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猛将何以着儒冠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5-28 20:46:50 0


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是一位“一身是胆”的英雄。可是在成都武侯祠中,这员虎威将军却被塑成了一个儒雅的文臣形象。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在成都武侯祠的刘备殿前,东西两侧的廊庑中,排列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的塑像。这些塑像,个个须眉毕现、栩栩如生。文臣峨冠博带,武将盔铠生辉,肃然危坐,好像当年蜀汉朝廷正在朝会。蜀汉王朝杰出入物远不止二十八位。这里选用二十八人,大概是为了与上天“二十八宿”的星相相合的缘故。

西廊是武将廊。十四尊塑像的首位,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可是,这位号称“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却被塑成了一个彬彬儒雅的文臣形象。这是什么缘故呢?

历史上的赵云,初随公孙瓒,后归刘备。长期担任刘备的“主骑”,也就是卫队长或侍卫长,负责保卫刘备及其家属的安全。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他逐渐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仅就蜀汉的将领而言,无论是武勇、功业和职务爵位,赵云既不如关羽、张飞,也不如马超、黄忠,甚至还赶不上那个脑后长了“反骨”的魏延。

论武勇,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世之虎臣”。在当时和后世,人们都常把“关张”作为无敌虎将的同义词。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是汉初英布、彭越一流的名将。对于黄忠和魏延,陈寿在他们的传记中都记载了“勇毅冠三军”或“勇猛过人”的字句。唯独对赵云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他的勇武。只是后来裴松之的注中,记载了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赵云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但也只是说赵云的胆略而已。可见,在当时的蜀汉的名将中,赵云的武勇和威名,是逊色于关、张、马、黄、魏等人的。

赵云在功业上也不如上述诸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一直担任方面重任,刘备入西川后,命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在荆州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于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也是刘备的左右手,刘备夺取益州后,张飞任巴西太守,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在第一线对峙。他大败曹军名将张郃,阻挡了曹军进逼益州的势头,对巩固益州局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马超虽然很晚才归刘备,但他的慓悍善战却早巳闻名遐迩,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固守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立下大功。黄忠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亲斩曹营名将夏侯渊,立下了汉中之战的头功。魏延则自夺取汉中之后,一直担任汉中太守的重任,这是益州北面最重要的屏障,也是蜀汉北伐的基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每出征,总以魏延为“前部督”,也就是前锋重任。而赵云虽长期追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基本上没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自然也就没有大将的功勋、业绩。所以,他在蜀汉的官爵、地位也就不如上述诸人了。

陈寿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评语中,把赵云同黄忠并列,对他们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作爪牙”,是当年汉高祖手下的灌婴、夏侯婴一流的人物。应该承认,陈寿的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那位武勇、威名、功业、地位都比较逊色的赵云,为什么会变成《演义》中那位威风凛凛、威名赫赫的大英雄呢?

简单地说,原因大抵有两点。

首先,赵云为刘备立下了特殊的功劳。他前后两次救过阿斗——后来当了皇帝的后主刘禅。这就是《演义》大肆渲染的“长坂坡单骑救主”和“截江夺阿斗”。特别是第一次,刘备在当阳坂打败了曹操的铁骑,丢弃了妻儿,仓皇逃命。忠心耿耿的赵云临危不乱,身护幼小的阿斗,保护甘夫人安全回到刘备身边。这种忠贞和勇敢自然受到人们由衷的敬佩和赞美:“古来冲阵救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从此,赵云也得到了“孤胆英雄”的美名。也因为这一点,《演义》在“截江夺阿斗”一回中,再一次把赵云救阿斗写成他孤身一人驾小舟,跃上敌船,夺回幼小的阿斗。让赵云的“英雄孤胆”又一次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赵云两次救阿斗,在古代一直被传为佳话。因为阿斗是刘备的长子,是“储君”——储藏着的后备皇帝。在古代,皇帝就是国家的标志,救了皇帝,哪怕只是储君,也等于捍卫了国家,捍卫了江山社稷。这是高于一切的功勋。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演义》大书特书。

第二,历史上的赵云并不是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他对政治有着卓越的见识,怀着对刘备事业的无限忠贞,从不无原则顺从,而是刚直敢谏。在这一点上,蜀汉的将领无人能及。

取得益州后,有人提出把成都城内的一些房舍和城外土地分给有功将士,刘备也有意这样做。赵云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会使事业半途而废。他对刘备说:当年霍去病曾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如今敌人不只一个匈奴,怎么可以追求安乐呢?益州的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救出来,许多人还在流离之中。当务之急,是把房屋田地归还他们,使他们安居复业,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然后向他们征收赋税,驱使他们为国家服劳役。至于为功臣分封土地,应该到天下平定的时候,才可以考虑。这番言语表现了赵云在政治上的远大目光,刘备被说服了。

孙权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不顾孙刘联盟这个生死攸关的大局,要大兴问罪之师,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尽管刘备处于盛怒之中,赵云仍然直言不讳地反对此事。他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况且,只要先灭了魏,则孙吴自然臣服。曹操虽然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汉朝皇位。要顺应人心,早些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讨伐魏逆,关东义士必定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大敌于不顾,先同孙吴交战。兵势一起,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必然两败俱伤,给曹魏可乘之机。

赵云此语说得有理有据有情,表达了忠贞之士的肺腑之言,可惜刘备一意孤行,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终于把积蓄了多年的精锐消耗殆尽,从此国力一蹶不振。事实证明,赵云的论断是正确的。赵云这个孤胆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头脑的政治家。

历史上的赵云,地位和威名尽管不够显赫,但他的特殊功勋,他的孤勇、忠贞和远见卓识,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演义》的作者不惜笔墨,对赵云大肆渲染,精心刻划,使这个文学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深得人们的喜爱。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了。在古代,人们的传统观念是“重文轻武”,这种观念到了明清时代尤其突出。清代,即使七八品的文官,参见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时,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个座位。而武官,即使挣到了二三品的红顶子,在总督、巡抚面前也只能站着听宣。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下,清代的人们在塑造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时,考虑到赵云的英勇、忠贞,特别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便给这位将军穿上了文官的冠服。在当时人看来,这是对赵云的特殊褒奖。因为清朝中期以后,文官转为武官,被视为奇耻大辱,而武官转为文官,则是无尚的荣耀。

一身是胆、识见不凡的武将赵云,就这样换上了文官的冠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刘备殿前的武将廊之首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28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