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新秩序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35:49 0

将近300年的分裂结束了,中国又重新归于统一,但是,一如既往的,中原政权还是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挑战,比如,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谷浑,以及,东北的高句丽。因此,摆在隋朝面前的,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在大中华地区重建一个崭新的国际秩序。

从爹爹到孙子

在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帝制时代以来,处理跟北部游牧民族的关系,一直是中原政权比较头疼的问题。以两汉和匈奴的关系为例,似乎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西汉初年跟匈奴和亲,但也没能带来实质性的和平,文帝时期匈奴曾经三次发动了大规模的边境侵扰。

汉武帝时期则采用了强硬的军事行动,从军事角度而言,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匈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状况,但从整体而言,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又将西汉经济拖入了深渊,对此的指责,几乎是史不绝书。

到了东汉,匈奴分裂,窦宪的“勒石燕然”,将北匈奴一举击溃,让他们被迫西迁,然而,内附的南匈奴,却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政权陷入危机后,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刘渊建立后汉,制造永嘉之乱,掀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造就了帝制时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漫长最为黑暗的一次大分裂。

五胡十六国的大乱斗结束后,北魏也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跟南朝的战争时断时续,而北方的柔然,也若隐若现的威胁着北魏的王庭,甚至,在北魏末年出现六镇兵乱后,北魏皇室都不得不求助于柔然来平定叛乱。

如今,这个令所有先辈挠头的问题,重新摆在了隋文帝杨坚的面前,他又准备如何来处理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呢?

先来说说突厥吧。其实,一直到东西魏分裂,占据着大漠的,依然是柔然,而突厥,则从五世纪开始,成为了柔然的种族奴隶,称为“锻奴”。这种情形,一直到突厥出现了一位传奇式的首领——土门可汗。

土门可汗成为突厥首领后,励精图治,大力推动东西方贸易,突厥部落的实力日渐增强,公元545年,西魏派遣使者访问突厥部落,标志着中原政权已经开始正视这股冉冉升起的新兴势力。然而,作为突厥的老主人,柔然政权对于突厥的强势崛起,却还有些认识不足。

公元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土门可汗在半路腰击,大胜,收降铁勒部五万余户,实力更为强盛,然后,土门可汗就向柔然帝国的首脑阿那瓌可汗请亲,要求娶公主为妻。

用老眼光看人的阿那瓌可汗闻言大怒,公然辱骂突厥部为“锻奴”(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坚决拒绝将公主下嫁。

土门可汗闻言大怒,诛杀使者,并遣使西魏,要求通婚;公元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可汗。与之同时,土门可汗也和波斯的萨珊王朝遣使通好。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后,公元552年,土门可汗对柔然帝国发动了致命一击,在怀荒镇北大破柔然,阿那瓌自杀,于是,突厥正式取代了柔然帝国在蒙古高原的地位,成为北部草原的霸主。

在土门可汗灭亡柔然后,突厥日渐强盛,而当时的中国北方,正处于北周和北齐的东西分裂时期,两国之间争雄逐鹿,连年交战,而此时处于实力顶峰的突厥,自然是一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态势。

为了对付北齐,北周自然是要好好对待北方的这位强邻,“时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故连结之,以为外援”。当然,这位外援比较势利,属于“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类型,很不靠谱。

曾经,有一度,木杵可汗(土门可汗的儿子,第二任乙息记可汗的弟弟,名为俟斤)准备跟宇文泰结亲,估计这是宇文泰主动提出的,目的是要借助突厥的力量,来对付北齐,结果,婚约还没定下来,宇文泰就死了。后来,等到宇文邕登位时,北周方面老调重弹,宇文邕又派使者向木杵可汗请婚,目的还是一样——帮帮忙,伐齐吧!

木杵可汗正要答应,北齐那边慌了神了,当即也派人去跟突厥求婚,而且,聘礼下的很重,真金白银,不含糊(赂遗甚厚),看得木杵可汗极为眼热,当时脑子一热,就准备把北周的使者杨荐等人执送给北齐。

这事儿呢,杨荐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知道了,然后,他过去严词质问木杵可汗:“太祖昔与可汗共敦邻好,蠕蠕部落数千来降。太祖悉以付可汗使者,以快可汗之意。如何今日遽欲背恩忘义,独不愧鬼神乎?”(想想当年我们太祖怎么对待你们的?你们如今忘恩负义,不怕遭报应么?)

木杵可汗据说是“惨然良久”,也是,这玩意理亏着呢,也不太好意思这么厚脸皮,然后表示:“君言是也。吾意决矣,当相与共平东贼,然后送女。”(看来,木杵可汗什么都不怕,报应还是怕的)

然后,这门婚事磕磕绊绊,总算定下来了,于是,北周就要跟突厥合作,一块去东征北齐了——这便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杨忠发动的“晋阳之围”了。

一开始呢,木杵可汗是带了十万人马来跟杨忠会合的,结果到了第二年正月,杨忠真的杀到了晋阳城下,木杵可汗却带着他的兵马远远的站到了一边,看景儿去了。当然,他们这么大老远的来,不能光看个景儿,也得意思意思,捞点儿实惠,于是,木杵可汗纵兵劫掠,洗劫了一番后,方才心满意足的回国了。

这次木杵可汗捞了多少呢?突厥引兵出塞,纵兵大掠,自晋阳以往七百馀里,人畜无遗。捞得多了吧?多也没用,大冷天的,你也不好带嘛,所以,归国之际,突厥也是大大的受了番折磨——突厥还至陉岭,冻滑,乃辅氈以度。胡马寒瘦,膝已下皆无毛,比至长城,马死且尽,截槊杖之以归。(为了返回,军马死了一大堆,几乎死绝了,最后还是驾着槊回去的,可见有多惨)

当然了,突厥再惨,也没有杨忠惨,杨忠同志很是愤怒啊,奶奶的,说好一块打的,老子打得要死要活,突厥这帮家伙拿了钱不办事,不但不办事,还自顾自抢劫去了,这口气咽不下去啊。所以,杨忠回朝后就跟宇文邕告状了,说突厥这个不靠谱啊,根本不难对付嘛,咱不能任他们宰割了:“突厥甲兵恶,赏罚轻,首领多而无法令,何谓难制驭?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强盛,欲令国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报。朝廷受其虚言,将士望风畏慑。但虏态诈健,而实易与耳。今以臣观之,前后使人皆可斩也。”

杨忠这意思,不单是不要跟突厥合作了,相反,还得要干掉他们。宇文邕岂能不知突厥不靠谱?但是,杨忠这番话说得更不靠谱啊!

怎么说呢?北周跟突厥结盟,其实,本质上讲,并不是指望突厥能帮北周怎么怎么卖命,这个呢,谁都知道不靠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为了防止突厥跟北齐结盟嘛!突厥这个朋友,虽然很不地道,但是,如果这个朋友变成了敌人,你就会发现,“不地道”还是可以忍受的,就怕“不地道”变成了“老来闹”,那就要命了。

所以呢,北周跟突厥结盟,真正的目的,恐怕是另外两个字——绥靖。

因此呢,宇文邕根本不可能采纳杨忠的一时气话,小不忍则乱大谋,突厥不要脸归不要脸,得罪他就要不得了。

很快,杨忠就能理解宇文邕的想法了,因为,就在次年八月,杨忠准备出动的时候,就因为突厥已经采取了行动,而半道终止了。突厥采取了什么行动呢?一如既往,抢嘛!(突厥寇齐幽州,众十馀万,入长城,大掠而还。)

这突厥抢的得亏是北齐,要是抢的是北周,隔三差五来一趟,受得了吗?

后来呢,北周跟北齐的情况,我们也都知道了;高湛这个怂包软蛋,对晋阳之围那是心悸犹存啊,就怕北周和突厥再来那么一下,为了暂时实现和平,他就以宇文护的母亲为诱饵,跟北周谈判。宇文护同志,其实对北齐送还其母,还是有所感激的,也想一度罢兵休战,但是,让高湛伤心的是,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光宇文护想罢兵没用啊,那边突厥,不还没同意吗?

突厥大概是这年入长城抢了一番后,觉得赚到了,当然,“赚到”不等于“赚够”,既然有这好事,何妨再来一次呢?但是,又觉得单枪匹马再来一次,北齐有防备,不好整,所以,得找个帮手,分散北齐的注意力,以便他们更好的利用时机发笔洋财,而这个帮手,现成的,不就是北周吗?

于是,突厥自幽州还,留屯塞北,更集诸部兵,遣使告周,欲与共击齐如前约。以前出兵讨伐北齐,都是北周去求着突厥;这回不一样了,改突厥要求北周了,而且,突厥的态度还极为积极,还没等北周答复呢,就自顾自的再度出兵了——闰月,乙巳,突厥寇齐幽州。

然后呢?晋公护新得其母,未欲伐齐;又恐负突厥约,更生边患,不得已,征二十四军及左右厢散隶秦、陇、巴、蜀之兵并羌、胡内附者,凡二十万人。(宇文护其实不想去,但不去也得去,最后还是集结了各族二十万兵力)

瞅瞅,从这句话,大家能明白为什么北周明明知道突厥不靠谱,还要跟他们合作了吧?最主要的原因,是怕“更生边患”啊。而且,北周对这个“边患”怕到什么程度呢?怕到哪怕调动全国大军,来一次大规模东征都在所不惜。

当然了,这次东征失败了,不过于突厥而言,反正也没损失,乐见其事。

次年,为了履行婚约,北周出动了大量使者,前去突厥迎亲——二月,辛丑,周遣陈公纯、许公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公杨荐等备皇后仪卫行殿,并六宫百二十人,诣突厥可汗牙帐逆女。

从“皇后仪卫”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北周对与突厥的关系,是何等重视。

这次迎亲进行的顺利否呢?很遗憾的说,很不顺利。

宇文纯几个好容易千难万险的去了突厥,用最盛大的仪式去迎亲,结果,看见的是木杵可汗那张可恶的脸。木杵可汗又变卦了,而且,相比上一次的被动变卦(那次是北齐主动去找突厥),这次是主动变卦。宇文纯是在公元566年二月出发前往突厥的,结果,该年五月,恬不知耻的木杵可汗,居然主动派遣使者去了北齐,而北齐方面当然也不傻,一看就懂了,立即派了使者王季高,带了大量聘礼,前去求婚。于是,木杵可汗见了人家的真金白银,收了双份礼,准备悔婚,当即就打算把女儿嫁到北齐去。

就苦了北周的几个使者了,求婚不成,宇文纯等几个使者,还被木杵可汗扣在了突厥,扣押了好两年……

这事儿后来怎么结束的呢?公元568年,突厥发生了一件事——会大雷风,坏其穹庐,旬日不止。大家知道,突厥是游牧民族,住的是帐篷,这大风刮了十好几天还不停,那可不“锅盖”都得被掀了吗?

木杵可汗慌了,这次不大不小的天灾,在他看来,这是“天谴”了,是老天对他多次出尔反尔,尤其是这次出尔反尔(这次确实情节比较恶劣)的谴责,他猛然间想起了当年杨荐对他说的那句话:“如何今日遽欲背恩忘义,独不愧鬼神乎?”(正好,杨荐也在被扣押的使者之类)

木杵可汗确实不要脸,但是,他也确实怕鬼,他终于决定履行婚约了——木杆惧,以为天谴,即备礼送其女于周,纯等奉之以归。三月,癸卯,至长安,周主行亲迎之礼。甲辰,周大赦。

木杵可汗不要脸到这种程度,宇文邕该隆重接待还是隆重接待,没办法,人家不要脸,那是因为人家有不要脸的资本啊!

不要脸的木杵可汗,在突厥日渐强大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然后,他死了,接替他的位置的,乃是他的弟弟他钵可汗。

他钵可汗继承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当时突厥“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而在跟两个中原邻国的交往中,由于木杵可汗的不要脸,突厥也是大得其利——自俟斤以来,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之志。朝廷既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常以千数。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

为此,他钵可汗曾经牛逼哄哄的表示:“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这副嘴脸,眼见是比其兄还可恶,同志们看到这句话,一定有一种要抽他的冲动吧,但有啥办法呢?让他嚣张着吧。

当然了,他钵可汗的得意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北朝东西分裂的局面即将进入尾声,而一旦北方重归一统,突厥这样左右逢源的局势,就会彻底成为历史,而到时候,他钵可汗面对的就不是“在南两个儿”了。公元577年,宇文邕出兵灭亡了北齐,北方的分裂局面彻底终结,而突厥坐在那里都有钱收的好日子,也就此一去不回头了。

他钵可汗对此极为恐慌,他收留了从马邑逃奔他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并将其立为“齐帝”,并将北方齐人尽收麾下,又派人跟营州刺史高宝宁联络,然后叫嚣要为北齐报仇,然后,在公元578年,他钵可汗率军入寇幽州。

该年四月,突厥进犯,北周柱国刘雄兵败被杀,举朝震动。

该年五月,宇文邕率领诸军北伐突厥,“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神举等将兵五道俱入”,意图报此幽州遇袭之仇。

这场战事,可以说是突厥和北周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此之前,北周是哭着闹着求着突厥,生怕他们不舒服,一味忍让;而突厥呢,又借着东西之争的东风,大得其利,赚得不亦乐乎,而且,多次给北周上眼药,甩脸子;然而,如今,一切都变了,北齐没了,北周统一了北方,突厥的好日子过去了,而北周一味忍让、一味退缩的时代也过去了,接下来,就到了真刀真枪见真章的时候了。

然而,很可惜,这样一场标志性的战役,并没有能够真正打起来,宇文邕并没有能够真的带兵讨平突厥,因为,大军刚走到半路,宇文邕就病了,而后,大军匆匆南返,紧接着,在闰五月初一,宇文邕病逝了,这次北伐,于是半道搁浅。

宇文邕去世的消息,助长了突厥和北齐余党的气焰,刚刚称帝的高绍义,就认为此乃天助;而且,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不久后,幽州人卢昌期,也起兵据范阳,迎接高绍义;于是,高绍义带着突厥军,前往范阳。

北周方面见此,乃派遣宇文神举领军讨伐卢昌期。

不久,高绍义听说了又一个好消息——幽州总管居然带兵在外;岂非天赐良机?于是便想趁虚而入,带兵奇袭蓟县。宇文神举于是派遣大将军宇文恩率军四千人前往营救,当然了,北周方面吃亏是一定的了,宇文恩的这支部队,遭遇了气势汹汹的高绍义,当然讨不着什么便宜,伤亡过半,局势极为不利。

幸运的是,宇文神举那边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他已经带兵讨平了卢昌期,而高绍义,也就此失去了一个内援,无奈之下,只能“素衣举哀,还入突厥”,宇文恩方才逃过一劫。那边高宝宁也带了数万骑兵前来营救范阳,跑到半道(潞水),听说卢昌期已经完蛋,方才退兵而回。

该年十一月,突厥发动了对北周的报复性战役,包围了酒泉,杀掠吏民,呼啸一阵后,随之离去。这次报复,改变不了什么,复辟北齐的计划已经彻底破产了,北方的统一也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随着北方的统一,突厥想要占到些便宜,也已经不太容易了。公元579年,他钵可汗就决定改变战争局面——突厥佗钵可汗请和于周,周主以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妻之,且命执送高绍义;佗钵不从。

这次和亲,并没有能够完成,因为,他钵可汗不久后就死了;但是,一开始没有解决的事——执送高绍义,却在贺若谊的交涉下,成功完成了。

和亲虽然没有完成,但也没有终止,在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后,摄图成为了新任可汗,是为沙钵略可汗。其后,摄图再度请求和亲。

公元580年,中原政权跟突厥关系史上又一次重大事件发生了——周遣汝南公神庆、司卫上士长孙晟送千金公主于突厥。

这次事件之所以重大,并不是因为千金公主去了突厥,也不是因为和亲政策正式启动,而是因为,有一个重要人物,跟着千金公主一起去了突厥,而这个重要人物,将在他的后半生,彻底改变突厥和中原政权的强弱态势。

这个重要人物,便是长孙晟。长孙晟改变了什么呢?请看如下场景:

戊子,车驾顿榆林郡。帝欲出塞耀兵,径突厥中,指于涿郡,恐启民惊惧,先遣武卫将军长孙晟谕旨。(隋炀帝打算在塞外进行军事演习,要经过突厥,怕突厥的启民可汗起疑,于是让长孙晟前去通报此事)

启民奉诏,因召所部诸国奚、霫、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咸集。

(启民可汗不敢怠慢,召集各部首脑开会。)

晟见牙帐中草秽,欲令启民亲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长孙晟看见牙帐内有草,想要让启民可汗亲自除草,以此树立威信,于是指着帐前的草说:“这草香的吧?”

启民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启民可汗于是凑上去闻了闻,表示,不香。)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长孙晟于是表示,天子经过的地方,诸侯们都要亲自洒水扫路,以表示自己虔敬的内心,现在牙帐内居然有杂草,我还以为是留的香草呢。)

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

(这下启民可汗懂了,于是道歉,并亲自拔出佩刀割草,其他首脑只能从命。)

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帝闻晟策,益嘉之。

(于是启民可汗为隋炀帝开通了长达三千里、宽达百步的御道。隋炀帝当然很高兴了,大大嘉奖了长孙晟)

这是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事情,距离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入突厥,27年过去了。27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曾经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突厥,如今他们的首领启民可汗,却甘愿对着隋朝大臣称“奴”,而且,还愿意亲自拔出佩刀,为隋炀帝为除草。联系当日他钵可汗气焰嚣张的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是不是有恍如隔世之感呢?

那么,这27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位重要人物长孙晟,又会在这个过程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好吧,敬请期待《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

这其中的过程,《炀帝篇》中会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只需要知道结果,那就是,在杨坚走完他的人生路之前,突厥已经被分裂成了东西二部,而启民可汗也已经向隋朝称臣,隋朝在大中华地区的大国地位,遂不可撼动。

小国的生存之道

接着,我们来看看吐谷浑吧。

先来说说吐谷浑国名的由来吧。

公元283年(晋太康四年,司马炎在位),鲜卑慕容部的首脑慕容涉归去世。慕容涉归有三个儿子,庶长子为慕容吐谷浑,在慕容涉归在世时,慕容吐谷浑得到了1700户的部众,嗣子为慕容廆,幼子慕容运。

然而,慕容涉归去世后,嗣子慕容廆却未能继承他的位子,他的弟弟慕容耐篡夺了权位,而慕容廆和慕容运,则被迫流亡。一直到公元285年,慕容耐为部众所杀,慕容廆才最终回归,继承了部族首脑的位置。

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浑,兄弟间原本关系很好,但是,因为有人挑拨,二者的关系变得渐渐不和谐起来,终于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兄弟二人撕破了脸皮。这件小事是,兄弟二人的部落发生了马群撕咬踢斗事件。

事后,慕容廆居然派人去质问慕容吐谷浑:“父亲为我们划好了畜牧的疆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为什么不走的远远的,而致使马群相斗?”

慕容吐谷浑很委屈,也很愤怒:“马是六畜之一,撕咬踢斗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何至于竟然迁怒于人?如果你要我走的远远的,那也很好,只怕我们以后再会无期,我会走到万里之外。”

说完,慕容吐谷浑便带着他的部众,头也不回的西迁了。

此时,慕容廆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感到非常后悔,派人去追慕容吐谷浑,并向他道歉,请他回来。

然而,慕容吐谷浑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告诉使者:“我父亲在世时,曾提过卜卦上的话,父亲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会兴起,而且强大,福分流传后世。’现在我为庶子,按理不能成为国王,现在因为马群相斗事件,致使我们分别,岂非天意?”

于是,慕容吐谷浑拒绝了使者的建议,拒不东返,一路西迁而去。

鲜卑慕容氏,根据地原在今中国东北的辽宁一带,但是,在慕容吐谷浑西迁若干年后,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个慕容家族所统治的王国。

其中一个王国,便是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极盛时期的统治疆域,包括如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

前燕的建立者叫做慕容皝,公元337年底,他自立为燕王,此为前燕的雏形。公元353年底,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灭亡了冉魏,自立为帝,建号“元玺”,前燕政权遂正式成型。

这位慕容皝,乃是慕容廆的儿子,而他的事业,则继承了父亲慕容廆。

这个叫做“燕”的慕容氏政权,在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一共出现了三次,除了前燕之外,还有后燕(建立者慕容垂,是慕容皝的儿子)和南燕(建立者慕容德,慕容皝幼子)。

(顺便说一下,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一心复国的慕容复,便设定为这个慕容家族的后裔,只是年代隔得稍微远了点……)

至此,慕容涉归的预言实现了一半,他的其中一个儿子慕容廆确实强大了起来,而且福分流传后世(从前燕到南燕,一共有73年的时间)。

(再顺便说一下,侯景这辈子的天敌慕容绍宗,也便是慕容廆的后裔,慕容家族即便是亡国之后,也依然保有强大的势力。)

当然,预言还有后一半,另一个儿子强盛起来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慕容吐谷浑带着他的部众一路西迁,先迁到了阴山脚下,后来,因为中原内乱,他又继续西迁,穿过陇山,在洮水之西落脚,其后,活动范围一直延伸到白兰(青海省中部)。

慕容吐谷浑的这支部众便在这里扎下了根,然后子子孙孙绵延不息,当他的孙子慕容叶延(此公是个大孝子)即位后,为了纪念祖父西迁的功勋,便将他所统治的国家,定名为“吐谷浑”。

吐谷浑当然远不如逐鹿中原的诸燕那么强大,但是,论起福分流传后世,则吐谷浑要强得多——这个王国一直绵延到了隋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预言这东西,准的时候,也真是准得离谱呢。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吐谷浑跟中原政权的关系吧。

我们直接快进,进入到南北朝时期吧。公元432年,吐谷浑第十任可汗慕容慕璝擒获了胡夏王国(五胡十六国中的倒数第二个王国,建立者郝连勃勃,匈奴人)的末任帝郝连定,并将其送给北魏帝国。

当然了,慕容慕璝也不能白干活,顺便,他还递了份奏疏给北魏,表示:“我生擒活捉僭伪叛徒(郝连定),把捷报呈献陛下。陛下所赏赐的爵位和官阶虽然崇高,可是疆土没有增加;车辆旗帜,虽然准许有荣耀装饰,可在财物上没有任何奖励;俯请陛下体察下情。”

慕容慕璝这意思,北魏你不能尽整虚的,我立那么大功,不得给我点实际的?要不然,我吃饱了撑的给你干活?

北魏帝拓跋焘倒也不含糊,立即把这封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讨论结果嘛,出奇的一致——这小子吃了碗里看着锅里,他立什么功了?攻城了还是略地了?没有嘛!就抓了个必死之贼郝连定嘛!就这点功劳,就吹嘘起来了,就要赏赐了?现在塞外民众都归他了,还不知足!坚决不惯着!

拓跋焘于是回信过去,概括起来三个字——不惯着!

慕容慕璝很生气,他这卖命效劳的,屁都没捞着,心里不平衡,于是,他就得给北魏点颜色看看了。慕容慕璝的办法是,去跟刘宋政权搞好关系,又是进贡又是送还俘虏的(当年被胡夏俘虏的一百五十人),至于北魏嘛,呵呵,你不仁,我也不义,进贡?一边去!

自此之后,吐谷浑跟北魏的关系就很紧张。

后来,慕容慕璝死了,其弟慕容慕利延即位。这位慕容慕利延,延续了慕容慕璝的对外政策,联南抗北,但是,悲催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北魏帝国今非昔比,当时已经灭亡了北凉,基本统一了北方,力量强盛,不可一世,慕容慕利延当时就慌了,连忙西遁,意欲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来还是拓跋焘念及慕容慕璝擒获郝连定的旧情,派使者前去抚慰,这位慕容慕利延才定下心来,返回了故土。

但是,慕容慕利延怕归怕,骨头还挺硬,他的侄儿慕容纬才(第九任可汗慕容阿柴的长子)要投降北魏,被他知道了,他当即将其斩首。

然而,北魏的强盛已然不可遏止,对于改善跟北魏的关系,慕容纬才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公元444年六月,慕容纬才的弟弟慕容叱力延等八人投奔了北魏帝国,北魏政府当即封他为归义王。

然后,慕容叱力延就跟北魏哭诉了,说自己老哥是怎样一心向善,而吐谷浑国王又是怎样拒不悔改,最后,他请求,出兵干他一票?

北魏对慕容慕利延本就不爽,听慕容叱力延这么说,自是没有话讲,说干,那就干他!也好让这货知道一下北魏的厉害。

于是,在该年八月,北魏对吐谷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战斗的结果是,当北魏军队抄近路杀至大母桥时,慕容慕利延就只剩下吃惊的份儿了,吃完惊后,便一路西遁,逃到了白兰(通天河流域),他的侄子慕容拾寅逃到了河西(青海省兴海县西);还有没逃了的,两个下场:

一、被杀。吐谷浑汗国五千余人在战争中丧生;

二、投降。慕容慕利延的堂弟慕容伏念带着一万三千余人,投降北魏。

还没完,转年夏天,北魏又对吐谷浑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次进攻比前一次更猛烈,猛烈到吐谷浑根本无法招架,两个宗室成员慕容什归(慕容慕利延的侄子)和慕容被囊(慕容慕璝之子)虽然都发扬了打不过就溜的精神,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免被生擒活捉,而慕容慕利延则悲催的一路西奔,就是苦了西域的一个小国——于阗(首度于阗,新疆和田市)。

于阗国王也是倒霉,不招谁不惹谁,突然间,天降横祸,出来一伙强盗,就把他国土给占了,他率军反抗,结果被砍了……

一直到公元446年,吐谷浑才重新回归故土。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甭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是认不清自己,那可是要倒大霉的。

事情搞到这样,慕容慕利延准备怎么办呢?就此低头?No!坚决不低头,很有骨气,北魏不是横吗?让他横吧。他去求助刘宋去。

公元450年,慕容慕利延向刘宋皇帝刘义隆递交请求,要求将所部迁移到越巂郡(四川省西昌市)。刘义隆看小弟有难,也是责任胖呆,倒是批准了请求,但最后慕容慕利延并没有南下。

慕容慕利延之所以没有南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身子骨不行了——公元452年,他就过世了。接替他的位子的,乃是他的侄子慕容拾寅(八任可汗慕容树洛干的儿子)。

这位慕容拾寅是个“聪明人”,至少表面上,比他的两位叔叔都聪明,他的外交政策,就不再是“一边倒”了,而是相当滑头的搞了“两面派”,在他继位之时,同时向刘宋和北魏派出使节,请求奖赏。

效果倒是不错,两方面都挺给面儿——刘宋封他为安西将军、西秦、河、沙三州刺史,封河南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

于是,拿着两家的好处,慕容拾寅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好日子。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能延续多久呢?很显然,延续不了多久。因为,慕容拾寅的这点小伎俩,也就是“小聪明”,他这样是把两国当猴耍,但是,这两国可不是猴,没那么容易耍。

公元460年,听说慕容拾寅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北魏高层相当不爽,就有哥们上奏疏了,说这种货我们养他干啥?干了他吧!

该年六月,北魏向吐谷浑再次发动了进攻。结果自是不消说,慕容拾寅逃去了南山,北魏军队大获全胜,要不是渡过黄河后发生了瘟疫,北魏且不退兵呢,这次北魏收获颇丰,俘获各种牲畜三十余万头。

公元470年,北魏再次进攻吐谷浑,慕容拾寅再次遁逃。

事实证明,在比你强的人面前,千万不要耍滑头,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当然,慕容拾寅也不是这么甘心挨打,公元473年,为了报复北魏,他发动了对浇河郡(青海省贵德县)的进攻。

但是,一个人老挨打,是有他老挨打的道理的,因为,情况明摆着,你打不过别人嘛!慕容拾寅的这次进攻,毫无悬念的吃了瘪,北魏司令官长孙观深入吐谷浑国境后,还玩了出狠的——强行收割了秋季成熟的庄稼。

庄稼被人割了,这日子还怎么过?结论是,没法过嘛!没法过之后,慕容拾寅终于低头认怂了,投降了北魏,并开始每年向北魏进贡。

吐谷浑投降了北魏,当然就不能跟南朝瞎胡来了。

公元490年,吐谷浑第十三任可汗慕容度易侯去世。该年九月,南齐派使者去册封慕容度易侯的世子慕容伏连筹,结果,慕容伏连筹就牛逼哄哄的要求南齐使者丘冠叩拜,丘冠当然不鸟,最近,居然就被推下了悬崖。

南齐方面自是恨得牙痒痒,但是,牙痒痒也没用,山高皇帝远,南齐啊,还真管不着吐谷浑。

当然,这事儿也能看出慕容伏连筹的特点,三个字概括——二愣子。道理明摆着,就算他不愿跟南齐来往,也犯不着把人使者推下悬崖吧。

二愣子就有二愣子的处事方式。次年,北魏要求慕容伏连筹去京城朝拜,结果,这位二愣子就犯了愣,拒绝了北魏的要求,而且,还修整了边境两座重镇,准备负隅顽抗了。

这能讨到好吗?倒霉是一定的嘛。长孙观攻击了这两座城镇,大获全胜,而后,俘虏了三千余人。

还没完,公元491年,北魏冯太后去世,北魏派使者去吐谷浑报丧,结果,在接受诏书时,据说慕容伏连筹态度轻浮,吊儿郎当。

这下北魏使者气得要死,回国后,当即要求进攻。但是呢,此时的北魏皇帝,乃是著名的孝文帝拓跋宏,以汉化改革闻名于世,他的处事方式,就跟前辈大有不同——当时他表示,算了吧。

好,打仗可以算了,但这口气咽不下去,大臣们又要求,把吐谷浑的进贡退回去?这意思,就是要断绝双边关系了。拓跋宏又不同意,非但不同意,他还让长孙观把去年俘虏的三千人送回去。

有人要问了,这拓跋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怎么这么怂呢?很简单,四个字——以德服人。

效果如何呢?好,非常好。该年秋季,慕容伏连筹就让他的世子慕容贺虏头去平城朝拜了。拓跋宏于是封慕容伏连筹为都督西陲诸军事,封西海公爵,吐谷浑王;顺便,还派了使者张礼去做国事访问。

这位慕容伏连筹当时跟西域小国宕昌一语不合,想去征讨,并就此询问张礼的意见。张礼表示,吐谷浑和宕昌都是北魏藩国,一言不合就要打仗,不合规矩,破坏地区稳定,我们不同意。我离开国都时,宰相告诉我,如果阁下能够修正错误,则汗国政权可以保持,如若不然,大祸即将临头。

慕容伏连筹被这一席话说愣了,沉默了许久。

沉默之后,慕容伏连筹找到了自己的应对方式。对待比自己强的北魏,那就好好当孙子,踏踏实实尽本分,但是,在自己的王国,则设置文武百官,对待邻国,也以大国君王自居,将其视作藩属。

公元500年,得知此事的北魏警告吐谷浑,但仍然加以包容。

这段时间,算是北魏和吐谷浑之间关系最为稳定的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付二愣子,有时候讲道理比讲拳头更有用。

公元540年,慕容伏连筹去世,儿子慕容夸吕即位。

这个年份呢,中国北方正乱作一团,自从公元524年六镇兵变之后,北魏跟吐谷浑的关系就中断了,借着这个机会,吐谷浑日渐发展壮大,到了慕容夸吕即位时,此公已经自称可汗,吐谷浑汗国已经成为东西三千里、南北一千里的一个西域强国。

也就在这一年,慕容夸吕派人去邺城跟东魏恢复了邦交。

跟东魏友好,这就意味着跟西魏交恶。表面上,吐谷浑跟西魏也恢复了外交关系,但是实际上,慕容夸吕借着西魏立足未稳的机会,很是不把西魏放眼里,隔三差五就派人抄掠西魏边境。

一开始,西魏为了跟东魏较劲,还顾不上吐谷浑,等到局面暂时稳定后,宇文泰不能忍了。公元553年,宇文泰亲自率三万骑兵,越过陇山西进,抵达姑臧(甘肃省武威市),征讨吐谷浑。

慕容夸吕当时就慌了,请求投降。当然了,慌过没多久,故态复萌,又和北齐帝国互派使节去了……

西魏对这情况当然是恨得牙痒痒,就想给吐谷浑点颜色看看。机会来了,西魏凉州刺史史宁侦察到了吐谷浑使者(出使北齐的)回来的日期,预先在半道设伏,然后在赤泉的突击中,生擒吐谷浑大臣乞伏触连。

公元556年,突厥的木杵可汗跟西魏借道凉州,袭击吐谷浑,而史宁也随之出征。结果在史宁的策划下,此次出征大获全胜。

当然,慕容夸吕咽不下这口气,公元557年,发动了对北周的报复性袭击。当然了,一切在渭州刺史于翼(于谨次子)的预料内,此次出击,吐谷浑也没抢到啥东西,最后也就撤退了。

公元576年,宇文邕派太子宇文赟出征吐谷浑,当然了,大权还是掌握在随行的王轨和宇文孝伯手里。此次出征,北周再次获胜,北周军队杀到了吐谷浑汗国的首都扶俟城(青海省都兰县),随即班师。

然后呢,时间就到了隋朝了,公元581年,隋文帝登上了皇位。

对于这个新建的帝国,吐谷浑一开始的态度——不服。不服之后,吐谷浑当然就不免要跟隋帝国较量一二。

公元581年八月,吐谷浑进攻凉州。隋文帝当然不示弱,派大将元谐率数万人迎战。

这是吐谷浑跟隋朝的第一战,杨坚自然是希望能拿个满堂彩,此后,也便能在双边关系中占据绝对主动。这一切,就要看元谐的了。

然后,元谐完成了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杨坚拿到了一个超级头彩。先是在丰利山(青海湖东),元谐大破吐谷浑军,而后在青海湖,在跟吐谷浑太子慕容可博汗主力的决战中,元谐再度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战中,元谐击斩及俘虏吐谷浑士卒,数以万计。

显然,这是一次堪称摧毁性的胜利。此战之后,吐谷浑全国人心惶惶,部众离心,王爵侯爵数十人,均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降了元谐。至于慕容夸吕,此公除了学习历代前辈,率领部众西遁,也就再没别的招了。

按说这么一场战事结束后,慕容夸吕怎么也该学乖了,但是,此公偏是不认输,公元583年,吐谷浑居然再度出击,攻击隋朝临洮(甘肃省临潭县)。这次偷袭成效显著,临洮刺史皮子信阵亡。最后,隋帝国还是靠老将梁远把吐谷浑击退了。其后,吐谷浑还试图攻击廓州,结果被早有防备的隋军击退。

当然,隋军也不能任由吐谷浑蹬鼻子上脸,吃了一亏后,势必要找回场子。该年六月,梁远帮隋帝国找回了场子,在尔汗山击败了吐谷浑。

公元584年,由于吐谷浑迟迟不肯屈服,而且隔三差五便来袭扰边境,隋军决定主动出击,给吐谷浑一个下马威。该年四月,隋朝大将贺娄子干征调部队,进攻吐谷浑,此次斩杀男女一万,二十天后,方才班师。

即便如此,隋朝跟吐谷浑的关系仍然难以稳定,杨坚对此感到极为忧虑,曾经,他试图改变边境民众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营建城池,种植农地。然而,贺娄子干上疏表达了异议,认为边境常年战乱,无法推行农耕,即便硬要如此,也可能徒费精力。还不如彻底取消边远地区的农垦区,让他们畜牧为生,军事上以烽火为号,就无需担心吐谷浑对民众的侵扰了。

杨坚采纳了建议,并将贺娄子干任命为榆关总管。

往后的几年,吐谷浑跟隋朝的关系,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戏剧性的来源,自然是出现在慕容夸吕身上。

慕容夸吕大概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国王,据说,他活了一百岁,在位五十二年(从公元540年到公元591年),当隋朝建立时,这位老爷子已经八九十岁了。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子,甭管身体多硬朗,脑袋瓜势必是不甚灵光了,但是呢,他又不肯交权,不愿安度晚年,于是,麻烦就来了。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老爷子跟他的儿子们杠上了。老头子总是担心,他的这些个儿子等太久会不会等的不耐烦,会不会对他不利,所以,性情喜怒无常,对太子更是苛刻无比,一辈子废了好几个太子,有些个倒霉的,甚至还被他诛杀。于是,吐谷浑汗国的王子们人心惶惶,本来最热门的太子之位,如今居然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想干。

谁都不想干,也得有人干,太子的位子最后还是着落在了某王子(名字未知)头上。这位王子担惊受怕,害怕重蹈哥哥们的覆辙,于是,便想把这个老而不死的老爹给办掉,彻底扫清祸患。但是呢,情况明摆着,慕容夸吕在位四十多年,政治根基稳固,他能随随便便废了那么多太子,也不是没道理的,所以,很显然,这位王子力量不够。

力量不够怎么办?很简单,求援呗。这位王子一求,就没悬念的求到了隋帝国头上,请求隋朝边防军能在他发动政变的时候,出兵相助。

秦州总管杨弘一听,觉得这事儿挺靠谱,就上报杨坚,表示咱帮这位小王子一把?结果呢?结果杨坚想都没有想,立即回答——不成!

杨坚这一回答,基本宣判了小王子的死刑。不久后,小王子阴谋败露,再然后,跟他的几位哥哥一样,倒了霉,再再然后,慕容夸吕立自己的幼子慕容诃当太子。

此时,迭州刺史杜粲建议杨坚,趁着吐谷浑内乱,咱干他一票?结果杨坚的回答,还是那两个字——不成!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杨坚在想啥呢?他到底想如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呢?别着急,接着看。

就在这一年,新立的太子慕容诃也跟他的哥哥们一样,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也怕倒霉,但是呢,前任的例子摆在那,对抗自己的老爸,显然死路一条,怎么办呢?他想出的办法,干脆带着自己的一万五千部众,投降隋朝算了,然后,他派了使者去大兴,请求隋朝出兵协助。

结果杨坚什么态度呢?他先是讲了一番大道理:“浑贼风俗,特异人伦,父既不慈,子复不孝。朕以德训人,何有成其恶逆乎!”然后,当面拒绝了使者:“父有过失,子当谏争,岂可潜谋非法,受不孝之名!溥天之下,皆朕臣妾,各为善事,即称朕心。嵬王既欲归朕,唯教嵬王为臣子之法,不可远遣兵马,助为恶事!”杨坚的看法很有意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育慕容诃要守孝道,但是朋友们,国际政治中,还讲什么孝道,是不是有点诡异呢?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其实呢,杨坚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诡异,跟如今满世界嚷嚷“民主”、“人道”的美帝并无二致,简单说——价值观输出。

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是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纷争,除了利益之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的争斗,中世纪基督教对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东征,二战时纳粹要灭亡犹太,二战后美苏进行冷战,说白了,背后的根源,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文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杨坚为什么屡屡惺惺作态,一次又一次放弃轻松介入吐谷浑内政的机会了。在杨坚看来,吐谷浑问题,其实最根本的,乃是价值观问题,文化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吐谷浑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孝道”,乃是力图从文化上征服吐谷浑。

历史无数次证明,文化层面的征服,远比武力层面的征服更有力量。

最典型的,英国人在他们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如果说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那就是,英国人让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让英式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所以,时至今日,哪怕世界第一强国变成了美国,英国人也可以很自豪的说,统治世界的,依然是他们。

以中国历史而言,华夏儿女之所以在历史上面临了多次的外族侵袭而不至于种族灭亡,其最重要的东西在于——我们在文化上的优势。由于文化优势,因此,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都是少数民族被汉化,而非汉族被异化。

所以,在杨坚看来,建立国际新秩序,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军事层面,或者是经济层面,而在于文化层面。

不管杨坚有没有成功,我们都得说,杨坚是对的,他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重大的发挥。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便是依照他的思路进行国际秩序的整合的,而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整个隋朝时期)一直困扰我们的朝鲜问题,也在这个思路下,被彻底解决了——朝鲜吸收了中华文明,成为顺服的明帝国藩国。

当然,打文化牌还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国力上的绝对优势。

杨坚之所以对吐谷浑打文化牌,就是因为国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他有自信,随着隋朝统一中华,吐谷浑的臣服是早晚会出现的。

杨坚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公元591年,随着陈朝的灭亡,老而不死的慕容夸吕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对抗隋帝国了,他开始向隋朝进贡,然后向西逃亡,据守险要——至于进攻?那是想都不敢想了。

该年,慕容夸吕终于去世了。

继承汗位的,是慕容夸吕的又一个儿子慕容世伏。在即位后,慕容世伏立即派侄子慕容无素携带奏章去大兴,请求作为藩属,并请求让女儿进宫,充当宫女或者妃嫔。杨坚同意了前一个要求,拒绝了后一个要求:“若依来请,它国闻之,必当相效,何以拒之!朕情存安养,各令遂性,岂可聚敛子女以实后宫乎!”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杨坚的行为——大国风范。

公元596年,杨坚将光化公主(宗室女)嫁给慕容世伏。慕容世伏请求将公主称为“天后”,杨坚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请求。

次年,慕容世伏在国内的政治变乱中被杀,他的弟弟慕容伏允即位。即位后,慕容伏允将此事报告杨坚,并请求宽恕他的专权,并请遵照旧例,也娶隋朝公主为妻,杨坚同意了他的请求。

自此之后,吐谷浑向隋朝进贡,年年不绝。

隋帝国与吐谷浑的双边关系,也就此稳定下来。在这里,除了佩服杨坚的高瞻远瞩,我们似乎也不能有其他的反应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种稳定没有持续多久便被隋炀帝破坏了。其间详情,也敬请关注《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了。

还剩最后一个——高句丽。因为隋朝跟高句丽争斗的高峰乃是隋炀帝时期,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也就摆在《炀帝篇》中进行详述了。

经历了漫长的乱世,隋王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中华帝国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在东亚的版图上,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大融合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稳定的国际秩序,隋文帝杨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他的这个答案也即将启动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黄金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并不在于武力,而在于能够输出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能够以自己的文化,来影响周边的世界。

眼下的中国,在经济上、在军事上,或许正在逐渐崛起,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超级强国,我们还欠缺一点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9.html

上一篇:开皇之治
下一篇:大一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