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面首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38:30 0

武瞾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使这个帝国保持着强盛的状态。当万众瞩目、万邦敬仰汇聚在这个强势的女人身上时,她充分感受到了荣耀的万丈光芒。那一刻,武瞾是无比兴奋的。但同时,女人的天性又让她感受到内心深处似乎缺少什么,那些膜拜在她脚下的臣子们,虽然毕恭毕敬,但武瞾明显的感觉到,所有人距离她的心其实很遥远。

因为这些人在她身心疲惫之时,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给予她情感的慰藉!

女子的个人生活史和男人比起来,受生理命运左右幅度大的多。

——西蒙*波伏瓦

虽然拥有绝对权威的武瞾不再因为生存或安全的理由需要男人,她现在最需要的是男人给予情感上的慰藉与滋润。女人越是不再因为传统的理由需要男人,她就越需要男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即使女人选择当专职母亲而不得不依赖男人养她时,她仍然需要男人的关爱。

武瞾虽然贵为皇帝,但作为女人,同样不例外,虽然她已不再年轻!

她的身边并不缺少男人,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这些男人们虽然没有显赫的官位,但武瞾重视他们的程度却丝毫不亚于那些膜拜在她脚下的那些大臣。

当然,这些男人也有个特殊的称谓,名曰:面首。

关于面首问题的调查

面首,这个词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其实就是被女人保养的年轻帅哥,俗称吃软饭。

在大众人民的心中,这是一群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的男人,被人们嗤之以鼻。事实上,面首这个词最初并不具备贬义。

按照《词源》的解释,面首原意是指容貌和头发都非常秀美的男子(帅哥形象)。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引申为男宠、男妾。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具有面首性质的人是秦朝的吕不韦,只是后来吕不韦觉得不能再和赵姬继续搞下去,才让嫪毐这位鼎鼎大名的面首有机会载入史册。但吕不韦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面首。毕竟,他认识赵姬在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之前。而且,甚至嬴政就是他的儿子也说不定(可惜那时没DNA鉴定)。所以严谨的说,吕不韦和赵姬应该算做是鸳梦重温,而不是面首入幕。

这样一来,有记载的最早的面首当然只能是嫪毐。据说这位能够有幸成为赵姬的情人儿,还是经过一番考核的。《史记》就记载过他的那活穿过车轮的中轴能把车轮给抬起来,嫪毐将此绝活在大街上表演了一番,于是声名远播,一直传到正在找替身的吕不韦。而嫪毐也的确不负吕不韦的厚望,陪赵姬一睡就是很多年,还生了两儿子,可惜,这两儿子最后被嬴政闷在麻袋里活活打死了。

二奶生的孩子身份降一等,二爷生的孩子居然连命都没有保住!

在嫪毐之后,历史上另一个有名的面首应该是西汉的燕赤凤,如果说嫪毐是吕不韦推荐的,赵姬没选择的余地。但燕赤凤就不一样了,他是赵飞燕亲自筛选的。据说他的力气比嫪毐还要大,从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俩后来争夺燕赤凤,到最后三个人睡在一起来看,燕赤凤的能量显然要比嫪毐足。

虽然嫪毐和燕赤凤行的是面首之事,而且还艳名远播,载入史册,但他们却没有面首之名,因为那时候还没人想着给他们个称谓。嫪毐的运气不错,混了个长信侯的封号,而燕赤凤,只是个宫奴。

在我看来,将“面首”这个词真正定性和赋予贬义的,应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前废帝刘子业。据史书记载,刘子业是一个具有精神分裂症外加好色的皇帝,在位期间曾经看上了自己的亲姑姑,然后用计毒死了自己的姑父,将姑姑收入宫中。除此之外,还命令手下官员的夫人们进宫朝拜自己,然后借机让身边侍卫对她们进行性侵犯。

之所以说是刘子业为“面首“这个词定性和赋予了贬义,是因为他的姐姐山阴公主因为不满足弟弟具有三宫六院,而自己只有一个丈夫,从而要求刘子业为自己准备些年轻貌美的男子,供自己享用。刘子业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凡是年轻貌美的、进宫陪睡的男子,统称为面首。

传统观念认为,女人依靠漂亮的脸蛋取悦男人无可厚非,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而男人们依靠漂亮的脸蛋取悦女人,则会让人们大家谴责。恰恰面首就是这样一群男人。

对于武瞾而言,身边的面首和那些残忍的酷吏一样,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非议。事实上抛开性别不谈,单从人性角度而言,女人和男人一样,身边簇拥着赏心悦目的异性,相信谁都是很愿意的事儿。

不过虽然武瞾面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性欲”满足基础之上的“爱情”,但如果你认为武瞾身边那些容貌俊美、身材伟岸的面首们,仅仅是依靠脸蛋儿和异于常人的特殊功能毅力在宫廷而不倒,那可是大错特错。事实上,这是一群能够真正走到武瞾内心深处的人,他们能够给予武瞾的,远不是那些大臣所能比的。

更何况,有些面首还是很有才能的。在武周政权时期,他们时刻影响着政局的进程。

和尚面首

和尚也能当面首?

答:在武周政权时期这很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武瞾的第一个面首就是和尚,而且是武瞾身边诸多面首中最有名的一个,堪称面首中的战斗机。

他的名字叫冯小宝。

冯小宝,雩县人(今陕西雩县),早年闯荡江湖,以贩卖药材为生,俗话说的好:把式、把式,全凭架势!那个时候卖药的人基本上因为工作性质练就了健壮的身体,所以冯小宝粗犷中不失为几分英俊。冯小宝同志一生的经历虽称不上波澜壮阔,但从和尚到女皇面首身份的180度大转弯,其经历也属于传奇。

关于冯小宝同志的传奇经历,历史上曾经流传着两个版本,都和两个公主有关。

第一个版本是说冯小宝进宫完全得益于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在武瞾面前的大力推荐,这个版本基本上平淡乏味。而第二个版本则有些香艳味道。

第二个版本和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有关,据说太平公主在亲自体验过冯小宝的“威力”后,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母亲。而且太平公主对薛怀义还有个评价:有才质,可引为近侍。

所谓有才质,我的理解就是说这个人是个型男!

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太平公主的广告做的很不错,但武瞾却是个不看广告,看疗效的主儿,在亲自尝试过后,她充分感觉到了什么叫屡试不爽。

原本街头卖药的冯小宝摇身变成了女皇身边的红人,丑小鸭瞬间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在他身上实现了。但接下来却产生了新的问题,一个底层出身的卖药郎中,如何长时间的掩人耳目与女皇私会呢?

换句话说,冯小宝该以什么样的身份,理所应当的进宫,并且不受人们的非议呢?

武瞾在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将冯小宝打扮成和尚,因为武瞾是虔诚的佛教徒,利用和尚进宫讲经的机会,让冯小宝一同进宫,这个办法相信没有人会发现破绽。

除此之外,为了给冯小宝一个高贵的身份,武瞾将他列进了驸马薛绍的家谱中,并赐名薛怀义。

从冯小宝到薛怀义,瞬间的华丽蜕变让他有些不知所措,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女皇龙床上的扑鼻香气,又令他神魂颠倒,不知不觉中,他有些迷失了自己,甚至有些自我膨胀。

事实证明,丑小鸭终究不会像白天鹅那样展翅翱翔于天地间!

在薛怀义渐渐受到武瞾的宠信后,他一切行为方式全都改变了。

当他站在人生制高点上的时候,全然不把朝廷的任何官员放在眼里。而有些官员甚至反过来不断的巴结薛怀义,因为他们知道薛怀义的背后是武瞾。

这就叫别拿面首不当干部!

不过,朝廷中既有愿意献媚的,同样也有耿直不屈的,尚书左仆射苏良嗣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次早朝过后,两个人在朝堂不期而遇。朝堂本来是大臣们出入的地方,薛怀义作为后宫之人是没有资格到朝堂来的,但因为他此刻是武瞾面前的大红人,所以很多官员都向薛怀义点头哈腰,而只有苏良嗣有些鹤立鸡群,看着苏良嗣一副傲气凌人的样子,薛怀义满心不高兴。但他却表现出了一副对苏良嗣不屑的表情,甚至有些小人得志的味道。

有本事你也凭着魅力上女皇的床啊?

面对薛怀义的挑衅,苏良嗣充分发挥二杆子精神,放下读书人的身份,卷起袖子走到薛怀义的面前,只听见“啪”的一声,一个响亮的耳光已经落在了薛怀义的脸上。

“你……,你为什么打人?”薛怀义惊恐的问道,显然他被苏良嗣的做法镇住了,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平日里文质彬彬的苏良嗣怎么会突然发飙。

“打的就是你这个狗奴才!”苏良嗣说完,又狠狠的抽了薛怀义十几个耳光,直到薛怀义脸肿的像个馒头,方才停手。

“以后再到这里来,我还接着打你,见一次打一次!”苏良嗣恶狠狠的说道,说完转身离去。

面对苏良嗣转身离去的潇洒背影,薛怀义恨的咬牙切齿,他决定到武瞾那里去告状。

在他看来,武瞾一定会狠狠的惩罚苏良嗣。可事实却是当武瞾听到薛怀义的告状后,并没有追究苏良嗣的任何责任,因为她并不糊涂,薛怀义虽然受宠,但终究只是一个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人,作为皇帝她必须要为国家负责,国之栋梁决不能轻动。

“以后你再也不要去朝堂了,进宫的时候走玄武门吧,避开那些南宫的官员们,少去招惹他们。”

这是武瞾留给薛怀义的话,也算是一句忠告!

薛怀义懵懂的点点头,事实上他并不明白武瞾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从天堂到地狱

朝堂不能去,并不意味着在皇城内,只有武瞾的寝室才是薛怀义的去处。前边我们说过,面首绝不仅仅依靠漂亮的脸蛋和伟岸的身材而受宠,这句话在薛怀义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前边我们提到过的明堂,其实就是由薛怀义设计的。

明堂对于武瞾而言意义非凡,在我看来,薛怀义能够受到武瞾的宠爱,除了能够让武瞾真正体会到做女人的幸福之外,或许就是因为他设计出了富丽堂皇的明堂。

如果放在现在,我相信薛怀义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设计师。对于有审美内涵的帅哥,女人们一般都是有些崇拜的。

建设明堂是薛怀义迈向人生顶点的开始,但他或许想不到,明堂对于他个人的结局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在建设明堂之后,薛怀义一路扶摇直上,被武瞾任命为白马寺住持主持当地的佛教活动、而后又任命他为左武卫大将军带领军队征讨东突厥,要说打仗这项工作,真不是有个脑袋就能干的,薛怀义虽然练过几天把式,但是带着军队去打仗,显然他有些裤衩改西服——不够材料,因为打仗不是打架!

但薛怀义却是个幸运的人,两次出征东突厥,一次是在边境上转了一大圈没碰到敌人,另一次是到了边境,正好东突厥闹内杠,对方迅速的撤回国内,薛怀义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极力在武瞾面前标榜自己,说东突厥是听到知道自己挂帅出征,吓得撤回国内的。

武瞾对于自己宠爱的面首本来就倍加呵护,当听到又立“战功”时,当然大加封赏。

按说自己有多少金刚钻儿,薛怀义应该完全清楚,但武瞾对于自己“军功”的赏赐,再次让他膨胀起来,浑然忘记了苏良嗣那狠狠的十几个耳光子。

上帝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

薛怀义疯狂的表现有两点,第一点便是厌倦面首的身份,其表现就是不愿意再进宫。

薛怀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为他仅仅是个面首,即使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起家的身份也是吃软饭的,换句话说,如果他不能满足武瞾的需求,他很可能依然是打把式卖艺的江湖郎中。

而现在他居然厌倦了面首身份,整天做着不用再进宫去陪那个女皇老太婆睡觉,但却能永远保持现在富贵状态的美梦。事实证明,他不是面首,也就意味着他什么也不是。

坦白的讲,武瞾对于薛怀义的做法,到是很宽容,并没有为难他。而是用另一个面首御医沈南璆填充。很快,随着对沈南璆的日渐宠爱,薛怀义逐渐受到了冷落。

如果到现在为止,薛怀义能够认清形势,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再想入非非,或许他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但很多事情往往就怕无法真正的放下,想要放弃的时候,却又无法割舍。

薛怀义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当沈南璆和武瞾倍加缠绵的时候,薛怀义暗暗发誓,要重新夺回在武瞾心目中的“第一面首”位置,为此他绞尽脑汁的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我看来他的这个举动,其实很是让人感动。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一月,武瞾在明堂举办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佛教徒的祈祷大会,在这个大会上,薛怀义为了打动武瞾的心,特意事先在明堂下挖了一个五丈深的大坑,里边放上一尊佛像,然后在坑的上面用绸缎扎成了一个宫殿,再用绳子拴在佛像上面,他的用意是等到武瞾参加大会的时候,用绳子拉起佛像,制造一种立体的佛像显灵的效果。

薛怀义自认为他的做法一定能够打动武瞾的心,而事实却是当武瞾看到这一切后,确实产生了一种感动,也赏赐了薛怀义。

但有时候感动并不一定会产生爱慕之心。

其实人性中都有喜新厌旧的特征,更何况是君临天下的女皇。

得到赏赐的薛怀义从此之后再也没能重新回到武瞾身边,如果此时他决然放下曾经的一切,或许结局不一定会没那么惨,但性格中贪婪和嫉妒此时占了上风,渐渐的他开始不安起来,通常人在不安的情况下会有两种反应,有人更加小心翼翼,而有人就会破罐子破摔,显得更加狂妄,薛怀义恰恰属于后者。

最终他走向了疯狂的极端,同时也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因为他一把火将明堂烧成灰烬。

仔细分析薛怀义的动机,我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放火烧明堂完全是因为争风吃醋,想借此向武瞾表明一种决心,从而能引起武瞾的注意,或者是给予老情人一种警示。但薛怀义显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明堂对于武瞾的意义所在。

明堂是她得天命的标志,是她号令天下的场所,是武周的象征。明堂顶上一凤压九龙的造型,更是武瞾自身的写照,这些是武瞾毕生追求的东西。在一片富丽堂皇的背后,明堂其实隐含着武瞾绝对权力的象征意义。

当武瞾知道明堂被烧成灰烬后,顿时勃然大怒,但出人意料的她并没有严惩薛怀义,而是让薛怀义再次担任重建明堂的重任。

在我看来,武瞾这样做是因为她对薛怀义还存有一丝感情,从垂拱元年(685年)薛怀义进宫一直到证圣元年(695年),整整十年的时间,薛怀义陪伴在武瞾身边一起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种种风浪,而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即使是那缠绵悱恻的浪漫激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但十年的时间足以孕生出亲情。而且从某种角度而言,薛怀义放火也是因为多情所致,之所以多情是因为他依然在乎武瞾。

精明的武瞾当然会想到这些,所以她对薛怀义手下留了情。

但是薛怀义火烧名堂的举动,却引起了朝廷其他人的憎恨,证圣元年(695年)二月四日,火烧明堂半个多月之后,薛怀义被人杀死。

关于薛怀义之死,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1、被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宁暗杀。

2、被太平公主暗杀。

3、武瞾下令赐死。

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理由是薛怀义是太平公主推荐给自己母亲的,而且在此之前,她和薛怀义也有私情。我相信太平公主在薛怀义受到冷落后,会有种担心,那就是担心薛怀义会将她们母女俩同时和薛怀义有私情的事情传扬出去,这事儿说出去脸面实在有些难看。

对于武瞾而言,虽然和薛怀义有十年的感情,但他终究只是一个面首,宠爱薛怀义只是武瞾拿强烈的孤独感和疯狂杀戮之后那种特有的空虚得到了满足,只是需要激发她那身体内旺盛的情欲,以及带来的松弛、忘却和麻醉,即使这一刻是短暂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面首的出现,她对薛怀义将会逐渐淡忘。更何况在人口众多的这个国度里,并不缺少帅哥和猛男。

事实证明,仅仅两年后,武瞾的身边又出现了两个中意的面首,而且他们还是兄弟。

张易之和张昌宗。

兄弟面首

和薛怀义比起来,张昌宗和张易之的出身相对高贵些,据《旧唐书》记载这兄弟二人是高宗时期尚书右仆射张行成的族孙,《旧唐书》将这兄弟二人一同并在了张行成的传记里,也不知道一生高风亮节的张行成如果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兄弟二人最初凭借张行成的门荫进入官场时,哥哥张易之的官位要在弟弟张昌宗之上,没过多久便被提升为上乘奉御,这个官职和孙悟空在天庭里担任的官职(弼马温)一样,那个时候张易之只有二十多岁,由于身材伟岸,相貌俊美,再加上歌唱的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初入官场的小兄弟。

但有的时候,做官和发家走红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以兄弟二人谁先发家来衡量,弟弟张昌宗显然要在哥哥之上,虽然他官位不如哥哥,但由于率先进入武瞾的视野,从而比哥哥攀登的更高、更快、更强。

那为什么张昌宗能够率先被武瞾相中呢?除了他比哥哥更帅、更有艺术才华之外,原因是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的。如此看来,张昌宗的发家轨迹和薛怀义有些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比薛怀义更加具有权利欲,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身边有了张昌宗,已经空虚寂寞两年之久的武瞾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至此薛怀义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面首行业又重新涌现出新秀。

张昌宗在受宠之后,并没有忘记哥哥张易之,不久他便向武瞾正式推荐哥哥进宫。

两个帅哥在身边,这让武瞾春心荡漾,虽然她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但每天享受着两个男人的滋润,所以表面看起来武瞾并不像她的实际年龄那样苍老,当然除了尝试两位帅哥身体功能之外,整天陶醉在他们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也是有益身心,我相信只有二者结合,兄弟两人才能在武瞾那里稳固地位。

而随着地位的稳固,随之而来的就是丰厚的利益。

很快,兄弟二人便被委以重任,张昌宗被任命为云麾将军,代理左千牛中郎将,不久又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张易之被任命为司卫少卿(从四品),同时二人又得到武瞾大量金银财宝的赏赐。

虽然他们的官职看起来不是那么显眼,但却极其重要,因为他们从此掌握着一部分皇家禁军。以前薛怀义也掌握过军权,但那只是应付临时战事,待战事结束后,由于唐朝府兵制度的规定,他的军权等于基本上算是架空,而张氏兄弟则不同,因为皇家禁军只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安全,出于稳定的考虑,掌管禁军的官员是不会轻易更换的,更何况张氏兄弟现在“特殊”的身份。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们掌控了部分皇家禁军,才使得那场政变的紧张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那场政变的存在,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成为武瞾所有面首中,影响朝廷政局走向最深的两个人。

当然,张氏兄弟在受宠之外,付出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向女皇陛下展示身体的部分“特殊”功能之外,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尽一切可能的满足女皇的爱好。甚至有的时候充当一把替身演员。

据史书记载,张昌宗就曾经为了满足武瞾的心里需求,而充当了一把姬晋的替身。

姬晋是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儿子,相传有一次偶遇一位道人,在亲眼见到道人展示法术后,就跟随道人进山修炼。后来在某一年的七月七日,姬晋得到升天,而且有很多人看见他是驾着白鹤渐渐升空,然后消失在天际之间。

恰巧,姬晋和张昌宗一样,都是个帅哥!

为了亲眼看到姬晋升天的情景,武瞾特意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然后让张昌宗穿上浑身带有羽毛的衣裳,吹着萧,驾着木头制成的仙鹤,在音乐的衬托下,在两边“工作人员”的大力拉拽绳子的作用下,将仙鹤缓缓的托了起来。

有的时候长着翅膀的不一定都是天使!

不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当时武瞾信了。

而张昌宗这个挥着翅膀的男孩,在完成替身演员的任务后,再一次得到了武瞾的大加赏赐。

在前边我曾经重复过很多次,面首之所以受宠绝不仅仅因为相貌俊美,在这里我依然要重复这句话,而且还要加上一句,有的时候也绝不仅仅依靠娱乐方式取悦主上。

薛怀义设计明堂,而张氏兄弟则依靠修书来提升自己的档次。

他们修的这本书的名字叫《三教珠英》。

三教是指儒、释、道三个教派;珠英就是指其中的精华;那么顾名思义《三教珠英》就是将儒、释、道三教的精华按照门类编撰在一起。《三教珠英》在当时来讲算是一部宏伟的著作,共计一千三百卷。以张昌宗为首的共有四十七人参与了本书的编撰,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宋之问、沈佺期这样的文人学士,也包括当朝大员刘知几、徐伯颜,甚至连武瞾的贴身秘书上官婉儿也参与其间,这部书在编修成功之后,史书记载:朝野争羡,故一时化之,可见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遗憾的是,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幅不断失佚,直至几乎湮灭,成为中国类书史上一大悬案。

不过在当时来讲,张氏兄弟也凭借《三教珠英》再次得到了武瞾的封赏,不久张昌宗被加封官司仆卿,张易之官拜麟台监。

至此兄弟二人真正实现了红极一时。

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当然往前一步即是悬崖!

张氏兄弟不同于薛怀义,因为前边我说过,他们影响朝廷政局的走向相当深刻,所以我们不能像写薛怀义那样,对这兄弟二人的结局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因为在后边还有更强大的人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结局,这些我们在后边详细叙述。

好了,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人,有着强烈做面首的意愿,但却无做面首的命,他是个性格矛盾的人,可以说才学至上,人品至下。

虽然他的写的诗具有一代风气!

说出他的名字吧!

宋之问!

因诗杀人?

事实上虽然“面首”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贬义,但由于投入成本小,高利益回报率;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人争相加入面首行列,而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方式,有的经人推荐,有的人则拽下脸皮自荐。

宋之问就是自荐大军中的一个。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历史给予他的头衔是初唐著名诗人。事实证明,诗写的好在当时来讲并不一定会有个好前程,后来的李白、杜甫等人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初入官场的宋之问曾经是个积极上进的人,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女皇陛下的重用,武瞾巡幸龙门时,让随行的官员赋诗咏志,宋之问第一个赋诗而成,而且文采华丽,深受武瞾的赞赏,为此武瞾从左史东方虬的手中夺过一袭锦袍,亲手赏赐给了宋之问。历史上称之为:夺袍赏宋。

对于这种应景的行为,作为宋之问其实大可不必当真,因为即使是赏赐,也只能说明女皇陛下游兴大发,相信当时如果身边是个宫女说了两句漂亮话,武瞾很可能也会赏赐的。

但宋之问却产生了一种错觉。

女皇陛下是否钟情于我?

坦白的讲,宋之问的外在形象虽然不如张氏兄弟,但也算是帅哥(伟仪貌),而且口才很好(辩于辩)。这么一个材质俱佳的人,产生一些飘飘然的想法也是很正常。所以他想通过当面首这条捷径,实现他发家致富的梦想。

为此,他为武瞾呈上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明河篇》,这首诗篇幅很长,我只列出最后四句: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四句其实隐含着宋之问对武瞾的一番表白,但武瞾却因为宋之问的一个缺点而拒绝了。

口臭!

口臭不是病,关键时刻真要命!

就是这么一个缺点,让宋之问无缘加入面首的行列。

当宋之问听到武瞾拒绝自己的原因后,顿时倍感受挫,但强烈的功利心理,让他觉得不能就此消沉下去,继续用诗歌来取悦那些红的发紫的人,显然不能快速实现他的梦想,他明白只有放下文人的那份清高和自尊,才有机会跻身名流之列。

通往女皇陛下龙床这条道已经被彻底堵死,宋之问转而降低等级,迅速攀上了张氏兄弟这两颗大树。据说为了取悦张易之,宋之问曾亲自为他倒过夜壶。

宋之问的不断献媚,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除了官职的提升、金银财宝的增多之外,他还成为了张氏兄弟的死党。在他看来,这是自己锦绣前程的开始。

当然,此时他或许不会想到,任何事情都会有开始和结束,随着他登上张氏兄弟的这条船后,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跟着随之沉没。

宋之问发家之后,始终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才能,那就是继续写好诗,多写诗,让张氏兄弟及诸多大员们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绝不是仅仅依靠倒夜壶而走过来的。

不过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宋之问虽然是行家里手,但因为人品至下,他曾经剽窃过外甥刘希夷的诗句,而且留下了一桩疑似杀人悬案。

刘希夷曾经写过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就有流传千古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他的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而在《全唐诗》中叶收录了宋之问的一首名叫《有所思》的诗,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全诗只有两个字不同。

这绝对不是什么巧合,事实上宋之问因为喜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而剽窃了刘希夷的作品,甚至流传着他将亲外甥杀死。

唐人笔记《刘宾客嘉话录》记载过当时的场景,说刘希夷做完这首诗后,让舅舅宋之问点评一下,结果宋之问看完后立刻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所吸引,想让外甥将这首诗的著作者归在自己名下,遭到了刘希夷的拒绝。结果宋之问大怒,随手抄起装满厚土的麻袋将外甥压死。

但是《大唐新语》却记载说刘希夷是被奸人所杀,只是后人因为宋之问人品低下所以才将“杀人”的罪名按在了他的头上。

在我看来,说宋之问害死刘希夷这件事多少有些忽悠,对比上述两段史料,我更相信《大唐新语》的记载,因为装满厚土的麻袋分量并不轻,宋之问能将它扛起来已经实属不易,再用它击杀刘希夷,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想一想是否可行?

除非刘希夷是个白痴不懂得躲闪!

所以宋之问杀刘希夷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以他的人品剽窃外甥的作品,这一点我相信!

当然,在仕途道路上,宋之问继续发挥他投机的本领,从成为张氏兄弟的死党,到最后被李隆基赐死,他的一生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有奶便是娘。

投机分子

人生有高潮就有低落,事实证明,仕途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何况是宋之问这样的投机分子,在我们详细叙述唐代诸多历史大事件和政治人物起起落落的一生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唐代还有另一座高峰——唐诗,甚至应该关注一下诗人们个人和集体的命运。

宋之问虽然暂时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但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中求生存。

让我们再一次跨越时间的节点,来说一说这个才华和人品矛盾突出的诗人的经历。

公元705年十二月,当那场政变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后边详细叙说),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死党和弟弟宋之逊一起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做参军,但是心高气傲的宋之问,不甘心老死于泷州这个瘴疠之地,于是和弟弟又偷偷的跑回洛阳。

未经皇帝的批准擅自进京,在当时是死罪。宋之问当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是个什么后果,所以在回到洛阳后就立即躲到了故人张仲之的家中,要说张仲之很够意思,能够冒死收留宋之问,绝对的够朋友。

但是让张仲之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引狼入室。

虽然当时武瞾已经去世,李显已经复位,但侄子武三思依然权势冲天,而恰恰张仲之计划要铲除武三思,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张仲之和驸马王同皎密谋商议此事,或许因为情绪激动,说话的声调过高,他们的对话被隔壁的宋之问听的一清二楚。

此时,投机的心里再次占据了宋之问的整个心灵,全然将张仲之收留自己恩情抛之脑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因为他知道现在朝廷最红的人是武三思,如果能够攀上武三思这棵大树,那前途将不可限量。

当夜,宋之问让自己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报信,结果可想而知,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杀,宋之问受到重用,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从五品)。

在宋之问看来,自己是一个被朝廷抛弃的人,但凭借自己的手腕,再次回到朝廷中来,宋之问的人生哲学就此固定下来,那就是一切向“上”看,一切向“权”看。

此后,宋之问一如既往的充分实践着他的人生哲学,武三思死后,他投奔了太平公主;而当时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权势炙热,两相比较,他觉得还是太平公主权势稍弱,而安乐公主似乎更有前途,于是立即又转向了安乐公主。总之他是一个在诸多权势人物之间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的人。

虽然他也曾经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过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与杜甫的祖父,时任著作郎的杜审言一同主持典举,选拔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都成为后来的知名人物,为此李显还准备提拔他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作为皇帝的近臣,如果表现优秀,很有可能日后会进入宰相班子。

但就在宋之问做着中书舍人的美梦,兴高采烈的等着任命的圣旨下达时,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的让他瞬间苏醒,原因是关于宋之问的任命问题,遭到了太平公主的反对,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是个卑鄙小人,在主持典举的时候收受过贿赂。

虽然那个时候太平公主权势稍弱,但对于左右一个臣子的命运,李显对亲妹妹的话言听计从,所以在这里我要说,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势弱的领导,因为势弱只是在他那个级别层面上的概念,而关于你的升迁问题,他往往依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至此,即将伸手触摸到幸福的宋之问瞬间跌入了谷底,他被贬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睿宗李旦即位后,因为宋之问曾经是张氏兄弟的死党,又将他贬到了钦州(今广西钦州)。

多次被贬,终于让宋之问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诡秘和个人宠辱的无常,这一次他开始反省自己,他努力的体恤民情,想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官,瞬间宋之问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新生的自己。而与此同时,他的诗歌风格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被贬泷州,他写下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好诗,这次被贬钦州,他又写下了“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样的佳句。

可惜的是,既然已经走上诡秘的政治道路,有的时候即使想回头,也已经很难。终于又一次宫廷政变断送了宋之问的性命。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之争,最终以安乐公主被杀而结束,宋之问的后台再次倒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将他赐死,终年56岁。

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他和另一位唐初诗人沈佺期,并称为“沈宋”。《新唐书》的评价他们是“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诗风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

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题张老松树》,其中有一句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显然这不是自诩,而在我看来,宋之问虽然人品低劣,但并没有彻底的丢掉良心。从他写的《题张老松树》的诗句可以看出,一生做人失败的宋之问明白自己就像一棵藤萝,所以对那种孤直如松的高节之人特别的敬慕。而最终之所以造成他人生的悲剧,是因为他本不适合官场,但却偏要混迹于官场。

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却无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站错了队。

所以,既然已经选择走上了那条路,就无法再回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02.html

上一篇:励精图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