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李元昊之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3:29 0

暗流汹涌的西夏后宫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西夏后宫的事儿。

李元昊一共有8个老婆,她们分别是:卫慕氏、耶律氏、野利氏、索氏、都罗氏、哶迷氏、没李元昊之死氏、没藏氏,我们来挨个介绍一下她们。

卫慕氏(默穆氏、米慕氏、母米氏)原本是李元昊舅舅的女儿,但她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李元昊的生母卫慕氏看她实在可怜,就把她领回了自己家,抚养成人,后来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李元昊的老婆。

宋景祐元年(李元昊称开运元年,1034年)十月,卫慕族人卫慕山喜不知道和李元昊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密谋要把李元昊干掉。事情败露以后,卫慕山喜一族所有人都被李元昊扔到河里去了。

按说把人家一族人都干掉了,事情也就该结束了,可不知道李元昊当时是一时气愤,还是脑袋被驴踢了,非要一杯毒酒,把自己的亲妈也干掉。

这就实在太过分了,此事也成为李元昊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之一,被后世史学家翻来覆去地骂。

在我看来,这件事怎么骂都不过分。

卫慕氏(指李元昊的老婆)贤淑端庄,通情达理,当初李元昊要用毒酒鸠杀自己的母亲时,她对李元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李元昊不要这么做,可李元昊不但不听,反而连她也不想放过。

幸好当时卫慕氏怀有身孕,李元昊看在她怀着自己骨肉的分上,没有对她下毒手,只是把她幽禁于别宫。

后来卫慕氏生下一子,李元昊的宠妃野利氏开始担心这个孩子的出生会使卫慕氏再次得到李元昊的宠爱,这样的话她就会失宠。为了自己的地位,她开始给李元昊吹枕头风,说她越看这个孩子长得越像别人。

李元昊听了这话大为恼怒,把卫慕氏连同这个孩子一起杀了。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女人一旦心生嫉妒,那么良心在她眼里也就一文不值了。

耶律氏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契丹嫁过来的兴平公主,此处略过。

野利氏(叶勒氏)就是刚才那个嫉妒的女人,她本是野利旺荣、野利遇乞的侄女,据说人长得十分漂亮,身材也特别好,更重要的是智商也不低,李元昊对她是又宠爱又畏惧。

野利氏有三个儿子,长子宁明理所当然被李元昊封为太子。他天资聪颖,知礼好学,深明大义。宁明有这么多优点,原本是个当皇帝的好苗子,可惜他太过仁慈,而且不喜欢荣华富贵。当时在定仙山有一个叫路修篁的道士,挺有名气,宁明就拜他为师,学习“辟谷法”,后来就沉迷其中,日夜练习。

李元昊听说儿子在学道术,心里挺不高兴。有一天他把宁明叫来,问他养生之要义是什么,宁明回答:“不嗜杀人。”李元昊又问他什么是治国之术,宁明说:“莫善于寡欲。”

李元昊听了气就不打一处来,他大声斥骂宁明:“这小子说话说得不伦不类,怎么会有王霸之气?”

宁明本来胆子就小,被他老爹这么一吓,更是害怕得要死,修道也很难再专心致志,后来估计是走火入魔,一口气憋在了嗓子眼儿,吃不下去饭,最后活活饿死了。

临死之前宁明向李元昊上书,希望他能体察人民疾苦,别再发动战争了。他同时表示,自己未能体谅和侍奉双亲,死后希望能穿一身白色衣服,以示悔过。

李元昊心里十分悲痛。他虽然不喜欢宁明,但好歹那也是自己的儿子,又没做过什么错事,反而是他间接导致了宁明的死。他下令,将宁明以太子之礼安葬,也算是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野利氏的次子叫宁令哥(宁令格),他长得和李元昊十分相像,李元昊一直对他特别喜欢。宁明死后,野利氏向李元昊请求立宁令哥为太子,李元昊正有此意,立即封宁令哥为太子。

宁令哥是后来故事的主角,现在还没到他出场的时候,我们暂且先让他在后台待着吧。

野利氏的第三个儿子史书上记载得非常少,我查了很多资料也只是查出了他叫薛哩(锡哩),早死,其他的一无所知。

李元昊的第四个老婆叫索氏,李元昊一向不喜欢她。当时李元昊正在和唃厮啰大战,结果大败,当时有谣传说李元昊已经见了阎王了,索氏听了这个消息后,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唱歌跳舞,好不高兴。

当时也没有《好日子》这首歌,不然索氏肯定整天唱的都是那句“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可惜后来乐极生悲,李元昊活着回来了。这下索氏着急了,李元昊要是知道她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恐怕不会让她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索氏越想越害怕,后来干脆自杀了。

索氏解脱了自己,却害苦了她的家人。李元昊一向是一个喜欢赶尽杀绝的人,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把索氏的家人全部杀了。

李元昊的第五个老婆叫都罗氏(多拉氏),早死,史书上找不到关于她的任何详细记载。

李元昊的第六个老婆叫哶迷氏(密克默特氏),她为李元昊生有一个儿子,叫阿理,但是李元昊不喜欢这娘俩,把他们扔在夏州王庭镇(就是当年李继迁第一次打胜仗的那个地方)就不管了。

阿理长大以后,知道自己的母亲被李元昊所弃,十分不满,打算聚众造反,为母亲讨回公道,结果他的同党里有一个叫卧香乞的,估计是觉得跟着阿理造反没什么前途,就向李元昊告发了阿理的阴谋。

李元昊一听儿子敢造老子的反,肺都快气炸了。他命人抓住阿理,把阿理扔到河里去了。

阿理一死,哶迷氏自然也不能活了。李元昊派人到王庭镇,将哶迷氏赐死。

唐玄宗第二

李元昊的第七个老婆叫没李元昊之死氏。没李元昊之死氏是大臣没李元昊之死皆山的女儿,李元昊本来打算让宁令哥娶没李元昊之死氏的,可当他第一眼看到没李元昊之死氏时,他就后悔了,因为没移氏实在长得太漂亮了。李元昊可没有“儿子妻,不可欺”这样的觉悟,他只要看上某个女人,那是不会有任何顾虑的,所以他直接就把没李元昊之死氏据为己有了,算是当了一回唐玄宗第二。

这也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留到后面再说。)

李元昊的第八个老婆叫没藏氏。没藏氏原本是野利遇乞的老婆,当年李元昊只赐死了遇乞一人,所以没藏氏得以不死。李元昊杀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以后,才发现自己中了种世衡的奸计,野利氏又经常在李元昊的面前哭诉自己两个叔叔死的冤枉,李元昊特别后悔,下令寻找野利家族还没死的人。

这一找,就找到了没藏氏,李元昊下令将没藏氏养于宫中,想多少减轻一点自己的负罪感。

没藏氏也是一个大美女,李元昊天天在宫中进出,见到没藏氏难免不心猿意马。没藏氏又生性放荡,不守妇道,这样一来二去,俩人就勾搭上了。

这事让醋坛子野利氏知道以后,心里面又不高兴了。可她也不能把没藏氏怎么样,一来李元昊现在与没藏氏感情正好,她没有下手的机会,二来没藏氏确实可怜,她也下不去手。

但是就这么放任不管,心里面咽不下这口气呀!

最后她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没藏氏出家为尼,法号为“没藏大师”,住在兴庆府戒坛寺,这样一来李元昊碍于面子问题应该就不会再与没藏氏来往了,自己不用吃醋,没藏氏也可以继续活下去了。

可惜,这只是她自己的想法而已。

没藏氏出家为尼后,李元昊就经常光顾戒坛寺,去干什么我就是不说大家应该也猜得到。当时许多大臣认为,堂堂一国之君经常去寺庙里找尼姑,影响实在太坏,就去劝谏李元昊,希望他能注意一下皇帝形象,可李元昊依然我行我素。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二月,李元昊出去打猎,当时没藏氏已怀有身孕,李元昊仍然用车马带其同行。

之后大军驻扎于两岔河边,二月六日,没藏氏生下一子,李元昊十分高兴,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宁令两岔”(“宁令”在西夏语里是“欢喜”的意思),因为是在两岔河边出生的,所以就叫“宁令两岔”。这个孩子就是西夏的第二任皇帝、夏毅宗李谅祚,谅祚即为两岔的谐音。

高兴完后,李元昊开始犯愁了。因为没藏氏是出家人,不能接回宫中(影响不好),可小谅祚也不能跟着没藏氏回戒坛寺(影响更不好),思来想去,李元昊决定,把小谅祚养于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家,这样问题就都解决了。

没藏讹庞给小谅祚找来了两个奶妈,她们分别是野利遇乞以前的部下毛惟昌和高怀正的老婆。

妹妹生了皇子,哥哥自然跟着沾光,李元昊封没藏讹庞为国相,把国事全部委托给他,自己与其他妃子到贺兰山的离宫里享乐去了。

没藏氏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她认为,必须想办法干掉宁令哥,然后立自己的儿子谅祚为太子,这样才能保住没藏家族的权势,否则将来一旦宁令哥登基,清算起自己抢走了李元昊对他母亲野利氏的宠爱,到时候自己和小谅祚就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没藏兄妹开始了阴谋策划工作。

李元昊之死

当年野利氏用枕头风干掉了自己的情敌卫慕氏,然后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不风光。可后来李元昊先宠没李元昊之死氏,又宠没藏氏,野利氏逐渐失宠,就经常说些怨恨和吃醋的话。李元昊听说以后,就把她软禁在别的宫中,从此再也不和她见面。

宁令哥呢,老爹夺走了本来属于他的没李元昊之死氏,自己去当唐玄宗了,给他强行安排了个李寿的角色,一点都不考虑他的感受,母亲又被软禁使他心里十分不满,总想给母亲讨回公道。

可他们母子俩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整个国家都是人家李元昊的,他们想讨回公道谈何容易?李元昊能不加害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没藏兄妹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宁令哥是一个火药桶,只要给他一点小火星,他就会造成一场大爆炸,到时候自己的计划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这个“点火”工作最终是由没藏讹庞完成的,对他而言,这个工作简直毫无难度。

没藏讹庞劝宁令哥要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元昊,否则李元昊是总有一天会对他们母子下手的。

宁令哥也实在是太过年轻,经验不足,他很轻易地就相信了没藏讹庞的话,他认为,没藏讹庞是为他好,如果不是没藏讹庞的劝说,他肯定下不了这个决心,只能坐以待毙了。

他也不好好想想,真要杀了李元昊,他还能活得了吗?弑君之罪是闹着玩的吗?他的势力可还没大到掌控整个国家的地步。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十五日,正是元宵佳节,宁令哥决定在这天,入宫行刺李元昊。

这一天李元昊一时高兴,喝得烂醉如泥,正在宫里休息。宁令哥和他的同党野利浪烈等人偷偷进入宫中,宁令哥一眼就看到了喝高了的李元昊,他毫不犹豫,举剑就砍。

希望大家还记得,李元昊的相貌是“圆面高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圆脸,高鼻子,就是这个高鼻子,最后害死了他。

也不知道宁令哥是剑法不精,还是第一次杀人底气不足,这一剑没把李元昊砍死,倒是把他的鼻子整个削掉了,李元昊当时就血流如注。

如果这个时候宁令哥上去再补上一剑,那李元昊肯定会当场见阎王的。可现实已经不可能再给宁令哥一丁点儿时间了,李元昊的宫廷侍卫已经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他只有夺路而逃。

野利浪烈等人跑得慢了点,被追上来的侍卫一通乱剑砍成了肉酱。

宁令哥拼命逃出皇宫,无路可去,只有去投奔没藏讹庞了。他想,是没藏讹庞鼓动他行刺的,没藏讹庞应该会帮自己藏身的。

他实在是太天真了,没藏讹庞巴不得他自投罗网呢。

果然,宁令哥刚逃到没藏讹庞的家,没藏讹庞就命人把他抓住,砍死了,之后,野利氏也遭到了没藏讹庞的毒手。

李元昊的鼻子被整个削掉,伤口太大,无法有效救治,第二天即因失血过多而死,时年四十六岁,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英明神武的李元昊就这么死了。作为一个皇帝,能够混到自然死亡无疑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对于打了半辈子仗的李元昊来说,如果不能混到自然死亡,那么能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可他却因为儿女情长,死在了自己亲生儿子手里,这种死法,实在太窝囊。

李元昊的一生,可以用“文治武功”四个字来概括。论文治,他立官制、别服式、改礼乐、更名改元、称帝建国,在政治方面确立了西夏地方遗腹子,与《宋史》不同。果如所说,没藏氏既已斥出为尼,其生子又在元昊死后,讹庞拥立,夏国将相岂无一人异议?其说恐不足信,宜仍以《宋史》为断。

这话的意思很明确:按照《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说,没藏氏既然已经到戒坛寺出家为尼,而且还是在李元昊死后生下谅祚的,那么谁能保证李谅祚就一定是李元昊的儿子呢?万一李谅祚不是李元昊的遗腹子,那西夏皇室的血统岂不是要乱套了?西夏的大臣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没藏讹庞拥立谅祚时,他们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这也就说明,谅祚绝不可能是在李元昊死后才出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是错误的。

这个考证是很到位的,按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可问题偏偏就出现了。清朝史学家吴广成在其所撰《西夏书事》中肯定了谅祚在元昊死前出生的事实,却也引用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只是把没藏讹庞说的那段话改成了:“予何敢哉?夏自祖考以来,父死子继,国人乃服。今没藏后有子,乃先王嫡嗣,立以为主,谁敢不服?”

如此一来,似乎一切就都说得通了,谅祚并非李元昊的遗腹子,没藏讹庞与诸大臣拥立的辩论也确有其事。

可我要说的是,戴锡章既然已经推翻了谅祚是李元昊遗腹子的说法,那么《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没藏讹庞所说的那句“予何敢哉?夏自祖考以来,父死子继,国人乃服。今没藏尼娠先王之遗腹,幸而生子,则可以嗣先王矣,谁敢不服?”也就纯属子虚乌有了,进而,所谓没藏讹庞与诸大臣拥立之辩论便不可信。经吴广成这么一改,合理是合理了,可问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都“恐不足信”了,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为蓝本的《西夏书事》的说法又能有几分可信呢?

而且,即使不考虑戴锡章的考证,《西夏书事》的记载也是有疑点的。自李继迁起兵反宋,重新振兴夏州党项政权以来,其统治权的更迭一直采用的是父死子继的方式,李元昊辛辛苦苦奋斗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称帝建国,在事实上争取到了与宋、辽平起平坐的地位,怎么会无缘无故把皇位传给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堂弟委哥宁令?他又不是没有儿子。虽说李谅祚此时还小,可给他安排几个靠得住的辅政大臣(如杨守素等人),辅佐他长大成人,自主国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还有其母没藏氏和舅舅没藏讹庞呢。如果真要传皇位给委哥宁令,李元昊难道还能指望委哥宁令在李谅祚长大以后再把皇位传给谅祚?赵匡胤的教训就在眼前,李元昊可没那么蠢。

另一个疑点是诺移赏都说的话:“国今无主,然则何所立?不然,尔欲之乎?尔能保有夏土,则亦众所愿也。”刚刚还打算按照李元昊的遗言拥立委哥宁令,仅仅只是因为没藏讹庞说了一句“委哥宁令非子,且无功,安得有国”就立马换了主意,还要立没藏讹庞为帝,这也太扯淡了吧!

所以我的意见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足为信,《西夏书事》也不足为信。

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皇位归谁的辩论,从没藏讹庞杀了宁令哥的那一刻起,皇位就只属于一个人——李谅祚。

首先,李元昊生前很喜欢李谅祚,现在李谅祚是李元昊唯一的儿子,不立他立谁?其次,朝政大权掌握在没藏氏兄妹手中,而他们一个是谅祚的生母,一个是谅祚的舅舅,有这样坚强的后盾,李谅祚就是想不当皇帝都难!

趁火打劫

李谅祚即位,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没藏氏兄妹了,没藏氏被尊为宣穆惠文皇太后,而没藏讹庞,原本就是国相,谅祚还是在他家里长大的,这下更牛皮哄哄了,总揽了朝政大权,甚至“出入仪卫拟于王者”,大有天子老大他老二的架势。

先皇死了,按照惯例,西夏要向宋和辽分别遣使报丧,并请求宋、辽对李谅祚的册封,虽说西夏在事实上割据一方,在自己的统治区域里可以为所欲为,想怎么来怎么来,但在名义上西夏还是宋和辽的藩属国,这种台面上的工作还是要做的。

宋朝这次表现得极其爽快,西夏使臣去过以后,宋仁宗立即派人到兴庆府,册封李谅祚为夏国主。

与宋朝相反,辽国这次迟迟不派人来册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辽兴宗正准备出动大军,踏平西夏呢。

上次辽兴宗率十万大军亲征西夏,结果先胜后败,他拼命跑路,才算侥幸脱险,没成为西夏人的俘虏。如此奇耻大辱,辽兴宗怎肯善罢甘休?当时他虽然勉强同意了李元昊的请和,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报仇雪恨。现在李元昊死了,李谅祚还是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不趁这个机会踏平西夏,一雪前耻,更待何时?

所以辽兴宗以来使迟到为由,把西夏使者关了起来,并积极调兵遣将,随时准备再征西夏。

据说李元昊临死之前曾有遗言:“他日我大夏如果国力衰弱,应当依附宋朝,不可一味依附辽国。因为辽国残虐,宋朝仁慈,依附于宋朝,那么就可以子孙安宁,还能得到宋朝的岁赐和官爵;如果一味依附辽国,一旦受到辽国的威胁,那我大夏就危险了。”

如此看来,李元昊不愧是知己知彼,洞若观火,太有先见之明了。

西夏延嗣宁国元年(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七月,辽兴宗下诏伐夏,他以北院大王耶律仁先、皇太弟耶律重元为先锋,兵分三路:北路主将为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南路主将为韩国王萧惠(副将为赵王萧孝友、汉王贴不),中路则由辽兴宗亲率,浩浩荡荡,向西夏杀来。

基本上都是上次的老面孔,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先说辽兴宗所率的中路。前面提到过,西夏与辽国以黄河为界,此次辽国伐夏,自然先要解决渡河问题。西夏人也知道,如果让辽军过了黄河,那就是一马平川,到时候就别想拦住辽国铁骑了。所以他们凭借黄河天险死守,辽兴宗亲自指挥战船进攻,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只能望河兴叹。

再说南路。上次辽国伐夏,萧惠多次打败夏军,在他看来,西夏军队简直不堪一击,要不是突然刮来一股邪风,眯了辽军的眼睛,自己早就生擒李元昊了。所以这次他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杀得西夏人片甲不留!

萧惠所率的南路辽军声势浩大,光是战船、粮船就连绵不绝,长达数百里。西夏人闻风而逃,萧惠没费什么力气就渡过了黄河,攻取了西夏东北重镇唐隆镇。

初战告捷,这更加坚定了萧惠“西夏人都是胆小鬼”的想法,他下令不必派兵到太远的地方侦察,士兵也不用穿戴铠甲,全都用车载送,士兵甚至不得骑马。

前两项还好理解,可以认为是为了减轻士兵负担,这第三项不让士兵骑马我一直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为了给马减负?

有手下将领对此提出异议,毕竟这是在西夏的地盘上,虽说辽军人多,还是应该严加防备,以防万一。

萧惠却说:“我大军压境,李谅祚肯定会亲自前来迎接,怎么敢来偷袭我呢?无故防备,只能自讨苦吃。”

在萧惠的“英明”领导下,辽军一连几天都没有设立营寨,全部随意宿营。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

对于西夏人来讲,如此大好机会,只要不是白痴,肯定不会放过的。没藏讹庞决定抓住机会,好好教训一下不可一世的萧惠。

虽说主将糊涂,辽军的侦察兵还是尽职尽责的,他们发现夏军杀来,赶紧报告萧惠。

没想到,萧惠决定将愚蠢进行到底,他认为侦察兵是在谎报敌情,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知好歹的兵。

摊上这么一个主帅,我真替这些辽军士兵感到悲哀。

就在这些侦察兵以为要受到责罚的时候,西夏军队杀到了。

西夏铁骑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在辽营里大砍大杀。可怜的辽军士兵,既不让穿铠甲,又不让骑马,只能跑路(这是名副其实的跑路)。西夏军队认准萧惠猛追,萧惠一路狂奔,总算摆脱了西夏人,捡回了一条命。

一边倒的情况下,辽军死伤数以万计,这已经不能算大败,而是惨败了。

南路军惨败,辽兴宗仍旧打算继续进兵,先锋耶律仁先认为不可,向辽兴宗苦谏。愤恨之下,辽兴宗无奈退兵。

最后来看北路军。北路军在耶律敌鲁古的率领下,绕道凉州,到达了贺兰山。

相信大家还记得,贺兰山下,有李元昊的行宫,行宫里,住着李元昊的妃子没李元昊之死氏。

守卫行宫的,只有三千普普通通的西夏士兵。

这注定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毕竟只是三千普通士兵,不是三千特种部队。耶律敌鲁古确定,自己已经胜券在握。

可西夏人用事实告诉了辽国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骑兵。面对拥有优势兵力的敌人,他们死战不退,抵挡住了辽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并杀掉了辽军大将萧慈氏奴(萧惠之子)和耶律斡里。耶律敌鲁古愤怒了,对方只有三千人,我们辽军铁骑却打成了这个样子,你们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他大呼一声,冲进战场,亲自带领辽军冲锋。

此时的西夏军队虽说重创了敌军,却也损失惨重,在耶律敌鲁古投入了新的生力军之后,他们再也抵挡不住,绝大多数战死,只有极少数人突出重围,活了下来。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仍然死战不退,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西夏人的尊严,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们虽败犹荣。

惨胜之后,耶律敌鲁古攻破了李元昊的行宫,俘获了没李元昊之死氏及其家属,还有里面的西夏官员,回军而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