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清宫鸟谱——五斑虫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17 17:21:10 0


清宫鸟谱——五斑虫

中文名 大麻鳽

拉丁名 Botaurus stellaris

主要食物

小型鱼类、虾类、蛙类、蟹类、螺类、昆虫等。

栖息环境

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

分布范围

非洲、欧亚大陆,越冬于东南亚及菲律宾。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三月的一个夜晚,京城宣武门外的陶然亭芦苇荡里,传来一阵阵怪声。水面泛起水花,湖水为之震动,附近的百姓都怀疑是妖怪来了。

那个年代,陶然亭附近还是一片荒凉,芦苇丛生,坟冢林立。谁也不知这怪声从何而来,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有一种说法是,南大洼连通渤海,是京城的海眼……刘伯温当年建造京城时,仰仗大明天子的气数暂时镇住了水怪,如今水怪复出,北京城怕是完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地下藏着蛟龙,蛟龙必定是要出海,才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于是,百姓给这个“怪物”起了个名字叫“大老妖”。

事情越传越玄乎,惊动了朝廷。据说,清廷为此请来道士作法、和尚诵经,几个月后,“大老妖”终于消失。很长一段时间,陶然亭平静如初。

据说,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的1916年,“大老妖”卷土重来。这一回,陶然亭附近的怪声,仍旧是半夜响起,鸣声如雷如牛。“大老妖”首次现身后不久,清朝就在甲午海战中惨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第二次出现前,袁世凯复辟帝制,全国讨伐声一片,天下大乱。人们不免将两桩怪事联系起来,认为每一次改朝换代“大老妖”都会现身,真是不祥之物。

关于“大老妖”的流言四起,警察局决定彻查此事,要将“大老妖”缉拿归案。他们蹲守在芦苇荡中,循着声音找去,原来,传说中的“大老妖”竟然是几只个头不大的水鸟!

从“大老妖”在夜间活动、胆小机警、喜欢躲在阴暗的地方、在芦苇丛中出没等种种迹象推断,它可能是一种夜行性的鹭科水鸟,很可能是大麻鳽。

大麻鳽(画名《五斑虫》)浑身土黄,昼伏夜出,稍有风吹草动,便摆出嘴朝天的标志性“石化”动作,在芦苇丛中站定,与环境融为一体,因而很难被人发现。这种水鸟俗称“老牛哞”,能发出类似牛叫的声音,借助水势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别的不说,光凭叫声这一点,它就很接近“大老妖”了吧!

文献原文

《清稗类钞》第十册《方伎类·大老妖》:光绪甲午三月,京师宣武门外南下洼陶然亭畔苇潭中,忽有怪声如牛鸣,其声呜呜然,人名之曰大老妖。福文慎公锟时为步军统领,调兵穷搜,莫得端倪。内务府召僧道设坛讽经以禳之,越数月,始寂然。

《清宫鸟谱》

五斑虫,黄睛,青尖嘴,黑顶,两颊有黑毛一道,眼后细毛纯土黄色。白颔,缩项凸臆,通身毛色黄质黑斑,而质之浅深、斑之大小皆不相同。项上作细波纹,背、膊作三岐纹或作圆点,翅如泼墨痕,臆前清宫鸟谱——五斑虫纹或如墨晕,腹下斑色稀浅,故得五斑之名。粉绿足,长尖爪。其鸣时,以嘴插于泥中,声如戽。《汇雅》云:黄斑,水鸟。以嘴入地中大呼如牛鸣,俗呼曰地奔牛。

清宫鸟谱——五斑虫

《五斑虫》

古名:五斑虫、地奔牛、老牛哞、鴽鸨母、鸨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62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