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提防 清除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38:39 0

武瞾能当上皇帝,对于李唐旧臣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女人当皇帝,也算是这辈子开了眼界。因为在这些人的头脑里,“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的儒家古训已经打下了深刻的印记。

大唐是李家的天下,现在李家的儿媳妇当了政,成何体统嘛?

很多人想不通,闷闷不平。于是他们充分发挥书生的攻击策略,明里暗里攻击指责,甚至指桑骂槐。当然武瞾能够理解他们,所以只要不出格的行为,武瞾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此时飞彼时,在成功登基后,武瞾明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和谐与稳定。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有一些事情武瞾必须要提防。

当然有一些人必须要清除!

牡丹事件与三十六名家

武瞾自始至终也没有放松对反对者的提防,在她成功登基的转年便发生了两起密谋推翻武周政权的事件。

先说第一件:牡丹事件。

天授二年(691年)除夕,武瞾正在洛阳宫守岁,太监忽然送来一封信,一封未署名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说,武瞾以妇人而登大宝,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古人云:圣主临朝,而今真的应验了,现在上林苑出现了一桩奇事,牡丹像腊梅那样,凌寒傲雪居然开花了,这是新春之时本朝一大奇景,说明天降吉兆,请陛下前往上林苑观看。

冬天开牡丹花?在忽悠的世界中真的可以无标准。

坦白的讲,有些男子性格的武瞾虽然不像很多女人喜爱花草,但对于牡丹花却情有独钟。因为当年在长安武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以种植和欣赏牡丹为最大爱好。每年的三月十五日,长安满街看牡丹,车马如塞,游人如织。武瞾正是受了这种时尚的影响,在洛阳花圃中广植牡丹,花期时节会定期前往观看。

可是现在是隆冬时节,除了腊梅、松树,其他植物基本全都“冬眠”,现在信上却说上林苑牡丹花开,这的确挑起了武瞾的好奇心,但多年来练就的明锐洞察力让武瞾觉得事有蹊跷。

为什么信中没有署名?

多疑的武瞾虽然在乍一看到内容时,心中一振,但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她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阴谋,草木生长都有一定的时令,牡丹怎么会在隆冬时节开花。即使是献媚邀宠,也不至于编个这么低水准的谎言来骗聪明的武瞾。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有人可能利用武瞾的爱好来诱骗她去上林苑,然后采取阴谋行动。

武瞾的判断不无道理,在当权以来,在她的周围始终弥漫着不满和敌对的情绪,虽然经过自己残酷的镇压,徐敬业、诸王叛乱已经平定,但这绝不意味着敌对势力已经甘心于失败,因此武瞾不得不防。

因材她暗中派人前往上林苑查看,果然发现牡丹花开是假,由此也印证了武瞾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洞悉这个阴谋之后,武瞾的额头上浸出了冷汗,她心情沉重的意识到,虽然已经君临天下,但决不可高枕无忧,她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那些敌对势力的在暗中图谋。

刀绝对不可收鞘!

思虑万千的武瞾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关于这首诗古往今来有不少传说,并且敷衍出许多离奇的故事。事实上,武瞾当时做这首诗不过是一道不露声色的密令,其暗含的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到上林苑观赏隆冬花开的牡丹,请将这个消息及时通知禁军卫兵,要连夜做好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关于“牡丹事件”的元凶及平息过程,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本人翻阅诸多史料,还是在《全唐诗》记载这首诗时,有这样一句记载:

“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史宣召云云。”

限于史料,我们不法对这个事件多加描述,但由此也可以证明,武瞾后来到达上林苑,由于戒备森严,图谋者并没有得逞,但图谋着究竟是谁,史料记载仅仅说是卿相,说明在武瞾登基的最初阶段,朝廷并不安宁,宰相之中依然有武瞾的反对者,武瞾的皇位并不安稳。

当然,纵观武周政权整个过程,即使是武瞾已经当了多年的皇帝后,类似于这样的事件也还是会出现。

第二件事:三十六名家。

“牡丹事件”的七年后,神功元年(697年),“三十六名家”图谋叛乱。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次算命。

箕州刺史刘思礼请术士张憬藏为自己算命,这位张术士为了迎合刘刺史的心里多赚些钱财,便说出了“刺史有贵相,将来一定位至太师”的话。

俗话说的好:色迷看照片儿,倒霉上卦摊儿!

刘思礼听后大喜,在完全没有开动脑筋,仔细思考自己是否有当太师的能力和机遇的情况下,就秘密和洛州的录事参军纂连耀去的联系,准备和他共同起事。

事实证明:找合作者也是门深刻的学问,显然刘思礼同志找的这位录事参军无论是官职和脑系都不是一般的低水准。

因为纂连耀做了件很愚蠢的事儿,四处散布自己有天命,只要跟着自己干定会得到荣华富贵。

于是,他被人盯上了。

不是一般人,是来俊臣!

结果可想而知,在武瞾得到消息后,立即撒开大网 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神功元年的武瞾,那个时候早已经是牢牢掌握大权。她当即命令河内王武懿宗查办此案,武懿宗逮捕刘思礼后,顺藤摸瓜的牵出了时任宰相的李元素、孙元亨及大臣石抱忠、刘奇、周潘等人共计三十六人,这些人全部被灭族。由于这些人出身望族,全都是海内名士。所以称之为“三十六名家”叛乱。

只要对抗女皇,就一定要斩草除根,即使是名士也不例外!

通过上述两次未遂的密谋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自裴炎死后,当初的“后权”和“相权”之争,依然余波未平,只是当初双方可能势均力敌,而现在天平则完全倾斜于武瞾一头。

摆脱危机

武瞾始终在提防反对势力,但同样她还要必须维护稳定的局面。虽然她利用酷吏凶狠的镇压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对者,最终坐稳了女皇的宝座,但在她如愿以偿之后,却又发现酷吏们的诬告和滥杀所造成的民心不稳,是严重制约自己要延续贞观盛世局面的。

她曾经是告密的狂热鼓吹者,虽然告密者让她的敌人一个个的坠入刑网,但同样也使那些酷吏小人投机其间,成为了谋取私利,诬陷好人的工具。这种情况,使武瞾目前陷入了一种自己布下的危机之中。

最关键是当时的告密者已经渗入到了各个层面,就连众多家庭也不能幸免,搞的众多“家贼层出”。

驸马崔宣本来清正耿直之士,当时有人和崔宣的奴婢私通,怕事情泄露,结果将崔家的奴婢偷偷的藏起来,然后诬告说崔宣蓄意谋反,家中奴婢知道崔宣全部的阴谋,崔宣怕阴谋败露,将奴婢杀害,将尸体投进水里。

武瞾得到消息后,派御史张行岌调查此案。张行岌是个正直之人,调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崔家奴婢的尸体。在复命之后,武瞾很不满意,想让来俊臣审理此案。结果张行岌因为害怕来俊臣刑讯逼供将自己牵连进去,便在武瞾面前拍胸脯保证十天之内破案。最终在张行岌费劲周折的情况下,才将藏匿崔家奴婢的真凶找了出来。

不仅如此,告密者就连寺庙里的和尚也不放过。

恒州鹿泉寺净满和尚是个德行高深之人,深得方丈的器重,由此也引起了其他僧人的嫉妒,嫉妒他的人为了陷害他,就偷偷地画了一幅画,画中一个和尚拿着弓箭向着一个女人射去,然后携带画卷进宫告密。

显然这幅画的寓意是净满拿着弓箭射武瞾,所以当武瞾看到这幅画后,立刻大怒,马上命令御使裴怀古调查此事,并叮嘱裴怀古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但裴怀古是一个和张行岌一样的人,在经过调查后发现是诬告,所以原原本本的回复了武瞾。

当时像崔宣、净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幸好当时朝廷里还有一批中正不阿的御使,不然的话真不知道那些酷吏会将整个国家污染成什么样。

武瞾在坐稳皇帝宝座后,首先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酷吏们扰的朝廷乌烟瘴气,显然她所倡导的告密之风,在她消除政敌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是现在告密之风已经构成了严重的不安定因素,作为皇帝武瞾显然是不希望皇位处于一种社会危机之中。所以,从天授元年以后,她逐渐认清了现实,渐渐地她开始利用一些手段,让那些告密者失望而回,甚至威信扫地。

长寿元年(692年)五月,武瞾佛心笃诚,下令天下人禁止屠杀牲畜。恰在这时右拾遗张德喜得贵子,为了庆贺杀了一只羊宴请同僚,补阙杜素应邀赴宴,但在酒足饭饱后,这位仁兄却向武瞾上奏说张德违反女皇禁令,最大恶极。

俗话说: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显然杜素同志的做法很不仗义。

第二天,武瞾将张德召入宫中,询问他杀羊一事,吓得张德连忙叩头,武瞾并没有处罚张德,而且在张德临走时,提醒他以后宴请客人一定要看人品,切莫将好饭菜喂到狗肚子里去。

张德临走时,武瞾将杜素的告密书信送给了他。

武瞾经常利用这种手段让告密者无地自容,但是她明白由于此前自己的纵容,告密之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禁止,仅仅是让告密者出丑是不可能遏制此风的,因为那些告密者基本上全是些利益至上,脸皮至下的主儿。

要想遏止告密之风,必须要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形成一股与告密之风相对抗的“风气”。

这股风气的名字叫秉公之风。

为此武瞾开始启用一批刚直不阿的官员来断案,其中重用徐有功是武瞾遏止告密之风的标志。

三任徐有功

徐有功名宏敏,字有功,因避孝敬皇帝李弘的讳,以字行世。河南济源青龙里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的官员。

历数徐有功一生的经历,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起三落。

因为他经常有一个让皇帝非常不舒服地举动——面折廷争!

早在武瞾大肆追捕李贞、李冲的同党时,徐有功就显示出了他那股“牛脾气”,当着众多朝臣和武瞾据理力争,要不是武瞾钦佩他以死谏言的勇气,和他仅仅是个六品官员的缘故,恐怕早已经是人头落地。

当然即使再爱惜有才之士的领导,对于总不给领导面子的人,仕途道路基本上都会遭受挫折,随着徐有功官职的不断升迁,他的仕途之路开始布满荆棘。

天授元年间,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二人遭到了酷吏的诬告,被判处灭族之罪,时任秋官郎中的徐有功坚决反对这个不合理的判决,结果和顶都上司时任秋官侍郎的周兴吵了起来。

得罪谁不好,偏偏得罪周兴。

周兴的处置方法很简单,密报武瞾说徐有功是李贞的同党,建议杀掉。

坦白的讲,武瞾对徐有功有欣赏的一面,因为他忠心守法护法而且很有才干,但同时她对徐有功又有不满的情绪,因为徐有功常常不给她面子,阻碍她除尽敌对势力的目的。她对徐有功的态度始终处在这二者的交叉之间。

对于周兴状告徐有功,武瞾并没有轻易听信,因为此时她对酷吏们已经怀有一种戒备之心,思虑再三她下诏:“禁止逮捕审讯徐有功,罢免他的官职,削职为民。” 徐有功这次与武瞾连当面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在家中接旨以后,便被除去了乌纱帽。不过武瞾对徐有功还是另眼相看的,如果落到周兴手里。不判死罪也将被打个半死。

这是徐有功仕途道路上第一次被罢官,他本以为这一次将彻底告别官场,但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武瞾便再次起用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二次起用徐有功的时候,正是武瞾处置周兴之时,关于周兴同志的事情,我们后边会详细讲到。

重新回到皇城内的徐有功,继续着自己以死护法的事业,没有丝毫的改变,可是长寿二年(693年)间,因为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子庞氏被家中奴婢密报谋反的案件,徐有功又一次遭到了贬黜。

同样,这一次依然是徐有功反对判庞氏死罪,结果被给事中薛永昶诬告为袒护逆党,最初被判为绞刑,失望的徐有功面对人生如此的境遇,叹息的说道:“难道我一人之死,别人就永远不会死了吗?”

说完,在狱中倒头便睡!

对于死刑犯在临死之前的表现,狱卒们很是清楚,基本上不是吓得屁滚尿流,就是痛哭流涕,而徐有功的表现实在有些反常,好奇的狱卒们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武瞾,而武瞾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下令召见徐有功。

在朝堂之上,武瞾问徐有功说道:“你通常断案错放的人不在少数,你自己说说该怎么定罪呢?”

徐有功缓缓的说道:错放了有罪的人,不过是人臣的小过,而好生恶杀才是圣人的大德。

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

武瞾呆住了,她实在没有想到一个即将走到人生终点的人,说出的话居然如此蕴含哲理,武瞾被深深的打动了。

片刻之后,她下令免除庞氏的死刑,同时免去徐有功的死罪,改为废为庶民。

徐有功又一次离开了皇城,这一次他相信自己不可能再回到官场中了,或许长安都要成为自己梦中的记忆。

对于自己的性格,徐有功有着清醒的认识,之所以在那个酷吏横行天下的日子里,他没有随波逐流,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虽然两次被贬,但他始终不后悔。

因为他坚信,自己那弱小的身躯虽然已经远离朝廷,但他那不畏艰险,以死护法的精神,一定会成燎原之势,在那个黑暗的夜里点燃黎明的曙光。

一个徐有功倒下了,千万个徐有功一定会站起来!

事实证明,徐有功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次武瞾在有意识的形成“秉公之风”与“告密之风”形成对抗之时,武瞾又一次想起了他。

于是,徐有功作为“秉公之风”的旗帜性人物,被武瞾再一次推到了前台,这一次这面旗帜没有再次倒下,而是在酷吏们制造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迎风飘扬。

关于徐有功秉公执法的事例还有很多,他任法官前后执法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而他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因为他是一位守正不阿的清官,在他身上也找不到他与案犯有什么特殊关系。

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勇气,太多太多的词汇可以形容他,“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仅凭这句话,徐有功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法官。

在这个世界上,公法必将战胜私欲!

请君入瓮

酷吏政治是武瞾当权时的一大政治特色,甚至成了武周政权的代名词。通过前边介绍三任徐有功的事情,相信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武周政权时期,除了酷吏之外,还有诸多秉公执法的、有良心的官员,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武瞾!

所以我要说,维护大唐盛世的局面,绝不是仅仅依靠几个酷吏就能实现的,我都能有这样的觉悟,何况是千年以降绝无仅有的女皇武瞾。

在重用徐有功等一批秉公执法的官员后,朝廷的空气的确清新了很多,但武瞾明白酷吏一日不除,始终是威胁国家稳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在重用一批秉公执法大臣的同时,她决心要对酷吏们施以重拳!

在武瞾利用酷吏打倒诸多政敌之后,接下来这些人将成为武瞾逐一打击的目标。

正所谓:兔死狗烹!

第一个目标:周兴。

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周兴始终充当武瞾打击异己的马前卒,自垂拱年间以来,被他陷害的多达千余人,天官侍郎魏玄同、地官尚书韦方质、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等一批朝廷重臣全都被他陷害,或贬或杀。

天授元年九月武瞾称帝后,周兴便不失时机的上书武瞾请求清除李唐皇室的宗正属籍,其为人凶狠狡诈可见一斑。

武瞾之所以选择周兴为终结酷吏政治的第一个目标,是因为有人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天授二年(691年)间,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因为与人谋逆,获罪被杀。恰在这时有人上报武瞾说周兴曾经与丘神勣同谋,请求朝廷调查此事。

我猜想当时连周兴或许都不会想到,一辈子以诬告别人为专长的他,今天愣是被别人反咬一口,恰恰应了那句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而周兴更不会想到,武瞾在得到消息后,居然会派另一个与自己齐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自己,而且审理的方式大大出乎周兴的意料。

相比于周兴而言,我倒是认为来俊臣在审理案件的技巧上更胜周兴。

一个酷吏即将栽在另一个酷吏手里,而且场景很是戏剧化!

这天,来俊臣派人将周兴请到家中饮酒。酒过三巡后,来俊臣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对周兴说道:

“兄弟我现在遇到一桩案子,罪犯不肯认罪,大哥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听到来俊臣的提问,周兴抿了口酒,然后有些调侃的说道:“兄弟你是再说笑话吧,就凭你那十号大枷,还怕犯人不认罪?如果真不认罪,那就先把他砍了,然后再立个假案,奏报给女皇不就得了?”周兴说完,夹了一大口菜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面对周兴的回答,来俊臣知道直到现在为止,周兴对于武瞾让自己审讯他的事情,还全然蒙在谷里,为了让周兴最终认罪,来俊臣要用一种周兴曾经特有的方式来审理周兴,所以接下来他不慌不忙的为周兴斟上一杯酒,然后开口缓缓说道:

“那十个枷虽然厉害,但对那种死硬的囚徒也无可奈何啊!天底下虽然有不少软骨头,但宁折不弯之人,也大有人在啊,例如郝像贤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来俊臣说完,瞥了一眼周兴。

提到郝像贤,周兴那频频夹菜的手,霎那间停住了!

郝像贤是大臣郝处俊的孙子,曾经担任过东宫太子舍人,在垂拱四年间,郝像贤的家奴告发他蓄意谋反,这个案子武瞾交给了周兴审理,周兴在审讯的过程中,无论动用什么样的刑具,郝像贤就是不招,结果周兴定他灭族之罪。

在行刑的当天,郝像贤破口大骂武瞾,并挣扎着夺过街上人的木棒击打行刑人,士兵将他杀死后,武瞾下令肢解他的身体,掘起祖坟,毁棺焚尸。

在周兴审理过的无数案件中,郝像贤这桩案子印象是最为深刻的,他自认为这是他接手的最棘手的一桩案子,他曾对郝像贤受刑时的表现为之惊愕,因为在周兴的头脑中,从来都是那些犯人一经酷刑便瘫坐一团,魂飞魄散。但很长时间以来郝像贤那临死时不屈的眼神,始终印刻在周兴的脑海中,并且常常使他感到不安。

每当周兴想起郝像贤时,都会感到毛骨悚然。今天当来俊臣重新提起他时,周兴的心一阵紧缩。

在稍稍平复下情绪后,周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像是要把郝像贤的案子忘的一干二净,他挥挥手说:“过去的事不提也罢,郝像贤那么死硬,最后还不是落个粉身碎骨,脖子再硬硬不过钢刀啊!哈哈哈!”

“嗯!大哥说的极有道理!”来俊臣缓缓说道,沉吟片刻过后,来俊臣冲着周兴神秘的一笑,然后凑近周兴的耳边轻声说道:“大哥是个很有办法的人,那就为老弟出出主意吧!”

或许是周兴过于信任来俊臣,此刻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已向自己袭来,当来俊臣说完后,他完全不假思索的准备说出那个他自认为很高明的审判方法。

周兴将一个空酒壶往桌子上一蹲,然后又把几根筷子摆在酒壶周围,说道:“这酒壶好比一个大瓮,这筷子好比一堆木柴,先把木柴点着,然后嘛……”,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顺手夹起一块肉扔进酒壶内,接着说道:“然后就像这块肉一样,将罪犯放进大瓮里,还怕他们不开口啊!哈哈哈哈!”

周兴说完后,疯狂的大笑着,仿佛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事实证明,人一旦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往往他已经变成了蠢材。

“哈哈哈!大哥不愧是高手啊!小弟今天学习了!”来俊臣说完拱手一辑。

“哪里!哪里!兄弟你也不赖吗?哈哈哈哈!”周兴的笑声依然不断,甚至有些前仰后合。

“将院内的大瓮抬进来!”在周兴大笑之时,来俊臣收住了笑容。

不一会,手下人将大瓮抬进来放在了来俊臣和周兴面前。

“点火!”来俊臣吩咐道。

当州兴看到火光四起时,他感到有些奇怪,他不明白来俊臣为什么要当着自己的面做这些事情。

即使审讯犯人,也不急于在这一时啊!

“兄弟!你想在这审讯犯人啊!回去再实验吧!“周兴依然和颜悦色的对来俊臣说道。

面对周兴的笑容,来俊臣狡黠地一笑。忽然间他紧紧拉住周兴的手,然后温和的说道:“罪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兄弟我刚才接到密旨,有人密报你和丘神勣通谋,陛下让我审讯你。可是我又怕大哥不招啊,所以就用你交给我的方法试试喽!”

霎那间,周兴呆若木鸡,过了好半天他结结巴巴的说道:“兄弟,别开玩笑啊!我们接……,接……,接着喝酒吧!”

来俊臣依然不失温和的风范,说道:“大哥别执迷不悟了,有圣旨在此,岂是笑谈!”

温和是最顶级的暴力!

在看到来俊臣拿出圣旨的一刹那,周兴顿时如遭五雷轰顶,六神无主的他终于底下了高傲的头颅。

“皇命难违!”

这是来俊臣留给周兴的最后一句话。

在来俊臣的“精心照料”下,周兴被判了死罪,武瞾念在他曾经帮助自己搞垮政敌的份上,赦免了他的死罪,改判流放岭南。

天授二年(691年)二月,在流放的路上,周兴被仇家暗杀!

在这个世界上,残忍和杀戮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在正义和公道面前,却显的那么脆弱和无力!

致命黑手

在扳倒周兴的同时,另一个知名酷吏索元礼因为收受贿赂被人告发,结果武瞾不失时机的将索元礼诛杀,现在时人并称“来索”的酷吏双子星座,只剩下了来俊臣。

在看到与自己齐名的两大酷吏接连落马后,来俊臣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寒意,他明显感觉到,武瞾在当上皇帝后,对于先前这些帮助他打击异己的酷吏们,态度表现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不过在来俊臣看来,这并不是因为酷吏们失去了作用,而是因为周兴、索元礼等人妄自托大触犯禁忌才导致最终的被杀。而来俊臣坚信,自己绝不会重蹈周兴、索元礼的覆辙,只要认真替女皇做事,未来依旧前途光明。

事实上,当来俊臣下定决心时,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来俊臣继续着自己告密、诬陷的事业,而武瞾却在暗中密切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她之所以暂时没有对来俊臣动手,是因为她已经为来俊臣挖下了一个巨大的坑。

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疯狂!

来俊臣的表现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来俊臣的胃口已经越来越大,他已经完全不满足扳倒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因为他知道只有扳倒那些大人物,自己才能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步步的向上攀登。

而狄仁杰就是他实现这个愿望的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对手。

自从狄仁杰因为追查李冲的同党,被张光弼进谗贬官后,没过多久,武瞾又将他召了回来。

天授元年(691年),狄仁杰升为地官侍郎,同时参与政事,等于进入了宰相班子。重新回到朝廷的狄仁杰,依旧是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可否认,狄仁杰是个胸襟坦荡的人,武瞾曾经对他说有人在自己面前打过狄仁杰的小报告,问狄仁杰想不想知道是谁,狄仁杰的回答是:

“陛下如果认为我有错误,臣愿意改正,陛下如果认为臣没有错误,那是臣的幸运,所以臣实在不愿意知道谁是打小报告的人。”

这样大方得体,光明磊落的回答,让武瞾深深折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狄仁杰成为了武瞾最信任的人,但让狄仁杰想不到的是,就是他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之人,居然遭到了来俊臣的黑手。

不久,一顶蓄意谋反的“大帽子”被来俊臣扣在了狄仁杰的头顶上,一同受到牵连的还有司礼卿崔宣礼、御史中丞魏元忠等人,在来俊臣看来这些人全都是朝廷内的大人物。

当无边的黑暗向狄仁杰袭来时,他便猜到了会出现的结果,他知道如果稍有不慎,自己的结局或许比郝像贤还要惨,他更明白如果在“新开狱”里,自己和来俊臣“宁死不屈”,或许他连在武瞾面前伸冤的机会都没有。

事实证明,狄仁杰的判断是对的,在新开狱中狄仁杰遭到了毒打和刑讯逼供,在频临死亡面前,狄仁杰一直在思考着对策,他一直在寻找着一条不同于常人的对抗方式。

很快,机会来了。

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来俊臣告诉狄仁杰如果承认谋反的事实,可以免去死罪,减刑一等处置,在来俊臣看来,狄仁杰是万万不可能承认的,而这样他就找到了继续向狄仁杰施以毒手的机会。

但让来俊臣意想不到的是,狄仁杰居然承认了。

“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朝旧臣,甘从受戮,我承认谋反的事实!”当来俊臣听到这样话会从狄仁杰口中说出时,来俊臣笑了。

你们全都抵挡不住我的严刑逼供,即使是正人君子的狄仁杰也不例外!

既然已经承认谋反,接下来的事情将是如何以狄仁杰为突破口,牵出来更多的人。所以他没有继续向狄仁杰刑讯逼供,而是先将他暂时放在了死囚牢里。

在我看来,事实上来俊臣此时已经犯下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他完全没有仔细思考这桩自己一手捏造、自己都不相信的案子,狄仁杰为什么会这么轻易的就承认了。

人在某种鼎盛的境遇下,有时候真的会变成傻子!

不过对于狄仁杰来讲,这是个自救的机会。

一天,狄仁杰向监狱看守提了个请求:天气热了,请把我的棉衣送到家,改成单衣。

看守同意了。

当然,看守并不知道,这件棉衣有狄仁杰给家人写的诉冤状。

当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看到诉冤状后,立即上报武瞾,狄仁杰终于有了沉冤昭雪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暂时被经验丰富的来俊臣给化解了。

“你不是说狄仁杰已经认罪了吗?怎么他还会写这诉冤状。”面对跪在自己面前的来俊臣,武瞾厉声问道。

此刻来俊臣意识到是自己的疏忽,才给了狄仁杰以伸冤的机会,眼下如何补救,将是至关重要的。在经过瞬间的思考后,来俊臣做出了滴水不漏的回答:

“陛下!自从狄仁杰下狱后,臣等对他们照顾的很好,他们确实是想谋反,不然的话谁会承认自己谋反呢?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显然,来俊臣是在用顺势思维来引导武瞾!

坦白讲,此刻武瞾内心是矛盾的,一个女人篡夺了李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她本身在怀疑身边的所有人,所以她任用酷吏打击异己。但同时她对狄仁杰谋反这件事又是将信将疑,作为治国良臣、胸襟坦荡的狄仁杰真的会谋反吗?

是不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

如果是这样,那国家岂不是失去了栋梁之才?今后谁还会效忠武周?

“嗯! 朕相信你说的话,不过朕还是派人随你一通去看看吧!”武瞾在沉吟半晌过后,缓缓的对来俊臣说道。

担当这个任务的是通事舍人周綝 。

顺便说一句,周綝是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

当他跟随来俊臣进入新开狱后,已经变成了腿肚子朝前,当然这是来俊臣最希望看到,因为他知道现在大臣们全都不敢得罪自己,周綝的这种表现其实也是一种讨好。

在来俊臣的精心安排下,狄仁杰被一帮人穿戴整齐,然后“精神抖擞”的出现在了周綝面前,当然他已经被事先警告不许讲话。

“怎么样?周大人,我没有说谎吧?”来俊臣问周綝,话语间带有一丝强势。

“没有,没有!来大人一心未果,怎么会说谎呢?呵呵呵!”周綝连忙答道,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抬头看狄仁杰。

“那周大人知道该怎样回禀陛下了?”

“知道,请来大人放心,一切包在我身上。”周綝怯生生的回答道。

“哈哈哈!有劳周大人了!”来俊臣言罢,拱手一辑。

“那我就告辞了。”

“等一等,请周大人把这个带上。”在周綝转身即将离去的时候,来俊臣忽然叫住了他,然后递给了周綝一封书信。

名曰:《谢死表》。

所谓《谢死表》就是被判死刑的人,临死前表达自己对所犯之罪的一种忏悔。

当然,这份《谢死表》是来俊臣为狄仁杰伪造的,栽赃诬陷也是要有水准的。

周綝接过那份伪造的《谢死表》,他向来俊臣点了点头,仿佛悟出了什么,然后转身离去。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站在一旁的狄仁杰,心已经沉到了谷底。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只能坐等奇迹的发生。

事实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奇迹发生的!

逆转

重新回到死囚牢的狄仁杰已经认命,现在他终于相信了什么叫好人不长命,满腹经纶的狄仁杰此时很迷茫,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斗不过坏人呢?为什么忠诚君子总是会败给奸诈小人呢?

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君子有自己的底线,而小人则没有!

狄仁杰此时已经想不出任何办法来救赎自己,即使是那个《通天帝国》中武艺高超的狄仁杰,相信此刻也是想不出任何办法的。

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个字——等死!

狄仁杰日复一日的等待着酷吏们结束自己的性命,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等来的却是转机。

我相信谁也不会想到,给狄仁杰以转机的居然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我曾经说过,不要鄙视小人物,在某些历史关头,小人物常常能左右进程。

在史书上,这个小男孩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只知道他姓乐,姑且叫他乐兄弟吧!

乐兄弟本来和狄仁杰的案子毫无关联,事实上他也根本没有想解救狄仁杰,之所以他会为狄仁杰带来转机,完全是因为他对酷吏的憎恨。

乐兄弟是大臣乐思晦的儿子,父亲被来俊臣等酷吏们联手诬告,结果被判死刑,而他被罚入司农寺为奴。

很长时间以来,只要一提到酷吏两个字,乐兄弟便血灌瞳仁,恨的咬牙切齿,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发下重誓,那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狠狠的教训这群酷吏。

当他看到来俊臣将朝廷一批批忠臣良将打入死囚劳时,乐兄弟坐不住了,他勇敢的前往朝堂,准备向武瞾控诉来俊臣的罪行。

狄仁杰的转机就此到来。

如此看来,我们还应该感谢武瞾当初鼓励不分男女老幼的告密,如若不然,一个八岁的孩童怎么可能见到高高在上的女皇。

当乐兄弟站在武瞾面前,先前的愤懑之心让他没有丝毫的紧张。相反,他对武瞾却说出了在我看来超出实际年龄一大截的话语:

“陛下!我的父亲已经被处死了,我的家庭也已经支离破碎了,我今天对您说这些,不是为了自己的家事,而是为了国家的法律是否能实现真正的公平,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所在。”

乐兄弟的话点燃了武瞾的好奇心,他实在没有想到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居然会说出如此成熟的话语。

“继续说下去!”武瞾示意道。

“陛下!现在国家的法律已经被来俊臣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国家之法现在完全成了来俊臣的家法,陛下如果不信,可以挑一个信得过地人交给来俊臣审判,我保准他最后被来俊臣折磨的认罪伏法。”

武瞾被这个八岁男孩的话震住了,不过她没有丝毫的反感,这么长时间以来,酷吏们的存在已经成了威胁民生的严重问题,当然她也知道酷吏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是因为她的支持,她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像乐兄弟那样直言不讳,而人性的自私心理,又让武瞾有些回避自己亲手促成局面。

今天,当乐兄弟直言不讳的指出酷吏们的危害时,那句句话就像刀子一样扎进了武瞾的内心。于是她果断的想到了狄仁杰。

“传朕旨意,朕要前往新开狱亲自看看狄仁杰!”

……

在见到狄仁杰的一瞬间,武瞾惊呆了,那浑身血污和散发出的霉臭味让武瞾有些想呕吐,白痴都能看的出来,这些日子狄仁杰在狱中受了多少苦。

当然,武瞾也明白了一切。

所以在稍稍稳定心神之后,武瞾开门见山的说道:“为什么要承认自己谋反啊?”

这句话等于洗刷了狄仁杰的冤情!

“如果不承认谋反,臣恐怕早已经死在了酷吏们的刑具之下了。”狄仁杰有些自嘲的说道。

“那《谢死表》是怎么回事?真的是你写的吗?”

“臣从未写过《谢死表》!”

武瞾看着狄仁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怜悯,但是她知道狄仁杰今天之所以会到这个地步,与自己纵容酷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高在上的女皇怎么能向臣子低头?

“即使没有谋反,恐怕也有些非分之想吧!”武瞾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朕赦卿等死罪,但也不要在长安了。”

武瞾的意思很明显,贬狄仁杰等人出长安。

“谢陛下隆恩!”……

狄仁杰没有任何的反驳和表白,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太多的语言只会引起强势女皇的反感。

不久,狄仁杰、魏元忠等人被贬出长安,狄仁杰的目的地是三百多年前陶渊明曾经呆过的彭泽(今江西九江彭泽县),在那里他将出任彭泽县令。

当狄仁杰走出长安城时,顿时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觉,这么长时间所经历的一切,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山穷水尽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身心俱疲的狄仁杰此时真的想像当年的陶渊明那样,纵情于山水之间,从此不再过问世事。但复兴李唐的理想又怎能让他彻底的做到了无牵挂。

事实证明,不久的将来,他又重新回到那久违的皇城,为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

反来联盟

狄仁杰等人侥幸从自己的虎口逃出,让来俊臣显的十分郁闷,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来俊臣盯上的人,基本上是十死无生,可偏偏这次狄仁杰等人是个例外,在来俊臣看来,这绝对是个意外。

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标志,酷吏政治即将终结的标志。

或者说是酷吏们气数已尽!

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升任为司仆少卿(从三品),此时的来俊臣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而随之而来的将是急转直下。

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的结果会是万劫不复!

据史书记载,在来俊臣的家中,有一本他亲手做的名册,这本名册中汇集了所有朝臣、王公贵族的名字,来俊臣每次心血来潮,采取抽签的方法,抽到哪个人,他就陷害哪个。

这天,来俊臣回到家中,忽然心血来潮,于是他拿出了那个名册,望着眼前这本名册,来俊臣的心中很是自豪,在他看来,除了高高在上的武瞾,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当来俊臣抽出一个名字,那个人就即将像刀俎上的鱼肉那样,等待着他一点点的宰割,而来俊臣的成就感就来自于他那瞬间抽出名字的快感和征服的欲望。

现在,他的手又伸进了那本名册中,在经过短暂的停留后,他连续抽出了三个人,虽然现在他不知道是谁,但是一想到又会有人被自己玩弄和宰割,他就开始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

于是,他打开了那写有三个人名字的纸条,上边写着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名字,分别是:

武旦

太平公主

武承嗣

全是武瞾的血亲!

武旦就是李旦,在武瞾称帝后而被迫改名,武承嗣是武瞾异母兄弟武元爽之子,在武瞾登基后,劝武瞾对李唐皇室成员大开杀戒。

在这三个人中,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李治与武瞾所生最小的子女,本名李令月。生下来备受两个人的宠爱。8岁时,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号。

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瞾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免和亲。

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李治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后来薛绍因为李冲谋反而被牵连,下狱后饿死狱中,这段短暂婚姻被迫终结。

天授元年(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瞾的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武攸暨。这次婚姻被认为是武瞾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而在这段婚姻开始的两个月后,武瞾便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了武家的儿媳,避免了因是李唐皇室成员而被清洗的危险。

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喜权势”,武瞾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她商议政事,但武瞾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

在强势母亲的面前,精明的太平公主知道收敛自己的行为,所以在武周政权时期,太平公主亮相的机会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太平公主就此一直沉默下去,事实上,她的时代开始于武周政权的结束。

而现在来俊臣选中了太平公主作为诬陷对象,这也给了太平公主在武周政权时的唯一亮相的机会,事实证明,心机深沉的太平公主一亮相便展示出了不凡的手段。

当来俊臣看着手里的这三个人名儿时,他忽然笑了起来,这对他来讲绝对是个挑战,而酷吏残忍的本性,促使他那贪婪之心继续不断的膨胀。

他坚信,这一次他会成功!同时,他也坚信随着成功的到来,将会开创他人生史无前例的光明前途。

信心膨胀的来俊臣开始了认真的准备,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或许是太过自信,还是过于疏忽,他秘密诬告三个人的消息不径而飞,最先知道消息的是武承嗣。

坦白地讲,武承嗣没有的罪过来俊臣,现在来俊臣偏偏将自己写入了黑名单,一想到新开狱那阴森恐怖的景象,武承嗣便不寒而栗,最重要的是,作为武瞾女皇的侄子,在皇帝年龄渐老的情况下,武承嗣有着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想法。

如果不先下手,一旦让来俊臣占得先机,一切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此时的武承嗣决心要抢在来俊臣之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他明显的感觉到,虽然他是皇亲国戚,但自己的力量或许有些单薄。

于是,他决定联合武旦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对来俊臣的绝地反击!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反来联盟正式形成!

有人说来俊臣的灭亡起于诬陷女皇血亲之心,我要说酷吏政治的终结始于反来联盟的形成!

做局

当武承嗣找到武旦和太平公主的时候,其实武旦和太平公主的心也在七上八下,在三个人之中,武承嗣是武家的人,武旦虽然姓武,但实质上是李家的人,而只有太平公主兼有李家和武家的双重身份,虽然武周政权时期,李家和武家矛盾极端突出,但此时面对酷吏来俊臣的挑战,三个人不约而同的结成了同盟,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既然已经结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商量如何反击来俊臣,准确的说是反击到什么程度。

是仅仅出于自保?还是扳倒来俊臣?

武承嗣和武旦的意见是自保,因为来俊臣深受武瞾的信任,在他们两个人看来,致来俊臣于死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太平公主并不这么认为。

在太平公主看来,此时正好是致来俊臣死地的绝好机会,因为他们三个人的身份。

一个皇帝儿子,一个皇帝侄子,一个既是皇帝女儿又是武家媳妇的人,来俊臣你是不是想要皇帝老妈的命啊?

目前唯一可以击败来俊臣的,就是从三个人的身份为切入点,当然一切要从武瞾那里开始。于是三个人研究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

第一招:群起攻之!

首先,三个人联合其他王室宗亲,不管是武家还是李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上疏武瞾,揭露来俊臣这些年的一切罪过,是谓“群贬战术”。

但是,上疏的人不能有太平公主!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年来揭露来俊臣罪过的人决不在少数,仅凭这一招还不能扳倒来俊臣,而使出这一招的目的是为了制造舆论,接下来要想打动武瞾,必须要使出第二招。

第二招:攻心术!

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再是一帮子人一窝蜂到武瞾面前唠唠叨叨,而是要让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是武瞾颇为信任的人去游说武瞾,纵观所有人,只有太平公主最合适。

毕竟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嘛!

而是否能扳倒来俊臣,全部在于第二招是不是能够完成,准确的说是太平公主是不是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所有的人全都将希望寄托在太平公主身上,而事实证明,这个任务她完成的很出色。

一天早朝过后,太平公主跟随武瞾回到了内殿。

在落座之后,娘俩说了些海阔天空的话,然后太平公主忽然之间发出了哀叹之声。

面对女儿的哀叹,武瞾警觉的看了她一眼,然后她开口问道:

“太平,为什么哀声叹气啊?”

太平公主并没有马上回答,在武瞾问话之后,她的眼眶湿润了。事实上,这是她今天完成攻心术的一种手段,因为太平公主明白,女人的眼泪有时是最厉害的武器。

果然,武瞾很是不解,于是她急切的问道:“看来是有什么事让你伤心啊,能否和朕说来听听。”

机会来了,太平公主当然不肯错过,只是她加上了一点表演手段。

“皇上,您知不知道您辛苦建立的大周,又要重新回到李唐皇室的手上?”在武瞾问话过后,太平公主立即跪在武瞾的面前,声音颤抖的说道。

显然,武瞾被太平公主的话所震惊,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自己的宝贝女儿是断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武瞾的脸开始有些阴沉,她缓缓的说道:“难道又有哪个地方出现徐敬业那样的人了?”

“不是!皇上现在是万民归心,要窃取您基业的人,不是在外边,而是在朝内。”太平公主说道。

“朝内?”武瞾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太平公主。

坦白的讲,这么多年武瞾只要听到有谁反对自己,便神经质般的想要置对方于死地,现在她最信任的女儿在她面前在次说出了有人反对自己,武瞾的内心开始不安起来。

“自从先帝在位,朕荣登后位之时,就一直有人反对朕,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当皇帝,朕现在不是当的好好的,百姓们不都是安居乐业吗?太平你说说是谁反对朕?”武瞾开始有些激动。

此时此刻,太平公主已经让武瞾一点点的进入了自己设计的局内,事实上,并不是她比武瞾更有手段,而是她成功利用了武瞾的弱点——猜忌心。

“皇上,现在窃取您基业的人,是比徐敬业更为狠毒的人,徐敬业公开反叛,那是在明处,而这个人是在暗处。”

“是谁?”武瞾凝神厉声问道!

按说,到现在为止,太平公主完全可以说出来俊臣的名字,但有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刻,是不能揭锅的。

“皇上,最近这几天很多人都在给您上疏,揭露来俊臣的罪过,您相信这些人的话吗?”太平公主巧妙的避开了武瞾的问话,开始靠近问题的中心。

“朕知道你们都恨来俊臣他们,但他们确实帮着朕铲除了很多异己,当然朕知道他们狠毒了些,朕也在着手改变他们啊,比如周兴,朕不就是顺应民心了吗?”

武瞾说完,看着太平公主,然后她犹疑的补充了一句:“太平,你到底想说什么啊?难道窃取朕基业的人是来俊臣?”

“儿臣不敢说来俊臣有意为之,但他的行为已经惹得众怒,所有人都知道您是来俊臣背后的强力支持者,儿臣真的担心,因为一个小小的来俊臣,所有人会思念李唐,盼望李唐重兴,如果真是这样,皇上辛苦创下的基业岂不毁在来俊臣之手。”太平公主说道最后,几乎快要哭出声来。

武瞾听太平公主说完,闭上眼睛静静的呆在那里,片刻之后,她轻声的说道“朕要是将来俊臣打入冷宫,是不是会赢得众人的心?”

“是!”太平公主斩钉截铁的说道。

“是时候了,该结束了……”武瞾不断轻轻的点着头说道。显然,她也想彻底终结酷吏们为所欲为,在朝廷内重新塑造武周政权的形象。

“皇上圣明!”太平公主一边说着,一边跪了下去,虽然此刻她的眼角还带着泪痕,但是跪下去低头的瞬间,她的嘴角已经露出了一丝微笑。

来俊臣!你的败局已定。我用你的方式还击了你,但是我的方法比你不知高明多少倍。

灭族

直到被下狱的那一天,来俊臣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背后给自己拍了黑砖,不过武瞾最初并没有想置来俊臣于死地,她的内心很矛盾,毕竟这么多年来,在所有酷吏中,来俊臣是为自己出力最多的,虽然狠毒,但说实话对武瞾确实是死心塌地。

可是虽然武瞾内心很矛盾,但当来俊臣被下狱的消息不断传开后,要求处死来俊臣的奏疏犹如雪花般的飞到了武瞾的面前,都说众意不可违,坦白的讲,对酷吏政治她真的想迅速终结,但对来俊臣个人,她确实有些不舍。

如果照此下去,来俊臣虽然不能在为所欲为,但或许还可以保住性命,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将来俊臣彻底推向了万丈深渊。

说起来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当时他的官职是明堂尉,也就是专门管理明堂一切事务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吉顼。

在我看来,来俊臣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从前最不重视的那些小人物,居然会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据史书记载,吉顼虽然官职不高,但却“阴毒敢言事”,从品质上来说,其实和来俊臣很相似。

而最终让武瞾下定决心除掉来俊臣,起源于武瞾和吉顼的一番对话。

一天,吉顼为武瞾牵着马在明堂里观赏,武瞾问吉顼:“如今朝廷有什么动向吗?”

“其他的倒没什么,就是对陛下迟迟不判来俊臣死罪而议论纷纷。”吉顼回答的很直接,也很干脆,说完后像没事儿人一样继续牵着马往前走。

“朕知道,来俊臣于我有功,我必须要谨慎对待啊!”武瞾叹了口气说道。

“以前于安远说李贞要谋反,后来李贞果真谋反了,于安远这么有功劳的人,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当到成州司马,来俊臣作为三品大员,太后这么信任他,他还结交不法之人,收受贿赂,陷害忠良,简直是国家的祸害,我觉得不值得同情。”

吉顼一边说着,一边牵着马继续往前走,他说的话似有心,又似无心。

无论如何,这一次吉顼的话让武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来俊臣对武瞾个人的功绩,和他现在对整个国家的危害,武瞾的心中现在又一座天平,天平两端之间,武瞾发现来俊臣对国家的危害远远重于天平另一端那份对自己的功绩,现在连一个小小的名堂尉,都对来俊臣产生了极大的怨恨,更何况那些支撑武周政权不断延续的朝廷大臣。

而前边那些雪花般的奏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武瞾已经下定决心。

而此时吉顼依然牵着马往前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三日,来俊臣被处斩,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已经等得迫不及待的民众一拥而上,挑出眼珠,剥下面皮,开腹掏心,最终将来俊臣的尸体剁成泥浆。

在当天,长安城内流行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从今天开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来俊臣的死,标志着武周政权时期酷吏政治的结束,虽然此后酷吏依然存在,但却不再风光。

武瞾下定决心处死来俊臣,即是对酷吏的宣判,也是其政策改变的宣言,因为政治的需要她重用酷吏,同样因为政治的需要,她又毫不手软的将酷吏们一个个的送进了坟墓,她借助酷吏之手消灭了政敌,现在她需要酷吏这些鹰犬们的头颅来平息怨恨。

对于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来讲,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群嗜血的投机分子,同时又是“官场上的特种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为武瞾实现内心的权欲而充当马前卒,从而完成在正常人看来有些心理变态的任务。

残忍是他们的本性,杀戮是他们的手段,看到被自己诬陷的人在临死前的痛苦状,他们变态的感受到了快慰,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切都只能盛极一时,而最终他们都逃不过上天的惩罚。

在知道人们争抢恐后的践踏的来俊臣的尸体时,武瞾坐在皇帝宝座上,却不断回味着自己高明的权术,然后她下诏痛骂来俊臣祸国殃民,下令将其灭族。

但是,武瞾同时也明白,终结了酷吏政治这只是个开始,深宫的帷幕之内,雄才大略的女皇已经开始筹划治国安邦的大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04.html

下一篇:平息叛乱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