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无字丰碑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1:49:42 0


在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着两块石碑。西边的那块属于唐高宗,上面刻着唐高宗的丰功伟绩。东边的那块属于武则天,八米的石碑高大巍峨,但是上面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一 悠悠千载无字碑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立这样一块无字碑呢?人们给出了多种解释。

第一种,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劳太大了,无法用文字概括。

第二种,恰恰相反,武则天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敢写出来。

第三种,武则天觉得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因此干脆留下一片空白。

那么,这三种说法哪种合理呢?其实,这三种说法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因为这块碑是武则天死后立的,和武则天本人的真实意志没什么直接关系。那么,这块碑为什么空无一字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皇帝陵寝制度说起。本来,中国古代的皇帝陵寝是不立碑的。因为皇帝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块碑所能概括得了的。但是,武则天不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经常离经叛道的人吗?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觉得有必要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因此就突破了帝王不立碑的传统,给高宗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一篇她亲自撰写的文章,叫做《述圣记》,表达了她对唐高宗的敬仰之情。这块碑一立起来,马上又成为新的传统。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也想给她立一块碑。

但是,选好了石头,刻好了图案之后,麻烦也就出现了。怎么评价武则天呢?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就进入了政局最动荡的时期。从神龙元年到先天元年(712年),也就是武则天去世前后的八年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七次政变。皇帝也像走马灯一样,从武则天换成了中宗李显,又换成了殇帝李重茂,再换成睿宗李旦,最后才稳定到玄宗李隆基。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轮番上台表演,而各个派系对武则天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光是武则天的尊号就换了若干次。先后叫做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直到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才最终改成了则天顺圣皇后。这时离武则天去世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人能够给武则天一个确定的评价,所以刻碑的事也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无字碑。

这样看来,有关无字碑的浪漫说法不成立了,但是,从精神实质的角度上说,武则天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就像高大的无字碑矗立在乾陵一样,一直不断地引起后人的兴趣和思索。那么,后人眼中的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看历史的视角和方式会随时代的变换而变化。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正是如此。在唐朝,特别是唐前期,因为武则天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也因为唐朝儒家正统思想并不浓厚,所以对武则天的看法相对比较积极。但是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武则天和传统礼教的冲突变得明显起来,对她的评价也大为降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甚至说武则天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而近代,受女权运动的影响,人们又把武则天和妇女解放运动联系起来,开始给她作翻案文章。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涂抹,武则天的故事越来越传奇,但是离真相可能也越来越远了。有人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人物。但是我想,也正是这一千多年来见仁见智的评价,使得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在很多人心中激起了探索的无限欲望。对她的评价,也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传奇的一生,以及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呢?

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一生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矛盾性,不仅她的政绩是矛盾的,她的性格也是矛盾的。

二 是非功过任评说

武则天的政绩如何呢?我从四个角度来讲。

第一个角度:经济状况。武则天时期的经济状况,是经济发展与民户逃亡并存。咱们今天谈经济发展,特别关注GDP,古代没有GDP,但是也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个是人口数字,一个是粮食储备。根据《唐会要》对户口数的记载,永徽三年(652年),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后的前两年,全国共有三百八十万户,而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全国户数已经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五十三年之间户数增长了近一倍,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是不多见的。再来看粮食储备情况。同样据《唐会要》记载,武则天退位的前一年,也就是长安四年(704年),一位官员在给武则天的上书中说:“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充实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考古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1971年,在洛阳发掘出了唐朝含嘉仓的遗址,这个仓库里有两百九十个储藏粮食的洞窟,每一个洞窟能够储存五十多万斤粮食。也就是说,这个仓库充实起来之后,总共容纳的粮食数量是七万两千五百吨,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通过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特别矛盾的是,武则天时期也恰恰是均田制开始瓦解、逃户问题非常严重的时期。什么是逃户呢?逃户是指脱离了户籍的老百姓。什么是均田制呢?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均田制就是国家平均分配土地,均田制的真实含义是国家把荒地分给老百姓,同时通过户籍制度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土地上,不许他们迁移,让他们缴纳赋税,为国家提供兵役和劳役。这个制度从北魏开始实施,到武则天时期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了,所以许多老百姓就开始脱离户籍,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去开荒种地,或者到城市谋生。我们固然可以说均田制瓦解、逃户出现从根本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当时,它毕竟引起了政府收入的减少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武则天时期所谓的“剑南逋逃,中原亡命”,很大程度上都和逃户有关,所以说,当我们讲到武则天统治下经济发展状况时,我们的心中是矛盾的。

第二个角度:政治状况。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是任人唯贤与酷吏政治并存。武则天在政治方面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她的用人方略。她完善了科举制,鼓励自荐或者是推荐人才,留下很多佳话。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派一位侍御史到河北办事。此人能力有限,到了当地之后理不出头绪来。怎么办呢?他就问地方人员,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才啊?当地人说有啊,张嘉贞就很厉害。于是侍御史就把张嘉贞给找来了,向他咨询,结果张嘉贞给他分析得非常透彻。侍御史特别佩服,就对张嘉贞说:干脆你替我写个奏章给皇上吧。武则天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兴,就问这个侍御史:你最近怎么进步如此明显呢?侍御史是个忠厚人,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叫做张嘉贞的人写的。他是个人才,请求陛下把我的官转给他当吧,他可比我强多了。武则天听了之后就笑了,说:“朕宁无一官自进贤耶!”意思是我一个堂堂皇帝,难道就没有一个官可以进贤吗?很快提拔张嘉贞当了监察御史,那位能够推荐贤才的侍御史也升官了。这个张嘉贞是何许人呢?他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我们前面也说过,后来辅佐唐玄宗的著名宰相像姚崇、宋璟、张说等人都是武则天赏识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武则天给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方面的准备。在这方面,武则天的贡献连她的政敌也都不得不加以肯定,后世对武则天用人方面最经典的评价就是“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但是,武则天同时也是一个任用酷吏的皇帝,酷吏制造了大量的冤案,破坏了法制,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无论有多少理由,我们都必须承认,这种酷吏政治即使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是非常黑暗的。所以说,当我们谈到武则天的政治成就时,我们也是矛盾的。

第三个角度:文化方面。武则天促进了文风昌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尚武精神。武则天富有文艺才华,她非常热衷于各种文化活动,赛诗、书法等,不一而足。特别到了晚年,她更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奖赏文化活动中。传说武则天游龙门,就是现在洛阳旁边的龙门石窟,她诗兴大发,命众官赋诗纪胜,诗先成者赐予锦袍。这锦袍可是当时的高级时装,大臣们也都跃跃欲试,马上就写。有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先写成了,三步两步跑到武则天御座跟前,把诗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一看挺好,就亲自把锦袍披到东方虬的身上,然而东方虬还没坐稳当,有个叫宋之问的诗人也写好了,把诗献上。武则天一看,这诗写得文理俱美,比东方虬写得好多了。难道因为一两分钟的时差,就让宋之问屈居第二?这可不是武则天的风格。武则天从御座上下来,走到东方虬面前,亲手从东方虬身上夺回锦袍,改赐宋之问,群臣一片沸腾。这就是“龙门赋诗夺锦袍”的故事。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武则天这么热衷于诗歌创作,当然促使一批文人才子潜心于诗歌创作,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形式律诗,也就是五律和七律,在这个时期定型了。到唐玄宗时代,已经发展到“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程度。说一个小孩,都以不谈写诗作文章为耻。现在说到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常常引用唐宣宗这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当时的小孩子都能够背诵《长恨歌》,胡人也能够吟诵《琵琶行》。如果没有对诗歌举国若狂的热情,再通俗的诗也无法这样深入人心吧?现代学者把唐朝称为诗的国度,武则天无疑就是这个诗国的重要缔造者。

但是,对于文学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民族尚武精神的消磨。试想,一个“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谁还愿意当一介赳赳武夫呢!所以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汉族将领的短缺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将军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及太宗时期有勇有谋。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到唐玄宗时期,领兵作战的将军就主要是胡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所以说,文化的发展同样是一柄双刃剑。

第四个角度:社会方面。武则天时期,社会结构调整与血腥杀戮并存。前面讲过,在唐高宗统治之初,朝廷还掌控在关陇贵族集团手里,他们势力强盛,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正因为如此,唐高宗和武则天才一起展开了对他们的斗争,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受到沉重打击。此后,武则天为了便于控制朝廷,一次又一次地清洗倔强难制的元老大臣,一次又一次地提拔根基浅薄的新锐后进。这样,经过武则天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贵族官僚的力量大为衰落,平民出身的官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科举出身的官僚,在官僚队伍中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武则天的努力使得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正是拜武则天所赐。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社会流动是建立在残忍的血腥杀戮基础上的,是由无数人的鲜血铺就的。所以,当我们谈到武则天所造成的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流动时,我们仍然是矛盾的。

这样看来,武则天的每一项政绩都伴随着矛盾,借用林达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每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

三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再看性格。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必须是个性鲜明的人。武则天在一千多年来被人反复评说,经久不衰,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性格魅力。那么,这种魅力在哪里呢?我觉得,她的魅力也在于她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武则天是最自信的,但又是最不自信的。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武则天一路披荆斩棘,最后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改换天命,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没有过人的勇气和超常的自信不可能做到。有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说武则天在冬天想看百花盛开,于是就写了一首诗: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众花神看到这首诗都非常害怕,果然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不为所动。第二天清晨武则天去游禁苑,看到百花盛开,只有牡丹还是老样子,非常生气,下令把牡丹连根拔起,把秆烧焦,贬往洛阳,这就是洛阳名花焦骨牡丹的来历。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个故事编得非常贴切,把武则天不仅要管人,还要管天的大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说明在世人心目中,武则天确实是非常自信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武则天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于传统观念,因此又非常不自信,充满了不安全感。举个简单的例子,武则天特别喜欢改年号,她一生一共改了三十二个年号。本来,唐朝皇帝的年号比较稳定,前两代皇帝各自都只用了一个年号,唐高祖的年号叫武德,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唐高宗在立武则天当皇后之前也只用了一个年号,叫永徽。可是武则天参政以后,年号变动一下子就频繁起来了。武则天当了二十八年皇后,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用两年;当太后五年,用了四个年号;当皇帝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只用一年多一点。甚至有的时候一年就改三次年号。比方说696年,本来叫天册万岁,但是因为武则天登嵩山封禅,又改名叫万岁登封,刚叫了三个月,因为修建通天宫,又改名叫万岁通天。频繁地更改年号肯定会给政治运作带来麻烦,那武则天为什么还这么不厌其烦地改年号呢?就是因为她太不自信了,太焦虑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说她是最自信的,又是最不自信的。

第二方面,她是最冷酷的,又是最温情的。武则天为了权力,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儿女,对待反抗她的人更是从不心慈手软。所以,清朝的赵翼说她是“千古未有之忍人”。但是,同样是武则天,对狄仁杰却充满温情。她不让狄仁杰下拜,说那样会让她都觉得自己浑身疼;狄仁杰有一次骑马,帽子被风给吹下来了,她让太子李显去捡,说千万别折腾国老再去下马。这样的行为,就算是以爱护大臣著称的唐太宗也望尘莫及。其实,不光是对狄仁杰,武则天对小人物也常常表现出这种人情味。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武则天不是佛教徒吗,为了表现好生的美德,她禁止老百姓宰杀牲畜,全国上下一起吃素,有些人就很不习惯,想方设法偷偷地搞一点儿肉吃。有一次,一个叫张德的小官生了儿子,很高兴,请同僚到家里吃饭,偷偷杀了一只羊款待客人。好长时间没有吃到肉了,大伙吃得都特开心。可是,有一个同僚不地道,吃的时候,他把一块肉给揣到袖子里,吃完之后,回家就写了一个奏章,说张德这个人违反皇帝的禁令,私自宰羊吃肉,同时把这块肉作为证物交给武则天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说完大事,武则天就问张德说:“闻卿生男,甚喜。”张德当然表示感谢。武则天接着就问了:“何从得肉?”张德一听吓坏了,赶紧叩头请罪。这时候武则天说了:“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她说,我禁止宰杀牲畜那是在平时,如果谁家临上喜事或者丧事我是不禁止的,所以你不用害怕。但是,你以后选择客人可千万要慎重一点啊。说完之后,就拿出了他那个同僚的告状信。这个告密者当时真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有很多解读方式。既可以理解为武则天虽然用小人,但是心里其实鄙视小人;也可以理解为武则天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是有灵活性的;还可以理解为武则天推卸责任,收买人心。但是,具体到当时当地,张德肯定会觉得皇帝充满人情味吧。武则天能够让那么多英雄折腰为她所用,一方面固然是她知人善任,能够赏识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肯定也和她的人性化管理有关系。

这样看来,武则天不仅政绩是矛盾的,性格也是矛盾的。借用一个小说的题目,那就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是这种强烈的矛盾性格使得武则天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让我们观之可亲,也拍案惊奇。

开篇处,我曾经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武则天为什么能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当上皇帝?第二,武周王朝如日中天,为什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承下去?第三,武则天作为亡国之君,为什么还会在唐朝乃至后世受到崇拜和敬仰?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回答了。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我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时势创造英雄。第二句:性格决定命运。具体说来,就是唐朝妇女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唐高宗身体长期多病,乃至贵族政治没落、平民势力崛起的整体社会条件都为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武则天的成功还首先归功于她杰出的才华、非凡的能力和永不言败的性格。

那武则天为什么又会失去皇位呢?我也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人是时代的产物。第二句: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权力结构,但是很难突破文化传统。武则天虽然当上了女皇,但是,她终究无法改变男权社会的传统,她最终还得回到这个文化传统中去,而这个传统只允许女人充当妻子和母亲。

第三个问题,武则天亡国之后为什么没有被彻底打倒呢?我仍然是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武则天回归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第二句:武则天的丰功伟绩奠定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武则天之后的所有唐朝皇帝都是她的子孙,这使得她在唐朝一直享受着来自子孙的祭祀和崇拜。而她通过五十来年的努力,留下的是一个文化昌明、人人机会相对均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一千年多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武则天不会真的被历史抛弃。

武则天去世后,留下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都笼罩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等到历史真的走出后武则天时代,也就迎来了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武则天一手拉住了贞观之治的余韵,一手又挽起了开元盛世的开篇。郭沫若先生曾经给武则天写了一副对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老这副对联是为武则天的家乡写的,所以我觉得器局不免狭小,武则天真正的历史影响,我个人觉得,至少应该叫做: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华夏,光被九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62.html

下一篇:白发余威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