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他们都有病——清代君臣的戒烟三重境界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24 09:49:05 0


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

——《食物本草》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西逃的路上,光绪帝无比压抑,时常端着水烟袋一口口地抽吸泾阳的“兰烟”,排遣心中郁闷……

瘾君子无处不在

至于忙里偷闲的慈禧太后,不时也在吞云吐雾。老佛爷饭后尤其喜欢吸甘肃的“青条”水烟,专门侍候太后的宫女,随身就携带着火石、蒲绒、火镰、火纸、烟丝、烟袋等六宝。其实,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瘾君子都大有人在。以清朝人吸食方法而论,既有旱烟,也有水烟、鼻烟,还有外国人制作如同现代的纸烟、卷烟。

烟草,早名“淡巴菰”(Tobacco的音译),亦名“金丝明熏草”,原产于北美。15世纪后,西方商人从印第安人那儿学会了烟草的吸食和种植方法,逐渐将其传入菲律宾,时称“吕宋烟”。明万历年间,其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闽广。烟草引进初期,本作药用,人们吸烟是为了防病治病。清初《本经逢原》载,烟草“始入闽,人吸以祛瘴,而后北方人借以辟寒”。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其收入《景岳全书·本草正》,言其有“避瘴气、逐寒毒”之效。入清后,人们更广为种植、吸食,“今则山随海噬,男女大小,莫不吃烟”。烟草迅速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众的基本生活品,一旦上瘾则须臾不能离了,“人呼为‘相思草’,言不食则相思不能已也”。(金埴《巾箱说卷》)明代后期,北方各边防要塞,“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已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因抽烟而“醉”倒者。到了清朝,风气更盛,“上自公卿士大夫,下逮舆隶妇女,无不嗜烟草者”。

清初权倾一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史载其“喜吸南草”,并广受他人赠烟。纪晓岚生活在康乾盛世,人称“纪大锅”。据说,他的“烟管甚巨,烟锅绝大”,绝无仅有,装载一次烟草的分量,足以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一直吸回京城家中,要知道,当时坐马车缓缓而行非得大半天不可。乾隆时平大小金川的大将阿桂,也是一大烟鬼,战事紧张,他运筹帷幄,“帐中独坐,饮酒、吸淡巴菰,秉烛竟夜。或拍案大呼,或砉然长啸,拔剑起舞,则次日必有奇谋”。(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到了清末,吸烟之风已不可遏,社会礼崩乐坏,有人甚至将烟草带入森严的科举考场中,气得监考的醇亲王(溥仪生父载沣)大呼:“不许在内嗅烟,要嗅出去嗅!”

明末姚可成辑录的《食物本草》认为:“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借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等人,除了烟瘾不能自抑外,寻求精神苦闷的解脱,恐怕也是烟不离手的重要原因吧。

戒烟,成就“十全老人”

纵然一时混迹于中药行列,但有识之士,特别是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医学家,还是从烟草貌似中药的“包装”中嗅出其恶臭,发现其斑斑劣迹。

烟草的有毒副作用早就引起医学家的关注,并萌生最早的戒烟意识。由于烟草大多经燃烧后从鼻咽等气道进入人体,获得快感,因此,医师们判断出许多和呼吸系统(肺脏)有关的疾病与之脱不了干系。清初医药学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毒草之气,熏灼脏腑,游行经络,能无壮火散气之虑乎?”另一位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烟草归为毒药类,发出“卫生者宜远之”的告诫。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直言烟草“耗肺损血,世人多阴受其祸而不觉”,并列出烟草损害人体脏腑的六种病征。他还说,友人张某嗜烟,每天晨起咳浓痰,遍访名医而无效。后来戒烟,很快便收奇效,“晨不咳,终日亦无痰唾,精神顿健,饮食倍增”。这或许是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成功戒烟案例。

乾隆皇帝生活在大清盛世,本人文韬武略,业余爱好也精彩纷呈,搞收藏、品美酒、画水墨、赋诗词、阅历史等,无不涉猎,无所不玩,自然对于烟草这玩意儿,也是由好奇发展到爱不释手。

北京的达官贵人中,嗜烟者众,据说十有八九都好这口。大玩家乾隆帝不仅追时髦,简直就是要引领潮流风尚,要玩出个性,于是,他吃饭与睡觉时均烟不离口,鼻烟、水烟信手拈来,养心殿内往往被弄得烟雾弥漫,不知情者还以为有火灾之险呢。乾隆又特意命人打造了各式烟具,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吸食之余还能满足欣赏心理,真是一举两得,双重享受。

但是天长日久,乾隆便觉得不对劲,某天早晨起床时,他忽觉喉头奇痒无比,忍不住一阵剧咳,直咳得声音嘶哑、目眩头晕、气喘吁吁。太监见状,急忙上前为他捶背按摩,然而无济于事。太监们急得直奔太医院。众太医闻讯,不敢怠慢,倾巢而来,给皇帝大会诊。大家引经据典,搜肠刮肚,遍选奇药良方,对皇帝百般调治,但均告无效。太医们一个个如热锅之蚁,急得团团转,束手无策。

一位老太医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偷偷找来皇帝的身边太监,悄悄塞给他银两,打听起皇上的起居作息、生活习惯。太监获得意外收获,满心欢喜,自然心领神会,遂东扯西谈起来,开始还不着边际,后来便渐入佳境,聊到实处:“万岁爷最近痴迷于烟草,日夜寝馈不离,那股烟味呀,熏得我等奴才不时也咳喘不已。”

太医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马上向乾隆奏道:“皇上咳嗽不止,微臣以为病根在肺,诱因在烟。倘若不戒,损耗肺血,恐于龙体大为不利。请皇上三思。”乾隆沉思半刻,觉得有理,就试着戒了一段日子。果然,身体状况有所改观。随后,从谏如流的乾隆严令禁止内侍再把烟草、烟具呈上来,下决心彻底和烟草一刀两断。慢慢地,他的咳嗽也就不治而愈了。

这个故事见于清代文学家李伯元的《南亭笔记·卷五》。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健康地活到八十九岁,创造了帝王寿命之冠。所谓“十全”主要就是他自鸣得意的文治武功,不过,乾隆内心深处最为得意的恐怕是自己的健康长寿,毕竟,身体才是本钱,论起政治上的作为、文化上的建设,历代帝王如唐太宗等人都很强,圣祖仁皇帝康熙爷爷更是横绝于世,但论起寿命长短,大家都黯然失色,只有他乾隆独占鳌头了。话说回来,没有对摄生概念的养成,没有对保健意识的重视,没有对健康生活的身体力行,乾隆爷怎能活到这个岁数呢?可见戒烟实在功不可没!

禁烟,成就帝王风度

烟瘾能够改变生活方式,左右情绪与行为,恶化五脏六腑,可以消磨意志,也能削弱国家的政治经济。

其实,禁“烟”不是嘉庆、道光的专利,而且他们禁的主要是“鸦片烟”,而祖上康熙帝则是对“烟草”痛下杀手。

说起禁烟,明末即有。据《玉堂荟记》载:“己卯(1639年),上(崇祯皇帝)传谕禁之,犯者论死。”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由朝廷发出的第一道“禁烟令”。当时,有一会试举人不知皇上已下诏禁烟,带着仆人携烟入京,还暗地出售,结果被抓,次日被处死于西市。

烟草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干扰正常的粮食生产和经济秩序,此乃事实。旺盛的需求刺激供给,广西“种烟之家十居其半”,陕西沃土“尽种烟苗”。湖南、湖北、河北、辽东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烟草种植。对这乱花钱、又没生产力的外来玩意儿,明智的领导都深恶痛绝。

和许多人一样,康熙帝自幼便沾染上抽烟这种陋习。他的烟瘾起初很大,不仅会抽烟,而且“擅长”抽烟,把抽烟的功夫玩得精益求精,还是懵懂少年时,就学得一副吞云吐雾的模样,煞是陶醉,甚至自诩成熟老成。

但是,康熙帝毕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终生勤学不辍、胸怀抱负、严于律己的政治家。当他成年之后,在帝王的宝座上日理万机,迅速了解到吸烟的弊端,就立即戒掉,干净利落,且明令禁止。他后来回忆说:“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康熙帝《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他把身边的习惯升华到了意识形态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且要雷厉风行,以身作则。

不仅如此,康熙对大臣们吸烟也深恶痛绝。南巡时,他发现大臣史贻直和陈元龙嗜烟如命,手不释“烟”,就决心整治二人一番。

在某次宴会上,康熙特赐这二臣水晶烟管各一支。两大烟鬼大喜过望,以为皇上允许他们公开抽烟,于是马上装烟点火吸食,岂料刚用力一吸,火焰即随管而上,发出裂耳的爆裂声,火苗烧及胡须,吓得两人慌忙扔下,不敢再吸。好一阵子,他们才回过神来,明白这是皇上故意安排的恶作剧,让他们这些瘾君子出尽洋相,以儆效尤。

拒烟,成就圣贤儒脉

湖南盛产气味浓烈的土烟,湖南人更擅长吸食这种特产。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有七情六欲,对于烟草的嗜好更不例外。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一个烟客,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从小就习惯了浓浓的土烟味,十七八岁时,烟瘾就很大了,人赠“枪棍”称号。湘中自产的土烟,既呛又辣,劲头足,吸上一口,飘飘欲仙,曾国藩遂整天烟不离手。

二十岁时,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自尊心受到强烈刺激,也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打算戒烟。为表示决心,他把自己的字“子城”改为“涤生”,他在日记中解释“涤生”二字:“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但是,当时的曾国藩定力还是不足,心里也没有做好真的放下烟枪的准备,一言以蔽之,修炼的境界还远远不够。

到了京师做官,应酬往往应接不暇,这烟草在官场上的角色不言而喻。圈内人都知道曾国藩的烟瘾非常大,“水旱潮鼻”样样精通。水就是水烟,旱就是旱烟,潮就是潮州烟,鼻就是鼻烟,这四种烟刺激性很大,没有长期的烟龄是吸不了的。

虽然曾国藩极力想对烟草说“不”,几次发誓,烟壶也收了,烟荷包也藏了,别人敬上来的烟也婉拒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烟香,苦冽而诱人的刺激,把他的精神和兴趣全带走了,写字作文失魂落魄,用餐喝茶味同嚼蜡,更糟糕的是,一躺到床上,喉咙犹如万只蚂蚁在爬,痛苦滋味难以言表。终于,他还是抵抗不住烟瘾的诱惑,把当初的决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就这样,曾国藩在戒烟和吸烟的摇摆不定中,苦苦煎熬了十年。

徘徊在戒和吸之间,徘徊在理智与欲望之间,他觉得自己丑态百出,深深自责己身的言而无信,只会逢场作戏。他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故而成不了学、成不了器,真是可叹可恨!他甚至兴师动众地叫来家人监督,但烟瘾一旦发作或是朋友“盛情难却”,还是忍不住吞云吐雾一番,自食其言。

戒烟的意志是需要学养支撑的。自从道光年间加入以唐鉴、倭仁为核心的理学团体后,曾国藩开始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宗旨,进行修养训练,克制私欲,压抑人性丑恶的一面。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庄严地立下三戒:“戒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

就在那个月的某天,已经三十一岁的曾国藩又按捺不住,捧着白铜杆水烟壶“咕噜咕噜”地抽。他事后很后悔,对自己非常恼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言。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醍醐灌顶,彻底认识到,一个堂堂朝廷命官,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这次他发下毒誓:“如再食言,明神殛之!”第二天,他把那支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砸了个稀巴烂,将那捆金黄色的头等烟叶付之一炬。

真正考验戒烟的还是生理过程,由于多年的烟瘾,在戒烟的第二天,曾国藩就已六神无主,痛苦不堪。此前类似的情况屡屡发生,他曾在日记中说:“读书悠忽,自弃至矣。乃以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

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恰当。他在心底也曾想,先抽一点的话也是可以宽恕的,然而转念一想,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做成大事,尤其是那些震古铄今的大事,小恶习往往毁坏了一个人巨大的人格力量!

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后,立志学做圣人,而圣人是绝对不许有半点不良嗜好的,这是彻头彻尾的不含糊,也绝不允许有半点自欺欺人的遮遮掩掩,否则就是伪道学。在立志自新、锤炼圣贤功夫的时候,曾国藩将戒烟当成头等大事,烟瘾戒不戒掉,对他而言,视为能否成为圣贤的最重要一环。

倚靠着强大的精神支柱,曾国藩一步步地戒除了烟瘾。戒烟之苦形同炼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此时,距离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不足十年,他的人生道路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时刻都在勉励自己求进步,过程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一生中的其他事业一样,一旦下定决心,就不肯退让半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安庆军中给家人的信中提到戒烟的事,称:“即经余平生言之,三十岁以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酉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表面平淡,其中的曲折痛苦恐怕只有他才知道。曾国藩的戒烟得到同侪的支持,同乡好友李广文主动与他结成戒烟同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曾国藩戒烟成功,而李广文却戒而复吸。据说,曾国藩后来办理军务,打算请李来协助他,但李屡召不来,最后询问缘由,李颇为惭愧地说:“道光年间,我与公相约戒烟,听说公早就戒了烟,而我却沉溺如故,还有什么面目来见您呢?”原来,圣人与常人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戒烟的难处和境界

吸烟者大多都知道吸烟对健康不利,有时医师也会为了病情好转而劝病患戒烟,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戒,有些人不是不想戒,只是推托还没准备好,想等一阵子再说,也有许多人曾努力地戒,却无法成功。

烟瘾形成,部分来自身体对烟草中尼古丁的依赖,部分是心理与行为上的依赖。尼古丁引起的成瘾性类似于鸦片类毒品(如海洛因、吗啡)、苯丙胺兴奋剂(如冰毒)以及可卡因,它通常只需几秒钟时间就可进入大脑,刺激脑部多巴胺的分泌,让人产生各种愉悦感和被奖赏的感觉。

身体上的依赖是指突然停用烟草即尼古丁含量下降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戒断症状,会觉得难受不舒服,在补充尼古丁后才会改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情绪不稳、急躁易怒、精神分散、恍惚疲倦,夜晚失眠、白天想睡,打哈欠、流眼泪等,有时还会有类似感冒或肠胃不适等症状。

说到心理或行为的依赖,有人用吸烟来疏解压力或娱悦心情,有人用吸烟提神,也有人觉得社交应酬就是不能没有烟。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身体的瘾,但是心理与行为的依赖,需要他人的协助才容易度过。自己想戒烟,一蹴而就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许多人戒烟要好几次才能成功。研究发现靠自己的意志力戒烟,一年后的成功率约百分之五;靠使用药物戒烟的成功率约百分之十;而利用戒烟服务的成功率约百分之二十五。有专业人员协助,搭配使用戒烟药物,有助于提升戒烟成功率。可是在曾国藩的年代,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戒烟良药,靠的仅是个人意志。

人最悲哀的莫过于无法自主,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永远是奴隶。所以,戒烟失败其实就是对主宰自身命运的失败。

吸烟者,当他沦为“烟奴”一次次被征服和奴役的时候,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和身体的毒害,更重要的是心灵、意志上的侵蚀和摧残。随着失败增多,他们的自信会产生怀疑和动摇。带着挫败的心志,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呢?而这正是“烟奴”最可悲的地方。

曾国藩在戒烟上坚韧不拔,的确不简单。在他看来,只有先戒除身上庸俗的烟味,才能重新打开做人的大门,他将这种毅然决然用于改造人生,将这种宝贵精神用到事业上,可谓无往而不胜。曾国藩的戒烟解开了他能以普通的资质力挽狂澜,打败几乎灭清的太平天国,成为中兴名臣的奥秘。

透过上述三则故事,可以看出戒烟的三重境界,首先看乾隆,他政治素养上不如祖父,平生最大的心思只在于享受精彩人生,当然,长命百岁做个健康的人是首要的。这是为了身体而戒烟,最低的层次。

其次看康熙帝,他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做史上最杰出的明君,要做以身作则的好长官,他行事多从政治层面考虑,视野较开阔,但戒烟带有较多的功利性质。谁叫他是一国之君呢?这是为了事业而戒烟,中间的层次。

最后看曾国藩,他严格自律,坚持走一条圣贤之路,要与贪图物质享受的禽兽有所区别,甚至纯粹为了证明坚强的意志力,在意念的搏斗中获得自尊,这是他矢志不渝的戒烟初衷。为了精神而戒烟,属于最高的层次。如果没有早年养成戒除恶习的决心、毅力,没有这番磨炼,智力平平的曾国藩在人生和事业上,断然不会达到日后的高度。

从这三种戒烟的层次折射出人的三种境界,不知道您选择哪一种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117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