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除了战争,还是战争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3:38 0

挑衅

宋宝元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派遣使臣到宋朝向宋仁宗上了一封表章。

这封表章在我看来写得实在太好,兼顾政治性与文学性,实乃难得之佳作,现全文摘抄如下: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于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缘境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夏主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裁礼之九拜。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坦莫不称臣,张掖、交河咸甘稽首。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是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三再让靡遑,群集又举,事不获已,显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建元天授。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欢好。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方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谕。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伽崖奶,奉表诣阙以闻。”

如果大家看不太明白,那我就讲一下里面的大致意思吧。在这封表章里,李元昊追述了他的祖先对中原王朝的功劳,叙述了从他祖父到他所完成的事业,说明了他建国称帝的合法性,最后要求宋朝承认他的皇帝称号。

但是表章写得好,不代表这么做就是对的,在我看来,李元昊上这封表章是大大的失策。

你如果要想称帝,自己称就是了,干吗还要宋朝的封册呢?难道辽国皇帝即位,还要宋朝皇帝给予封册吗?

所以李元昊的这种行为,恰恰向宋朝表明了自己建国称帝的底气不足。

另外,就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李元昊也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现在宋朝已经被迫接受北方强大辽国存在的事实了,怎么可能会再允许西面一个西夏国的出现?

果然,看完表章后,一向老实巴交的宋仁宗肺都快被气炸了,他可以允许李元昊在事实上搞地方割据,但是绝不会同意他建国称帝。

他下诏削去封给李元昊的官爵,取消赐给他的“赵”姓,同时关闭沿边榷场,禁止内地与西夏的贸易往来。

可怜的宋仁宗,他所能想到的惩罚李元昊的措施似乎就只有这些了。

出动大军征伐?算了吧,之前李继迁羽翼未丰都没把他干掉,反而使他越来越壮大,现在的李元昊,又怎可与当年的李继迁同日而语?

要说这几个措施里对李元昊最有威胁的,应该算禁止贸易了,不过李元昊既然已经决定与宋朝决裂,那么对这方面肯定是会有所准备的。李德明时代积攒了几十年的岁赐,就算宋朝断绝了贸易往来,几年之内也不会对西夏产生什么影响。

既然谈不拢,那就打吧。为了取得夏宋之间战争的主动权,迫使宋朝承认西夏独立的国家地位,李元昊决定首先发动战争了。

其实早在李元昊即位之初,他就开始了对宋朝边境地区的进攻,这些进攻规模都不大,主要是为了摸清宋朝在边境地区的防御状况。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元昊的情报工作卓有成效:宋朝延边各路防备都十分坚固,只有鄜延路地形开阔,堡砦不多,当地驻军多是老弱之辈,又没有名将统领。宋延州(今陕西延安市)知州范雍乃是一怯懦无谋之辈,延州外围的金明寨守将李士彬虽然能征善战,但此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而且过于残暴,部下对其积怨很深。最重要的是,以前西夏人向宋朝进贡,走的一直都是鄜延路,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至少在地形这方面,是不吃亏的。

有了这样详细的情报,进攻延州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七月,李元昊派宋朝投降过来的刘重信(李元昊改其名为刘奇彻)去延州招降那里的党项部族,结果刘重信去了以后就被李士彬抓住了,李士彬将刘重信送到京师,宋仁宗将其处死。

十一月,李元昊又派人拿着金币和官印去招降宋保安军诸族巡检刘怀忠,没想到刘怀忠不吃这一套,他毁掉官印,将李元昊派来的使者砍了。

两次用计失利,李元昊大怒,亲率大军进攻保安军,将刘怀忠斩杀。

关键时刻,一位宋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狄青。宋鄜延钤辖卢守勤派当时任巡检指挥使的狄青出兵退敌,狄青立即领兵出发。

狄青此人有个习惯,临阵杀敌的时候喜欢披头散发,在脸上戴个铜面具,以此来吓唬敌人。那时候的人一般都比较迷信,少数民族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党项士兵一看到此人如此打扮,在战场上又左冲右突,勇猛异常,还以为是神人降临,吓都吓死了,哪里还敢抵挡?纷纷败下阵来,李元昊一看不是狄青的对手,只好撤兵。在撤退的时候他心生一计,命令士兵将笨重、刃钝的兵器扔在路上,希望能够以此来麻痹宋朝边将,使其轻视夏军,疏于防备。

如此看来,李元昊确实不差钱啊!

从保安军撤兵后,李元昊转而进攻位于延州东北方向的承平寨。宋将出寨迎战,李元昊派兵将其活捉,乘胜包围承平寨,并大肆掳掠寨外军民。宋鄜延部署许怀德与兵马都监张建侯率一千余人再次出战,李元昊命令一名勇将出来骂阵,被许怀德一箭射翻,西夏兵士见此情形,大受惊吓,四散逃跑。

李元昊不甘心,与宋军相持六天,还是无法攻破承平寨。后来李元昊听说宋军已经出兵深入夏境,攻破西夏的后桥堡,又聚集大军将十二盘截断。李元昊害怕自己的归路被断,只好再次退兵。

接连两战失利,西夏军队的士气大受影响。为了激励士气,李元昊派人拿着表书到宋朝“请和”,他在表文中故意出言不逊,言语极为傲慢,想激怒宋朝。宋朝这回果然上当,不许李元昊请和。

李元昊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抓住机会。以此来刺激将士:“我请求罢兵,两国和好,但是南朝(西夏人称宋朝为南朝)不许,怎么办呢?”

西夏将士听李元昊这么一说,一时怒火中烧,纷纷摩拳擦掌,要去教训宋朝人,李元昊的军队士气大振。

但是李元昊认为光这样似乎还不够,还需要让广大将士知道我军必胜。正好此时发生了日食,杨守素看出了李元昊的心思,他上奏说“这是我军胜利的征兆啊”,坚决请求李元昊继续进攻延州。

三川之口战

天象最终也是需要人来解释的,杨守素不愧是聪明人啊!

如此一来,万事俱备,李元昊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了。

李士彬此人其实是党项人,属于沿边一带的党项“熟户”,他的祖上因为一心向宋,便改为汉姓,世世代代替宋朝镇守金明寨。到了李士彬这一代,已经拥有将近10万党项士兵,再加上他作战勇猛(人送外号“铁壁相公”),因此成为李元昊的心腹大患。李元昊十分看重李士彬手下的10万大军,早就想将其据为己有,因此对于李士彬,只可智取,不宜强攻。

李元昊首先派人将一封信和锦袍金带扔在了金明县境上,信的内容大致是约李士彬叛宋投夏。后来这封信被宋兵拾到,交了上去,当时别的将领都怀疑李士彬与西夏私通,只有鄜延副都部署夏随认为不然,他说:“这肯定是西夏人使的离间之计。李士彬与西夏世代有仇,如果他们之间私下有了约定,互送信物,又岂能弄得人尽皆知?”他把李士彬叫来,对他好生安抚,让他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不要顾虑此事。

这一通话把李士彬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堂堂的党项汉子,当时就泣不成声,他对夏随发誓,说一定要好好杀敌,立功报答朝廷。本来就要成为一场危机的事情,就这么被夏随巧妙地转化成了好事。

李元昊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过这次他用的也不是啥新计策,无非还是派人劝降李士彬而已。

这个时候被派去劝降,这使者也真够倒霉的。李士彬见到他也没跟他客气,直接拉出去就砍了,只给副使留了条命,让此人回去告诉李元昊:我李士彬是不会投降你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接连两计都没成功,李元昊仍不死心,他又派手下的人诈降于李士彬。李士彬虽然智商有限,倒也多长了个心眼,他把此事报告给了范雍,希望把这些投降的人迁到内地去。

范雍果然不负其书呆子之名,在他看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家既然前来投降,就不该对他们起疑心。他给这些投降过来的党项人大量赏赐,并把他们就近安排在李士彬管辖的各个堡砦里。

这么一来,“投降”的人越来越多,李士彬管辖的所有堡砦里都安置了大量前来“投降”的人。

此计成功之后,李元昊又使了一招“骄兵之计”。他命令手下的将士凡是遇到李士彬的部队,全部不战自退,而且放出话来:“我们听到‘铁壁相公’的名字,胆子都吓破了,哪里还敢跟他打仗呢?”

李士彬本来就是个骄傲自大的人,听到了这些话,更加忘了自己姓甚名谁了,对士兵也越来越严酷,手下偶有过失,他就严刑拷打,搞得很多部下心生怨恨。李元昊抓住机会,暗中派人用金帛官位去引诱这些心怀不满的人,让他们做自己的内应,这些人也就欣然接受了。

做完了这些,李元昊认为是时候攻打金明寨了。他放出话来,要攻打金明寨。李士彬听说了这个消息,下令部下严阵以待,他自己也全副武装,做好了战斗准备。结果等了一天,也没等到李元昊的大军,李士彬就认为这西夏人也就是嘴上说说,并非真敢犯境,所以他放心地解下铠甲,闷头睡觉。

这一切全在李元昊的预料之中。到了凌晨,李元昊开始发动进攻。有了那么多内应,西夏军队轻易就杀入了寨中。

李士彬在睡梦里听到夏兵杀来,急忙起身披甲,命令手下牵马过来。随从早已被李元昊收买,给他牵来一匹弱马。李士彬自然逃脱不了,和儿子李怀宝一起成了夏军的俘虏。

李元昊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金明寨,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李士彬手下几万党项精兵,便派部分军队攻打安远寨和永平寨,一时受挫后,决定暂时放弃攻打这两个地方,集中全部兵力,直取延州。

之前范雍派出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与环庆副都部署刘平率兵向土门进军,所以此时防守延州的只有几百宋军。钤辖内侍卢守勤看到夏兵声势浩大,估计延州城怕是保不住了,就哭着去找范雍,打算让都监李康伯作为代表,去找李元昊投降。这种招骂的事情,去了就会成为千古罪人,所以李康伯打死也不去。范雍也觉得就这么投降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还是应该努力一下。于是他急忙派人去找刘平和石元孙,令他们放弃原定计划,火速回军救援延州。

刘平和石元孙合兵一万多人,令骑兵在前,步兵紧随其后,昼夜行军,往延州赶来。大军赶到距离延州二十里的大柳树(地名),这时忽然有一个“急脚子”(传令兵)自称是范雍的使者,前来传达命令:“范太尉说了,他已经在延州东门等候你们。但是大军夜里入城,难免会混入夏军的奸细,请你们令队伍分批进城。”

刘平和石元孙听说此话,也未辨真伪,就下马来调拨队伍。先放一队人马走五里路,然后再放一队。就这么放到夜里一更时候,已经放了将近50队。刘平和石元孙忽然有事要问“急脚子”,一回头发现人已经不在了。

刘平和石元孙知道中了计,开始着急了,他们派人前去侦查,回报说延州城上并没有灯火,之前分批入城的小队人马也已经不知去向了。

刘、石二人发现情况越来越糟,赶紧整队前行,心想只要一入城就安心了。当大军走到距延州城只有五里的五龙川时,两人心里稍微有点放心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借用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忽听的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宋军陷入了西夏十万大军的包围圈里。

话说之前范雍还曾召鄜延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郭遵等人前来救援,但这三个人赶过来的不是时候,和刘、石二人一起被夏军包围。这五位将领合兵一处,共一万多人,排成阵势,又走了五里路,到达三川口(延川、宜川、洛水三河交汇处,所以叫三川口),碰到了夏军主力。

李元昊命令大军布成偃月阵待敌,刘平也命令宋军布成偃月阵。李元昊见宋军不攻,就下令步兵去冲杀宋军,结果宋军一通乱箭射来,夏兵被迫撤退。李元昊又令士兵拿着盾牌出击,当时一位夏军骁将出阵,点名要宋将郭遵出战,郭遵手拿铁杵(武器比较特别),一杵就把此夏将的脑袋砸得稀烂,然后左冲右杀,勇不可挡,宋军见此情形,乘胜进攻,又把夏军击退。

打了胜仗,宋军士兵都把砍杀的敌人首级和获得的马匹拿来,找刘平要赏赐。

刘平都快疯了,这都啥时候了,这帮人居然还有心情要赏赐?!

要是在平时,估计刘平早就一鞭子打过去了,现在战事正紧,还指望着这些人努力打仗,突出重围呢,他只好好言相劝:“现在战事正急,你们暂且先把功劳记着,等打完了仗我一定重重赏赐你们……”

话还没说完,李元昊又派轻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宋军,乱砍乱杀。宋军一时没反应过来,被迫后退了二十几步。

这一退,就出大事了。当时黄德和正在后阵观望,看到宋军败退,他心里仅有的一点勇气就被吓没了,私自率领部下开始跑路。

有人带头跑路,其他宋军哪里还有斗志?一时间宋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刘平这个时候真想追上黄德和,一刀砍死他,但是他身为主将,不能这么做,否则宋军一看主将掉头,绝对完蛋得更快。他派自己的儿子刘宜孙快马追赶黄德和,希望能把这个胆小鬼劝回来。

刘宜孙追上黄德和后,对他还算比较客气,只是抓住了他的缰绳,说:“赶紧率兵掉头,与我们并力抗敌吧,大敌当前,你怎么能先跑了呢?”

黄德和怎么会听这些,他一把抢过马缰绳,继续一路狂奔。

危急时刻,郭遵再次挺身而出。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夏兵冲杀得越急,越能激发他的斗志,一时间他一人一骑左冲右突,所向披靡。

李元昊一看郭遵不太容易对付,就派人用绊马索去拦住郭遵,没想到全部被郭遵砍断。李元昊又令夏兵让开一条路,引诱郭遵深入,然后一齐放箭。郭遵的马中箭倒地,他再也无力回天,被夏兵乱刀砍死。

刘平派亲兵拿着剑去阻挡逃跑的士兵,但是由于逃跑的人太多,结果只拦住了一千多人。他只好率领这些残兵败将退守到西南方向的山上,设立了七道栅寨,企图固守。

李元昊见刘平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有心要劝降此人。他几次派人到刘平寨外喊话,劝其投降。没想到刘平不仅不同意,反而劝李元昊投降。李元昊见劝降不成,遂即率领夏兵杀入寨中,将宋军分成两半。宋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刘平、石元孙等宋军将领都成了夏军的俘虏。

李元昊乘胜将延州团团围住,日夜攻打。范雍病急乱投医,居然跑到城南的嘉岭山上去求老天保佑。

一般来说,这种努力有多大实际作用基本谈不上,最多就是获得点心理安慰。不过这次,老天爷似乎真的显灵了。

李元昊围城围到第七天的时候,天气突变,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夏军缺少御寒的衣物,又不善于攻城,加上多日苦战,身心俱疲,士气已经降低到了极点,李元昊又听说折继闵、张岊、王仲宝等宋将攻入夏境,打败了当地夏军,只好下令撤围,离开了延州城。

三川口之战是西夏立国之后对宋朝的第一战,在此战中李元昊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大败宋军,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军事家的才能,此战之后,他又乘胜攻下宋朝延边的塞门、安远、栲栳、黑水等砦,使宋朝西北地区的边防失去了屏障。

宋朝这边,由于宋军实在败得太惨,宋仁宗一怒之下,撤掉了范雍知延州兼鄜延环庆安抚使的职务,把他贬到了安州。

相比而言,那位带头逃跑、导致宋军惨败的仁兄黄德和,就比较惨了,他直接被腰斩处死,然后头颅被砍下,挂在延州城上,以儆效尤。

好水川之战

三川口惨败后,宋仁宗以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与范仲淹为副使,三人共同负责对西夏的军事防务,其中韩琦主管泾原路,范仲淹主管鄜延路。

虽说夏竦此人才能平平,倒是韩琦与范仲淹二人极有谋略,有这两个人在,李元昊再想欺负宋军就比较难了。

不过韩琦和范仲淹虽然都很有本事,想法却不太一样。范仲淹认为李元昊兵势强盛,此人又极善用兵,因此一时难以将其消灭,所以他认为应当进行持久的防御战,在巩固自身防守的情况下再考虑进取。韩琦则认为应当集中兵力,与李元昊进行大决战,把李元昊的精锐部队消灭后,西夏就不难平定了。

宋仁宗认为范仲淹的想法虽然稳当,但是见效太慢,而且劳民伤财,韩琦的主张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加上上次在三川口宋军太不争气,让他觉得很没面子,宋朝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应该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因此他就同意了韩琦的方针,命令泾原路和鄜延路同时出兵。

范仲淹认为这样太过冒险,上书反对,认为如果一定要进攻的话,就让泾原路负责进攻,鄜延路负责招降纳叛和牵制夏军。

宋仁宗本来不同意,后来耐不住范仲淹接二连三上书反对,只好勉强同意。

如此以来,等于还是韩琦进攻,范仲淹防守,又回到起点了。

平心而论,韩琦与范仲淹的想法都有道理,如果两人能够统一认识,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共同努力执行,那么李元昊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可惜,这仅仅只能是如果,他们在对夏战略上的分歧为后来宋军的惨败埋下了隐患。

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了,至少现在,韩琦和范仲淹还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呢。

宋朝边境将领的统兵数量原本是由官阶大小来决定的,都部署可领兵一万,钤辖可领兵五千,都监可领兵三千。有敌人入侵时,先由职位最低的将领率兵出击。

说白了,谁的官最低,谁就先去当炮灰。

兄弟,你先去的话也别抱怨,谁叫你进步慢呢?

范仲淹刚到延州上任,发现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他说:“不根据敌兵多少,却以官位的大小为序出战,难怪之前一直打败仗。”他对延州城内的守军进行了一次大检阅,从中挑出一万八千精兵,分别交给六位将领统率,每人统兵三千,日夜操练,有夏人犯边,就根据敌兵多少,轮番出击。如此一来,宋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之后范仲淹用这些部队打了好几个胜仗,西夏人见了面都互相告诫说:“不要把延州盯在眼里了,现在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肚子里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么好欺负了。”

范仲淹不太好惹,又听说韩琦要大举攻夏,李元昊决定先下手为强,首先对付泾原路的宋军。

按照惯例,我们的李元昊同志一定要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会出兵,这次也不例外。虽然已有确切情报表明,只有韩琦主持的泾原路会出兵攻夏,鄜延路不会出兵,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写了封信,派之前俘虏的宋塞门寨主高延德把信带到延州,想与范仲淹约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元昊根本就没打算讲和,写这么一封信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想以此来麻痹宋朝边将而已。

但是范仲淹似乎不这么想,他认为李元昊既然写信前来求和,那就有和平的可能性,可以努力一下。更何况这并非正式表章,只是一封信,李元昊在信中还自称皇帝,这样的东西是不能送到朝廷去的,只能自己解决。于是乎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一封洋洋洒洒、长达两千多字的回信。

这封信我看过,写得确实情真意切,读来不禁令人动容,这也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对大宋王朝的耿耿忠心,以及对两国广大人民的体贴和爱护。

范仲淹写好回信后,派监押韩周和高延德一起去给李元昊送回信。

鉴于这一路路途遥远,先让他们走着吧,我们来看李元昊这边。在忽悠完范仲淹之后,李元昊又开始忽悠韩琦。他先是故技重施,派指挥骨披等四人向泾原都监桑怿诈降,之后又派人到泾原请和。

很明显,韩琦比范仲淹要有头脑得多,李元昊的这些招数都被他识破了,他下令诸将要严加防守,不可松懈。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春二月,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出兵直指渭州。韩琦听说李元昊的大军已经到了怀远城,就急急忙忙赶到了镇戎军(今宁夏固原),调集镇戎军全部宋军,又临时招募了一些勇士,一共一万八千人,命环庆总管任福为主将,耿傅为参军,都监桑怿为先锋,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王珪等人率部跟随,共同出兵抵御夏军。

韩琦生怕任福领兵不够稳重,所以出发前亲自给他传授作战方略,要他迂回到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县南)。这一带宋军堡砦众多,相距不过三四十里,粮饷接济比较方便,到时候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占据险要位置,设置伏兵,等李元昊退兵的时候伏击他,可保全胜。韩琦再三告诫任福:“如果不听节制,就算你此行有功,我也不会饶了你。”

此时的李元昊听说宋将任福正领兵北来,便亲率大军到羊牧隆城南、瓦亭川东山地摆好阵势,专等任福到来。

不承想任福出兵之后就把韩琦的命令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大军留给朱观、武英等人率领,自己与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率领几千轻骑兵先行出发。

任福等人到达捺龙川时,遇到镇戎军西部巡检常鼎、巡检内侍刘肃等人正率部与夏军在张家堡战斗。任福一看来得正是时候,随即与桑怿率军冲向夏军,一通乱砍,斩杀数百人。夏军扔下大量马、羊、骆驼,假装败退。

宋军兵士一看,夏军简直不堪一击,轻易就获得了如此多的战利品,就开始一路猛追,参军耿傅劝任福要约束好部下,稳重进军,任福不听,探报报告说前面敌兵不多,任福一听,更轻视夏军了。

到了晚上,任福与桑怿驻军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朱观、武英驻军于笼络川(一称龙落川),两军隔山相距不到五里,约定第二天在川口会师,不让一个夏军逃掉。

而此时的李元昊早已经在川口埋伏下了重兵,准备瓮中捉鳖呢。

第二天早上,任福与桑怿率部沿好水川向西行军,在距离羊牧隆城还有五里的时候,桑怿发现在路边有几个木盒子,封得严严实实,里面似乎还有扑腾扑腾的声音,他觉得这里面定有古怪,却不敢擅自打开。等后面的任福到了以后,才下令把盒子打开,说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

士兵把盒子打开后,从里面飞出了一百多只脚上带着哨子的鸽子,在空中盘旋,一时间连绵不断的哨声响了起来。

宋军上下还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见伏兵四起,铺天盖地的夏军从山上杀了下来。任福发现已经无路可退,只好下令宋军与夏军决一死战。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双方都杀红了眼,誓要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时候,李元昊在山上树起了一面两丈多高的大旗,宋军冲向左边,李元昊就将大旗挥向左边,左边的伏兵就冲了出来,宋军冲向右边,李元昊又将大旗挥向右边,右边的伏军就冲了出来,宋军左冲右突,仍然无法突出重围,很多士兵被逼得跳了崖,崖底下的宋军尸体都堆成堆了,桑怿与任福之子任怀亮等几位大将全部被杀。

消灭了桑怿后,李元昊集中兵力开始围攻任福,任福手持四刃铁锏死战,身上中了十几箭仍不后退。有一个宋军小校刘进劝任福赶紧趁乱逃走,以免一死。任福叹了口气,说:“我身为大将,兵败就当以死报国。”说完,他挥着铁锏又冲进了阵中,这个时候有夏将一枪刺中了任福的左脸,他的铁锏也掉到了地上,任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他以手扼喉,气绝而死,此一路宋军也被全部歼灭。

在任福被围的同时,朱观、武英也被夏军包围,李元昊消灭任福后,率兵直冲笼络川,援助那里的夏军。

本来之前朱观、武英等人正与夏军僵持着,夏军虽然包围了他们,但一时半会儿也不太容易把他们干掉,现在李元昊亲率大军前来援助,宋军一下大乱,回天乏术,武英、王珪、耿傅等宋军大将皆死于乱军之中,宋军大部也被歼。

乱军之中,只有朱观率领一千多残兵败将退守在一处围墙里,向四周胡乱射箭,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夏军得胜退军,这一路宋军才得以保全。

此战宋军大败,几十员大将除朱观外全部阵亡,任福所率一万八千人马,被歼一万零三百人,所剩无几,史称“好水川之战”。

战后,随同李元昊出征的张元在边界寺庙的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是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麟州之战

消息传到开封,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下令把韩琦贬为秦州知州,算是平息一下心里的怒火,后来他又专门给陕西边境的将领下诏,不准他们轻易深入夏境。

好水川之战,西夏虽然大胜,但是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士兵也疲惫不堪,李元昊只好暂时回军天都山,进行休整。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韩周他们送信的情况。韩周他们一行三人刚进入夏国境内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人态度相当友好,特别客气,过了两天,听说宋朝军队在好水川打了败仗,这些夏国人就变得傲慢起来了。后来韩周三人到了兴庆府,李元昊根本就不见他们,等了四十多天,李元昊才让大臣野利旺荣写了给范仲淹的回信,派人与韩周一起把信带回。

韩周等人一路上鞍马劳顿,日夜兼程,回到延州后,赶紧把书信交给范仲淹。

这封信被看得范仲淹心惊肉跳的,在这封二十六页的书信里,傲慢和不恭敬的话就有二十页。范仲淹偷偷把这封信抄了一份,然后告诉夏使,他带来的书信言语不恭,不能呈报给朝廷,并当着夏使的面,把这封信烧了。

后来,范仲淹把这封信里李元昊想要求和的话修改了一下,上呈宋仁宗。

本来范仲淹这么做,也是为了两国关系着想,希望能够实现两国和平,减少人民痛苦,这也体现了他对大宋王朝的忠心,可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个事,差点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

这封信送到宋朝朝廷后,有人说范仲淹不应该私自与李元昊来往书信,更不应该私自焚毁李元昊的来信,所以应该治他的罪。参知政事宋庠想法更为激进,直接请求宋仁宗把范仲淹砍了,以谢国人。

还好,宋朝朝廷内部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御史杜衍就说:“范仲淹是忠于朝廷的,他这么做是为了替朝廷招降叛贼,怎么能深加追究呢?”宰相吕夷简和谏官孙沔都赞成杜衍的意见,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宋仁宗也觉得不该因为这事就杀了范仲淹,他决定从轻发落,贬范仲淹为耀州(今陕西耀县)知州,了结了此事。

李元昊率领大军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以后,决定对宋朝发动新的攻势,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麟州、府州地区。

麟、府地区与西夏之间隔着一条屈野河,李元昊要想出兵,必须先解决渡河问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七月,李元昊命令士兵伐木做筏,准备渡河。

这时候有人前来投奔,此人名叫乜罗,党项人。他之前是归附于宋朝的,宋朝授他为殿侍,他就找宋麟州兵马钤辖康德舆要锦袍,康德舆不给,他心里就很不痛快。这个时候又有人说乜罗私下里已经投降了李元昊,他与李元昊商量好,一打仗就掉头来打汉人。乜罗听到这些,心想这事解释也解释不明白,你不是说我要投降吗,那我就投给你看看。他心里一横,就来归附李元昊了。

李元昊心想,这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正准备打麟州呢,就有人来投诚。他重赏乜罗,命他为向导,负责带领夏军攻打麟州。乜罗对麟州一带地形比较熟悉,他知道宋军在后河州一带防守薄弱,就带领夏军从后河州渡过屈野河,进攻麟州。

麟州都监王凯凭借城防与夏军激战十几天,仍然没能把夏军击退。并州知州高继宣领兵前来救援,也被夏军打得一败涂地。

看到夏军依然猛攻不退,高继宣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招募了两千个遭刺配的厢军,称为“清边军”,令王凯率领,出战夏军。

这些厢军虽然犯了罪,但是战斗力是不容怀疑的,高继宣用他们来作战,的确很有水平。

有一次王凯率领清边军到了一个叫三松岭的地方,被李元昊的几万大军包围了。

李元昊之前在三川寨和好水川歼灭过上万人的宋军,心想对付这2000人自然不在话下,可没想到这清边军全体将士雄起了一回,面对几万夏军的围攻仍然毫无惧色,奋力死战,杀死夏军一千多人,李元昊一看这支部队太过强悍,实在惹不起,只好率军撤退。

府州之战

攻打麟州碰了钉子,李元昊又把目标定在了府州。他故意散布攻打麟州死伤3万多人、丧失辎重数千车的假消息,以此来忽悠宋朝边将,然后,他率兵攻破府州西北的宁远寨,杀了寨主侍禁王世亶、兵马监押王显,把寨里的粮食和其他战利品全部打包带走,剩下的就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之后,顺势攻打府州。

府州城倚山而建,地势险峻,城墙坚固,城东南是悬崖峭壁,下面就是黄河,简直就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更何况,夏军原本就不善攻城,选择进攻这样一个地方,只能说李元昊的头让门给挤了。

李元昊估计城东南地势险要,宋军防守必然空虚,所以他派人沿着悬崖往上爬,结果没想到宋军早有防备,一通乱箭和石头把夏军打了回来。李元昊又转攻城西南,宋麟府路巡检张岊亲自督战,被夏军一箭射中了右眼,身上也中了三箭,仍然死战不退,李元昊一看这边也不好打,又转攻北城。北城是府州城最低矮的地方,有人劝知州折继闵放弃北城,专保南城,折继闵不同意,认为北城一旦失守,南城必然不保,他下令加筑北城城墙,并增派兵力,死守北城。

我一直在想,这一仗最辛苦的其实不是双方士兵,而是府州工程队。士兵只要专心作战就行了,工程队一边砌墙一边还要躲着城下射来的乱箭,着实不易。

北城打不下来,李元昊只好又转攻西城。这次夏军的进攻异常猛烈,冲上去一波倒下了,立即又冲上去一波,死伤惨重仍不后撤。

夏军打得艰难,宋军更不容易。宋军本来兵员就少,打了这么长时间,伤亡也不小,兵力越发显得捉襟见肘,眼看西城就要被夏军攻破了,折继闵一狠心,亲自冲上城墙防守。

领导都如此拼命,小兵要是再不努力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宋军士兵跟着折继闵一起死守,夏军死伤一千多人,只好再次撤退。

硬攻不行,李元昊只有另想办法了,他听说府州城里没有井水,军民饮水全靠城外的河水,就派人截断了河水,想用这种办法迫使府州投降。

府州断水以后,城内军民一片慌乱,这时候有一个士兵献计,说可以把沟里的泥涂在城墙的草堆上,这个方法果然见效。李元昊一看城里的人在往城墙草堆上涂泥,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不是说城里没水吗?他们哪儿来的水来和泥呢?

城里既然有水,再这么围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倒是很有可能把宋军的援兵等来,李元昊一声令下:撤!

李元昊之前经常忽悠别人,按理说他的防忽悠意识应该很高才对,可没想到这次还是轻易中招,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忽悠人者,人恒忽悠之。

进攻府州的失利使李元昊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其实不光是他,全体西夏将士也憋了一肚子火,总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李元昊觉得如此高的士气不利用一下实在太可惜了,所以他放弃了撤兵回国的想法,转而进攻位于府州西北、地势并不险要的丰州。

一支愤怒的军队是可怕的,所以尽管宋丰州知州王余庆和兵马监押孙吉等人率领宋军拼死抵抗,还是没能抵挡住夏军猛烈的攻势,丰州被夏军攻下,王余庆等人全部被杀。

攻破丰州后,李元昊回师再度围困麟、府二州,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决定不再轻易上当了。他已经派人探到了可靠情报,这两个城里确实没水,只要围上他十天半个月,这两个城就会不战自溃,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宋朝人开始窘迫了,这次涂什么也没有用了,西夏人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把他们渴死在城里。

围了几天,效果出来了,麟、府二州缺水缺得不得了,据说已经到了“黄金一两易水一杯”的地步,宋军情况十分危急。

与此同时,李元昊还做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派出骑兵四处打游击,截获宋军的粮饷。

看来李元昊不光想让宋朝人喝不上水,还想让他们吃不到东西。

这对于宋朝人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不坐以待毙,张岊决定主动出击。

这个时候李元昊看到城外田里的粮食快收获了,就派人在那儿守着,打算一成熟就立马收割,绝不给宋朝人留下一粒粮食。而张岊则决定派兵出去赶走西夏人,把粮食抢回来。

于是,张岊领兵出城了,他一共带去了900步兵。

你一定会说,太少了太少了,这么点兵力,还不够夏军塞牙缝呢。

你这么想是正常的,李元昊也这么想。李元昊一看宋军居然派出900步兵前来挑战,觉得干掉这些人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的事,一点难度都没有,他领兵在龙门川列阵,等待宋军的到来。

所有夏兵和他们的皇帝当然是一个想法。

然而,骄兵必败。

战斗一开始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张岊以及他所率领的900步卒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刚一照面就开始不要命地朝着夏兵一顿乱砍,夏军从上到下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砍翻几百个。看这架势,再不撤的话,伤亡数字还会飙升,李元昊果断下令:撤!

如此看来,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

十月,北宋朝廷派并代钤辖张亢来到府州,与张岊一起防守麟、府二州。李元昊派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领兵来攻,结果屡战屡败,无奈之下,耶布移守贵只好占据了府州以北的琉璃堡,设了三寨,分兵屯守,以为长久之计。

张亢打算偷袭琉璃堡,就事先派人藏在琉璃堡旁边的草丛里,观察夏军的动静。这个时候有一个夏国老兵正在用“骨卜”来占卜吉凶,其他夏国士兵在旁边等待占卜结果,宋朝探子就躲在那儿偷听。

在这里需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骨卜”。所谓“骨卜”是党项人常用的一种占卜吉凶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在羊胛骨上点燃一小团艾草,艾草烧完以后,看一下被烧过的骨头的纹路,纹路通着就代表吉利,纹路不通就不吉利。

这位夏国老兵烧完骨头一看,纹路不通,吓了一大跳,说:“明天会有敌兵前来偷袭,快点去躲一下吧!”

党项人对于这种占卜得来的结果一向是深信不疑的,可是这次这些夏国士兵都表现了强烈的反迷信主义,他们笑着说:“那些汉人士兵都是一帮胆小鬼,他们只会把头藏在膝盖里,怎么敢来偷袭我们呢?”

这个消息被及时传到了张亢那里,张亢现在知道了夏军毫无准备,就在凌晨时候率轻骑兵去偷袭三寨。夏军仓促应战,死亡300多人,损失牛、羊、马、驼上万,无奈放弃琉璃堡,退兵了。

如此说来,“骨卜”这种迷信的占卜方式,这次倒是出奇的灵验,只不过这次的灵验,很大程度上有点人为的作用。

十一月,李元昊又派人占据了位于麟州和府州之间、地势极其险要的建宁寨,想以此来隔断麟州与府州之间的联系。这个时候张亢率领兵丁从府州送粮饷到麟州,李元昊派人在中途抢夺,没有成功,西夏人不甘心,又在柏子寨聚集了党项族上万人,等着张亢回来,誓要置其于死地。

张亢手底下此时只有3000人,要想活着回来,这3000人必须要超常发挥才行,为了鼓舞士气,张亢对他的士兵说:“我们已经陷入死地了,只有奋勇拼杀,才能活着回去,不然只有全部被敌人屠杀了。”就这么一说,宋兵士气大振,纷纷表示要努力杀敌,杀出一条血路。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张亢一下。张亢率兵路过柏子寨的时候,猛然天气突变,一阵大风吹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可怜的夏国人,他们刚好位于逆风方向,张亢率兵顺着风势猛冲猛杀,夏国人只有挨打的份儿,损失惨重。

老天爷如此帮忙,张亢便一路杀过去,一直到建宁寨。守寨的夏兵一看一群杀红了眼的宋军朝他们扑来,吓得不轻,弃寨而逃。张亢夺下建宁寨,派军把守。

不久,李元昊派人前来争夺建宁寨,与宋军激战于兔毛川。张亢派张岊率几千强弩兵埋伏在山后,他自己亲自率领部队前去引诱夏军。

话说张亢以前一直带领的是万胜军,这支部队乃是在京师汴京招募的市井无赖子弟,这些人当个城管,砸个小商小贩的还行,用来打仗就实在太差劲了,西夏人向来很轻视他们,称他们为“东军”。就这么支部队还敢自称万胜军,真是侮辱了“万胜”这两个字。

与万胜军相反的是一支叫虎翼军的部队,这支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西夏人对其一向比较害怕。

这次张亢带领的就是虎翼军,但是他打的是万胜军的旗号,就是为了迷惑夏军,使夏军中招。

张亢的计划成功了:西夏人原本以为自己要对付的是万胜军,结果面对面打的时候才发现是虎翼军,此时士气早已经泄了一大半,哪里还能打得过呢?

这时候张岊也抓住了机会,率领强弩兵开始放箭,西夏人一看居然还有伏兵,更不敢打了,大败而回。

再这么打下去估计也不会有啥好结果了,只会继续增加自己的伤亡人数,想到这里,李元昊决定,留下部分军队戍守丰州,其余各路兵马全部撤回本国。

至此,长达四个多月的麟府之战宣告结束。

麟府之战,李元昊攻下了宁远寨和丰州,杀死宋朝多位大将,抢掠了大量财物,宋军给夏军造成了大量伤亡,俘获了牛羊等大批牲畜,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元昊及其率领的夏军在此战中犯了很多错误,导致了很多本不该有的损失,例如没有侦察清楚敌情,选择自己并不擅长的攻城战,等等;相反,宋军在此战中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定川寨之战

陕西边帅里没有了韩、范二人,李元昊就更不把夏竦当回事了,时不时地还来捉弄一下,拿他来寻下开心。当时夏竦曾经在边界张榜,榜上写着:“有得赵元昊首者,赏钱五百万贯,爵为西平王。”李元昊听说了这事,肺都气炸了,当时就好好问候了一下夏竦的祖宗,然后他也写了一张榜文,派人装扮成卖荻箔(一种编席子的材料)的,悄悄地把榜文带到宋国。

这个西夏人到了宋朝境内,找了一个酒馆,把荻箔立在酒馆外面,自己进去要了酒菜,开始大吃大喝起来。吃饱喝足以后,他假装忘记了门口的荻箔,付了饭钱就扬长而去。

到了晚上,酒馆里的客人都走光了,老板准备关门,发现了立在门口的荻箔。当时陕西境内的荻箔特别贵,老板心里乐得不行,心想这下发财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荻箔,发现里面有李元昊的榜文,上面写着:“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

夏竦听说了以后,赶紧派人遮掩,想把这事给“和谐”了,没想到此事早已经传开了。

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夏竦唯一的想法应该是找个地洞钻进去。

后来夏竦又秘密召集了一大堆幕僚,打算五路出兵,进讨西夏。他们花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完成了所有调动兵力、运送粮草的文件,这些文件据说数量特别巨大,两个人都抬不起来,夏竦把这些文件藏在一个大柜子里。结果后来这些文件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夏竦吓得不行,派人私下寻找,过了几天,这些文件又回到了柜子上面。夏竦知道这都是李元昊派人干的,机密既然已经泄露,五路伐夏的计划也就没办法实施了,夏竦只好将此事作罢。

当了一年多的边境最高军事将领,不但没有拿李元昊怎么样,反而被人家像猴儿一样地耍,夏竦的心情可想而知。不久之后,夏竦就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派能胜任此职的人来代替自己。

夏竦的上书正合宋仁宗的心思,他同意了夏竦的请求,决定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二人。他把陕西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令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宋朝调整边防以后,李元昊不得不小心对付了,他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

秦凤、环庆、鄜延三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防守这几路的都是猛人,李元昊之前也曾派兵试探性进攻多次,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基本上可以放弃。

剩下的就只有泾原路了,泾原路地势较为平坦,方便骑兵作战,宋朝虽然在此处修建了一些城塞,但都建在平地上,无险可守,大军一到,就可以把它们轻易攻下。

李元昊同时侦察到,主持泾原路的王沿,虽然官挺大,但是不熟悉边疆防务,缺乏军事才能,不足为惧。

与此同时,国相张元也向李元昊建议说:“宋朝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边境地区,关中地区缺乏防备,如果用重兵包围边城,使宋军无法出战,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贡赋,这样长安就是我们的了。”

这样,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泾原路,李元昊决定,进军渭州!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九月,李元昊在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县南)点集左、右厢精兵十万人,分为东西两路,一路出彭阳城(今宁夏彭阳县),一路出刘璠堡(今宁夏固原市西北),打算合攻镇戎军。

王沿听说夏军杀来,便命令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葛怀敏率军占据瓦亭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阻击夏军。葛怀敏进军至五谷口(瓦亭寨以北)后,王沿给葛怀敏写了封信,告诫他千万不能孤军深入,可以在第背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扎营,用羸兵弱卒吸引夏军,然后发动伏击,可保全胜。

别看王沿不懂军事,这一整套作战方案倒是相当详细,无懈可击。可惜,葛怀敏没有听从王沿的告诫,他率兵直接就朝养马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郊大堡村)开去,准备找夏军主力决战。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好水川之战前,韩琦对任福的告诫,任福没有听从,之后宋军大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葛怀敏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宋军将领,例如镇戎军知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等等,他们合兵一处,共同进军。

此时,李元昊已经率军进入了镇戎军地界,葛怀敏便把大军分为四路,连夜向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北)进军,准备在定川寨迎击夏军。

李元昊这次的战术仍然是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即把宋军主力吸引到定川寨,然后调集重兵将其包围,最后全部干掉。很明显,事情正在很顺利地朝着李元昊想象的方向发展。

等宋军全部到达定川寨后,李元昊开始行动了。他首先派人迂回到定川寨后面,烧毁寨后面定川河上的木桥,截断宋军的退路。然后他又派人阻断流入定川寨的河流,使宋军陷入无水可喝的境地。

此时的葛怀敏才知道自己中了计,心里急得不行。他先派人到寨外阻止夏兵断水,结果被夏军打得大败,狼狈逃回。无奈之下,葛怀敏令曹英等人率部屯于东北角,自率中军屯于寨门东边,准备抵挡夏军。

傍晚时分,李元昊开始发动总攻了,他先是用精锐骑兵冲击葛怀敏的中军,葛怀敏率部奋力死战,李元昊见打不开突破口,就转而进攻曹英。突然间一股黑风刮来,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此场面又似曾相识),曹英的部队将看不着兵,兵找不着将,阵脚大乱。

李元昊手下的西夏士兵生于西北,长于西北,从小就是吃沙子长大的,现在这种天气对他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李元昊抓住了老天爷赐给他的短暂优势,率领士兵乘机对曹英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曹英的部队连敌人在哪里都找不到,根本无心作战,这个时候撤退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可曹英本人此时又受了伤,无法组织有秩序的撤退,结果撤退变成了溃逃,大家一窝蜂全往寨里挤。

这边葛怀敏的部下一看到这个情形,也不管它是怎么回事,跟着就往寨里挤。这一挤,葛怀敏就倒了霉了。

当时正是天黑,四周飞沙走石大风又刮个不停,葛怀敏的部下往里挤的时候一时没看清楚,把葛怀敏给挤倒了,结果后面的人一拥而上,葛怀敏差点儿没被踩死,幸好身边的人拼死把他给抬进了寨里,过了很长时间才缓过来。

苏醒过来的葛怀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守住寨门口,谁想进就砍死谁。

自己进来就不让别人进了,这种行为好像有自私的嫌疑。不过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葛怀敏同志的感受,这种行为似乎可以理解。

夏兵还在不停地追杀宋军,情况仍很危急。关键时刻,赵珣带着一队刀斧手赶了过来,与四面赶过来的骑兵一起抵挡,夏军才稍微退却了一下。可惜,此时的宋军从上到下早已失去了斗志,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躲进寨里的葛怀敏尚惊魂未定,寨外的夏军又开始喊话了,劝葛怀敏早点投降。

四更天的时候,葛怀敏召集诸将商量怎么办,结果全都束手无策,最后大家决定,天亮以后一起向镇戎军突围。

李元昊早就料定葛怀敏要逃跑,他命人挖断通往镇戎军的道路,然后设下伏兵,等待葛怀敏的到来。

天亮以后,葛怀敏率众开始突围。才走了两里地,就看见了被挖断的道路,此时夏军包围上来,葛怀敏与诸将全部战死,剩下的9400多宋军和600多匹战马全部被夏军俘获。

之后,李元昊乘胜挥师南下,南抵渭州,攻克栏马、平泉二城(今甘肃平凉市境内),纵横驰骋六七百里,一路上焚烧房屋、破坏城寨、掠夺财物。退兵时,李元昊命令国相张元写了一封诏书,里面有“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话,十分得意。

消息传到汴京,宋朝宰相吕夷简一声叹息:“一战不如一战,这可怎么办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4.html

下一篇:建立西夏国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