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女皇之梦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37:56 0

受益的人

李重俊的起兵不经意间打破了神龙年间朝廷的格局,武氏集团由于武三思之死,转而又沉入谷底,而内朝后妃势力由于在李重君起兵之时,和李显同甘共苦,又因为上官婉儿临危时的千金一语,所以使得这一派的地位不断向上蹿升,成为了朝廷中仅次于李唐宗室的派别。

其标志就是队伍迅速扩大,由原先只有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少数几位女将支撑的小派别迅速扩展成不断有朝廷大臣涌入的超级门派,例如兵部尚书宗楚客、太府卿纪处讷、吏部尚书韦巨源、中书侍郎崔湜等人全都成为了这个派别的忠实粉丝。

前边我们说过,李显即位后,韦皇后得到了垂帘听政的机会,而这个女人又是精明强干,颇有武瞾当年的风采的人,现在她这个派别拥有了众多粉丝,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一派,所以这个强势的女人有非分之想是很自然的。

在我看来,韦皇后真正开始暴露野心应该就是在李重俊事件之后,当然每一个暴露野心的人最终不过是想总揽大权而已,在这一点上韦皇后也不例外,所以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实现总揽大权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最高点就是坐上那个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

武瞾已经开创了先河,我为什么不能效仿呢?

当然由于后妃内朝势力此时依然是需要李显这个大掌门人生存,所以韦皇后把梦想付诸行动的手段也必须要像很多野心家那样,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眼下韦皇后能做到最现实的一步是投石问路。

所以她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宗楚客!

在众多朝廷大臣涌入内朝后妃势力门派之后,尤其是在成功平定李重俊叛乱之后,韦皇后的粉丝们由于立场坚定,行动迅速,所以得到了不少好处。

其中最受益的人就是宗楚客。

宗楚客是个文采很高的人。至今《全唐诗》里还收录他的六首诗,后人评价他的诗是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宗楚客不仅文采高,出身其实很高贵,他的母亲是武瞾的堂姐,所以宗楚客也算是外戚身份。由于身份特殊,武瞾在世时对宗楚客和他的哥哥宗秦客可谓是高看一眼。但宗楚客进入仕途之列,并不是靠武瞾的照顾,相反而是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参加进士考试,一步步的跻身仕途之列的。

不过,宗楚客的仕途之旅并不顺畅,在当官没多久便因为一起贪污案件被卷了进去,和哥哥宗秦客一起被流放到岭南,宗秦客到了岭南没多久因为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就病逝了,而宗楚客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愣是挺了过来。转年便得到了特赦的机会重返洛阳。

事实上,宗楚客有着很强的权势欲,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期盼能够跻身宰相之列,而李重俊起兵恰好给了他这样的机会,由于护驾有功,加上又是内朝后妃势力的忠实粉丝,所以被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于进了宰相班子。

在宗楚客看来,官职基本上已经熬到了头,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像张柬之、武三思等诸多前辈那样,将朝廷大权集于一身,他的这个想法本身就说明宗楚客是个权欲熏心的人。

当他有了这个想法后,宗楚客发现自己要实现把持朝政的目的,必须还要依靠韦皇后才能实现,而韦皇后恰恰也需要他这个忠实的粉丝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接下来就是立即付诸行动。

在政治斗争中,无论是任何环境,最不缺少的就是对手!

就这样,韦皇后和宗楚客各自心怀鬼胎,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开始联手出招!

双方都认为行动的策略应该像武三思那样,清除掉身边潜在的对手,当他们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也面临着武三思生前所面临的局面,那就是都有共同的对手,又对手分属不同派别。

在他们看来,以李显为首的李唐宗室虽然是四大派别的盟主,但他们认为其内部并不稳固,李显贵为皇帝,而李旦曾经贵为皇帝,显然这种兄弟二人身份的微妙变化,隐藏着一种潜在的政治博弈,至少李显是不放心李旦的,而且太平公主此时亦是地位显赫,李显的眼睛也没少紧盯太平公主。

所以经过慎重考虑,他们认为,利用李重俊起兵事件应该首先攻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选中这两个人作为攻击目标,在他们看来,李显应该是十分欢迎的。

这是宗楚客想要独揽朝政迈出的第一步,同样也是韦皇后投石问路的一步。

而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李重俊起兵失败后,在抓捕李重俊同党的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到过相王李旦可能参与其中,对于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很多朝臣全都认为并不属实,但宗楚客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看来,这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神龙二年(706年)八月,宗楚客指使亲信时任侍御史的冉祖雍上疏弹劾李旦和太平公主,理由是依然是李旦和李重俊合谋,请求收押入狱审问。

我们前边说过,李显即位后除了打压政变功臣派之外,还紧密提防着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一次在看到冉祖雍的上疏后,立即命令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进行调查。

而萧至忠是个有良心的人。

他流着眼泪对李显说道:“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够容纳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而让人设圈套陷害他们吗?相王以前贵为皇储,曾经请求过则天太后立陛下为君,而且因为这件事儿一连几天吃不下饭,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陛下怎么可以因为冉祖雍的一句话而猜忌相王呢?”

对于萧至忠的话,李显听了进去,到不是因为他和李旦关系有多亲密,而是他实在不能做一件卸磨杀驴的事情,只因为李旦不同于别人,因为让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情实在是一件敏感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面对高高在上的权力,很少有人能够不为之动容,而李旦却做到了,至少在天下人看来,李旦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如果杀掉道德高尚的人,只能证明自己是个卑鄙小人,而且李旦又不同于张柬之等人,一奶同胞 道德高尚确实让李显有些不好下手。

所以,萧至忠说完后,李显便将这件事搁置不问。

宗楚客最终没有陷害成李旦和太平公主,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只看到宗楚客指使人去弹劾李旦和太平公主,而《资治通鉴》上最多提到了安乐公主和宗楚客合谋(自是安乐公主及兵部尚书宗楚客日夜谋谮相王),始终没有提到韦皇后。

在我看来,整个事件的背后,事实上真正的操控者是韦皇后,而宗楚客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因为一个大臣想要陷害皇室成员,没有更大的靠山是不可能的。

不论怎样,李旦和太平公主成功渡过了危机,而韦皇后和宗楚客也意识到,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地位目前来讲无法撼动,所以他们迅速转移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寻找弱势对手作为攻击目标。

所以与政变功臣派沾边的魏元忠就成了他们打击的第二个对象!

在韦皇后和宗楚客看来,魏元忠相比于李旦和太平公主而言,道行要浅很多。

魏元忠的宿命

魏元忠的刚正不阿闻名天下,自从张昌宗导演的那场朝堂闹剧之后,魏元忠便被贬离京城,在高要担任县尉长达五年之久。

由于资历显赫、刚正不阿,李显即位的第二天便重新启用魏元忠,任命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升为兵部尚书,知政事。再后来又升为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

这一连串的官职,足见李显对魏元忠的器重。可是一生经历宦海沉浮的魏元忠,此时的心境已经不复当年,曾经那个公正严明的典范魏元忠已经远去,取而代之却是一个依附权贵、赏罚不明的魏元忠,将金钱看的无比重要的人。或许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起起落落,老年的魏元忠将富贵视为人生第一大需求。

很多人对于魏元忠的选择嗤之以鼻,但在我看来,我虽然不赞同他晚年的选择,但我却理解他,因为在这个充满诸多诱惑,人心叵测的世界中,身居高位者能够一生保持清正廉明的人实在不多,而魏元忠基本上做到了。

和酷吏做斗争,与面首相抗衡,仅是被贬那几次,就足够在中国的版图上转个半圈,而晚年的他实在太累了,他只想寻求一个安稳的环境,真正的享受一下什么叫快乐。

魏元忠的追求其实不过分,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至少应该坚持一两件事儿,而魏元忠的一生却坚持了太多太多,太久太久。

他真的累了,所以我们不必苛求他!

但一生劳累的魏元忠依然没能摆脱宿命,在他即将安享天年时,潜在的对手已经悄悄逼近,因为他的儿子在不久前曾经卷进了李重俊事件之中。

顺便说一句,李重俊起兵时,魏元忠的儿子魏升在李重俊经过肃章门时,正好和他撞个正着,魏升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情况下,被李重俊忽悠着一起参与了政变。

就是因为这件事儿,让年老的魏元忠再一次体验了被人弹劾的滋味儿。

李重俊政变失败后,李显曾经调查过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得知魏元忠并不知情后,并没有为难他,只是关押了几天,然后无罪释放官复原职!

这件事情本来到此为止,直到韦皇后和宗楚客盯上魏元忠,事态又继续扩大。

先是景龙元年(707年)六月,宗楚客和太府卿纪处讷联合上疏,说魏元忠参与太子谋反,请夷其三族。

李显没理会!

宗楚客第一次吃了闭门羹并不甘心,接着卷土重来,命人继续上疏弹劾魏元忠,相比上次而言这次的言辞更加激烈,不仅重申魏元忠的“恶行”,而且举出当年侯君集的事例,说房遗爱、薛万彻、李佑等人贵为皇亲国戚,太宗皇帝依然大义灭亲,而魏元忠既没有侯君集那样的大功,又非皇亲国戚,所以应该立即问罪。

奏疏递上去,这次李显有了反应,将魏元忠贬为渠州(今四川省渠县)司马。

宗楚客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但事情的结果,远没达到他内心的期望值,因为他知道魏元忠这辈子没少到祖国各地旅游,今天走了,也许明天还会回来。

而唯一能够让魏元忠彻底不回来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置其于死地!

下定决心的宗楚客继续锲而不舍,在魏元忠即将前往渠州的时候,第三道弹劾奏章上到李显那里,这次又出了新花样:魏元忠已是大逆不道之人,不应该再让他到渠州上任。

这种没完没了的弹劾奏章,李显自从当上皇帝后,不知看了多少封,对于宗楚客苍蝇式的嗡嗡嗡,李显实在有些厌烦,所以这次没有理会。

要说宗楚客不依靠外戚身份能跻身朝廷宰相之列,绝非等闲之辈,他那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仅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挑出大拇指,但聪明的宗楚客此时并没有仔细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显为什么不像对待张柬之那样,将魏元忠置于死地。

事实上,在此之后,宗楚客又接连两次指使人上疏弹劾魏元忠,而尤其以第二次的言辞最具杀伤力,他说当年则天太后病重期间,狄仁杰曾经请求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显监国,但这个建议却遭到了魏元忠的反对,显然从那个时候开始魏元忠就心怀不轨,所以其罪当诛!

而让宗楚客失望的是,这么狠的话在李显听起来丝毫不为所动,他为魏元忠辩解说,那个时候狄仁杰可能是想讨好我,魏元忠在那个环境下,做法并无不妥。

最终,魏元忠被改贬为务川(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尉,当他走到重庆涪陵时,不幸病逝,终年73岁。

对于韦皇后和宗楚客来讲,魏元忠总算是不会再回来了,但他们的心中始终存有遗憾,因为他们陷害魏元忠,想要置其于死地的计划终究没有实现,那么我们接着回到上边提出的那个问题。

李显为什么不杀魏元忠?

从李显对待张柬之、李重俊等人来看,他虽然性格软弱,但对待潜在的敌人丝毫不手软,站在李显的角度来看,宗楚客显然是自己人,而且魏元忠的儿子参与了李重俊的政变,自古以来对于宫廷政变这种事儿,皇帝都是本着小事化大的原则进行处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所以当宗楚客不断上疏弹劾魏元忠的时候,李显如果杀掉魏元忠似乎也和情理。

但他终究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而李显又不是慈善家,所以在我看来,李显不杀魏元忠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秘密只有李显自己知道。

只因为魏元忠特殊的身份!

众所周知,武瞾在世时魏元忠和狄仁杰一样,拥护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显,可以说是太子集团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和酷吏、面首作斗争,不断的被贬来贬去,尤其是张昌宗导演的那场朝堂闹剧之后被贬,武瞾罢免魏元忠成为了五王政变的导火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元忠是间接使李显受益的人。

但五王是李显的直接受益人,却又在李显即位后,被打压下去,那为什么魏元忠这个使李显间接受益的人却有能得到重用呢?

前边我们说过根本的原因是,政变后五王的存在,在李显看来是威胁皇权的人。而魏元忠则不同,因为当时身在高要,机缘巧合他并没有参加政变,对于李显而言,显然魏元忠不是政变功臣派的成员,所以并不具备威胁,而李显即位后立即启用魏元忠就可以看出,事实上李显一直没有忘记他。

可以说,魏元忠的性格虽然使他这辈子吃了不少苦头,但他那颇为曲折的经历却恰恰在最紧要的关头成为了他的保护伞,政变功臣派视他为前辈,而李显则视他为嫡系,或许连魏元忠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宿命源于性格和经历。

在我看来,李显最终决定外贬魏元忠其实是团结内朝后妃势力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对魏元忠的一种保护,因为他看出了韦皇后等人的步步紧逼,而此时朝廷内只有内朝后妃势力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朝廷的事儿未来还得依靠他们,而且魏元忠的心境已经不复当年,所以他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不杀魏元忠,判为外贬,这样韦皇后等人那里有了交代,而且也算是对得起魏元忠。

事实上,李显的行为方式,很像他死后的谥号“中宗”,就算他在位时,也有人称他为“和事天子”,其实这等于隐晦说李显是在纵容内朝后妃势力的所作所为。

纵容

攻击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搬倒魏元忠两件事,标志内朝后妃势力的野心暴露无遗,当然韦皇后和宗楚客等人由于行事谨慎,所以李显并没有看出他们的野心,他只是将这两件事当成了朝廷内不同派别的斗争,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其实就是江湖,时而斗争这种事儿在李显看来并不奇怪。

在政变功臣派瓦解和武氏集团没落之后,李显当时最倚重的就是内朝后妃势力,加上这一派的人在李重俊政变时,立场坚定毫不动摇,所以李显认为这是一群值得信赖的人,而且韦皇后陪自己走过数载的苦难岁月,从感情角度而言,他已经把韦皇后视为自己生命的支柱。

这种特殊的心里情节,使内朝后妃势力无论做什么,在李显看来都是有道理的,就像情人之间那样,彼此的眼中只会看到西施。

而问题的关键是内朝后妃势力隐藏的野心,事实上与李显的期望完全背道而驰,在景龙元年(707年)六月打击魏元忠之后,一直到景龙四年(710年)五月李显去世的前一个月,整整三年的时间,以韦皇后为首的内朝后妃势力其行为可以说完全是嚣张至极,这不能不说与李显的纵容有关。

当然,由于身份不同,内朝后妃势力成员的做法也是不尽相同。

接下来我们就来见识一下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李显纵容他们的荒唐之举。

先说宗楚客!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宗楚客不断排挤异己的同时,身背后也时常挨上两块板砖,景龙二年(708年)十二月,宗楚客怎么也不会想到居然会有猛人上疏弹劾自己。

事情的起因是宗楚客接受了突骑施部落阙啜忠节的贿赂。

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突骑施部落的娑葛自立为可汗,而他父亲曾经最为信赖的将军阙啜忠节心中不满,所以带领部分人马脱离了新即位的娑葛,而且互相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由于娑葛人多势众,阙啜忠节屡吃败仗,渐渐出于下风,为了自保,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转身投降了唐朝,不久经金山道总管郭元振的推荐,准备进宫去做李显的侍卫。

当阙啜忠节走近唐朝边境播仙城(今新疆车尔成河附近)时,右卫将军周以悌认为以阙啜忠节的才能仅仅做个侍卫实在屈才,应该立即向李显借兵回身攻击娑葛。

对于这个建议,阙啜忠节心中有些为难,本来唐朝能够收留自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如今自己又提借兵的要求,帮助自己打仗,阙啜忠节有些说不出口。

当然,周以悌为他出了个绝妙的主意——贿赂宗楚客,让这位皇帝身边的红人帮着说话。

当宗楚客面对阙啜忠节送来的金银财宝时,脸上堆满了笑容,二话没说当即收下,然后便向李显上疏,力主借兵给阙啜忠节去攻打娑葛,李显同意了。

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宗楚客看来,这实在不算个事儿。但宗楚客却恰恰忽略了一件小事,那就是在李显同意借兵的时候,也是突骑施部落的使节访问长安的时候。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使节将消息迅速转报给娑葛时,娑葛彻底愤怒了。他迅速调集1万人马,进犯唐朝边境,唐军淬不及防伤亡惨重,而且阙啜忠节也被活捉。

愤怒之下的娑葛并未善罢甘休,他随即又修书一封,将宗楚客接受贿赂的事情全都曝光出来,并要求李显严惩宗楚客。

李显没有理会!

宗楚客实在没有想到,他接受贿赂这件事最终居然会导致边境战争的爆发,幸好皇帝陛下没有追究,本来他以为这件事儿就此过去,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有人翻出这件事的老账,开始大做文章。

景龙三年(709年)二月,监察御史崔琬上疏弹劾宗楚客,认为他接受贿赂导致边境发生战争,应该予以严惩。

就在人们翘首企盼着皇帝陛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时,宗楚客居然率先开始发飙。

按照当时的制度,被弹劾的官员,应该弯腰快步走进朝堂,站在朝堂之上等待着皇帝的判决,而宗楚客这一次却将愤怒完全表现在脸上,昂首挺胸向李显申诉自己是被崔琬冤枉。

宗楚客的行为事实上已经破坏了朝堂制度,更何况他接受贿赂本来就真实存在,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一次李显一定会严惩宗楚客时,李显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算了吧! 算了吧!都是朕的心腹之臣,我看你们就结为兄弟吧!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荒唐,广大无域畔者也。

——郭庆藩《庄子集释》

按照郭庆藩对“荒唐”一词的解释,李显的话确实有些荒唐的没边儿!

坦白的讲,从这件事儿的整个过程来看,宗楚客并不是个权术高手,因为他的表现过于外露,而且仅仅是为了出于自保和眼前的金钱利益,如果他和接下来韦皇后的所作所为相比的话,宗楚客的做法实在有些小儿科。

只因为一个原因,韦皇后的行为是有很坚定的目标!

她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最终如何能成为第二个武瞾而设计的,由于身份不同,目标不同,所以对比宗楚客而言,她的策略和手段更加高明!

韦皇后的策略

韦皇后身为内朝后妃势力的掌门人,自从李显即位后,就从后宫内院走向了朝堂前台,几年来由于精明强干,所以更得李显的信任和宠爱。自古以来后妃之路大多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甘愿做皇帝背后的女人处理好后宫内务,留下贤明的美誉或者终生默默无闻;第二种就是像妲己、褒姒等妖艳美人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最后一种就是像吕后、武瞾那样,具有超强的能力,在历史风云际会之时,独揽大权开创女人当政的时代。

但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像吕后、武瞾等强势女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所以大部分只有前两种选择。现在韦皇后由于在当下的朝廷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所以她也面临着未来该选择那种道路的问题,从韦皇后的性格和能力以及几年来“经营”内朝后妃势力的过程来看,显然她是想走一条吕后、武瞾之路,而韦皇后也明白这是一条及其坎坷和凶险的道路,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韦皇后始终小心翼翼,每一步走的都是谨小慎微,陷害李旦、太平公主和打击魏元忠,她都让宗楚客出头,而她自己要做的就是让李显时刻感觉顺心、舒心、开心。

当然她也明白如果仅仅做到这些,那最多只能做成长孙皇后那样的人物,这是与自己内心的愿望相去甚远的,武瞾曾经放射出的光芒,让她羡慕不已,而且几年来垂帘听政的经历,让她逐渐发现自己的才能丝毫不逊于武瞾,而她又通过不断体会,发现目前朝廷的局势,很像当年高宗皇帝在位的时候。

性格柔弱的李显,强势的自己……

所以在韦皇后的心中,野心渐渐开始产生了,那就是继武瞾之后,做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费尽心机的做着努力,而韦皇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不像宗楚客那样表现的过于外露,她的策略是将自己隐藏在幕后,用她那所拥有的权力和特殊的身份,推动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力量,来实现心中的愿望。

为此,她采用了分几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营造氛围!

景龙元年(707年),韦皇后率领文武百官向李显奉上“应天神龙皇帝”的尊号,表面看起来这是韦皇后为了称颂自己的丈夫,而特意精心准备的称号,而事实上在不久之后,宗楚客就率领文武百官向韦皇后献上了“顺天翊圣皇后,相信大家都会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韦皇后的操控,皇帝陛下是“应天”,这是无可争议的,而皇后是皇帝陛下选定的,所以皇后必须是“顺天”,如果皇后不是“顺天”,那李显肯定是不答应的。

显然,韦皇后摸透了李显的心思,再加上死党宗楚客的“捧臭脚”,所以这个称号为自己争来的很自然,此招名为“欲取先予”。

转年二月,韦皇后继续出招,她暗中派人向李显报告说自己柜子里的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冉冉升起,李显听说后,让画工将这一幕记录下来,显然画工能够画下来这一幕,也是在韦皇后的授意下凭空想象出来,因为所谓的出现“五色祥云”纯粹是扯淡。

韦皇后的这个做法显然是武瞾当年抬高身价儿做法的“山寨版”,之所以她会想出这个方法,如果说先前为自己争名号,是看透李显的心思而为之的话,那“五色祥云”之事则是韦皇后充分掌握包括李显在内所有的人心思而充分设计的。

因为古代人很相信谶语、符箓、祥瑞之类的东西,例如谁谁谁生下来的时候,周围散发香气或光芒万丈之类的,一旦沾上这些东西,说明这个人肯定不一般,而韦皇后在自己刚刚得到“顺天”的名号后,柜子的衣服里就有五色祥云,显然这是韦皇后在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顺天“是必须的,五色祥云就是证明!

此招与前一招乃是遥相呼应的关系!

事实证明,韦皇后在实现野心的过程中,稳妥的迈出了第一步,当然这也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做的是要迅速迈出第二步。

第二步:制造舆论!

在“五色祥云”之事刚刚结束之后,韦皇后便又暗中让时任知太史事(皇家天文台台长)的迦叶志忠向李显上疏,大意就是:大唐自开国以来,无论是高祖、太宗还是高宗、武后等先王在未受命时,民间全都流传着他们即将兴起的歌谣,而现在民间也流传着关于韦皇后的歌谣《桑条歌》,这说明天下的蚕桑大业应该由皇后来主持。

而且迦叶志忠在上疏的同时,将《桑条歌》共十二篇一并呈给了李显,并请求编入皇家乐章之中,待皇后祭祀蚕神时演奏。

对于这个建议,李显同意了。事实上表面看起来这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但如果你仔细悦读迦叶志忠的奏疏,你就会发现,曾经那些民间流传的歌谣全是针对皇帝而言的,现在韦皇后居然也跻身这个行列,那是不是也意味着韦皇后未来会成为皇帝呢?

可惜的是,通过李显的反应来看,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如果说这件事儿李显存在明显失误的话,那么一年后,批准韦皇后担任皇家祭天仪式中的助祭一职,则是李显明显在纵容韦皇后的所作所为。

景龙三年(709年)八月,李显准备到长安南郊进行祭天,韦皇后在得知消息后,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她暗中指使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祝钦明和国子司业郭山恽上疏李显,让他们建议这次祭天活动应该让韦皇后担任亚献。

韦皇后之所以看重亚献,是因为在古代祭天仪式中皇帝是初献,皇太子是亚献,皇太孙是终献,这个顺序代表了子承父业的关系,韦皇后现在去争取亚献的位置,其实她是有意想通过祭天仪式,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李显死后,皇位是自己的。

如此看来,韦皇后确实很会钻空子,因为李重俊死后,李显还没有立太子。韦皇后明白只有在这种背景下,自己的争取才有可能成功,不过她也没想到祝钦明和郭山恽的奏疏刚刚递上去,李显还没有反应之时,时任太常博士的唐绍就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

唐绍的理由很简单,按照惯例,自古以来别说皇后担任亚献,根本连祭天仪式都不应该参加。皇后能够参加的是祭祀先祖的仪式,而且仅仅是担任助祭一职。

而另一位国子司业储无量态度更加坚决,他认为皇后不仅不应该参加祭天仪式甚至连祭祖仪式都不应该参加,因为祭祖仪式是祭祀男性祖先,皇后不便参与。

最终李显决定,采用祝钦明和郭山恽的建议。

从结果上来看,韦皇后的目的达到了,但从过程来看,第二步她走的并不稳妥,虽然唐绍和储无量都是从礼法角度来反对韦皇后的,但谁又能知道他们甚至是更多的朝臣,是否已经看出了韦皇后的心思呢?

坦白的讲,经过这场关于皇后是否应该参加祭天仪式的争辩后,韦皇后忽然发现她自身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来自于她的身份和地位,如果说先前的一切风平浪静是因为她没有触碰原则,那么现在她尝试着突破这个局限,就立即遇到了阻碍,所以她渐渐悟出了一点,那就是如果仅仅依靠常规手段,是不能保证实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所以在迈出稳妥的第一步,惊险的第二步之后,韦皇后决定第三步必须要走的有力度。

弑君的根源

通过阅读史料,我们都知道李显在景龙四年(710年)的六月,被以韦皇后为首的内朝后妃势力所毒杀,虽然史料关于韦皇后等人毒杀李显的过程记载不同,但没有人怀疑李显是死在韦皇后手中的,但史料上关于韦皇后为什么要毒杀李显的记载,则显的有些模糊。

综合史料,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韦皇后已经遏制不住自己的野心,所以毒杀李显,以期待迅速总揽大权,实现女皇之梦。第二种说法就是内朝后妃势力的其他成员,其中以安乐公主为代表不断怂恿韦皇后当皇帝,而且当时又有散骑常侍马秦客精通医术、光禄少卿杨均精通烹饪,两个人深得韦皇后的宠爱,经常出入韦皇后居住的内宫。他们怕李显知道,所以合谋毒杀李显。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野心不可遏止不代表选择一定要弑君,当年武瞾的野心不可谓不小,手段不可谓不毒辣,却没有选择通过毒杀李治来实现自己的女皇梦想,而担心两个宠臣在宫中的事情怕被李显知道这个原因,则更显得有些牵强,要知道韦皇后和武三思私通,李显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何况是两个小小的宠臣。

韦皇后是个精明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弑君意味着什么,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以他的雄才大略尚且犹豫不决,更何况是韦皇后。所以韦皇后最终选择毒杀李显一定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换句话说,除此之外,她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最终下定决心,甚至要面对一系列的攻击也在所不惜的毒杀李显呢?

在我看来,事实上她遇到了一种危险!

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还原韦皇后毒杀李显的真实原因。

前边我们说过,韦皇后在实现自己女皇之梦的道路上,首先试探性的走了两步,而在这之后,她感觉到了如果她触碰原则和底线,那么阻碍就会随之而来,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应对,是摆在韦皇后面前的一道难题。

直到“争亚献”事件结束之后,我始终坚持认为韦皇后在那个时候依然没有想毒杀李显的想法,接下来要走的第三步她只是想加大一些力度,但后来朝廷局势的走向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迫使她必须改变循序渐进的策略!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显去世的一个月前,许州司马府参军燕钦融上疏李显指出韦皇后淫乱,不断干预朝政,宗族势大;而且安乐公主夫妇、宗楚客等人图谋危害国家。李显在看到奏疏后,立即召见钦融当面质问,钦融对答如流,神态自若,毫不屈服。搞得李显最后无话可说,只得让燕钦融回去。

但是宗楚客知道这件事后,却伪造圣旨派人将燕钦融捉回来,然后命人举起燕钦融狠狠的摔在了内宫门庭的石阶上,燕钦融顿时颈断身亡,而且宗楚客还在旁边大声叫好。

李显知道后,虽然没有追究,但却表现出了极度不高兴,他对着那些去捉燕钦融的士兵说,你们只知道有宗楚客,难道不知道还有朕吗?而这句话也让韦皇后感受到了一丝恐惧(由是韦后及其党始忧惧)。

从李显和燕钦融的对话来看,最终明显是李显屈服了,而这种屈服也代表李显默认了燕钦融所说的一切,而且他向士兵所说的话,也说明当时他对内朝后妃势力的所作所为产生了严重不满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李显至少在景龙四年五月的时候,已经看穿了韦皇后的野心,在李显看来,宗楚客击杀燕钦融背后的指使人一定是韦皇后,可以说使韦皇后的野心彻底暴露在李显面前的,正是不知深浅的宗楚客。

对于韦皇后而言,正所谓成也宗楚客,败也宗楚客!

如果说李显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甚至是处理宗楚客,或许韦皇后的心里还会踏实一些,但李显虽然内心十分不悦却没有追究,显然这不符合常理,因为宗楚客的做法已经不能用过激或者残酷来形容,他的做法明显是在践踏皇权!

李显虽然性格柔弱,但并不是白痴!

所以,在我看来,李显选择沉默,其实另有深意,我大胆猜测当时他心中已经在考虑如何控制或者说瓦解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内朝后妃势力。而不追究宗楚客,恰恰是他老谋深算的体现,因为他知道宗楚客仅仅是一条小鱼,追究宗楚客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即将有大动作之前,他选择了沉默与隐忍!

而选择沉默和隐忍其实是在蓄势待发,时机一到,必将爆发出更强大的能量。

可惜韦皇后并没有给李显彻底爆发的机会,因为在李显蓄势待发之时,韦皇后也已经看透了李显的心思,不然她不会在李显没有追究宗楚客的时候,不仅没有暗自庆幸,反而产生了恐惧之感。

这种恐惧之感,虽然来自于她不知道李显未来会采取什么手段来对待自己,事实上也是在她野心不可遏制的时候,对未来能否实现女皇之梦的一种担心,在韦皇后看来,如果李显采取措施打击报复自己,只能有两种途径。

1、运用手中的权力,废掉自己的皇后之位。

2、采取一种平稳的方式,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权力,粉碎自己的野心。

韦皇后明白第一种途径对于李显来讲显然风险过高,因为废后这件事不是下一道圣旨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而且当时支撑朝廷运作的,基本上全是内朝后妃势力的人,如果废掉韦皇后,势必会引起朝政混乱,而且韦后一旦收敛自己,李显找不到可以废掉韦皇后的理由。

而第二种途径虽然可能耗费时间长,投入精力大,但风险较小。

所以,综合李显个人的性格、素质和曾经打压政变功臣派的手段来看,韦皇后猜测李显基本上会选择第二种途径。

那么走第二种途径,究竟要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呢?

答案是:立一个强势的继承人!

对于目前皇位继承人选的真空状态,李显可以由更多的选择,在我看来韦皇后此时最担心的到不是怕李显出手打击报复自己,而是担心李显会通过安排一个强势继承人的方式来粉碎自己的野心。

纵观当时朝廷上下,李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李显一旦选择李旦,那么在韦皇后看来,她的女皇之梦恐怕真的只会成为一个梦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了瓦解尾大不掉的内朝后妃势力,李显是否会通过选择李旦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方式,来粉碎韦皇后的女皇之梦呢?

答案是:有可能!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李显当时的心理活动,但详细阅读史料,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李显有这方面的考虑。

《资治通鉴》上曾经记载过一句话: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

表面看起来,虽然这是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之间的矛盾,但谁都知道太平公主始终是和李旦绑在一起的,究其根本其实是李唐宗室与后妃内朝势力两大派别的斗争,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当时两大势力可谓是不分伯仲,势均力敌。

那么李显在已经识破韦皇后的野心后,如果选择李旦作为继承人,等于也是找到了一个与韦皇后完全势均力敌的对抗人选,而且这样做并不会引起朝廷动荡,可谓是投入小、风险低、收入高。

所以韦皇后之所以最终要选择走上毒杀李显这条路,是因为他担心李显会在某一天选择李旦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如果是这样,那么韦皇后将彻底没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李显在没有做出选择之前,韦皇后依然是朝廷的二号人物,皇帝如果没有了,那么在韦皇后看来,她这个二号人物会自动行使皇帝的权力。

事实证明,韦皇后将这个问题想的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她没有考虑到毒杀李显这件事所来带的辐射能量。

从这一点来看,她具备武瞾的权术,却没有武瞾的眼界。

部署 联合 反悔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日,李显吃下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等人已经下毒的馅饼后,在神龙殿暴毙而亡。

李显由于性格的原因,始终缺少决断力,或许是念及自己深陷苦难岁月时,韦皇后始终不舍不弃的陪伴身边,使他虽然看透了韦皇后的野心,却没有下定决心立即采取措施,最终导致韦皇后率先出手,自己暴毙而亡。

我只想说,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

李显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本来是韦皇后最希望看见的,但真当李显离开时,韦皇后顿时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

因为李显的死仅仅是个开始,接下她要运用她那历练多年的权谋之术来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经过和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的商议后,韦皇后决定对外暂时封锁李显已死的消息,因为他们所有人都不知道,一旦公布李显的死讯,外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过韦皇后可以确定一点,最激烈的反应最多就是有人兴兵讨伐自己。

所以,韦皇后首先下令让所有宰相班子的成员迅速进宫,前边我说过当时掌管朝廷政务的人基本上都是内朝后妃势力的成员,韦皇后让这些人进宫,是想成立一个临时工作组,以应对临时突发事件。

然后她又下令征调各府兵五万人立即前来长安听候调遣,并将这五万人分别交给自己的娘家人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五个人进行统领。

同时针对长安的现状,韦皇后又做出两个重要部署:

1、中书舍人韦元带领1000人马巡逻长安六街。

2、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率领500人急赴钧州协同驻守,防止被贬的李重福知道李显突然死亡而起兵造反。

应该说李显死后,我们能够看出韦皇后对未来的朝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心中并没有底,而她的部署主要是提防长安城内民心思变和预防各地方的起兵造反,而主要对象是李重福。

在我看来,韦皇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反应已经实属不易,不过她的部署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内宫中突发事件显然没有预防措施,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个疏忽导致了她最终的惨败。

在部署完外围的事情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来继承皇位。韦皇后明白,当前局势下,自己是万万不能宣布自己做皇帝的,因为那样会使她立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对于女皇的梦想,虽然她这些年一直翘首以盼,但眼下如此敏感的局势下,她首先要做的是必须稳定住局势,而要做到这一点,绝不仅仅是靠那五万军队就能做到的。

俗话说的好,家不能一日无主,国不能一日无君,眼下最要紧的是要找到适合继承皇位的人,而所谓适合必须要完全依据韦皇后的标准来定。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即位后必须依然是在韦皇后的掌控之中。

综合上边所说的,目前唯一合适的人选不是李旦,而是李显的第四个儿子李重茂。

当时李重茂只有16岁,如果他当上皇帝,韦皇后很自然的晋升为皇太后,而且因为李重茂年轻的缘故,韦皇后继续临朝称制,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说出什么。

所以立李重茂为皇帝是当时韦皇后最好的也是仅有的选择!

但问题的关键是,此时除了内朝后妃势力的成员之外,大部分人全都不知道李显已死,既然皇帝依然健在,那干嘛还要在立一个皇帝?

我始终认为韦皇后在实现野心的道路上,此刻这个问题是她最难迈过去的一道坎,除了很多人不知道李显已死之外,当时李重茂并不是皇太子,因为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首先必须是皇太子,所以要想让李重茂顺利即位,就必须首先要立他为皇太子,坦白的讲,当时以韦皇后的身份想要运作成功这个问题难度不小。

因为,她同时要面对来自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宗室的压力。

《资治通鉴》上记载过这么一段话:

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上官婉儿当时已经晋升为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这本来是一段很普通的记载,但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太平公主当时究竟知不知道李显已死?

前边我们说过,当时韦皇后对外已经封锁了李显已死的消息,按照这个来推断,太平公主应该不知道李显的死讯,但她为什么会和上官婉儿谋划起草李显的遗诏呢?而所谓遗诏是皇帝即将驾崩时,为后人留下的遗书或者遗言,也就是起草遗诏的时候皇帝应该是活着的。

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在事先知道李显即将驾崩时,与上官婉儿一起计划草拟遗诏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是韦皇后让太平公主参与其中的。

可是问题又产生了,李显属于非正常死亡,韦皇后事实上属于伪造诏书,而她为什么要让太平公主参与其中,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太平公主心甘情愿的参与呢?

难道直接告诉她李显已经被自己毒死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这句话就成了解开迷雾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太平公主和李旦作为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在我看来,当时太平公主参与计划草拟遗诏的工作,其实是代表相王李旦的,而李旦之所以不直接出面参与,是因为他有碍于自己与韦皇后乃是叔嫂的关系,因为古代历来有叔嫂不通问的规矩,这一点宗楚客在这之后也有一篇上疏提到过这个问题。

所以太平公主参与草拟遗诏,很有可能是韦皇后编造了一个谎言,让太平公主作为李旦的代表参与其中,而这个谎言唯一能让太平公主信服的,就是告诉她李显忽然病重。

这是太平公主唯一能信服的理由。

皇帝病重马上立太子,这很合乎情理,所以太平公主代表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参与进来,而韦皇后之所以要让李唐宗室参与其中,我认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试探性的联合李唐宗室。

“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这句话恰恰证明了韦皇后的想法,韦皇后的本意是自己摄制政事,李旦也参与谋划政事,典型的权力平衡化。

所以,我认为在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日的某个时间段,韦皇后一定秘密的与太平公主达成了协议,李显死后,李唐宗室承认自己的地位,同时李旦辅佐政事。

对于这个结果,太平公主和李旦无疑是能接受的,因为李显在位时,她们虽然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基本上被架空,而与韦皇后达成这个协议,又使他们重新掌握了权力,双方皆大欢喜。

不过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已经被韦皇后着实忽悠了一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韦皇后谎言基础之上的,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李重茂能够当上太子。

当诏书草拟完毕,李重茂的太子之位已经固定之后,一直到六月四日对外公布李显的死讯这不到二十四个时辰之内,韦皇后就对先前达成的协议忽然反悔。

起因就是前边说到的宗楚客的那篇上疏。

“相王辅佐政事,在道理上行不通;相王和皇后是叔嫂关系,不变相互问候,如果未来相王辅佐政事,在朝廷朝议的时候,如何行礼?臣请求皇后坐朝主政,罢免相王辅政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宗楚客的这篇奏疏是联合当时所有宰相一同上疏的!

我们无法判断宗楚客联合宰相们上疏这件事,是不是就是韦皇后的背后指使,也许是宗楚客担心一旦李旦和太平公主上位,自己先前的地位就会受到冲击,总之一句话,韦皇后单方面撕毁了和太平公主的协议,将李旦的辅政之职改为了具有顾问性质的虚职:太子太师。

在她看来,李显的遗诏已经在手,李重茂的太子地位已经确立,而且所有人当时都知道草拟遗诏这件事,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宗室也参与其中。所以现在她可以完全可以做到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甩掉李旦和太平公主,更何况她的手中还有数万兵马。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四日,韦皇后下令将李显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到了太极殿,然后召集所有王室宗亲和朝臣公布了李显的死讯,并宣读了李显的遗诏:

“李重茂恭顺温良,立为太子,韦皇后择吉日扶太子登基并摄知政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太尉;即日起改元唐隆,钦此!”

在所有跪听遗诏的人中,最吃惊的当属李旦和太平公主!

皇帝陛下这么快就驾崩了?而且怎么由辅政变成了太子太师?

两个人缓缓抬起头望着高高在上的韦皇后,通过这个女人的阴冷笑容,他们霎那间明白自己被这个阴毒的女人涮了!

……

三天后,年少的李重茂在韦皇后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韦皇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韦太后,此刻她十分得意,在她看来,她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因为可以继续运用自己权术,很快就可以实现她的女皇之梦。

与韦太后得意相对应的却是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愤恨,不过眼下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所以他们只能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

此时的大唐帝国似乎已经渡过了那疾风骤雨般的浪潮,但很快随着一个人的急速登场,帝国又将迎来新一轮浪潮的冲击。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隆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97.html

上一篇:诛灭太平
下一篇:明争暗斗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