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定四州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08:23 0

兄弟之争

曹操牢记荀彧的教导,现阶段的头号敌人必是袁绍无疑,虽然官渡一战,已经把他打得没有脾气,但他目前手里还有四个州,所占国土面积仍然是所有牛人中最大的,人口数量也还很庞大,如果让他再缓一口气来,以后的麻烦就不可估量。所以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在打残袁绍的基础上,继续把他往死里打,让那四个州全部划到曹氏的名下,从此消除北方最大的威胁,然后把精力转到南方,慢慢收拾南方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牛人。

建安七年(202年)的春天,曹操在举行春节团拜会之后,就启动了对袁绍最后一战的程序。

他率军再次来到给他带来好运的官渡,很有雄心地向袁绍叫板。

袁绍这时却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他打了败仗回来以后,比较勤于反省,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自己崩溃得简直没有道理。他最后终于认识到,他并不是被曹操打败,而是自己玩儿完了自己。

袁绍虽然又牛又多疑,但脸皮还不算很厚,通过这次反省之后,心里全装满了“羞愧愤恨”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胸口存在久了,就会发生病变,而这种现象引发的病变,一般后果都会很严重。

袁绍没有多久,就病了,而且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

袁绍吐血到五月,终于把血吐完了,最后彻底咽气。

其实,从事实上,他的存在也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了。他已经不可能再带领他的集团重新振作起来。如果因为他的死,让一个有作为的人上台,也许才是冀州集团的希望。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一死,冀州集团更糟。

更糟的原因仍然是他造成的。

袁绍虽然没有像袁术那样,自己当皇帝,但他早就把冀州当成他家的天下,他老早就认为,他死之后,由他的儿子来接他的班。

所以当时他公开地流露这些观念,不但没有谁说他自私,而且都举手附和。因此,他在这方面算起来没有错。

可错就错在,他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按当时的惯例,这三个儿子都有继承他遗产的权利,他爱给谁就给谁。

他也曾经在心里作过打算,尽快指定个接班人。

如果参照皇家的办法,那就很好办。皇家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四个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按这个办法来处理,那当然是袁谭来继承了。

可袁绍在这个方面,继续践行他迟疑不决的性格。袁谭是他的长子,可袁尚是他最爱的刘氏的儿子。这个刘氏虽然目前是冀州的第一夫人,但不用像袁绍一样日理万机,整天没事干,就想着袁绍死后她们怎么办。所以,在袁绍还没有死之前,她老早就在袁绍的耳边吹风,要立袁尚为法定接班人。说现在这三个儿子中,袁尚最乖。

袁绍本来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听得刘氏天天这样说,也就认为袁尚最乖。他想把这事定下来,又觉得有点儿违反了惯例,因此不敢明说。不过,他还是作了一个安排,把袁谭过继给自己死去的哥哥,然后让他离开邺城,去担任青州刺史。他作了这个安排之后,觉得自己很聪明。

可沮授却一点儿不认为他有才,对他说:“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谭长子,当为嗣,而斥使居外,祸其始此矣。”意思是说:有个故事说,一万个人同时追赶一只兔子,最后一个人抓到了它,别的人就都止步。这就是所有权已经确定,别人也不能再争抢了。现在袁谭是你的长子,按理应该让他当继承人。现在,你却把他排斥在外。冀州的祸害从今天起已经开始了。

袁绍当然不能说沮授的话不对,但他还是为自己争辩:“我现在计划把儿子们都分到各州去,锻炼一下他们,也顺便看看谁最有水平。”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连沮授也没有办法再说什么。于是,他又派袁熙为幽州刺史,让他的外甥高干当并州刺史。大家一见他这个安排,又看出他的私心来了——袁尚还留在冀州。

袁绍手下的那几个谋士看到这个样子,意识便超前起来。有的去当袁谭的谋士,有的加入袁尚的班子。袁绍还没有完蛋,这些家伙就已经为后袁绍时代作自己的打算。

逢纪、审配这时已经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但袁谭很讨厌他们,而辛评、郭图则紧密团结在袁谭周围。

两个集团就这样形成,而袁绍根本没有办法摆平。等他腿一伸,仍然没有把接班人定下来。这就等于给两个后袁绍时代两个集团的争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袁绍一死,大家在讨论谁来当老大时,都认为袁谭是长子,他不当谁当?

审配他们一听,心里就不舒服了,他们只怕袁谭一掌权,新官上任的那把火会烧到他们的身上。他们看到袁谭的支持者较多,如果再在会上以民主的方式讨论这个事,他们只有等着袁谭对他们的处理了。

既然不能通过民主的程序,那就再来个集中的程序。他们伪造了一个袁绍的政治遗嘱,说他在咽气的当天,叫大家让袁尚当老大,如果大家不同意,他就死不瞑目。

大家一听,当然都闭嘴,而且现在袁尚就在冀州城内,谁知道他和审配、逢纪都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要是不同意,恐怕什么麻烦都会找到他们的头上。尤其是审配那个老头儿,杀人从来不问出身和性别的。

袁谭听说老爸死了,马上就从青州赶来参加老爸的追悼会——当然更想参加权力争夺的斗争。

可他一到邺城之后,看到权力大棒已经落到弟弟的手中,便赶紧回到黎阳去,任命自己为车骑将军——注意,以前袁绍刚当上冀州老大时,也是自称车骑将军。

这时曹操的部队已经步步逼近,黎阳离前线已经不远了。

于是袁尚就划了一支部队给袁谭,让他好好地守住黎阳。还派逢纪去协助他。

袁谭刚开始听说袁尚还给他拨部队,心里还温暖了一下。可出来一盘点送来的部队,才那么一丁点儿。这才知道,他的这个弟弟送这几个兵的目的,原来是想把逢纪塞进来监控他。

袁谭也不好发作,只是要求再给他增点儿兵力。

报告送到审配那里,审配认真研究之后,决定不能满足袁谭的要求。

袁谭气得抓狂,就把怒火全迁到逢纪的身上,将他抓起来,然后根本不给出理由,杀掉。

在兄弟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曹操的大军已渡过黄河,向袁谭进攻。

袁谭看到曹操的部队很强大,知道自己挡不住,就向袁尚求救。

两人这时虽然已撕破了脸皮,但还没有撕破到底,因此两人的矛盾仍然是内部的矛盾。现在外部的敌人杀进来,当然得先把外部矛盾处理干净再说。况且黎阳要是守不住,冀州的安全系数就跟着大大降低。袁尚基于这些因素,还是决定带着大军亲自过来救救他的这个大哥,而让审配继续当邺城留守的老大。

兄弟俩一起上阵,与曹操进行对抗,连打了几场,都失败了。两人没有办法,只得退守营寨。

新野那场火的真相

袁尚在正面与曹操大干的同时,还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任郭援为河东太守,让郭援与高干以及匈奴的南单于一起,去进攻河东,还派人跑到关中去,跟马腾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一同起兵,把曹操群殴一顿。

马腾他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暗中答应了袁尚的请求。

郭援这一路刚开始的势头还很猛,一路打过去,河东郡的州县都连连被他拿下。最后一直打到绛县。绛县的第一把手就是贾逵。他守城的本领没有多少,但骨头却硬得要命。他不光骨头硬,而且还很得人心,城里的那些大佬都是他的粉丝。因此,他们在准备投降时,跟郭援签了个协议:不能杀贾逵,他们才投降。否则就只有拼死到底了。

郭援答应了这个条件。他看到贾逵这么得人心,肯定是个人才,因此就想叫贾逵做他的员工。

贾逵不答应。

郭援就生气了,说再不答应,他就用武力了。

贾逵说不怕他武力。不信可以试试。郭援手下的人看贾逵这么牛,就都过来动手动脚,要强迫他向郭援叩头。他不但不叩头,还把这些人大骂一通。

郭援也生气了,喝令拉下去杀了,这种人一个也不能留着。

可他这个命令才下达,很多人就都跑过来,用身体挡住贾逵,坚决不让郭援动手,还大声对郭援说:“如果你一定要杀他,我们就和你拼到底。”

最后,郭援也没有办法,只得把贾逵关在地下室里。

最后贾逵动员一个看守,让那个看守把他放走。

在郭援他们一路得势的时候,曹操当然不能不闻不问,他派钟繇过去对付南单于。钟繇很快就把南单于包围在平阳,正准备向平阳发动总攻。可人家的援军已经大规模地开了过来。

钟繇知道,如果不打破袁尚和马腾的联合,他们就永远没有办法维护好这一带的社会稳定,曹操就无法专心在那边打仗。

他再派张既去见马腾,对马腾进行了一次思想工作,里面使用了大量的威胁语言,让马腾怕了起来。

最后马腾在他们的动员之下,决定向郭援他们倒踢一脚,派他的儿子马超带一万部队与钟繇组成联军。

于是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

本来,郭援的兵力很多,钟繇手下的人都觉得很可怕,建议还是先放弃平阳。可钟繇不同意。

钟繇说:“现在袁军势力雄厚,主将郭援又是个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一定会轻视我军。他们一来就会什么也不管地渡过汾河。我们可以趁他们渡到一半时,搞个突然袭击,肯定能够大获全胜。”

郭援过来时,果然直接下令大军渡河。连他手下的很多将领都劝他,要他牢记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过的“击其半渡”的事例。可他说,他们现在敢出现么?

可人家就出现。

郭援的部队才渡到一半,钟繇和马超联军果然大规模出现,向他们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郭援部跟历次被“击其未济”的部队一样,一点儿反抗的能力也没有,被全部歼灭,连郭援也被杀死。

郭援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外甥。战斗结束后,钟繇叫大家帮找一下外甥的头。可大家找遍了战场,也找不到郭援的脑袋。

后来,庞德说:“我这里还有个人头。”他从箭袋里拿出那个人头,给大家认一下。

钟繇一看到那个人头,就放声在哭。

南单于看到郭援那么强大,都被钟繇杀死了,自己再坚持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投降。

于是,曹操这边的压力全部归零。

可这边压力才归零,刘备又冒出来,在南部搞小动作。

刘表这时肯定很后悔,以前没有配合袁绍把曹操搞定,以致让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现在看到曹操把主力继续投放北方,要把袁氏的最后势力铲平,就觉得机会又来了。虽然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但在出手时却太不大气,只派刘备带着本部人马出场,向北进攻。自己仍然坐在家里等消息。

话说刘备带兵向北出发,进攻叶县。

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带兵去跟刘备对垒。

本来,夏侯惇的兵力比刘备的要雄厚一点,而且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要跟刘备打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

刘备知道自己没有对抗下去的资本,就想了个阴谋诡计。他大声命令部队,准备火把。

大家说,现在去烧敌人的营寨,好像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啊。

刘备说:“谁说去烧敌人的营寨了?现在是要烧我们自己的营寨。这有什么不成功的?”

刘备将自己的营寨一把火烧掉,然后下令撤退。

夏侯惇一看,刘备原来是个胆小鬼,已经夹着尾巴逃跑了,哪能让他逃跑?于是下令猛追。

李典说:“要想好了再追啊。现在咱跟刘备还没有接触,他就突然没有理由地撤退,肯定是在埋伏了。所以让他退吧,咱不能追。”

夏侯惇说:“我就是追。你怕中埋伏,你就当大营留守。”然后带着部队追下去。结果真像李典说的那样,狂奔大半天之后,就直接冲进人家的埋伏圈里,被打了个大败。直到李典过来援救,刘备这才宣布结束战斗。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新野之战,战斗的结果一个样。可过程却是另一个情节了。罗贯中硬把这个计策说成是诸葛亮想的,把功劳全归于他的头上。其实,现在的诸葛亮还没有跟刘备见过面,还在他的茅庐里当卧龙。

兄弟继续为敌

曹操的后方连续出现几起事故,曹操很烦恼、很不放心。他突然想起,现在跟他玩儿的这几个家伙,不是手下没实力,就是脑子不够用,因此很容易摆平。如果江东那伙人发动起来,就非常危险了——现在孙权手下既有部队又有人才。他马上给孙权下文,让他派自己的弟弟或者儿子到中央来。

孙权接到这个信后知道曹操是对他不放心,要他把人质送过去。

他没有办法决定,就请张昭他们来商量。

大家开了大半天的会,有的说还是送去吧,现在曹公势大,他们惹不起;有的说,不要送过去,为什么这么怕曹操?

双方各说各有理,最后统一不了意见、达不成共识。

张昭不知道怎么办了,孙权也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孙权没有办法,去把周瑜请来,然后带周瑜去见他的老妈,对他说:“现在就由你作决定了。”孙权在处理这个事时,真的很聪明,如果决定派他的弟弟过去,老妈要是反对,那就不好说了,因此在她面前决定这个事,免得以后麻烦。

周瑜坐在那里,说了一大篇,分析了送和不送的利与弊。送过去了,好像封个侯,可什么实际意义都没有。当了这个高级别的官员后,以后曹操就可以天天向他们发布命令,他们稍一不理他,他就会拿这个人质来威胁他们。那时他们想动弹一点儿都不能。至于有人说,现在曹操势大,他们惹不起。这种人的想法大错特错。现在曹操没有搞定他们,并不是他不想搞定,而是实在没有办法下手。等哪天他觉得他有了这个能力,孙权就是亲自到那里做人质,他也要打过来。因此,不宜送过去。

孙权老妈一听,周瑜这话太对了,并交代孙权说:“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意思是说:周瑜只比孙策小一个月,历来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以后你一定要把他当哥哥看。

曹操继续进攻黎阳。

袁家兄弟继续保持失败的记录。兄弟俩坚持到建安八年(203年)的二月,又在黎阳城下跟曹操决战一场,不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败得更惨。两人知道,黎阳是守不住了,于是一起逃回邺城。

四月,曹操大军追到邺城下。

袁家兄弟这时头脑已经发晕,不但找不到对付曹操的一点儿办法,反而连城外的小麦也被曹操全部收割。

曹操手下的人看到这个样子,个个都信心爆棚,认为可以直接圈住邺城,向袁氏的老巢发动进攻了。

但郭嘉不同意。

郭嘉说:“以前袁绍都喜欢这两个儿子,想让这个当接班人,又想让那个当。可到死也没有决定下来。现在这两个儿子的权力和势力都一样大,而且各有各的班子,正在准备开展一次权力争夺战。现在情况危急,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跟我们死磕;如果给他们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他们肯定就会着手解决这个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一公开化、透明化,就只有你死我活了。到时,我们再出手,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全部摆平他们。现在还是把力量转到荆州方向,那里才是现在最大的隐患。”

曹操一听,大叫:“好!”作好部署后,带主力部队回许都。

在曹操宣布撤退时,袁谭对袁尚说:“我的部队装备太落后,所以跟曹操干时,老是被动挨打。现在曹操大军撤退,士兵们个个都想回家看看,所以在他们未完全渡过黄河时,我们出兵追击,完全可以把他们打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一定不要错过。”

袁尚刚一听,也觉得这个计划很正确——即使因为曹操太狡猾,手下的人也太厉害,但跟他玩儿一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曹操也会被玩儿得很郁闷。

可袁尚又怕袁谭有别的打算,因此学他的老爸,在那里迟疑不决,既不给哥哥增加人马,也没有给他更新一下装备。

袁谭看到这个样子,就立即愤怒起来。郭图和辛评一看,这可是搞定审配的最好机会——注意,他们不是在找搞定敌人的机会,而是找到了搞定自己人的机会。他们对袁谭说:“告诉你一个不该告诉的秘密:以前你老爸把你过继给你的伯伯,完全是审配的主意。”

袁谭一听,思维系统就更加混乱,什么也不说,大手一挥,跟这些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直接用大刀说话。于是带着部队向袁尚打过去。

袁尚对这个哥向来保持高度警惕,一看到袁谭带兵过来,马上迎战。双方在邺城大门外大打了一场。最后,袁谭先顶不住,率军回南皮。

袁谭的别驾王修,听说老板被打了个大败,急忙组织一批军民结合的武装力量前来支援。

袁谭看到突然来了一支生力军,信心又膨胀起来,打算转回头去,再跟袁尚开打一场,不信打不死这个弟弟。可王修却劝他不要再玩儿这种事了——都是兄弟,为什么一定要你打我,我打你?兄弟生下来,是为了团结互助,而不是为了自相残杀的。现在老大要做的,不是去跟兄弟厮杀,而是把那些不遗余力做挑拨离间工作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然后兄弟再精诚团结,还怕天下不太平?

这话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可在袁谭这里就是不对,他还是决定打回冀州去。

可他的口号才喊出口,那边就传来消息,袁谭的另一个下属刘询在漯阴宣布与他脱钩。刘询一站起来,全州的人士都起来响应。

袁谭这才觉得前景不容乐观,终于很疲劳地说:“现在全州人民都这样对待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啊。”

袁谭是不敢再去攻袁尚了,但袁尚越想越生气:我前次都还去黎阳救你,你一翻脸就带兵过来打我。你以为你是哥哥就可以乱来?我也去找你打打。

于是亲率大军过来进攻袁谭。袁谭当然更不是对手,又逃到平原,然后关起城来死守。

袁尚仍然放不过袁谭,又把平原包围得死死的。

袁谭一看,知道自己这个老弟这次肯定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打了。如果自己再没有外援,肯定会被他困死的。可现在谁来当他的外援啊。虽然现在全国到处都有牛人,可此前他都没有跟这些牛人打过交道,一点儿外交关系也没有建立过。

后来,他一咬牙,觉得还是求曹操。虽然他跟曹操闹得不可开交,但他认为,现在曹操肯定需要他。于是,他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

刘表看到袁家兄弟杀来杀去,搞得比敌对势力决战还要激烈,就有点儿看不过了,给两兄弟分别写信,劝他们不要再这样玩儿下去了。现在刘表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袁家在北方彻底玩儿完,曹操就会全力来对付他了。因此,他比袁家老妈还希望两兄弟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当然,这个对外不是对他刘表,而是对曹操。

但两人都不听。

辛毗跑到西平,这才见得着曹操,把袁谭要跟他合作的意思对他说了。

曹操手下的那些人认为,现在袁家兄弟正处于闹矛盾的高潮时期,肯定无力给他们制造特别的麻烦,正好趁这个机会南征刘表。要是让刘表发展壮大起来,也是一件头痛的事。

荀攸却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大搞自己事业的最佳时机,可刘表盘踞荆州这么多年,坐守江汉之间,本来是开创个人事业的风水宝地,他可什么也没有干成,只是守着现有领地,对天下形势麻木得很,可知他是没有什么远大理想的,完全可以不把他当一回事。但袁家就不同了,现在四个大州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袁绍以前还是很得民心的,袁家在北方的人气指数还是很高的。如果袁氏兄弟真的团结起来,守住自己的祖业,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对我们来说,就太困难了。现在正好趁他们处于自相残杀的高潮期打过去,什么都结了。如果再等下去,他们一个灭了另一个,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那时我们再过去打就费力了。”

曹操当场表示同意荀攸的看法。

可才过几天,曹操又觉得还是先打刘表的好,还是继续让二袁把那个兄弟相争的戏演下去。

辛毗还在等着曹操的正式答复。可等了几天,就是没有看到曹操对他说什么。他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去找郭嘉,请郭嘉去问问曹操现在到底是什么态度。

郭嘉把这事跟曹操说了。

曹操把辛毗叫过来,问他:“袁谭真的那么可信么?袁尚真可以一仗打败么?”

辛毗的口才很好,当场把两人的情况分析给曹操听,让曹操很满意。辛毗这番话的主要意思是:袁家本来是兄弟相争,跟别人无关。如果袁谭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会向你求救么?如果袁尚真的很有实力,在袁谭都已经差不多精尽人亡的时候,他还能不拿下袁谭么?所以现在你出兵向邺城发动进攻,袁尚肯定要回军去救。袁尚一回军,袁谭能不追着他打么?以你的力量,再加上袁谭的夹击,袁尚还有活路么?

曹操一听,这话太正确了。

建安八年(203年)十月,曹操终于发兵去救袁谭。大军进入黎阳。

袁尚接到报告后,只得放过袁谭,带着大军回邺城。可他的两个手下吕旷和高翔却在半路宣布脱离袁尚,跳到曹操那里重新就业。

袁谭看到老弟解围而去,心里很爽。他比他的老爸狡猾得多,自己一获得自由,就把曹操丢到一边,觉得自己还是单干的好。他知道吕旷和高翔离开袁尚后,就赶紧派人去请。

那两人早就把他们袁家兄弟全看透了,哪能听他的话?他们把袁谭的信都交给曹操。

曹操一看,居然跟他玩儿阴的。那就一起玩儿,看谁的忽悠功力更深、手段更恶劣。

曹操并没有直接跟袁谭翻脸,而是派人去对袁谭说,为了把这个友谊巩固到牢不可破的地步,建议大家结为亲家。他的儿子曹整还没有娶妻,请袁谭把女儿嫁给他吧。

袁谭一看,就在那里笑了,都说曹操老奸巨猾,是个忽悠大师。可现在看来,他也不奸猾到哪里啊。现在不是被自己忽悠了?这不是曹操太无能,而是自己太厉害了。

曹操要的正是这个效果,看到袁谭在那里安心跟袁尚继续为敌,就又班师回许都。

有个比曹操聪明的家伙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终于决定再次出兵二袁,不要再留尾巴了。

曹操渡过黄河。他派人“堵住淇水,使共流入白沟”,以便运输军粮。

而这时,二袁却不知道曹操已经把大军开过来,要拿下他们的脑袋了。袁尚这时对他哥哥的愤恨已到最高顶点了。他现在把精力都集中到平原那里,根本不关心南方曹操的动静。他看到邺城的城外没有一个敌人,认为邺城现在安全得很,就叫审配和苏由负责留守邺城,自己带着大军又去攻打大哥。

苏由看到袁家兄弟一直内斗,觉得再跟他们下去,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就打算也向吕旷他们学习。在曹操进军洹水时,苏由就开始策划着当曹操的内应,把邺城贡献出去。可行性方案做得很可行,但保密工作做得太马虎。曹操还没有开到,审配就已经知道了他的这个计划。

在审配还没有动手前,苏由在第一时间知道方案已泄,立马逃出城外,投奔曹操。

曹操大军一开到邺城外,马上就组织对邺的军事行动。他叫士兵们筑土山,挖地道,搞得邺城外全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袁尚还不知道邺城已经危险得不能再危险了,他想,只要保住粮道,他可以坚守邺城到海枯石烂,但曹操能跟他对垒到地老天荒么?他派尹楷带着部队到毛城驻扎,保护向上党的粮道。

他的这个想法貌似很有道理。可曹操能答应吗?

曹操一看他的这个布局,马上就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决定把他的这个想法彻底打得粉碎。曹操有一个特点,在关键的点都是亲自出马,如官渡之战去烧乌巢的任务,就由他亲自去执行。这时,要搞定尹楷这个关键点,他仍然亲自带队过去,又留下曹洪看守大营——这个作战方案简直就是全面抄袭官渡之战的版本。

不同的是,现在曹军已经很强大,而尹楷连淳于琼还不如。双方一接触,尹楷大败。

曹操打败尹楷后,又去进攻邯郸,轻松拿下。

这时,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知道,这次袁家再怎么挣扎也是垂死挣扎了,自己完全没有再跟着他们的必要了,于是都采取投降政策,把县城献给曹操。

曹操当然一一笑纳。

徐晃对曹操说:“现在袁家兄弟还有抵抗的能力。冀州辖区各级政府的官员都在观望,有的想投降,又怕投降了没得到什么好处。所以,现在应该开个表彰大会,大力表彰这两个人。”

曹操一听,这也是个好办法,于是把两人封为关内侯。

这一招果然让那些正采取半围观政策的人立刻改变立场,毫不犹豫地弃袁投曹。而最让曹操高兴的是连张燕的态度也软化下来,派使者来见曹操,表达了投降的良好愿望,并强烈请求曹操下令,派他去攻打袁尚。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以前是公孙瓒的人,后来又投靠袁家,势力还很可观,是袁家最得力的外援。这时张燕一换招牌,对袁家的打击很大。曹操马上任命他为平北将军。

到了五月,曹操觉得再那么大规模地造人工山,挖人工隧道,已经没有意思了,就下令把这些工程全部破坏,然后大力开挖露天壕沟,包围邺城。这个工程也是很庞大的,整整有四十里。

曹操在挖沟时,还是搞了个诡计。他怕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审配会派人过来进行破坏干扰活动,因此就叫大家先挖得浅一点儿,好像个儿戏工程一样。

审配这个人还是很有责任心的,每天都到城上看看曹操又在搞什么名堂。他看到曹操的部队都在努力挖战壕,但挖的战壕都很浅,人们就是闭着眼睛也可以一步越过。他就在那里哈哈大笑。

他本来想派点儿部队过来破坏的,但看曹操这么小儿科,也就算了,让他们浪费力气吧。

从这一点上看,这家伙的脑子很有问题。

哪知,曹操在让审配得意之后,突然拿出他的撒手锏来,全军出动,连夜把这些壕沟挖成深二丈、宽二丈的深壕。他还把漳河的水全引进壕沟里,完全断绝了邺城与外界的联系。

没几天,城中首先出现了吃饭问题。

于是,开始有人饿死。

然后有大批人饿死。

不久,城中大半的人都饿死了。

到了七月,袁尚那颗脑袋终于明白,邺城现在真的危险了,如果邺城被曹操搞定,他就是把他的哥哥打死也没有意思了,于是带一万部队回来救邺城。

他还没有到达邺城时,就想让审配知道他已经回来了,好让他的信心多涨一涨,就派主簿李孚进城去跟审配见个面。

现在的邺城已经被曹操围得死死的,连头牛也进不去,何况袁尚的这个死党。这个任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艰巨的。

如果硬冲进去是不行的,所以,得想办法。

李孚真的有办法。

他先砍下树枝做成一副打人的刑杖,系在马的身上,自己也作了一番化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官,然后带着三个骑兵出发——在这个情况下,你就是带再多的跟班也没有用。

李孚先在天差不多黑下的黄昏时分来到邺城外。再走一步,就是曹操的军营了,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表演,自称自己是都督。都督就是主管军队纪律的官员。他说是来巡逻的,看看谁不遵守纪律就得打谁的屁股,打屁股的板子就在这里。

他还真像个都督一样,一路不断地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到了曹操的大营时,他仍然脸色不变,还是那个派头,而且故意站在那里,对着邺城正南的章门,大声责骂着那里的围城将士,最后把他们都捆起来。这些人看到他在曹操的门前执行纪律,更以为他是新来的都督,否则,谁敢在这捆人?所以,谁也不敢怀疑,只是在那里自认倒霉。

李孚把那些人都捆了之后,就打开营门,拍马急奔到城下,大声向城上的人呼喊。

城上的人一看,原来是自己人来了,马上放下绳子,把他吊了上去。审配看到李孚,全身都激动得发抖。

曹兵把这个事向曹操做了报告,说我们太丢脸了。

曹操说:“这个人进去之后,还会再出来的。等他出来,咱再把他抓起来。”他不相信李孚这次能玩儿过他。

哪知,李孚还要玩儿他。

李孚确实像曹操断定的那样,还会出来。但李孚知道,这次出去,难度更大,如果再假冒曹兵出城,那就等于送死。

李孚向审配建议:“现在城中的粮草太短缺,不如让那些非战斗人员都出城去投降,可以节约点儿口粮。”

审配觉得有理,就挑选了几千名老弱士兵,让他们都高举白旗,从三个城门同时出去,向曹操投降。

李孚跟他的三个跟班也夹杂在这些人当中,举着白旗出来,连夜突围而去。

曹操的部下知道袁尚回军时,都劝曹操还是先避一避。理由是:他们是思归兵,肯定拼死作战。

可曹操却说,如果袁尚是从大路来的,就避开他们,如果是从西山来的,就把他们打倒。

袁尚好像是听从了曹操的安排一样,从西山向邺城进发。

他们在距邺城十七里的阳平亭的滏水边扎下营寨。袁尚还怕城里的审配不知道他们来了,便点火为号,向城里的人表示,他们来了。城中的人看到,也点火回答:知道了。

审配这时也率军出城,驻在城北,准备与袁尚一起夹击曹操,一举冲破这个包围圈。曹操当然不会让他们得逞,立即出兵,先把审配打回城里,然后又把袁尚猛扁一顿。

袁尚退到漳河拐弯处扎下营寨。

曹操又派部队包围袁尚的营寨。

袁尚在打他的哥哥时很猛,可这时却怕得要命,看到曹操的包围圈就要合围了,知道自己这个水平,只能打败哥哥,但比曹操差得远了,还是不玩儿了,就派人过去对曹操说,他愿意投降。

破冀州

哪知,投降也不是什么时候想投就可以投的,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投降的——这时如果他手下某个人举着白旗跑到曹营面前大叫投降,曹操肯定很欢迎。但袁尚就不行了。

曹操断然拒绝了袁尚的这个要求,下令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把包围圈收拢。

袁尚知道这个包围圈一合围,自己就没有活路可走了。于是,连夜逃跑,退到祁山那里,再死守。

曹操又追了上来,继续采取包围的政策。

最后,袁尚的部下马延和张定四州终于受不了了,宣布向曹操投降。这样一来,袁尚全军崩溃。全军崩溃之后,人家可以去向曹操投降,但袁尚知道他不能投降,于是自己逃到中山。

曹操缴获了袁尚大量的军用物资,连同袁尚的公章等证明他身份的物品也一件不少地拿到手中。

曹操把这些东西拿去给邺城的守军看,说他们的主公已经完了,他们还为谁打仗?

守军的情绪马上不稳定起来。

审配大声对大家说:“现在敌人已经疲劳到极点了。而袁熙带的幽州援军已经到了半路,不用怕没有主公。”

这又让士气恢复了点儿。

曹操这时觉得胜利的果实已经差不多落下来了,心情超爽,便带着巡逻队出来巡逻。审配一看,那个巡逻队的队长不是曹操吗?于是,叫几个人出来,埋伏好,等曹操再来时,集体放箭。

曹操差点儿被箭射中,变成另一个孙策。

审配虽然是百分之百的强硬派,只要还有一个人,他就坚决把邺城守到底,可他的侄儿审荣的意志却薄弱了起来。他的侄儿是东门校尉,负责看守城门。他的信心已经完全丧失,觉得老是这么待下去,是吃完苦头,再丢掉性命的做法。

八月初二,他在半夜打开城门,把曹军放进城来。

审配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侄儿会是个投降派,而且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关键的地方投降。但曹操已经入城,他想再多已经没有用,于是带着部队在城中作最后的抵抗,结果被曹军活捉。

本来辛毗的全体家属都被关在邺城监狱里,辛毗进城后,马上就跑到那里,想把他们救出来。哪知,审配下手更快,早已被他全部处死。

辛毗只得愤怒地回到大帐。这时,士兵们正好把审配押送过来。辛毗一见,心头当然火起,挥起鞭子猛打审配的脑袋,还大骂:“你这个疯子,今天你死定了。”

审配一点儿不怕,瞪着辛毗说:“都是你们这些内奸叛徒,冀州才会有今天。我就是做梦也想把你们杀光。告诉你,你这种人只有当不当叛徒的决定,但绝对决定不了我的生死。你一个内奸,有什么资格在人家这里这么嚣张?”

过了一会儿,曹操回来,看到审配后,说:“那天我巡视部队,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弓箭?”

曹操的这个问话,一听就知道是准备给审配一条生路的。

审配说:“我还恨那时的箭太少了,没有把你射死。”

曹操还为他找台阶下,说:“你是袁家的人,就应该那样做。”

可审配却不说话了,只在那里昂着头,一副求死的样子,好像今日不死,对不起苍天一样。再加上辛毗又老在一边痛哭,要求曹操一定要为他报仇。

曹操看到审配至死也不投降了,就下令把这个满脸流血的老头儿拉下去砍了。

这时刘子谦过来了,他原来也是袁家的人,在见势不妙时就提前投降了曹操。他以前还跟审配做同事时,两人关系就很不和谐,这时看到审配就要被押赴刑场时,就笑着对审配说:“你以前总说你比我牛,现在比我怎么样?”

刘子谦竟然在这个时候出来跟审配说这样的话。这是什么话?而且曹操绝对也不喜欢他说这样的话。

他的话才一停,审配的砖头就猛拍过来:“我们能比么?你是投降的,我是忠臣一个。现在我要的就是赶快去死。你敢跟我比这个么?”

作为军事家,曹操拿下了冀州,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这时还要去表演一下。

他是去袁绍的坟墓前表演的。

他找到袁绍的坟墓,亲自到那里上香敬酒,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哭得泪流满面,其悲伤的程度跟当年他老爸被人家砍死时一样。

据说他在袁绍的坟墓还含泪进行了一番演说,深情地怀念了他与袁老大在一起的那些事儿,说当初他跟袁老大一起讨董时,袁绍曾经问他:“如果我们的事业打败了,你打算到什么地方从头再来?”他反问袁绍:“你呢?”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的差距了。

然后,他又到袁绍的家里,对袁绍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并退还曾经没收过的袁家的所有财产,让袁家的人继续过着以往的幸福生活。

这时,还发生了一段香艳的八卦。

在破邺之后,曹操下令保护袁绍的家小,不许任何人进入袁家的豪宅,不许乱杀袁家的任何人。于是曹军某部就把袁家全部围起,不让任何人出入。

不让其他人出入是可以的,但曹丕进来的时候,那些士兵能拦么?

曹昂死后,曹丕未来接班的可能性最大,谁敢拦他?

于是曹丕大步地进去了。

他来到大堂上,看到一个贵妇人坐在那里,一个美女伏在贵妇的膝盖上哭泣。

曹丕好像对这里的人很熟悉一样,走过去,一双诗人的眼睛紧盯着那个伏在贵妇膝盖上哭的美女。那个贵妇一看,就知道曹丕肯定是为美女而来的,于是把美女扶起来,让曹丕验收。曹丕把散乱在她面前的头发撩起来,看到了一张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漂亮的脸蛋。于是,他笑了。

那个贵妇人就是袁绍的老婆,而那个美女就是袁熙的老婆甄氏。据说甄氏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美女,当时有“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之说。她的老爸是上蔡令,虽不算是贫苦家民出身,但她才三岁的时候,老爸就死掉了。后来,天下大乱,到处闹粮食紧张,老百姓没有米,都把手中的金银珠宝拿来贱卖。当时她们家有很多米,就用米来换了很多这些东西。她对老妈说:“现在是乱世,到处都是杀人放火的人,如果咱们老用米换这些东西,好像是赚了很多。可那些抢劫犯知道咱家有这么多的金银,不举着大刀砍上来才怪。还是把米都分给大家吃,算是积大阴德吧。”大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照她的话去做。从这点上看,这个美女不但脸蛋儿美,心灵也美。

后来那个著名的相面学家刘相过来帮她看相——刘相为什么跑来帮她看相,我们不知道,但我想可能这个美女太漂亮了,刘相就眼红起来过来看看,到底有多漂亮——反正自己的职业就是看相。于是他就跑了过去,大饱眼福之后,留下七字评语:“此女贵乃不可言。”这话出来之后,其他情节也跟着发生,据说,他们家所有的人都说,每天她洗脚上床睡觉时,“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这些话不说古代,就是在现代说出来,都还有人相信。这个现象与刘相的评语一挂钩,她不富贵那就没有天理了。

后来,袁绍听说他很漂亮,就帮他的儿子袁熙讨她做了老婆。那时,袁绍是全国头号大牛人,大家一看,甄美女果然就富贵了。

哪知,结婚没有几天,袁绍的事业就直线下滑,最后全面崩溃。很多人都以为,甄美女不但不富贵,反而是祸水——虽然袁绍的全面破产,她没有一点儿责任,但她嫁到袁门之后,袁家就完了。

袁家可以破产,但她却可以更加富贵。

因为曹家父子也知道她是大美女。

曹丕进城之后,第一时间就赶到袁宅,看看美女还在否,看看美女是不是真的那么漂亮。一看,比传说中还更漂亮。

曹丕的心情很激动,马上就要求老爸帮他讨了这个美女。

曹操也过来验收,呆了一呆之后,说:“这个美女可配我儿。”

于是,曹大诗人携得美人归。

据说,曹丕把美女带在身边后,曹操很郁闷。本来,他最先想把这个美女占为己有,可因为动作不够迅速,最后让儿子先得手。儿子得手之后,曹操郁闷地说:“今天攻城,正是为她。”——这估计是后来文人创作出来的情节。曹操为了一个美女而攻城,这话说得也太不靠谱了。而且,文人们的八卦仍然继续。又把曹植扯了进来,说曹植也爱甄美女爱得要命,偏偏让哥哥抢到手。其实当时,曹植才多少岁?告诉你,十三岁,哪知道去吃哥哥的这碗醋?

当然,甄美女漂亮肯定是无疑的。因为当时,她已经二十三岁,而曹丕只有十八岁,且她又属于离异(相当于丧偶)的人,曹家父子仍然让他当曹丕的正室。后来,她生下儿子曹叡,也成为曹丕的接班人。如果长得次一点,她是不可能享受这个待遇的。

九月,朝廷任命曹操为冀州牧,曹操辞去以前兖州的所有兼职。从这个任命上看,就知道冀州对于曹操的重要性。以前袁绍虽然天天大叫“四世三公”,在朝中的人脉虽然深广,人气很旺,但在地方上的势力并不大。其基础还不如很多太守。这从后来袁绍起兵时,居然连块根据地也没有,不得不带着部队依靠他人供养就可以知道。后来,他采取一系列计策,从韩馥手里拿到冀州,短短几年之内,就把自己打造成天下第一牛人。他的发迹过程比曹操更顺利,阻力更小,因为冀州当时的资源比其他州更加丰富。

曹操此前虽然抢占了中原一带,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但实力发展得很慢,一直被袁绍压着。幸亏袁绍的智囊虽然很多,但他本人的智商太不够用。最后,官渡一战,被兵力远少于他的曹操打得只剩裤衩回去,然后就死掉了。他的兄子又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一把端掉。曹操后来的实力迅速发展壮大,可以看不起天下所有的人,靠的就是冀州的资源。

曹操在拿下冀州后,当场翻阅了冀州的户口本,一看就笑了:“昨按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可以一口气抓到三十万壮丁,冀州几乎可以称天下第一大州。

如果当时在冀州的是孙氏父子或者是刘备这些人,曹操手里就是控制了十个皇帝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因此,虽然后来大家都说,曹操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二,能够横扫中原,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我认为,这个策略固然有作用,但袁绍是他的邻居才是他最大的幸运。

这时,袁绍旧势力还有幽州、并州、青州掌握在袁熙、高干、袁谭的手里。但这几个州的力量比较单薄。冀州一垮,这几个州也顶不住了。现在并州的老大是高干,他是袁家亲戚,所以当上了并州的老大,这些年过得很幸福,袁家在前线与曹操大战,他一点儿不关心,而袁家兄弟努力内斗,他也不参与。这时,袁家大势已去,他也不再高举袁家的伟大旗帜了,直接向曹操投降了。

曹操一看并州才那么大,而且又在北方边境,如果治理得好,他也赚不到多少,如果政策出一偏差,麻烦事倒不断。既然高干在他还没有带兵过去的时候就主动缴械,那就继续让他当并州刺史吧——反正他在这里已经多年了,人气应该不错。

现在还有袁谭和袁熙。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34.html

上一篇:终于擒吕布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