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清宫鸟谱——鵚鶖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17 17:21:08 0


清宫鸟谱——鵚鶖

中文名 秃鹳

拉丁名 Leptoptilos javanicus

主要食物

昆虫、小型鱼类、蛙类、蟹类、雏鸟等。

栖息环境

多草的湿地、泥滩以及红树林。

分布范围

中国、斯里兰卡、印度东部和南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

史书上记载过一种不祥之鸟,历代帝王闻之色变。这种鸟如同挥之不去的幽灵,一直纠缠着曹家的祖孙三代。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邺城的皇宫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聚集在文昌殿后面的水池边不肯离去。第二年,乱世枭雄曹操撒手西去。

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登上皇位。黄初三年(222年),这群不祥之鸟又不请自来,出现在洛阳芳林园的池塘边。四年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当年夏天曹丕驾崩。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执掌大权。景初三年(239年),不祥之鸟又大驾光临,来到芳林园池塘边。每次有不祥之鸟登门,曹家必定遭遇劫难。年少的曹叡早已准备多时,他极其憎恶这种鸟,赶忙命手下将它们赶走。即使这样,曹叡仿佛也没有逃过命运的诅咒。这一年,他也一命归天。

这种不祥之鸟究竟是何方“妖怪”?古人管这种鸟叫鵚鹙,今名秃鹳,以动物的腐肉为食。它头顶光溜溜的,脖子上有个硕大的袋子,翅膀张开有五六尺宽。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个秃顶的大爷拄着拐杖,所以还有个绰号叫“扶老”。

如今,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在中国境内已经很少能见到了。缺乏动物学知识的古人将它的出现与帝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世的帝王都对鵚鹙心存忌惮。唐朝末年昭宗在位时,有鵚鹙在殿宇附近筑巢,昭宗二话没说,亲自将其赶尽杀绝。而且,元朝颁布了一项奇怪的政策——以鵚鹙为赋税,举全民之力猎杀它,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内,鵚鹙数量在中国锐减。

那么,历史上,这种鸟被视为不祥之鸟,成为帝王们的噩梦,究竟是曹家的宿命,还是历史的巧合?

话说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白骨累累。后人推测,以腐肉为食的鵚鹙的出现很可能与这种现实环境有关。所以,鵚鹙的现身并不是针对曹氏家族的。

文献原文

《晋书》卷二十八《五行中》: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魏文帝黄初三年,又集洛阳芳林园池。七年,又集。其夏,文帝崩。景初末,又集芳林园池。已前再至,辄有大丧,帝恶之。其年,明帝崩。

《博物志(外七种)》之《古今注》卷中《鸟兽第四》:扶老,秃秋也。状如鹤而大。大者头高八尺,善与人斗,好啖蛇。

《本草纲目》卷四十七《禽之一》:秃鹙,水鸟之大者也,出南方有大湖泊处。其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翼广五六尺,举头高六七尺,长颈赤目,头项皆无毛。其顶皮方二寸许,红色如鹤顶。其喙深黄色而扁直,长尺余。其嗉下亦有胡袋,如鹈鹕状。其足爪如鸡,黑色。性极贪恶,能与人斗,好啖鱼、蛇及鸟雏。诗云“有鹙在梁”,即此。自元入我朝,常赋犹有鴜?之供献。

《清宫鸟谱》

鵚鹙,黑睛青白晕,白眶,长巨黄嘴,长项,头颈无毛,皮有苍斑,项上细毛一道,稀疏如老人秃发,咽下亦有胡袋。黑背,黑膊,苍翅,黑翮。翅、翮皆极阔。黑尾。苍白臆黑斑,白腹。足甚高,米红色带绿,皮起龟文,趾根有连皮,黑爪。鹙之大者也。《禽经》:扶老强力。注云:扶老,秃鹙也,状如鹤大者,高四五尺,好啖蛇。《埤雅》:秃鹙,状如鹤而大。《毛诗名物疏》云:鹙性贪恶,长颈赤目,其毛辟水毒。……

清宫鸟谱——鵚鶖

《鵚鹙》

古名:鵚鹙、扶老、爰居、紫鸷、杂县、慈老、舍利、鸨鹙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62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