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哭”出来的江山还是打出来的江山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5-28 20:46:32 0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是《三国演义》给人的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刘先主听到这一句话,恐怕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

《演义》中的刘备,韬略平平,武艺更不足称道,除了是汉室的后裔,有“皇叔”的身份,打上一面“兴复汉室”的大旗之外,他的看家本领,似乎就是捧一掬廉价的眼泪,四处挥洒。《演义》之中刘备的哭泣,有数十处之多,各有妙用,这里试举一二:

携民渡江时,见十多万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地,“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这是一副大仁大德、爱民如子的“仁君”模样。

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抱阿斗脱险。见到刘备之后,“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继而装模作样,表演了一场“摔阿斗”之戏,又成了爱才如命的“明主”。

关羽死讯传来,刘备一日哭绝三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招魂祭奠,号哭终日,“以至于泪尽,继之以血”。在这里又成了义贯金石的“仁兄”。

刘备的眼泪,不仅向百姓、兄弟、爱将挥洒,换取他们的忠诚拥戴,有的时候在对手面前也要洒上一通。刘备入川,本为了夺取“宗兄”刘璋的基业,但在涪城与刘璋相会时,也要“挥泪诉告衷情”,这样的眼泪,除了麻痹人家,还有点“猫哭耗子”的味道。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刘备的泪眼之前,忠正之士竭诚拥戴,庶民百姓更是从者如云。诸葛亮本不愿出山,在刘备一通眼泪之后,便决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刘备便文有卧龙、凤雏那鬼神不测的谋略妙计,武有关、张、赵云等人的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他本人只是高坐堂皇,待部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备的江山,到底是“哭”出来的,还是打出来的?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演义》的描写和史书的记载,问题立刻就能得到明确的解答。

诸葛亮出山,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刘备连续取得三次重大的胜利:赤壁之战取得荆州;入西川取得益州;北征夺取汉中,就此奠定了蜀汉的基业。现在,我们就以这三大战役为例,来看一看刘备到底是怎样取得自己的一片江山。

先说赤壁之战。

《演义》写道,刘备自从当阳脱险之后,就被诸葛亮接到江夏,以后一直安坐夏口,作一些整顿军马、收拾粮草的后勤工作,而诸葛亮则孤身一人深入虎穴,来到东吴,施展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先舌战群儒,再“激周瑜”,再“激孙权”,建立了刘孙两家的统一战线。然后与周瑜几番斗智,定下火攻之策,安排“连环之计”(由庞统具体执行),最后借来东风,让周瑜火烧战船的计划得以大功告成。然后安然返回夏口,席不暇暖,立即又升帐发号施令,分派赵云、张飞、关羽各自率兵往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埋伏,截杀曹操败兵。只因为“夜观天象’,知道曹操“未合身亡”,才让关羽卖了个人情,放了他一条生路。

如此看来,诸葛亮是赤壁大战掌握全局的主角,而刘备不过安坐夏口,等待胜利,其间只有一次“风险”,那就是应周瑜之邀,到他大营之中赴了一场“鸿门宴”,只是因为关羽在身边,周瑜不敢贸然下手,才化险为夷。而刘备自己从头到尾都蒙在鼓里,浑然不觉。比他的老祖宗刘邦,相差不啻天壤,哪里有一点点“创业之主”的味道?

《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时,拒绝将三郡交给鲁肃,说了这佯一段话:“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

关羽所说的“乌林之役”,就是赤壁之战,“左将军”即刘备。按《演义》所写,那时关羽一直跟在刘备身边,明知他从未参与战争,却公然当着鲁肃的面大撒其谎,难道不怕别人揭穿谎言吗?

其实,关羽并没有撒谎。因为按照史书的记载,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真正统帅,他不仅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而且亲率部队与曹操大战,“亲冒矢石戮力破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综合《三国志》的先主传、吴主传、武帝纪、诸葛亮传、周瑜传以及其他有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段真实的历史:刘备当阳大败之后,退到夏口,这时他手下还有关羽所率的精锐水军和刘琦所率的万余荆州军队。他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说动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率水军三万,随诸葛亮前来与刘备会合,并力抗拒曹操。赤壁一战,曹军战败,舟船被烧,刘备、周瑜又亲率大军追击,一直追到南郡。

如果仔细考察史书的文字,可以发现,无论《吴书》,还是《蜀书》,都是把刘备放在周瑜之前,显然认定赤壁之战是以刘备为主,周瑜为辅。《三国志·武帝纪》干脆连周瑜名字也不提,只说“公(曹操)至赤壁,与备(刘备)战,不利”。裴松之的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经过华容道时,也只想起刘备,并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只不过这句话到了《演义》之中,就变成了“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此处埋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可见,当时的孙曹刘三家,都把刘备看作孙刘联军的主帅,同时也公正客观地记下了刘备在赤壁之战的大智大勇。

再来看一看入西川取成都一役。

《演义》说,刘备率庞统、魏延、黄忠等人入蜀,先驻兵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声言讨伐张鲁。后找到借口与刘璋翻脸,率军南下进取成都,沿途取得了一些不足称道的小胜利之后,在进攻雒城一役即遭大败,军师庞统在落凤坡中伏身亡,不得已退回涪关,死守不出,同时派人星夜赶往荆州,搬取救兵。诸葛亮和张飞分两路入川增援。刘备贸然再次到雒城下挑战,结果师老兵疲,差点被张任活捉,幸亏张飞赶到,救了他的性命。诸葛亮到后,略施小计,在金雁桥活捉张任,然后派严颜等人到雒城劝降,守将张翼开城出降,如此,战局方才扭转,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最终迫使刘璋开门出降。

在小说中,读者感觉到的是,如果没有诸葛亮、张飞等人的援兵,刘备只能困守涪城,坐以待毙,根本谈不到取成都。

《演义》的这一段故事,与历史同样存在重大出入。

按史书的记载,公元212年,刘备从葭萌关还兵南下,“所向皆克”,连败刘璋手下大将刘贵、冷苞、张任、邓贤等人,接连攻克涪城、绵竹等地,进围雒城。在战争中,刘备招降了不少刘璋人马,军势越益强盛。他先放下雒城不攻,而是派众将四出攻略地方郡县。这一着十分高明,各地郡县平定后,雒城、成都便成为孤城,破城指日可待。这一切,都是在刘备亲自指挥之下进行的,与诸葛亮、张飞等人毫无关系。

至于诸葛亮、张飞,是公元214年才奉刘备之命入川的,他们的任务是沿江平定川东川南郡县,扫清外围后,到成都与刘备会师,根本没有参与雒城之战。刘备取益州,前后历时4年(211—214),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年才参与了一些平定地方的工作,他的作用根本不能同刘备相比。

刘备才是取益州的真正主角。

最后,说一说“取汉中”。

汉中,是巴蜀门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历来为割据巴蜀者必争之地。公元217年,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等两路出兵,在下辩、固山、阳平一带与魏将曹洪、张郃、夏侯渊、徐晃等军激战,双方各有胜负。219年正月,刘备进驻定军山,亲自指挥黄忠击溃夏侯渊部,阵斩夏侯渊,取得争夺汉中的决定性胜利。当年三月,曹操从长安亲率大军进攻刘备,刘备据险坚守,曹兵不断逃亡,曹操欲战不能,只得放弃汉中,撤回长安。刘备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夺取了于巴蜀存亡攸关的战略要地——汉中。

汉中战役自始至终是在刘备亲自指挥下进行的。如果要说他身边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那么此人是法正而非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这三年之中从未到过汉中前线,而是一直坐镇成都,为刘备统筹粮草和兵员,当一名称职的“后勤部长”。

然而,这一次战役在《演义》中,却成了诸葛亮表现才智的舞台。诸葛亮先是在成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激将法使黄忠和严颜两位老将出战,在葭萌击败张郃,继而在天荡山杀死韩浩和夏侯德。然后,他又随刘备一同亲往汉中,再次用激将法激使黄忠进兵定军山,在法正的辅助下,一举阵斩夏侯渊,夺取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外,《演义》还为孔明虚构了一系列奇谋妙计,虚虚实实,声东击西,把曹操扰得惊魂不定,最后不得不放弃汉中,仓促退军。而汉中战役的真正统帅刘备,不过高坐堂皇,徒拥主帅虚名。无限风光,几乎让诸葛亮占尽。

写到这里,问题已经十分清楚,历史上刘备的那一片江山,既不是“哭”来的,也不是诸葛亮略施妙计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刘备自己戎马一生,亲冒矢石,艰难百战打下来的。

九泉之下的刘先主,如果读到《演义》,又听到了那句“哭出来的江山”的谚语,他的眼睛可能再也闭不上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280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