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第一次母党专权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3:22 0

不自量力的藏氏兄妹

这次战役结束以后,按说没藏氏兄妹应该审时度势,向辽国请和。君不见当初李元昊大破辽军,而且差点生擒辽兴宗,他拥有如此大的胜利尚且能够认清形势,主动向辽兴宗请和,这次西夏与辽国打了个平手,更应该主动向辽国请和了。

按说,就是说本来应该这么做,却没有这么做。

没藏氏兄妹的脑袋里估计是进了浆糊,他们居然不自量力,主动向辽国发起了反攻。

西夏天祐垂圣元年(辽重熙十九年,1050年)二月,距辽军退兵才四个月,没藏氏兄妹就派大将洼普、猥货、乙灵纪等率大军进攻辽国金肃城。

这一举动充分说明,在玩政治这方面,没藏氏兄妹跟李元昊相比,也就是小学生水平。

辽军早有准备,迎头痛击夏军,夏军大败,猥货、乙灵纪等大将战死,洼普身上中箭,狼狈逃回。

洼普逃回来以后,没藏讹庞大为光火,当时就想宰了他。没藏氏好说歹说,替洼普求了情,命他到贺兰山练兵,以观后效。

三月,没藏氏兄妹又派观察使讹都第一次母党专权率兵驻扎于三角川(今内蒙古达拉特旗南),准备偷袭辽国的威塞堡,结果又被辽国殿前都检点萧迭里得率领的轻骑兵击溃,讹都第一次母党专权被辽军生擒,夏军损失辎重无数。

西夏屡次来犯,把辽兴宗惹毛了。五月,辽兴宗再次出兵,命西南面招讨使萧蒲奴、北院大王耶律宜新、林牙萧撒末等人率军伐夏,以行宫都部署别古得为监军,另派北院同知枢密使萧革驻军于边境,壮大辽军的声势。

辽军长驱直入,把兴庆府团团围住,然后放纵士兵四处掠夺。

辽军声势如此浩大,没藏氏兄妹怎敢出战?他们只能命诸将闭城固守,只求别让辽军攻进来。

兴庆府毕竟是西夏的首都,城高墙厚,守军众多,辽军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来,双方开始陷入了僵持。

不久,辽国人发现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毕竟几万大军在此围城,粮草消耗是个大问题,一旦军中粮草用尽,人心慌乱,到时候西夏人再搞个偷袭,那就不好玩了。所以他们主动撤围,转而进攻位于贺兰山西北的西夏摊粮城(今内蒙古巴音浩特北)。

摊粮城,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个跟粮食有关的地方,事实上,这是西夏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西夏虽然有粮食生产,但农业经济并非其主要经济成分,粮食产量并不大。西夏人口又比较多,一旦遇到灾荒,没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是不行的,所以像摊粮城这样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对于西夏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西夏的国家存亡。

辽国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放弃兴庆府,来攻打这里的。

战斗并没有什么悬念,辽军轻易就攻破了摊粮城,把里面的粮食搬运一空,撤军回国,顺便,他们还带走了西夏叛逃过来的将军洼普。

当初没藏氏命洼普在贺兰山练兵,以观后效,结果后来辽军深入国境,还把都城给围住了,洼普害怕得要死,心想这后效还有啥好观的?辽军一走,没藏讹庞还能放过自己?到了那时候,皇太后估计也不会救自己了。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他心一横,率部投降了辽军。

仗打成了这个样子,没藏氏要是还不识好歹,那就真的是无药可救了,还好,她及时悬崖勒马了,十月,西夏派使臣到辽国,请求两国和好。

辽兴宗此时正在气头上,自然是不同意,他派北院都监萧友括到西夏,索要李元昊时期投降西夏的原属于辽国的党项人。没藏氏不给。

按说打了败仗,自己此时又有求于人家,应该服一下软,给多给少,多少意思一下,可没藏氏不给,而且态度十分坚决,说不给就不给,爱咋咋地!

不是白痴,也好不到哪去了。

这下萧友括犯难了。要吧,人家不给,不要吧,回去没法交代,这可如何是好?

左右为难之下,萧友括一狠心,我给!

皇帝索要这几千户党项人,无非就是想要这些党项人每年给朝廷敬献所谓牛羊之类的特产,既然如此,这些东西我自己掏腰包,献给皇帝,总行了吧?

萧友括,你可真是个可怜人啊!

辽兴宗同意了,反正自己也不吃亏,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但毕竟西夏人没把人还回来,还是不老实,辽兴宗决定,仍然不同意西夏人的求和,来多少次都不行!

西夏使臣就这样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又一脸失望地归来。

转变在西夏天祐垂圣三年(辽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的夏天到来了。这年五月,辽国的阻卜部(辽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一个酋长派人到西夏,请求归附,没藏氏没答应。虽说这只是因为有贼心没贼胆,但是在辽兴宗眼里,这是西夏服软的表现,所以当西夏再一次派人来请和的时候,辽兴宗答应了,再后来两国经常互派使臣,走动得多了,双边关系自然也就逐渐恢复了正常。

搞定了辽国,没藏氏消停了,没藏讹庞又不消停了。

这俩兄妹就像在跑接力赛一样,没藏氏刚和辽国和好,没藏讹庞立马就接过接力棒,开始折腾宋朝。

从西夏福圣承道元年(宋皇祐五年,1053年)二月开始,没藏讹庞就开始不停派兵骚扰宋朝边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令宋朝君臣头疼不已。

后来,没藏讹庞越玩越大(俗语应该叫“蹬鼻子上脸”),开始侵占宋朝位于麟州西北、屈野河以西的土地。

需要跟大家说明的是,这块土地没有多少,相比于西夏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点地盘简直不值一提。

既然如此,没藏讹庞为什么又要冒跟宋朝开仗的风险,非要占领这块土地呢?

因为这块地方虽不算大,却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又距屈野河不远,灌溉便利,极其适合耕作。对于没藏讹庞来说,这么好的地盘,不占就没天理了。他派人在此设寨,开始耕种此处的土地,史书有云:“宴然以为己田”,当成自己的自留地了。

而这一切,全是背着没藏氏干的。

没藏氏跟没藏讹庞不一样,她虽然不怎么尊重辽国,对宋朝却是相当客气的,经常派人向宋朝进贡。没藏讹庞知道她不会同意自己跟宋朝对着干,索性自己做主,瞒着她侵地。

这种事情虽然谈不上啥大事,但却是极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关系到宋朝作为天朝上国的面子问题,所以宋朝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们原本打算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派人到西夏和没藏讹庞谈判。

没藏讹庞耍起了无赖,我是流氓我怕谁?不给!

宋朝这边也不示弱,你不是不给吗,那就玩真的!宋朝向西夏发了正式的外交文书,义正词严地指责西夏人侵耕屈野河土地的恶劣行径,要求西夏退还侵耕的土地。

这种正式的外交文书没藏讹庞是瞒不了的,没藏氏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为了证实此事的真实性,她派李守贵到现场调查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守贵回来以后说耕种的全部都是宋朝的土地,没藏氏一听就发火了,她责令没藏讹庞归还侵占的土地,不要没事找事。

就在所有人(不包括没藏讹庞)都以为此事即将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没藏氏死了。

没藏氏并非善终,而是死于非命。此事说来话长,且听我慢慢道来。

没藏氏是一个生性放荡的女人,当初李元昊逼野利遇乞自杀后,不见她夫死妇随,追随丈夫的脚步(也可能少数民族不兴这个,这里且不讨论),反而跟李元昊勾搭上了。当然了,这很大程度上是李元昊主动勾引的结果,但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没藏氏当时肯定也没少跟李元昊眉来眼去,暗送秋天的菠菜。

李元昊死了以后,没藏氏怎能耐得住寂寞?很快她就找了两个情人。

先说第一个,此人前面出过场,就是没藏氏派去调查侵田一事的李守贵。

很久很久以前,李守贵的另一个身份是野利遇乞的管家。

如此说来,或许没藏氏与李守贵早就有奸情了也不一定,毕竟那时候天天都在一个屋檐下吃饭,日久生情那是相当的容易。

当然了,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我这儿也没有证据,不过从没藏氏在生活作风上的一贯表现上来看,要说这事是真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反对。

没藏氏找的第二个情人是宝保细吃多已(一作宝保吃多已)。此人也算大有来头,要知道当初李元昊每次到戒坛寺与没藏氏(那时还是“没藏大师”)约会,都是这个宝保细吃多已在门外放哨的,对于没藏氏来说,也算是老熟人了。这两个人之间发生点儿什么风花雪月的事情,也不难。

就像所有俗套的肥皂剧里演的那样,李守贵吃醋了。李守贵虽说自己以前也是小三,也给别人戴过绿帽子(未证实,暂且存疑),却绝不能容忍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他眼看着没藏氏和宝保细吃多已整天眉来眼去,花前月下,越想越窝火,当这种不满上升到顶点的时候,他心中的火山爆发了!

没藏氏,你敢勾引别的男人,宝保细吃多已,你敢勾引我的女人,我跟你们拼了!

李守贵找来自己的心腹手下,决心杀了没藏氏和宝保细吃多已。

此时的没藏氏还不知道死神就要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她仍然一如既往,和宝保细吃多已打得火热。

一天,没藏氏又带着宝保细吃多已到贺兰山“打猎”去了,等他们往回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才走到一半,就碰见了在此等候多时的李守贵的手下。猝不及防之下,没藏氏和宝保细吃多已都被砍成了肉酱。

不计后果的结果只能是自食其果。杀了自己的妹妹(何况还是皇太后),没藏讹庞自然不会放过李守贵,他杀了李守贵,并将其灭族。

冲动是魔鬼,永远都是。

其实没藏氏的死对于没藏讹庞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反对自己干什么了,他可以为所欲为,从事实上掌控这个国家。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没藏讹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谅祚,也就是后来的小没藏氏。

真让人无语,李谅祚此时才九岁而已。

屈野河之争

没藏氏一死,自然不会再有人来要求自己归还侵占宋朝的耕地了,没藏讹庞更加有恃无恐,侵地的动作越来越大。宋朝这边也意识到谈判已经没用,要想迫使没藏讹庞屈服,只有采取军事手段了。

所谓军事手段,并非就是要与西夏人打仗。宋朝人明白,为了这么点地方就和西夏人干一仗,死伤人马,实在划不来,而且真要打起来,估计也是凶多吉少,西夏人天生就是打仗的材料,这样的钉子,能不碰就不碰。

所以只要能把西夏人赶走,把他们占走的土地再占回来,就行了。

宋朝人的计划是:趁西夏人春耕之后退回本国,咱抓紧时间在此地新建两个堡寨,保护地盘。西夏人再来的时候,这儿的地他们就种不了了,他们要想用武力攻下这两个堡寨,咱也不跟他打,都撤到寨里死守,反正西夏人攻城不行,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拖的时间长了,咱的援军也该到了,到时候西夏人只能撤兵,如此一来,这地就算守住了。

老实说,这个计划是比较狠的,宋朝人真要这么干,西夏人肯定要歇菜,没藏讹庞估计也只有磨牙的份儿了。

虽说用不着审批土地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既然是盖房子,总得去现场勘察一下地形,看看建在哪儿好。西夏奲都元年(宋景祐二年,1057年)五月,宋麟州知州武戡、管勾麟府军马公事郭恩、走马承受公事黄道元等人,以巡边为名,率兵前往屈野河勘察地形。

此时宋军谍报人员来报,说西夏人在沙鼠浪屯有重兵。

应该说宋军谍报人员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此时的沙鼠浪确实屯有西夏的大军。

宋朝人既然想趁西夏人不在去修堡寨,保密工作自然要做好,西夏人在此屯下重兵,难道是已经知道了宋朝人的计划?

非也,这只是碰巧而已。

原来当初没藏讹庞刚派人到屈野河侵耕宋朝土地的时候,宋朝总是派人来制止,西夏人不走就用军队把他们赶走。如此一来没藏讹庞不乐意了:敢赶走我的人?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他悄悄在边境驻扎了一万多军队,宋朝人下次再来,就把这些人往死里揍!宋朝人也不傻,知道主动出击无异于自杀,索性不和你打,饿死你们!

这样一来没藏讹庞也没办法了,气得干瞪眼。

如前所述,没藏氏死了以后,没藏讹庞没了约束,打算把屈野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占过来。为了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他开始往边境增兵,几个月的时间里居然增兵到了几万人。

宋朝人侦察到的正是这支大军。

郭恩认为,既然前面有西夏人的大军,那咱就退回去吧,别去拿鸡蛋碰石头了。

黄道元不干。

他“以言胁恩”,也就是拿话威胁郭恩,逼迫郭恩进军(估计是说了诸如你不进军我就打你的小报告,告你胆怯不敢出战之类的话)。

前面提到过,黄道元的职务是走马承受公事,虽不是啥大官,职责却不小——相当于监军。

宋朝时候,当监军的一般都是宦官。

读史多年,我总结出来一条经验:军队中凡是有宦官监军的,基本上都要打败仗。

宦官嘛,因为跟正常男人相比身上少了那么点东西,所以心理一般都比较阴暗(这也正是历史上很少有好宦官的原因)。这种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军事自然更是一窍不通(李宪这样的人才除外,详见后文),偏偏又都想建功立业,往往瞎指挥,能打赢那才叫怪事!

黄道元,就是这么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公公。

既然监军都发话了,那就走吧。五月五日晚,他们率领骑兵、步兵共一千四百多人,沿着屈野河向北而行。

行军就好好走嘛,又是“不甲者半”(有一半的人没穿铠甲),又是“无复步伍”(队列不齐),这要是碰到了夏军……

走到卧牛峰,西夏人已经发现了宋军,便举火为号,通知附近的夏军。武戡对郭恩说:“看来敌人已经知道我们来了。”黄道元听了,冷笑一声,说:“这恐怕是你们这些人故意想打击我军的士气吧!”不久他们又听到了西夏人互相传递信息的鼓声,可“(黄)道元犹不信”。

人不该愚蠢到这种程度。

走到山谷口,郭恩打算扎营休息,等到天明再登山。死公公黄道元又来发挥他监军的作用了,只见他脸色一变,吼道:“几年来我一直听说郭恩的大名,没想到今天居然如此懦弱胆怯,你与人家贾逵的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黄道元此话中提到的贾逵,并非三国时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的名臣贾逵,而是一位北宋将领。

此事说来话长。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在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当时属北宋)起兵反宋,大肆攻城略地,宋军连连告急,多位将领被杀,宋仁宗急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整日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此时,刚当上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只有三个月的狄青,主动请缨,请求去平灭侬智高起义,为国分忧。

没想到有人会主动出来分忧,宋仁宗大喜,当即拜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命其率兵前去平叛。

那时候宋军连遭惨败,军心动摇,本该退军休整,安定军心,而宋将陈曙生怕狄青来了会抢走平叛的功劳,竟然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回,宋军死伤惨重。

为了整肃军纪,稳定军心,狄青将陈曙处死,并严令,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出兵。

当时另一支宋军在外与侬智高军交战,主将孙节战死,宋军形势危急;而侬智高军一旦歼灭宋军,成功占据山顶的有利地形,那宋军就更危险了。可当时狄青不在营中,诸将谁也不敢擅自出战。

贾逵就是在这个时候违命出击的。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狄青的命令从大的角度来讲无疑是正确的,可此时情况不同,如果固执地坚守狄青的命令,后果不堪设想,也只有那些二杆子才会这么蠢。

贾逵就不是这样的二杆子,他及时率兵出击,击退了侬智高军,成功保住了具有战略地位的山头。

不依据主帅的命令,只凭借战场形势做出决断,这样的人,才是会打仗的人。

顺便说一句,后来狄青没有怪罪贾逵。

狄青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贾逵这么做是对的。

当然你如果要他褒奖贾逵那也比较困难,毕竟那道命令是他下的,反过来再来褒奖违反命令的人,这就有点扯了。

话说回来,奖不奖励的,人家贾逵也不在乎。

废话到此结束,下面进入正题。

黄道元说这种话,很明显是不怀好意,想以此来刺激郭恩。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听了这种话心里也会不痛快,更何况是郭恩这种武将?

果然,听了黄道元的讥讽,郭恩也火了:“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不过死尔)!”

之后宋军继续行军,天亮后,他们到达了忽里堆。

郭恩等人发现,一直有几十个西夏人在他们前边走,距他们只有几十米,他们加快速度,那些人也加快速度,他们放慢速度,那些人也放慢速度,反正怎么追也追不上。郭恩派人向这些人喊话,这些人也不搭理,不知道是在干啥。

突然,这些人停了下来,不走了。

宋朝人还没想明白这些人为什么突然不走了呢,只见一支火把举起,漫山遍野的西夏军队朝他们杀了过来。

原来那几十个人是来引诱宋军的。

没藏讹庞的军队那么多,为什么不干脆利落地把宋军歼灭,非要搞得这么麻烦呢?

因为忽里堆,是没藏讹庞为宋军精心挑选的坟墓。

忽里堆的地形是很有特点的,简单来说,它的两边是高地,中间是深堑,而在这深堑之中,又有一道又高又长的山梁,从正面看,就像一个“山”字。

郭恩反应很快,战斗一开始他就命令宋军占据了中间的高梁,然后死守梁口,以待援军。

前面说了,忽里堆是没藏讹庞为宋军精心挑选的坟墓,宋军这么干,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当宋军正专心致志防守梁口的时候,西夏军队(应该是西夏步兵中的精锐部队“步跋子”)从四面八方开始往上爬,不一会儿就全部爬到了宋军所在的山梁上,把宋军围了起来。

战斗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宋军没想到西夏人会来这一招,顿时溃不成军。郭恩、黄道元、刘庆等宋将都被西夏军队俘虏,一千四百多宋军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战死,二是被俘。宋军的大批辎重也全部成了夏军的战利品。

混乱之中,武戡拼死杀出了重围,才避免了被俘的命运。

忽里堆之战是自定川寨之战后夏宋双方相隔15年打的第一场规模比较大的战争,此战没藏讹庞充分利用了地形之利,以逐步诱敌的战术将宋军引入了包围圈,然后聚而歼之,可以说是完胜。反观宋军,在黄道元这个白痴监军的带领下,战术失误频频发生,最终以惨败收场,令人叹息。

下面说一下此战各个主要人物战后的命运吧。郭恩被俘后,宁死不降,最后自杀,实践了他的那句“不过死耳”的誓言。

纵使战败,绝不投降。佩服。

如此难得一见的正面典型,按照惯例是要表彰一下的。宋朝授郭恩为同州观察使(正五品),给他的家人封了官,并多给了郭恩三年的俸禄,也算是解决了家属的吃饭问题。

相比于郭恩,武戡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他被认为是抛弃部下,独自逃生,最后被贬为庶民,编管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我想武戡应该还是会知足的,毕竟,有什么能比活着更重要呢?

至于那个死公公黄道元,据说后来西夏人想放他回去,他明白自己回去了不会有啥好果子吃,所以誓死不回,最后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没藏家族专权的结束

忽里堆之战后,没藏讹庞的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成天吆五喝六,要什么有什么,日子过得好不潇洒。哪天要是心情不好,想收拾谁就收拾谁,西夏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

皇帝是自己拥立的,而且现在只有10岁,不会对自己造成啥大的威胁,自己的女儿还是皇后,自己现在身兼国相、国丈和国舅,大权在握,除了没有个皇帝的名号,其他的已经和皇帝没什么两样了。没藏讹庞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顶峰再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说是这么说,可现在的没藏讹庞一点倒霉的迹象都没有,连皇帝都听他的,还有谁能把他怎么着?

列宁说过,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现在的李谅祚只有10岁,权力对于他来讲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现在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

高怀正和毛惟昌,希望大家还记得他俩。没错,当年没藏氏在两岔河边生下小谅祚,因不便带回宫中,李元昊就命没藏讹庞先养在自己家里,没藏讹庞就找来了高怀正和毛惟昌,让此二人的老婆当小谅祚的奶妈。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李谅祚对高怀正和毛惟昌特别好,经常赐这赏那的。高、毛二人也凭借着李谅祚对自己的宠信,开始参与国事,有时候也给李谅祚讲一些民间疾苦,或者是大臣们对没藏讹庞不满的言论。

当然了,高怀正和毛惟昌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公忠体国、为国为民的人,他们这么做,无非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不想让没藏讹庞搞垄断,想分一杯羹。在没藏讹庞看来,这些人虽然暂时不会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势造成多大的威胁,但终究是个祸患,更何况自己本来就不干净,把柄一抓一大堆,一旦谅祚明白事理了,到时候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自己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必须得把所有对自己有威胁的祸患全都扼杀在摇篮里!

不久之后,没藏讹庞找到了高怀正和毛惟昌俩人的把柄。原来高怀正以前放高利贷逼死过人命,毛惟昌曾经偷穿过李元昊的盘龙服(由此可见此二人确实不是啥善茬),没藏讹庞就以此为借口,诛杀了高、毛二人全家。

你还别说,没藏讹庞还真有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可惜事与愿违,他原以为会保住自己权势的行动却加速了他的灭亡。

因为当没藏讹庞要诛杀高、毛二人时,李谅祚曾替此二人向没藏讹庞苦苦求情,希望没藏讹庞能手下留情,饶了这两个人,可惜一点用都没有,高、毛二人最终还是被干脆利落地杀了。

这件事情给了李谅祚以很大的震动:我贵为皇帝,难道连自己宠幸的大臣都不能挽救吗?你没藏讹庞何许人也,我凭啥要听你的?这个国家究竟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一颗仇恨的种子从此埋进了谅祚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从此以后,李谅祚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有朝一日干掉没藏讹庞。不过话说回来,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高怀正和毛惟昌的死充其量只能算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只有干掉了没藏讹庞,他才能真正地掌控这个国家,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

没藏讹庞也觉察到了谅祚的这些变化(属狐狸的),史称“没藏讹庞惧,将为变”,估计是想铤而走险,造一把反。

回头再来说谅祚。谅祚此人虽说年纪不大,但绝对是个少年老成的主,对漂亮女人很感兴趣。没藏讹庞有个儿媳妇叫梁氏,长得貌美如花,可惜不怎么守妇道,谅祚轻而易举就和梁氏勾搭上了,两人打得一片火热。

被戴了绿帽子的没藏讹庞之子心里那个气呀,你皇帝怎么能干这种缺德事呢,不行,这口恶气我非出不可!

没藏讹庞的儿子和他老爹一拍即合,天天躲在家里搞阴谋。他们的计划是,在梁氏的卧室里埋下伏兵,等谅祚再来和梁氏约会,就上去将其乱刀砍死。

这个计划虽然简单,但绝对有效,要是让没藏讹庞父子的阴谋得逞了,别的不敢说,至少谅祚是死定了。

不过,计划的成功与否,关键还要看如何实施。很明显,没藏讹庞父子实在只能算两个蹩脚的反贼,他们的所有计划都被梁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转身报告给了谅祚。

谅祚大吃一惊:本想等时机成熟了再消灭没藏讹庞,没想到这个老家伙已经准备对我下手,看来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把他干掉!

之后谅祚以商量军国大事为由,把没藏讹庞召到密室,将其一举擒杀,然后他又令将军漫咩带兵前去诛杀没藏讹庞之子。

说起这漫咩,此人原本官是比没藏讹庞大的,可权势却比不上没藏讹庞,处处受到没藏讹庞的欺负,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这次谅祚派他去铲除没藏讹庞家族,可以说是正中他的下怀,他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既然是仇人相见,那也就不用客气了。没藏讹庞家族的人几乎全部被杀,差点一个活口也没留下。

一日夫妻百日恩,小没藏氏没干啥坏事,谅祚也就没有杀她,只是废了她的皇后身份,把她幽于冷宫之中。

小没藏氏被废以后,以前在她身边毕恭毕敬服侍的下人一夜之间就翻身做了主人,对小没藏氏百般凌辱和虐待,小没藏氏只能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想一死了之。谅祚不明真相,以为她是想追随父兄,心想本想给你留一条活路,你却非要寻死,既然如此,那就赐你自尽吧!

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如果说没藏讹庞父子算是死有余辜的话,那小没藏氏的死就是真的冤枉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随便剥夺他人的生命,永远不能。

短暂的黎明

干掉没藏讹庞后,李谅祚立梁氏为皇后,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为家相(家相与国相相对,类似于管家),开始了自己的统治时期。

这一年是西夏奲都五年(1061年),李谅祚14岁。

以前我一直觉得,康熙16岁擒鳌拜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看了李谅祚的事迹后,我不得不感叹:强中自有强中手啊。

跟李元昊一样,李谅祚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希望这个帝国能在他手里蒸蒸日上、强盛起来,所以他亲政后,决心一扫没藏讹庞主政时候国政的乌烟瘴气,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谅祚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宋朝重新划定屈野河的疆界。当初没藏讹庞侵占屈野河的宋朝土地主要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益,对国家并无好处,所以现在要李谅祚重新划定疆界,也并不是啥难事。更何况,这次宋朝也是做出了一些让步的,并没有要求西夏退还全部侵地,只是要求退还一部分,相比于没藏讹庞侵地之前,西夏还是会扩大一些领土的,他李谅祚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如此一来,总算是解决了没藏讹庞六年前惹下的祸患,多少也算是件双赢的事情。

之后,李谅祚与宋朝开始频繁走动,发展双边关系,没藏讹庞主政时期受损的两国关系又得到了恢复。

搞定了东边,李谅祚开始着力发展西边,他调整了对吐蕃的政策,积极进取吐蕃之地。西夏拱化元年(宋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北宋河州刺史王韶进攻西河,降服了洮河以西的吐蕃各个部落。当时只有西使城(今甘肃定西县西南)首领禹藏花麻不愿意投降宋朝,可打又打不赢,无奈之下,他以西使城和兰州(今甘肃皋兰县)一带归附西夏。李谅祚对禹藏花麻能够前来归顺十分高兴,立即派兵前去增援,之后又把宗室之女嫁给他,封他为驸马,相当够意思。

现在好了,东边消停了,西边稳定了,这日子应该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了吧?

如果有历史之神的话,那他一定不喜欢安静,即使没事发生,他也会故意搞出点事来,让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战端又起

自西夏奲都五年(1061年)五月西夏与北宋划定屈野河的疆界,到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七月李谅祚出兵十万进攻北宋沿边诸州,和平稳定的日子仅有短短三年便结束了,而导致夏宋之间重起兵端的,只是因为一次不成功的出使。

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西夏拱化二年(宋治平元年,1064年)一月,李谅祚派吴宗到宋朝,庆贺宋英宗即位(宋仁宗早在前一年驾崩,皇太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当时吴宗想佩戴饰物觐见,但这不符合礼仪,宋朝来迎接的人不让,吴宗也不打算妥协,结果宋朝人就没给吴宗饭吃。后来吴宗面了圣,就告了御状,说天朝不给我们夏国使节管饭。

宋英宗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八个字:请找有关部门解决。把皮球直接踢给了宋朝地方政府。之后,双方展开辩论,宋朝“有关部门”曾说过“天朝将用一百万军队深入贺兰山”之类的话,吴宗就说这不是存心挑起两国争端吗?有这么说话的吗?而宋朝的“有关部门”也反驳说是吴宗藐视天子在先,他们才这么说的,所以错在夏国,不在宋朝。

这件事情要搁在今天实在不能算个事,就是在当时也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本来嘛,两国之间偶尔打打嘴仗也很正常,没啥大不了的。事实上,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确实就是件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可就是这么件小事,后来竟弄大了。

因为在此之后,宋英宗给李谅祚下了份诏书,指责了吴宗出使时的不敬,然后又说:“今后所遣使人,更宜精择,不令妄举,以紊彝章。”也就是说以后找点正经人来出使,不要派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

这就有点不厚道了,老实说,就吴宗出使这件事情来说,夏宋双方都有过失,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可现在宋朝把责任全推给了西夏,还一副找碴儿的口气,这谁受得了呀!

吴宗回去之后,李谅祚从他那儿了解到了这次出使的具体情况,紧接着他又收到了宋朝的诏书,心里那个气呀,心想这宋朝也太欺负人了,侮辱我派去的使臣,这不就是侮辱我吗?岂有此理!

李谅祚左思右想,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点集兵马,发兵十万,大举进攻宋朝秦凤、泾原路的诸州,将原本属宋的八十多个部落的党项人全部赶回西夏,又杀了数千宋朝弓箭手,掠夺了数以万计的人畜,夏宋兵端复起。

之后双方你攻我守(基本上都是夏攻宋守),大小战争不断。西夏拱化四年(宋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李谅祚亲率数万大军进攻宋朝的大顺城(今甘肃庆阳县北),将大顺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但围城三日仍不能破,李谅祚遂身穿银甲、头戴毡帽、大张伞盖亲临督战,鼓舞夏军的士气。

李谅祚整这么一副行头督战,实在太过显眼,这等于是告诉宋军,我李谅祚在此,你们来打我吧。

果然,宋环庆经略安抚使蔡挺挑了八百强弩兵列在城头上,朝着李谅祚一通乱射,李谅祚躲避不及,被乱箭射伤。西夏将士看到皇帝受伤,一个个垂头丧气,士气大受影响,李谅祚一看这仗没法打下去了,只好率军撤围。

李谅祚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低调,再低调。

李谅祚的受伤并没有影响西夏对宋朝的攻势,西夏仍然不断派兵骚扰宋朝边境,宋朝人不得不紧绷神经,时刻提防着西夏人的动静,累得够呛。

宋治平四年(西夏拱化五年,1067年)一月,宋英宗崩,皇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给西夏人一个大的打击,好扭转宋朝目前的战略劣势,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刚好此时宋朝边将上奏说西夏大将嵬名山想用西夏横山之众捉拿谅祚,投降宋朝,请朝廷速定应对之策。

时任谏议大夫的司马光认为,嵬名山的那些兵力未必能是李谅祚的对手,就算嵬名山侥幸得手,他难道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谅祚吗?我们灭了一个谅祚,又催生了另一个谅祚,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如果嵬名山失败了,肯定会率众归我大宋,到时候我们怎么办?接纳他吧,会惹恼了谅祚,不接纳他吧,嵬名山又不答应,他那么一大帮子人,西夏回不去,我们又不接纳,他们穷途末路,肯定会攻我边城,到时候可就酿成大祸了,所以,此事我们绝不能掺和。

司马光的意见无疑是很中肯的,可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就是听不进去,他下令宋朝边将招纳嵬名山等人,不久之后,他又派青涧城知城种谔发兵接应嵬名山等人。

各位看官,你道这种谔是谁?他正是我们的老朋友种世衡之子。想当年种世衡巧施反间计,借李元昊之手杀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两兄弟,如今种谔又来招降嵬名山,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再说嵬名山。嵬名山,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认为此人属西夏皇族,其实不是,嵬名山的名字里虽说也有“嵬名”二字,但他是姓嵬,名名山,并不姓嵬名,所以并不是西夏皇族。嵬名山这个人本是属于宋朝的党项人,在他九岁的时候,李元昊正和宋朝打得不可开交,他不幸被西夏军队掳获,从此成为了西夏人。嵬名山长大后,凭借他的出众才干当上了西夏银、夏、绥三州的监军,驻军绥州,成长为西夏的封疆大吏。

事实上,宋朝边将的情报是不准确的,想要投降的不是嵬名山,而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嵬夷山也并不是想捉拿谅祚后投降宋朝(那样简直是不自量力,主动找死),他只是想以绥州投降宋朝。嵬夷山暗中与种谔约降,种谔就派嵬夷山去说服他哥,还给了他活动经费——金盂。结果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自己收了金盂,回报说嵬名山同意归附,种谔大喜,率所部前去接收绥州。

而这一切,嵬名山一无所知。

种谔率军长驱直入,不久就包围了嵬名山的驻地。嵬名山得知后,大吃一惊,提枪就打算与宋军死磕。

嵬夷山看到后,心想大哥你不是已经答应投降了吗?现在又要开打,难道你反悔了不成?他向嵬名山大呼道:“大哥你已经答应投降,怎么现在还要抵抗?”

这话把嵬名山问糊涂了:我啥时候答应投降了?

现在该李文喜出场了,他拿出了自己收下的金盂给嵬名山看,那意思是明摆着的,你早就已经答应投降了,这金盂就是你与宋朝约降的证物,如今所有人都知道你要投降宋朝,你还反抗个啥劲呀!

其实此时的嵬名山并非已经到了绝境,毕竟想要投降宋朝的就嵬夷山、李文喜这几个人,只要他振臂一呼,号召部下誓死抵抗,种谔那些人未必能是西夏人的对手,到时候他们突围出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眼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嵬名山最后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扔枪大哭,随后就率众投降了种谔,绥州自此属宋。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李谅祚难道就一点也不知情吗?他怎么毫无反应、眼睁睁地看着宋朝人夺取自己的绥州呢?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实在是因为李谅祚离得太远了,等李谅祚得到情报,赶紧出兵四万救援绥州的时候,嵬名山已经投降了种谔,宋朝也已经得到了绥州。夏军远道而来,累得半死,哪里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宋军的对手?所以这次救援行动没有悬念地失败了。

吃了这么大的亏,李谅祚自然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决定,一定要狠狠地报复一下宋朝。

可怎么个报复法,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定要好好地规划一下,不能草率行动。李谅祚左思右想,认为应该先杀了杨定,要不是他,绥州或许就不会丢了。

杨定,宋朝的保安军知军,曾经出使过西夏。

能够代表朝廷出使他国,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当然了,身上的担子也是不轻的,一定要不卑不亢,充分维护宗主国的面子,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上面能够看上杨定,选他去出使西夏,说明对他的能力还是比较肯定的,觉得他可以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这次出使任务。

可惜,所有人都看走了眼。杨定到了西夏,见到李谅祚后,“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还自称“臣子”。

这是一个很无耻的举动,因为他做的这一连串动作,本来应该由李谅祚来做才对。杨定是宋朝的使臣,代表的是宋神宗,而名义上西夏还是宋朝的藩属国,所以下跪称臣的,本该是李谅祚。

可现在杨定替李谅祚做了这些动作,而且毫无心理压力,一气呵成(事前估计还彩排过)。不仅如此,他还向李谅祚保证,自己回去之后,就把属宋的那些党项熟户给西夏送过来。

很无耻吧?后面还有更无耻的呢!

以前都是自己称臣,现在居然有宋朝来使给自己下跪,这种巨大的反差大大地满足了李谅祚的虚荣心,当他听说杨定会给自己归还党项熟户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赐给了杨定宝镜、宝剑和很多金银。

杨定回去之后,把金银收下,然后交出了宝镜和宝剑,上奏说李谅祚对自己毫无戒心,可以直接把他干掉。宋神宗一看这岂止是不辱使命,简直是超额完成任务,他一高兴,直接提拔杨定做了保安军知军。

如此一来,杨定的这次出使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太和谐了,可是这种和谐只是表面上的,是无耻的杨定四处忽悠的结果,当这种忽悠被揭穿的时候,杨定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

种谔诱降嵬名山后,李谅祚认为是杨定出卖了自己,向宋朝报告了自己这边的虚实,否则种谔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能得到绥州。他决定杀了杨定,以泄心头之恨!

之后,李谅祚驻军银州,然后派人通知杨定,说有要事相商,诱杀了杨定和宋朝都巡检侍其臻(不明白他是怎么卷进来的),顺便抢走了杨定的儿子杨仲通。

传说中的玩火自焚,我算真正见识了。

英年早逝

对于李谅祚来说,诱杀杨定只是报复宋朝的第一步,接下来应该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毕竟杀了个杨定并不能补偿嵬名山投降宋朝给自己带来的损失,要想把吃的亏再占回来,还得继续努力。

可惜李谅祚永远也没有继续努力的机会了,西夏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李谅祚崩,时年二十一岁,谥号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

二十一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棒小伙儿,怎么说崩就崩了呢?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史书对李谅祚的死也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讲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找过很多史书,也只找到一种说法,而且,这个说法还是有问题的。

这个有问题的说法是《西夏书事》提供的,原文如下:谅祚凶忍好淫,过酋豪大家辄乱其妇女,故臣下胥怨,而身以羸死。

这段话我就不翻译了(少儿不宜),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实在看不懂的,我就说一下它的大致意思吧。

这段话是说,李谅祚喜欢某种娱乐活动,而且总挑那些豪门大族的女人下手,搞得臣下怨声载道,自己也因此而身体羸弱,所以二十一岁就挂了。

为什么说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呢?因为很明显,如果真如《西夏书事》所说,那么这简直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故事的翻版,我们再联系一下《西夏书事》作者吴广成的封建历史观(宋朝正统论)以及他在《西夏书事》中对西夏的蔑视态度,我们必须得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打一个大大的折扣。

那么,李谅祚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由于史料缺乏,我们自然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我的猜测是,李谅祚的死应该跟他的箭伤有很大关系。

李谅祚受伤之事发生在西夏拱化四年(1067年)九月,距他死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如果他中箭后箭伤没有彻底痊愈,那么之后他的箭伤复发是完全有可能的,或许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也说不定。

虽说咱这是猜测,可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沈括《梦溪笔谈》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谅祚中箭后,伤口太大,不得已,他只好撤围而去,骑马来到了一个佛祠。当时有一个放牛娃在佛祠里,看到有人进来,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只好悄悄躲在佛像下面,等来人出去。他看到李谅祚脱下了鞋子,脚上全是血,后来李谅祚命人把伤口包了一下,用车子把自己送了回去,回到西夏就死了。

沈括的这段记载当然也是有问题的,很明显,李谅祚并非中了箭后就死了,而是中箭后一年多才死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人相信这段记载。但是,这段文字虽不可靠,却可以从侧面证明一下我们的猜测,那就是,李谅祚的死与他的箭伤应该有莫大的关系。

好了,猜测到此结束,至于是否真如我们猜测的这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李谅祚的一生。

李谅祚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他还在吃奶的年纪,父亲李元昊就死了,他从此再也无法品尝父爱的滋味。然后,他又被强行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不仅无法享受同龄人所能享受到的童年快乐,还必须每天待在深宫之中,哪儿也不能去。之后,辽国又大举入侵西夏,西夏差点连都城都丢了。母亲没藏氏好不容易赶走了辽国人,又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男宠李守贵杀了,他从此又失去了母爱。再后来,舅舅没藏讹庞根本没问他愿不愿意,就强行给他安排了娃娃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他更失去了人身自由,一言一行都被人监视,然后被报告给没藏讹庞。

好不容易培养了高怀正和毛惟昌两个亲信,又被没藏讹庞说杀就杀了,从此以后卯足了劲要干掉没藏讹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干掉他后,才终于亲政,结果享受了几年并不平静的好日子,死了。

我只能说,李谅祚真的很命苦。

然而命苦的李谅祚,却让我看到了什么叫百折不挠,什么叫绝不放弃。

从他记事起,没藏讹庞就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阴影,那么骄横跋扈,那么不可一世,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见不到太阳了。当母亲没藏氏也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的人生彻底黑暗了,没有人来同情他,没有人来帮助他,甚至没有人来安慰他。虽然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舅舅兼岳父没藏讹庞是他的亲人,可在此时的谅祚心里,这只是他唯一的敌人。他多么想有一个人来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我来陪你一起走。”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他只能一个人孤独地面对所有困难,如果失败了,留给他的,只有死亡。

如果说母亲的突然死去帮助李谅祚过早地学会了独立,那么高怀正和毛惟昌的死则标志着李谅祚真正成长起来。从此他卧薪尝胆,小心翼翼地做着消灭没藏讹庞的各项准备工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最终成功了,凭着一己之力一举铲除了专权的没藏讹庞家族。纵观中外历史,没有一个人能在他那个年龄完成这样的壮举。

亲政以后的李谅祚也没闲着,他北联辽国,西征吐蕃,东战北宋,壮大了西夏的国威,巩固了李元昊留下的基业,而这所有的一切,他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做到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李谅祚不是英年早逝,凭他的雄心和抱负,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可惜,历史永远不能假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1.html

下一篇:李元昊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