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诛灭太平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37:47 0

分歧

景云元年(710年)十一月二日,李旦带领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和所有朝臣,为李显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定陵,庙号“中宗”。李显虽然没得善终,但死后终究还有一棺存尸之地,而且享受后世的祭祀,结局总算不错。

但死于唐隆政变的韦太后和安乐公主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仅没有存尸之地,而且在此之前已经被剥夺名号,并追废韦太后为韦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

而最惨的就是武三思和儿子武崇训,不仅被剥夺爵位谥号,而且破棺暴尸,并被夷平坟墓。

在对待这些企图篡夺李唐江山正的逆党问题上,当时朝廷上到皇帝下到朝臣,全都是观点一致,而且也都认为重新需要一批贤能之士执掌朝政,在这些人中,姚元崇和宋璟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姚元崇就是后来开元年间大名鼎鼎的宰相姚崇,为了避李隆基开元的年号,所以将名字中的“元”字去掉,改名为姚崇,早在武瞾在位时,姚元崇便是宰相班子的成员,但曾经参与拥立李显复位而受排斥。直到这次李旦做出要让才能之士执掌朝政的决定后,姚元崇才重新获得重用。

而宋璟我们前边提到过,曾经对抗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李显在位时也的罪过当时权倾朝野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随着李旦的重新登基,宋璟重新被起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也是宋璟首次进入宰相班子。

当然,目前两个人虽然被重用,但对于他们来讲,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因为命运要让他们经受千锤百炼,而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人,才会具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

事实证明:两个人的价值将在不远即将到来的开元时期得到终极的体现。

随着姚元崇和宋璟等一批贤能之士重回朝堂之后,在他们的精心辅佐下,经历了很长时间动荡的大唐王朝,终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但此时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根源则来自又一个人那不可遏制的权势欲。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

在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出招,可谓是同舟共济。但李旦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这件事,史料上没有太平公主参与其中的记载,也就是说太平公主根本没有表态,甚至是没有参与意见。

从后来太平公主失败的结局来看,没有参与立太子这件事,是她一生最大的失误,因为当时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倾朝野,不仅实封五千户,而且每次朝廷议事,李旦对于她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甚至有时朝廷议事没来时,在朝议过后,宰相们都要亲自到她的府上,去请示。如果她参与立太子事宜,相信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会存在很大的变数。

当然历史本身是不能假设的,或许太平公主当时也认为李隆基是最合适的人选,或许是因为她从内心根本就没有重视这个侄子,总之一句话,李隆基当了太子后,太平公主以李旦为依托,依旧妄图独揽朝政。

而事实上,她确实做到了。

甚至在她的心中也有一个女皇之梦,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她感觉到李旦由于性格的原因,对于做皇帝这件事有些勉为其难,触目惊心的历次宫廷政变使得李旦变得更加怯懦,加上唐隆政变李旦完全是置身事外,这个皇位都是儿子和妹妹扶上来的,所以李旦养成了一种凡事倚赖别人的心里。

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心里看的十分清楚,所以他认为只要李旦坐稳皇位,他就可以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像当年母武瞾那样控制朝廷。

但是现在朝廷中一股新兴的势力,渐渐成为了太平公主的绊脚石,这股势力就是以李隆基为首的太子集团。

有人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姑侄斗争,是因为太平公主想做女皇,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但导致两个人最终决裂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因为女皇之梦只是太平公主内心深处的想法,能否实现当时连她自己也不可能打包票,她只能向着女皇的方向去努力。

在我看来,导致姑侄二人产生不可调和矛盾的导火索,是景云年间的朝廷施政方针问题。准确的说是究竟该恢复贞观之风,还是继续奉行韦皇后政策的路线问题。

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争议,当然是应该恢复太宗时期的贞观之风。但经历了中宗李显在位的五年时间,有很多政策和制度已经形成了定律,甚至已经涉及到诸多人的利益,如果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而完全推倒重来,势必会引起混乱。

在所有的问题中,是否依然沿用斜封官旧制成了争议的焦点。

所谓斜封官是指李显在位时期,在韦皇后的操作下,社会上不论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水平的人,只要向内朝后妃势力成员送上30万钱,就能绕开吏部的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

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所以被任命的官员人们称为“斜封官”。当时的“斜封官”都是不通过中书省、门下省而由皇帝直接任命,两省长官都不敢过问,只是将任命文件向有关部门传达而已。

斜封官制度一经实施,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保证做官之人的品行和素质,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地方的首脑,直接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遇到素质高的官员到还不错,要是遇到那些混蛋二杆子官员,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

李旦即位后,太子李隆基和姚元崇、宋璟等人敏锐的意识到斜封官带来的危害,所以上疏李旦要求罢免李显在位时所封的斜封官,并废除斜封官制度。经过一番整治,一直到景云元年年底,朝廷共计罢免斜封官将近2000余名,可谓是大手笔。

而当时太平公主对以李隆基为首的太子集团进行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然持反对意见,她认为斜封官制度虽然有危害,但既然已经形成惯例,即使要罢免和废除也应该采取循渐进的方式,何况这些斜封官中还有不少贤能之士,如果全部否定,显然有失公平。

不可否认,太平公主反对立即废除斜封官制度,固然有自己内心权势欲在作祟,因为斜封官对于她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任人唯亲,这当然与李隆基任人唯贤的理念相左。

但如果抛开太平公主的私心来看,她反对立即废除斜封官制度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事实上,在太平公主提出反对的意见后,景云二年(711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崔莅和太子中允薛昭就这个问题也上疏李旦,他们的意见和太平公主相同,李旦最终下令斜封官可以量才取用。

从对待斜封官的问题上,我们明显看出当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经历了诛灭韦后那段同舟共济的岁月后,双方开始出现了裂痕。

但如果仅仅局限在施政理念不同的范围内,姑侄二人不一定会最终兵戎相见,但最终导致兵戎相见结果的,是因为太平公主将政见不同逐渐升级为人身攻击,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政治斗争。

一切都是出自她那不可遏制的权势欲。

出招

总结武瞾晚年到李旦二次即位这几年的历史,可以说完全就是四个派别的斗争史,先是以张柬之为首的政变功臣派扳倒了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面首宠臣派,接着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和以韦皇后为首的内朝后妃势力,在李显的暗中支持下,又扳倒了政变功臣派。

最后以李隆基为首的李唐宗室,又拍了内朝后妃势力的黑砖,随着内朝后妃势力的垮台,四大派别中最终还是李唐宗室笑到了最后。

但正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李唐宗室独领江湖风骚的时候,他们内部也并不安定,随着景云元年对待斜封官问题上的政见不同,太平公主明显感觉到李隆基正在逐渐成为她的绊脚石,为此她也对自己没有干预立太子事宜而后悔不已。

所以在她的心中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运作,促使哥哥李旦废掉李隆基,而立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太子。

综合考虑眼下朝廷的局势和李隆基的实力,太平公主决定从散布舆论开始,而事实上她的这种做法,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回报。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太平公主通过死党散布“太子不是长子,不当立”的言论,这个言论当时对李隆基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太平公主充分掌握了“礼法”这件利器,从而蛊惑人心,言论一经散布,立刻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猜测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子,是不是暗中胁迫性格软弱的李旦而当上的。

针对这个蛊惑人心的言论,李旦为此还特意下诏辟谣,据《唐大诏令集》记载,景云元年十月,李旦亲自起草了一份内容很长的诏书,大意是赞美李隆基具有拥立自己的功劳,肯定了李隆基在非常时期具有特殊的功勋,他的太子之位,不能用常礼来衡量(所谓非常之事,不可以常礼议之)。

从李旦当时的反应来看,显然他并没有为太平公主散布的言论所动,而且态度明显倾向李隆基,可是李旦并没有追究太平公主散布言论蛊惑人心的责任,从这一点来看,李旦变相的事实上在纵容太平公主。

在自己所散布的言论没有达到目的之后,不久后太平公主再次出招,这一次她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乘坐辇车在光范门内,宴请宰相班子成员,当时宰相班子共有七人,分别是姚元崇、宋璟、张说、郭元振、魏知古、陆象先和刘幽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七个人是清一色的李隆基太子党成员。

而太平公主宴请他们,则是向他们亮明自己的底牌,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争取。

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太平公主说道:

“自从皇帝陛下登基后,当今朝庭面貌已经是焕然一新,这都有赖于诸位宰相大人辛勤劳苦啊!”

太平公主说完后,宰相班子的所有成员没有回应,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天的这顿饭,颇有些鸿门宴的味道。

在看到没有人答话后,太平公主颇有些尴尬,于是举起酒杯打圆场的说道:“来!诸位大人,我们一饮而尽。”言罢,太平公主率先喝尽杯中酒。

所有人全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每个人都觉得氛围不太对劲儿。

太平公主放下酒杯后,接着开口说道:“虽然朝廷如今面貌一新,但身为宰辅之臣,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保持下去,不是吗?”此刻她开始展露出威严。

“公主说的及是,臣等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象先跟着说道。

“陆大人这句话说的好,但想要做大可不是那么容易,你们想鞠躬尽瘁,未必有人能够给你们这样的机会。”太平公主的脸上泛起轻蔑的微笑。

七个宰相开始意识到太平公主接下来的话才是她今天最想说的话。

“我的话诸位明白吗?”

“臣等愚钝,还请公主释下!”郭元振说道。

“呵呵!现在有皇帝陛下在,你们肯定能做到,但未来太子即位后,你们未必能够愿意做到。”

“太子殿下仁孝聪慧,又功勋卓著,未来我们愿意为他做到。”刘幽求说道。

“未必!太子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更何况他并非长子,按说应该是成器做太子,隆基实在没有资格,你们身为宰辅之臣应该多劝劝陛下考虑更换太子的人选。”

到现在为止,七位宰相全都明白了太平公主的的用意,那就是拉拢他们,一同劝李旦废掉太子。

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么是李隆基的患难战友,例如刘幽求。要么是李隆基当了太子后,由他向李旦推荐任命的,例如姚元崇、宋璟和张说。

所以,太平公主的拉拢不可能成功。

“公主所言差异,太子有功于天下,乃是宗庙社稷的真主,公主怎么突然有废掉太子的想法呢?”张说起身开始回击。

“请恕臣直言,公主应该不会忘记韦后当权时,您可是受排挤的啊?是太子殿下诛灭韦后乱党,才使您重新立身于朝堂之上啊!”姚元崇继续加力的说道。

“公主有废太子的想法,还是请您亲自和陛下去说,臣等愚钝,不知该如何开口,更不想做奸佞的小人。”

说最后这句话的是宋璟。

“你们……”,此时太平公主面对七位宰相的轮番轰炸,顿时有些愤怒,正待要发作之际,她忽然意识到吵嘴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她按耐住自己的性子,然后继续堆满了笑脸说道:

“今天本公主喝多了,全当是酒后妄语!”

……

酒席在太平公主那愤懑的情绪中不欢而散,拉拢七位宰相的失败,让太平公主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太子李隆基的根基之深,她明白现在自己要做的是尽快平复自己的情绪,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向李隆基施以重拳。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太平公主选择了沉默!

而七位宰相面对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他们也意识到如此下去,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会充满很多变数,因为李旦对太平公主可谓是言听计从,为了李隆基的前途,也是为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击太平公主!

策略

事实上当太平公主不断散布废太子的言论,以及拉拢宰相们失败的时候,李隆基的日子并不好过,史料上没有记载在太平公主不断向他出招时,李隆基有什么应对之策,不过后来晚唐名相李德裕曾经写过一篇《次柳氏旧闻》,其中详细记载了李隆基当时的窘境。

这篇文章记载道,当时李隆基身在东宫,被太平公主甚为忌惮。在东宫周围遍布了太平公主的党羽,暗中侦察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当时恰逢李隆基的杨妃(不是杨贵妃)身怀有孕,李隆基秘密和跟张说说太平公主不希望自己多子嗣,今后一旦有祸患会殃及这个妃子,所以让张说从宫外悄悄搞来了堕胎药,准备打掉杨妃所怀的孩子。

但是李隆基在熬药时,忽然感觉自己昏昏沉沉,好像有神仙在阻止自己,李隆基将这种感觉告诉了张说,张说劝李隆基说死生由命,不要考虑太多,希望放弃打掉孩子的想法,最终李隆基听从了张说的劝告,从而保住了杨妃腹中的胎儿。

顺便说一句,这个经张说劝告保存下来的胎儿,就是后来唐朝第八代皇帝唐肃宗李亨!

从李德裕的记载来看,虽然李隆基熬药时的感觉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李隆基当时确实陷入了绝境,不然谁也不会忍痛打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而正是因为李隆基当时的这种处境,促使了宰相们决定出招来对抗太平公主,挽救深陷不利境地的李隆基。

景龙二年(711年)正月,在太平公主拉拢宰相们失败的七天后,宋璟、姚元崇联合上疏李旦,提出了如下建议:

1、将宋王李成器、邠王李守礼调出京城,任命为地方刺史。

2、免去李隆范和李隆业的左、右羽林将军职务,分别改任太子左、右率,以侍奉太子。

3、将太平公主夫妇迁往东都安置。

4、让太子李隆基监国。

仔细分析宋璟和姚元崇的上疏,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提出的这四点建议,其中具有很深的玄机,可以说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高超政治策略。

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长子,李守礼是章怀太子李贤的长子,如果从礼法角度而言,两个人确实比李隆基更有资格做太子,而事实上太平公主也曾暗中鼓动李成器争夺太子之位,但被李承器断然拒绝。虽然他们二人并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但由于身份过于特殊,所以容易被太平公主一党所利用,成为不安定因素,所以宋、姚的意图很明显,将他们调往地方任职,是想掐断太平公主制造事端的诱因。

再看李隆范和李隆业,两个人掌管着皇家禁军,但皇家禁军并不是东宫太子的私人卫队,而将他们改任为太子左、右卫率,事实上就变成了东宫太子的私人卫队长官,固然李隆范和李隆业与李隆基兄弟三人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如果让他们入驻东宫无疑会更增加一层保险。

而建议将太平公主夫妇迁往东宫,则是为了避免与李隆基发生正面冲突。让太子李隆基监国,则是变相的确立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君臣地位,如果今后太平公主再散布废太子的言论,等于是犯上作乱。

综合宋、姚的四点建议,采用的全是政治策略,而没有丝毫的越轨行为。

在奏疏递上去之后,李旦确实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可是就在宋、姚等宰相们刚刚长舒胸中一口气的时候,太平公主便打上门来!

在太平公主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彻底愤怒了!

前三条建议她都能接受,甚至让她去东都她也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让李隆基监国,她是坚决不答应。

宋璟、姚元崇你们两个无赖,破坏我们姑侄情谊,应当严惩不贷!

为此,太平公主一边上疏李旦请求收回诏令,而且特意找到李隆基当面质问,并且利用其长辈身份,对李隆基进行严厉的训斥,搞得李隆基很是难堪!

为了息事宁人,李旦便让李成器和李守礼依然留在京城,而且太平公主暂时先去蒲州避风,并罢免了姚元崇和宋璟的宰相职务,外贬为地方刺史。

表面看来这件事随着李旦和李隆基的妥协而暂时告一段落,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一方的妥协只会纵容另一方的嚣张。

三个月后,性格软弱的李旦因为思念亲妹妹,所以让太平公主又回到了长安。

所以斗争依然继续!

太平公主通过先前散布废太子的言论以及拉拢宰相的失败,切身感受到如果想扳倒李隆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唐隆政变使李隆基聚积了丰厚的势力,针对这种现状,太平公主决定改变策略,由先前的猛冲猛打策略改为持久战策略。

为了更好的贯彻持久战的方针,太平公主还是决定先从宰相班子开始,只不过这一次由原先的拉拢,变成了逐渐整合。

宋璟和姚元崇由于外贬,目前宰相班子空缺了两人,太平公主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于是上疏李旦请求让左御史大夫窦怀贞、户部尚书岑羲、蒲州刺史萧至忠进入宰相班子。

这三个人全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之所以要增补三人,是因为太平公主考虑到宰相班子的其他五人都是李隆基的太子党,自己虽然不能迅速使宰相班子的成员达到对抗太子党的人数,但至少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缩短差距。

而且,在她看来,未来她还有的是时间!

李隆基!先前的猛冲猛打是因为我低估了你,从现在开始,我要让你在我的温火煎煮之下,一点点的陷入孤立!

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在她重新修订自己的计划,并刚刚付诸行动时,李旦的一个决定犹如晴天霹雳的般的让太平公主瞬间感觉跌入了谷底。

景云三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旦下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

传位

很长时间以来,李旦备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矛盾的困扰,他并不具备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同样也不具备母亲武瞾的权术手段,所以当年武瞾为立嗣问题绞尽脑汁时,他就竭力推荐自己的哥哥李显,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没有做皇帝的能力。

虽然唐隆政变之后,自己被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人重新扶上帝位,但李旦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利用自己特殊身份的优势,出面稳定下政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觉得朝堂之上有些左右为难,太平公主的肆意妄为让他很是苦恼,而太子李隆基的处境更是让他坐立不安。

最关键的是他那柔弱的性格,是无法下定决心在两个他最亲近的人中做出取舍。

从景云元年一直到景云三年,李但都是在一种焦虑、担心、彷徨之中度过的,如果说景云元年自己刚刚即位时,在李隆基、姚元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朝廷风气焕然一新的话,那么现在随着太平公主将自己的死党拉进了宰相班子,现在的朝廷又逐渐走回了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任人唯亲的老路,这在李旦看来实在感觉有些羞愧。

矛盾与痛苦中的李旦不断探寻着出路,性格的原因使他无法拒绝太平公主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李旦纵容太平公主的根源,有着很深的亲情因素。但他同时也明白太子李隆基足智多谋,而且已经形成了维护自己的班底,在李旦看来,凭借李隆基的才能和他身边的智囊团的努力,这个帝国未来在他的手中定重现高祖、太宗的光辉业绩。

可是眼下,虽然李隆基已经监国,但由于太平公主的存在,使李隆基陷入了一种颇受掣肘的境地,李旦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会存在诸多变数,因为他没有十足的把握和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那充满未知的变数,而且他的性格也使他不愿意去面对。

所以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李旦决定将皇位传给李隆基。

当然李旦做出传位的决定固然是出于对朝廷当前局势的考虑,但促使他最终做出决定的诱因,史料上记载是源于太平公主的自作聪明。

据《资治通鉴》记载,景云三年(712年)七月,太平公主让一位术士对李旦说近来彗星频现,而彗星象征着除旧布新,而且象征太子的星在天空中频现,这意味着太子很快就会做皇帝。

史料上记载太平公主之所以让术士这样说,是因为她想利用这条讯息,来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父子关系,从而让李旦怀疑李隆基有一新,最终达到她废太子的目的,可是太平公主实在没有想到,她的自作聪明反而弄巧成拙,结果李旦真的决定传位给李隆基。

《资治通鉴》上的这个记载在我看来并不靠谱,如果说李旦下定决心传位给李隆基是因为术士的报告,这个到还可信,但说背后有太平公主的指使,则有些让人怀疑。

要知道太平公主也算是一流的政治家,李隆基监国她都坚决持反对意见,甚至打到东宫之中,何况是李隆基当皇帝,在这个敏感的话题上,太平公主是不可能铤而走险,采用赌博的方式去换取李旦对李隆基的怀疑。

因为她太了解自己的哥哥了,即使怀疑他也没有能力去追究!

所以李旦决定传位给李隆基是出于他的无奈,而且更像是一种逃避,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妥协。

事实上,当李隆基听到父亲要传位给自己的消息时,他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任何准备,另一方面直觉告诉他,在政治利益面前,尤其是在只有一个人享有的皇权面前,即使是父子,也不可能坦诚相待。

所以,李隆基不敢有丝毫的疏忽,而是怀着忐忑的心情,马上入宫觐见,在见到李旦后,即使父子又是君臣的两个人开始了一番对话,这也是李隆基即位前以太子身份和李旦的最后一次对话。

李隆基的目的只有一个,敏感时期避祸为上!

“儿臣因尺寸之功,被破格立为皇嗣,儿臣现在即使做太子还唯恐无法胜任,父皇又突然要将地位传给儿臣,儿臣实在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李隆基率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单刀直入,因为他知道在父皇面前没有必要遮掩。

坦白的讲,此时李旦的想法确实很单纯,他缓缓的走到李隆基身旁,抚摸着他的额头说道:

“大唐的社稷之所以到今天为止依然稳如泰山,我之所以能够再次登基,全是有赖于你的功劳,现在有术士对我说星象显示出你要做皇帝,那我就顺应天意传位于你,希望你不要多虑啊!”

“不!父皇!您为什么要相信那些术士的话呢?儿臣坚决不答应!我……”李隆基抬头说道,不过没等他说完,李旦打断了他。

“朕知道你是个孝子,何必非要等到你在我的灵柩前即位呢?”李旦微笑着说道。

“朕累了啊……,朕累了啊……”,李旦口中喃喃自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

此时,李隆基已然明白李旦是真心传位于自己,所以他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般的,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眼前的这一幕是他实在没有想到的,在他的意识中,不会有人主动的放弃属于自己的权力,更何况是皇权,可是眼下李旦温情般的话语,让李隆基备受感动。

于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三日,在皇城巍峨的太极殿前,李旦举行了隆重的传位仪式,随着殿前太监宣读完李旦传位的诏书,李隆基就此龙袍加身,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七任皇帝。

为了表达对李旦的感激之情,李隆基尊李旦为太上皇,而且三品以上官的任命和罢免还是由李旦决定,其他的事情全都交给李隆基处理。

此时的李隆基可谓是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他在所有朝臣的簇拥下坐上了那个宝座,当他接受文武百官的膜拜时,胸中不仅感慨万千。

而此时参加传位仪式的太平公主胸中有着说不出的苦涩!

在文武百官膜拜李隆基时,她始终用冰冷的眼神注视着李隆基,当时没有人注意到她的表情,随着她那不可遏止的权势欲的泛滥,太平公主的心中升腾起了一股杀机!

狠招

当太平公主暗中窥视着一切时,做了皇帝的李隆基并没有注意到太平公主的变化,依旧做着他该做的事情,但三品官员的任免权依然在太上皇李旦手中,李隆基即位后,为了使宰相班子更加优化,李旦将刘幽求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为尚书左仆射,并将崔湜任命为检校中书令。

而崔湜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现在宰相班子共有八人,分别是魏知古、岑羲、崔湜、张说、陆象先、刘幽求、郭元振和窦怀贞。表面看上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实力是平分秋色,显然李旦的这个安排明显带有搞平衡的色彩,他知道已经将李隆基扶上了皇位,和太平公主之间已经确立了君臣的名分,所以对待这个和自己很多年荣辱与共的唯一亲妹妹就不要再那么苛刻。

但是李旦的平衡策略显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时,谁也不会主动退缩,相反却激起了各自的斗志。

事实上,当太平公主的心中升腾起杀机时,最先祭出狠招的反而不是她,而是李隆基的太子党。

起因是刘幽求的不满!

当李旦任命刘幽求为尚书右仆射之时,他的内心十分不满,因为刘幽求的志向是尚书左仆射的官职并并兼领中书令,现在不仅自己的愿望落空,而且自己心仪的两个官职分别由太平公主的死党崔湜和窦怀贞担任,这让刘幽求很是不爽。

当年唐隆政变的时候,老子可是提着脑袋走过来的,那个时候你们在哪里?

于是心中不平的刘幽求将矛头指向了太平公主,他决定利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煽动李隆基用武力的方式除掉太平公主。

刘幽求先是和右羽林将军张暐密谋,然后让张暐密谋求见李隆基,告诉李隆基现在太平公主的势力已经达到可与皇上相抗衡的局面,而且始终在暗中不断的活动,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恐将不利,所以应该采取措施及早下手。

对于刘幽求和张暐的谋划,坦白地讲,李隆基很是赞同,因为从眼下的朝廷局势来看,解决自己和姑姑太平公主矛盾的最终方法,只有武力。

但此刻刚刚即位的他,还不能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他必须要考虑诸多人的感受,在这些人中他最在乎的就是太上皇李旦的感受。

“朕知道你是个孝子……”,即位前和父皇那番对话的场景,始终刻在李隆基的那还之中。

李旦在有生之年传位给自己,就是为了化解自己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如果自己在刚刚即位,便用武力解决太平公主,那么太上皇李旦回事什么感受呢?

所以对于刘幽求和张暐的建议,李隆基虽然能理解,但他眼下他并不能同意,所以他要求刘幽求和张暐严格保守秘密。

现在他所能做出的选择只有等待!

但刘幽求同时却将这个密谋告诉了时任侍御史的邓光宾!

李隆基坐不住了。

虽然邓光宾当时并不是太平公主阵营的人,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李旦和太平公主知道了此事,那么自己这一派的所有人将会陷入及其被动的境地,密谋之人不仅人头落地,而且自己还会受到牵连,而那样等于反而为太平公主扫清了障碍。

所以李隆基决定主动出击,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上疏李旦将刘幽求和张暐的密谋全部说了出来。

这绝不是出卖,而是变相的保存实力!

最终在李隆基的力保下,刘幽求和张暐被免去死罪,流放到了两广地区,在李隆基看来,虽然他们远离了朝廷,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回来。

刘幽求的不慎泄密,让李隆基不得不暂时忍痛割爱,同时他这一派的实力也暂时受损,但李隆基并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策略,而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事情就此过去,但刘幽求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太平公主的足够重视,而这一事件的出现,也标志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场姑侄之间的斗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当太平公主知道李隆基主动交代了刘幽求和张暐的密谋后,并没有善罢甘休,因为她知道这只是李隆基的一种策略,并不意味着李隆基主动示好。可以说刘幽求和张暐的做法给了太平公主打击报复的机会。

而太平公主当然不错会过这个机会。

除了刘幽求和张暐被贬之外,在太平公主的运作下,张说也被贬出京城,前往洛阳担任留守。到现在为止,宰相班子的成员组成已经向着太平公主阵营倾斜,所以太平公主决定依然从宰相班子入手,继续谋划废掉李隆基。

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太平公主继续召集宰相们谋划废立一事,结果当堂遭到了陆象先的强烈反对。

在那次会议上,陆象先已经明确表态,如果太平公主决定废掉李隆基,自己定会与她拼个你死我活。

陆象先的态度让太平公主很是震惊,在她看来运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显然已不合时宜,为了尽快解决她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为了她那个隐晦的女皇梦想,太平公主最终率先选择了使用武力手段。

李隆基,在你我这场姑侄斗争中,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为你我追求的利益不同,为了实现我能追求到的利益,我将用你曾经用过的方式——政变,来平息这场纷争。

据史料记载,当时太平公主经常和她的那些宰相死党以及左羽林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军事李慈一起密谋发动政变,不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在这场斗争的关键时刻,李隆基却是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

就在太平公主等人积极密谋的时候,李隆基太子党的成员觉察到了一丝不利的倾向,于是他们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劝说李隆基赶快抢得先机,一举铲平太平公主集团。

当时时任中书侍郎的王琚就劝李隆基说形势已经很紧迫,不得不赶快行动。张说也从东都洛阳特意为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暗示其应该当机立断。而且荆州长史崔日用借进京奏事的机会,向李世民进行劝说,他认为当初李世民没有即位时,要是想铲除太平公主集团,可能得需要动一番脑筋,但是现在已经做了皇帝,只要下一份诏书,相信没有人敢不从命,希望李隆基能够尽早行动。

而李隆基的回答是这样做怕惊动太上皇。

他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继续等待!

在我看来,李隆基的等待并不是毫无主见的表现,如果说先前太平公主还没决定以武力的方式来对付自己的时候,李隆基尚且有些于心不忍,那么现在在这场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李隆基只有采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来平息这场斗争。

事实上他的这种等待反而是在给自己创造一种先机,准确的说是创造一种师出有名的机会,因为此时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思考的更为全面,他不想给任何人造成一种刚刚新君继位,就利用自己的权利去将屠刀砍向自己的姑姑。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依然存在着两个人可以利用亲情去化解,即使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太平公主虽然已经决定使用武力手段,但并没有决定具体的时间,李隆基就是要在她出手的一刹那,给予她致命的一击。

两个武林高手的对决,胜败并不在于谁先出手,而是在于谁能够利用好对方的破绽。

事实上,李隆基的一些做法也在说明他并不是没有准备,例如崔日知在劝说自己后,他将崔日知留在了长安担任吏部侍郎,并且想拉拢崔湜进入自己的阵营,只不过崔湜没有同意。

最重要的是他时刻都在探听太平公主的动向,直到太平公主最终决定了发动政变的时间!

而太平公主最大的失败就是她毫无顾忌的率先出手!

经过多次密谋和不断完善政变计划后,太平公主集团最终决定在先天元年(713年)七月四日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当天乘李隆基在武德殿朝见百官之际,由常元楷、李慈率领率左右羽林军突入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太极殿举兵响应,然后将李隆基集团一举消灭。

不可否认,这是个突然袭击的绝佳方案,但事实却是李隆基并没有让他们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在太平公主集团决定的一个时辰后,身为李隆基集团的宰相魏知古探听到了消息,于是他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隆基。

在李隆基看来,他终于找到了对方的致命破绽,而现在终于有了出手的机会!

李隆基决定召集本集团的所有成员商议应对之策,其中包括李隆业和李隆范、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辇奉尉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和果毅将军李守德。

从这些人的身份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李隆基日常的贴身人员,例如高力士和王毛仲,另一种就是掌握禁军的人,例如李隆业和李隆范。

李隆基之所以决定召集这两种身份的人来参与诛灭太平公主的行动,原因在于对于行动他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和当年唐隆政变一样,突然袭击是最好的方式。

当然,凡事不能照搬,经过通盘考虑,李隆基并没有采取当年诛杀韦皇后的“擒贼先擒王”,而是采取了削其手足的方式,所以李世民召集的人选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时间则定在七月三日,先于太平公主集团一天足矣!

七月三日,清晨!

李隆基让王毛仲从御马厩中调来了三百匹御马,然后又让李隆业和李隆范调来了三百名禁军士兵,李隆基的安排是自己率领这三百名禁军士兵以及贴身人员李令问、高力士、王守义等人从武德殿出发,进入虔化门,召集常元楷、李慈,当场处死,使他们无法再调动左、右羽林军。然后进入内客省的朝堂之上,将太平公主的死党一并逮捕。

同时,李隆基让李隆业、李隆范以及王毛仲等人配合自己的行动,率领禁军从玄武门直奔承天门,目的是为了逮捕太平公主本人,防止她利用公主的身份调集其他禁军。

所有人在知道自己的职责后,立即开始了行动!

李隆基这一路进展异乎寻常的顺利,在虔化门将常元楷和李慈斩首后,在进入内客省的时候正好碰到太平公主的死党时任散骑侍郎的贾膺福、中书舍人李猷,二人在见到李隆基全副武装气势汹汹的架势后,立即意识到情况有变,正待要转身逃跑想去为太平公主报信儿时,李隆基下令让禁军士兵将他们追后,一并斩首。

进入朝堂后,又碰到了岑羲和萧至忠,李隆基二话没说,亲手将两个人杀死。而窦怀贞在听到消息后仓皇出逃,不慎掉到了水沟之中,在自知性命难保后,他选择了自缢身亡!

行动如此顺利确实大大出乎了李隆基的意料,在完成任务后,他并没有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而是率领众人急速向承天门赶去。

与李隆基这一路的顺利相比,李隆业和李隆范这一路相比之下遇到了一些麻烦!

当他们率领禁军在前往承天门的路上时,太上皇李旦知道了李隆基行动的消息,为了保护太平公主,他率领众人先于李隆业和李隆范等人来到了承天门楼,并下令关闭承天门楼。

当李隆业和李隆范等人到来时,发现城门紧闭,而且父皇就在城楼上,顿时傻了眼。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没有了主张,因为李隆基在部署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李旦会出现。

进还是退,这是个问题?

此时,李隆业和李隆范等人全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因为时间紧迫,如果不能急速通过承天门,让太平公主有了喘息的机会,那么结果将会很难说。

而此时率兵护卫李旦的郭元振,在看到城门下的一切后,他向李旦进言道:“太上皇,皇帝陛下因为太平公主想要作乱,只是将其同党窦怀贞、萧至忠等人诛杀,没有发生其他的事情。希望太上皇不要惊慌。”

坦白的说,郭元振的话此时起了关键的作用。

而于此同时,李隆基等人也赶到了承天门前。

当李隆基看见自己的父亲站在承天门楼上时,下令所有的人停止一切行动,然后他径直走上承天门楼,向李旦说明了详细的情况。

……

七月四日,李旦下诏宣布交出一切权利,然后搬出了太极殿,迁居到偏僻的百福殿,自此彻底的退出了唐朝的历史舞台。

这一生他经历了太多的变故,在承天门楼之上,在听完李隆基的述说后,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保护太平公主,所以再一次选择了妥协!

对于李旦而言,他这一生有着无数次的妥协,而事实上每一次妥协的背后,都不能掩盖他那颗疲惫焦虑的心始终在矛盾中斗争!

尾声

太平公主虽然有着不可遏止的权势欲,但她同时也是个自知之明的人,武瞾掌权时,她始终隐藏着自己的欲望,韦皇后专权时,她因为实力的原因,也始终选择隐忍,而李隆基的横空出世,使她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

但她没有想到正所谓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

当她知道李隆基先于自己行动时,并知道自己的同党在顷刻之间全部被杀时,他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她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李旦的身上,以期能得到保护。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随着李旦的妥协而破灭。

惊恐之下的太平公主逃到了长安城附近山中的寺庙中躲避,然而仅仅三天后,她便因为寺庙的简陋而无法忍受那里的环境,被迫又回到了宫中。

就在她刚刚踏进宫中的一刹那,迎面相对的是传达圣旨的太监!

“太平听旨!”

太平公主的身子抖动了一下,然后缓缓的跪了下去。

“太平犯上作乱,纠集同党欲弑朕,实属大逆不道,朕念在姑侄情分,特准宫中自裁!钦此!”

随后,太监递上了那三尺白绫!

“我是公主!我是公主!我不能死!我不能死!”在看到眼前的白绫时,太平公主瞬间发疯似的喊道。

然而没有人去理会她,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她早已经是个死人!

……

先天元年(713年)七月七日,太平公主在自己的寝宫中自缢而死,空旷的宫殿中只有两个收尸太监在面无表情的处理着她的身后事宜。

而与太平公主宫中凄惨的氛围相对应的,却是武德殿中李隆基和所有朝臣的欢呼胜利的热烈。

因为直到现在为止,李隆基真正进入了属于他的时代!

从武瞾退位一直到现在为止,几年的时间大唐帝国经历了诸多变故,而这几年也让李隆基从一个热血青年成为了一代帝王人主。

当我坐在这个万人敬仰的宝座上时,我不会忘记曾经的雄心壮志,更不会忘记年少时心中立下个那个誓言,而此刻我终于可以自豪的高昂起头颅,在一片光明的前景中去实现那掩藏胸中已久的梦想!

我坚信高祖、太宗创造的伟业,在我的手中定会重新发扬广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96.html

上一篇:唐隆政变
下一篇:女皇之梦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