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杨李之爱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54:38 0

一日杀三子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除了李瑛三兄弟被冤杀之外,张九龄、裴耀卿被罢相,李林甫成功升任首席宰相,以及忠王李玙意外得到储君之位,都与这个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对于李隆基而言,让他情感上最受伤害的却是武惠妃的意外逝世,前边我们说过,武惠妃去世的很长时间内,李隆基身边都没有再出现如武惠妃一般受到宠爱的女人,但这种状况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不可能一成不变,很快他的身边又出现了具有一个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女子。

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已经猜出这个女子是谁了。没错!大名鼎鼎的杨贵妃!

千百年来,人们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写的缠绵悱恻和沧海桑田;尤其是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更是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份悲剧美学的意味,虽然这是一段不伦之恋,但很多人都只记得他们那些海誓山盟的恩爱场景,而事实上我通过阅读史料发现,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远非人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这其中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人性的卑劣。

要弄清楚我提出的上述观点,首先要弄清这两个人究竟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杨玉环的真面目

传统史书上的记载是说武惠妃死后,李隆基因为思念武惠妃,身边一直没有宠爱的人,一段时间后,有人在他面前说寿王李瑁的老婆杨玉环长得十分漂亮,让李隆基可以见一见,结果李隆基一见之下大为惊叹,一下子看上了杨玉环,就想把她据为己有,但一想到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如果运作不好,恐怕就得背上个公公扒灰的坏名声。

经过详细的思考和计划,李隆基决定利用母亲窦太后的祭日,先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理由是为窦太后祈福,然后为寿王李瑁另外娶了个老婆,如此看来李瑁和杨玉环大概也算是“被离婚”,李隆基做完这一切后,看看没什么风声,最终把杨玉环接到内宫,至此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太真得幸)。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史书记载的真实性,但这种记载仅仅是事件的过程,因为上述的史料记载显然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李隆基运作得到杨贵妃的整个过程中,史料上没有记载杨贵妃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你可以说在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想要得到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当然必须得顺从,胆敢反抗那就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坦白的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要告诉你,李隆基想要得到杨玉环这件事儿本身连李隆基都觉得理亏,那么儿媳妇的杨玉环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呢?

在我看来,不一定非得是极端的反抗,但是人伦道德在面对自己公公的时候,还是必须要讲的,可是史料上没有杨贵妃的只言片语,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写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什么。但是我们先不要妄下结论,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杨贵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除了史书无一例外的记载她貌美如花,甚至民间把她列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外,《旧唐书#杨贵妃传》说她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新唐书#杨贵妃传》说她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资治通鉴》天宝五载(746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

通过以上这些记载我们至少能得到两条信息,一方面杨贵妃是个美若天仙的才女,尤其是在音乐、舞蹈方面颇有造诣,这和李隆基很有共同语言,不然的话李隆基也不会看上她。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史料形容她的部分话语,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夸奖,例如“智算过人”、“智算警颖,迎意辄悟”,但仔细咀嚼其中的含义,写史书的人其实隐约在告诉我们,杨玉环并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中国古代如果要真正夸一个女人,大多用“温婉贤良”,“长而贤明”之类的词语,但我阅读了大量的史料都找不到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杨玉环,而那句“妒悍不逊”更是暴露了杨玉环不仅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更是个小肚鸡肠的泼妇。这一点后来的事实会有证明,我们咱不赘述。

所以综合以上的分析,在我看来真实的杨玉环并不是“娇无力”、“含情凝睇”的柔弱的小家碧玉形象,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算计(智算过人)、天生具有超强的敏感性(智算警颖)善于迎合权贵(迎意辄悟)的尖酸刻薄(妒悍不逊)女人。

以我的经验来判断,这样的女人大多不满足于现状,善于伪装,爱慕虚荣,为了达到一己之私利,不惜动用任何手段,甚至弃道德伦理于不顾。

好了!弄清了杨贵妃的真实形象,我们就可以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来分析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的真实情况。

后人们一提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合,总是认为李隆基这个好色之徒霸占了儿媳妇,拆散了儿子寿王李瑁一桩美好的婚姻,杨玉环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不仅没有能力反抗,还得顺从老公公。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可否认他们的最终结合,确实建立在拆散了寿王李瑁和杨玉环的婚姻基础之上,但这里边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李隆基的这种做法属于强拆还是顺势而为,换句话说是不是杨玉环有主动上位的嫌疑?

通过前边还原杨玉环的真实形象,我们至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但不能排除不代表一定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从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证据。

真相

通过分析传统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隆基在召见杨玉环之前,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一见之下大为惊叹,然而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全唐文》中有一篇开元二十三年(73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的诏文,其中有几句是介绍杨玉环的:

“尔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女,公辅之门,清白流庆,诞钟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远,修明内湛,淑问外昭……”

从这几句话来看,李隆基以前一定是见过杨玉环的,知道杨玉环是个漂亮MM,而且出身不错,和寿王李瑁比较般配,但由于身份所限,他不可能了解杨玉环的为人,所以“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远”等那些话,只能算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寄语和祝福,就算是真的没有见过,大婚之日丑媳妇也总要是见公婆的,所以说传统史料说李隆基一直没见过杨玉环是不准确的。

既然李隆基见过杨玉环,那么就不存在他一见到杨玉环就大为惊叹,如果真的像传统史料说的那样,李隆基对这位儿媳妇的美貌垂涎三尺,进而霸占了她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武惠妃死后,用不着人提醒,强行拆散儿子的婚姻,将儿媳妇据为己有。

所以,我认为千百年来,在这件事上李隆基在某种程度上被摸了黑,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合固然是公公和儿媳妇的不伦之恋,但绝不是李隆基强拆儿子的婚姻。

那么既然不是强拆,那就一定是顺势而为,换句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定是有人给了李隆基这样的机会。

那么给李隆基机会的人到底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后世的人们主观上认为在李隆基面前推荐杨玉环的这个人很可能是某个宦官,因为一提到宦官人们总会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一群小人,且存在某种变态心理,将儿媳妇推荐给公公,可以满足他们的畸形变态心里。

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是宦官推荐了杨玉环,那这个宦官也一定是李隆基最为信任的贴身宦官,但我要告诉你,能够鞍前马后侍奉李隆基的贴身宦官,绝不是白痴,有的政治水平绝不亚于当朝的大臣(比如高力士)。

通过前边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最初是没有想得到杨玉环这个计划的,试问皇帝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些精明的贴身宦官敢向李隆基推荐杨玉环吗?建议公公娶儿媳妇,这是违背人伦道德的,万一李隆基勃然大怒,那么提这个建议的人是要掉脑袋的,我坚信当时朝廷上下所有人不可能有人会提这个建议,即使他们有这个贼心,也没有这个贼胆。

既然没有人推荐,那么给李隆基机会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杨玉环本人!

有这种可能吗?

答案是:有!

前边我们还原了杨玉环的真实形象,从性格和人品角度来看,杨玉环有主动上位的嫌疑,但这不足以证明她能够成功,当然相貌和才学自不必说,而且她的表演的天赋相信任何一个男人都不可能hold住,真正制约杨玉环成功的因素是机遇。

换句话说,她首先必须要有和皇帝见面的机会,甚至是经常见面的机会,而且是自然而然、合乎礼法的见面。

关于这个问题,史料上同样没有正面给出答案,但史料上记载从开元二十五年一直到开元二十八年李隆基每年都会驾幸骊山温泉,当时一起随行的除了皇族成员还有内外命妇,通俗的解释就是,皇族带着家属集体到骊山泡温泉休假。

而且唐代小说家陈鸿的《长恨歌传》也对皇族每年去骊山泡温泉休假这件事进行过描写,《长恨歌传》虽然是小说,但其背景却是取材于正规史料,所以这个描写应该属实。

如此看来,杨玉环要想合乎礼法、自然而言的见到李隆基,每年去骊山泡温泉休假是肯定能见到的,所以我大胆猜测,或许杨玉环就是利用泡温泉的机会,有意识的向李隆基展示自己的娇媚和诱人的酮体,而李隆基又是一个风流好色的皇帝,一来二去的他开始有了非分之想。

所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合,并不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是杨玉环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策划,甚至可以说以杨玉环那“智算过人”的智商来看,想出出家当道士掩人耳目这个方法,都有可能是她的杰作。

整个事情分析到现在,似乎可以下结论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合,并不是李隆基单方面强拆儿子李瑁婚姻霸占儿媳妇。

他们的结合完全是一个好色风流的多情皇帝和一个爱慕虚荣、工于心计的女人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换。

结论是下了,但还有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后边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这个问题就是杨玉环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寿王妃不当,非得甘愿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背负骂名主动勾引老公公呢?

换句话说,她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荣登皇后之位。

可以说武惠妃的意外死亡,点燃了杨玉环的内心欲望,但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用爱慕虚荣、追求荣华富贵来解释,固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全部。

事实上对于杨玉环而言,她做出这种选择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婚姻生活的不如意也是一个诱因。

史料上同样没有直接记载她和李瑁婚姻生活状况,但是通过拼接各种史料,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通过前边介绍一日杀三子事件,我们知道寿王李瑁失去了当太子的资格,而这个结果所产生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杨玉环也不可能当上太子妃,开元二十三年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时,正是寿王李瑁受宠之时,也就是说杨玉环未来成为太子妃的几率很大,而太子妃再往前一步就是皇后,这一点杨玉环十分清楚。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寿王李瑁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一切全都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以杨玉环的性格来看,内心一定是十分郁闷。

最关键的是,她并不是个就此认命的人,但她看到了丈夫李瑁并不是竞争意识很强烈的人,性格柔弱的李瑁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就没有应对之策,在我看来杨玉环一定对丈夫是不满的。

而且杨玉环从开元二十三年和李瑁正式结婚后,一直到开元二十八年出家当道士之前,他和李瑁没有生下子女,这个问题也时刻困扰着杨玉环,不管杨玉环是个什么样的人,女人天生都具备做母亲的渴望,在当时看来,没有子女这个问题,杨玉环一定是认为李瑁出了问题。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瑁和第二任妻子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而杨玉环和李隆基结合后,一直到她自缢于马嵬坡,依然没能生出孩子,所以我猜测可能是杨玉环自己本身没有生育能力,并不是李瑁的问题。

综合上边的多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玉环主动勾引老公公,性格和人生观是内因,失去了皇后之位的竞争和对李瑁的不满是导火索,和李瑁没有子女是助推器,三个原因终于使她下定决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不公平的命运,而武惠妃之死使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不过她一定想不到,当她的努力成功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她的命运也就不再由自己掌控。

不可治愈的伤痛

杨玉环以其殊艳尤态的风姿,利用每年的皇族骊山休假机会,终于使好色风流的李隆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两个人从最初的眉来眼去,到激情燃烧的日子,最终那不可遏止的欲望终于使他们不惜伤害寿王李瑁的感情,即使背弃伦理道德也要走到一起。

坦白的讲,杨玉环以出家为道士作掩护,的确是很好的办法,对于两个人而言,暂时做个露水夫妻已经心满意足,但人在热恋的时候,天天黏在一起也不觉得时间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他们认为出家为道这个掩人耳目的好办法反而变成他们感情沟通的障碍。

终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一月,李隆基再也忍耐不住,在骊山休假之后,将杨玉环接进了后宫之中。

从儿媳妇成为自己的老婆,这其中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很多人早已经预料到杨玉环进宫是迟早的事,但当她真的脱去道服进宫后,所有人一时间全都不知该怎么称呼这个曾经的寿王妃。

直接叫真人?似乎听起来有些讽刺的意味。叫什么什么妃,杨玉环却又没有名分。想来想去,人们发明了一个既亲切又合适的称呼——“娘子”,于是尴尬的难题迎刃而解,最关键的是这等于承认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夫妻关系,后宫的人事实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告诉皇帝陛下:您娶儿媳妇当老婆,只要您认为合适,我们完全没有意见。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潜台词的表现力堪称完美!

杨玉环进宫后,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宠冠后宫,且实际待遇已经相当于皇后的地位,要知道武惠妃苦心经营用了将近十二年的时间,才得到皇后规格的待遇。而杨玉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且此后的十年之内,无人能够取代其地位,这其中固然杨玉环的美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十年的时间让皇帝专宠自己一个人,我相信还是她那“迎意辄悟”的特长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

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李隆基册封为贵妃,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从贞观时代开始“贵妃”这个名号就已经废置不用,现在李隆基将它重新搬出来赐给了杨玉环,这位足以证明杨玉环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在杨玉环看来不仅此刻开始有了正式的名分,这这更是向皇后宝座迈进坚实有力的一步,然而她想不到,至此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她终究没有越过“贵妃”这个头衔,皇后之位更是像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不论如何,李隆基和杨玉环算是皆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好色风流的皇帝拥有了她的美色,而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杨玉环,也因为成功上位而满足了她那如影随形的虚荣心。

但是寿王李瑁呢?

此刻他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莫名的痛苦状!

虽然性格柔弱,但李瑁并不是白痴,很多史书上说李瑁因为失去了相伴五年的妻子杨玉环,内心十分郁闷但又不敢发作,其原因是自己的老爸具有绝对的权力,如果稍有不慎便会有杀身之祸。

这种说法仅说对了一半,通过前边的分析,李瑁和杨玉环由于性格迥异,加上杨玉环对婚姻生活的不满意,在我看来事实上他们的婚姻早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我猜测出家为道掩人耳目这个方法,很可能是杨玉环主动提出来的,但在那个时候李瑁并不知道杨玉环的真实意图,或许反而认为是一种解脱,可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最终投入了老爹的怀抱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却也为时已晚。

所以,李瑁的郁闷并不是因为他还深爱着杨玉环,而是一种作为男人被另一个男人在情感上击败的痛楚,这个人恰恰还是他的皇帝老爸。

事实上,在杨玉环离开李瑁的一年后,从小到大一直抚养他的宁王李宪病逝,李瑁立即上疏请求为伯父守孝三年,这在当时是违背礼法的事情,这也算是李瑁对于自己父皇一种变相的抗议。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直到天宝三年(744年)底,李瑁在极度委屈和万般无奈之中,鸾孤凤单地默默独身了4年半的时间。 或许李隆基感觉自己的做法实在让儿子有些难堪,所以天宝四年(745年)正月,李隆基亲自为李瑁再次挑选了一位寿王妃,这位寿王妃是武则天、中宗李显时期宰相韦巨源的孙女,虽然新媳妇不如杨玉环貌美,但出身高贵,性格温和,结婚后和李瑁共生有5个儿子,两个人一同经历风雨三十载,一直到大历十年(775年)李瑁病逝为止。

李瑁!曾经没有选择权的你,误入了一条畸形的情感之路,当心力交瘁的你看穿红尘俗世的变幻无常时,其实平淡的生活才是最适合你。

李瑁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做出过激的举动,但这种莫名的痛楚将会一直缠绕他终身,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伤痛,李瑁这种伤痛即使是时间这副最好的良药也只能医治表面的苦痛,但印在心里的伤痕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我不知道当杨玉环从李瑁的老婆变成了他的小妈后,他们之间是否又再见过面,但我猜想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真的见了面,不知两个人内心做何感想,或许双方皆是闪躲的眼神,或许也在暗中不断的关注对方。

曾经的往事,撩拨起了彼此的思绪,但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让时光冲淡往事吧,鲜艳褪去之时,只留下泛黄的痕迹!

出宫事件

杨玉环虽然得到了李隆基的专宠,但作为皇帝,李隆基是不可能只有杨玉环一个女人的,与其他后宫佳丽的调情与宠信从未间断,而杨玉环的性格决定了她认为李隆基心中应该只有她一个女人,这样的一种心态,矛盾早晚会显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矛盾并没有最终演变成皇帝发威,女人失宠甚至被废的结局,相反却像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夫妻那样,上演了一出“马勺碰锅沿儿”的家庭变奏曲。

李隆基为了遍览天下美色,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叫花鸟使,由信任的宦官担任,其职责是到民间寻找漂亮MM呈献给皇帝陛下,有了这样一个渠道,可想而知内宫里会经常出现花鸟使送进来的漂亮佳丽,这固然满足了李隆基的色心,但同时也使杨玉环升起了嫉妒之心,最初她还能忍受李隆基的花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危机,因为她无法预料这些佳丽中哪一个会成为她的竞争对手,说不定皇帝陛下哪天的口味一变,自己可就成了失宠的弃妇。

杨玉环虽然是个颇有心机的女人,但她无法改变皇帝沾花惹草这件事,所以只能通过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至此她那妒悍不逊的性格开始暴露出来。

或许是在此之前,杨玉环那“迎意辄悟”的本领发挥的实在淋漓尽致,李隆基没有发现杨玉环原来还有彪悍的一面,所以一经发现李隆基也是寸步不让。

天宝五年(746年)七月的一天清晨,在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的一年多后,李隆基第一次和杨玉环翻脸,将她遣送回了娘家,由于杨玉环的父母早亡,出宫后她只能居住在大哥杨铦家里。

李隆基遣送杨玉环出宫,本来是为了拜托杨玉环不断的纠缠以及不能忍受她那种忽然发飙,但当杨玉环真的离开自己后,他忽然又产生一种莫名的孤寂之感。仿佛武惠妃刚去世时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一样,甚至觉得自己失去了人世间一件不可复得的无价之宝,而感觉懊恼和悔恨。

从杨玉环清晨出宫一直到中午,李隆基心情时而不安,时而暴怒。其实这种表现证明他并不是再生杨玉环的气,而是苦于找不到和杨玉环和解的办法,要知道男人历来将将面子看的十分重要,更何况李隆基还要顾及皇帝的威严。

在这种局面下,最好能有第三人站出来替李隆基出面和解这件事,事实蒸证明,李隆基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人,高力士就是典型的代表。

从清晨到中午,李隆基的表现高力士全都看在眼里,作为贴身的宦官和李隆基最为信任的家奴,高力士一眼就看透了皇帝陛下的心思,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协助李隆基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利用中午李隆基不肯用膳的机会,开口问道:

“陛下茶饭不思,是不是因为贵妃娘娘的原因?”

“唉!这个贵妃实在不像话,朕不过是说了气话,哪知道她说走就走,头也不回!”

李隆基的话,让高力士明白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于是他进一步试探着问道:

“贵妃娘娘出宫走的急,她哥哥家事先没有准备,恐怕来不及准备接待事宜,陛下不如把贵妃娘娘在宫中的物品全都送到她哥哥家吧!”

高力士的话看似和李隆基刚才所说的话没有关联,但仔细分析其中大有深意。

这番话的精妙之处在于,高力士虽然猜到了皇帝陛下的心思,但他并没有让皇帝陛下主动召回杨玉环,那样实在有损皇帝的威严,而建议把杨玉环的物品运回她娘家,这本身其实是让李隆基投石问路,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性的感化,既不有损皇帝的威严,却仍然能清楚的表达皇帝的意图。

高力士说完后,李隆基顿时悟出了他这番话的含义,所以毫不犹豫的照办,特意让高力士带领宦官迅速整理杨玉环在宫中的物品,据《资治通鉴》记载,整理出来的物品足足装了100多车。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杨玉环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意图,李隆基特意将御膳分出来一半赐给杨玉环。

高力士带领宦官将100多车物品送到杨铦的家中时,杨玉环正在内室里以泪洗面,这次被皇帝撵出宫来,她自感十分委屈,她虽然盼望着能够再次回到宫中,但强悍的性格决定了她是不可能主动认错的,除非有人能够为找到一个退身的台阶。

现在高力士来了,以杨玉环的智商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此看来,高力士作为李隆基最信任的家奴,实在名副其实,不仅能够了解皇帝的心思,连皇帝老婆的心思也得了如指掌,还能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化解夫妻矛盾,家奴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家奴中的战斗机。

不过高力士送来100多车物品后,任务只完成了50%,接下来他要做的则是如何巧妙的让杨玉环重新回到宫里。

皇帝已经主动妥协,接下来就看杨玉环的态度了,而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力士如何运作。

“贵妃娘娘!陛下让老奴将您的东西送回来,不知道娘娘是不是愿意要这些东西?”高力士试探着问道。

“就这么送回来了吗?难道陛下不想和我见面了吗?”杨玉环惊恐的问道。

杨玉环的态度让高力士瞬间了解了她迫切回宫的心情,于是他继续开口说道:

”依老奴看来,这次陛下恐怕真的是龙颜大怒,如果娘娘不从自身找原因的话,未来怕是要在这里呆一辈子了。”

高力士的潜台词其实是:回不到皇帝身边没有什么,关键是以你的身份,未来没人敢娶你!

这实在是厉害的一招!

“臣妾知道错了,愿意向陛下当面谢罪!”高力士的话犹如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杨玉环猛然悔悟。

言罢,杨玉环从柜中取出一把剪刀,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一撮,抽泣着继续说道:

“为了证明奴家的决心,公公可将这搓发丝呈献给陛下!”

从杨玉环的行动中,高力士看出了她幡然悔悟的决心,于是他安慰杨玉环说道:“娘娘有如此决心,回宫之事就让老奴和陛下去说吧!”

……

高力士平息这场夫妻矛盾中,虽然他先运作李隆基率先迈出第一步,但真正表现出妥协的是杨玉环,无论如何皇帝为威严都是首先要维护的。现在高力士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接下来他的任务,是不能贵妃娘娘过于跌份。

毕竟,人家是要回来的,未来还是你的主子!

“陛下!老奴已将贵妃娘娘的所有物品均以送到他的哥哥家,不过老奴去的时候正好看见贵妃娘娘在屋子里哭泣,而且剪下了一缕发丝扔在地上,依老奴来看,贵妃娘娘或许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悔悟。”高力士一边说着一边将杨玉环的那撮头发递给了李隆基。

“唉!她就是这个脾气,其实朕又何常愿意这样做呢?”

“陛下!老奴觉得贵妃娘娘很可能已经闭门思过有段时间了,想来已经有了深刻的反省,老奴还觉得惩罚不是目的,只要娘娘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就可以了,还请陛下将贵妃娘娘接回宫来吧。您看贵妃娘娘不在,您都茶饭不思,这样何苦呢?”

高力士的语调虽然不高,语速也并不快,但在李隆基听起来却是那么的舒服,高力士的话仿佛让他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甚至可以说让他不忍心反驳。

“好!就按你说的办!明日接回我的贵妃娘娘!”

“陛下万万不可!要是决定接回贵妃娘娘的话,最好是在今日晚些时候!”

“嗯?这是为何?”

“陛下想想,娘娘是被陛下撵出宫的,如果明天大张旗鼓的接回,旁人会做何感想,老奴还是认为应该晚些时候悄无声息的接回,省的有些人……”高力士并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最后那句关键的话,要让皇帝陛下自己悟出来才好!

还是那句话,皇帝的威严不容任何人去践踏!

“嗷……,朕明白了!明白了!”李隆基如有所悟的自言自语。

然后他冲着高力士露出了一丝坏笑,指着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家奴说道:

“还是你想的周全啊,不愧跟随朕多年!不愧跟随朕多年!呵呵呵!”

高力士并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随着李隆基一同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功,在皇帝陛下的心里,对自己又增添一份信任。

二次出宫

天宝五年(746年)的出宫事件,在高力士的努力撮合下,李隆基和杨玉环最终言归于好,其实从整个过程来看,李隆基并没有真的想抛弃杨玉环,不然的话一个皇帝废掉一个妃子岂不易如反掌,所以这是一场纯粹意义上的家庭变奏曲,杨玉环回宫后更加受到李隆基的宠幸,自此后宫之内再也没有一个人得到能够得到他的宠幸(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

但正所谓变奏曲不可能只变奏一次,经历主旋律的一段平稳进行后,新的变奏必然会继续开始。

天宝九年(750年)二月,即第一次出宫的四年后,杨玉环再次被撵出宫。接下来让我们暂时跨越时间的节点,越过其中各种历史事件,来看看杨玉环二次被撵出宫的来龙去脉。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二月)杨贵妃复忤旨,送归私第。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可从中却能看出杨玉环是再一次违背了李隆基的意志,所以被撵出宫,那么究竟杨玉环究竟违背了皇帝的什么意志呢?

这个问题史料上的记载很是模糊,而正是因为模糊,所以历朝历代的狗仔队们对此八卦到底,杨玉环二次出宫这件事和宁王李宪扯上了关系。

说是李宪擅长吹奏笛子,李隆基因为酷爱音乐,又和兄弟们关系十分融洽,就经常请李宪到自己的寝宫中吹奏笛子,尤其在杨玉环进宫后,李隆基邀请李宪更加频繁,常常是李宪吹奏笛子,李隆基击鼓打着节拍,杨玉环翩翩起舞。李隆基在刚即位时,曾经寝宫的卧室中放置一张大床,名为“五王帐”,经常和兄弟们抵足共寝。

有一次杨玉环肚子走进这件寝室,在“五王帐”上发现了李宪落在这里笛子,出于好奇心她拿起吹奏起来,正好被走进来的李隆基看见,李隆基认为自己的女人吹奏自己兄长的笛子,实在有损自己的威严,结果便将她再一次撵出宫去。

上述的这些的确是个很好的理由,但我们也仅仅把当故事看就可以了,因为前边我们说过,李宪早在开元二十九年就已经与世长辞,所以上述的这些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在我看来,杨玉环二次被撵出宫很可能和三个姐姐有关。

杨玉环进宫后,除了自己备受宠信之外,她的兄弟姐妹也全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哥杨铦官至鸿胪卿(从三品),授上柱国;从兄杨锜娶李隆基和武惠妃所生的太华公主,升任驸马都尉(从五品)兼侍御史;祖兄妹杨钊后来官居宰相。

杨钊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很陌生,但如果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字杨国忠,则是大名鼎鼎,不仅因为这个人后来搅乱了天宝年间的政治局势,更因为震惊大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他而起,关于他的很多事情我们后边会详细说道,咱不赘述。

三个哥哥全都升官发财,杨家三姐妹同样不落下风,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为虢国夫人;三姐为秦国夫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杨玉环的三个姐姐早已为人妇,但从杨玉环进宫后,她们就和李隆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杨玉环的三个姐姐虽然比不上这个姿色冠绝天下的妹妹,但也可称得上是美貌佳人,据史料记载,天宝四年(745年)冬天,李隆基带领杨玉环和她的三个姐姐到骊山足足住了62天,天宝六年(747年)以后,每年在骊山住的时间更长。

李隆基的风流好色众人皆知,可以将儿子的老婆变成自己的老婆,而三个貌美如花的姨姐守在身边,要说李隆基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而这件事情纸是保不住火的,杨玉环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我猜测天宝九年(750年)二月的出宫事件,很可能是因为杨玉环吃醋,再次发脾气,进而惹怒了李隆基。

《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杨贵妃复杵旨”,很可能是在说,杨玉环早就因为李隆基和三个姨姐之间的暧昧关系而生出嫉妒之心,和李隆基闹过不愉快。天宝九年(750年)二月,杨玉环很可能再次因为这件事向李隆基发泄不满,结果被李隆基再次撵出宫去。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要说三个女人加上一个男人,那就是一出经典的情感大戏!

如果说天宝五年(746年)的出宫事件,杨玉环在离开后,李隆基内心还有些不舍,那么天宝九年这次撵杨玉环出宫,李隆基表现的很绝情,似乎彻底要将杨玉环的后路封死,这下让杨家不仅着急起来。

事实上,杨玉环对于整个杨家而言,已经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这块招牌能被皇帝挂在身边,那么杨家将是凤凰冲天,这块招牌一旦被皇帝摘下扔进垃圾堆,那么杨家立即就是土鸡落地,所以当时对于这件事最着急的并不是杨玉环,而是她的大哥杨铦。

杨铦很想亲自去面见李隆基,替自己的妹妹请罪,但他又摸不准皇帝陛下是个什么心思,搞不好连自己一同被治罪,那可是得不偿失,为了稳妥起见,杨铦还是决定找个中间人出面向来调解这件事情。

找来找去杨铦找到了时任户部郎中的吉温,杨铦之所以选中他,除了平常关系不错之外,还因为吉温在皇帝那里印象不错,而且头脑灵活,善于言辞。

坦白的讲,一个大臣要承担和解皇帝夫妻关系的任务,并不是个简单的工作,不仅因为这不是大臣的职责,更因为大臣的身份不太适宜搀和这类事,但好朋友交办的事情,出于哥们意气,即使再苦再难也得顶上,分析当前皇帝夫妻的现状,吉温决定从内外有别这个角度来劝说李隆基回心转意。

“陛下!妇人见识短,违背了您的意志,陛下为什么就吝啬宫中那么点地方呢?”吉温的开场词很有特色,前后两句话看似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实则是在画圈,等李隆基往里跳。

果然,听完吉温的话后,李隆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意思?爱卿有话直说!我知道你是再说杨贵妃出宫的事情,但这和我吝啬宫中的地方有什么关系?”

“陛下仔细想想,您即使想赐死贵妃娘娘,也应该让她死在内宫中,怎么能忍心把她弃置宫外受辱呢?”

显然,吉温的话有另外一层深意,他似乎在提醒李隆基,全天下都是皇帝您一个人的财富,即使女人也不例外,都说家丑不可外扬,杨玉环被撵出宫,固然是受到惩罚,但在外人看来,李隆基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纵观吉温的策略,乃是激将之法!

因为他知道,这又是一场皇帝夫妻性急而起所制造的家庭变奏曲,根本谈不上什么严重的政治事件,动用上纲上线的理论,反而有可能会打动皇帝。

吉温的话最终真的起了作用,说是李隆基内心依然没有放下杨玉环也好,或是受到吉温的感化也罢,总之在吉温进言之后,李隆基立即让高力士前往杨铦家里探视杨玉环。

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这次依然使用了四年前的方法,让高力士将一半御膳赐给杨玉环,杨玉环的态度也和四年前基本相同,除了哭天抹泪的承认错误之外,也不忘再次剪下一撮发丝,证明自己的决心。

《资治通鉴》记载:上遽使高力士召还,宠待益深。

二次出宫被召回的过程与第一次出宫基本相同,但对于杨玉环而言,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天宝五年的第一次出宫事件过后,杨玉环在对待与李隆基的关系上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或者说性格因素依然占主导地位,那么二次出宫事件则使她真正悟出了什么。

前边我们说过杨玉环是个很有心机的女子,一个错误绝不犯三次在她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二次出宫事件让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实现登上皇后宝座目标的征途上,性格因素是最大的制约,而她现在的身份以及主要面对的对象(李隆基),则使她必须要想只羔羊一样,温顺的匍匐在皇帝的面前,不能有任何的棱角。

可以说通过二次出宫事件,曾经犹如一块顽石的杨玉环,被真正打磨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二次出宫事件的一年后,天宝十年(751年)的七夕节,李隆基和杨玉环有一天晚上在骊山并肩而立,仰望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心中彼此立下了誓言,这就是流传了千年的佳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事实上,陈鸿这段记载是完全虚构的,因为李隆基每年去骊山休假是为了避寒,所以七夕节立誓这件事不可能存在,陈鸿这么写是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卿故事增添一份唯美色彩。

在我看来,二次出宫事件所衍生出来的内容,其实是杨玉环在实现政治目的的道路上,一次策略上的调整,而李隆基则是通过撵杨玉环出宫,来彻底消磨杨玉环的性格,使她彻底失去内心中十分自我的一面,完全成为自己手中的爱物,甚至犹如宠物一样。

和当初两个人走到一起时一样,不能否认的是,二次出宫事件虽然是一场皇帝夫妻家庭的二次变奏曲,但这个家庭实在过于特殊,其间必不可少的蕴涵诸多功利目的与政治色彩!

奢华生活

李隆基和杨玉环结合后,两个人天天厮守在一起形影不离,虽然上演过两次婚姻变奏曲,不过总体来讲,关系还是十分和睦。饮宴、歌舞、赐浴、游赏、华服、美食构成了他们极其奢华的生活。

纵观唐朝290年的历史,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活堪称别具风格,说是奢华也好,说是帝王情调也罢,总之他们的生活带给世人的更多的是咂舌和惊叹。

杨玉环刚进宫伊始,每次出行的时候,李隆基都下令让高力士亲自为杨玉环牵马,并下令在宫中成立织绣院,专门为杨玉环订做各式各样的美服,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织绣院院工,总计人数达到700人,这些人没有什么其他的工作指责,每天就是依据杨玉环的个人形象,专门研究什么样的服饰适合她,然后设计出来样式,让杨玉环试穿,一旦她和李隆基满意,这些院工就立即快马加鞭的赶制服饰,最多的时候每天制作不同服饰100多件,在那个完全靠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制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两个人的豪奢之欲,李隆基下令扩建骊山游览区,从天宝六年(747年)开始改造那里的温泉宫,在原有温泉宫的基础之上修建楼台殿阁,园林美景,并改名为华清宫。

李隆基和杨玉环生活的时代那里除了是皇家休假之地,更是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因为李隆基每次到骊山来都停留很长时间,在这期间该处理的政务还是必须要处理,渐渐的有些朝廷官员也跟随李隆基来到这里,时间一长有的在这里购买房产,建置别墅,因此骊山地区土地价格也不断飙升。

华清宫的布局是从北向南延伸,宫城以北门津阳门为正门,经后殿、前殿到达南门昭阳门。东西两侧采取左右对称的建置,左面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游乐宴饮中心,其建筑从北向南依次为遥光楼,楼的南部为飞霜殿、九龙殿和御汤,成群的宫殿逶迤而立,温泉交错其间,宫殿都是雕梁画栋、景色宜人,置身其中让人赏心悦目。

右侧的西部是庙宇禅院,人烟稀少。从北向南有七圣殿、功德院、羽帐、瑶坛等。

宫城东门为开阳门,开阳门右侧依次为宜春亭、斗鸡台、按歌台、观风楼等高大建筑,李隆基和杨玉环进行健身活动的场所。宫城西门为望京门,顾名思义站在这里可以遥望长安城,左侧依次为粉梅坛、芙蓉园、看花台、西瓜园等园林建筑,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的赏花之处。

可以看出,在天宝六年(747年)以后,由于改建和扩建,华清宫的建筑群是极其宏伟壮观的。后来元和时期的诗人薛存诚在其诗作《华清宫望幸》中专门对华清宫的宏伟进行过描述:

骊岫接新丰,岧峣驾碧空。

凿山开秘殿,隐雾蔽仙宫。

绛阙犹栖凤,雕梁尚带虹。

温泉曾浴日,华馆旧迎风。

肃穆瞻云辇,深沉闭绮栊。

东郊望幸处,瑞气霭濛濛。

华清宫的诸多宫殿虽然宏伟,但最核心和部分却是那著名的华清池,今天华清池已经成为西安著名的旅游圣地,人们到西安都要前往华清池去切身感受下当年那“春寒赐裕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持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浪漫氛围。

华清池是由几处温泉组成,也叫汤泉、温汤。唐朝以前几处温泉就已经存在,但并不是皇家的休闲之地。天宝六年(747年)扩建后,将几处温泉专门进行了归属划分,李隆基专用的叫“御汤”;杨玉环专用的叫“贵妃汤”,太子专用的叫“太子汤”;梨园弟子专用的叫“宜春汤”;大臣们使用的叫“星辰汤”。

当时李隆基颇为看重华清池每个温泉的使用情况,特别设立温泉监进行管理,温泉监的官阶是正七品,其职责是依据每处温泉的等级差别,对温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定期的检查,严禁每个人跨越等级进行使用,并特别防止皇室成员每年不在的时候,当地的平民百姓随便使用。

可见,当时的华清宫并是我们今天买张门票就可以随便游览旅游地,是完完全全的皇家禁地,甚至不够品级的官员都不能随便进出,是典型的皇家、贵族、大官僚的休闲场所。

时至今日,华清宫存在让我们见证了当年李隆基和杨玉环乃至整个皇室的奢华生活,他们在这里夜夜笙歌、沉迷声色,纵情于华丽的宫殿之中而不知疲倦,流连于温泉的水滑,而怡情养性,那一刻他们全然忘记了他们构筑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寻常百姓的血汗拼争之上。

不过华丽的宫殿和美妙的温泉并没有使这些人得到满足,事实上当奢华成为一种习惯之时,正应了那几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杨玉环的这样一个美人,除了要拥有漂亮的服饰,舒适惬意的休闲场所之外,可口的美食更是必不可少,当然如果你仅仅认为贵妃娘娘吃的东西是什么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那可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这些东西对于杨玉环而言,已经吃的翻了胃,据史料记载,当时杨玉环特别爱吃鲜嫩的荔枝,在当时来讲,荔枝可是一种稀有的水果,因为它只产于剑南与岭南道,也就是四川南部广西北部地区,在那个交通只靠走的年代,长途运输与保鲜都十分困难,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过荔枝的保鲜的困难,“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如果从四川、广西等地区把荔枝运送到长安,还要保持其鲜嫩,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几乎不可能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按照白居易所说的情况来看,只要四、五天之内将荔枝运送到长安,依然可以满足杨娘娘的愿望,想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一路上不能停留,并保持最快的速度。

在这里大家不用发挥想象,来琢磨那些运送荔枝的人沿途是个什么囧相,晚唐诗人杜牧早已经有那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过华清宫绝句》来形象的讽刺杨玉环的这种不顾人死活的奢华。

不过在我看来,更深刻揭露这种荒唐行为的却是杜甫的《荔枝诗》:

侧生野岸及江甫,

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鲐背死,

劳生害马翠眉须。

当运送荔枝的飞骑扬马飞鞭于皇家驿道之上时,没有人理解他们那个时候的心情,一批批良骏累死在半路时,那些运送荔枝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悲伤,当漫卷尘沙的飞驰进长安城时,鲜嫩的荔枝依然鲜红光艳。

芊芊玉手捏起一颗剥落皮壳,口含其中沁人心脾,又有谁知道皇家驿道之上,泣血良骏的哀鸣之声!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奢华生活,仿佛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亭台宫阙,天上人间;锦衣玉食,唯美无双;在他们醉生梦死之际,外边的世界已然悄悄改变。

天宝十二年(753年)三月三日,当杨玉环率领杨家一门兄弟姐妹前往长安城南的曲江池畔踏青游玩时,一个人站在大雁塔上,发出了一阵哀叹之声。

因为他看到那豪华的车马,鲜艳的彩旗虽然衬托出了贵族的高贵,但凭借天生的敏感,这个人隐隐约约的感觉出这喧哗庞大的出行队伍中隐藏一股诡异的气氛,仿佛这种喧哗犹如最后的疯狂一般,让人感觉一丝惊恐。

此时,距离那场影响大唐帝国国运的事件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

这个敏感的人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冠以“诗史”头衔的伟大诗人杜甫。

关于杜甫的详细情况我们后边还会说到,关于“杨李之爱”我们也并没有讲完,让我们暂时略过他们那些在历史上刻下深刻印痕的故事,去看一看开元天宝时期的盛唐气象。

事实上,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天宝时代,之所以称为是大唐帝国的黄金时代,除了国富民强之外,文化、科技的兴盛是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标志。

唐朝因为开放博大的胸怀所以称之为大唐,而各个领域齐飞猛进造就辉煌的成就进而称之为盛唐!

盛唐的气象堪称万千之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16.html

上一篇:废立太子
下一篇:宫闱风波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