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他们都有病——久病厌世的初唐才子卢照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24 09:49:24 0


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

——《旧唐书·列传》

屈原投江而死,赢得崇高的赞誉,由此成了家喻户晓的圣人,而鲜为人知的是著名文学家的“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也选择了自溺轻生。

绚烂至极,归于无奈的平淡

今人对卢照邻有点陌生,然而其《长安古意》的千古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脍炙人口。他少从名师,博学能文,曾在唐太宗之弟邓王府中从事文字工作,人称“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邓王对他器重有加,常对人说,此乃我府中之司马相如!但看似不错的人生开局,却是这般收场:“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旧唐书·列传》)

文人自寻短见,人们常觉得是为文化殉道,厌倦失意人生或对迫害的最后抗争。不过,唐代郁郁不得志、身世飘零的文人很多,如李白、杜甫、李贺等,他们并没有走上绝路。

看重他的邓王英年早逝,从此卢照邻失去依靠,流落他乡,沦为卑微小吏。除了仕途坎坷外,还得了不治之症,这种恶疾可能出现在他中年时,虽不致迅速死亡,但足以让诗人形毁肢残、痛不欲生。在疾病的打击下,一切才华和抱负只会使诗人的悲哀雪上加霜。《新唐书》说他“疾甚,足挛,一手又废”,很可能是脑中风的严重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下肢萎废。他写下了《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也想过治疗,可是当时药物昂贵,对家贫的卢照邻来说,无疑是捉襟见肘。他写过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遍呈朝中名士,开口求乞。文人的自尊心往往很强烈,这种自己写“爱心捐助启事”的行为,对卢照邻来说,与乞丐何异?简直又无奈又羞愧。

他好像一尾伤鳞之鱼、一只折翅之鸟,心力交瘁,不堪折磨。《五悲文》和《释疾文》都流露出他的厌世情绪:“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嗟不容乎此生”,笔下充满悲凉。寂寞孤独的他早就想到了死,遂预先筑好墓室,曾僵卧其中,等候死神。

据说,他曾得到药王孙思邈的悉心治疗,还一度改善了症状,可惜药王云游四方,终不能照顾卢照邻一辈子,没了药王的扶持,他的恶疾又故态复萌。

有人说,文学家大多孤傲又敏感脆弱。1893年,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割喉自杀未遂;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由于多种疾病的困扰,将双筒猎枪管含进嘴里,扣动扳机;1972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传闻也因百病缠身;1989年,中国诗人海子在山海关枕轨自杀;1991年,作家三毛在台北自家的卫浴间用丝袜上吊自杀。

法国大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曾写下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小说的开端,他写克利斯朵夫出生,就对孕育他成长的母亲河——莱茵河,有一番声响的描写:“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当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接近尾声,临终弥留之际,在万流汇入大海时,生命的质地与厚度又再浮起,此时他内心的风暴早已平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耳边又响起莱茵河的涛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当卢照邻面对着一泓波涛滚滚的颍河,他脑海中的感受,是否也如克利斯朵夫一样呢?

生命的平静停泊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为何不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卢照邻是死于“疾病关怀”的缺失。生命有两极——出生和死亡,胎儿必须在安全舒适的子宫内生活,不治之症的病人同样渴望呵护,这需要社会创造温暖的氛围,为其提供全部的爱。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社会的其他成员会用自己的双手代替病人的残肢;病患感到孤独时,会有人陪伴左右;当生命将结束时,会有人紧握其手,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能享受尊严、安详。

《论语·雍也》曾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老夫子颐养天年,享有高寿,然而弟子颜回等人却都英年早逝。伯牛(冉耕)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与孔子私交很好,也很有美德,不幸得了恶疾。孔子看望他时,他怕把病传染给老师,不愿让老师进屋。孔子只好隔着窗子握着他的手,和他谈话,惋惜地说:“活不长了,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啊!”慨叹不已。孔子与他除了师徒之情,更有友情之谊,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伤感和悲痛。伯牛若能得悉老师的用心和感情,定能含笑九泉了。

不管是患病或临终,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信念都是支撑病人生命的基石。澳门镜湖医院的康宁中心就是典范,其宗旨是为生命终末期病患提供善终服务,给病人及家属全面的照顾和支持。工作人员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和义工所组成。许多疾病缠身、久治无望的病患,就在这里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第一所所谓的临终关怀医院成立于一九六七年,由英国护士桑达斯(Dame Cicely Saunders)创办的克里斯多弗医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早在中国古代,北宋的福田院、元代的惠老慈济堂、明代的济院、清代的普济堂都是关怀机构的雏形。唐代麻风病流行,也曾把一些寺院辟为“疠人坊”,专门收容麻风病患,而且男女分住,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很早就注重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仁爱,并付诸实践。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卢照邻未能享受到类似的服务,最终提早弃世,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117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