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李德明的幸福生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3:23:49 0

李继迁之死

攻下灵州至迁都灵州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劳模”李继迁同志依然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四处烧杀抢掠,攻城拔寨。迁都灵州后,由于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周围党项蕃部纷纷前来归附,李继迁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加上刚与宋廷议和,宋廷主动将原本属于定难军的绥、宥二州割给李继迁,他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出兵也越来越频繁了。

可是,请不要忘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以为是,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李继迁也不例外,不久的将来,他将会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后话,在那个不久的将来到来之前,我们还是继续讲述吧。

李继迁的党项部落里有牛羊、苏家二族,这两族自恃居住险远,不用担心被宋朝军事打击,所以屡屡跟随李继迁犯境,是李继迁武装反宋战略的积极拥护者和执行者,宋朝边吏曾多次招抚都没有效果。

其实原因很简单——宋朝不给他们好处。

我记得陈佩斯小品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没条件,谁投降啊?

不久之后,河西党项蕃部泄浪族、南山族、叶市族首领率百余帐归附宋朝,宋真宗授这些首领为其本族指挥使。

就这么一个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虚衔,居然引得牛羊、苏家二族羡慕不已。

归附就有官做,那要是立点功劳,岂不是会有更大的好处?

这就是当时这两族人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鼓励下,他们在夏州地区突然发兵,攻击其他的党项蕃部,获得了一些胜利。他们把自己的战功(杀二百余户)报告给宋朝政府,期待着朝廷的赏赐。

宋真宗收到报告,觉得这是个正面典型,有很大的模范带头作用,就重赏了这两族。

这真是一个“官职”引发的血案啊!

拿下灵州后,李继迁又瞄上了宋朝的西凉府(今甘肃武威)。

北宋建国后,就在凉州地区设置了西凉府,但是并未委任官员,一直以来实际统治凉州地区的都是吐蕃人。后来宋朝派丁惟清去凉州买马,吐蕃人请求朝廷给西凉府委任官员,朝廷顺水推舟,就任命丁惟清为西凉府知府。宋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李继迁玩了个声东击西,他声称将入攻宋环庆地区,却悄悄地出兵偷袭西凉府。西凉府毫无防备,被李继迁轻易攻破。

李继迁攻破西凉府后,杀了知府丁惟清,把西凉府改名为凉州,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拿下凉州府,李继迁不得不考虑如何对待吐蕃人了。

下面来说说吐番,吐蕃从唐朝以后就衰弱了,国家分裂,族种分散,互不统属。李继迁带领党项族重新崛起后,他所主要面对的,是吐蕃六谷族(就是之前提到的实际统治凉州地区的吐蕃人)。因为都属于游牧民族,地盘也相邻,双方时常会发生点小冲突。李继迁也曾派人去招降,没有成功,派去的使者也被吐蕃人杀了,现在他拿下了西凉府,与吐蕃人的矛盾激化了,自然要考虑该怎么办。

李继迁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既然不归顺,那就打吧!

不久之前,李继迁听说潘罗支派人到开封进贡去了,朝廷给潘罗支的赏赐颇丰,就想干一票抢劫的勾当。

这也算是李继迁的一大特色了,这种事情他以前干过很多次了,不是抢吐蕃就是抢回鹘,也算是轻车熟路。

而且这种事情似乎也没什么难度,对方充其量也就是个使团,要是连这种事情也搞不定,那李继迁就不用出来混了,可以回家养老了。

李继迁派人打劫了吐蕃使团,吐蕃使者吴福圣腊拼死突围,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事实上,这一仗杀了多少人,夺了多少财物对李继迁来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抢到了对潘罗支很重要的东西——牌印官告。

李继迁一看那牌印官告,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嘛!

原来宋朝已经预授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朔方大致在什么地方吧,潘罗支要是哪天真的成为了朔方节度使,那李继迁的祖坟估计就要被掘了。

所以,李继迁很生气。

所以,李继迁就率大军前去攻打潘罗支了。

现在的李继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带着几十个人亡命地斤泽的李继迁了,他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得巨大成就:广阔的土地,上百万的人民,强大的军队。在他眼里,自己已经无所畏惧了。

潘罗支是个明白人,当他亲眼见到李继迁那密密麻麻的军队的时候,他怕了,他从心底里怕了,这样强大的军队,不是他和他手下那点人能够抗衡的。

可是,要让他投降,他更不愿意。自己在吐蕃这边好歹也是一土皇帝,日子虽说穷了点,但是整天对手下吆五喝六,小日子也挺滋润;要是投降,按照李继迁的惯常做法,怕是不会让自己过得太舒坦吧,哪天被黑了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这两种想法一结合,潘罗支同志就想出了一个很“天才”的办法。

这个办法其实很俗很老套,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运用了,它的名字叫——诈降。

按说经许多前辈用了上千年,应该不会有人上当了才对,就算有,也应该人数极少。

可惜,很多人注定要前仆后继地犯这种低级错误。

李继迁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位,潘罗支派人来请降,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张浦倒是不糊涂,他一眼就看出了潘罗支现在投降不太对劲。他对李继迁说:“打仗这种事情是大事,关键在于明察敌情。潘罗支跟我们作对有好多年了,现在我们还没有挫挫他的锐气他就投降了,这里面肯定有诈。不如趁他现在诡计还未实施,一战将其擒获,其他蕃部自会降服。现在我们是客,人家是主,如果我们孤军待在这个地方,那是有很大危险的。”

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李继迁一向是很尊重张浦的意见的,基本上张浦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可是这次他居然拒绝了张浦的正确意见,他说:“我得到凉州以后,他已经势单力孤了,他因力屈而降,何诈之有?更何况杀降不祥,你不要多疑,这样会影响以后其他蕃部向我归顺的。你先回西平府,我当安抚潘罗支余党,以免后患。”

张浦听李继迁这么说,不便再劝,只好先回去了。可他心里面仍然很不放心,应该说,他是提心吊胆回去的。

我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刘备东伐孙权时不带上诸葛亮感到不能理解,心想之前刘备有诸葛亮在身边的时候百战百胜,怎么这次偏偏把诸葛亮留下了?

后来看到刘备兵败猇亭,七十万大军损失殆尽的时候,心里真替刘备感到遗憾:要是诸葛亮在就不至于这样了!

现在的李继迁,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真是何其相似!

李继迁的失败,从他拒绝张浦的正确意见时就已经注定了。

潘罗支集中六谷所有蕃部,合击李继迁。李继迁猝不及防,被潘罗支击败,部下死伤惨重,他自己身上也中了箭,率残兵败卒向灵州奔逃。

在以前的戎马生涯里,李继迁曾多次在战斗中中箭,有一次甚至被直中面门。李继迁运气好,每次都大难不死、化险为夷。

不过这次命运之神不会再对李继迁微笑了,他带伤向灵州奔逃,刚到灵州就因伤势过重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李继迁就这么死了,在我看来,他死得毫无价值。

李继迁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二十岁起兵反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不仅恢复了他祖上世代拥有的定难军土地,还西取灵州、凉州,北联辽国,东抗大宋,终成一方割据势力,雄视西北。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达到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严格意义上来讲,李继迁算不上一个好人,他为了达到个人目标,频繁地役使自己管辖地区的蕃汉人民,四处烧杀抢掠,给不论夏人还是宋人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许多地区荒无人烟,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他还生性多疑,对待下属也缺乏人性化管理,因为这个性格缺陷,他杀了很多无辜的部下,致使人心不附。

仅管李继迁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仍然很欣赏他,欣赏他的坚忍不拔和永不放弃。

李继迁戎马一生,其实是败多胜少的。他从起兵以后,就颇为不顺。在我以前的讲述中,我们屡屡会看到李继迁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撤退。要是一般人,老这么只输不赢,时不时还要负个伤、挂个彩什么的,估计早就跳崖自杀几十次了(如果可以的话)。

可是李继迁没有。他的母亲妻子被曹光实俘获,他只和弟弟逃了回来,差点成了俘虏,他没有放弃。他的部下企图谋害他,暗地里朝他放冷箭,他被射中鼻子,伤口难愈,差点就提前向上帝报到去了,他也没有放弃。宋太宗派李继捧来剿灭他,他被李继捧打败,身上中箭而逃,他还是没有放弃。

他屡战屡败,却执着地屡败屡战。

这绝不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得到的。

有时想想,李继迁真和刘备挺像。刘备前半辈子不停奔走,总是寄人篱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李继迁一辈子没打过多少胜仗,但他永不放弃,最终也割据一方。

事实证明,坚持,就会胜利。

李德明的抉择

李继迁卒,其长子李德明即位,时年二十三岁。

宋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李继迁兵败被伤,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深知自己一死,儿子李德明虽有张浦等一班忠心耿耿的老臣辅佐,但要想镇住自己手下那帮桀骜不驯的部下还是很困难的,而且李德明初立,也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廷得知自己已死,到时候如果来个大举进功,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所创立的基业就完了。所以他一再强调让德明归附宋朝,他对李德明说:“你上表一次如果宋廷不许,你就再表,上了一百表如果宋廷都不同意,你也不要停。”李德明哭着点点头。

李继迁又对张浦说:“你和我一起起兵,情同兄弟。德明从小在军队里长大,吃尽了苦头。但现在让他统领灵、夏地区,实在很有难度。你和其他人尽力辅佐他,虽然不能与宋、辽抗衡,如果能够维持旧土,光耀祖先,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说完就咽了气。

李继迁对张浦说的这些话,倒颇有点刘备托孤的味道。

宋朝这边听说李继迁已死,朝廷上下乐成一片。

折腾他们二十多年的李继迁死了,他们不高兴才怪!

高兴完了,他们也开始考虑怎么对付李德明了。这次,宋廷对李氏割据势力一改往日的二杆子形象,居然想出了比较全面的对付措施,来了个儿软硬兼施。

宋廷先是给李德明下了份诏书,大致意思是,是降是反,你自己看着办吧!

然后,宋廷又下了一份诏书,说李德明手下凡是都虞候、军主之类身份的人,只要能率部下前来归顺,就授其为团练使,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五万缗,茶五千斤。

除了从内部对李氏割据势力进行瓦解,宋廷还从外部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赵恒诏谕边境地区的各军事长官(部署、钤辖之类的),让他们乘李继迁刚死,赶紧图谋攻取之策。

这么几招下来,李德明坐不住了。他马上派人到鄜延钤辖张崇贵那里,请求归降。

按说宋朝想要让李德明归顺,李德明也有心臣服宋朝,双方你情我愿,互相派几个人谈判一下,达成和议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李德明归降这事偏就被整得挺复杂。双方从宋景德元年(1004年)开始接触,讨论和议问题,拖拖拉拉,一直整到宋景德三年(1006年)才算最终拍板,比搞定朝鲜停战协议的时间都长,真是相当麻烦。

究其原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利益。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宋朝这边给李德明的好处是: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赐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两万斤;给李德明以内地节度使的俸禄;准许夏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取消青白盐入宋的禁令。

只看这五条,感觉宋朝给李德明的待遇还挺高的,可是请别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北宋朝廷也不搞慈善事业,宋廷对李德明的要求也不少,主要有:要求李德明纳还灵州之地;李德明的疆土只限定难军一地;要求李德明遣子入京师为质;送还掠去的宋朝官吏;解散所有军队;如有边界纠纷,一切要听宋朝这边的。

其他几条倒没什么问题,就是遣子入京为质和纳还灵州这两条,李德明打死都不同意。宋朝这边也不愿吃亏,就相应地减掉了取消青白盐禁令和准许夏人入境贸易这两项好处。

于是,经过长达三年马拉松似的谈判,双方总算签了和约,恢复了和平。

潘罗支死了。

此事发生在宋景德元年(1004年),李德明请降,宋夏双方开始接触之后。

潘罗支不是善终,他是被人搞死的,确切地说,他是被李继迁的粉丝搞死的。

话说这党项人好勇尚武,复仇心理极强,他们的习俗是有仇必报,并且以不报仇为耻。哪个部落的党项人要是受了欺负,只要一声吆喝,附近本部落的党项人不论男女老少,绝对会闻声而至,到了之后卷起袖子就打,绝不废话,其坚定的复仇决心、执着的复仇愿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复仇精神,向来是出了名的。就算是没有能力复仇的人,也要纠集邻族妇女,大家吃饱喝足,成群结队赶往仇家,放火烧毁仇家的庐舍。党项族的习俗认为和女人打架乃不祥之事,所以一遇到大群的女人吆五喝六地往自己家走,仇家一般都要躲避而去。这种复仇方法可以说是毫无风险,屡试不爽,实乃报仇之不二选择也。

宋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李继迁兵败被伤,不久就一命呜呼,这账当然得算在潘罗支身上。李继迁的部落里有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这两个部落估计是李继迁的超级粉丝,对他崇拜得不行。一见偶像被杀,这两族一时难以接受,发誓要给李继迁报仇。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先归附于潘罗支,然后瞅准机会,把潘罗支弄死(又是这招),给偶像报仇。

一般像假投降这种战术,都是需要里应外合才有可能成功的,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自然也需要有人配合,要不他们就算能杀了潘罗支,估计也逃不回来了。

这两族收拾行装,举族归附于潘罗支属下的者龙族,然后他们秘密派人到李德明那儿,请李德明出兵,攻打者龙。

这样潘罗支听到者龙族被打,一定会率兵前来援助,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干掉潘罗支了。

李继迁被杀后,李德明就暗暗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

老爹风华正茂,才四十二岁,正是扩张党项势力,摆脱宋朝控制的大好时机,没想到居然被一个小小的潘罗支害死,这个大仇若是不报,以后他还怎么当党项族的领袖呢,父亲留下的那帮老臣本来就不好驾驭,杀父之仇若是不报,以后他们就更不会听从自己的领导了。所以,此仇,必报!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德明在接受父亲临终遗言的时候,双眼一定饱含着怒火。

当两族派出报信的人来了以后,李德明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个机会若是不抓住,以后想报仇就难了。所以李德明马上派出精兵,佯攻者龙族。

一听说自己的部落遭了袭击,潘罗支二话不说,骑了战马,率一百多骑前去救援(请注意这个数字)。

潘罗支倒并不觉得自己兵少,他还打算来个前后夹击,一举击溃敌军呢。

可惜,他已经没有实施这个计划的机会了。

当天晚上,潘罗支被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于帐内。

潘罗支用诈降计搞死了李继迁,李继迁的部下又用诈降计搞死了潘罗支,这正应了那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者龙族又分十三族,潘罗支被杀后,这十三族中有六族归附于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

潘罗支的部下听说潘罗支已遇害,又听说者龙六族当了叛徒,就发大军前来给潘罗支报仇。

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了潘罗支后立马就跑了(不快点跑就没命了),者龙六族动作有点慢,还没来得及跑就被杀气腾腾的潘罗支部下赶上了。

者龙六族要能打得赢那才见鬼了,他们被打得大败,不得已逃到深山里去了。

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潘罗支已死,六谷吐蕃族总需要有人来领导。潘罗支的部下和六谷豪族商量了一下,决定立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六谷首领。

李德明趁着这个机会,亲自率兵攻下凉州,再次将凉州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

宋真宗赵恒这个时候耍起了两面派,虽说此时他已答应与李德明议和,却也给厮铎督封了官。

毕竟李德明能不能遵守和约还不一定呢,给李德明多树立一个敌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日后有机会反攻倒算,也可以多一个盟友。

这就是宋真宗的如意算盘,其用心不可谓不深啊!

话说宋真宗同意李德明的归降请求,有一个人是有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曹玮。

曹玮此时已经是镇戎军知军了,他上书说李继迁搞分裂搞了二十多年,害得国家疲于奔命,现在李继迁已死,李德明还小,正是将其一举剿灭的好机会,要是再拖,以后局势就不好控制了。

说完这些,曹玮又毛遂自荐,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兵灭夏。

曹玮对形势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毛遂自荐的勇气也值得肯定,可宋廷里像他这样的主战派毕竟是少数,主流意见仍然是主张与李德明议和。更何况,宋真宗此时已经答应与李德明议和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总不能让皇帝出尔反尔吧?

所以曹玮虽然言之有理,宋真宗却不会听他的。

上书了却没有回音,曹玮很是郁闷。

郁闷也没办法,谁叫你是少数派呢!

郁闷归郁闷,曹玮在担任镇戎军知军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经与夏人打了一仗,小胜,夏人撤退。他派人侦察得知夏人已经走远后,就故意慢慢地赶着掠夺夏人的牛羊和辎重往回走,还命令部队不必保持队形,以给夏人造成一种有机可乘的假象。

夏人听说曹玮追逐蝇头小利,行走缓慢,而且队伍不整,就回过头来准备搞袭击。

曹玮听说夏人又来了,心中大喜,走得更慢了。他挑了个有利于己方的地形,在那儿等着夏人的到来。

夏人快来的时候,他派人对夏人说:“你们大老远跑过来,肯定十分疲惫了,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先休息片刻,待会儿我们再决战。”

夏人跑了这么远的路,这会儿正累得不行,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儿,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世界战争史上一个很奇怪的场面出现了:交战双方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聚会的,都安心地在对方眼皮底下休息。

曹玮是不会对敌人好心的,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过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双方示意,各自鸣鼓进军。

结果,夏人大败。

战斗结束后,曹玮下令舍弃掠夺而来的牛羊,轻装返回。他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敌人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用贪图小利的假象来引诱他们。等他们赶来已经跑了上百里路,如果他们乘着锐气与我们决战,我们还不一定能打胜。长途奔袭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一下,就再无斗志,才我因此将其打败。”

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夏人遇到这样的对手,那实在得算噩梦,而且还是连续剧。

宋夏双方谈妥了条件,签了和约之后,边境上终于安静了,双方虽然时不时仍有点儿小摩擦,但李继迁时代大规模、频繁的边界冲突已经销声匿迹了,李德明对宋朝供奉颇频,宋朝这边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德明大量的赏赐。

宋景德四年(1007年),李德明请求宋朝在延州保安军设榷场,允许双方人民进行贸易,宋真宗赐诏同意。

这件事情看上去是件小事,事实上它对宋夏关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项族是没有手工业的,农业也极不发达,他们赖以生存的是游牧业,他们牧养骆驼、马、牛、羊等牲畜,吃穿全靠这些牲畜供应。

可是光这样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事实上党项人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丝绸、瓷器、漆器,以及一部分当地不产的香料,还有更为重要的:铜和茶叶。

这些东西他们自己是无法产出的,要想获得它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抢,二是靠买(或者说换)。

在李继迁时代,党项人大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按照李继迁的逻辑,他是很牛的,作为一个牛人,如果老老实实去跟宋朝人买东西,似乎有点丢人。

抢就不同了,这种方式又没有什么成本,收益还很大,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才傻呢!

这种逻辑看起来是错误的,事实上的确也是错误的。因为抢掠并非没有成本,而是成本很大。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你过去一通乱抢后扬长而去,临走时还给人家一个“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但是正所谓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看在抢劫有如此大收获的份儿上,他仍然决定铤而走险。更何况,他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抢东西,他还要恢复祖宗基业,开疆拓土呢。

到了李德明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李德明和他爹不一样,他没有他爹那么大的勇气和精力,他也并不想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去抢宋朝人的东西。

在他看来,抢劫虽然收获多,但风险太大,十分危险,还不如去和宋朝人换。换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并不高,那些牛和羊吃的草又不花钱,自己付出的只是劳动力而已。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安全的,毫无风险。

至于开疆拓土,他李德明对这方面倒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就算要开疆拓土,往东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二呢!

所以他选择了与宋朝议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老爹的一句话,更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相信,这才是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所以景德三年(1006年)双方才签订和约,景德四年(1007年)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设置榷场的请求。

宋真宗同意后,宋夏双方便在保安军榷场开展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贸易活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这下好了,毕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在保安军置榷场行互市使李德明尝到了甜头,于是没过几个月他又提出了在麟州以西设置榷场的请求。

这就纯属得寸进尺了,宋真宗怕榷场开多了会有副作用,于是以保安军已开了一个榷场为由,拒绝了李德明的请求。

初次用兵西北

潘罗支死了以后,继位的厮铎督,他的个人威信、领导才能还是文韬武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无法和潘罗支相比,所以他虽然继承了六谷大首领的职位,凉州吐蕃政权仍然免不了要走向衰落。

凉州吐蕃政权衰落下去以后,甘州回鹘乘机发展了起来。

和吐蕃政权一样,回鹘也是从唐末走向衰落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衰落使得回鹘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到了李德明时代,回鹘人分散居住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北)、凉州、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东)这些地方,这其中又以甘州回鹘势力最大,当时的瓜州回鹘和沙州回鹘都依附于甘州回鹘。

李继迁时代曾确立了一个战略方针: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李继迁领导的党项民族不可避免地会与回鹘人发生冲突。在李继迁时代,双方多次兵戎相见,大打出手,但由于当时李继迁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对付宋朝了,所以双方虽然发生过冲突,但是其矛盾并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和平仍然是当时双边关系的主要走向。

李德明即位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前面提到过,李德明即位之初就与宋朝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的接触放弃了暴力,转而采用互市贸易这种和平的方式。至于辽国,李氏政权一直对其保持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执行李继迁时代确立的十二字方针,解决回鹘问题就开始显得重要了。

更何况,对于李德明这样的务实主义者而言,回鹘人居住地区的良马、玉器、铁器、琉璃等特产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春,李德明派张浦领兵进攻甘州,拉开了李德明对回鹘大规模用兵的序幕。

实事求是地讲,张浦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李氏集团由最初的流寇发展成为地方数千里、人口上百万的地方割据政权。假如没有张浦,李继迁父子能否拥有现在的成就,还真不好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我前面的讲述中,张浦所体现的作用更多是提出决策建议,至于带兵打仗,张浦仅有的几次带兵出征都失败了。

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张浦是一个参谋型的人才,换句话说,他是萧何一样的人物,最多具有张良的部分才能,要是让他像韩信和彭越一样出征打仗,那就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

之所以讲这么多废话,其实只是想说明一点,这次出兵,是很难打赢的。

张浦率领几千骑兵深入到甘州回鹘境内,回鹘可汗夜落纥出兵抗拒,张浦不胜而回。

张浦退回后,三月,李德明又派万子等人进攻六谷吐蕃势力,进而攻取甘州。万子率兵来到六谷地区后,看到六谷吐蕃还有相当强大的武装力量,心中胆怯,转而直趋甘州,进攻甘州回鹘。

回鹘人得知万子率兵来攻,便预先埋伏下大量精兵,然后派小股部队将党项兵诱入包围圈,从后面展开进攻。夏兵中了埋伏,一时不知所措,回鹘人又从背后杀来,夏兵大败,悉数被杀,只有万子一个人拼死突围,总算逃了回去。

两战皆败,李德明坐不住了。自己刚即位,急需通过对外扩张的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样才能镇得住手下那帮桀骜不驯的大臣,使他们放弃不臣之心,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可没想到两次出兵都不顺,回鹘人欺人太甚!

李德明点集兵马,于八月亲自率兵进攻甘州。

回鹘人实在不是一般的猛,他们延续了之前两次击败党项军队的勇猛势头,再次大败李德明。李德明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极其狼狈地逃了回去。

这下丢人丢大了!

前面说过,党项人以不报仇为耻,李德明三攻甘州不利,岂肯善罢甘休?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李德明再次派张浦领两万精骑进攻甘州,誓要将其拿下。

张浦率兵进攻甘州城,夜落纥凭借城池固守,张浦强攻半个月,居然没能攻下。夜落纥瞅准机会,派部将翟苻守荣趁着夜色出兵袭击夏兵,张浦大败而还。

李德明确实够执着,四次用兵失利,他仍然决定再次出兵。史称李德明精通天文,出兵之前,他决定占卜一下。占卜的结果是不吉,李德明害怕了,不得已退了回来。

夜落纥虽然四次打败李德明的军队,但是自己国小民疲,国家机器已经不堪重负,而李德明虽然屡战不胜,但是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地盘大,人口多,如果再次出兵的话,是极有可能取得胜利的,可他却在最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了,实在可惜。

封建迷信害死人呐!

自此以后,李德明便暂时放弃了武力征服甘州回鹘的想法,但是如果就这么算了,这口气也实在难以咽下。于是他命凉州守将苏守信截断甘州回鹘向宋朝进贡的道路,抢掠甘州的供奉使,算是寻找一点心理平衡。

愤怒的人,我们还是理解一下吧。

对于六谷吐蕃,李德明也没有放弃用兵,经常派小股部队前去骚扰。

这一举动要说有多大的实际作用也谈不上,我们权当是李德明不想让厮铎督过得太安逸吧。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七月,张浦卒。

张浦的死对于李氏割据政权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我看来,李继迁和李德明时代,真正能称得上是谋臣的人,只有张浦一人而已。作为武将,张浦或许并不优秀,但是作为谋臣,张浦绝对是称职的、优秀的,和历史上所有著名的谋臣相比,他毫不逊色。

浦,银州人,事保吉、德明两世,忠诚练达,知无不言。及卒,德明临其丧,哭之恸,赠“银州观察使”,元昊僭号,追封“银川伯”。

——《西夏书事》卷九

不安分的李德明

李德明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虽然与宋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在名义上表示臣服,但是要他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按照协议办,实在比较难。所以在双方议和后,他仍然经常与宋朝搞摩擦,钻和平协议的空子,占点儿小便宜。而和平的来之不易也使软弱的宋真宗不愿因为这些小事与李德明翻脸,恰恰相反,他不停地给李德明加官进爵,想以此来笼络李德明,使其不生叛逆之心。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李德明的雄心越来越大,宋朝赐给他再多的官爵,他也永远只是个臣子,可他想要做的,是皇帝。

相比而言,辽国在给李德明的名号方面就显得大方多了,早在李继迁时代,辽国就曾经封李继迁为夏国王,李德明即位后,辽国又再一次封他为夏国王。从某种程度上讲,辽国对于李德明建国称帝是默许甚至是纵容的。

在辽圣宗眼里,李德明的那些土地和人民原本就不是他的,只要李德明能向他称臣,不侵犯他的利益,李德明想称帝就让他称去吧!

辽国这样的态度正是李德明想要的,他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建国称帝的准备工作。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春二月,李德明从夏州到鏊子山,史书上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大辇方舆、卤簿仪卫,一如中国帝制。

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又追认自己的父亲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

宋天禧四年(1020年)冬十一月,李德明在怀远县(今宁夏银川)筑城,取其名为兴州,定为国都。

需要跟大家说明的是,李德明此次定都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对后来西夏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之前我在讲李继迁迁都西平府(即为原灵州)的时候,向大家详细分析了迁都西平府的意义和作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迁都西平府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是极其必要的。

那么,既然以西平府为都城很有作用,李德明为什么又要迁都于怀远呢?

因为相比而言,怀远比西平府更适合作为都城。

对于这一点,李德明他们看得很清楚,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不若怀远,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利便,洵万世之业也。

就这样,李德明缓慢而又坚定地为自己建国称帝铺路,一旦时机成熟,中国的西北将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

当初李德明命凉州守将苏守信截断甘州回鹘向宋朝进贡的道路,或许仅仅是出于泄愤的目的,没想到这一举措到后来居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苏守信有七千多兵士,战马五千匹,真可谓是兵强马壮,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得吐蕃人被打压得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闹事的念头,回鹘人的下场更惨,苏守信忠实地履行了李德明的命令,回鹘人到中原向宋朝进贡的道路全被阻断了,这相当于割断了回鹘与中原宋朝的所有联系,回鹘人叫苦不迭。

事实上不论是党项人、回鹘人还是吐蕃人,他们频繁地向宋朝进贡绝不仅仅是仰慕中原文化或者说为了几个可有可无的官位,少数民族向来都比较实在,他们更看重的是宋朝给予他们的赏赐,以及把使者带到中原的土特产卖掉后所带来的可观收益。

现在苏守信用实际行动告诉回鹘人,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又别无他途,回鹘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曾经带给他们大量财富的进贡道路,郁闷不已。

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的冬天,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苏守信死了。

苏守信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罗麻未经李德明的任命和部众的推举就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苏守信原来的部下皆愤愤不平:你罗麻既没有上面的任命,又没有战功,就因为你是苏守信的儿子就想继承你父亲的职位,凭什么!

部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罗麻年纪轻,资历浅,对于这种事情解决不了,凉州一时大乱。

这种情况使甘州回鹘发现了机会,甘州可汗夜落纥乘机于十一月派兵进攻凉州。

部众不服,罗麻自然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凉州被回鹘兵轻易攻下,罗麻弃城而逃。

罗麻逃入沙漠后,派人向李德明求援,同时暗中派人到凉州,约他旧时的部下作为内应,这样李德明大军攻城的时候,里应外合,就能一举把凉州拿下了。

回鹘人之前把李德明打了个够呛,现在又把凉州攻下,估计李德明绝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他们也开始考虑应对之策。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回鹘人深刻践行了这一原则:他们与六谷的吐蕃人结成了同盟,准备一起抵抗李德明即将发动的进攻。

同盟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李德明的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攻下凉州,无功而返。

李德明攻不下凉州,一肚子火没处发,就又找上了甘州回鹘的麻烦,他得知甘州贡使要到京师去,便派人又去抢了一把,再次获得些许的心理平衡。

宋天禧二年(1018年)秋七月,吐蕃别种可汗并里尊想要朝贡契丹,因为路途遥远,一时走不到,辽圣宗就下了道谕旨,让他借道夏州。并里尊就派人到李德明那儿请求借道。

按说有了辽圣宗的旨意,人家又派人来请求,李德明怎么说也该答应,可李德明估计是太讨厌吐蕃人了,也不管此吐蕃非彼吐蕃,并里尊也并不是厮铎督,直接就给拒绝了。

并里尊没法借道,就以这个理由不去朝贡辽国了,这下辽圣宗火了:好你个李德明,我大辽朝威震四海,四夷皆服,你居然敢阻止别人向我朝贡?

辽圣宗决定好好教训一下李德明,便亲率五十万大军,以打猎为名,进攻李德明。

李德明既然敢阻拦吐蕃的贡使,那他对自己的实力自然也是很有信心的。他也亲自点集大军,率兵抵抗,竟然将辽圣宗的五十万大军击败。

不过李德明虽然打败了辽国军队,却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深知辽国军力的强大,如果辽圣宗再一次率大军前来,自己能不能守住还是个未知数呢。

有了这样的觉悟,李德明便下令严守边境,点集兵马,防备辽国。

辽圣宗估计是之前被党项军队强大的战斗力震撼了,李德明这种纯防御性的举动居然被他理解成一种进攻信号。他不想和李德明彻底闹翻,毕竟到现在为止双方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于是他给李德明下了道谕旨,想与其讲和。

大国主动与小国讲和,这倒是难得一见的奇事。

有了这么大一个台阶可下,李德明要是不同意,那就纯属找死了,他请求仍像之前那样以臣子的身份向辽国进贡,双方又恢复了和平,辽圣宗还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

此事也暂告一段落。

崭露头角的李元昊

宋天圣六年(1028年)夏五月,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率兵进攻甘州回鹘。

李元昊是李德明的长子,生于宋咸平六年(1003年)五月初五,其母为李德明的发妻、银州党项大族之女卫慕氏。传说李德明带着卫慕氏到贺兰山游玩,卫慕氏夜梦白龙绕体,因此怀有身孕。李元昊出生时,“啼声英异,两目奕奕有青光”,李德明对其十分喜爱,用党项语给其取了个小名,叫作“嵬理”,在汉语里面就是“珍惜富贵”的意思。

少年时候的李元昊喜欢穿白色的长袖衣服,头戴黑冠,身配弓矢,每次出门,他都自乘骏马,前面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举着青色伞盖跟随,还有一百多骑兵在后护卫,好不威风。

元昊自幼苦读兵书,精通兵法,对于《野战歌》及《太乙金鉴诀》两部兵书尤其喜爱,随时带在身边研读。每次带兵打仗他都带头冲入敌阵,毫无惧色,绝不是那种在战场上只知道喊“兄弟们上”一类话的人。

元昊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通晓佛学和法律,精通汉、藏语言和文字,还善于绘画,真可谓是多才多艺。

史载元昊“性雄毅,多大略”,在李元昊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李德明派使臣到宋朝用马匹换取物资,因为换回来的东西不合他的心意,一气之下就把使臣斩首。元昊对他父亲的这种行为很有意见,劝谏说:“我们党项人本来就是马上民族,用战马去换取不急用的东西已经是失策了,你现在却还要为了货物而杀人,这样下去,谁还肯为我所用呢?”

李德明一看元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十分惊讶,便开始渐渐器重他了。

当时宋朝边将曹玮听说了李元昊的这些话以后,吓了一跳,他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想着如何用人,想其必有大志。后来曹玮听说李元昊经常到沿边的榷场转悠,就派人去引诱李元昊过来,希望能一睹尊容,结果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命令善于画像的人到榷场里暗中画下李元昊的面容。后来曹玮拿到画像看了一眼,只说了一句话:“真乃英雄人物,这孩子以后必为边患。”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长大后的李元昊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是一个相貌堂堂的西北汉子。他对于父亲向宋称臣的行为越来越不满,曾多次劝其父不要再臣服于宋朝,他说:“我们的部落太多,而我们从宋朝得到的俸禄只够供我们自己使用,这样其他部落还是很穷。如果因此而失去民心,那么以后谁来给我们镇守邦土?不如用所得的俸赐招养大批兵士,习练弓矢,这样小则可以掠夺财物,大则可以侵占疆土,每个人都有利可得,这样才是上策。”

李德明并非没有这样想过,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暂时还无法实施。现在年轻气盛的儿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还不懂得韬光养晦、审时度势的重要性,于是李德明拿话激他:“我多年用兵,已经疲倦了,我族穿了三十年的锦绮衣服,这是宋朝的恩惠,我们不能忘恩负义啊!”

元昊听了这话有些生气,他说:“穿皮毛衣服,以畜牧为生,这是我族的习性。英雄一生应当为了称王称霸而努力,怎么能够只为了穿锦绮衣服呢?”

有如此英雄气概的元昊,自然成了李德明继承人的不二人选,李德明本来早就想立元昊为太子,只不过少数民族的人都比较实在,他们只服有战功、能带兵打仗的人,李德明怕那个时候立元昊为接班人难以服众,就一直搁下了这件事情。

现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准备,李德明终于准备再次找甘州回鹘报仇了。二十年前的奇耻大辱似乎还历历在目,在这二十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仇,现在是时候给这一切做个了结了。

李德明相信,元昊是不会让自己失望的,他一定会一举攻破甘州,生擒夜落纥,一雪自己二十年前所受的耻辱。这样,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册封元昊为太子了。

李元昊领兵千里奔袭甘州,一战而破城,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仓皇出逃,留在城中的后妃、子女等家属都被元昊掳获。

话说瓜州王曹贤顺听说甘州城危,急忙率领大军来援,结果兵至甘州,城已被李元昊攻破,曹贤顺见李德明兵强马壮,李元昊又能征善战,自知难以与其抗衡,便表示愿意归附。李德明同意了,但是由于瓜州离甘州太远,派兵占领的话战线太长,就让曹贤顺暂时先返回瓜州。

袭破甘州后,李元昊派兵戍守其地,率领大军班师。李德明十分高兴,立即封元昊为太子,同时封元昊之母卫慕氏为后。

甘州一丢,固守凉州的回鹘人就失去了大本营。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李德明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声言将要入寇宋朝环庆一带,使回鹘人放松了戒备,然后命李元昊带领大军奇袭凉州,回鹘人毫无防备,凉州被李元昊轻易攻克。

立元昊为太子后,李德明又替元昊向辽国请婚,辽圣宗答应了李德明的请求。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辽圣宗死了以后,即位的辽兴宗于当年十二月将宗室之女封为兴平公主,嫁给元昊。

一般像这种政治目的很强的婚姻,夫妻很少能够和睦相处的,李元昊与兴平公主也不例外,后面我们将会讲到由这次政治婚姻不和睦而引发的一系列大事。

宋明道元年(1032年)冬十月,李德明卒。

李德明是在李继迁兵败凉州、部众不服、党项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接替其父职位的,真可以算得上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了,假如那时候李德明仍采用李继迁四处征伐的策略,那么本已脆弱的国家机器将会更加不堪重负,如果当时宋朝再全力征讨,估计后来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西夏国了。李德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与宋和好,继续保持同辽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发展经济,促进农牧业生产,“使塞垣之下有耕无战逾三十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后他又“东战契丹,南扼苍耳,北城怀远,西拔甘、凉”,使“粟支数年,地拓千里”,老实说,“夏国之业,实基于此”。如果没有李德明时代打下的基础,李元昊建国的愿望也就成了痴人说梦,无法实现了。

李德明,真乃一代英主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26.html

上一篇:建立西夏国
下一篇:开天辟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