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清宫鸟谱——鹧鸪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17 17:20:09 0


清宫鸟谱——鹧鸪

中文名 中华鹧鸪

拉丁名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主要食物

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以及植物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等。

栖息环境

低山间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丛。

分布范围

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引种至菲律宾。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许多人都只知道古人以日晷计时度日,以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

然而,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朝不见日出,夕不见日暮,非但日晷无用武之地,连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好像都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多指导意义。

在幽深的密林里,山里人与飞禽走兽为伴,他们总结出一种独特的计月模式。据《广东新语》记载,有一种鸟名为鹧鸪,飞数必随月。如果是正月,鹧鸪只飞一次,其余时间都待在巢中。它们飞的次数与月份相同,到了十二月,鹧鸪飞满十二次后,便在巢中卧伏。山中人以鹧鸪起飞次数计月,外人若是问他们:“几月了?”他们会告诉你“鹧鸪几飞矣”。

鹧鸪飞行速度很快,常沿直线飞行。古人称鹧鸪为“南客”,因它心系南方,翅膀展开之后,必向南方。有人看到鹧鸪往东西方向飞,其实它们是在徘徊。不过,鹧鸪生性好洁、怕冷,畏惧霜露。哪怕它们的背上沾到一点点霜露,声音都会变得沙哑起来。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以鹧鸪声来抒情言志。那晚,辛弃疾行至郁孤台下,听到“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声,勾起他对沦陷的故土的怀念。他感慨万千,写下千古佳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其实,鹧鸪的叫声并不像古人所形容的那么凄凉。鹧鸪的警惕性很高,总是安静地躲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白天,鹧鸪会飞到枝头晒太阳,这时候的歌声是最美妙的,尤其是雄鹧鸪。春暖花开的时候,雄鹧鸪往往飞到枝头,在阳光下高歌一曲。之后,许多雄鹧鸪都会加入进来,大家一齐放声歌唱。

文献原文

《本草纲目》卷四十八《禽之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其性好洁,猎人因以清宫鸟谱——鹧鸪竿粘之,或用媒诱取。南人专以炙食充庖,云肉白而脆,味胜鸡、雉。

《广东新语》卷二十《禽语》载,鹧鸪,随阳越雉也。天寒则舌今。暖则对啼,啼必连转数音。而多云但南不北。其飞必向日,日在南故常向南。虽复东西回翔,而命翮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怀南,故谓之南客。飞数必随月,正月一飞而止,十二月则十二飞而止。山中人辄以其飞而计月,人问何月矣,则云鹧鸪几飞矣。早暮有霜露则不飞,飞必衔木叶以自蔽,霜露微沾其背,声为之哑,故性绝畏霜露。一雄常挟数雌,各占一岭,相呼相应以为娱。有侵其地者则斗,猎以囮诱之,鹧鸪闻囮声,以为据其丘阜也,亟归与斗,遂陷堕网中。其性好洁,以清宫鸟谱——鹧鸪竿粘之亦可得。畜久驯稚亲人,然不鸣。鸣必在万山丛薄中,鸣多自呼,其曰行不得也哥哥,声尤凄切,闻者多为堕泪。古诗云:“山鹧鸪,尔本故乡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噫!亦古之羁人思妇所变者欤。

《清宫鸟谱》

鹧鸪,黑睛赤黑晕,绿眶,浅黑嘴,头顶深赭色,颊、颔白色带赭,眼旁及吻根界以黑毛。颈至臆黑质白斑相间,腹下斑较大,胁下及近尾处带浅赭晕,背、翅白斑上皆有赭晕,肩上赤毛一节,近尾背毛黑质赭黄纹。黑短尾。黄足,浅黑爪。《禽经》云:随阳,越雉,鹧鸪也,飞必南翥。晋安曰怀南,江左曰逐隐。《异物记》云:鹧鸪,白黑成文,像小雉。《古今注》云:南方有鸟名鹧鸪,向南飞,畏霜露,早暮稀出,出则有时。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

清宫鸟谱——鹧鸪

《鹧鸪》

古名:鹧鸪、越雉、随阳、怀南逐影、山鸪

清宫鸟谱——鹧鸪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62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