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建立西夏国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3:43 0

宋朝人的噩梦——李元昊

李德明死后,李元昊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其父的职位,时年29岁。

新主即位,按照惯例,宋、辽这两个所谓的宗主国是要进行册封的。十一月,宋朝命杨告为正使、朱允中为副使,前往兴州,欲授李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淮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

仔细研究一下这一长串官职就会发现,宋朝在封授官职这方面实在比较吝啬。现在的李元昊俨然已经是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的君主了,这些官职怎能满足他的雄心?

当宋使到达兴州后,李元昊便借故拖延,就是不出来迎接。等到宣读诏书时,他又远远站着不动,杨告再三催促,他才勉勉强强跪拜受诏。礼毕后,元昊愤愤地对左右大臣说:“先王犯了大错,我们有如此大的国家,居然还要臣拜于他人!”

之后,李元昊设宴款待宋使。本来杨告等人代表的是宗主国,理应坐在主位,可元昊却自己坐在主位,给杨告等人安排了客位。在人家的地盘上,杨告也不敢发火,只好委婉地劝说元昊,元昊这才将主位让给杨告。

正吃着,宴厅后面的屋子里又传来打造兵器的声音,杨告知道这是李元昊在故意激怒他,可他根本不能把人家怎么样,只好装作没听到,继续埋头吃饭。

对于杨告等人而言,这次出使实在太过窝囊。据说杨告还朝以后,绝口不提这次出使的事情,看来确实是受了刺激。

相比而言,辽国在官职这方面就大方多了,辽兴宗直接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同时赐良马三十匹,精甲两具。

可就算是这样,李元昊也是极不满意的,他想要自己建国称帝,与宋、辽平起平坐。

这样的要求显然很难让宋朝接受,即使是对名分这方面向来要求不严的辽国,也不会同意李元昊和自己拥有一样地位的。

没关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李元昊开始为实现自己的雄心努力了。

首先,他废除了从唐以来中原王朝所赐的李姓和赵姓,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兀卒”是西夏语,汉语意思是青天子),“嵬名”是党项王族的特许姓氏,一般党项部族是没有权利改为此姓的。

然后,他认为宋朝的“明道”年号犯了其父李德明的名讳,以避父讳为由,改宋朝的“明道”年号为“显道”,在自己的统治区域里称行。第二年,元昊的开国谋臣杨守素向他进言,认为现有的“显道”年号乃是脱胎于宋朝的年号,元昊要想建立王霸之业,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年号。元昊认为言之有理,就改显道三年为开运元年,同时仿照中原王朝改元的做法,大赦国中。

后来这事又闹了个笑话。刚改了没几天,元昊听说“开运”是五代时后晋灭国时的年号,心想这年号太过晦气,便又改元为广运,这是后话。

改元显道的这年(1033年)三月,李元昊为突出党项民族的个性,下了秃发令。他率先剃光自己头顶的头发,在耳朵上戴上又大又重的耳环,然后命令境内所有党项人必须仿照他的发饰,限期三天,过期不从者,任何人都可以处死他。有了这样的强制性命令,一时间党项人民争相秃发,其场面蔚为壮观。

五月,李元昊改都城兴州为兴庆府,并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和宫殿。兴庆府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几乎全部仿照唐都长安和宋都汴京,乃至于连城门都用唐宋都城的“光化”、“南薰”等名字。

之后,元昊开始设定官制。在李继迁和李德明时代,党项政权的官职比较单一,无非就是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这些,最多也就封个刺史。现在李元昊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等一大批中央行政和军事机构,算是迈出了建国最重要的一步。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李元昊所设立的这些机构的名称与宋朝基本相同,很少有不一样的。没错,李元昊就是仿照北宋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自己的那套行政体系的,最搞笑的是,专门管理兴庆府地方事务的衙门,干脆就叫开封府!

现在大家应该能够猜到,在这些中央机关中任职的官员,其官职与宋朝也是大同小异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中央官职的任命上,李元昊并没有注重民族成分问题,其境内不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只要有才华,都可以担任这些官职。在这一点上,李元昊确实值得称赞。

除了这些,李元昊还对臣下的服饰做了规定,比如文官穿什么,武官穿什么,平民穿什么,算是为了确定尊卑贵贱。

至此,李元昊称帝建国的第一阶段准备工作宣告结束。

开疆拓土

元昊即位后,唃厮啰开始坐不住了。唃厮啰是吐蕃王族后裔,他先是被吐蕃宗哥(今青海西宁市东)首领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乐都)首领温逋奇拥立,之后他与李立遵不和,遂迁居于邈川,以温逋奇为论逋(国相),拥兵六七万。他一直以来奉行的是附宋抗夏的政策,李德明在位时,他就多次找过李德明的碴儿。他虽然不是特别了解李元昊这个人,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此人绝非善类,而且很明显,元昊比他爹更难对付。为了自保,唃厮啰多次派人到宋朝,请求归附。宋仁宗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为保顺军节度观察留后。

这事传进李元昊的耳朵后,他很生气。按说李元昊即位后,首先应该攻占河西走廊上瓜、沙、肃(今甘肃酒泉市)等州,这样才能把兴灵地区与之前得到的甘州、凉州连成一片,现在李元昊不打算这么做了,他决定先拿唃厮啰开刀,出出这口恶气,然后再解决河西走廊的问题。

七月,李元昊派大将苏奴儿率兵两万五,进攻唃厮啰的领地猫牛城(今青海西宁市东北)。猫牛城中的吐蕃兵也实在很有勇气,他们主动出城迎战,将李元昊派出的军队打得大败,还俘虏了其主将苏奴儿。

李元昊听说苏奴儿兵败,于九月亲率大军出征,再次围攻猫牛城。可拼死拼活打了一个多月,猫牛城岿然不动。

强攻不行,只有智取了。李元昊派人假装向城内的吐蕃守将约和,暗中却派兵跟随其后,等到守将打开城门放使者入城的时候,李元昊的士兵就蜂拥而入,将猫牛城攻下。

攻下猫牛城后,李元昊做了一件残忍的事,他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大肆杀戮城中居民,城内之人所剩无几。

在我看来,屠城是野蛮的表现。

宋景祐三年,也就是李元昊改元广运的这一年(1033年),唃厮啰的内部发生叛乱,其国相温逋奇将唃厮啰囚禁,唃厮啰逃出后,调集兵士杀掉温逋奇,然后把都城迁到了青唐城。

李元昊抓住了唃厮啰内乱的机会,出动大军包围了青唐城,唃厮啰派部将安子罗领兵十万,阻断李元昊大军的归路。

李元昊得知消息,还兵与安子罗的军队战斗。这一战打得十分激烈,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誓要置对方于死地。经过长达两百多天的战斗,李元昊终于打败了安子罗,迫使其撤退。

按说此时的李元昊应该乘胜追击,将青唐城拿下,可是,两百多天的连续战斗使李元昊的军队粮草不继,很多士兵因饥饿而死。在这种情况下,李元昊只好撤军。当大军过宗哥河的时候,安子罗暗中派人掘开河堤,水淹元昊军。不计其数的士兵被大水淹死,李元昊狼狈撤了回去。

这一仗的惨败使李元昊十分恼怒。十二月,他再次率领大军进至河湟地区。唃厮啰自知难以抵敌,屯兵于鄯州(今青海省西宁市境内),不出来与元昊作战。

唃厮啰不出战,李元昊只好主动进攻。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渡河时,在水浅的地方插上标记,然后安心进攻。

这些动作被唃厮啰的细作探知的清清楚楚,于是将计就计,唃厮啰暗中派人把这些标记移到了深水里。

李元昊对唃厮啰的进攻惨遭失败,士兵争相逃命,到了河边,都去寻找标记过河,没想到全部误入深水,十有八九都被淹死,只有少数残兵败将保护着李元昊逃了回来,大量的辎重都“奉献”给了唃厮啰。

多次进攻唃厮啰皆遭失败,使李元昊再也不敢轻易涉足其境。

灭不了唃厮啰,李元昊只好开始解决早就该解决的河西走廊问题了。宋景祐三年(元昊称广运三年,1036年),李元昊率兵攻占瓜州、沙州、肃州,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

之后,为了防止北宋利用吐蕃人抄自己的后路,也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李元昊率领大军攻破兰州的羌族部落,进军马衔山(今甘肃临洮县北),在当地筑下城池,留兵镇守,以此来隔断吐蕃与宋朝交往的道路。

此时的唃厮啰内部又发生了叛乱,李元昊乘机引诱叛乱的唃厮啰部下归附。唃厮啰的势力越来越小,他万念俱灰,迁居于历精城,从此再也不敢与李元昊为敌。

至此,李元昊终于完成了他爷爷李继迁制定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的战略任务。

西夏文之谜

开疆拓土之后,李元昊又开始了建国称帝的第二阶段准备工作。

首先是创造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如果是个人创造,那是谁创造的;如果是集体创造,又具体是什么情况。这些问题自从西夏文字出现以后就一直没有说清楚,很多史书各执一词,后世的史学家也莫衷一是,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史学界的一大公案,长期以来纷争不断。

如果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觉得足可以写一篇学术论文,题目可以叫作《试论西夏文字的来源问题》。

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繁重的工作,而且就算写出来,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这种太过学究的文章。但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写西夏史而不涉及西夏文,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左思右想,我还是决定抱着写论文的觉悟,尽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大家想看的就看下过程,不想看过程的,就直接看下结果吧。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西夏文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

关于这个问题,钟侃、吴峰云、李范文等学者在他们合著的《西夏简史》中说:“把西夏文字说成是某一个人的创造……和把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仓颉一样,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西夏文字是党项劳动人民在长期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采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创制而成的。元昊称帝时,令野利仁荣造蕃书,不过是把民间流传的西夏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归纳和演绎,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和推行。”

对于这种说法,我一向是持保留态度的。首先,自宋代以后的史书中没有一则史料是持这种意见的,相反,几乎所有的史书虽然在创造之人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西夏文属于一人或几人合作创造;其次,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上来看,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夏文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才发展成型的,所以,它和汉字的发展历程是不同的;最后,党项民族自唐代宗时从青藏高原迁徙至银夏地区,至李元昊在位时已经在此生活了两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们与汉民族交往频繁,在文化上逐渐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他们应该逐渐学会掌握和使用汉字才对。舍弃笔画结构简单且容易学习和使用的汉字,反而要去发明一种笔画繁复、不易书写的西夏文字用来记事和生活运用,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因此我认为,西夏文绝不是《西夏简史》里说的那样,是由广大党项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那么,既然西夏文不是集体创造,那它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各种史书有不同的说法,其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一、德明创制说。《辽史•西夏外纪》中说:“李继迁…子德明,制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认为是李德明创造了西夏文字。二、元昊创制说。《宋史•夏国传》中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认为是李元昊创制了西夏文字。同意这种观点的还有清朝史学家吴广成的《西夏书事》、民国史学家戴锡章的《西夏纪》等等,例如《西夏书事》卷十二记载:“元昊善绘画,明律法,通蕃汉文字,能创制物,始尝以己意造蕃书,令谟宁令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体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用以纪事。”《西夏纪》的记载也差不多。三、遇乞创制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未几,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认为西夏文字是元昊的部下“遇乞”创造的。

我们现在来挨个分析一下这三种说法,首先来看德明创制说。此说法目前只有一种史书支持,即《辽史•西夏外纪》,根据翦伯赞先生提出的史料辨析原则(不要依据孤证作出结论,武断历史),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接下来我们来看元昊创制说。我认为李元昊创制西夏文字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创制文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创制者的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尽管李元昊“通蕃汉文字”,要让他来完成这样一项工作,还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李元昊整日忙于称帝建国和军事征伐,也不太可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创制文字,所以元昊创制说基本可以排除。现在我们来看所谓的“遇乞”创制说,沈括所说的这个“遇乞”应该不是后来帮助李元昊出征打仗的那个野利遇乞,因为根据现有史料分析,野利遇乞是个大字不识、只知打仗的粗人,他怎么可能会有创制文字的本事呢?所以这个“遇乞”不可能是野利遇乞,应该另有其人。

有人现在可能要问了,你说了这么多,究竟西夏文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就会发现,所有的可能都指向了野利仁荣。

《宋史·夏国传》里说过,“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既然我们排除了元昊自制的可能性,那么就只有野利仁荣有这个可能性了。

野利仁荣,李元昊皇后野利氏家族中人。其人学识渊博,熟悉历史,李元昊称帝建国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他大多参与其中,帮助李元昊创制了很多典章制度。同时他还颇有谋略,与大臣杨守素同为李元昊的开国谋臣。

在李元昊看来,要想称帝建国,与宋、辽两国平起平坐,鼎足三分,没有自己的文字是不行的。因此,创制一种体现党项文化、体现党项民族独立意识的文字,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

出于这样的政治目的,李元昊决定创制西夏文字了,他自己太忙,实在没有时间去造字,如此重任,只有交给别人了,而有这种本事的人,只有野利仁荣。

我认为野利仁荣即使不是创造出了全部的西夏文字,至少也是完成了大部分的造字工作。对于李元昊,我想精通多种文字的他,在偶尔空闲的时候参与一小部分的造字工作,也是极有可能的。

甭管怎么说,西夏文字最终还是造成了。宋景祐四年(1037年),十二卷、共六千多字的西夏文字创制完成,李元昊审阅后,下令将此文字尊为“国字”,颁行全境,今后所有的公文都必须用西夏文字书写。满朝大臣上表歌颂新文字的诞生,李元昊心里也美得不行,将广运三年改为大庆元年,以示庆祝。

顺便说一句,沈括《梦溪笔谈》里对西夏文字的创制过程描写得十分详细,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所谓的“遇乞”,很可能就是野利仁荣,只不过沈括把他的名字搞错了而已。

再顺便说一句,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野利仁荣死后,李元昊三次前往吊祭,并大哭说:“为什么要这么快就夺走我的股肱之臣呢!(何夺我股肱之速也)”他下令厚葬野利仁荣,授之为富平侯。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年)八月,夏仁宗李仁孝又追封野利仁荣为广惠王,“褒其制蕃字之功也”。这些事实都证明,野利仁荣对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做出了极大贡献的。

制定军制

李元昊的第二个措施是整顿军队,制定军制。李元昊规定,男子只要年龄达到十五岁就要服兵役,为一丁,在两丁里选取一人作为“正军”(“正军”是直接参与作战的士兵),同时,一个“正军”配备一个“负赡”(“负赡”是担负随军劳役的士兵),一个“正军”加一个“负赡”即为一“抄”(“抄”是最小的军事作战单位)。

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经使他的国家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李元昊想要与强大的宋、辽抗衡,没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是不行的,而他所统治的人民就那么多,所以只有选择全民皆兵了。

党项民族本来就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人人皆能冲锋陷阵,所以即便是全民皆兵,其军队质量也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李元昊的军队按装备、技能和作战方式,可以分为骑兵、步兵、炮兵、强弩兵,等等。

先说骑兵。骑兵是李元昊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骑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铁鹞子”。“铁鹞子”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战马很强壮,人也身披重甲,如此强大的防护使得一般的穿刺兵器(例如枪、箭)根本很难对马上的战士造成致命伤害。也正因为这样,这种骑兵无异于那个时代的坦克,到了战场上就算不去冲锋陷阵,站在那摆摆样子,估计都会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铁鹞子”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钩索把人和马拴在一起,这样即使敌人侥幸能把战马上的士兵砍死,人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仍然可以继续冲锋。

两军对阵,战场上也不能挖陷阱,如此说来,对付“铁鹞子”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直接对付马,把马砍翻,这种“铁鹞子”也就失去了威力。

这似乎是“铁鹞子”唯一的弱点,可惜这个弱点被李元昊用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给解决了。

这个办法就是每次需要用到“铁鹞子”的时候,一次性派出大批“铁鹞子”(一般都是上万)。遇到上万“铁鹞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你冲过来,你还能静下心来砍马吗?

其实即使解决掉一小部分“铁鹞子”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剩下的“铁鹞子”依然可以继续战斗,更何况,“铁鹞子”后面还有李元昊的大批步兵呢。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想把“铁鹞子”与“拐子马”比较一下。比“铁鹞子”诞生还要晚一点的“拐子马”,无疑是完颜兀术的一大心血之作,他曾经凭借“拐子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当然这句话的成立还要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他还没遇到岳飞的岳家军之前。

事实上“拐子马”看起来强大,却并不难对付。“拐子马”是以三匹战马为一组,用铁索连在一起,集团冲锋。用大刀砍翻其中的一匹马,其他两匹就都倒地了。当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大破完颜兀术的“拐子马”阵。可见,李元昊的“铁鹞子”比兀术的“拐子马”要强多了。

如此完美的骑兵,使“铁鹞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之一。

如果考虑到当时宋朝骑兵的不堪一击,金国骑兵以及后来更能闹腾的蒙古骑兵还没有诞生,而辽国的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也没有重甲防护,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之一”两个字去掉了。

步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多的兵种,步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步跋子”,其主要是由横山党项人组成。之所以选择横山党项人,是因为此地居民骁勇善战,打仗的时候经常不要命似的往前冲,一直以来是党项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部族,这是其他地区党项人所不及的。

“步跋子”跋山涉水,如履平地,放到现在个个都是登山健将。正因为这样,李元昊在高山地区作战大多选用“步跋子”,平原地区则先用“铁鹞子”冲锋,“步跋子”紧随其后。

炮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少的兵种,只有二百人,称为“泼喜”。别看这支部队人数少,战斗力却十分强大。这种炮兵是把旋风炮(一种机械发射装置,围绕炮轴转动,可以任意变换方向,调整射击方位)架在骆驼鞍上,发射拳头大的石球,攻击敌人。

“泼喜”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你想,你刚和他打了个照面,正准备打白刃战呢,冷不丁他朝你打过来一个拳头大的石球,躲得开吗?

另外,根据本人考证,“泼喜”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成建制炮兵。

强弩兵,是李元昊的另一个极有战斗力的兵种。党项地区出产良弓,因此李元昊建立起了一支配备强弩的部队,在打仗的时候可以远距离射杀敌人,同样可以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顺便提一下,宋朝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也不能全怪他们,这其中还是有客观原因的。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如果没有得到蒙古草原,那他们获得战马的地区就非常有限了——河西走廊,或者银夏地区(其他地方虽然也产马,不过并不适合打仗)。早在五代时夏州地区就保持着半独立的政治地位,从李继迁开始,党项政权又一直在折腾着赵匡胤的子孙,到了李德明时代,又占据了“畜牧甲天下”的凉州地区,所以北宋军队一直都没有机会获得大批优良的战马,无法组建大的骑兵部队,战场上也只有主将或者高级军官才能乘马,普通小兵只能步行作战。

拿步兵的身体去抵挡惯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李元昊发动侵略战争,宋朝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宋朝人就学聪明了,他们尽量避免与西夏军队野战,而是开始了阵地战,今天修个堡寨,明天修个城池,一点一点地巩固边防(后来又开始用这招蚕食西夏领土,不过那都是西夏中期以后的事了)。

与此同时,他们也从战场上缴获的西夏弓弩上学来了西夏军队制作弓弩的技术,大加仿制和改进,制造出了威力更为强大的弓弩,又反过来对付西夏军队,使后来的西夏军队吃够了宋朝大威力弓弩的苦头,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到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和北宋,开始入侵南宋的时候,南宋的弓弩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制造出了冷兵器时代最为强大的弓弩(如韩世忠造出的“克敌弓”),此后宋金交战,南宋人也让金国人好好领教了一下这种弓弩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国南侵的步伐。

扯远了,回到正题。除了以上列举的各个兵种之外,李元昊还建立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部队。

第一种叫“撞令郎”。所谓“撞令郎”其实都是些汉人,党项人把在打仗时俘虏的汉人士兵中比较勇敢的那部分编入军队,作战时就把他们派到前面冲锋,作为肉盾,以此来减少党项部队的伤亡(这个……)。

第二种叫“擒生军”。擒生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李元昊对外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其次才是攻城拔寨,因此专门建立一支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擒生军人数比较夸张,多达十万人,这一兵种大多是由军队中年老体弱的士兵担任的。

第三种是京城卫戍部队。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部队,共两万五千人。为了照顾这支部队,李元昊给他们配备的副兵就达七万人之多,由此可见这支部队在李元昊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第四种是皇帝侍卫军。这支部队共五千人,都是从党项豪族中挑选的能骑善射之人。这支部队的工资应该是所有军队中最高的,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两石米,也正因为如此,这支部队成了最令人羡慕的部队。

当然李元昊组建这支部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把他们作为人质,这样可以保证李元昊下的旨意得到那些党项大族毫无保留地执行,否则李元昊为什么专挑党项豪族出生的人?

第三个措施是设置军区。李元昊以军事立国,为了便于军事征伐和调兵遣将,他将全国以黄河为界划分为左右两厢,共12个“监军司”(相当于军区,后来监军司的数目扩大到18个),每个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人,由党项贵戚和豪族担任其职,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几十个职位,这些职位不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都可以担任。

第四个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巩固边防。

李元昊将新得的四个堡镇升为洪、定、威、龙四州,以此来增加州的数目,扩大政治声势,同时,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还在甘州设了宣化府,巩固和加强对吐蕃和回鹘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巩固边防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兵力配置。李元昊以7万人护卫首都兴庆府,5万人镇守西平府,5万人驻军于贺兰山,10万人防备北宋,7万人防备辽国,3万人防备吐蕃和回鹘,总兵力达五十多万人。

这是李元昊经过精心计算后确定的兵力部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极佳的配置。

第五个措施是更改礼乐制度。党项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仿效中原王朝的礼乐制度,李元昊认为中原的繁文缛节不适合党项民族,在与野利仁荣商议后,他改革了一直以来使用的唐宋礼乐制度,使之简单化,这对后来西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个措施是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这个所谓的蕃汉二字院其实就相当于宋朝的翰林院,掌管对外的往来文书。元昊同宋朝的往来公文交由汉字院书写,中间书写汉字,旁边书写西夏文字,同吐蕃、回鹘以及西域各国的往来公文交由蕃字院书写,中间书写西夏文,旁边书写各国文字。

第七个措施是大力招揽人才。李元昊要想与宋、辽抗衡,就必须组建一个智囊集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他在即位之初便大力招揽人才,宋朝人张元、吴昊就是在这个时候前来投奔的。

张元和吴昊的故事

张元和吴昊俩人都是宋朝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氏,他们的原名已无从考查,张元和吴昊是他们后来改的名字。年轻的时候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性情豪爽之人,张元还经常以侠士自居。

据说当时陕西葛县河里有一条几丈长的大蛇,此蛇每次到桥下喝水,路人就不敢从桥上过了。

张元当时正好途经此地,听说这事后,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此蛇又来桥下喝水,说时迟那时快,张元抱起一块大石头就朝大蛇扔了过去,那条蛇挣扎了半天,死了,血顺着河水一直流了好几里。

此事使张元一时声名大振。当时周围有很多打家劫舍的强盗,经常骚扰百姓,张元就常常夜游山林,一边走一边还吹着铁笛。那些强盗听到笛声,知道是大侠张元在此,早就跑没影了。地方上的百姓免于受到强盗的威胁,对张元很是感激。

不过就算再风流倜傥、再才华横溢、再性情豪爽,考不上进士一样白搭,无法出人投地。张元、吴昊和他们的朋友姚宗嗣就是如此,他们多次想考取功名都未能如愿,据说张元还是几次过了会试,却在殿试的时候落选了。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当时李元昊就要建国称帝,宋朝西北边境已然是警报频传,他们三人便经常到边塞游览和考察,每次去了之后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爱国热忱。张元曾在一首《咏雪》诗中写道:“七星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这是何等的霸气!

可是当这种极大的爱国热忱与无法报效国家的现实相碰撞的时候,他们就只有借酒浇愁了。姚宗嗣在一首《述怀》诗里这样写道:“踏破贺兰石,扫除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充分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后来他们三人想到了一种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能报效国家的方式,那就是投军。三人结伴来到边塞宋军驻地,本来想毛遂自荐,却又担心受人耻笑,左思右想,他们找来一块大石头,把自己的述志诗刻在石头上,雇了几个壮汉拉着石头在大营前的路上走,三人跟在后面痛哭流涕,想用这种办法引起边帅的注意。

这种行为艺术居然很有作用,他们三个得到了边帅的召见。可是边帅虽然召见了他们,却在是否任用他们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犹豫。张元和吴昊看到这种情形,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不辞而别,直接就去投奔李元昊了。

姚宗嗣得知张元和吴昊已经投奔了李元昊,赶紧报告边帅,边帅派人快马直追,可惜为时已晚,他们已经走出宋朝边境了。

姚宗嗣被留在了边帅营里担任幕僚,昔日的好友却投奔了李元昊,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此一别,即是永别。

张元和吴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兴庆府,他们考虑到李元昊乃非常之人,所以必须用独具一格的办法才能见到他。他们来到李元昊宫城附近的一家酒楼,狂喝了一整天,临走时向店家借了笔墨,在墙上题了几个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此事被人告发后,俩人在下榻的客栈被士兵抓获,与此同时,此事也被上报给了李元昊。

李元昊觉得这两个人绝非泛泛之辈,肯定大有来头,所以决定亲自审问他们。张、吴二人被带上来后,李元昊厉声喝道:“你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又为什么不避名讳(指二人名字里的元、昊二字)?”

张元和吴昊倒也没被李元昊的气势所吓倒,他们大声说:“有人连姓都不在乎(指李元昊姓唐朝皇帝所赐的李姓),更何况是名!”

李元昊被问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他觉得这两个人非比寻常,或许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谋士。他换了一种态度,对二人以礼相待,授以官职。

李元昊后来对张元和吴昊越来越信任,经常让他们参与机密事情的商议,尤其是张元,因为他多有谋略,又性喜诛杀,这与李元昊的性格十分相像,因此李元昊对他特别信任。张元后来官至西夏太师、尚书令、国相,算是位极人臣了。

宋朝这边听说张元、吴昊投奔了李元昊,并且受到重用,就赐给他们的家属大量钱米,还对张元的弟弟和侄子封以官职,希望通过他们的家属把他们再招回来,后来看到这一招没啥效果,又把他们的家属关了起来。

李元昊为了解除张元、吴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出谋划策,决定把二人的家属解救出来。他打听清楚了二人家属被关押的准确地点,派人扮成宋朝官员的样子,假传宋朝诏书,将二人家属释放。当地的官民居然都没有察觉出来此事的蹊跷,当接家属的马车走出宋朝边境时,李元昊又派出乐队前来迎接,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宋朝人这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大摇大摆地走了,算是被李元昊结结实实地涮了一回。

后来在张元等人的帮助下,李元昊把宋朝折腾了个够呛。宋朝朝廷里有人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主要应该怪旧有的科举录取制度,像张元这样多次过了会试却在殿试这关被刷下来的,当然会对朝廷有所不满,也就会帮助李元昊往死里对付朝廷。

宋仁宗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当时就下了诏书,今后的殿试均能通过,绝不刷下一人。

我一直在想,不管宋朝朝廷从上到下有多恨张元,至少那些还在科举路上苦苦挣扎的宋朝读书人是应该感谢张元的。

至此,李元昊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他建国称帝的所有准备工作。现在的他,拥有“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辽阔疆土,一个泱泱大国即将屹立于中国的大西北,与宋、辽三足鼎立。

背叛

李元昊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惜老天爷没给他刮来东风,却给他带来一把火,一把后院之火——有人背叛他,投降了宋朝。

这个背叛李元昊的倒也不是别人,正是李元昊的叔叔,左厢监军使嵬名山遇。

嵬名山遇又叫嵬名惟亮(为了不给大家造成阅读障碍,在后面的讲述中我将统一使用嵬名山遇这个名字),他和弟弟嵬名惟永分别掌控西夏左、右两厢兵马,手握重兵,嵬名山遇还有一个堂弟叫嵬名惟序,是李元昊的心腹大臣,他们三个算是西夏的高级干部了。

当李元昊准备建国称帝,对宋朝展开军事进攻的时候,嵬名山遇向李元昊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说:“中国(宋朝)地大物博,兵多将广,关中地区乃其富饶之地,环庆、延地区地势险要,如果这几路的城池全都做好防御的准备,那么我们的弓马之计就得不到施展,牛羊等特产也卖不出去,这样一两年之内我们就会遇到困境。不如安安心心做好藩臣,每年享受大量岁赐,这才是国家之福啊!”

这种意见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可在雄心勃勃的李元昊听起来,这些话就显得十分刺耳,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叔叔反对自己,为了杜绝这种想法,并显示自己的权威,李元昊决定,杀掉山遇。

杀不杀已经决定了,但是怎么个杀法,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总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山遇就砍了吧?

很快,李元昊想到了办法。

一天,李元昊找来嵬名惟序,对他说:“你的堂哥山遇想要造反,只要你能告发他谋反,他死之后,我就把他的官爵给你,不然,连你也活不了。”

嵬名惟序不忍心这么做,他把李元昊的这些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山遇,希望山遇早作打算。

山遇知道,李元昊已经容不下他了,他打算投奔宋朝。

可是他的弟弟嵬名惟永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宋朝没有一个明白人,他们不知道李元昊将要干什么,所以是不会相信自己这些人的,到时候事情就糟了。

山遇知道,弟弟说的是对的,可他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只能碰碰运气,听天由命了。

他派自己的心腹部下到宋金明巡检李士彬那儿,与李士彬联系投奔之事。然后,他去告诉自己的母亲独孤氏,独孤氏说:“你自己去吧,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跟你去只能拖累你,你走之前,把我放在屋子里,一把火烧了,然后了无牵挂地去吧。”

听了这话,山遇和惟永等人痛哭失声,他们再三劝母亲和他们一起走,独孤氏死活不答应。

事不宜迟,再这么拖下去,李元昊就会有所察觉,无奈之下,山遇只能一狠心,听从了母亲的话,一时间火光冲天。我相信,这绝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我也相信,山遇当时的心一定在滴血。

不过他已经没有时间悲伤了,再不走,或许就再也走不了了,这样他母亲也就死得毫无意义了。山遇擦干眼泪,带着自己的老婆野利罗罗、儿子阿遇以及其他亲人,还有所有的珍宝、名马,片刻不停地朝宋朝奔去。

不久之后,山遇等人到达了宋朝保安军的地界。保安军知军朱吉一看前来投奔的乃是李元昊的叔叔,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不可耽误,赶紧上报给延州知州郭劝。

郭劝与钤辖李渭开始商量此事,他们认为,自从李德明向大宋称臣纳贡,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为了双边关系着想,过去凡是有党项部族过来投奔的,宋朝一概不予接纳,现在嵬名山遇过来,也应该按照惯例,把他们遣返回去。

山遇都快哭出来了,为了能讨好郭劝,请他收回成命,山遇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情报,他说,李元昊虽然军队不少,但精兵只有八万人,其他全是些老弱病残之人,根本不能打仗。

按说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郭劝就该改变一下态度了,可这个书呆子还是执意要让山遇走人。山遇不走,郭劝就怀疑此人或许是李元昊派来诈降的,下令将这些人悉数逮捕。

为了使自己能够投奔成功,母亲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可自己这些人历尽艰辛来到这里,受到的却是这样的待遇,想到这里,山遇不由得悲从心起,捶胸痛哭,惟永、惟序等人受此感染,也号啕大哭,连说冤枉。

可即是是这样也没能感动郭劝,他命监押韩周领兵押送山遇等人回去。

书呆子,真是书呆子啊!

山遇投奔宋朝,着实把李元昊吓了一跳,因为山遇身居高层多年,对自己这边的情况一清二楚,此人若投奔宋朝,率领宋朝军队来讨伐,后果不堪设想。左思右想,他决定亲自领兵驻扎在宥州,四处调兵遣将,准备抵御宋军的进攻。

过了几天,传来了好消息,宋朝的监押韩周押送山遇等人,来到了宥州城外。

李元昊喜出望外: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之后,韩周与李元昊相见于镊移坡。李元昊虽然心里高兴,但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十分傲慢的样子,他对韩周说:“你们宋朝引诱我的部下叛变,我现在引兵前来问罪,怎么能在这里接收叛徒呢?我应该在延州衙门前面接收才是。”

李元昊这是话里有话,说要到延州州衙前接收叛徒,意思就是要直捣延州问罪。

韩周一听这话,吓得不轻,赶紧向李元昊解释,宋朝并未诱降山遇,山遇乃是主动前去投奔,宋朝也是很够意思的,没有接纳山遇等人,这不派自己前来送还他们了嘛。

说了一大堆好话,李元昊才勉强接受,韩周松了一口气,回去了。在他看来,自己又避免了一场外交冲突,实在是功德无量。

山遇知道,这个时候做任何努力都已经没有意义了,自己的死期已经不远,为了自己最后的尊严,还是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吧。可他心里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了。

母亲,山遇对不起您,如果有来生,山遇再来报答您吧!

“(李元昊)遂集从骑射杀山遇父子,山遇有勇略,其死也,国人哀之。”

在山遇投降这件事情上,宋朝人表现得实在太过愚蠢,这也使李元昊越来越瞧不起宋朝。

一个如此窝囊的国家,怕它作甚?

宋朝的这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李元昊充足的信心,所以在干掉反叛者以后,李元昊决定称帝了。

宋仁宗宝元元年(元昊称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大臣的拥护下,在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祭拜天地,然后登上象征皇位的宝座,正式称帝,定国号为“白高大夏国”(简称“白高国”,西夏语发音为“邦泥定国”),史称西夏。李元昊自号“大夏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改元为天授礼法延祚,李元昊是年36岁。

大封群臣后,李元昊追谥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祖母野利氏为顺成懿孝皇后。追谥父亲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母亲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又封妃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太子。

西夏国自此正式建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