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张仪的连横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2 11:56:48 0


这时,已近中年的张仪,带着妻儿投在昭阳门下。张仪博学多问,知道这和氏璧的由来,他向自己的家人讲道——

四百年前,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国君。当时国君是楚武王芈通的哥哥芈眴。芈眴命令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君芈眴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等到芈眴死去、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国王宫前痛哭,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出血来。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楚文王闻报后叹道:“是玉还是石头,剖开就知道了。”玉工剖开这块璞玉,果真是稀世之玉,楚文王就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张仪对家人讲:“我跟师傅鬼谷子学习多年,能力非凡,但离开师傅后许久,一直不被重用,其实就是一块未经发现的璞玉,希望在令尹昭阳那儿,成为一块名传天下的‘和氏璧’。”

且说楚国令尹昭阳自从得到和氏璧后,对它异常喜爱和珍惜,每日都将它带在身边,不敢片刻分离。一天,昭阳到赤山游玩,随行的有门客、仆从百余人。赤山脚下有一处深潭,相传姜太公曾在此垂钓。深潭边建有一座高楼,众人便在楼上饮酒作乐。酒至半酣,门客们请求昭阳将和氏璧取出,让大家见识一下。于是,昭阳便命守宝的家仆将宝匣从车中取出,自己亲手用钥匙将锁打开,解开三层锦套,只见和氏璧玉光灿烂,照人颜面。众门客互相传递观赏,赞不绝口。正在玩赏之际,有一位仆从来报说:“潭中有大鱼跳起。”昭阳起身凭栏观看,众人也一起跟着走上前去。那大鱼从水面跃起,潭中群鱼也随它一同跳跃。过一会儿,东北天边出现了一团乌云,眼看大雨将到,昭阳吩咐说:“快快收拾回城。”守宝的家仆想将和氏璧收入匣中,但却不知刚才传到谁的手中了。和氏璧找不到,众人大乱。

昭阳回到府中,命令家臣追查盗宝的人,家臣说:“百余名门客、仆从中,张仪一贫如洗,且平素人品不端,要真有人盗宝,一定是他。”昭阳心中也怀疑张仪,于是便让人将他捉拿用刑,逼张仪招供。

张仪确实未曾盗宝,哪肯供认服罪?结果被鞭笞了数百下,直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昭阳眼见他性命难保,只得将他释放。旁边有可怜张仪的人,将他送回家中。张仪妻子见他这等模样,流泪说道:“你说你跟着令尹会成为‘和氏璧’,哪知因为这块破石头,你差点儿丢了命。”又埋怨说:“你今日含冤受辱,都是因读书游说而致。如果安心在家务农,哪会有此横祸临头?”张仪张嘴让他妻子观看,然后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哭笑道:“当然还在。”张仪说:“舌头在,便有本钱,我不会一直这么穷困潦倒下去的。”张仪待伤养好,便带着妻儿从楚国到了秦国。

却说此时,被俘的魏国公子魏昂在秦国忧郁死去。魏惠王闻听,大哭不止,即命大夫龙贾率兵出河西攻打秦国雪耻。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率军迎敌,仅仅一役,便斩杀龙贾及魏军两万,占据了魏国河西大半土地。

魏惠王雪耻不成,反添新忧。万般无奈之下,魏国一面向秦国求和,一面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

公孙衍得了重金,便想撤兵。此时,西戎部落义渠逐渐发展壮大,时而骚扰秦国,秦国也常在东部无战事时进攻义渠。这义渠刚强勇猛,信奉“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全民皆兵,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成为秦国西北部的外患。公孙衍向秦惠文公奏道:“自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多年来西北部边境安静,但如今义渠崛起,威胁我国。目前魏国求和,不如答应魏国,转而进攻义渠。”秦惠文公答应,于是,公孙衍撤军回国。

这时,张仪来到秦国,张仪向秦惠文公游说道:“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北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儿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文公如梦初醒,立即重用张仪,拜其为客卿。此时,秦国的客卿不仅是国君贵客,而且履行一些臣子的职责,成为一种职务。公孙衍遭到质疑、调查、排斥,担心被杀,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张仪做了秦国客卿,便派人送信给楚怀王,申明从前偷璧的冤枉。楚怀王当面责备昭阳道:“张仪是贤士,您为什么逼迫他?现在他被秦国重用,岂不成为楚国的隐患?”昭阳默然无语,深感惭愧,不久患病而死。

张仪任客卿后,与秦国公子嬴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秦惠文公夸奖道:“你不愧是鬼谷子的高徒。”

张仪说:“其实,臣虽与孙膑、庞涓同是师傅鬼谷子的弟子,但臣对兵学并不精通。臣的特长是游说各国,如果君上您把蒲阳归还魏国,臣将用连横术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秦惠文公问:“连横术如何讲?”

张仪道:“当今天下,秦国是最强的国家,东方的齐国与处于西方的我们秦国不相上下。连横,就是在秦、齐之间画一条横线,臣去游说这条横线上的各个弱势国家,让它们臣服秦国。”秦惠文公非常高兴,当即让张仪去魏国。

到魏国后,张仪先是归还蒲阳,然后对魏惠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反而不要,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应该想法来报答一下吧?”

“怎样来报答呢?”魏惠王问道。

“秦国给魏国土地,魏国也应该给秦国土地,如果这样,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许多倍。”魏惠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便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献给了秦国,以表示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术首战告捷。

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公提拔为大良造。此时,张仪便劝秦惠文公称王,以号令天下,并要求各诸侯国像魏国那样割让土地作为贺礼,否则就发兵征讨,因齐国是连横对象,所以不用割让土地。秦惠文公听从张仪的建议,改称秦王,即秦惠文王。秦国派大夫陈轸等使节通知楚、魏、韩、赵、燕等各国,要求他们割地相贺。诸侯们犹豫不决,纷纷怨恨魏国割肉喂虎。

魏国奉献了土地,秦国也没把它当作兄弟之国。魏国正在后悔时,秦国以魏国不割地相贺为由,派兵夺取了魏国的陕邑。魏国大为惶恐,魏惠王说:“秦国真是虎狼之国啊!哪有信用可言?”

由秦归魏的公孙衍奏道:“以前秦国拉拢魏国,实乃张仪采取的连横术。今臣献上合纵术,可以对抗秦国。”

魏惠王问:“合纵,怎样讲?”

公孙衍说:“当今天下,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最强。南北纵列的这些国家,除楚国可与之抗衡外,其他相对较弱。如果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则能阻止秦国兼并、欺负弱国。这就是臣创立合纵的理念。”魏惠王点头称好,即命公孙衍实施合纵。

公孙衍趁机发动“四国相王”,即魏、韩、赵、燕四国互相尊重,都称王,结成联盟,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韩国是韩宣惠王,韩昭侯已去世;赵国是赵武灵王,赵成侯已亡;燕国是燕易王。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这样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国君主的身份,达到了合纵的目的,以共同对抗秦国。

且说秦国大良造张仪在秦国时间一久,发现大夫陈轸很有才干,担心日子一长,秦惠文王会偏爱陈轸,冷落自己,便找机会在秦惠文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一天,他对秦惠文王奏道:“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经常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一名臣子,他怎么能这样做呢?臣不愿和这种人在一起做事。最近,臣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先杀掉他。”秦惠文王很生气,马上召见陈轸。

陈轸一来,秦惠文王就说:“听说你想离开寡人这儿,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寡人吧,寡人为你准备车马。”

陈轸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惠文王,但他很快明白了,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答道:“臣准备到楚国去。”

秦惠文王听此,便对张仪的话深信不疑,强压怒火道:“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

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顿时明白张仪嫉妒自己,在秦惠文王面前诬陷自己投靠楚国。他不慌不忙解释道:“臣如果不忠于大王,楚王又怎会要臣做他的臣子呢?”

“既然你忠于秦国,那你为什么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惠文王奏道:“大王,臣如果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还会收留臣吗?”秦惠文王一听,糊涂了。

陈轸接着说:“一位楚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的妾,遭一顿大骂。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的妾,得一时欢畅。这个楚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偷情者:‘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是愿意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答道:‘当然要娶那个年纪大的。’人们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但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如果娶她为妻,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如果臣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臣吗?会收留臣吗?臣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臣刚才说去楚国,实是为了外交事务,而不是泄露机密、投靠楚国。”秦惠文王听陈轸这么一说,消除了疑虑,更加信任陈轸。

张仪见弄巧成拙,便奏请秦惠文王允许他前去魏国。秦惠文王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舍弃秦国去魏国?”张仪答道:“魏国倡导合纵,以对抗秦国。臣这次去魏国,就是继续实施连横术,拆散合纵。如果能得以执掌魏国的权柄,一定使魏国率先臣服秦国,为各国诸侯做个榜样。”秦惠文王点头答应。

此时,魏惠王已去世,魏襄王继位。张仪来到魏国,对魏襄王说:“我之所以舍弃秦国高官而来魏国,是因为我是魏人,不能不为家乡着想呀!”魏襄王见张仪能言善辩、才华横溢,便任命其为相国。

张仪乘机劝说魏襄王:“魏国南与楚国接壤,北与赵国为邻,东挨着齐国,西与韩国相连,难免会被人侵略分割。因此说,魏国如果不服从秦国,就难保平安。”

将军公孙衍在秦国为臣时,就遭张仪攻击,如今坚决反对张仪道:“魏国倡导合纵,各国响应,已见成效。如果按张仪所说,依附秦国,那好比让羊去依附狼,所以万万不可行。”

张仪辩解道:“昔日公孙衍在秦国为大良造时,为魏国做事;今日公孙衍在魏国任将军,谁敢保证他的话处处为魏国着想呢?”公孙衍面红耳赤,愤然退下。

魏襄王计议未定。张仪偷偷派人叫秦军征伐魏国,把魏军打得大败,占领了曲沃。魏襄王无奈,便下定决心,向秦国表示归顺。张仪在魏国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相国后,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起用他为大良造。张仪立下奇功,洋洋得意。陈轸见秦惠文王反复无常,唯恐再次遭到张仪暗算,便辞去大夫之职,离开秦国到了楚国,楚怀王聘其为客卿。

且说秦国之南有个蜀国(在今四川省),四周因秦岭等崇山峻岭阻塞,人烟稀少,与世隔绝,被称之为四塞之国。此时,秦国扩张之心日浓,为了打通秦、蜀之间的通道,秦国用了一个诡计,派人凿刻了五头巨大的石牛,涂上黄金,赠送给蜀国。蜀人大喜,派国中五位大力士,开山辟路,不知费了多少力,一直将石牛拖回蜀国,这就是有名的“五丁开山”。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亦称金牛道。假金牛拖回蜀国,蜀人才发现是石牛,顿觉上当受骗。一气之下,又将石牛运回秦国。

此时,秦惠文王便想趁机灭掉蜀国,于是征求众臣意见。张仪说:“虽然秦、蜀之间的通道已打开,但蜀道之难,依旧难于上青天。我们应该先攻打韩国,从而问鼎中原。”

右庶长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向秦惠文王奏道:“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这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率军从金牛道伐蜀。冬天,就灭了蜀国,把它作为秦国的一个郡。接着,秦军又攻灭了邻近的巴国,设立巴郡。

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蜀地归属秦国后,秦惠文王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郡守。李冰率人修建都江堰,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泄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蜀郡的万亩良田。都江堰修成以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食无荒年,天下谓蜀地为天府。秦惠文王又将十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郡,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一时间,蜀郡成为天下最大的粮仓。

且说张仪回秦国后,魏襄王重又重视公孙衍,拜其为魏国相国。今见秦国灭蜀灭巴,势力不断增强,公孙衍便向魏襄王奏道:“只要秦国宗庙存在,秦国扩张之心就不死。对付秦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推行合纵,消灭秦国。”魏襄王同意公孙衍的计谋,推选楚怀王为纵约长。巴国原为楚国属国,现被秦国所灭,当然楚国义不容辞。另外,秦国向楚国索地,楚国已是憋足了愤怒。楚、魏牵头,约韩、赵、燕、齐共同伐秦。此时,燕易王已去世,燕王姬哙继位。韩、赵、燕均都气愤秦国索地的要求,同意合纵抗秦。恰在此时,义渠首领甘烈来到魏国。公孙衍对甘烈说:“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征讨义渠。秦国实乃虎狼之国也。希望义渠提高警惕,不要被秦国所蒙蔽。”义渠首领甘烈点头称是,返回义渠便做攻打秦国的准备。只有齐国还未回信。

此时,齐威王已去世,公子田婴的异母兄齐宣王继位。由于田婴长期为相国,素有威望,被齐宣王所妒忌。田婴便辞去相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居住,门客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地。

过了几天,齐貌辨便想辞别田婴回到都城临淄晋见齐宣王。田婴说:“新王猜疑我,你此去岂不是自找辱受?”齐貌辨说:“我已经下定了决心,请公子允许吧。”田婴没法阻止,齐貌辨便去了临淄。

齐貌辨进了王宫。齐宣王不怀好意地冷冷地问道:“你是公子田婴的手下宠客,田婴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

齐貌辨答道:“在下是公子田婴的宠幸门客不错,但要说公子什么都听在下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大王您还是世子时,在下曾对公子田婴说:‘世子长了一副不仁的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像一头猪。以后如果让这种人当大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世子废掉,改立其他公子为世子。’公子田婴十分生气地对在下说:‘不可以这样做,世子有很多优点。’假如公子田婴一切都听在下的话,那么公子田婴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流落到薛地了。”

齐貌辨又假说道:“公子田婴到了薛地,楚国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在下又向公子田婴说:‘不妨接受这个交易。’公子田婴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新王关系不好,也不能把薛地交换出去。如果交换了,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这又不肯听我的。”

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的颜色顿时变了,和缓地说道:“公子田婴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寡人太浅薄了。您愿意替寡人把公子田婴请回来吗?”齐貌辨爽快地点头答应。

就这样,公子田婴重又回到临淄,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但田婴重做相国不久就患病去世了。他的儿子田文接替父位,担任相国,号孟尝君,封地仍在薛地。

就在此时,楚国使节来到齐国。齐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众臣都说:“秦国与我们没有仇怨,不能派兵。”孟尝君田文说:“出兵不对,不出兵也不对。出兵就与秦国结成仇敌,不出兵就会引起五国的不满。依臣的意思,不如派兵,但要慢慢进军。既然出兵了,就不会与五国结仇,缓慢进军就可以进行观望,然后再决定进退。”齐宣王同意田文的主张,派他带兵两万前去讨伐秦国。

孟尝君田文率大军行到微山湖畔,见这儿山、岛、林、湖、渔船、芦苇荡、荷花池,以及醉人的落日、袅袅升起的炊烟,和谐统一,神妙美丽,自然洒脱,是个天然养生的宝地,便诈称有病,停止不前。

田文徜徉在一望无际、蔚为壮观的荷花池中,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父亲田婴共有儿子四十多人,田文是身份低贱的小妾所生,因为生于五月五日,刚生下来,田婴就让小妾扔掉。小妾不忍抛弃,私下抚养。等到他五岁时,才引他见父亲。田婴因为小妾违背他的话而怒气冲冲,田文向父亲磕头道:“父亲为什么要抛弃我呢?”田婴答道:“世人相传五月五日是凶日,该日出生的儿子长大后与门一样高,对父母不利。”田文答道:“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难道是由门来决定的吗?如果真的由门来决定命运,为什么不把它加高呢?”田婴难以回答,心中暗暗称奇。

田文长到十岁时,就能灵活地接待宾客。宾客都喜欢他,到处夸他聪明伶俐。田婴认为他有贤能,便立他为宗子。

田文受门客齐貌辨启发,修建了许多馆舍,用来招揽天下之士。凡是士人来投奔的,不问贤愚,没有不收留的。田文虽然尊贵,但饮食和众门客完全一样。一天,田文招待门客吃夜宵,有人挡住了光亮。一位门客怀疑有两种饭菜,就扔掉筷子要走。田文站起来,端着饭上前对比。那个门客看到饭菜一样后,叹息道:“孟尝君如此诚心待士,我却怀疑他,我真是个卑鄙小人,我还有什么脸面呆在他的门下!”说完,拔剑自杀。田文非常悲痛,亲自为他哭丧,众门客没有不感动的。

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短短时间内,达到数千人。

放下齐国不提,却说魏襄王、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王姬哙,在函谷关外与楚怀王相会。楚怀王虽是纵约长,但四王各带自己的兵马,行动难以统一。

秦国守将樗里疾、魏冉大开关门,列阵求战。这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因居樗里而称樗里疾。樗里疾足智多谋,被人称之为“智囊”。秦人常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这魏冉,是秦惠文王嫔妾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豪爽勇猛,被秦国重用。

五国惧怕樗里疾、魏冉,互相推诿,没有一国敢率先出战。双方相持几天后,樗里疾派魏冉出奇兵,断绝楚军粮道。楚兵无食,军中乱作一团。樗里疾乘机领兵袭击,楚军大败而走,其余四国也不战而退。

撤军途中,少年赵武灵王与楚怀王相遇。这赵武灵王穿着白色长袍宽袖,显得英俊潇洒,他拱手对楚怀王说:“楚国最大,希望我们两国今后相互支持,共同抵挡强秦。”楚怀王身为纵约长,但此次伐秦以失败告终,他满脸通红地说:“赵人尚武,今后我们有难同当,共同抵挡暴秦。”二人对饮后各自率军返回。

再说孟尝君田文,还没有赶到秦国边境,五国兵马都已经撤走了。此时,五国大王便觉得田文计高一筹。

再说秦国见六国来讨伐,果然献上文绣千匹、美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首领甘烈道:“魏国相国公孙衍所说没错,秦国虎狼之国,不可与其友善。今文绣、美女要留下,攻打秦国也要去做,这叫以毒攻毒。”于是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大败秦国西北守军。秦国见六国来讨伐失败,本想乘机进攻六国,但由于本土遭到义渠侵犯,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专心对付义渠。这义渠地广人稀、来去无踪,秦国一时也奈何不了它。

燕王姬哙此次讨伐秦国,目睹孟尝君田文的高明,深知七国纷争,胜负取决于人才。回国后,燕王姬哙便招贤纳士,重用人才。子之文武具备,燕王姬哙拜他为相国。子之为相国时,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姬哙的赏识。子之见燕王姬哙宽厚待人,常有篡权夺位之心。为积累势力,便与大夫鹿毛寿等人结为朋党,鹿毛寿等人常常向燕王姬哙宣传子之的贤名。

一次,鹿毛寿到齐国访问归来,燕王姬哙问道:“齐国孟尝君近况如何?”

鹿毛寿说:“田文是非常精明的人。不久前,齐王夫人病亡,七个嫔妾都受到齐王宠爱。田文想探知哪个嫔妾会被立为夫人,便献上七副玉质耳饰,其中一副特别加工打造,最为美观。第二天,田文看那副最精美的耳饰被谁戴着,就劝齐王立她为夫人。”

燕王姬哙禁不住哈哈大笑,心想田文可是摸透了人的心理,便继续问鹿毛寿:“齐王有田文这样的贤臣,可以称霸天下了吧?”

鹿毛寿答道:“不能。”

燕王姬哙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

鹿毛寿说:“知道田文的贤能,却不将权力都交给他,那怎么能称霸呢?”

燕王姬哙叹息着说:“寡人得不到田文这样的贤臣,如果有,把权力都交给他又有什么难呢?”

鹿毛寿趁机说:“相国子之,精于政事,就是燕国的‘孟尝君’呀。”燕王姬哙受鹿毛寿蛊惑,自此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子之裁决。

又有一天,燕王姬哙忽然问鹿毛寿:“古代帝王很多,为什么后人仅仅称颂尧和舜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鹿毛寿趁机答道:“尧、舜二人之所以被称颂,是因为尧能把天下让给舜,舜能把天下让给禹。”

燕王姬哙又问:“那么禹为什么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鹿毛寿说:“禹也曾经要把天下让给益,但只让他代理国家政事,却没有废黜太子,所以禹死了以后,太子启竟然把益的天下夺走了,夏朝得以建立,王位由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至今论说此事的人还都说禹的德行衰落,远远不及尧、舜,就是因为这件事。”

燕王姬哙知道做国君难,便想学尧、舜,于是说道:“寡人要把王位让给子之,这件事能行吗?”

鹿毛寿说:“大王如果这样做,与尧、舜还有什么分别呢?”

燕王姬哙下定决心,召集群臣,废掉世子姬平,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子之假装谦让,推辞了几次后才接受。子之祭告天地后,面南称王,毫无愧色。燕王姬哙反而向北称臣,到别的宫中居住。鹿毛寿因为劝燕王姬哙禅让有功,被封为上卿。燕国朝廷大臣都是贵族,姬哙为了树立新王子之的权威,把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的铜印全部收回,由子之重新任命。

子之即位后的第三年,燕国发生内乱,姬平率人包围王宫,攻打新王子之,但连攻数月都没有成功。子之反击,取得大胜。姬平与师傅郭隗只好逃到无终山避难。燕国百姓没有不怨恨子之的。

齐宣王听到燕国内乱,便乘机命匡章为将军,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燕国百姓对子之心中不服,闻听齐军前来,个个箪食壶浆,迎接齐国兵马,几乎无人抗战。匡章出兵五十天,畅行无阻,直达燕国都城蓟城,百姓开城迎接。子之一党,见齐军强盛,心惊胆战,慌忙逃窜。子之自恃勇力,与鹿毛寿率兵在大路上迎战,无奈军士渐渐离散,鹿毛寿战死,子之身负重伤、力竭被擒。姬哙自感羞愧,上吊身亡。匡章捣毁燕国宗庙,将珍宝装满车,派人押送子之,到齐都临淄献功。燕国土地共三千余里,大半为齐国占有。匡章驻扎在燕都蓟城,控制各地。子之到了临淄,齐宣王亲自列举他的罪行,命人将其乱刀砍死,制成肉泥,赐给群臣。

且说燕国西南边是中山国。中山国自被乐羊攻灭后,残余人马退入太行山中,经过力量积蓄和励精图治后,势力越来越强。后赵国为对付魏军,将中山之地划给齐国。此时已经强盛的中山军民便向齐国请求复国,归属齐国。齐国为吸引这股力量,便支持中山国重新建立,定都灵寿。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和燕国西南部,是赵、燕两国的心腹之患。这次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中山国便顺势大举进攻燕国,得城数十座,方圆数百里。

燕国人虽然痛恨子之,但见齐国、中山国想灭掉燕国,皆心中不服,于是到无终山找到姬平,推举他为王,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让郭隗做了相国。郭隗对燕昭王奏道:“中山国把赵国南北两部领土分割开来,好比一把刀子插进赵国心脏。它存在一天,赵国也不会安宁。如果现在我们向赵国求救,赵国必会相帮。”于是燕昭王派使节前往赵国。

此时赵武灵王已成为青壮年,长着又浓又密的络腮胡子,脸上泛着黑黑的亮光,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穿白色长袍宽袖了。

却说赵武灵王气魄宏大,有扩张领土的志向。即位五年后,娶韩女为夫人,生子赵章,立为世子。一年夏季,赵武灵王游平陵。这个时节,凌霄藤攀援于山石、墙壁、树干,不断向上生长。微风吹来,绿枝伸展,一簇簇橘红色的凌霄花,缀于枝头,飘来舞去,煞是惹人喜爱。这天中午小憩,赵武灵王梦见一位少女抚琴而歌——

美人荧荧兮,容颜若凌霄花般鲜艳。命乎命乎,无人知我。

歌罢,少女突然不见了。赵武灵王惊醒,他对梦中少女十分留恋。晚宴时,赵武灵王把这个梦说给大家,还描绘了少女的形象。平陵邑宰吴广闻听,觉得赵武灵王说的少女太像自己的女儿了,于是就把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她,赵人称之为吴娃。没过几年,吴娃就为赵武灵王生下了儿子赵何。等到夫人韩女死了后,就立吴娃为夫人,并废黜赵章世子之位,改立幼子赵何为世子。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此时,匈奴崛起。除义渠、中山国外,强大的匈奴统一了西戎、北狄等游牧民族。匈奴自称胡人、天之骄子,不为小礼而自烦。赵武灵王看到匈奴有一些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赵武灵王对众臣说:“匈奴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的快军,带着这样的快军驰骋疆场,哪能不取胜?”赵武灵王又说:“为了富国强兵,我们应该学习骑射,而华夏传统服装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所以为了学习骑射,还要着短衣紧袖的胡服,取匈奴之长补中原之短。”话刚落地,众臣纷纷说:“如果我们着胡服学骑射,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尤其反对。赵武灵王驳斥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变化而采取灵活对策,怎样有利于国家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的决心,毅然发布了着胡服学习骑射的政令。

赵武灵王率先着胡服,学习骑射,然而群臣响者无几。赵武灵王便劝群臣道:“我们赵国,东有燕、齐,西有强秦,南有韩、魏,北有匈奴,中间还有个中山国,处于四面争战之地。当前,中山国依仗齐国撑腰,常常侵略我们土地。为了应对四境之敌,除了发扬尚武精神外,必须效法匈奴的有利风俗,才能对得住先君留下的这份基业。”赵成听了这番话后,不再阻止改革,欣然接受。第二天,赵成穿胡服上朝。几天内,全国人抛弃传统的长袍宽袖,改着胡服;部分淘汰兵车,改习骑马射箭。未出一年,赵国便培训出一万名骑术、射术高超的骑兵,实现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

得意忘形的中山国忘记赵国在后。且说赵武灵王接见燕昭王使节后,便与众臣商议。大夫肥义说:“想让敌人灭亡,最高明的策略是让其自大。自大就会失去朋友、增加弊病,今可派人鼓动中山国称王。如其称王,便可离间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大夫李兑说:“今齐、楚、秦三国势力相差无几,谁也不愿意看到另外的两国势力增大。现可派使节出使楚、秦两国,联合抵抗齐国。”赵武灵王一一点头,全部照办,分派使节出使中山、楚、秦三国。

赵国使节到了中山国说:“现在中山是千乘兵车大国,非昔日可比。如果中山称王,便与赵国平等,可和睦相处,永结友好。”中山国君臣头脑发昏,便着手称王事宜。齐宣王闻知后,大怒说:“中山是齐附属国,如果中山称王,便与寡人平起平坐,这万万不可。”忙派使节阻止,但中山国伐燕胜利,不知天高地厚,自觉是战国八强之一,可与齐国并肩,便不顾齐国反对,依然称王。结果,图虚名而招实祸,与齐国反目,使自己陷入孤立。

赵国派往秦、楚的使节返回,皆说两国不愿看到齐国独大,愿意与赵国联合出兵攻打齐国。

消息传到齐国,齐宣王十分紧张,便向稷下学宫上宾孟子问计。孟子劝他归还珍宝,然后撤军,并与燕人相商,为燕国迎立新王。尽管孟子纵横论证、说理透彻,但齐宣王已经到手的肥肉不想扔掉,便不听孟子的建议。

闻听赵、秦、楚助燕抗齐后,燕昭王便派人往各地送檄书,说明恢复燕国的大义。除十座城池外,各郡邑已降齐国的,又全都叛齐归燕。齐国将军匡章不能禁止,只好班师回国。齐军撤出燕国后,中山国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也被燕国收回。见燕国很快趋于平静,赵、秦、楚三国便各自按兵不动。

又是一年槐花香,蜂蝶照常绕。齐宣王见伐燕大败,便开始重视孟子。在槐花香中,齐宣王亲自来到稷下学宫看望他。孟子迎候齐宣王。

坐定后,齐宣王问孟子:“此次伐燕,为何不胜?”

孟子答道:“趁燕国内乱时讨伐,虽然占尽天时,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昔日燕王姬哙尊贤,深得民心,虽然燕王姬哙尊贤有些走火入魔,但燕国军民还是拥护燕王姬哙的后人。”

齐宣王又问孟子:“寡人如何才能战无不胜呢?”

孟子说:“百姓不是靠划分边境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巩固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兵器就可以做到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不战则已,战则必获全胜。”

齐宣王又问:“齐国如何才能得道呢?”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齐宣王继续问:“寡人如何才能做到仁、义、正?”

孟子微笑着说:“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宣王又问:“寡人如何才能做到亲亲而仁民?”

孟子答道:“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生活区,四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猪这类家畜,认真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精心培育庄稼,那么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学校,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会用头顶着、用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做到亲亲而仁民,则国家必会强盛。”

孟子侃侃而谈,纵论仁政,但在齐宣王看来,仁政善则善矣,毕竟推行起来太难,于是只听不办,无意实施孟子的政治主张。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孟子见齐宣王不行仁政,便感叹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看来,我应该学习我的祖师孔子,周游各国了。”便向齐宣王辞去稷下学宫上宾。齐宣王知道孟子是个大学问家,便一再挽留。齐宣王说:“寡人拜你为稷下学宫祭酒,为稷下学宫之长,送你万钟食禄,让你教授弟子、研究学问。”孟子拒绝了。

又是雪花飘飘,裹着厚厚衣服的孟子离开了齐国。淳于髡想挽留孟子,便赶来说:“您常常说,仁者无敌。先生您既然是个仁者,为什么要如此狼狈地离开呢?”

孟子笑道:“冬天已来,春天还会远吗?当春风吹来时,田野尽绿,可山上的顽石却始终是光秃秃的。难道因为这些顽石不绿,就否认春风的强劲吗?”

淳于髡明白孟子所说的春风就是指仁者。他知道留孟子不住,便挥手送别,依依不舍。

弟子充虞随行,在路上,充虞问孟子:“夫子,您好像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可前日我听夫子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产生留名于万世者。从周平王东迁至今,已经快要五百年了。按形势来看,应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我虽然在魏国、齐国不被重用,但无论哪一个诸侯国,要想治国平天下,我都能办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孟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始终不被各国所接受,“舍我其谁”的气概渐渐消磨光了。孟子退隐,与弟子万章等一起著书,合成《孟子》一书。《孟子》里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尖锐机智,代表着当时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享年八十四岁。

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和需求。就在孟子退隐时,纵约长楚怀王与齐宣王会盟,约好有难同当,一起对付强秦。消息传到秦国,秦惠文王很是担忧,想离间齐、楚两国的关系,便召来张仪问计。张仪奏道:“凭臣三寸不烂之舌,去楚国游说,一定可使楚国与齐国绝交而亲近秦国。”秦惠文王高兴地道:“寡人相信你的能力,希望你此去建立奇功。”张仪便前往楚国。

张仪再度来到楚国,已非当年的寒酸样,身份也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趾高气扬,来到楚国朝堂。

楚怀王赐座后,问张仪:“先生屈尊,光临敝国,有什么指教吗?”

张仪答道:“我这次前来,为的是让秦、楚两国和好!”

楚怀王说:“寡人难道不愿意同秦国结交吗?但秦国侵略征战不停,妄自尊大,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各国割让土地,所以不敢亲近。”

张仪知道楚怀王对秦国抱有成见,灵机一动,继续说道:“现在天下强国虽然只有七个,但强中之强是秦、楚、齐三国。秦国与东面的齐国合作,齐国势力就强大;与南面楚国和好,楚国势力就强大。我们大王私下的意思,是欲和楚国友好而不是与齐国。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秦国离齐国远、离楚国近,并且我们大王的宠妾芈八子就是大王您的妹妹。但大王您与齐国结盟,触犯了我们大王的忌讳。大王您如果能与齐国断绝往来,那么我们秦国愿意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并世代通婚。秦国与楚国结为兄弟,共同解救天下危难,这样多好啊!”

楚怀王十分高兴地说道:“秦国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寡人何苦还对齐国偏爱呢?”

朝堂上,楚国群臣都称贺,一个人挺身而出,向楚怀王奏道:“不能答应!依臣看来,这件事应该吊唁而不应当庆贺!”

楚怀王一看,是客卿陈轸,便不解地问:“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坐在朝中得到六百里土地,群臣都称贺,你反而说吊唁,这是什么原因?”

陈轸答道:“大王认为张仪的话能相信吗?”

楚怀王笑着说:“为什么不相信?”

陈轸说:“秦国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有齐国的原因。现在如果与齐国断交,那么楚国就孤立了。如果楚国孤立了,虎狼之心的秦国为什么还要割舍六百里土地给楚国呢?这是张仪的诡计。如果听张仪的,到头来,秦国不给土地,齐国怨恨大王,齐、秦两国合兵进攻,楚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臣所说的应该吊唁的话就是为这个原因。”

左徒屈原也奏道:“陈轸的话很对。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决不能相信。”这屈原,是楚武王芈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二十六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很得楚怀王信任。左徒,是楚国官名,入内则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外则接待宾客。这时,屈原继续说道:“六国合纵,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大王身为纵约长,应该坚定合纵抗秦的计策,不要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楚怀王想想也是,便搁置此事不提。

张仪知道楚怀王有个宠臣叫靳尚,任楚国大夫,常常在楚怀王左右,楚怀王对其言无不从,就送给靳尚玉璧一对。张仪说:“我知道楚王有两个信任大臣,一个是您,一个是屈原。”靳尚默然无语,屈原性格耿直,常常与靳尚相抗,所以靳尚心中常以除屈原而后快。张仪看出靳尚的心思,便假说道:“屈原年纪轻轻,不知深浅,怎能与大夫您相比呢?我这次来楚国,捎了一对玉璧。屈原听说后,便向我索取。我讨厌他的性格,便不给他,于是他便在朝堂上反对我的主张。还有陈轸,当年,他在秦国的时候,我就看出他会叛秦归楚,这次他见我来,因此为难于我。我知道,将来主政楚国的必是大夫您,所以我将一对玉璧作为结交您的见面礼。”靳尚不禁心中狂喜,既得到珍宝,又抓住了政敌屈原的短处。

大夫靳尚面见楚怀王奏道:“现在秦国讨好我们,送来六百里土地,这样的好事,却被屈原、陈轸反对,臣就感到纳闷。昨天听说,屈原向张仪索要一对玉璧不成,故恼羞成怒,陈轸在秦国时就与张仪作对,所以二人刻意阻挠此事。大王,不要六百里土地,真可惜呀。”楚怀王闻听靳尚所言,便觉得自己被陈轸、屈原耍弄了。

楚怀王也是个贪心的人,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动心?第二天上朝,便又重提此事。陈轸又谏道:“大王不如先派一个使节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等土地归入楚国后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

靳尚说:“张仪说送六百里土地,是以与齐国断交为前提。不与齐国绝交,秦国怎么能给我们土地呢?”

楚怀王点头说:“张仪不会辜负寡人是很明显的,因为他说的道理句句是真。陈轸就不要再说了,请看寡人是如何得到土地吧。”便命令臣下不要再与齐国往来,同时赐给张仪黄金百镒、珍珠百枚,派大夫逢侯丑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

屈原见此,急忙谏道:“与齐国绝交,就是放弃合纵,势必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关系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啊!大王千万不能听张仪和靳尚的。”

楚怀王想起昨天靳尚所说,不禁怒道:“难道楚国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索取的一对玉璧吗?”令武士把屈原拉出殿门,免除其左徒之职。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殿门外不忍离开,盼着楚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等了好久,看见张仪、靳尚等人欢欢喜喜地走出殿门,这才绝望。屈原喃喃地说道:“昔日鲁国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是在今日楚国,却正好反着!君子戚戚,小人荡荡。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自己被小人诬陷、被楚怀王误解,想到合纵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他认为只要楚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救了,而要让楚怀王回心转意,就要让楚怀王醒悟、分清是非。为了让楚怀王辨明忠奸,屈原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布帛上写了一段发生在齐国的历史故事——

一天,齐景公问晏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忧患是什么?”

晏婴答道:“最大的忧患是宗庙里的老鼠。”

齐景公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晏婴答道:“宗庙的墙壁是把许多木条连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土而成。老鼠喜欢到那里寄居。人们想要消灭它,用火去熏,怕烧坏木头;用水去灌,又怕毁坏泥墙。因此,老鼠凭借这个,作威作福,使人们很难除掉。说到国家,也有‘社鼠’,那就是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朝中隐瞒善恶,蒙蔽君上;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姓。如果不杀掉这种人,就会酿成祸患,但要杀他们,他们又是国君的宠臣、心腹,人们无可奈何。这些人实在是贻害国家而又难以根除的‘社鼠’啊!”

血书呈给楚怀王,被他扔到一边。楚怀王怒道:“这‘社鼠’不就是屈原你吗?因为一对玉璧,竟然破坏楚国利益。”

屈原见楚怀王不再召见他,便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写了《离骚》长诗,抒发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离骚”就是“离忧”。诗中写道——

你不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发怒。 我知忠言直谏有祸,却不因此忍耐不发。 上天有眼给我作证,一切都是为了你啊。

世道就是冷酷无情,这边有人忧愁,那边有人欢喜。张仪一路上与逢侯丑饮酒谈心,情同骨肉。快到咸阳时,张仪假装酒醉失足,掉下马车。左右随从慌忙把他扶起来,张仪说:“我脚骨受伤,快去医治。”先躺在车上入城。逢侯丑只好孤零零地去馆舍住下。张仪闭门养病,暂不入朝。逢侯丑请求拜见秦惠文王不得,便去探问张仪,家仆以病推托。这样等了三个月,逢侯丑万般无奈,只好给秦惠文王写信,述说张仪答应给地的事。秦惠文王回信说:“如果张仪真的答应了,寡人一定兑现。只是听说楚国与齐国还没绝交,寡人怕楚国欺骗秦国,非得等到张仪病好以后,才能断定。”逢侯丑再去张仪府,张仪仍然不见。

逢侯丑不得不派人回去,把秦惠文王信简上的话报告楚怀王。楚怀王说:“秦国还认为楚国与齐国仍有来往吗?”便派使节到齐国境内,辱骂齐宣王。齐宣王闻报大怒,派使节到秦国,希望齐、秦联手,一起攻打楚国。

张仪听说齐国使节已到,自己的计策开始见效,便声称病好上朝。在朝门口遇见逢侯丑,故作惊讶状问道:“您为什么不去接受土地,还停留在我们国中?”

逢侯丑哭着道:“在等您啊!秦王专等您当面决定。请您进去和秦王说明,早些定好地界,我也好回去向我们大王交代。”

张仪说:“这件事何必向秦王上奏呢?我所说的是我的封邑六里,我自愿将它献给楚王。”

逢侯丑说:“您在楚国说的,是土地六百里,没有听说是六里。”

张仪说:“您大概听错了吧?秦国土地是用无数将士的鲜血换来的,怎么能随便让给楚国?何况是六百里呢?”

逢侯丑目瞪口呆,不敢在秦国放肆,只好压住怒火急急回去报告楚怀王。

楚怀王怒发冲冠,大声骂道:“张仪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寡人抓住他,一定要生吃他的肉!”便下令派兵攻打秦国。

陈轸奏道:“臣今天可以开口说话了吗?”

楚怀王说:“寡人不听你的话,以致被狡诈小人欺骗。你现在有何妙计?”

陈轸说:“大王已失去齐国的帮助,现在要攻打秦国,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割舍两座城贿赂秦国,与它合兵进攻齐国。这样虽然给了秦国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

楚怀王说:“欺骗楚国的本是秦国,齐国又有什么罪?与秦国联合进攻齐国,世人都会笑话寡人不懂道理。”楚怀王不听陈轸的建议,当天就拜屈匄为将军、逢侯丑为副将,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惠文王命魏章为将军、甘茂为副将,起兵十万迎敌。同时,答应齐国的请求,两国联兵攻打楚国。齐国派匡章率兵助战。屈匄虽然勇猛,但怎能挡住两国夹攻?连战连败。秦、齐两国兵马一直追到丹阳,屈匄聚集残兵败将再战,结果全军覆没,屈匄、逢侯丑全都阵亡。秦、齐得楚国土地六百里,楚国举国震惊。

楚怀王十分害怕,这时后悔不听屈原的话,于是复用屈原,任命他为三闾大夫,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两国之盟,另派陈轸到秦军中求和。

秦将魏章派人向秦惠文王请示,秦惠文王说:“秦国巴、蜀二郡与楚国黔中相连,不可分割。如果楚国愿意用黔中土地交换秦国商邑土地,那么就同意楚国求和。”魏章把秦惠文王的意思告诉陈轸,陈轸禀报楚怀王。楚怀王痛恨张仪欺骗楚国,说道:“寡人不要土地,愿意得到张仪!如果秦国肯把张仪交给楚国,寡人情愿献出黔中土地作为谢礼。”

楚怀王的意思传到秦国,左右忌恨张仪的人向秦惠文王奏道:“用一个人换数百里土地,太合算了!”秦惠文王摇摇头说:“张仪如同是寡人的股肱,秦国宁可不要土地,也不忍心舍弃他。”

张仪自觉被推到剑斧之下,不去会被世人讥笑,以后也无脸在诸侯中混,而去又是凶多吉少。考虑再三,张仪向秦惠文王奏道:“臣愿意去交换!”

秦惠文王说:“楚王对你恨之入骨,只等你一去就杀你,所以寡人才不让你去。”

张仪奏道:“臣虽然被杀,但秦国得到黔中土地,臣虽死犹荣!何况臣还不一定会死呢!”

秦惠文王问:“你有什么计策脱身?说给寡人听一听。”

张仪说:“楚王夫人郑袖,相貌美丽,为人灵活,为楚王所宠爱。臣先前出使楚国时,听说楚王又新宠幸了一个美人。郑袖对美人说:‘大王讨厌别人鼻孔中的气吹着他,你见到大王时一定要捂住鼻子。’这个美人信以为真,每次见到楚王,都捂住鼻子。楚王不解地问郑袖:‘美人一见寡人就捂住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答道:‘她嫌大王身上有臭味,所以不愿意闻。’楚王闻听此话,大发雷霆,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从此,郑袖又得到专宠。楚王还宠爱一个臣子靳尚,他常常向郑袖献媚。二人一里一外,相互勾结。臣和靳尚关系很好,估计能借他们的力量保护自己,免掉一死。大王只要下令魏章率军不撤,楚王一定不敢杀臣。”

秦惠文王见张仪信心十足,就放他前去。

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抓了起来。楚怀王选定一个吉日,准备杀了他祭告宗庙。张仪的随从已按张仪的计谋秘密去见靳尚。此时的靳尚灰溜溜的,张仪随从先将黄金百镒献上,这黄金其实是先前楚怀王所赐。靳尚笑纳后,张仪随从说:“秦国大良造张仪之所以敢来楚国,实是为了弥补以前的过失,归还楚国土地,并促成两国通婚。由于两国误解,以致张仪被困。如果大夫您能把张仪救出来,则秦、楚两国必能和好如初。”靳尚此时正为两国僵局困扰,巴不得张仪把此事处理好,自己重获楚怀王的高度信任,闻听此言,忙说道:“怎样才能救出张仪呢?”张仪随从附耳说出,靳尚点头同意。

当天,靳尚进后宫对郑袖说:“大王对夫人的宠爱不会长久了,夫人您知道吗?”

郑袖问:“为什么?”

靳尚说:“秦国张仪前来楚国,已被大王抓获,准备杀掉。听说秦王为了赎回张仪,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大王,并让一些能歌善舞的美人陪嫁。秦女一到,大王一定对她毕恭毕敬。如此的话,夫人还能得到大王的宠爱吗?”

郑袖大吃一惊,问靳尚:“你有什么妙计能制止这件事?”

靳尚说:“夫人假装不知这件事,把得罪秦国的利害对大王说清楚,放张仪回秦国,问题就解决了。”

半夜里,郑袖哭泣着对楚怀王说:“大王要用地换张仪,秦国还没有得到土地,张仪已经先来了,这是秦王对大王的尊重。秦兵席卷楚国北部,本来就有吞灭楚国的势头。如果再杀掉张仪触怒他们,秦国一定会增兵添将进攻楚国,那时我们夫妇就会不得安宁了。为此,妾心如刀绞,吃不好,睡不着。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张仪向着秦国有什么值得怪罪的?大王如果厚待张仪,他就会像对待秦国一样对待楚国。”

楚怀王摆摆手说:“你不要再说了,寡人从长计议吧。”

第二天上朝,靳尚乘机奏道:“杀死一个张仪,对秦国没有什么损害,但楚国却失掉了黔中数百里土地。当今之计,不如留下张仪,把他作为和秦国讲和的资本。”靳尚的话无懈可击,楚怀王不得不听。

此时,楚怀王开始心疼起黔中土地来,后悔先前赌气,拿黔中土地换张仪。楚怀王思虑再三后,放出了张仪,对他热情款待。张仪借机劝说楚怀王与秦国和好,自己如果回秦国,定当劝说秦惠文王归还楚国土地,并促成两国通婚结好。楚怀王一时没了主见,便放张仪回归秦国。

三闾大夫屈原出使齐国归来,听说张仪已走,便劝谏楚怀王道:“从前大王被张仪欺骗,这次他来,臣以为大王一定会把他的肉煮熟了吃掉。现在放了他不杀,还听信他的胡言乱语,破坏合纵,这真令人没法想象呀!普通百姓都不忘记自己的仇恨,何况堂堂一国大王?现在没有得到秦国的欢心,却先触怒了楚人的公愤,大王的做法不明智呀!”楚怀王闻听,又后悔不已,派人驾车去追,不料张仪已经连夜逃走,不知去向了。

张仪回到了秦国,对秦惠文王奏道:“臣九死一生,终于又见到大王了。现在楚王对秦国很害怕,即使这样,也不能让臣对楚国再次失信。请大王将获取的楚国土地归还一部分,再与楚国通婚。这样的话,臣就可以用楚国为由游说各国诸侯,让他们一同听命于秦国。”秦惠文王同情张仪,便依他之言,还给楚国一些土地,对楚国黔中土地,一时也不去索取,还派使节去楚国友好往来。秦将魏章班师回国,齐将匡章也因屈原访齐而率兵返回。秦惠文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怀王少子芈兰,楚怀王也把女儿嫁给秦国世子嬴荡。楚怀王大喜,认为张仪没有欺骗他,这时对屈原的印象又不好了。

秦惠文王为奖赏张仪的功劳,赐号武信君。又备好黄金、玉璧,让张仪用连横计去游说列国。

张仪先来到齐国,对齐宣王说:“大王您考虑一下,土地是否比秦国广阔?兵甲是否比秦国强大?现在秦国与楚国结为儿女亲家,亲如兄弟之邦。”为了蓄势,张仪又谎称道:“赵、魏、韩三国没有不害怕的,争先向秦国求和,自愿依附。从现在的形势看,与秦国结盟的国家就安全,背叛秦国的国家就危险!”齐国刚刚与秦国联合攻楚,一时关系不错,齐宣王对张仪说:“寡人听从先生的话,与秦国友好互助。”便赐给张仪黄金、玉璧。

张仪往西来到赵国,对赵武灵王说:“现在秦国向南与广阔的楚国通婚,向东与遥远的齐国结盟,韩、魏两国也向秦国俯首称臣,五国已经合为一体,除了燕国,强国之中只剩赵国没有依附秦国了。大王您还等什么?为赵国安全考虑,大王您不如尽早依附秦国。”张仪所说的事,赵武灵王也闻知一二,虽然不能全信,但也知道鸡蛋不和石头碰,于是违心答应下来。

张仪向北来到燕国,劝燕昭王说:“燕国的近邻是赵国,如今赵王已向秦国求和,燕国还等什么?”燕昭王听后很害怕,忙派人去赵国打探,果真如此,于是答应张仪。就在此时,秦惠文王病逝,世子嬴荡即位,为秦武王。张仪接到消息,急忙返回秦国。

秦武王生性粗鲁,做世子的时候,就厌恶张仪诡计多端。从前嫉妒张仪的众臣,也都来进谗言攻击张仪。张仪害怕大祸临头,便入宫向秦武王奏道:“如今,楚、齐、赵、燕等四个强国已经表示愿意与秦国结盟,连横术大获成功。臣时下有一条计策,愿意为大王效劳。”

秦武王问:“你的计策是什么?”

张仪答道:“臣愿意辞别大王,前去魏国卧底,继续实施连横。这样,六个强国中的五国都会亲秦,那么秦军就可以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然后以宜阳为跳板,控制周天子和东西二周。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伟业。”秦武王也是争功好强的人,当即同意他的计谋。

张仪到了魏国,向魏襄王说:“我本是魏人,如今年老了,愿意叶落归根,为魏国尽力。”魏襄王虽然鄙视他的为人,但爱惜他的才华,拜他为相国。此时公孙衍已亡。

且说齐宣王接见张仪时,听张仪说魏、韩、赵三国都已经向秦国求和,所以不敢持有异议。等到听说张仪游说齐国之后,才去赵国,不由勃然大怒,认为张仪欺骗了自己。又听到秦惠文王去世,张仪到了魏国做相国,便派兵讨伐魏国,捉拿张仪。魏襄王十分害怕,向张仪问计。

张仪便让他的门客冯喜假扮成秦人,去见齐宣王,说道:“听说大王特别恨张仪,是真的吗?”

齐宣王答道:“是这样。”

冯喜说:“大王如果真的憎恨张仪,就不要征伐魏国。我刚从咸阳来,听说张仪离开秦国前去魏国是为了卧底搞连横,让魏国倒向秦国的怀抱。如果齐国前去伐魏,那么魏国肯定倒向秦国,这样就正中张仪的下怀了。”齐宣王觉得有理,果然不再伐魏。

魏襄王更加厚待张仪,但是不久,张仪在魏国病死,得以善终。张仪死后,秦武王想起张仪曾劝他去攻打韩国宜阳然后称霸天下的计谋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27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