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声名远播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5:35 0

开放的胸怀

让我们回到李世民的贞观时代,在皇帝李世民和一班治世能臣的治理下,唐朝大踏步地向着盛世繁荣继续迈进,如果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此时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个时候欧洲各个国家打得不亦乐乎,拜占庭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阿拉伯半岛的默罕默德还处在创业阶段,如果说唐朝此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似乎并不过分。

当然,无论是繁荣还是兴盛,或是民族自豪感,都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国家强大!

唐朝此时做到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在经历了南北朝二百多年的动乱后,隋朝初年在隋文帝杨坚的精心治理下,中华大地再次焕发出青春。可惜,随着杨广同志的登台亮相,先前的一切美好都化为泡影,隋末割据势力混战的时候,周围的很多国家都趁火打劫,突厥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且这期间中国基本上和其他国家已经失去联系,当然更提不上人家来进贡。

唐朝建立后,尤其是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努力恢复生产,剪除边患,国力渐渐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当贞观四年唐朝消灭东突厥后,大唐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先前提到的周围各个国家公认李世民为“天可汗”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不仅是唐朝周围的国家,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往来,玄奘西行求法时,所经过的国家中就有很多因为从玄奘那里听到唐朝的威名,而特意前来进贡,而且这些国家当时还有很多移居长安的侨民,他们大多数是往来于中原和中亚、印度各国的商胡,也有不少来中原求法的僧侣,还有少部分的画师、乐工和舞姬。

此外,当时唐朝和西亚各国也有联系,尤其是和伊斯兰教保持着友好的的关系,在武德时期,伊斯兰教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进行传教,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默罕默德的舅母称旺各师,亲自到长安宣诵《古兰经》传教,而且受到了李世民的礼遇,允许其在长安建立大清真寺,从而开启了双方的官方往来。

除了伊斯兰教之外,在长安还同时并存着三大教派,它们分别是摩尼教、袄教和景教,这三种宗教都是从伊朗的萨珊王朝传入中国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初袄教徒是很受优待的,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始,唐朝开始尊奉袄教,凡是伊朗人在华的聚集地就建有袄教寺,在这些袄教寺中,建立时间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客死长安的萨珊王朝国王伊嗣依之子卑路斯于贞观三年(公元631年)建立的袄教寺,袄教在唐朝曾经的辉煌,从另一个侧面也印明了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的确源远流长。

伊朗、阿拉伯虽然距离唐朝很遥远,但当时和唐朝有来往的诸多国家中,最远的其实是印度洋西岸的东非诸多国家,据史料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9年)十月,非洲的殊奈国(索马里南部)曾经派使者在海上航行了6千海里,辗转来到长安觐见皇帝李世民,并且带来了当地的特产,让李世民和朝臣一时间大开眼界。

当然,与唐朝关系最为密切的,直到今天为止,依然保持着唐风韵味的国家——日本,我们是应该仔细说说的。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互相影响着,而且影响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在世界交流史中都是罕见的,甚至这种影响对各自国家的命运都产生过影响,而在我看来,在两国最初的交往中,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这一切其实都始自于唐朝!

准确的说,是从贞观时代开始的!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来唐朝,所谓“遣唐使”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遣唐使”这个组织规模很庞大,最多可以达到五、六百人,分为正史、副使、录事、翻译、医药师、僧侣及阴阳师等;还有水手、杂役人员等。

从贞观四年一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日本共17次派“遣唐使”来唐朝,遣唐使的人员来到唐朝的任务并不是旅游观光,而是每个人依据自身的职责和特长,接触唐朝各个领域的人,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到回国时,将在中国学到的施政理念以及各个领域的技术传回本国,从而对日本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唐朝对于日本的“遣唐使”很是欢迎,每次都是毫无保留地向日本人传授着各方面的成功经验。

那么日本向唐朝学习,究竟为本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贞观十六年(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下令全国革新,而这种改革的参照对象就是唐朝,孝德天皇之所以唐朝为参照对象,就是因为听取了贞观初年派往唐朝的遣唐使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的建议后,下定决心进行改革的。

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的大化二年,所以称为大化革新!

这次改革是一次依照唐朝制度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改革,相信如果没有遣唐使在唐朝学到的知识,日本是不可能进行这样改革的,在这次改革中日本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立官职。

法律方面,仿效《唐律》,颁布《大宝律令》,其中规定的五刑、六议、八虐是唐代刑法的山寨版本。

经济方面,打破日本传统的氏族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租用者向国家负担义务。

除此之外,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也向唐朝学习,例如当时日本京都的建筑完全仿照长安的建筑所建,甚至说京都的街道几乎和长安完全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我们今天看到日本皇族所穿的和服,其实就是唐朝的服装,称为“唐服”。

大化革新追慕唐风,其延续时间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直到后来的奈良时代宣告结束,而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削弱了奴隶主的保守势力,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而且通过大化革新,天皇被奉为最高的权威者。

如此看来,日本的进步,实在不应该忘记唐朝这位“老师”,可惜的是,一千多年后,日本这位“学生”,实在有负师恩,居然将重重的拳头瞬间砸向曾经的“老师”,而且一通锤砸就是将近100年的时间,难道他们不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吗?

或许他们懂,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曾经的老师只是一个被利用者!

在孝德天皇下令改革的20年后,中国和日本就迎来了历史上的首次交锋——白江之战,这次交锋以唐朝全胜告终。

事实证明,学生要想超过老师,是要经过时间洗礼的!

不过在贞观初期,日本还是很老实的。

此时的唐朝是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长安,你可以看见中亚人、日本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也许你猛然间抬头看到的人,或许就来自万里之外。

是的,长安,一座万世瞩目的城市,因为它那豪放豁达的胸襟,因为它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渊源

但凡事总会有特殊性,当时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仰慕大唐的威名时,有一个国家“勇敢”地跳出来挑战大唐的权威。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吐谷浑!

吐谷浑也叫吐浑,本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先后统治了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即位后,用爷爷的名字作为国号,并且一直沿用到唐代,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和中原王朝来往密切,隋朝建立后,隋炀帝杨广联合铁勒汗国打败吐谷浑,当时的吐谷浑可汗伏允不得不流亡国外,随后杨广将吐谷浑设为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可是隋朝末年伏趁着中原大乱、隋朝无暇顾及西部的时机,趁机复国。

应该说,从隋朝建立后,吐谷浑和中原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要不是隋炀帝杨广将天下搞的一团糟,吐谷浑也许永远不会有复国的机会,所以在当时吐谷浑人的心中,对于中原人实在是没什么好感。

唐朝建立后,吐谷浑屡犯唐朝边境,可是唐初由于忙着进行全国统一实在无暇顾及,所以对于吐谷浑的扰乱,基本上是挣一眼闭一眼,只要不大举进犯,让他抢些东西,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也就罢了。

但是到了贞观九年,一切都改变了,吐谷浑的好运即将终结!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人的进言。

这个人就是伏允身边的大臣天柱王。

天柱王究竟叫什么名字,史书已不可靠,在当时来讲,天柱王是伏允的第一宠臣,天柱王究竟叫什么名字,史书已不可靠,我们只要记住他那“蒋干式”的计谋就可以了。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六月,天柱王上书伏允,请求出兵进犯唐朝的廓州(今青海化隆)和兰州,理由是这两个地方地产丰富。在我看来,天柱王其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考虑此举带来的后果。

先前吐谷浑进犯唐境,基本上都是攻打一些小城镇,抢一大堆东西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国,而这一次天柱王计划攻打的廓、兰二州是唐朝的西北重地,除了物产丰富之外,这两个地方还是唐朝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如果这两个地方失守,那么唐朝将会彻底失去河西走廊地带。

当然,这个结果是皇帝李世民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伏允却接受了天柱王的计划。

所以遭到了李世民的坚决反击。

十月,唐将段志玄在经过四个月的准备后,远征吐谷浑,将其打败后,又连续追击八百余里,一直打到距离青海湖三十里的地方才停止追击。

这一战,让伏允及其臣民大为惊恐,纷纷向西撤退,考虑到唐军是劳师远征,所以在打败吐谷浑后,李世民下令班师。

这次吐谷浑的进犯,让李世民前所未有地重视起这个西邻自己的小国,因为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特殊,紧紧地扣住河西走廊地通道,如果这个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将会是唐朝西部边境一个强劲地对手。

但同时,李世民并不想仗着自己“天可汗“的威名,去欺负一个周边小国,他相信,通过这一战,伏允应该能够老实一阵。

但事实证明,狗是改不了吃屎的。

一个月后,伏允卷土重来,进犯凉州!

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面对吐谷浑的再次进犯,李世民决定要彻底解决这个来自西部的威胁。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灭国!

曾经我给过你机会,你无情的错过!

伏允,这一次,你不会再有机会了!

追?还是不追?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三日,李世民诏令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有两个人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李靖,另一个就是侯君集!

李靖作为大唐第一名将,让他统帅三军是没有争议的,但此时的李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在此之前,老将李靖正在家中休养,所以对于是否启用李靖,李世民有些为难,因为李世民实在担心李靖的身体,万一在征途上李靖有什么闪失,这个遗憾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但是当李靖知道唐军将要大举征讨吐谷浑的消息后,主动请缨出战,他明白,这是皇帝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之后的第一战,这一战绝对不容有失。

军人!当马革裹尸,弃尸于草野之间!

在李靖的心中,自己的生命早已和战场紧密相连!

这是李靖最向往的一战,因为这一战,大唐的威名会远播四方。

这也是李靖的最后一战,经历了一生戎马生涯,也确实该歇歇了!

候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人,以武勇自称,很早就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多立战功,历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在玄武门事变中,他跟随李世民参与了整个政变的,是贞观功臣派的重要人物,但是论资历他是无法和李靖、李世勣相比的。

在贞观四年北征突厥后,由于文彦博的弹劾,李靖主动辞去了兵部尚书的职务,而继任者就是侯君集,从贞观四年一直到贞观八年,候君集在这个职位上稳稳地呆了四年,可见这个人除了勇武之外,为官之道也是很有一套,要知道能在言官中间屹立不倒,是很不容易的。

而这次李世民让侯君集跟随李靖远征吐谷浑,其实是在有意培养他,李靖虽然能征善战,但毕竟已是65岁的高龄,大唐的开疆拓土不可能永远依靠李靖一个人,而候君集又是李世民的嫡系,所以在李世民的心中,有意培养侯君集成为未来大唐第一名将。

李世民确实没有看错人,候君集将在这次征途中,表现出一个军事天才的决断力和意志力!

李靖带着四万唐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而去,伴随着唐军西进的脚步,时间进入了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在经过三个月的行军后,唐军进入了吐谷浑境地,四月八日,先锋部队李道宗部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遇到伏允的主力部队,李道宗一通板砖拍下来,吐谷浑军队损失惨重,伏允当机立断,烧尽粮草,放弃辎重,带领部队轻装退入沙漠地带。

准确的说,伏允撤退的方向是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札陵湖一带),在伏允看来,从库山到柏海,中间基本上全是荒漠,唐军一定会像上次一样,不会贸然进兵,等唐军撤走,再出来继续抢。

不知道伏允是否读过孙子兵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运用的很是熟练,事实上,伏允的这种做法,的确给唐军带来意见上的分歧。

伏允撤退的三天后,李靖带领大军在库山与李道宗会和,会和后,李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会。

“诸位!伏允现已退入其腹地,我军劳师远征,不可久居于此,是追还是不追,请大家说说各自的看法!”李靖率先发问。

“不能追!”李道宗站起来说道,“伏允撤退柏海,我们不能确定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而且我们现在到达这里已经算是极限了,再往西走,就是黄河的源头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到那里,可以说那里对于我们完全是陌生的,而且从这里到柏海,中间全是荒漠,水源也是个问题。”

“你的意思是……”李靖开口问道。

“先前我已重创伏允,相信他不会再骚扰我们的边境了,我认为应该撤退!”李道宗坚定地说道。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高甄生和李道彦表明了立场。

李靖沉默了,实事求是地讲,李道宗所说的方法不是李靖的作战风格,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东征江淮,还是北征突厥,李靖都习惯去突然袭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人彻底击败,而按照李道宗所说的,唐军会失去有利战机。

李道宗或许不明白,这一战不仅仅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要将吐谷浑变成大唐领土的一部分。

李靖犯难了,这次出征虽然李道宗是自己的部下,但其皇族的身份,是不能忽视的,王爷发话,是要谨慎对待的,何况李道宗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将领的赞同。

李靖瞄了一眼李道宗,然后说道:“还有什么意见吗?”

其实,他是很希望有人站出来反对李道宗的。

“我反对!”一个清脆的声音忽然说道,说话的人是候君集!

“上次段志玄连续追击了八百里而撤兵,结果怎么样呢?还没等到他到长安,伏允的军队又袭击了鄯州,这次虽然任城王重创了伏允的主力部队,但是我觉得吐谷浑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受损,相反,如果我们就此撤兵,伏允很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我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伏允,让他没有机会翻身!”

候君集说完,用拳头在桌子上狠狠地锤了一拳!

“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等到伏允缓过神来,我们将后悔晚矣!”候君集的目光转向李靖。

当李靖与候君集四目相对时,李靖顿时觉得这个人定会取代自己成为大唐的第一名将。

这一刻,李靖是欣慰的,因为他终于看到大唐新一代名将的诞生!

候君集,努力吧,你具备成为名将的实力。

我相信,你同样具备成为名将的意志力!

终于,李靖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将让他一生的戎马生涯完美谢幕!

“诸将听令!大军分为南北两路,李大亮、薛万钧、薛万彻、契苾何力与一路我自北进军。侯君集、任城王、高甑生、李道彦从南路南进军,两路大军在伏俟城会和,这一次誓灭伏允!”

千里奔袭

两路唐军齐头并进,事实上,境遇是很不同的!

先说北路的李靖。

四月二十三日,李靖在馒头山(今青海日月山)忽然发现伏允的的踪迹,没等伏允缓过神来,李靖就让部将薛孤儿发动突然袭击,结果伏允大败,这一战除了斩杀很多吐谷浑的王族之外,更重要的是夺取了大批物资,包括马匹、水、粮草等,这对于唐军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伏允虽然打仗很水,但逃跑的技术绝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馒头山一役后,迅速带着部队接着跑,问题的关键是,李靖是个擅长追击战的老手。

四月二十八日,伏允到达牛心堆(今青海湟中),正当伏允准备稍事休息的时候,李靖就追了上来,毫无悬念,伏允又是惨败!

为什么一碰到唐军,伏允肯定是战败呢?其实在我看来,不是吐谷浑军队的战斗力不行,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念,或许李靖的名头实在太响亮,以至于未战先怯,或许在骚扰唐朝边境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次唐朝居然动了真格。

自从和唐军交手后,伏允无一胜绩,其实他也在反思自己,到目前为止,始终是唐军再追,自己再跑,究竟跑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伏允忽然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他总是侥幸地认为唐军绝不会深入自己的腹地,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坚决的抵抗,可是随着战局的发展,他发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

所以,伏允决定,改变战术,由被动撤退,改为伏击战!

地点就选在赤水源(今青海恰卜恰河上游)!

事实上,这一次伏允距离成功只差一毫米的距离!

接连的胜利,让唐军士气大振,为了不给伏允喘息的机会,李靖命令薛万钧、薛万彻兄弟和契苾何力带领1万名骑兵为先锋部队,先大部队而行去追击伏允。

在薛氏兄弟先行没多久,李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于是他让校尉追上薛氏兄弟,告诫他们,一切要小心谨慎,万万不可轻敌。

同时,李靖决定,加快自己的行军速度。

多年的征战经验让李靖隐约感觉到,前方或许不会是一片坦途!

对于李靖的告诫,薛氏兄弟最初确实是记在心里的,丝毫不敢大意,但随着部队的前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薛氏兄弟开始放松下来,由放松到懈怠。

终于,这种懈怠让薛氏兄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轻敌冒进,一万名骑兵一步步地进入伏允的伏击圈。

在看到唐军的旗帜后,伏允迅速下令让弓箭手向唐军猛烈的射箭,一时间箭矢如雨,唐军伤亡惨重,这就是骑兵的劣势,虽然机动性强,但同样目标也过于明显。

唐军一时大乱,面对着纷纷倒下的士兵,薛氏兄弟瞬间不知所措,他们唯一能做的除了一边抵挡飞来的箭矢,一边高声告诉士兵不要惊慌。

在一通猛射过后,伏允手下的天柱王迅速带领两万步兵,向唐军发起猛烈的冲击,他转眼间,一万名骑兵还剩下不到三千人。

“快撤!快撤!薛万钧高声喊道!

就在他还没说完,一名吐谷浑士兵砍倒薛万钧的坐骑,薛万钧顿时跌落马下,刚刚落地的瞬间,一支长矛已经斜刺过来。

“铛”!薛万彻见势不妙,急忙用刀将长矛挡开护住哥哥。

转眼间,几十名吐谷浑士兵已经将兄弟二人团团围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契苾何力骑着马忽然从不远处杀过来,仗着坐骑快速的冲击力契苾何力将围住薛氏兄弟的吐谷浑士兵瞬间冲散,利用这个时机,将薛氏兄救出重围。

这一仗,唐军彻底惨败,一万名唐军骑兵损失殆尽,不过幸运的是,对于战败的薛氏兄弟,伏允并没有追击,或许先前的多次失败,让伏允心有余悸,所以这一次的胜利,伏允已经十分知足了。

他觉得,李靖应该有所收敛了!

问题是,李靖并不这么想!

当李靖看到满身血污的薛氏兄弟时,就知道先前的预感已经变成了现实,李靖并没有责怪兄弟两,也许本来救兵应该分兵出去,作为全军主帅,李靖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胜败乃兵家常识,一次失败并没有丢掉整个战争的主动权,但前提是意志不可动摇。

一代军神李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伏允这次小胜一场,必然会有所松懈,所以他当机立断,全力迅速追击!

前方目标:吐谷浑王城伏俟城!

至此李靖的这场追击战,实在有一些“疯狗精神”,不咬你个狼牙狗啃誓不罢休!

在李靖“疯狗精神”的震慑下,伏允一败再败,从积石山败到河源,再从河源败到且末,最终败到伏俟城下。

从积石山到伏俟城,李靖横扫吐谷浑境地数千里,如今总算“咬”到了伏允的门口。

伏允是很聪明的,在退到伏俟城下时,并没有进城,他知道自己是守不住这座城的,所以留下天柱王代替自己守城之外,独自带着数千名精兵,远走西部的突伦川。

李靖的北路军就此暂时完成任务,当然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疯狗精神”的。

不久的将来,伏允将彻底迎来他失败的命运!

不过我们暂且放下李靖的北路军,来说一说侯君集的南路军。

连闯三关

与李靖北路军不同的是,南路军遇到的除了人为的困难之外,还有自然灾害!

就在和李靖分兵之后不久,候君集和李道宗率领两万唐军进入了一片荒原,这片荒原没有名字,但是它有一个恐怖的数字,全长两千里。

候君集和李道宗带着这两万唐军在这片荒原中足足行进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迷路了,他们依靠太阳、月亮、北斗星和风向来辨别方向,而且西域的气候多变,荒原之中更是阴晴不定,在这片荒原中,两万唐军将士迎着炙热的骄阳,漫卷的风沙,寒风的侵袭,一步步的向前走着,虽然气候恶劣,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因为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是一场只能进不能退的行军!

因为他们是大唐的士兵,为了大唐的威名远播,决不退缩!

就这样,候君集和李道宗以及两万唐军将士一步步地走出了这片两千里的荒原,当他们走出荒原的时候,两万人齐声欢呼,他们知道自己不仅不仅战胜了自然灾害的侵袭,更战胜了自己内心的脆弱。

但是接下来候君集和李道宗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天降霜雪!

而更加严重的是,唐军士兵都是夏天的装束,候君集和李道宗虽然打仗一等一的再行,可是对于西域恶劣的天气,还是有些估计不足。

如何克服这恶劣的天气呢?

候君集下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

这个方法虽然不是很高明,但至少比行军慢了,所有的人挨冻要好,仗着这种以多运促进血液循环的方式,唐军又一次成功闯过了一关,但当他们到达破逻真谷(今青海大非川东)的时候,南路军遭遇了一路上最为难闯的一关。

破逻真谷这个地方,的确像它的名字一样,确实很破,居然破到连一滴水也没有,侯君集无奈之下,下令人吃冰,马吃雪,依靠老天爷实施的这些东西,勉强继续前行。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通过连闯三关,我们也确实见识到了候君集和李道宗的意志力,而作为南路军总指挥官的候君集无疑是唐军能够连创三关的功劳最高者,要知道在两种情况下,军心是十分容易涣散的。

一种是打了败仗,另一种就是遭遇极端的恶劣天气!

而这一次,唐军在候君集的总体指挥下,连闯三道难关,从中可以看出,侯军集是一个稳定军心的高手,稳定军心不一定非得是封赏许愿,有的时候感人的话语或许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虽然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侯君集是如何稳定军心的,但我认为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中,候君集一定对手下人说了很多感人肺腑、激励人心的话,从而让手下的将士,有信心从容不迫地笑对艰难的处境。

向前,就会看到希望,再向前,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连闯三道难关,南路军在候君集和李道宗的率领下,终于走出了两千里的荒原。

摆脱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前方依然困难重重!

五月一日,南路军到达乌海(今青海东给措纳湖),迎头与吐谷浑王族梁屈突率领的人马相遇。

王族算什么?

在两千里的荒原中,老天爷都不能奈我何?拍他!

这一仗毫无悬念,梁屈突基本算是败给,不仅打败,而且被生擒活捉,刚刚摆脱了恶劣环境的困扰,梁屈突就奉献上一份大礼,大大振奋了唐军的士气。

凭借着这股士气,唐军从乌海一路打到星宿川(今青海黄河源头附近),很可惜吐谷浑没有星宿老怪那样的高人帮忙,一败涂地,唐军又奋起直追,出柏海,经积石山,一路翻山越岭,所遇之敌尽皆溃逃。

最终,南路军在经过三千多里的一路拼杀后,在伏俟城东成功与李靖会和。

而候君集正是凭借着这次追击战的突出表现,而成功跻身唐初名将之列。

在不远的将来,候君集将接过李靖手中的旗帜,独自带领大唐的铁骑,在西域广阔的土地上吗,去实现他那军神之梦!

慕容顺的时来运转

在候君集即将到达大非川的时候,李靖已经开始准备对伏俟城展开进攻。

伏允已经开溜,把守卫王城的重任交给了最信任的人天柱王,天柱王对于守城还是兢兢业业的,但他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努力完成伏允交给的重任时,一双冰冷的眼睛,在背后注视着他,这个人就是伏允的长子慕容顺。

慕容顺虽然身为太子,却是个苦命之人,只因为他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的母亲是隋朝光化公主,也就是说慕容顺的有一半是汉族血统,当年隋文帝杨坚为了笼络吐谷浑人,将光化公主和亲给了当时吐谷浑的首领世伏,后来世伏被手下人杀死,他的弟弟伏允即位,伏允不仅继承了王位,顺便将哥哥的老婆一并接手,从此之后光化公主成了伏允的妻子。

在我们看来,似乎伏允的行为让人有些不齿,其实在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老爹死了,儿子娶后妈的事情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风俗,所以我们不必用汉族人的道德观念来衡量他们。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伏允派慕容顺到长安去朝贡,由于当时杨广正想出兵征讨吐谷浑,所以将慕容顺扣留,太子转瞬之间变成了人质。

不过随着对中原的逐渐了解,慕容顺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后竟不愿离去,甘愿留在隋朝为官,时间一直延续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长期呆在中原,使慕容顺增长了很多见识,但同时也让他也失去了一样东西——太子的地位。

由于长期不归,伏允渐渐地对这个宝贝儿子失去了信心,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须要有继承者,如果哪天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到时国家没有主人,那将会乱成一锅粥,所以无奈之下,伏允从其他儿子当中找出一个还算比较优秀的,立其为太子。

武德二年,李渊将慕容顺送回国内,回到国内的慕容顺忽然发现自己做了多年的“隋吐”友好使者后,太子地位竟然没了,于是开始心怀不满,但是不满也仅仅是在心里,面对强势的老爸,他还是不敢发作的。

或许是身上流淌着一半的汉族血液和对中原文化的崇拜,让慕容顺本能的有一种“亲汉”倾向,这次天柱王向伏允建议骚扰唐境,就遭到了慕容顺的强烈反对,但他的反对遭到了伏允的白眼,没办法,先前多年不归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伏允的心中,所以对于慕容顺的反对伏允并没有理会。

随着唐军的大兵压境,伏允一败再败,慕容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很想利用自己曾经的身份优势,为父亲做点什么,但随着伏允不顾自己匆匆西逃,一切都变成幻影,看着其他的儿子可以追随伏允而去,慕容顺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同样都是儿子,为什么地位差距就这么大呢?

更可恶的是,守城的重任完全可以交给我,为什么要交给那个该死的天柱王?

要知道我才是你应该信任的人,如果不是那个天柱王的忽悠,无论如何也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不!我一定要挽回颓势,我一定要让吐谷浑在我的手中重新振作!

要想实现这个愿望,首先的一步必须要与唐军实现和解,在慕容顺看来这个愿望不难实现,但前提是自己必须要掌权,可是现在老爹将大权完全交给了那个大忽悠天柱王,要想掌权就必须除掉天柱王这个绊脚石。

对!除掉他!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

也就是在慕容顺下定决心的同时,李靖已经开始准备攻城,此时的伏俟城已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除掉天柱王就在此时!

在前边我说过,处于两种形式下,是最容易军心涣散的,一种是打了败仗,另一种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很明显,这次伏允的惨败,让伏俟城中的所有人感觉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座城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唐军如果攻陷城池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最害怕的人并不是城中的老百姓,而是那些王族,在他们看来,自己本来应该过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唐军的到来而完全打破,于是所有的人都将怨恨、指责、谩骂指向了大忽悠天柱王。

就是他!破坏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就是他!打破了我们应有的宁静!

杀了他!杀了他!

可汗不还是有个儿子慕容顺吗?他本来就是太子啊!

好了!慕容顺你终于时来运转了!

终于,在慕容顺的精心联合下,在诸多王族的不断支持下,那个大忽悠天柱王在一片谩骂声中,被慕容顺送上了西天。

到佛祖那里去忽悠吧!祝你成功!

一刀挥落,伏俟城就此免于战火。

功成身退

杀掉天柱王后,慕容顺自立为可汗,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城投降。

慕容顺顺利登上了王位,他这边可谓是敲锣打鼓,一片热闹,而他的老爹此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此时的伏允身处于突伦川碛(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忍受着李靖派出的薛万钧、薛万彻、契苾何力等人的连续击打,可惜,伏允同志的抗击打能力实在太差,一路败逃至突伦川碛深处,在这里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不可否认,伏允身虽然处于环境恶劣的大漠深处,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会回到那座属于自己的王城,所以他始终坚持,始终不曾放弃。

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信心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功的,还是实力。

事实证明,在屡战屡败的事实面前,在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伏允没有候君集那样稳定军心的手腕,所以,信心也就变成了空谈。

伏允最终被那些不满现状的军官砍下了头颅,带着无限的希望,以及复国的光荣梦想去西天和天柱王相会。

而他那颗高傲的头颅已经变成手下人向唐军邀功请赏的筹码!

伏允用他不断骚扰唐境的实际行动,深切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十八日,李靖正式上表朝廷,历时四月有余,吐谷浑已经被大唐帝国彻底征服。

五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特准慕容顺恢复建国,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李世民担心慕容顺不能震住那些王族,命凉州都督李大亮率精兵数千为其声援。

事实证明,李世民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不久传来消息,慕容顺得罪王族被杀。其子燕王诺曷钵继位。

当然,慕容顺被杀是后话,这只能怪他不争气,而李靖平定吐谷浑后,李世民特准其复国确是事实。

李世民同样也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敬我者,虽远必亲,犯我者,虽远必诛!

就在李靖平定吐谷浑的一百五十多年后,大诗人柳宗元为了纪念大唐开国和贞观时代这段光荣岁月,而写了著名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其中有一篇就是写李靖平定吐谷浑的,全名为《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吐谷浑西海上为吐谷浑第十》: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

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

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

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系虏来王都,犒乐穷休嘉。

登高望还师,竟野如春华。行者靡不归,亲戚讙要遮。

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

虽然,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昔日的雄风早已不在,但诗人写下诗句的时候,依然是充满激情的。

毕竟我们曾经拥有过,毕竟那是一段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李靖以区区四万唐军,横扫吐谷浑东西两端,使大唐的威名光耀四方,带着无限的荣耀,挟着显赫的战功,李靖凯旋回到长安。

可是刚刚回到长安,部将高甄生就诬告李靖谋反,高甄生这样做是因为在刚出征吐谷浑时延误了会和的时间,结果被李靖责罚,所以怀恨在心的高甄生在回到长安后,想出了诬告的办法来报复李靖。

高甄生自认为这一次李靖将必死无疑,很显然他低估了李世民的智商,当年李世民给太子李建成设局的时候,高甄生还只是个小护卫。

最终,在李世民的精心调查下,李靖谋反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高甄生被判流放,李世民用实际行动还给了李靖一个清白。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李靖独自悄悄地回到家中,关上了自家的大门,从此闭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就连自己的亲戚也很少能见到他。

看透了官场的险恶,是时候该退出了。

纵观李靖一生,陆战、水战、草原战、沙漠战、高山战,纵横捭阖,无一败绩,南平江南,东征江淮,北讨突厥,西击吐谷浑,凡是李靖到过的地方,无一不臣服,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那出神入化的用兵之术。

李靖一生的显赫战功固然使他称为中国历史,尤其是军事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在我看来,让他光耀千古的,除了他的战功之外,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堪比《孙子兵法》的兵学著作。

这部著作的名字叫《卫公兵法》。

在这部著作中,李靖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用兵之道,并且结合前代诸多兵法的要点,将其归纳出理论,以供后人参考。

《卫公兵法》不仅保存了李靖的部分军事思想,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军事资料,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高度重视,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指挥千军万马的我们称之为将;为将者鲜有败绩的我们称之为名将;名将能够将自己的用兵之道传诸于后世的,我们称之为军神。

而李靖就是名副其实的军神!

落寞的太上皇

大唐帝国在李世民的手中,变得无比强大,长安已经成为了一座万众瞩目的城市,经历了隋末的动荡之后,中原大地终于重新焕发出生机。

李世民是最兴奋的,因为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当然除了他之外,身为太上皇的李渊无疑也是很欣慰的。

因为他是这个帝国的开创者!

不过此时的李渊已经是重病缠身,再也不是当年晋阳起兵,打进长安意气风发的唐国公了。

在李靖拿下伏俟城不久后,躺在病床上的李渊得到了消息,他满脸皱纹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之所以说是久违,是因为自从当了太上皇后,李渊的心里一直充满烦恼。

皇帝的老爸难道也有烦恼?

没错!

这种烦恼,完全是起源于李渊的一种矛盾心理。

自从退位后,李渊就搬出了太极宫,离开了那座代表最高权力的宫殿,搬到了弘义宫居住,李世民为了让李渊安享晚年,将弘义宫改名叫太安宫。

搬到太安宫的第一天晚上,李渊一夜没有合眼,地位的转变,形势的突变,让李渊有些始料不及,同时瞬间的孤寂,让身为太上皇的他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

不远处的太极殿,依然可以听到朝臣庆贺李世民登基的歌舞声,只是那一段段动听的旋律在李渊听起来,不免有些凄凉。

他想重整旗鼓,努力改变一切。

但又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呢?如果李渊真能改变这一切的话,他也就不会从那个皇帝宝座上被李世民请下来了。更何况他的年龄已经使他禁不住一丝风浪的拍打了。

还是面对现实吧!现在的处境至少比当年隋文帝杨坚要好很多啊!

此后的日子里,李渊基本上不再过问朝政,只是用看书、赏花、下棋来消磨时间,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玄武门事变的心结终究是无法解开的,他不甘心看着李世民改变了自己先前设计好的一切,可是却又无力改变。

正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态,让李渊的内心始终充满烦恼。

贞观三年,老臣裴寂的病故,让李渊的心灵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为此,一连很多天,李渊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要知道在诸多大臣中,裴寂是李渊最为信任的人,两个人甚至已经超越了君臣之礼,成为了一对惺惺相惜的挚友,李渊不会忘记两个人在一起喝大酒装孙子的那段岁月,也不会忘记晋阳起兵时,裴寂捐出的铠甲和马匹让他顷刻间有了踏实的感觉,更加不能忘记为了自己成功登上帝位,裴寂甘愿带领群臣做铺路石。

可是现在,斯人已去,独留自己空悲切,李渊泪流满面,禁不住发出了:“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的悲鸣,只是这一切都已经不可能实现。

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李世民设宴庆功,身为太上皇的李渊也出席了这次盛宴,这是李渊逝世前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突厥问题的解决,让李渊激动的泪流满面,要知道为了大唐帝国的建立,李渊曾经没少向突厥人妥协。

这次宴会,是李渊退位四年多来说话最多,笑容最多的时候,激动之余,他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时而婉转,时而激昂,那感人的旋律、美好的回忆,已经和李渊自己完全融合在一起,当时就连李世民也高兴的跳起舞来,文武百官一醉方休,直到深夜李渊才返回太安宫。

李渊最后的一次公开亮相是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这一年,李世民已经被尊为“天可汗”,为了显示大唐帝国的国威,李世民特意在城西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而作为太上皇的李渊当然要到场。

这次阅兵仪式,让李渊想起了当年晋阳起兵时的誓师大会,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六十九岁高龄的老人,大声慰劳将士们,频频向将士们挥手致意,只是此时他的手已经开始有些颤抖。

或许是这次阅兵兴奋过度,或许是长时间的矗立在外,这一年的秋天,李渊染上了风疾,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渊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

这次在病床上听说唐军在西部的大胜,李渊笑了,他的笑容很像孩童,单纯,没有一丝杂念,在他看来,这个国家只要能够繁荣昌盛、四方来贺,自己也可以瞑目了,而先前的不甘心,随着他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一切都已释然。

只是,在他的心中,似乎还有些遗憾,今天的盛世局面本应该有更多的人看到,李建成、李元吉、裴寂、李智云、李玄霸、平阳公主,以及自己的妻子窦氏夫人,甚至还有刘文静;想到这里,李渊的眼角淌下了一丝泪水。

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彻底的了无牵挂!

“园陵制度,务从俭约!”

这是李渊留给世人最后的八个字!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六日,李渊逝世于垂拱殿,年七十一,十月埋葬献陵,庙号高祖!

李渊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我想他的灵魂是不会安宁的,因为李世民篡改了历史。

李世民是通过杀兄逼父取得皇位的,为了极力证明自己才是合法的皇位继位者,他让大臣们篡改史书,为自己辩护,百般诋毁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竭力抹杀李渊建立大唐帝国的丰功伟绩。

《资治通鉴》上评论李渊时说:“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就是这句话,千百年来,成为很多人对大唐开国那段历史的定论,而且后世的小说家、戏剧家门也按照这个路子来塑造李渊的形象,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李渊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个胸无大志、沉湎酒色的庸才。

但是,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对歪曲的史实和诸多历史细节加以辨析后,李渊的真实形象也随之而出:

胸有大志,韬光养晦,抓住时机,晋阳起兵,当机立断,进军长安,适时称帝,统一全国。

为贞观盛世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李渊也有很多缺点:赏罚不当,赦杀不当,性格犹疑,最终造成诸子自相残杀的局面。

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不能否认的是,李渊是大唐帝国的创建者,历史已经给予他公正客观的评价。

历史是强大的,更是公正的,它不允许任何人去亵渎。

所有的人都不例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90.html

上一篇:群智生辉
下一篇:玄奘之路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