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新班子上任,一蟹不如一蟹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3:34:11 0

恭亲王奕訢被赶出军机处后,清廷政局随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太后规定军机处在大事处理上须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奕譞代替了奕訢的军机首领地位。

按说,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理应回避朝政才对,何况奕譞这个人也算乖觉,他在儿子载湉被定为皇上后,很快便上疏说自己得知消息后,“身战心摇,如痴如梦”,致使“旧有肝疾等症”发作,委顿成废,请求辞去各项差使,免得其他大臣们弹劾他以皇帝本生父的名义干政。事后,奕譞又闭门谢客,作出不问政事的高姿态,以求自保并借以保护深宫中的光绪小皇帝。

对于奕譞的表现,慈禧是非常满意的。作为补偿,奕譞的醇亲王爵位也很快赏为世袭罔替,成为继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及怡亲王、恭亲王后的第十大“铁帽子王”。同时,奕譞今后碰到“皇帝升殿和皇帝万寿”时,可不用随班行礼(因为按儒家学说,即使儿子是皇上,父亲也不应给儿子行礼)。

事实上,在老六奕訢和老七奕譞两个小叔子中间,慈禧明显要偏向奕譞,因为后者不仅仅是自己的妹夫,而且他不像奕訢那样有主见和咄咄逼人。当年扳倒肃顺八大臣时,奕譞还亲自带兵捉拿了首犯肃顺,对慈禧可谓忠心耿耿,让人大可放心。

但是,慈禧太后的决定很快遭到了言官御史们的反对。他们认为,醇亲王奕譞参与政事不但在礼仪上多有不便,而且会引起“太上皇”干政的隐忧。对此,慈禧太后不以为然,她并不担心奕譞作为军机领班会造成什么隐患,因为她相信自己具备操控朝政的能力,也深知奕譞对她一贯是效忠尽力,服从有加。

可惜的是,忠心未必能干,没主见也往往意味着没能力,这往往是相对应的。相比而言,奕譞的能力和城府远不如兄长奕訢,加上他总担心别人会说自己以“太上皇”的名义干政,生怕慈禧对他起疑心,遇事也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当头。更让人担忧的是,奕譞的政见和行为方式与奕訢大都不合,这也给朝政转变的缝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对奕譞的能力和作风,慈禧当然心里清楚得很。不过,任何专制者选人的标准首先是忠心,能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那就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在慈安太后去世、奕訢被扫地出门后,失去了制衡力量的慈禧也开始有点儿由着其性子来执政了。可惜的是,慈禧毕竟是个文化程度有限、见识相对浅陋且又缺乏战略眼光的深宫女主,清廷政局也由此步入一个平庸而缺乏朝气的局面,这和奕訢当政时显然差了一大截。

从新的军机处大臣名单上,可以明显看出这点。如名义上的军机领班礼亲王世铎,此人乃一才见平庸的老贵族,系清初入关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世铎是礼亲王代善的九世孙,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袭礼亲王,同治年间被授内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职。世铎为人平和,平日里和颜悦色,从未与人红过脸,但这个老好人最大的毛病便是遇事毫无主见,只知道一味敷衍,唯顶头上司眼色行事。譬如,醇亲王奕譞被任命为统领军机后,世铎老先生虽然贵为首席军机,却凡事均前往奕譞处讨主意,即使风尘仆仆,亦不为苦。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罢了。世铎这样的人,在中国官场上很多,这种人不但不会出什么事,而且仕途上还官运亨通,这世铎就做官一直做到清朝灭亡。可惜的是,他肯定不是什么有所作为的好官。

另一位满人军机额勒和布是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后来做过统兵大员,在东北镇压过马贼,还在新疆当过乌里雅苏台将军。一度病休后,清廷重新任命他做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等职务。总体而言,在官员们揽权纳贿的晚清,额勒和布的操守廉洁不但才具一般,而且他本人一向木讷寡言,不善与人交往。

和额勒和布经历相似的军机大臣张之万,他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状元,河北南皮人,系清末名臣、清流党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曾历任修撰、河南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工部等职,同治初年参与编写了《治平宝鉴》,由此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和曾国藩一样,张之万在太平军起义时以文人典兵,在河南巡抚任上督师镇压捻军,并做过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后来又做过浙闽总督。光绪八年(1882年)时,张之万调任兵部尚书,这次他入值军机处,还兼署吏部尚书。

至于另一个军机大臣孙毓汶,他在46岁时才科举中试,虽说是个探花(咸丰六年,1856年),但人生经历不是很顺利,由此也养成了善于察言观色的性格。孙毓汶在太平军时期曾回原籍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而革职遣戍,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才靠输饷复官。受此挫折后,孙毓汶更是锐气全无,凡事只管一味寻思上头的意思,后来他想方设法结交了宫中第一太监李莲英,由此成为慈禧的宠臣。当时人对孙毓汶的评价不高,不过众人都承认他拍马屁的功夫的确是一流。

实事求是地说,奕譞的这套新班子,无论在威望、见识、能力乃至人品上,或者对国际事务和国内政情的了解,都比奕訢那届军机班子相去甚远。唯一的亮色,是户部尚书、人称“救时宰相”的阎敬铭。阎敬铭和孙毓汶一样,也在科举和仕途上走得不顺,但多年的挫折和历练反使得他更为清廉耿介。

清人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说,阎敬铭长得身材短小,相貌古怪,二目一高一低,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阎敬铭为此没少吃亏。有一次升迁考核中,阎敬铭本大有希望,但被考核的官员刚一列好队,负责考核的某亲王就被阎敬铭的怪模样吸引住。他看了看,觉得此人长相不雅,不适合升官,便高声道:“阎敬铭先起去!”这下把阎敬铭给气得半死。不过,阎敬铭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心雄万夫”,他为官数十年,严正无私,诸多恶势力都对他畏惧有加,人称“活阎王”。

阎敬铭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理财。光绪八年(1882年),阎敬铭上任户部尚书,当时户部官员素质低下,账目混乱,一些贪官往往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危害很大。阎敬铭上任后,决心革除积弊,力行改革。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亲自看账,并找来各管事的官员问账,结果发现无论是领办、会办还是总办,居然都不知部库存银几何、出纳几何和盈亏怎样,有的人甚至连算账、看账都不会。

户部掌管朝廷的财政命脉,但因为管理无方,竟然成为官员贪污的利薮,阎敬铭调查了实际情况后,其上奏朝廷说:“满员多不懂筹算,事权多半由胥吏掌握。这些胥吏平日弄虚作假,贪得无厌,要想从根本上厘清度支账目,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廷财政困难,库款亏空,慈禧太后同意了阎敬铭的整顿要求。在其主持下,户部采用了新的度支记账制度,随后又裁退了部分蛀虫官员和胥吏,并重新选用了一些有才干的汉人官员,从而扭转了清廷的财政困窘状况。

阎敬铭经手的国库银子数额巨大,数不胜数,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出奇的俭朴之官。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省遭遇灾荒,出现了大量的饥民,清廷虽然屡派官员前去赈济,但饥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于是,阎敬铭被派去视察赈务。阎敬铭到山西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上堂,要是见到属下穿着绸缎的,定要被他责骂,甚至要罚捐饷济灾。阎敬铭升堂办公时,属员们经常听到后面的机声轧轧——原来,其夫人就在大堂后纺绩,他家冬天的衣物絮袍,都出自其夫人之手。在阎敬铭的主持下,山西灾情才稍微缓解。

《清稗类钞》中有一趣闻,说阎敬铭家中饭食极其粗陋,某次他请某新上任的学政来家里吃饭,桌上摆的都是些干烧饼和蔬菜,一点儿肉食也没有。阎敬铭还像往常一样吃得津津有味,而学政大人则目瞪口呆,根本无法下筷。阎敬铭一边嚼着烧饼,一边还不断劝学政多吃,学政没办法,只得勉强吃了半碗米饭,随后赶紧匆匆告退。回去后,学政对别人大吐苦水:“阎大人这哪里是请客,简直就是祭鬼啊!”

阎敬铭的精打细算很快和慈禧太后的铺张浪费发生了冲突。在光绪亲政的前几年,慈禧太后想将颐和园重新整修一下,以便自己撤帘归政后能够住在里面颐养天年,但由于重修工程规模浩大、费用惊人,身为户部尚书的阎敬铭推三阻四,不肯拨银子,这也就引发了后来的海军军费之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