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外戚乱政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53:44 0

在介绍完大唐在中亚的惨败之后,让我们继续回到朝廷内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

李林甫最终还是没能扳倒太子李亨,虽然胜利已经触手可及,但因为李隆基那不可触碰的底线,他对李亨的进攻还是变相的被瓦解,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具有标志性的,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在李林甫十九年的宰相生涯中,标志性事件并不少,扳倒张九龄是他成功的起点,而攻击李亨的无果则是他步入低谷的开始。

俗话说的好,江山代有人才出。当李林甫逐渐陷入低谷的时候,朝廷内新一代红人开始渐渐脱颖而出,而这群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

官运亨通

杨国忠本名杨钊,其祖父与杨玉环的祖父是兄弟,因此他与杨玉环属于从祖兄妹关系,这种亲戚关系比较疏远。事实上杨国忠的母亲还是武则天时期的面首张易之的亲妹妹,而作为张易之的亲外甥,从血缘角度来讲,这个关系远比杨国忠和杨玉环的关系要近很多。不过随着张易之在五王政变时被杀,杨国忠家族逐渐衰微,形成了与杨玉环家族截然不同的状况。

据史书记载,杨国忠年轻时是个放浪的人,最喜欢饮酒赌博,被宗族乡里鄙视,过了而立之年后,因感觉在家乡很难再立足,便远走四川发奋从军。

在从军期间,杨国忠虽然很努力的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帝国将士,但因为养成了放荡不拘的习惯,所以经常被人误解,甚至连时任益州长史的的张宽,都憎恶他的为人,本来杨国忠可以有很好的前途,就是因为张宽不喜欢他的原因,杨国忠只捞了个新都县尉的官职。

杨国忠虽然人品卑劣,但从外形上来讲,绝对属于帅哥的类型,身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还得到过四川当地大富豪鲜于仲通的资助。

我相信如果没有杨玉环的受宠,杨国忠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新都县尉的职位上一点点的熬资历,而最终当上宰相更是有些痴人说梦,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国忠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了。

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她的两个亲哥哥杨錡、杨銛也都占了杨玉环的光一举成了朝廷大员,而杨家一举成了朝廷内最炙手可热的外戚势力。杨国忠虽然也是杨玉环的亲戚,但因为是疏属(关系较远的亲属),当时并未受封。不过当杨玉环被封为贵妃的消息传到四川后,时任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因为很想升官,所以很像和杨家结交,他知道杨玉环出生在四川,于是就在四川当地寻找能够和杨家说的上话的人,很快章仇兼琼的想法被鲜于仲通所获悉,他向章仇兼琼推荐了杨国忠。

杨国忠虽然是杨玉环的远亲,但对于身处西南边地的章仇兼琼而言,这已经是难得的人选了,而且在见到杨国忠后,他发现杨国忠不仅长的帅气,而且能说会道,这显然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他立即任命杨国忠为推官,赠送大量的金银财宝,以为朝廷贡献春绨(一种昂贵的丝织品)为名,派杨国忠前往京城去活动。

天宝四年(745年)十月,杨国忠达到长安后,先拜见了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将名贵的蜀锦进献给她,并由虢国夫人引荐而见到了杨玉环。虽然杨玉环当时对这个远亲没有什么印象,但毕竟是亲戚关系,而且从四川大老远的来看望自己,出于一份感动,杨玉环向李隆基推荐这个族兄,被李隆基任命为金吾兵曹参军。

金吾兵曹参军是个品阶很低的官职,但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因为这个便利条件,再加上他善于交际,杨国忠很快就和诸多朝廷官员打成一片,其中时任御史中丞的王鉷最欣赏他,不久杨国忠成为了王鉷的判官。

逐渐在朝廷内站住脚之后,杨国忠开始展现出他那优秀的官场逢迎术,加上和杨玉环的亲戚关系身份,从天宝五年(746年)以后,杨国忠的仕途之路开始扶摇直上,从监察御史一直升到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

杨国忠虽然早年行为放荡不羁,但他本身并不是个素质低下的二杆子,此时官职的不断升迁,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明白自己能够有今天,完全得益于两点,那就是善于巴结和裙带关系,善于巴结使那些喜欢逢迎的官员在皇帝面前推荐了他,而裙带关系则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杨玉环坐镇。而要想在朝廷内实现长久不衰的立足,他必须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寻找机会真正的在李隆基那里赚足印象分。

终于,天宝七年(748年)十二月,杨国忠等到了一个机会。

当时大唐帝国经过开元盛世的沐浴,全国各地州县粮食储存丰厚,形式一片大好,不过让李隆基有些苦恼的是,朝廷征税后因为数量庞大加上运输不便,很多充当租税的粮食、布匹不能及时运送到长安,针对这个现象,杨国忠不失时机的上疏建议李隆基,可以让各州县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充当租税的粮食、布匹卖掉,换成轻货送到京城,这样既不减少税钱,又不耽误交租的期限,而且他还上奏李隆基说现在国库充足,希望陛下能够到左藏(古代国库之一,因为在左方,故称左藏)参观一下,当李隆基参观过后,对杨国忠的细心大为称赞,高兴之余赐杨国忠紫衣金鱼一件以示奖励,又任命他为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事宜。

对于杨国忠而言,这次及时上疏建议是他在朝廷内兴起的一个标志,在此后的日子里,他越来越受到李隆基的信任和宠幸,加上杨玉环的不断吹的枕边风,使得杨国忠迅速成为新一代红人的代表。

天宝九年(749年)二月,杨国忠因为其本名“钊”字中间含有“金刀”两个字,认为这个名字并不吉利,结果李隆基赐名为“国忠”,自此杨国忠的名字开始流传于世,从名字来看,李隆基对杨国忠先前的表现很是满意,从皇帝陛下赐名的寓意来看,事实上随着名字的变化,杨国忠已经成为了朝廷内仅次于李林甫的二号人物。

在杨国忠崛起的最初日子里,他对这个朝廷首席宰相还是毕恭毕敬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杨国忠逐渐的将李林甫视为自己道路上的阻碍!

裂痕

在李林甫对李亨实施大肆攻击的时候,杨国忠始终是李林甫坚实的盟友,不仅因为那个时候杨国忠还只是个朝廷新人,需要大红人李林甫这个坚强有力的靠山,更因为李林甫看中了杨国忠的背景,所以像拉拢安禄山那样,也将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援手。

在攻击李亨的过程中,杨国忠虽然不像杨慎矜和罗希奭那样始终充当马前卒,但暗中却始终协助李林甫积极谋划,在京城另外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李亨的党羽数百家,而审问这些人的工作都是杨国忠派人去做。

不可否认杨国忠是个精明的老狐狸,他当然需要李林甫作为靠山,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李林甫虽然是皇帝陛下的眼前红人,但和李亨的斗争,最终的胜利者未必会是李林甫,所以他始终将自己隐藏在幕后,尽量不使自己与李亨的矛盾公开化。

但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杨国忠这种既想当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的心里,注定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了政治危机当中,只是这种危机因为李隆基对他的信任,而暂时处于蛰伏状态,直到十年后安史之乱的发生,才使这场始终危机彻底的爆发出来,而那一刻杨国忠只能用死亡的代价来平息这场危机。

李林甫和安禄山在对待李亨的问题上,因为各自的利益,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杨国忠渐渐成为仅次于李林甫的朝廷二号人物时,专权的李林甫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从能力上来讲,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从背景上来讲,李林甫显然不如杨国忠。

现在,李林甫最担心的就是随着自己的老迈,杨国忠会不会因为背景和善于逢迎的关系而取代自己,李林甫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他已经从很多事情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让李林甫首先产生这种担心的是一个叫吉温的人。

吉温时任御史中丞,是已故宰相班子成员吉顼的从子,表面上看吉温是朝廷任命的监察官员,而事实上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酷吏,李隆基时代的酷吏已经明显不如武则天时代来俊臣、周兴之流大肆兴风作浪,但酷吏终究是酷吏,其本性依然继承了来俊臣、周兴等人阴险狡诈、残忍刻薄的本性。

坦白地讲,李隆基最初对吉温的印象并不好,所以吉温的仕途之路一直不顺,一直到李林甫成为首席宰相之后,吉温不断向李林甫献媚,在李林甫的推荐下,吉温捞了个京兆府士曹的官职,后来又跟着李林甫一同攻击太子李亨,从而被李林甫视为心腹,又将他提拔为户部郎中兼侍御史。

吉温本身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谁能够给予他更大的好处,谁就如他亲生的父母,再造的爹娘。在吉温官职一路飙升之下,他开始做起了宰相的美梦,他想让李林甫引荐自己为宰相,但李林甫并不是糊涂人,献媚争宠他固然需要,但做宰相需要的是实干家,仅凭这一点吉温显然是不够格的。

所以吉温兄弟,你还是洗洗睡吧!

应该说吉温能够发迹起来,实在应该感谢李林甫,但无数事实证明,在我国漫长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从来都不缺少白眼狼,而吉温恰恰就是那种吃饱了咬主人的白眼狼。

在利益的不断驱使下,在宰相美梦的召唤下,他最终导向了朝廷新贵杨国忠。

和当初巴结李林甫一样,吉温用他同样的方式巴结杨国忠,唯一不同的是,吉温用酷吏所特有的煽动能力,撩拨起了杨国忠心中的野心。

“如果您愿意的话,小人愿意为您设计取代李林甫的方法!”

这是吉温在成为杨国忠一党之后,说的最能打动他的一句话。

对于吉温的话,杨国忠当时没有表态,只是微微的笑了下,事实上在我看来,他是个比李林甫更加口蜜腹剑的人,之所以他没有表态,是因为此刻他没有把握扳倒李林甫,当然也没有机会。

而他那看上去十分温和,实则透露出诡异般的笑容,其实是一种掩饰。

因为他早已经看出吉温并不是个可靠的的人!

杨国忠就这样用自己温和的笑容,算是将吉温敷衍过去,在杨国忠看来,即使未来真的和李林甫针尖对麦芒的进行权术之争,也用不着吉温替自己设计,因为朝廷首席宰相和新贵面前,吉温的智商还不够级别。

不过没过多久,吉温对杨国忠说的话,就传到了李林甫那里。

对于吉温的为人,李林甫其实是十分了解的,只是在攻击李亨的过程中,他需要尽可能更多的聚集爪牙,但内心深处他和杨国忠一样,看不起两面三刀的吉温,这一点从拒绝推荐吉温做宰相就可以看出来。

李林甫或许想到了早晚会和吉温分道扬镳,但他实在没有想到曾经的盟友会导向自己未来的政敌杨国忠,背叛是可以的,但绝不能导向敌人,这是李林甫底线。

更何况,吉温说的话,正在使杨国忠一点点的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如果杨国忠反驳吉温,李林甫心里倒还踏实些,但杨国忠恰恰选择了沉默,历经诸多政治斗争的李林甫,敏感的意识到杨国忠的心里很可能已经产生了非分的想法。

至此,李林甫和杨国忠之间产生了裂痕,因为李林甫那长久以来的猜忌之心,因为杨国忠不断暴露的野心,更因为吉温那不可遏止的私欲让两大权术高手由曾经的蜜月期开始走向对立。

事实上,对于李林甫而言,和杨国忠产生裂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皇帝陛下的信任,而从天宝九年以后,皇帝陛下对于李林甫好像的确有些疏远。

决裂

作为皇帝在看待臣子的时候,一般都具有双重心理,一方面希望臣子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整个帝国的支撑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臣子的锋芒盖过自己,更不希望臣子的权力过于集中和长久。

而李隆基看待李林甫就是上述这种心理,不可否认从李林甫成为首席宰相后,李隆基对李林甫可谓是信赖有加,这也是李林甫能够专权的根本原因。李林甫攻击太子李亨,虽然是在李隆基的默许下进行的,但李林甫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和太子李亨的斗争中,李隆基会用一种什么眼光看待自己。

在我看来,李隆基虽然默许了李林甫攻击太子李亨的行为,但他并不希望李林甫表现的过于生猛,更不希望他露出残忍嗜杀的本性,这一点从李隆基为李亨辩护就可以看出来,可惜的是,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李林甫是处于弱势的,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中,李林甫必须要亮出獠牙一路的走到黑。

事实上,从李亨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林甫会走上一条让李隆基逐渐疏远的道路,对于李林甫而言,这是一个宿命,更是他长期专权所必须偿还的代价。

天宝九年(750年)四月,在吉温转向投靠杨国忠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吉温上疏弹劾李林甫的嫡系——时任御史大夫的宋浑(宋璟之子)贪污受贿,结果李隆基将宋浑贬出京城。

宋浑作为李林甫的嫡系,本来李林甫应该出面解救他的,可是史料上没有李林甫解救宋浑的任何记载,从这一点来看,李隆基罢免宋浑,很可能是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随着杨国忠的渐渐崛起,李林甫已经不再是不可或缺。

李林甫是何等聪明之人,这么多年来李隆基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现在皇帝陛下已经释放出了信号,这实在让李林甫有些坐立不安。

虽然此刻李林甫依然可以在朝廷内呼风唤雨,但内心的焦灼已经让他感到了自己的处境有些不妙,进而让他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落差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压力的陡增,他那老迈的身体,健康状况开始每况愈下。

事实证明,李林甫晚年的运气实在不好,因为此时出现的王鉷事件,将他瞬间无情的彻底击倒!

作为杨国忠曾经的老领导,王鉷这些年看着他一点点的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十分不爽,但王鉷也并非等闲之辈,因为他攀上了李林甫,正是在李林甫的推荐之下,从天宝六年一直到天宝十一年,王鉷从御史中丞一直升到户部侍郎兼京兆尹,并兼领二十多个节度使,虽然地位还是不如杨国忠,但也可以称得上是恩宠日渐隆盛。

有的时候,人的权势和名望能够达到什么高度,舆论的吹捧是很起作用的,而王鉷的经历恰恰就是典型代表,最初王鉷在处理公务需要签发时,相关的官员只需要在门口禀报一声进去就可以了,可是随着王鉷的官越做越大,相关的官员再想进他的府上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门卫人员要守进门费,进去后秘书人员要收通报费,总之一句话弄来弄去搞的王鉷像大歌星一样,出场费一路飙升,最后搞的官员们想要进他的府上必须要先拿号排队,还要预备多种费用以便打点各类人员,有时连李林甫对他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忌惮他。

王鉷虽然人气飙升,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他的弟弟时任户部郎中的王銲是个凶恶奸险的人,曾经让术士为自己算命,询问自己有没有做皇帝的命,吓的术士连忙收拾家当一溜烟的逃到远方,王鉷知道后怕这件事泄露出去会牵连到自己,就让手下人四处寻找这个术士,在找到后假托个其他的罪名将他打死。

王鉷自认为这件事情做的天衣无缝,但他显然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件事情问题并不在术士身上,而在于自己的亲弟弟王銲。

终于,王銲再一次为哥哥闯下了大祸。

王銲本来就是人品低劣的人,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结交的朋友也全是些不三不四的人,其中有个叫邢縡的人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给他点颜色就想开染坊的主儿,这位仁兄挑唆王銲一起联合万骑卫的士兵发动兵变,杀死朝廷的两大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然后和王銲一同取代他们的位置。

对于这样的二杆子,我只想说,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亲自品尝自己种下祸患所带来的恶果。

很快,这件事情被人告到了李隆基那里,李隆基下令让王鉷和杨国忠带领人马去逮捕邢縡等一干乱党。

坦白的讲,王鉷在接到命令后,反应还是很快的,他意识到自己的弟弟王銲很可能正和邢縡在一起,所以他暗中急忙派人去邢縡家中寻找王銲,在得知王銲确实在那里后,他紧急的召回了王銲。

傍晚时分,王鉷带领亲信贾季邻等几百人去逮捕邢縡,当时邢縡住在长安城的金城坊,贾季邻等人到达的时候,杨国忠带领人马也正好赶到,双方一起合围邢縡,邢縡带领着同党几十号人使劲的往外突围,本来王鉷和杨国忠这次可谓是通力合作,王鉷也想通过这件事在杨国忠面前好好表现一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完全出乎了王鉷的预料。

在邢縡往外突围的时候,其同党拿着刀剑长矛和前来围剿他们的人做殊死搏斗,可是当他们知道前来围剿的人分为王鉷和杨国忠两路人马时,他们开始表现出了倾向性。

“不要伤害王大夫的人!”

在现场一片狼藉之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忽然响起,显然这句话是邢縡的手下喊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因为王鉷的弟弟王銲和邢縡是好朋友,所以他们本能的认为王鉷此次前来是迫不得已的。

当王鉷听到这句话后,差点没背过气去,因为他知道这句话已经证明了他和邢縡等人是同党,最关键的是他的身边还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杨国忠。

“大人!看来今天贼党们有暗号啊!不可恋战啊!”杨国忠的手下的手下提醒杨国忠说道。

坦白的讲,人群中的这声高喊,最初让杨国忠十分恐惧,因为这等于自己的人马陷入了一个包围圈中,本来是和王鉷前来捉贼的,可是这声高喊意味着原来王鉷是对方的人,自己今天肯定是有去无回。但当他稍稍冷静之后,他觉得问题并不想像的那样简单。

要知道王鉷虽然此时地位不如自己,但也是朝廷内炙手可热的人物,以他的智商是不可能和邢縡这样的二杆子混在一起的。

不过狡诈的杨国忠此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王鉷虽然不可能是对方的人,但人群中的那声高喊,恰恰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因为他深切的明白王鉷的背后还有李林甫这条大鱼。

”不要和他们过多的纠缠,对这些人不必手下留情!”杨国忠向身边的王鉷说道,显然他的话一语双关,而在王鉷听起来则很是刺耳。

……

邢縡等一干人继续负隅顽抗,部分人虽然冲破了重围,但在到达长安城的西南角时,高力士带领400多名飞龙禁卫军及时赶到,将邢縡杀死,其同党全部逮捕。

表面看起来,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但对于杨国忠和王鉷而言,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王鉷的心中始终忐忑不安,因为人群中的那声高喊使他百口莫辩,甚至是越描越黑,他更不知道接下来杨国忠会不会利用这件事情大做文章,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在杨国忠看来,王鉷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而李林甫才是杨国忠真正要下手的目标。

李林甫!先前的一切等待都是为了这一刻,我知道强大的你犹如铜墙铁壁一般没有丝毫破绽,但现在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个不经意的声音将会使你陷入不利境地之中。

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名正言顺的和你公开决裂!

气死人不偿命

“王鉷必定参与了邢縡乱党的密谋!”

事情正像王鉷所预料的那样,当邢縡的叛乱被剿灭后,杨国忠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立即将人群中的那句喊声如实向李隆基做了汇报,然后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王鉷的官职可是不低啊,而且也算是朕很信任的人,怎么会参与邢縡的叛乱呢”听完杨国忠说完,李隆基有些犹疑。

“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不是邢縡手下的那声高喊,臣也始终认为王鉷是个大大的忠臣,可是邢縡的手下绝对无缘无故的说出那句话,所以在臣看来,即使王鉷没参与他们的密谋,可是他的弟弟与邢縡是好朋友,这件事王鉷绝对脱不了干系!”

“这个……,这件事情朕需要仔细斟酌!”

杨国忠的话让李隆基有些左右为难,在李隆基看来,王鉷倒不是自己最在意的,他之所以左右为难,是因为王鉷的背后有李林甫。李隆基以其超强的政治敏感判断出,李林甫是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事实证明,李林甫在知道杨国忠向皇帝陛下汇报后,立即出手援救王鉷,在他的不断周旋和老泪纵横般的辩护解释下,李隆基出于无奈,最终不得不决定特赦王鉷和王銲。

坦白的讲,对于王鉷,李隆基是有些同情的,但对于王銲他内心认为应该治罪,但既然已经答应了李林甫赦免二人,正所谓金口玉言,所以李隆基也不好反悔,但他又认为如果不将王銲治罪,帝国的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为了继续履行自己的承诺,但又能将王銲治罪,李隆基开动他那睿智的头脑急速的进行思考。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王鉷进行旁敲侧击,希望王鉷主动上疏请求将王銲治罪,实事求是的讲这是李隆基所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但同时也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原因只有一点,很少有人能够迈过亲情这一关!

李隆基的旁敲侧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虽然此后李隆基还让杨国忠不断暗示过王鉷,但无论怎样,王鉷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这下李隆基彻底愤怒了!

在皇帝面前,给脸不会运动的人,最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不久之后,诸多言官接二连三的上疏弹劾王鉷,理由是王鉷在此之前过于拉风,而且邢縡的案子,王鉷有着重大嫌疑,本着严谨的原则,建议皇帝陛下重新对王鉷进行调查。

当时弹劾奏章犹如雪花般的递到了李隆基面前,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为王鉷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这其中倒不是因为李隆基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杨国忠的力保。

杨国忠虽然力保王鉷,但绝不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的考虑,事实上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王鉷牵引出背后的李林甫。

于是,杨国忠经过仔细的思考,他决定对邢縡的案子进行严厉的审讯,即使是那些从犯也全部罪加一等,但却对王鉷却出奇的照顾,杨国忠的初衷是想让王鉷感恩戴德,进而引导他供出背后的李林甫,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王鉷的确是条汉子,只要涉及到李林甫的话题,他是打死也不说。

从这一点来看,王鉷虽然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绝对是个够朋友的人!

面对王鉷的打死也不说,杨国忠彻底愤怒了,既然招抚不成,那就只有打压到底。

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十日,杨国忠将王鉷杀死任海川一事上报给了李隆基,虽然任海川乃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术士,而王鉷是朝廷内的红人,王鉷杀死任海川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一般,但这件事在杨国忠的手上却是一个杀手锏。

“任海川是个术士,据说王鉷的弟弟让他阚国祥,王鉷杀死他必定有隐情,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身为国家栋梁,王鉷残杀生灵,应当判他死罪!”

杨国忠明白既然已经决定出手,就要有一击必中的把握,他坚信凭借自己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王鉷罪行的揭露,这一次王鉷难逃一死!

果然,在杨国忠上疏的两天后,李隆基下令赐王鉷自杀,又将王銲仗杀于朝堂之上以示警戒,王鉷的儿子王准、王偁流放到岭南,不久下令将他们全部斩杀。

当王鉷和他的儿子们接连倒下的时候,整个朝廷中心中难受的当属李林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朝廷首席宰相,居然在这件事情上败给了杨国忠,李林甫隐约之间觉得,自己的末路即将到来,当然没有人会将他置于死地,然而老迈的他阻挡不了自然规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在每况愈下,我想这也是在杨国忠对王鉷施以杀招的时候,李林甫没有再次营救王鉷的原因。

但是在杨国忠看来,李林甫将自己彻底的隐藏起来,一定是因为和王鉷有着什么见不得的人的事情,所以在他攻击王鉷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搂草打兔子,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在李隆基面前多次进李林甫的谗言。

俗话说的好爱屋及乌,其实恨也是同样,因为王鉷实在太过让李隆基厌恶,所以在他死后,李隆基也开始逐渐疏远曾经推荐过他的李林甫。

至此,杨国忠已经初步达到了他的目的,那就是超越李林甫,成为皇帝陛下心目中唯一的红人,但我已经多次说过,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有你没我,虽然此刻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无暇在顾及身外之事,可是杨国忠没有什么慈善心里,他依然在筹划下一步对抗李林甫的方法。

不过这一次李隆基从某种意义上帮了杨国忠的忙,他的一句话使李林甫再也没能从病床上站起来,只因为他那致死也没有改变的嫉妒之心。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帝国西南边境的南诏国侵扰唐境,蜀地的百姓们请求让杨国忠到蜀地坐镇退敌,很多史书上记载这是李林甫在背后捣鬼,想要把杨国忠赶出朝廷,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并不靠谱,除了当时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无暇在顾及和杨国忠的矛盾之外,更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帮助政治对手,因为杨国忠一旦成功击退南诏的进犯,等于是立下大功一件,这无形当中是让对方增添了政治资本,以李林甫的智商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李林甫虽然没有想法,但杨国忠却是个思维很活跃的人,此时李隆基对李林甫的疏远和对自己的无限亲近,杨国忠已经切身的感受到,所以在杨国忠看来,前往蜀地坐镇这件事儿可以有大作文章的地方。

当然,其最终的目的还是直奔李林甫而去。

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杨国忠决定在辞别李隆基之时,用自己的高超演技去再一次事实对李林甫的无形攻击。

“陛下!臣此次前往蜀地定会尽全力击退南诏进犯,永保我大唐边境安宁,可是……”

“可是什么?爱卿请明言,不必有所顾及!”

此时,杨国忠并没有立即说出他最想说的话语,而是在沉默片刻之后留下了眼泪。

“爱卿这是为何?难道有什么委屈吗?面对杨国忠忽然之间的变化,李隆基惊奇的问道。

“臣此去蜀地,即使战死也心肝情愿,臣所担心的是臣走后,有人会在陛下进臣的谗言。”杨国忠说完后居然哇哇大哭起来。

杨国忠是一个颇能打动别人的人,他的话语能够针对不同的人而深入其中,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李隆基是最能理解的,因为在此之前那些为帝国四处征战的将领们,没少受朝廷内部人的谗言之毁。

杨国忠已经预料到,自己说完后,以李隆基的智商会有两个反应,一个是安慰杨国忠,另一个就是问他担心谁会陷害自己。

因为杨国忠和李林甫的矛盾李林甫是心知肚明的。

爱卿担心什么人呢?”

果然不出杨国忠所料,事实上对于杨国忠而言这是最佳的问题。

“别人到是不担心,最担心的就是李林甫大人!”

“为什么?”

“李大人将权力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啊!”

最后,杨国忠淡淡的加了一句话:

“陛下比我更了解李大人!”

李隆基沉默了,显然杨国忠的话让他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在短暂的沉吟之后,他对杨国忠做出了一番承诺。

“爱卿先到蜀地处置军务,朕等你回来,回来后用你做宰相!”

“谢陛下隆恩!”

刚才还满脸泪水的杨国忠,此时已经是喜笑颜开!

……

杨国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长安前往蜀地,从他和李隆基先前的这场对话来看,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出虽然杨国忠在诋毁李林甫,虽然李隆基也在疏远李林甫,但对于这个当政已经将近20年,为帝国做出诸多贡献的首席宰相,李隆基还是有一些感情的。

所以在杨国忠进谗的时候,李隆基并没有采取打压李林甫的方法来回报杨国忠,而是将这个问题避开,给予了杨国忠回来后进入宰相班子的承诺。

李隆基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此时的李林甫在知道皇帝陛下给予了杨国忠进入宰相的承诺后,他那本就病入膏肓的身体犹如风摆残叶般的再次受到冲击,他整日在病床之上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此刻早已经被李林甫抛之脑后。

将近20年的专权之路,让李林甫已经养成了对权力的依赖和顺从,现在一个人想要从他这里把本来属于他的权力夺走,这在李林甫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

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在金钱、权力等我们努力追求向往的东西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有的人流连忘返,有的人过眼匆匆!

或许是自感大限将至,病重之下的李林甫忽然之间想去看一看他陪伴了他20多年的皇帝,李隆基在知道后出于一种同情,他决定前往李林甫府中去探望他,却被手下人阻拦,理由是李林甫可能得了传染病,如果去了恐怕会被传染。

无奈之下,李隆基只能让人将李林甫抬出府中,李隆基登上皇城的降圣阁,不断甩动着手中的红手帕向李林甫打招呼,当李林甫看到这一幕后,不禁老泪纵横,虽然他很想站起身来再一次向着皇帝陛下跪拜答谢,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别人只能代他答谢。

当手下人抬着李林甫慢慢的走在回府的路上时,身在降圣阁的李隆基心中不禁怅然若失,这么多年来他知道李林甫把握权力犹如鹰抓狡兔般的恨准和有力,而现在却只能被人抬着走,这不能不让李隆基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就在那一刻,李隆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对于这个再也不能站起身来,很有可能即可撒手西去的首席宰相,李隆基并不希望他留下什么遗憾,而他深切的知道杨国忠始终是李林甫无法释怀的巨大重负。

为此,他下诏将正在赶赴蜀地的杨国忠召回,让他不必面见自己,直接前往李林甫的府中去拜见探望他。于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朝廷旧人和一个冉冉升起的朝廷新贵,就此展开了一场对话,这是一场时间很长的对话,为了节省篇幅,我将双方说的最重点的话为大家呈现出来:

“李大人病体沉重,可要好好调理啊!”

“唉!调理不好了,非药物所能医治的!”

“其病在于……”

“心中之病不好医治!”

“大人心胸广阔无边,其病久之必去!”

“唉!林甫将要死了,您必定会做宰相,身后的事情只好麻烦您了!”

……

史书记载,杨国忠在听完李林甫的最后一句话后,立即汗流浃背,跪在李林甫床前不敢抬头,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杨国忠的一种表演,因为精明的杨国忠一定早已经猜出了皇帝陛下急忙让他去见李林甫的用意。

所以,他并没有表现的趾高气扬,但从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杨国忠的心里始终是存有一股霸气的。

事实上,这场对话的经典在于李林甫的最后一句话,准确的说,这是个预言,更准确的是这个预言没过多久真的应验了。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担任首席宰相将近20年的一代权奸李林甫病逝于家中,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任期年限,可以说他开创了一个新的记录,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能最终手握住他一生看的无比重要的权力,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事实上,李林甫开创的这个记录,是他不断耍弄阴谋权术的结果,而他的一生,也实实在在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一旦把自己交给了阴谋,就等于把成败交给了运气那乖张的胃口,没有人能够精细地把握阴谋的走向和脾气!

清算

李林甫最终没能握住手中的权力,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对杨国忠的怨恨离开了人世,但在他死后,奸诈的杨国忠并没有就此终结对他的迫害,这也让李林甫在九泉之下无法安宁。

早在李林甫弥留之际,李隆基就已经做好了让杨国忠接替李林甫的准备,为此他下诏让杨国忠兼任中书令、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文部(吏部)尚书等四十多个官职,使杨国忠成为了朝廷第一红人。

这些官职中,杨国忠最看重的当属文部(吏部)尚书之职,因为这个官职是掌管官员任命的,对于杨国忠来讲,这个发财致富的绝好官职。

就在杨国忠兼任四十多个官职的一个月后,他向李隆基提出了一个建议,今后文部任免官员,不管是否贤能,资历深的优先录用或提拔,依据资历和所阙的官职来评定其官爵待遇。由于当时杨国忠已经成为李隆基最为信任的人,所以李隆基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

这个建议一经实施,立即得到了因为种种原因长期滞留不能得到做官或不能得到升迁的人,这些人按照杨国忠的建议全部合格,立即可以得到升迁,这些人全部对杨国忠感恩戴德,进而对其报答肯定是少不了的,从官场派系来分析,这些人全部成为了杨国忠的死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人中就有曾经资助杨国忠前往京城攀关系的鲜于仲通和杨国忠的最亲近的死党窦华。

为了报答杨国忠以及积极为这位提拔自己的大靠山歌功颂德,鲜于仲通和窦华为杨国忠精心制作了颂碑立在中书省门前,上书醒目的四个大字“栓综之能”,用以对杨国忠歌功颂德。

事实上,杨国忠向李隆基提出任免官员的人事建议,除了有建立自己派系的目的之外,在他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通过接下来的一系列运作,使当时的朝廷拜托李林甫专权将近20年的印痕,进而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朝廷将进入杨国忠主政的时间!

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杨国忠明白已经死去的李林甫还有其利用的价值,当然这种利用并不是让已经长眠于地下的李林甫重新坐起来为杨国忠做事,在杨国忠看来,往死人身上泼污水是一件投入风险小,回报收益高的事情。

就在杨国忠实施的那场全国官员栓选的不久之后,时任御史中丞、同时也是杨国忠死党的吉温私下里向杨国忠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杨国忠要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巩固目前的权势,除了不断的笼络人心之外,还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树立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震慑住群臣。李林甫先前专权将近20年仇敌很多,甚至已经遍布天下,杨国忠可以利用这一点,让自己的死党诬陷李林甫生前与藩将阿布思谋反,然后杨国忠在上奏皇帝陛下请求亲自审理这个案子,到那个时候怨恨李林甫的人都愿意出来作证。

最后,吉温表示,如果杨国忠采纳这个方法,他愿意充当马前卒,团结安禄山等人共同做这件事!

应该说吉温的这个想法与杨国忠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此之前,杨国忠虽然想到了这一点而没有付诸行动,这是因为他对自己新树立起来的派系没有绝对的把握,这些人虽然从属于杨国忠,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杨国忠心中并没有底,他没有把握让这些人全都团结起来,共同往李林甫的身上泼污水,更何况他们之中有的人曾经还是李林甫提拔上来的。

不过现在杨国忠可以完全抛却他的担心,接下来他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吉温充分施展的环境和条件。

为此他立即上疏李隆基请求任命吉温兼任关内采访使,之所以要为吉温请求这个官职,是因为关内采访使可以随时前往关内各地进行巡视,这其中包括对地方官员征求意见,这样吉温便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冠冕堂皇的前往范阳去联合安禄山。

杨国忠的请求在李隆基那里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吉温在顺利得到了关内采访使的官职后,立即前往范阳去和安禄山进行谋划,没过多久他就带着一份揭发李林甫的材料回到了长安。

天宝十二年(753年)二月初,吉温将事先和安禄山商议好的揭发李林甫的材料上报给了李隆基,材料中陈述了李林甫生前曾经与藩将阿布思父子图谋不轨,请求皇帝陛下认真调查这件事。

朝堂之上,当吉温将揭发材料的内容念给李隆基听时,李隆基表现出了惊讶之情,虽然在李林甫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他对李林甫渐渐的疏远,但从亲自要去探望李林甫的行为来看,李隆基对这位首席宰相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吉温的揭发材料,李隆基有些不相信。

可是没等皇帝陛下发表看法的时候,站在朝堂之上的杨国忠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陛下!李林甫生前专权误国,把持朝政将近二十年,朝中党羽众多,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如果没有非分之想那是不可能的,臣认为安禄山的揭发材料即使不全部属实,但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臣认为应该立即调查,鉴于此事干系重大,臣愿担当调查之事。”

杨国忠说的很犀利,顿时让李隆基有些哑口无言,最终本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李隆基下令让杨国忠和副相陈希烈、御史中丞吉温等人调查这件事。

对于杨国忠而言,有了李隆基的命令就已经足够了,接下来他开始寻找合适的突破口!

在杨国忠看来,虽然很多人憎恨李林甫,但对于一个死去的人,大多数人还是本着一种让逝者安息的态度选择息事宁人,所以杨国忠要想让事情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就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安禄山的揭发是事实。

选来选去,杨国忠将目标圈定在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身上。

杨齐宣时任谏议大夫(正五品),要不是身为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始终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从个人素质角度来评判的话,杨齐宣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在杨国忠看来,杨齐宣的性格是个可以利用的因素,同样其身份更是特殊,如果杨齐宣能够站出来证明安禄山的揭发材料属实,无疑是很具有说服力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杨齐宣出来作伪证!

显然和杨齐宣同志摆事实,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但杨国忠清楚的知道以杨齐宣的性格,肯定会惧怕一样东西,那就是死亡!

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为了能够一举成功,杨国忠特别让吉温将审讯室布置成阴森恐怖装,周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刑具,然后让人将杨齐宣带到了这里,杨国忠决定亲自审问他。

杨国忠明白环境上要给对方必要的震慑,但决定事情能否成功的,还是自己审讯的技巧和方式,针对杨齐宣的性格,杨国忠决定以强势的姿态入手。

“杨大夫虽然是李林甫的女婿,但你更是朝廷的命官,你的岳丈把持朝政将近二十年,其所作所为杨大夫不会不知道吧!”

杨国忠说完,将安禄山的那份揭发材料放在了杨齐宣的面前,没等杨齐宣说话,他接着说道:

“今天既然把你带到这里来,就肯定有对付你的办法,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杨国忠一边说着,一边环顾摆在四周的刑具。

懦弱的杨齐宣在杨国忠的攻势面前开始有些发抖,但他的心里防线并没有就此崩溃,而是依然故作镇惊对杨国忠说道:

“杨大人这是在询问在下呢?还是想要逼供呢?如果在下什么都不知道的话,是不是杨大人也非要为在下上刑,然后逼在下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呢?”

坦白的讲,在这种环境下,以杨齐宣这种性格能够说出这样话,已经实属不易,可惜他今天的对手是杨国忠,所以杨齐宣注定是困兽犹斗。

“哈哈哈!你这小子想用话来圈住我,告诉你我杨国忠不吃这套,对你用刑又怎么样?说道这里杨国忠走到杨齐宣面前,一把将杨齐宣拽了起来,然后目露凶光恶狠狠的说道:

“今天就算把你打死在这里,外边的人谁会知道?到时侯我写封奏疏上报皇上说你畏罪自杀,难道皇上还会亲自验尸来不成?你岳丈把持朝政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不要再摆你那个让人生厌的臭架子。”

杨国忠说完又将杨齐宣按在了椅子上,然后回头向手下人说道:

“来人!问问杨大人想试试哪种刑具?”

此刻,面对杨国忠的咄咄逼人,杨齐宣的额头已经冒出了冷汗,尤其是杨国忠说的最后一句话,使他此刻的身份颇为尴尬,他开始意识到如果自己硬撑,恐怕今天迈不过去这道关。

心虚的杨齐宣就此开始准备妥协,但死要面子的心里,又让他不能一下子缴械投降。

“杨大人难道就会动刑吗?真没耐心!”杨齐宣故作镇静的说道。

“呵呵!我这个人并不缺少耐心,当然这要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杨国忠一边说着一边挥手示意手下人暂时放下手中的刑具,以他老谋深算的心机,已经看出了杨齐宣的心里防线在一点点的崩溃。

“其实我觉得你完全没必要硬撑,还是那句话,你岳丈的时代已经过去。”杨国忠故意轻描淡写的说道,但他知道这句话将彻底让杨齐宣缴械投降。

杨齐宣缓缓的低下了头,曾经没有人让他如此难堪,那是因为有岳丈李林甫的庇护,如今这颗大树已经倒下,此刻他彻底感受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杨国忠说完后选择了沉默不语,虽然他故意表现出了满不在意的感觉,但他始终用那双深邃的眼睛在不断上下打量着杨齐宣,审讯室里的寂静甚至可以听见人的心跳声,而这种静谧的氛围会让心里脆弱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现在,杨齐宣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岳丈曾经认阿不思为义子,他们之间有过密谋,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杨齐宣说道这里时,忽然停住了,因为他知道他所说的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接下来如果再说下去,将会使死去的岳丈大人蒙上不白之冤。

“说下去!不要停,只要说出来,你就立即可以从这里走出去,从今以后再也不会让你到这里来。”杨国忠急不可待的引导杨齐宣。

“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图谋大唐的社稷!”杨齐宣似乎是从牙缝里蹦出这几个字,当他说完后,事实上他并没有感到解脱,反而让他的心里背负上了极大的压力。

“好!”杨国忠掩饰不住兴奋,一生高喊瞬间打破了审讯室里的寂静。

“你只需要在这里写上你的名字,你就可以站起身来走出这个房间。”杨国忠将手下人记录下的供词摆在了杨齐宣的面前。

“杨大人希望你不要将我连累进去!”

“你放心,我保证!”

……

杨齐宣颤巍巍的在供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那一刻也意味着一生口蜜腹剑、专权十九年的李林甫死后终究不得安宁。

天宝十二年(753年)二月,李隆基下诏剥夺李林甫的一切官爵,其子李岫等做官的亲属全部除名,流放岭南、黔中,所有家产全部没收,由此被牵连的人达到了50多人。

然而让李林甫灵魂难以安宁的是,在杨国忠的授意下,御史中丞吉温带人将李林甫的金漆大棺劈开,掏出他口中的“护灵宝珠”,剥去全身的官服,用草席将他的尸体裹住,装进一口破旧的棺材重新埋了起来。

当时人们争相目堵这刨坟掘墓的场景,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纷纷对杨国忠竖起了大拇指,纷纷拍手称快。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并不是杨国忠发自善心的为民除害,而是他充分利用民众对李林甫的怨恨,进而达到他个人立威专权,收买人心的手段!

嚣张跋扈

杨国忠充分利用李隆基晚年不断加深的猜忌之心,和民众对于李林甫的怨恨之情,果断出手,从杨齐宣的弱点入手,最终在朝廷树立了绝对权威,但杨国忠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在树立绝对权威的同时,事实上也等于走上了李林甫专权的老路,既然是专权,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反对者,和李林甫当政不同的是,杨国忠在今后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乱政之路。

李林甫不可否认当年做出过诸多贡献,而杨国忠则是一步步的将大唐推向深渊!

在杨国忠的权威树立之后,他始终没有放松警惕,当年在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斗争中,那个时候没成气候的杨国忠始终倾向李林甫,这使得他也成为了太子李亨的政敌,现在随着自己的得势,他开始将第一个打击对象锁定为李亨,事实上在这一点上杨国忠和李林甫一样,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也算是为了自保,同时也是他对清算李林甫之后,再一次树立权威的机会。

不过,杨国忠在亲身经历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斗争后,他似乎悟出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如果李亨不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误,他的太子之位不会收到动摇,所以在杨国忠看来,自己目前情况下是没有实力一举扳倒太子李亨的。

于是,他采用了李林甫曾经用过的方法,从李亨身边的人手。

当时李亨由于李林甫的三波攻击,其势力已经损失殆尽。杨国忠找来找去也知找到了李亨身边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时任翰林待诏兼东宫供奉的李泌。

李泌虽然当时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其家世却是相当的显赫,是西魏八柱国司徒李弼的六世孙,不过到了李泌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李泌入仕之前,他始终隐居在嵩山。

李泌在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记忆能力,而且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精通《周易》,善于作诗,虽然隐居在嵩山,但经常以“王佐”自居,天宝五年时他曾经上疏李隆基谈论时政,其观点颇有见地,很受李隆基的赏识,所以将他招进宫内,授予翰林待诏的职位,不久后又让他进入东宫,成为太子李亨的贴身秘书。

当时杨国忠之所以将李泌当成打击的目标,是因为李泌本身对自己专权的不满,他曾经写过一首《感遇赋》,诗中暗讽杨国忠,很快杨国忠就知道了消息。

对于李泌这样的小人物,杨国忠内心并不十分在意,要不是因为李泌是李亨的人,杨国忠甚至都没有功夫搭理他,但为了达到排斥李亨的目的,他还是亲自上疏李隆基弹劾李泌,将他贬出了长安。

从当时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在李林甫和李亨的斗争中,杨国忠倾向李林甫,但显然他并没有李林甫那样具有深刻的危机感,毕竟他当时只是个配角,所以在他成为首席宰相后,和李亨的矛盾没有形成像李林甫那样,专门施毁灭性的打击。

其实在我看来,杨国忠虽然具备李林甫的权术,却不具备李林甫的远见,他可以不重视和李亨的矛盾,但这并不代表李亨也不重视,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当时李亨对杨国忠有什么行动,但两年多后的那场兵变却证明了李亨已经将杨国忠视为必须致其于死地的政敌。

杨国忠在太子李亨的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当时他最重视的,当属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长久的“耽宠固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经常用欺上瞒下的手段粉饰太平,尤其对那些敢于反应实情的官员,他必定给予无情的打击。

例如天宝十二年(753年),关中接连发生水灾,由于杨国忠刚刚接替李林甫成为首席宰相,他生怕关中发生的灾难,会让皇帝陛下认为选择自己做首席宰相不合天意,所以他命令时任京兆尹的鲜于仲通寻找到长安城外极少没有受灾的地区,从那些地区摘了一些生长不错的禾苗进献皇帝陛下,并大言不惭的说:“雨虽多,不害嫁禾。”

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当时关中大部分州县全都不敢奏请赈灾,而最倒霉的当属百姓,据史料记载,当时被迫逃亡者有几十万人,逃亡的人全都是青壮年的男子,而那些老弱病残者无力逃难者,只能原地等死。

针对这种现状,当时也不是有人全都慑于杨国忠的权威而敢怒不敢言,就在杨国忠献完禾苗,李隆基刚刚大加称赞之后,时任扶风郡的太守房琯据实上报灾情,请求朝廷全力赈灾。

房琯,字次律,河南河南人。父亲房融武则天时期官至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贬死高州。房琯年少好学,但由于厌倦当时的政治环境,遂隐居在陆浑山长达十年的时间,开元十二年在李隆基封禅泰山的时候,撰写《封禅书》,从而受到张说的器重,被推荐为校书郎,后官至监察御史,但因为私下议论朝廷审讯犯人的方式,而被贬为睦州司户参军,后转为扶风郡太守。

或许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三年多后,当那场震惊李唐王朝的变故不期而至时,他一度有希望成为力挽狂澜的人,当然这都是后话,眼下房琯还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

在赈灾问题上所有人全都沉默不语,唯独房琯只身站出来说明实情,这让杨国忠十分嫉恨和害怕,幸好房琯的奏疏落在了杨国忠死党吉温的手中,这让杨国忠心中还稍稍平复一些。

“房琯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难道他不怕再次被贬吗?”当吉温将房琯的奏疏给他看时,杨国忠不禁怒火中烧起来。

“大人息怒,房琯将本郡的灾情和关中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不给大人面子,我觉得扶风郡受灾是因为房琯无德,应该严厉追究他的责任!”吉温不失时机的说道。

“嗯!有道理!”杨国忠顿时瞪起他那双杀气腾腾的双目,额首说道: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立即派专人前往扶风郡,专门审理房琯!”

在吩咐完吉温之后,杨国忠立即回到中书省,翻看关中各地的奏章有没有人提到灾情,凡是他见到有陈述灾情的,全都派专人去审讯这些官员,最终在杨国忠的铁腕整治下,天宝十二年关中的水灾事件,居然瞒过了李隆基。

从上述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杨国忠和李林甫的专权虽然形式基本相同,都是打击异己巩固自己,但出发点则不完全一样,李林甫是巩固自己然后做事,而杨国忠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势欲和私利。

他的儿子杨瑄参加明经考试,因为平常荒废学业,所以成绩不合格。时任主考官的达奚珣畏惧杨国忠的权势,就派儿子达奚抚去探探杨国忠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杨国忠本以为是达奚抚来报告儿子中选喜讯的,但达奚抚一张口,杨国忠的脸马上沉了下来。

“家父让犬子来告诉杨大人一声,您的儿子所试不中,但是这次没有将您的儿子写进落选者名单中,家父想请教杨大人接下来该怎么办?”

达奚抚的语调有些畏怯,尤其在面对杨国忠这样的绝对权威者, 达奚抚紧张的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更何况今天带来的这个消息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啪……”,在达奚抚刚刚说完后,杨国忠一个箭步窜上来,对着他抡起巴掌打了达奚抚一个大耳光子,然后恶狠狠的说道:

“你今天就是为我带这样的消息来吗?我的儿子何愁不能大富大贵,还用你爹去提携?回去告诉你爹,让他自己看着办!”杨国忠说完拂袖离去。

达奚抚依旧跪在原地,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也分不清到底是因为挨了一巴掌,还是被人侮辱的已经颜面尽失。

达奚抚无奈之下回到了家中,将杨国忠的原话告诉了老爹,达奚珣无奈之下,只好违背良心让杨瑄中。不久之后杨瑄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侍郎,如果要说这里边没有杨国忠的原因,恐怕连鬼都不信,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某种角度而言,官二代们的确比普通百姓更加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和人竞争的时候,随口就可以说上一句我爸是谁谁谁。

当然,官二代们的这种竞争力,可以说杨国忠的嚣张跋扈体现在各个方面,大诗人杜甫在一次亲眼目睹杨国忠出行的场景,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其中有一句是:“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两句诗除了具有讽刺的意味之外,更是准确说出了杨国忠那飞扬跋扈的性格以及傲慢无礼的态度,出行时就连百姓靠近一点,都会引来他的不满和怪罪,可见这位仁兄的权势真的已经到了顶点。

然而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顶峰的前端就是万丈深渊,很少有人能够满足于顶峰的绮丽风光,杨国忠的嚣张跋扈的确征服了很多人,但任何事情都有底线,很多事情一旦越过底线,危险便会随之而来。

显然,此刻沉浸在呼风唤雨舍我其谁状态中的杨国忠,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悄悄向他袭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杨国忠遇到的这种危险并不是来自于皇帝李隆基,而是来自于此时已经具备与大唐分庭抗礼能力的一个边将。

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11.html

上一篇:阴谋叛唐
下一篇:怛罗斯之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