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北征突厥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5:44 0

突厥的历史

李世民按部就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心中始终没有那个北方的强大对手——突厥!

突厥这个崛起于公元五世纪的游牧民族,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各部落联合的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从北魏分裂之后,一直到隋朝建立之前,将近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基本上无人能与之抗衡。

一百多年中,所有的中原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那就是和亲加贡钱。

可是和亲这种解决方式也是治标不治本,血亲关系尚且剑拔弩张(例如李建成和李世民)。更何况是姻亲关系,贡钱这种方式更加助长了突厥人的贪欲,所以中原王朝在不断讨好突厥人的基础上,还得忍受突厥人间断性的抢劫。

中原人就这样和突厥人共同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岁月,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是个内心希望不断开疆拓土的君主,中原人忍受突厥的欺负,使他感到深深的耻辱,在他的心中一直希望用武力解决突厥问题,一血中原人之耻。

可是就在杨坚积极准备对突厥动武时,突厥内部发生了内杠。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五月,突厥沙略可汗命令阿波可汗大举进犯隋朝,结果被隋军重创,阿波可汗无奈之下率军撤退,遭到了沙略可汗的不满,沙略可汗认为阿波可汗消极怠工,所以率领大军突袭回撤的阿波可汗,这样一来,阿波可汗等于遭到两次重创,无奈之下只能投奔西部的达头可汗,两人最终联合建立了西突厥,与东部的沙略可汗分庭抗礼。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突厥的部落联合帝国终于分裂,沙略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正北方向,称为东突厥,达头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西北方向,称为西突厥。

分裂其实也就意味着力量的削弱,力量的削弱就意味着中原人反击突厥的时刻来到了。

在隋朝灭陈统一全国不久之后,隋文帝杨坚迅速出兵,连续攻打东西突厥,迫使东突厥成为隋朝的属国,又强迫西突厥迁往河套地区。

两次出兵,大败突厥,一血中原人百年之耻!

可以说,隋朝初年,正是中原人对突厥强势的时期,而突厥的势力则暂时陷入了低谷,可惜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杨广即位后,突厥又开始强势起来。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我们在第一部中所说的那个“雁门被围”事件,制造这个事件的是东突厥人。

归根到底是因为杨广没有重视突厥人,而且这位仁兄在位时,全国各地基本上没有消停,何况东征高丽已经让他把老爹打下的基业糟蹋殆尽!

所以,杨广无力对抗突厥,当然他也确实无暇顾及突厥的问题。

从“雁门被围”事件开始,突厥人重新恢复了自信,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与中原人的对抗中,要想保有强势的地位,就不能让中原出现统一、稳定的局面。

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隋末中原大乱的局势下,突厥人不断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了。

当然,我们同时也明白了李渊当初起兵时,为什么那么点头哈腰地和突厥人装孙子了。

装孙子实在非我本意,无奈实力不济!

给个理由先

李渊装孙子,李世民继位之初同样不例外,虽说渭水之盟,突厥人撤兵而去,但是也仅仅说明李世民这个孙子装的比较体面而已。

渭水之盟使李世民结下了一个心结,他仿佛觉得突厥人就像只巨蟒一样,时刻缠绕着自己,不知在什么时候会紧缩,然后将大唐帝国挤压的粉身碎骨。

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憧憬着自己能像隋文帝杨坚一样,千里征讨突厥,将突厥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然后让大唐的子民再狠狠地踏上一万只脚,让突厥人永远翻不过身来。

但是渭水之盟始终牵绊着李世民,毕竟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如果公开撕毁条约,会使大唐的名誉一落千丈。

要想出兵突厥,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思前想后,李世民决定从朔方的梁师都入手。

要说梁师都确实也不容易,这位仁兄自隋朝末年随着诸多反王一涌而起,充当一把造反的弄潮儿,没想到那么多年后,当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猛人一一倒下后,他居然还能够撑下来。

李世民明白,梁师都的靠山是突厥,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唐朝相抗衡,所以他决定出兵灭掉梁师都,而突厥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如果突厥出兵相助梁师都,自己就找到了对突厥用兵的理由。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李世民命令右卫大将军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进攻梁师都所在的朔方,同时命令夏州司马刘兰成在朔方城东附近,做好迎击突厥的准备。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柴绍和薛万钧出兵的同时,梁师都迅速向突厥求援,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离开了突厥这杆大旗,自己要命也是抵不住大唐的铁骑的。

突厥人是很够意思的,得到梁师都的求救信后,马上派出援军赶往朔方。突厥出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先前的渭水之盟已经破裂!

唐朝和突厥几乎算是同时出兵,但是当柴绍和薛万钧把朔方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突厥的援军却遭到了刘兰成的强烈阻击。

最终,突厥人也没能靠近朔方城,撤兵而走。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当然,这样一来最倒霉就是梁师都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唐军多日的包围下,朔方城严重缺粮,最先撑不住的是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

要知道没饭吃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任凭你是皇帝老子,还是达官贵人,在“饥饿”两个字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饿极了的梁洛仁最终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堂哥梁师都诛杀,向唐军献城投降。

至此,隋末唐初最后一股割据势力,终于被平定。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势不可逆也!

平定梁师都并没有耗费李世民的很多功力,而且李世民终于找到了出兵突厥的理由,但是仅仅有理由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决定是否出兵突厥的还是两个字——实力!

不可否认,大唐帝国在李世民的手中,逐渐的有了这个实力。

李世民继位后,尤其到了贞观三年,其国力已经与武德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经过了李世民偃武修文的治理下,唐朝已经依稀有了些盛世的模样,所以李世民决定尽早解决突厥问题。

李世民是希望自己能够亲自挂帅出征的,但是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不允许他亲自东征西讨了,所以要想武力解决突厥的问题,他必须着一个自己的代替者。

这个代替者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要有做三军统帅的领袖气质,并且还要有和自己一样的作战性格!

综合以上三个条件,李世民选中了李靖!

为此,在贞观三年初,李世民让李靖接替杜如晦担任兵部尚书参与朝政,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有意识的在考察李靖,看看他是否真的是解决突厥问题的合适人选。

从后来决定李靖为主帅这个结果来看,说明李世民对李靖在考察期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而事实证明,正是李世民的这个决定,进一步成就了李靖的军事伟业!

扶植

理由有了,合适的人选的具备了,但李世民依旧在等!

很多大臣对此很不理解,在这些人看来,李世民应该不是个拖泥带水的人,只要看准的事情,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做,为什么这一次会显得那么优柔寡断呢?

事实上,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整体的战略设计,那就是从四周孤立突厥,准确的说是孤立东突厥。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当时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

在突厥(东突厥)的南边是唐朝,西边是西突厥,北边是诸多部落,东边是契丹。

也就是说,东突厥是被很多国家包围在中间的一个国家,当时东西突厥已经决裂,契丹因为实力弱小也臣属于唐朝,可以说唐朝、西突厥、契丹三个国家画一个半圆将东突厥罩住,而李世民的设想是要用一张网将东突厥死死的扣住,缩小东突厥的生存空间,要想做到这一点,东突厥北边的诸多部落是一颗关键的棋子。

最初这些部落依附服于东突厥的,但颉利可汗很是瞧不起这些部落的人,总是对他们吆五喝六,所以时间一长,这些部落的人就心生反感,总想找个机会脱离东突厥。

但这些部落也明白,一旦宣布脱离东突厥,仅靠自身的实力是无法与东突厥相抗衡的,东突厥迟早会一个个的把他们消灭,所以他们决定在实力最强的的部落中,选出一个领袖,来领导大家一起对抗东突厥。

当时在这些部落中,实力最强的部落是薛延陀部落,其首领的名字叫乙失夷男。

对于各部落的联合推选,乙失夷男固然很高兴,做可汗当然是很风光的,但同时做了可汗也就意味着明天东突厥很可能打进家门,而你必须要带领大家抄家伙和东突厥火拼,这实在是个艰难的任务,因为东突厥的实力是在是太强大了,连唐朝这么强大的国家都非常忌惮突厥,更何况是这些实力弱小的部落。

所以对于部落的联合推选,乙失夷男连连推辞,因为他明白,这些部落如果没有大靠山,无论如何是无法对抗东突厥的。

乙失夷男也许想不到,就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有一个人将目光瞄准了他,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明白,要想用一张网罩住东突厥,突厥北边的诸多部落是不能忽略的,现在这些部落已经有了反叛突厥之心,而且也有了合适的首领人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要让他们有一个大靠山。

那就让我大唐做你们的靠山吧!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消灭东突厥!

随即,李世民命令游击将军乔师望北出长安,避开东突厥的耳目,前往乙失夷男的驻地,李世民让乔师望带去的是对乙失夷男封爵的诏书,同时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乙失夷男在唐朝的支持下,正是成立了薛延陀汗国,并且成为唐朝的属国。

薛延陀汗国后来发展东至靺鞨、西邻西突厥、南接东突厥、北达俱伦水,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这个曾经在唐朝扶植下成立起来的国家,最终成为了唐朝的敌人,导致双方大打出手。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此刻双方还是十分友好的。

至此,李世民也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突厥的整体战略包围,他相信薛延陀的存在,一定会让东突厥感觉芒刺在背!

嗯!是时候了,解决突厥的问题就在不远的将来!

出兵

贞观三年(628年)八月,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请求出兵讨伐突厥。

他的奏疏列举了讨伐突厥颉利可汗的六条理由:

一、纵欲逞暴、诛忠良、幸奸佞。

二、欺凌薛延陀等诸多部落,致使其反叛。

三、无故处理突利可汗,致使遭受不白之冤。

四、突厥国内粮食匮乏。

五、颉利可汗疏远本族人,而重用胡人,相信唐军一到,胡人必生乱。

六、从前中原人到突厥的不少,可是因为被突厥人欺负,所以聚众占山为王,如果唐军出兵讨伐,这些人一定会响应。

其实,即使没有张公瑾的上书,解决突厥也是早晚的问题,但我相信张公瑾的上书一定不是偶然,也许他就是出自李世民的安排,自上而下是为命令,自下而上则是一种民意的体现。

面对张公瑾的上书,李世民立即批准,其实用不着六个理由,一个理由足矣,那就是,大唐如果要想开创一个完整的盛世局面,就一定不能再给突厥人装孙子,为了这个目标,必须消灭东突厥!

理由充分,人选合适,出兵!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五大行军总管并受李靖统一指挥,统领十万大军,分道北征突厥。

这是李世民即位后,首次对外作战,所以此战不容有失,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战将打响大唐开启盛世的头炮。

每个人都深知责任重大,当然感觉肩头担子最重的还是李靖!因为他是本次作战的总指挥官!

李靖现在的心情是复杂的,在玄武门事变中,自己置身事外,对于李世民来讲,自己等于是寸功未立,李靖明白,李世民继位后之所以没有排挤自己,正是看中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因为大唐帝国的盛世局面除了文治,还必须要有武功!

可是如果北征突厥一旦失败,自己的政治生命或许就将终结!

李靖,为了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这北征突厥的重任,就有你来完成。

相信我,虽然在你夺取皇位的道路上,我寸功未立,但是这一次,我将实现你多年的愿望,也是我大唐子民的愿望——打败突厥!

带着必胜的信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李靖就此踏上征程!

深入

应该说唐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就在六路大军刚一出征的时候,就传来利好消息,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击败突厥,十二月二日,在薛万彻的进逼下,突利可汗不得已投降唐朝,并且率众来到长安,向皇帝李世民行叩拜大礼。

柴绍、卫孝杰、李世勣三路大军还没有和突厥大规模的正面交战,但是也是时不时的打击一下突厥的小股势力,总体来说,唐军的形势一片大好。

而李靖当时所在的位置是马邑,自从长安出发后,李靖这一路的行军路线是出马邑向北,进击突厥腹部,李靖这一路面对的正是颉利可汗率领的突厥主力部队,在他两边不远处分别是李世勣和柴绍的部队。

马邑再往北就是突厥的地盘了,李靖在这里停下了脚步,下令让全军原地待命。

面对着北边辽阔的大漠,李靖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多年前平定萧铣和辅公祏,基本上靠的是水战,而这一次,反差实在太大,难道自己真的是军事奇才吗?水战、陆战样样精通,李靖不禁对对自己产生怀疑。

但是为了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这一次,李靖必须要迎难而上!

李靖明白,纵横大漠,最缺的就是水源,而且一旦战事限于僵局,唐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也很困难,所以此战的要点在于:速战速决!

而突厥人不是棉花一吹即散,速战速决的道理谁都明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速战速决,大军一拥而上,和突厥人火拼一场吗?如果突厥人退避三舍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李靖很挠头,如果突厥人在自己的地盘和你打游击,那估计唐军一定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为此战发愁到掉了头发不行,但李靖不是别人。

经过冷静的分析,李靖认为要想速战速决,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消灭突厥的主力部队。

想到这里,李靖命令校尉给附近的柴绍和李世勣送信,让他们率领大军向定襄城(今内蒙古林格尔县西北)附近靠拢。

……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带领三千轻骑兵,出马邑,直奔恶阳岭(今内蒙古林格尔县南)。

恶阳岭的北边不远处就是突厥重要的军事据点定襄城。

身为军事统帅,居然只带领三千人来到敌人的军事据点,按照正常的用兵之道来分析,李靖是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

但有时候实践告诉我们,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

李靖不是二杆子,之所以敢孤军深入,是有着很深的思考的,他的想法是:用三千轻骑兵突袭定襄城,拿下定襄后,用三千人死守定襄,颉利可汗必然率大军前来围攻定襄,然后自己和柴绍、李世勣两路大军,内外合围,就地歼灭突厥大军。

事实证明,这个设想,李靖只成功了一半。

一月二十日,李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定襄城,驻守定襄的突厥大将康苏密还没有回过神来,唐军的旗帜已插在定襄城头之上,慌乱之中,康苏密败回颉利可汗的突厥大营。

进入定襄城的李靖显的十分兴奋,在他看来,很快颉利可汗就会落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

“李、柴二位总管现在何处?”李靖回身问随军校尉。

“启禀将军!两位总管正率大军向定襄靠拢!”

“嗯!密切注意突厥大军的动向,如有突厥人来袭,立即报于我知!”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按照李靖的设想进行着,他坚信,不久的将来,突厥人就会将定襄城围的水泄不通,而到那个时候,将是突厥惨败之时。

李靖就这样耐心的等待着,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他进入定襄城的一天后,探马为他带来一个让他感到很意外的消息。

颉利可汗不进反退,现已退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离间

面对李靖的突然袭击,颉利可汗大为惊恐!

在他看来,李靖只身率领三千骑兵孤军深入,绝不是贸然行动,他敏锐的察觉出,在李靖的周围或许会有唐军的主力部队,也许定襄城现在就是个巨大的诱饵,李靖正在大开城门等着自己靠上前去。

或许,唐军的主力部队现在已经开始向自己逼近,也许明天早上醒来,自己就会落入唐军的包围之中。

想到这些,颉利可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定襄城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据点,但是此刻绝不是夺回定襄城的最佳时机,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颉利可汗现在实在摸不透李靖的周围究竟有多少唐军,所以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颉利可汗选择退避三舍!

李靖有本事你就再带三千人到碛口来找我!

颉利可汗的确是只老狐狸。

正是因为他的退避三舍,让李靖的算盘落了空。

……

战争的双方除了斗勇,还需要斗智!

颉利可汗的退避三舍其实也为李靖出了一道难题,是继续追击?还是原地驻守?

继续追击,说实话,凭着手中的三千人,李靖实在没有把握,等和李世勣、柴绍会和在进军吗?这样做固然能保证军队的数量,但是深入突厥腹地作战,终究于己不利。

如果原地驻守的话,那基本上本次行动宣告徒劳!

事实证明,在继续追击和原地驻守两种选择之间,还有一种折中的选择——离间!

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下,暂且按兵不动,通过离间的手段,来涣散敌人的军心,其实是种很有效的方法。

熟读兵书的李靖岂能错过这个方法?

但是离间计的要点在于要有合适的离间对象,突厥阵营中谁才是最合适的对象呢?

答案是:康苏密!

要说康苏密实在是个倒霉蛋,这位仁兄在李靖突袭定襄城时,被迫撤回突厥大营,相当于被打了一记闷棍,当然他拱手将定襄城让给李靖,也是实属无奈,因为李靖来的实在太过突然,他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对手,为了保存实力,在经过一阵抵抗后,不得已撤退。

但是就是这个举动,却成就了李靖的离间计!

于是在选定人选后,李靖开始实施他的计划。

李靖首先派出间谍前往突厥大营周围散布假消息:假消息的内容是:唐军之所以很快能攻下定襄城,其实是早已经和康苏密商量好的。

背黑锅到没什么,问题这是个要命的黑锅,最严重的是,综合康苏密在定襄一战中的表现,颉利可汗真的开始怀疑起康苏密。

凭着你的能力,至少可以守住定襄城,为什么这次那么不堪一击?

第一步顺利实施,第二步骤:策反!

在康苏密看来,自己并不怕背上黑锅,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作为一把手的颉利可汗明白这是李靖的离间计就好,他坚信以颉利可汗的精明一定会明白的。

事实证明,他错了!

自古以来,领导和下属都是一对矛盾体,更何况又是在战争的敏感时期,当年蔡瑁、张允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子。

颉利可汗越来越信不过康苏密,这让康苏密觉得不寒而栗,或许某一天自己真的会成为蔡瑁、张允。

李靖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不失时机地策反康苏密。

最终,恐惧、无奈之下的康苏密选择投降了唐朝,而跟着康苏密一起来到唐朝的就有我们前边说过的萧皇后,除此之外还有杨广的孙子杨政道。

萧皇后的结局我们前边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在这里我们顺便说一说杨政道。

作为杨广的孙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杨政道其实命很苦,虽然江都兵变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哥哥被宇文化及杀死,但是出生后就和萧皇后一起被突厥人掠去,一直到康苏密降唐才回到中原,被李世民封为员外散骑侍郎。

后来杨政道的事迹不在见于史籍,但是他有个十分有趣的儿子,名字叫杨崇礼,这位仁兄在唐朝一直保存着一项纪录,那就是在唐朝290年的历史上,他是退休时年龄最大的官员。

多大岁数?

九十岁!

看来杨老先生的身体实在不错,或许老天爷为了弥补他老杨家惨遭横祸,让他过足了官瘾。

但是对于杨政道来讲,我想他这辈子在心底重复最多的话也许是: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

求和

康苏密降唐,颉利可汗十分震惊。

令他不明白的是,康苏密是如何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的,或许是因为他神经绷的太紧的缘故,或许他从来根本就没有重视过这员手下大将。

现在中了李靖的离计,颉利可汗在震惊之余,也很是郁闷。

照此下去,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像康苏密一样降唐,颉利可汗立即决定继续后撤,目的地:阴山以北。

颉利可汗的意图非常明显,继续引诱唐军深入。

相信这一次,李靖一定会有所顾虑。

……

很快,李靖得到颉利可汗继续北撤的消息,到现在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颉利可汗这次的表现这么差劲,全然没有了四年多前在渭水便桥的威风。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现在的唐朝已经不再是四年多前的唐朝,敢犯强敌,随远必诛!

不过眼下,李靖还是摸不到突厥主力大军,这让李靖很是扫兴,因为以李靖手中的三千人马,无论如何是不能再前进了。

难道就此错过这打败突厥的绝好机会吗?

不!李靖,远在长安的李世民还在等待你胜利凯旋而归,如果不战而退,该如何向大唐的子民交代?

为了洗涮曾经臣服突厥的耻辱,这一战必须要打下去。

“拿地图来!”

摊开地图,李靖仔细的看着突厥撤退的地点,然后将手指向了地图上的“白道”(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传我将令,命并州道都督李世勣带领本部人马,火速赶往白道,力争截击突厥。”

李靖说完后,沉吟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继续说道:“让张公瑾来领人马火速到我这里来。”

李靖的意图是,张公瑾带领人马来到后,自己火速赶往白道与李世勣会和,这个命令迫有些赌博的味道,因为现在只有李世勣距离白道是最近的,而且兵马齐整,但是对于截击能否截击到突厥,李靖并没有把握。

李靖明白,这一战是不能强迫李世勣的,因为时间实在是紧迫!

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懋公!这一次就看你的了,希望不久之后,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五天后,消息传来,李世勣在白道大败突厥!

李世勣在经过了两天两夜的连续跑路后,终于追上了突厥主力部队的断后人马,如此看来,突厥的撤退速度并不快,他根本没有想到唐军会以极快的速度追上来。

或与是疏于防范,当碰到李世勣的突袭时,突厥溃不成军,颉利可汗拼死杀出条血路,带领数千人退至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

唐军的突袭让颉利可汗惊恐不已,在他看来,或许自己已经深陷唐军的重围之中,不然的话,李世勣怎么可能像从天而降一样,不过让颉利可汗更为沮丧的是距离渭水之盟不过四年的光景,唐朝为什么变得如此强大。

渐渐的他明白了,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但唐朝已不在是从前的唐朝。

如果继续打下去,颉利可汗觉得自己很可能会败得很惨,所以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决定暂时向唐朝求和,求和是为了赢得短暂的喘息,待到草青马肥之时,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于是,颉利可汗继四年前渭水之盟后,再一次派执失思力到长安,只是这一次不再是挑衅,而是谢罪请降。

唐朝跟你装了N多年孙子,现在也该轮到你了吧。

二月三日,执失思力来到长安觐见李世民,面对突厥的低头认错,李世民表示可以原谅,同时派鸿胪卿唐俭和执失思力一通同前往突厥大营进行抚慰。

难道唐朝和突厥一战会以这样的方式而告终吗?

不!事实告诉我们,在平静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一股激流。

出击

就在李世勣截击突厥的同时,张公瑾从马邑赶往到了定襄,张公瑾一到,李靖立即带领本部兵前往白道和李世勣会和,他生怕李世勣一旦遇到突厥主力部队,会有什么闪失。

在半路上,他得到了李世勣大胜的消息,这让李靖很是兴奋,所以和李世勣会和后,两人开始商议如何深入阴山以北,将颉利可汗彻底打败。

可是就在此时,皇帝李世民的特使来到白道。

特使带来李世民的诏书,命令李靖率兵迎接唐俭,并且要求派人一路护送唐俭到突厥大营。

面对突变的形式,李靖和李世勣理不出任何头绪,在他们看来,自己打败的突厥或许只能成为了一个梦想。

皇帝的命令是必须要执行的,但是在护送唐俭走后,李靖陷入了沉思之中。

打败突厥一直是皇帝李世民这些年的目标,现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但是面对突厥人不怀好意的示弱,皇帝为什么轻而易举的相信呢?

李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如果就此撤兵,李靖实在是不甘心的。

但与此同时,李靖的心中还有另一个疑问:在皇帝的诏书中,为什么没说撤兵的事情呢?

这让李靖十分困惑,下一步究竟是战还是和呢?

为此,李靖找来李世勣共同商议。

“这一战到目前为止,颉利可汗虽然败了,可是其远在漠北的实力还很强大,如果皇上和他议和成功,他撤回漠北,再想彻底打败他就不容易了”,李世勣说道。

李靖摇摇头,然后缓缓的说道:

“不!我觉得皇上虽然和颉利可汗议和,但没说让我们撤兵啊,我觉得这里边一定有很深的用意。”

“什么用意?”

“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现在皇上没有撤兵的命令”,李靖抬头看了看李世勣,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你的意思是……”

“继续打!”

“继续打?”

“是的!”

“我同意!现在唐俭前往突厥大营抚慰,颉利可汗一定想不到我们还会打过去,唐俭到了后,我们随后搞个突然袭击,相信此战必胜!”李世勣坚定地说道。

李靖缓缓的点点了点头,然后他似乎恍然大悟,说道:“懋功啊!你所说的很像当年韩信灭田横之策啊!”

“可是这样一来,唐俭的安全就不能保证了啊!”李世勣微微皱了皱眉头。

“唐俭……”,李靖犹豫了一下。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猛然间他大声说道:

“为了打败突厥,即使牺牲一个唐俭这样的文臣也在所不惜!”

说完之后,李靖的眼中放射出精光。

……

二月四日,李靖留下李世勣统领全军继后,自己带领一万名骑兵,预备二十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在他看来,突袭依然是最好的方式。

完胜

二月六日,在经过了两天两夜的长途奔袭后,李靖到达了阴山脚下,在往北就是颉利可汗驻扎的铁山,到达阴山后,李靖让部队放慢了速度。

因为他知道,在前方将很快就能遇到突厥的部队。

果不其然,在行进了不到二十里之后,他们遇到了几拨突厥的小股部队,李靖二话没说,上去就打,结果俘虏了很多突厥人,李靖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充军!

当然,李靖这边的大动作,并没有瞒过颉利可汗,不过在颉利可汗看来,这些实在不算什么,因为唐朝的抚慰使唐俭现在就在自己的营帐之中,无论如何唐朝也得顾及自己人的安全吧。

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惯性思维使颉利可汗放松了警惕。

仅仅两天后,他就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惨重的失败。

二月八日,大雾!

李靖在经过两天的休整后,大雾的天气,终于让他迎来了打败突厥的最好时机。

“先锋官苏定方听令!”

“末将在!”

“你领200骑兵,利用浓雾疾驰先行,直冲颉利可汗中军营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他个措手不及,我大军随后便到!”

“末将得令!”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后人通称为苏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县)人,曾经是窦建德和刘黑闼的部下,刘黑闼失败后,苏定方回到家乡当了农民,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了他,让他在李靖手下效力。

我之所以要说出这个年轻人的名字,是因为虽然他现在还只是李靖手下一个小小的先锋官,但是多年后,尤其是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后,他注定将成为一个不世出的名将。

苏定方就这样带着200名骑兵率先疾驰而去,他坚信凭着自己的能力,一定会圆满完成李靖交给的任务。

应该说大雾的天气,确实帮了苏定方不少忙,在半路上,虽然他遇到不少突厥的小股部队,但是苏定方利用浓雾虚张声势,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人打的七零八落。

苏定方就这样一路疾驰,渐渐的他靠近了颉利可汗的大帐。

坦白的说,连日来的疾驰让苏定方确实有些疲惫,于是在距离突厥中军营帐十里的时候,苏定方停下了。

在往前不远处就是颉利可汗的中军营帐,到目前为止,由于大雾的原因,突厥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发现他们。

前方一片苍白,苏定方正了正头盔,他缓缓的拔出剑来,将剑锋指向了前方,然后他坚定的高声喊道:

“与我冲进颉利的营帐,活捉颉利可汗!”

“活捉颉利可汗!”二百名骑兵将士跟着高声喊道。

就这样,以苏定方为首的先锋部队向突厥人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苏定方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快到什么程度?距离颉利的营帐只有7里的时候才被发现。

“唐军来袭!”突厥哨兵一声高喊,话音未落,苏定方的长剑已插进他的胸膛。

冲击,继续冲进!

坚决不给颉利可汗还手的机会!

突厥哨兵的高喊,很快传到了颉利可汗那里,而此刻唐俭还坐在他的身旁,但是颉利可汗已经顾不上唐俭了,惊恐之下,他想到了两个字——逃跑!

因为此刻苏定方距离他的营帐实在是太近了,他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抵抗。

短暂的惊恐之后,颉利可汗在侍卫的保护下,退出营帐,颉利可汗选了一匹上等的好马,率领少数人向碛口方向撤去。

而苏定方这边,一通猛杀猛砍,与其同时,李靖的大部队迅速跟了上来。

结果不言自明,唐军大胜,歼敌万余人。

而当时身在突厥大营的唐俭,居然在颉利可汗逃跑的同时,反应十分迅速,也跑出了突厥大营,不过他逃跑的方向和颉利可汗不同,他的目的地是李靖的大部队。

乱军之中,一个文臣居然能处乱不惊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可见唐初的朝廷之中,牛人真是不少。

录功赦罪

大败的颉利可汗很是郁闷,他实在想不到李靖居然会牺牲自己人来冒险突袭自己,幸好自己侥幸逃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他的手中只有千余人,眼下也只有暂时退回漠北,以求东山在起。

可是就在他刚刚走过碛口,就遭到了李世勣大军的截击,看来李世勣的确是个痛打落水狗的专业户。

遭了李靖的当头一棒,又挨了李世勣的一记板砖,颉利可汗实在是叫苦不迭。

四年多前那个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现在终于底下了他那高昂的头颅,在他看来,自己已经不能和唐朝相抗衡了。

可是他终究是不甘心的,他相信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幻想,自己终究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所以他决定西出灵州,前往沙钵罗部落,投奔吐谷浑,借助吐谷浑的力量,卷土重来。

可惜,命运终究让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在灵州的地界上,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正是应了那句话:人在倒霉时,喝口凉水都塞牙!

纵观颉利可汗的一生,我只想说一句话: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恒古不变的真理!

北征突厥大获全胜,六路大军凯旋而归,这一战彻底解决了北方东突厥的威胁,李世民很是高兴,下令嘉奖全军将士,尤其是李靖,李世民当然不会忘记这位统领六路大军的大功臣,正是他的正确指挥,才使得唐军十二月出征,二月就取得北征突厥的胜利。

所以,在所有人中,李世民当然要给予李靖最高的奖励。

虽然,御史大夫文彦博上书弹劾李靖,认为他军纪不严,造成突厥大量的珍宝散落在乱军之中,但是李世民依然给予了这位功臣很高的奖赏:赐绢两千匹,加拜尚书右仆射。

这就意味着李靖进入了宰相班子!

什么是明君?

李世民对李靖说过:“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功!

臣若有功亦有过,录其功而赦其过,我想这是衡量是不是明君很关键的一点。

贞观四年(630年)五月,西北部族请李世民尊号“天可汗”,这不能不说与打败突厥有很大的关系,在周边国家看来,现在的唐朝俨然是一个超级大国。

是岁,全国丰收,判死刑者仅为29人。

应该说在贞观时代,有很多标志性的年份,而贞观四年这一年,是唐朝繁华乐章的起始。

所有的人都开始仰望着这个崛起的帝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92.html

上一篇:玄奘之路
下一篇:调整班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