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初次交手:“肃老六”也是个强人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3:46:00 0

所谓的辅政“八大臣”,指的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还有额驸(驸马)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这八个主要大臣。就当时情形而言,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载垣、端华还是两朝元老,他俩既是道光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又有辅弼咸丰之功;景寿为道光朝的六额驸;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本为军机大臣,这个安排倒也还算正常。

八大臣中,载垣的地位最高,其祖上即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在雍正朝最得信任,因而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又增加了一个世袭罔替的怡亲王(新的“铁帽子王”),载垣便是胤祥的五世孙。道光五年(1825年)载垣世袭怡亲王后,受到道光的重视并在其去世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咸丰朝时,载垣同样是位高权重,并继续得到咸丰的重用。不过,咸丰在热河龙驭归天时,载垣已经年老,八大臣虽然以他为尊,但具体的筹划反以当时年富力强的肃顺为核心。

说到肃顺,历史上关于他的传闻不可谓不多,不过大都是污蔑中伤之词。有野史说,肃顺本是宗室出身,但他这辈已经家势中落。年轻时的肃顺倒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但成天无所事事,经常在街上遛狗斗鸡,一副无赖相。有一天,肃顺的宗室郎中墨裕在街上遇到肃顺,见他盘辫反披羊皮褂(没钱买好衣服,只好反穿羊皮褂暖和点),牵着狗在街头闲逛。因为宗室关系,墨裕有时候还会接济接济他,他这天看了肃顺就问:“你这个样子,自视为何等人啊?”肃顺大咧咧地回答说:“亡赖耳。”墨裕很生气,问:“做亡赖光荣吗?”肃顺答道:“因亡所赖,斯亡赖耳。”(既然无所依赖,就只好做无赖了!)墨裕听了,后来想办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给肃顺弄了个小官做做,谁知肃顺在官场里如鱼得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远胜于墨裕。

也有野史编故事中伤肃顺的出身来路不正,说肃顺的父亲乌尔棍布做九门提督时,在自家府前不远处看到一个极妖艳的美女,后来他让手下探明情况。当得知此女是回人并已订婚后,乌尔棍布仍不死心,又设计让手下唆使流氓去调戏此女,随后又派人跑到人家未婚夫家中造谣,说此女招蜂引蝶,作风不正,搞得人家最后退婚了事。后来,乌尔棍布利用自己衙门审理盗案的机会,让盗贼诬陷此女父亲是窝主,将其捕来刑讯;而另一边,又让人预藏赃物于此女家中的砖炕之下,随后告诉盗贼让其揭发,结果一搜即得,人“赃”俱获。通过如此卑劣的手段,乌尔棍布终于逼迫这户人家就范,纳得此女为妾后生下了肃顺。

野史归野史,历史上的肃顺绝非如此。事实上,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和慈禧同属一旗),他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乃郑亲王乌尔棍恭阿的第六子,家族一直是宗室贵族,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端华便是其兄长。肃顺这个人能力强,个性也张扬,他曾先后做过御前侍卫兼銮仪卫使、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与咸丰关系密切,深得咸丰信任。在当时的朝廷中,肃顺与其兄郑亲王端华相互倚重,可谓煊赫一时。

有意思的是,肃顺的得势正好与恭亲王奕訢的失势相对应,奕訢失意之日,也是肃顺得势之时。应该说,奕訢和肃顺都是那种有能力的人,但两人的矛盾也极深。比如在对外事务中,肃顺是强硬派,而奕訢是主和派,两人政见正好相左。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肃顺和奕訢在咸丰面前相争,奕訢主和,肃顺主战,两人哄于御前而事不能决。1859年,肃顺在与俄使北京谈判中,将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斥之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肃顺也的确是块做官的料儿,他年轻时虽然读书不多,但其记忆力超强,只要和人见过一面,终身都记得别人的形体相貌;办完一件事情后,数年后都还记得其中的内容词句。有人曾这么总结他的能力,说他“才浅而远见,学疏而有识”,博闻强记,行事果断;可惜的是,这个人又太喜欢拥权专权了。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内战乱频仍时,肃顺力主平等看待满汉并重用汉人,当时镇压太平军的清军主将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肃顺就在朝廷中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在北京时便受到咸丰的倚重,在随同北走热河后,这些人更是深得咸丰的信赖。特别是肃顺,咸丰命他以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的名义佩管内务府印信钥匙,并署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热河行宫的一切事宜。换句话说,肃顺不但参与了当时所有的军国大事,就连皇家事务也归他管,俨然就是热河行宫的全权大总管。

咸丰最终选中肃顺等人为年幼的皇帝辅政,原因无外乎有三:一是肃顺等人和咸丰的政见相似,他们在对内和对外问题上基本保持一致,如对内主张使用汉臣并重用湘军等,在对外问题上,他们则思想保守,偏于强硬,不善于外交;二是咸丰认为肃顺等人办事果断,不讲情面,以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可以保证大清朝政的正常运转并镇压太平军起义等;三是肃顺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从血统上来说,他们或是远支宗亲,或与皇室根本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人即使掌握大权,也不可能对小皇帝构成重大威胁。

以上三点,大概就是咸丰最终放弃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而选用载垣、肃顺等人辅政的原因了。咸丰或许认为,如果将奕訢拉进辅政班子,不但会危及皇权,而且会因为两派政见相左而内耗不休,结果反使得朝纲紊乱,大清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咸丰到热河后,由于身体虚弱,对肃顺最为重视。由于频繁召见,咸丰甚至允许肃顺平时身穿便服,并可随意出入行宫(因为他是大总管)。到后来,肃顺竟然发展到连嫔妃也不回避的地步,这把宫内的一些人给惹怒了。

作为内宫之主的皇后钮祜禄氏,对肃顺随意出入行宫的举动极为不满,因为这不但有违后宫严禁外臣擅入的祖制,也有违男女之别的传统道德与礼制。但是,钮祜禄氏为人平和善良,她对此并没有过分的显露,但另一个人就不一样了,她就是慈禧。

慈禧和肃顺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北京时,肃顺就对咸丰让慈禧批答奏章、干涉朝政表示过异议,想必慈禧也有所耳闻。在咸丰一行人逃亡热河的途中,由于沿途准备不足,慈禧当时乘坐的是一辆状况极差的车,她受不了路上的颠簸,只好三次向肃顺屈尊“泣求”换辆好点儿的车。但逃亡途中,山高路远,一路坎坷,肃顺一时也找不到好车,被逼得急了,就不耐烦地呵斥慈禧说,“皇帝都要吃苦,你又有什么资格要这要那?”这种话,当然是很伤人的,慈禧由此怀恨在心,而肃顺却并不以为意。

到了热河后,生活条件远不能和北京的皇宫相比,而作为行宫大总管的肃顺对后宫的生活照顾不周,“供应极薄”,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内的后妃们对肃顺都颇为怨恨。更气人的是,慈禧有一次向咸丰提议将“看席”(皇帝用餐,只看不吃的一桌宴席)撤去,以缩减开支,但这个合理化建议遭到肃顺的反对,理由是非常时期更要保持皇帝的尊严并显示政治的稳定,撤去“看席”容易引起外人的猜疑惶骇,引起局势的动荡。联想起宫内的待遇差别和之前的种种恩怨,慈禧又岂能不怒火中烧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5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