”政体(如瑞士、美国等)的赞誉,1860年代蒋敦复对“英之议会”是否可“行于中国”这个问题的思考,1880年代的王韬对“君民共主”政体的称赞,都各有其演变的言论脉络,应该返诸它们问世的本来场景,进行理解,而不是将这些繁杂的历史现象、事实简单概念化,甚至将其当作书写“中国民主思想史”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

盖就西方政体类型知识自身的脉络而言,相关词语与概念,本在历史的长河历经多样的变化,如“专制”(despotism)这个词在政体类型知识谱系中向来为标准范畴之一,它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容,屡有变易;以具体个案言之,西方对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政体的定位,历经了从“暴政”(tyranny)到“专制”的变化,也反映了“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的面向。至于在西方政体类型知识创生的过程里,所谓“东方专制论”(oriental despotism)其实更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始被欧洲发明建构,作为与西方“共和论”(republicanism)恰成对照项的论述。可以说,西方政体的类型知识如何建构成为一种“传统”,绝非不证自明,况乎,西方政体的类型知识也和“政体抉择”的现实密不可分,既存的政体类型知识,往往会因应现实需要而面临被“修正”的命运。如在西方政体类型知识谱系里始终占有不可或缺地位的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与先行者一样,强调领土大小、规模是推行共和政体需考虑的因素,进而对所谓“小共和国命题”(the small-republic thesis)的建构,影响深远。在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草案》后,在等待各州的批准过程中,孟德斯鸠的理论让反对这部新宪法的反联邦派(the anti-federalists)得以“振振有词”,即广土众民,如美国,是没有办法实现共和的。相对的,支持拥护这部新宪法的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邀请了麦迪逊(James Madison)及约翰·杰伊(John Jay),三人联合以“帕布里亚斯”(Publius)为笔名发表意见,阐释新《宪法草案》的意义,与反联邦派论战。帕布里亚斯既批判反联邦派仰仗的孟德斯鸠的“小共和国命题”,也依据孟德斯鸠关于“联邦共和国”(confederate republic)的述说,强调通过这部新宪法对美利坚合众国前景的重要性。孟德斯鸠创发的政体类型知识,其实可以因应现实的需要;立场不同的论者各取所需,以证己说。这样说来,政体类型知识的创造生产与消费流通,其实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场景。

因是,本章取“脉络化”的路径,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述说他们对于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与导入西方“民主”相关思想之“贡献”,由此应可展现,前行者的思想努力及其轨迹,率皆自成理路,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资源”价值和意义,并且由于它们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里出现的,难以一言概括。所以,进行“民主”思想在中国的知识生产事业,必须将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尽可能详缜细密地还诸其本来的历史时空。如果采取这等“脉络化”的研究路径,持续考察相关的课题,或可拓展我们对晚清以降中国思想史的认识空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94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