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任得敬的成功之路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2:34 0

极品坏人任得敬登场

现在,让我们洗把脸休息一下,然后隆重介绍西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任得敬。

任得敬,一位秒杀没藏讹庞、梁乙埋、梁乞逋等人,号称西夏权臣中极品的——坏人。

许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外戚传》,在这本书中,任得敬与霍光、王莽等人同列,荣登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外戚之一。那时我还没有真正学习西夏史,心中颇为不解:这个任得敬有何本事,居然能与霍光、王莽等人相提并论呢?后来学习西夏史后,我明白了,如果任得敬没能入选,那才真正说明这本书编得没水平。

西夏元德七年(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当时乾顺正趁着宋金交战,大举出兵攻占宋朝沿边堡寨。夏军攻打西安州时,作为西安州的州判,任得敬及时“审时度势”,率领城内军民投降了夏军。

这就是任得敬第一次亮相历史舞台的表现,在此之前他的历史,我们一无所知。

这也很正常,一个小小的宋朝州判,即使是在当时,估计认识他的人也不多,更别说现在了。

关于任得敬投降这件事情,当时的宋朝人对此是很不齿的,相比于同时代的朱昭、刘诠(宋怀德军知军,夏军攻城,他率兵抵御,城破不屈被杀)、杜翊世(怀德军通判,城破自缢而死),任得敬的表现实在差劲,换句话说,他是叛徒。

纵观中外历史,叛徒的下场一般都不怎么样,任得敬也绝不会例外。

当然了,那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当时,任得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乾顺对他的归顺很高兴,往命他为西安州知州。

原本是个州判,投降后成了知州,很明显,任得敬赚了。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任得敬是个野心很大的人,所以,这似乎很难满足他的权力欲望。

不能满足又能怎么样呢?他一个小小的知州,要想拥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似乎只有多树政绩,慢慢往上爬,除此之外,难道还有捷径可走?

任得敬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无耻,是可以找到捷径的。

西夏大德三年(1137年),任得敬把自己17岁的女儿献给乾顺。

无语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权欲,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这一年乾顺已经55岁了,你要说任得敬这么做是为他女儿好,似乎实在说不过去),这种事情,如果不是无耻到一定程度,是干不出来的。

估计是任得敬的女儿长得还有几分姿色,乾顺很高兴,纳其为妃,还赏给了她很多东西。任得敬更是大有收获,被提拔为静州防御使。

任得敬的权力欲望初步得到了满足,他已经由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升为中级官员了。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只是一个妃子而已,乾顺的妃子有很多,似乎没有必要为了这事给任得敬多大的好处。

当然了,任得敬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觉悟,我相信他要是有第二个女儿的话,估计也会毫不犹豫献出去的,不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但任得敬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他的地位短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了。

先规矩几年吧,任得敬,现在没你什么事,你的戏份还在后面。

西夏大德三年(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月,李世辅投奔西夏。

李世辅,字君锡,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从唐朝开始,李家就世袭苏尾九族巡检,也算是当地的世家大族了。李世辅的父亲李永奇还曾担任过宋朝同州观察使、延安巡检使等职务,官虽然不算大,多少也算为家族争了光,李家也颇以此为荣。

据说李永奇的妻子生李世辅的时候难产,一连几天都生不下来,恰好此时有个和尚路过,说:“要生的乃是一个奇男子,只要把刀剑放在孕妇身边,这孩子就能生下来了。”李家人照此而做,很快小世辅就出生了。

要说这个事情是真的,恐怕有点悬。那和尚又不是妇产科大夫,也没替孕妇做过B超,说生男的就生男的?再说,有谁见过生孩子的时候在旁边放管制刀具的?真要这么干了,估计孕妇更生不出来了。所以,这事如果不是史臣瞎编的,估计就是李家人瞎编的,无非是为了说明李世辅与其他人不一样,是个百年一遇的天才。

是不是天才不好说,人才那是肯定的。李世辅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跟随他的父亲李永奇四处征战了,还多次立功,很快就在军中出了名。

后来金军攻陷了延安,要授李永奇父子以官位。李永奇眼含热泪说:“我乃是宋朝臣子,世世代代享受着国家的恩赐,怎么能替金人做事呢?”

此时伪齐皇帝刘豫要移都汴京,就命李世辅率领所部人马赶赴汴京,听从调遣。李永奇悄悄叮嘱儿子:“此次东行,你如果抓住机会,就立即回归本朝,不要因为替我考虑而放弃了机会。如果你能成功,那我虽死亦能不朽了。”

李世辅到汴京后,就秘密派部下雷灿携带蜡书到南宋,联络南归的事情。不久,完颜兀术率万余骑猎于淮河,李世辅本打算生擒兀术南归宋朝,结果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兀术任他为同州(今陕西铜川)知州,他表面上接受了金朝的官职,暗地里却一直和父亲商量归宋的事情。

再后来,金朝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李世辅抓住机会,用计将撒里曷擒获,然后率部快马加鞭,开始南归。结果由于找不到渡洛河的船只,只好且战且退。身边有一个人质当累赘,李世辅行军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眼看追兵越来越多,他决定释放撒里曷,换取自己归宋。他与撒里曷折箭为誓,要求对方保证,不得因此事杀害同州人,也不得杀害他的家人。在得到了撒里曷的保证之后,李世辅便将其释放,之后就踏上了南归之路。与此同时,他命人通知自己的父亲带着家人与自己会合。

李永奇拖家带口行至一个叫马翅谷口的地方,被金军追上,李家二百余口全部遇害。

金军也没放过李世辅,一直对他紧追不舍。走投无路的李世辅,最后只好带着26个人投奔西夏。

乾顺听说大名鼎鼎的李世辅前来投奔,心里高兴得不行,他专门派一个姓杨的翰林学士去迎接李世辅,两人相谈甚欢,引为至交。

一日大雪,李世辅提着一壶酒去拜见杨学士,杨学士很高兴,请他到屋里对饮。酒喝到一半,李世辅声泪俱下,他说金人背信弃义,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妻儿,自己每念及此,伤心欲绝。他愿率二十万人去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西夏,自己也能报不共戴天之仇。

杨学士很理解李世辅的心情,第二天他就替李世辅向乾顺上言。乾顺说:“他要是能立功,借兵一事自然没问题。”

李世辅得知乾顺的态度,便去朝见乾顺,问该如何立功。

当时西夏边境有个外号叫“青面夜叉”的流寇,此人手下有数万精兵,骚扰边境十多年,一直是西夏的心腹大患,乾顺决定,把剿灭“青面夜叉”的任务交给李世辅。得到李世辅的同意后,乾顺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李世辅说:“我当用计取敌,有精兵五百足矣。”

乾顺心想,虽说你很能打仗,但对方好歹有几万人,这海口夸得恐怕有点大吧?他委婉地说:“此贼不是那么好拿下的,我给你三千精兵吧。”

李世辅得了命令,率军昼夜疾驰,直奔“青面夜叉”的老巢。

按说夏军人少,应该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直取“青面夜叉”才对,但李世辅却没有这么做,他先是设下埋伏,然后叫来一个部下,叮嘱他说:“待会儿我与‘青面夜叉’交战时,你什么也不要做,只需要骑马从旁边奔过就行。”

那部下左思右想,仍不明白自己从旁奔过能有什么意义,但既然领导这么吩咐了,那就按领导说的做吧。

一切准备停当后,李世辅亲率少数夏军,前去找“青面夜叉”挑战。

说起这“青面夜叉”,据说他打仗总是带着一张张牙舞爪、极其恐怖的面具(大家应该还记得,狄青刚出道的时候也喜欢这么干),所以才被人称为“青面夜叉”。他听说有人来找他麻烦,特别好奇,想去看看这个不自量力的人长得是何模样。他越马扬刀,率手下出来一看究竟。当他看到李世辅身后只有稀稀拉拉那么一点人的时候,不由得冷笑一声,心想就这么点人,也敢找我挑战?

李世辅先发话,他说:“你所依靠的不过是手下人多而已,这根本不算英雄好汉,你要是果真勇猛,敢与我单挑吗?”

“青面夜叉”没说敢还是不敢,他想先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问问这个敢拿鸡蛋碰石头的人姓甚名谁。李世辅的回答相当简单:“废什么话,有本事就出来接战!”

“青面夜叉”被激怒了,还从来没有人在他面前敢这么嚣张呢。他大吼一声,舞着大刀朝李世辅奔来,两人大战几个回合,不分胜败。这时那位夏军士兵按照李世辅的命令,骑马从旁边飞奔而过,“青面夜叉”一分神,被李世辅抓住空当,冲上前去将其生擒。之后,夏军伏兵尽出,“青面夜叉”的手下失去了统帅,纷纷投降,为患西夏边境十几年的大流寇就这样被覆灭了。

李世辅仅用了三千人就平定了“青面夜叉”,解除了西夏的心腹大患,如此功绩,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李乾顺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世辅,招他做驸马。李世辅一心只顾着报仇雪恨,哪里有心思考虑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的事情,便以此时正值父丧为由,委婉地推掉了这门亲事。

虽然没能招李世辅做自己的驸马,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但一码归一码,答应借李世辅兵马报仇的事情,乾顺总还是要兑现的。二月十四日,李乾顺以文官王枢、武将任得敬的成功之路讹为陕西招抚使,以李世辅为延安招抚使,率兵二十万,出征陕西。

二十万夏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望风而降。五月,夏军兵至延安城下。

此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南宋与金国已经达成议和,金人废掉了伪齐的刘豫,答应归还南宋包括延安在内的黄河以南地区,所以,此时的陕西已经算是南宋的了。金人撤了,陕西回归了,李世辅如今是既无法找金人报仇,也不能打陕西了,他考虑再三,决定南归宋朝。

李乾顺受伤

既然要南归,那所率的西夏大军自然是没法带走了,李世辅率自己的八百旧部(李世辅当初投奔西夏时只有二十六个人,这八百旧部是如何来的,不得而知,可能是李世辅在出征途中寻觅到的)去找王枢和嘭讹,说自己打算南归。

这个要求自然是王枢和嘭讹无法答应的,嘭讹说:“当初,你穷途末路来归本国,欲要乞兵报仇,且助我国攻取陕西,现在你到了这儿,却要南归,我们回去之后该如何交代?”

嘭讹哪里会想到,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差点儿命就没了。正所谓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嘭讹刚说完,李世辅二话不说,抽刀就朝他砍去。

虽说事发突然,但嘭讹平日里干的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计,反应自然不慢,他闪过李世辅迎面劈来的一刀,夺路而逃。

嘭讹好歹是个武将,有这种逃命的本事,相比而言,王枢的命运就比较惨了,他直接被李世辅绑成了粽子,被押着南下。

嘭讹逃出后,马上率夏军精锐“铁鹞子”来追。按说夏军人多势众,又皆是精锐之师,对付李世辅那几百人应该不难,可不知道是嘭讹的指挥能力有问题,还是李世辅实在太猛,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总之夏军大败,损失上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因自相践踏而死),还丢掉了四万匹战马。

有了这批战马,李世辅张榜招兵,凡来从军者,每人给马一匹。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十天内即有上万人慕名而来,李世辅借此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后来他一路招兵买马,等到了鄜州,队伍已扩大到四万多人。此时撒里曷在耀州,听说李世辅要来了,连夜奔逃,生怕跑得慢了,被李世辅逮个正着。

后来李世辅回到南宋,宋高宗对其大加褒奖,赐名显忠(所以在有的史书中李世辅又叫李显忠),赏赐颇丰。李世辅后来官至太尉,宋淳熙四年(1177年)病逝,享年六十九岁,谥忠襄。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李世辅的这段不忘故国、拼死回归的经历赞不绝口,以为他颇有关二爷之风,有人甚至称赞他“威震三国”云云。

关于这一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当初李世辅走投无路投奔西夏,乾顺可是冒着得罪金国的风险接纳他的,虽说这一决定中包含着对本国利益的考虑,但是对于李世辅来说,多少也算够意思了。李世辅到了西夏,乾顺二话不说,不仅高规格接待了他,而且要什么给什么,甚至还打算招他做驸马,也算是荣宠至极了,可是李世辅呢,一言不合就对自己的领导拔刀相向,对待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毫不留情,说他不忘故国我信,可要说他威震三国,我想当时举国愤怒的西夏人,应该是有话要说的。

李世辅不忘故国固然值得肯定,可是对在自己走投无路时予以热情接待的西夏,他是否太绝情了点?

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四日,李乾顺驾崩,时年五十六岁,谥曰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墓号显陵。

李乾顺是否知道李世辅已投奔南宋,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了,我宁愿认为,他是在还不知道李世辅归宋的情况下死的,否则,这对他的打击似乎太大了点。

李乾顺这辈子,比较忙。三岁的时候就登基为帝,当时没他啥事,只能整天看着母亲小梁太后、舅舅梁乞逋与一帮大臣争来斗去。后来好战的舅舅要谋反,被大臣们联手给干掉。母亲亲掌军政大权后,也不怎么消停,成天和宋朝打来打去,打不赢就向辽国求援,得不到援兵就对辽国出言不逊,结果辽国老大哥一生气,一杯毒酒把母亲干掉,自己才开始亲政。亲政以后又赶上宋朝蔡京、童贯等人弄权,一心想把西夏灭掉,不得已只好接着打,屡战屡败后凭借辽国从中斡旋,好歹把国家保住了。之后金国崛起,又忙着援辽抗金,眼看着辽国江河日下,天祚帝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迫不得已转投了金国,趁着宋金大战捞了不少好处,然后就挂了。

忙,真的忙。

忙虽然是忙了一点,不过李乾顺这辈子也算没白活。在他执政的五十四年里,西夏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学建立了,军制改革了,在金国崛起、辽国和北宋相继被灭的大形势下,西夏国力不降反升,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该好好赞扬一下。

作为一个守成之主,李乾顺是称职的。

叛乱者李合达

李乾顺卒,其子李仁孝即位,是为夏仁宗。

仁孝是李乾顺的长子,时年十六岁,其母为曹氏。曹氏的家世可不一般,据说她爷爷曹勉乃是李元昊时的大官。曹氏温柔贤淑,乾顺十分喜欢她,于西夏元德二年(1120年)三月立她为贤妃。西夏元德六年(1124年)九月,曹氏产下一子,即为长子仁孝。

仁孝即位后不到半年,即尊其母为皇太后。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被仁孝尊为皇太后的居然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自然是仁孝的生母曹氏,那另一个又是谁呢?

这另一个皇太后,就是乾顺所纳任得敬之女任妃。

任妃如何能被尊为皇太后呢?说起来,此事还得拜任得敬所赐。

话说当年任得敬献其女给乾顺,被升为静州防御使,可他对此并不满足,总想着继续往上爬,谋取更高的职位。他看到皇后之位空着,便花重金收买了朝中的许多王公大臣,希望这些人能帮助他女儿得到皇后之位。御史大夫芭里祖仁就是这些被收买的人之一,他上书乾顺,请求早立皇后。乾顺征求朝中大臣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都认为不论是看门第还是看才德,任妃都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乾顺遂册立任妃为皇后,父凭女贵,任得敬也因此被升为静州都统军。

乾顺死后,如何对待任皇后,成了摆在仁孝面前的一道难题。好在任皇后知书达理,待人谦和,与曹氏一直亲如姐妹,在宫里下人中的口碑也相当好,仁孝又是个性情宽厚之人,索性把任皇后与自己的母亲曹氏都尊为皇太后,一起奉养。

很明显,这一次最大的受益者又是任得敬。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任得敬似乎打破了这一魔咒。由于他早早把自己的女儿推上了皇后的宝座,所以在乾顺驾崩,仁孝即位时,身为乾顺宠臣的他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这也为他以后谋求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说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实在是名副其实。

我们可以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任得敬所获得的所有升迁,其手段都不光彩。投降得到西安州知州、献女得到静州防御使、贿赂得到静州都统军,毫无疑问,如果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任得敬将会得到更高的官职,但是要想大权在握,掌控这个国家,似乎还差得远,因为不管是靠裙带关系还是靠贿赂,都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任得敬需要找个机会证明自己。

西夏大庆元年(1140年),这个机会来了。

这一年四月,西夏内部出现了规模很大的叛乱,叛乱者,夏州统军李合达也。

李合达何许人也?他原名叫萧合达,本是辽国人,那时正值西夏与辽国的“蜜月期”,乾顺为进一步巩固与辽国老大哥的关系,遂向天祚帝请婚,天祚帝就把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为成安公主,下嫁给乾顺,这萧合达就是护送成安公主到西夏的人,这也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是辽国方面给西夏的彩礼。

萧合达此人口才甚好,而且骁勇善战,绝对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刚到西夏,乾顺就很看重他,授他做文思使,后来他屡立战功,升官为副都统,还被乾顺赐姓国姓,从此萧合达就成了李合达。

统安城之战时,西夏虽然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又有名将察哥指挥,但由于刘法实在太猛,西夏将领中谁也不敢担当正面抵挡刘法的重任。这个时候李合达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与刘法正面交锋。他身先士卒,率部死战,最终击溃了宋军。之后,他又率数百敢死之士追击落荒而逃的刘法,最终在盖朱峗得到了刘法的首级。

战后,李合达因功升为都统,镇守夏州,成为了西夏数一数二的猛将。

到现在为止,事情一直发展得很不错,李合达怎么会最终走上叛乱的道路呢?

相信你还记得,几年之后,金国崛起了。

乾顺在几次出兵救援辽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西夏的割据地位,不得已转投金国,承认金国为自己的宗主国。这对于李合达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心里一直以辽国的国家利益为重,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国家需要他护送成安公主去西夏的时候,尽管知道这一去他将不再是辽国的臣子,再也无法回到辽国,他仍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他相信,为了祖国,他所做的这点牺牲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现在辽国有难,身为臣子的乾顺却投向了金国,他李合达怎能坐视不管?

性格耿直的李合达随即向乾顺上了一封言辞肯切的奏书,希望乾顺以夏辽百年和好为重,援助辽国,共御金国。

乾顺当时心意已决,自然不会听李合达的,李合达挽救故国的行动宣告失败。

后来,辽国灭亡,成安公主抑郁而死,李合达痛心不已,对乾顺的不满也达到了顶点。他听说耶律大石在西域重建大辽,便派心腹之人前去联络,打算投奔西辽,无奈路途遥远,实难联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乾顺死后,仁孝即位,李合达的心思开始发生变化。乾顺活着的时候,他就算心里不满,也不敢怎么着,最疯狂的想法也不过是去投奔耶律大石。现在乾顺已死,新即位的仁孝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孩子,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干脆反了算了,占据西夏,恢复大辽!

李合达心意已决,接下来自然是开始各项准备工作了,这首先要做的,就是拉人下水,毕竟,造反不是一个人就能干的。他召来下属,共谋起事。

应该说,有骨气的人还是有的。

可惜,这样的人实在不多,在李合达宣布将把自己家的钱财全部分给跟随他的部下后,绝大部分人都迅速把那颗原本摇摆不定的心向李合达靠拢了。只有都押牙刘洪裕不愿跟随李合达造反,又无法阻止,只好跑路了事。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李合达成功占据了夏州城,开始派兵四处袭扰。

虽说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李合达很明白,就凭他手底下这么点人,要想闹出什么大动静,恐怕比较难,为今之计,只有广请援兵。他派人不远千里到阴山,联系那里的辽国余部,相约拥立辽国宗室,共同恢复辽国。

这一招着实有效,辽国灭亡后,那些心存故国的辽国人一直心有不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恢复辽国,现在有人带头,他们怎能坐视?很快,散落在金国和西夏的各个辽国部族纷纷起事响应李合达。援军数量相当可观,居然达到了几万人,李合达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暴发户一样,李合达激动了。他自恃手下兵多,率部包围了灵州,日夜攻打。

李合达本人的部队虽属乌合之众,那些辽国余部的战斗力可是相当强悍,西平府监军司使罔存礼几次出兵应战,都被打了回去,只能闭城谨守。

虽说连打胜仗,可面对城高墙厚的灵州,李合达也无能为力,他围城一个月,仍然未能攻破,无奈之下,李合达只好分兵攻打盐州。

盐州并非军事重地,战略位置极其不重要,所以城池低矮,守军有限,叛军轻而易举就将其攻破了。

攻破盐州后,李合达显得牛气多了,他大散仓库,收买人心,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此后他四处出兵掠夺,制造混乱,一时间狼烟四起,连兴庆府都人人自危,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李合达来说,现在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扩大地盘,他派人拿着重金约黄河以南的诸州一起起事。

这一次,李合达的招数失灵了,他所派的出去的使者要么碰了钉子,要么被绑成了粽子送到朝廷,总之,全部遭到了失败。

一个有能力的坏人

唯一有点例外的,是静州守将任得敬,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还和这些人聊了很长时间。

任得敬不想响应李合达,像他这种野心极大的人,就算造反的话也会自己造,怎么会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他早已敏锐地看出,李合达难成气候,对于他来说,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只要平定了李合达的叛乱,他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得仁孝的信任,以后再想往上爬,还会困难吗?

所以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从他们口中探得了叛军的虚实,随后,他向仁孝上书说:“叛军皆是一群无谋短视的乌合之众,其中较有战斗力的只有契丹余部,可以将他们分化瓦解。陛下您只要下令安抚,宣布赦免叛军罪行并给予奖励,他们肯定会有人响应的。另外,夏州距灵州有五百余里,叛军主力现已在灵州屯兵两月,夏州肯定无备,我集结本州部队突袭,定可大获全胜。”

很多史书上都说任得敬是个坏得掉渣的坏人,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仅仅足够坏、足够无耻,就可以屹立西夏政坛几十年不倒,其中还有十几年政由己出、为所欲为吗?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任得敬虽然是个坏人,却是个有能力的坏人。

别人要么把叛军的使者绑了,要么拒而不纳,只有任得敬善待了这些使者,还与他们相谈甚欢,探知了叛军的虚实,这充分说明,任得敬比一般人都看得高,看得远。

至于那封奏章更体现了任得敬的水平。在这封奏章中,任得敬先是分析了叛军的实力,指出叛军实乃乌合之众的事实,先稳住了皇帝,然后提出了自己对于朝廷平叛的建议,最后主动请战,捎带讲述了自己的战术(围魏救赵),整篇奏章一气呵成、滴水不漏,绝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写就的。

任得敬的这封奏章无异于给原本人心惶惶的朝廷吃了一颗定心丸,所有人都认为,此次平叛非任得敬去不可。

仁孝更是大喜过望,他刚登基几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遇到了这么大规模的叛乱,正急得手足无措,现在看到了任得敬的奏章,简直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怎能不激动?他当即命任得敬出师平叛,同时依任得敬所奏,对叛军施以招抚,将其分化瓦解。

任得敬受命之后,立即开始行动。为麻痹敌人,他表面上装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实际上早已在暗中布置了。他先是派三百精兵前往夏州,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干掉了沿途所有的叛军烽火台守备兵士,随后,他以精骑五千直扑夏州。

由于事发突然,又缺乏预警,夏州叛军毫无准备,只能仓皇应战,任得敬轻而易举就击败叛军,攻破城池,俘获了李合达的家属,夏州宣告平定。

此时李合达还在围攻灵州,他听说大本营夏州已失,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被俘虏,心里一下子就乱了套,急忙撤围回援。此时任得敬的分化瓦解策略开始起作用了,李合达的部下开始四散逃跑,最有战斗力的契丹余部也看出了李合达难免失败,全都离他而去。

李合达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无论如何,总要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抢回来吧?

他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因为他刚赶到盐州,就碰到了前来找他的任得敬。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什么悬念了,李合达兵力很少,士气低落,而任得敬兵精将勇,士气高涨,李合达如何能打得赢?

战斗的结果是李合达以惨败收场,他本人见势不妙,立马掉头狂奔。到了黄河边,本想渡河而逃,可仓皇间难以寻找船只,只能干着急。部下一看都到这儿上了,跟着李合达只有死路一条,干脆弃暗投明算了。他们砍下李合达的首级,投降了任得敬。闹腾了半年的李合达叛乱,至此宣告平定。

从任得敬平定叛乱的这一系列动作来看,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任得敬绝对熟读《三国志》,至少也对其中的《吕蒙传》烂熟于心,因为再明显不过了,任得敬平叛的过程简直就是当年吕蒙偷袭荆州的翻版,甚至连具体的战术实施都大同小异,要说他没看过《三国志•吕蒙传》,真是鬼才信。

相比而言,李合达就差得多了,他不仅没看过《三国志》,而且估计连吕蒙是谁都不知道,不然怎么会犯解灵州之围回救夏州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李合达在听说夏州已失的情况下若不回兵去救,即便攻不下灵州,至少也能成功跑路,不至于连命都保不住。

谁说学历史无用?关键时候,它或许能保住你的命。

狐狸的尾巴

任得敬平定叛乱的捷报传到兴庆府,李仁孝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宣任得敬入朝为官。

这个时候,濮王仁忠提出了反对意见。仁忠是宗室子弟,他的父亲名叫景思,当年秉常被囚时,景思曾跟随在左右。那时梁太后的幸臣罔讹萌几次想要毒害秉常(这未必是梁太后授意,应该是罔讹萌自己所为),多亏景思在左右保护,多次用计避免了秉常被毒害。患难见真情,秉常对景思自然是相当感激,他复位后就想投桃报李,给景思加官晋爵,结果被梁乙埋、梁乞逋父子所阻,一直未能如愿。景思志向远大却无法施展,抑郁而死。

当时仁忠和弟弟仁礼只有几岁,长大后,他们都颇有才华,通识汉文和西夏文。乾顺亲政后,有感于景思当年之功,遂封仁忠为濮王,仁礼为舒王。

仁忠反对任得敬入朝为官,他说:“任得敬的兵威震慑河南(指黄河以南),现在大乱刚平就解其兵权,恐怕那些叛贼余党会再次起来兴风作浪,最好能考虑一下军民的心愿,给他加官晋爵,让他继续在外领兵。”

仁孝认为仁忠言之有理,遂授任得敬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对他大加赏赐。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任得敬虽然很有野心,却很善于克制,能够藏好自己的狐狸尾巴,否则,以仁忠那嫉恶如仇的个性,不弹劾任得敬就算不错了,哪里还会建议给他升官?

不管怎么说,任得敬又赚了。通过此次平定李合达叛乱,他不仅实现了官职和权力上的巨大飞跃,还让皇帝看到了自己的水平,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怎能不赚?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平定李合达叛乱后,仁孝还没来得及歇一口气,另一个危机又来到了他跟前。

西夏大庆三年(1142年)九月,西夏境内发生严重饥荒,米价暴涨,一升米价格高达百钱。

西夏大庆四年(1143年)三月,兴庆府发生地震,屋舍倒塌,人畜死亡数以万计。

四月,夏州地震,民房数千陷入地下。

仁孝的运气实在太不好,刚即位就遇上了李合达叛乱,好不容易平定了叛乱,又遇上了饥荒和地震,至于这么倒霉吗?

短暂的慌乱之后,仁孝采纳了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宣布凡是在地震中受到死伤的民户皆减免租税不等,房屋遭到破坏者,由国家出钱修复。

应该说,面对危机,西夏朝廷的处理措施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去解决最严重的问题——饥荒。

房子坏了,大不了搭个帐篷先住几天,人死了更轻松,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是,饥荒这个问题才是最要命的,人一旦陷入了极度饥饿,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

由于饥荒的加剧,七月,各州人民相继起义,规模大的上万人,小的也有五六千,他们四处抢夺粮食,胆子大的甚至敢攻打州县。各州出兵镇压,起义不仅没被镇压下去,反而规模越来越大,各郡县接连向朝廷告急,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朝廷许多大臣都请求再次调兵镇压,只有枢密承旨、苏执义的弟弟苏执礼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这些闹事的人原本都是良民,只是因为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才起来生事,和叛乱的性质是不同的。我们只要对灾民予以赈济和安抚,那些聚众闹事的人自然就会散去,救荒之数即是靖乱之方,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只是倚恃兵威,滥杀无辜,这对于国家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天生仁慈的仁孝立即采纳了苏执礼的建议,命令各州按灾荒轻重,赈济灾民。

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任得敬一方面开始赈济灾民,一方面派人告诉各股起义军,只要他们乖乖解散,就无性命之忧,连带头闹事的人也不例外。

有了粮食吃,还能免罪,那谁还闹事呀?各支起义军相继宣告解散,起义的燎原之火开始熄灭。

唯一例外的,是定州的竾浪、富儿两个部落,他们在首领哆讹的带领下,恃险拒守。

面对这种顽固分子,任得敬向来是毫不客气的,他果断发兵夜袭起义军的营寨,生擒哆讹,将其斩首,剩下的人立刻乖乖投降,闹腾了几个月的起义事件至此宣告平定。

出人意料的是,任得敬并未因此次镇压起义而得到升迁,想想也是,在其位,谋其政,身为都统军,平定起义本就是他的职责所在,更何况,这次只是打了一场小仗而已,实在不够升官的资格。

虽然未能升官,但这次事件对于任得敬来说却是有意义的,只是,可能不是什么好的意义罢了。

成功镇压起义后,任得敬的狐狸尾巴开始有了显露的痕迹,他变得骄傲自大起来,狂得没边儿,谁要是得罪了他,绝对是死路一条。许多部下斗胆建议他少干这种缺德事,他也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任得敬现在就敢这么干,也难怪他以后会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这种人如果也能善终,那才算是怪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15.html

下一篇:风云突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