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清宫鸟谱——红色吐绶鸡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17 17:19:57 0


清宫鸟谱——红色吐绶鸡

中文名 红腹角雉

拉丁名 Tragopan temminckii

主要食物

植物的嫩叶、嫩枝、花絮、果实和种子。

栖息环境

针叶林和混交林。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越南西北部,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

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他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大川,经过三峡时曾感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知当年郦道元在巴东访寻水道、考察河道沟渠之时,是否在山中见过一种奇特的动物——吐绶鸡。

雄性吐绶鸡的羽冠乌黑发亮,脸庞和脖颈正面是亮丽的钴蓝色,胸膛上还生有一块不起眼的肉囊。背部红褐色的羽毛上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斑,好似华丽的锦缎上缀满了大小各异的珍珠。

为什么称它为“吐绶鸡”呢?因为人们发现了它们的小秘密。吐绶鸡善于变身,晴天一个样儿,阴天一个样儿。晴天的时候,风轻云淡,天气舒爽。吐绶鸡从山里跑出来,舒展着筋骨,环顾四周。若四下无人,吐绶鸡便放松警惕,如释重负,内心压抑着的情绪便一下子宣泄出来。然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它的眼后现出钴蓝色的肉角,胸前收缩着的肉囊突然张开。展开后的肉囊很漂亮,两旁有纵向排列的红蓝相间的斑纹。不多时,肉囊便缩了回去,复原如初,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也烟消云散,整个过程宛若昙花一现,古人认为它“吐”出的肉囊像绶带那样绚烂,叫它吐绶鸡。

好奇的猎人在山中狩猎时遇到吐绶鸡,往往不会当即射杀,因为他们想一睹吐绶鸡肉囊的风采。可是猎人们并不晓得吐绶鸡只有在求偶时才亮出肉囊,所以吐绶鸡便可趁机逃脱。

吐绶鸡名字众多,除了“吐绶鸡”这个最有特点的,古人还给它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比方说避株、锦带功曹、绶鸟、珍珠鸡、锦囊鸟等。

依据史籍的描述,这种鸟就是红腹角雉。它们的胆子相当小,在林间穿梭时,它们会先躲在灌木丛中观望一番,确定没有危险才会跑出来。别说是欣赏吐绶鸡的肉囊了,光是想看到吐绶鸡都不容易呢。

文献原文

《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广动植之一》:鱼复县南山有鸟,大如鸲鹆,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彩彪炳,形色类绶,因名为吐绶鸟。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虑触其嗉,行每远草木,故一名避株鸟。

《本草纲目》卷四十八《禽之二》:出巴峡及闽广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鸡,小者如鸲鹆。头颊似雉,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圆点,如真珠斑。项有嗉囊,内藏肉绶,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则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颔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逾时悉敛不见。或剖而视之,一无所睹。此鸟生亦反哺。行则避草木,故《禽经》谓之避株,《食物本草》谓之吐锦鸡,《古今注》谓之锦囊……

《清宫鸟谱》

红色吐绶鸡,形状珠点相同,但毛色红赤,囊角略小,或因地而异耳。此二种俱本雉类。《汉上易传》云:坤方之雉,呕文如绣,离变而兑乎?今浙江四明山中及川广福建皆有之,羽毛或异,大小亦不齐。故《述异记》谓“大如鸐”,《埤雅》谓“如鸜鹆”,皆就所见而云也。陕西人呼为潮鸡,出岷州山谷中。《禽经》:颈有彩囊,曰避株。注云:雉属,出华岳及盛山中。晴旸则颈出彩色作囊,遇树木则避之,故曰避株。《述异记》云:巴东山中有吐绶鸟,毛色可爱。若天晴淑景,则吐绶长一尺;阴晦则不吐。……

清宫鸟谱——红色吐绶鸡

《红色吐绶鸡》

古名:红色吐绶鸡、避株、锦带功曹、绶鸟、珍珠鸡、锦囊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620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