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大汉奠基——生死决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7-16 09:04:39 0

权力重组

战场上捷报频传,项梁先后击败了章邯和李由,有点飘飘然忘乎所以了,刚开始在心头紧绷的弦逐渐放松下来,他觉得昔日战无不胜,令六国闻风丧胆的秦军也不过如此,如果按照目前这种速度,破函谷,入咸阳,也是指日可待了。

项梁的傲慢,引起了一旁宋义的焦虑。宋义在楚国未亡前曾出任令尹,人生的高度决定眼界的高低,他深知现在还不是翘尾巴的时候。

骄兵必败,古训犹在,岂能因为打了几场胜仗就放松警惕?古人云“行百里半九十”,如今秦楚交战,其实还处于拉锯胶着状态,究竟最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在这节骨眼上,切不可泄气。

宋义顾不了太多,直接对项梁劝道:“自从最近接连取得胜利后,将军您开始有些自满,士卒们也出现了怠惰现象,疏于训练,产生了轻敌情绪。然而,秦军却还在源源不断增兵,如此下去,我实在为您忧虑!”

一来二去,宋义的话说得多了,项梁觉得宋义不但胆小怕事,而且整日在耳边聒噪,实在烦人,想着干脆把他打发得远远的算了,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落个清静。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派宋义出使齐国。

宋义无可奈何,只好收拾一下赶往齐国。走在半路上,宋义恰好遇到齐国派来的使者高陵君显(高陵君为封号,名字叫显)。一打听,知道他是去求见项梁,便苦笑了一下说:“我看武信君兵败是早晚的事,你要是不想去枉自送命,就放缓脚程,别急着赶路,免得遭池鱼之殃。”

高陵君显一听,觉得反正也没有什么急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不再急着赶路,而是晃悠悠往前走。没多久,果然传来项梁兵败被杀的消息。

章邯此前虽然与楚军在东阿交战时吃了亏,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根本没有伤筋动骨,其基本实力犹在。当初章邯从骊山陵墓工地招募的刑徒军就有七十万,其后秦二世又从全国各地征集兵力支援章邯,而项梁手下的军队充其量也就七万多人,秦军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对楚军拥有压倒性优势。

就在项梁得意忘形之时,章邯却在暗中蓄积力量。定陶城下,两军交战时,秦军倾巢而出,楚军猝不及防,全面溃败,项梁战死沙场。

当时,天上正下着连绵细雨,楚军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泥浆中,在朦胧雨雾中,一眼看不到边。

这场雨看起来没完没了,从七月一直下到九月,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当时,项羽和刘邦带领楚军在外黄县与秦军厮杀,战局僵持不下,只好转移战场,前往攻打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长途奔袭、连续作战,使得楚军将士疲惫不堪。恰在此时,他们接到了项梁的死讯,这对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楚军上下情绪低落,失败的气氛在军营中弥散开来。

项羽、刘邦与随军出征的吕臣一合计,觉得再留在陈留,恐怕对己方不利,遂率军向东撤退。

项羽觉得现在再让楚怀王留在盱眙不合时宜,万一让秦人趁机劫持了,那就麻烦大了,便决定将他转移到彭城。紧接着,他对战略部署做了调整,吕臣驻扎彭城之东,刘邦屯驻砀地,项羽自己亲自率军驻扎在彭城西面。

项梁战死,楚军不得不暂时战略收缩,从全面进攻,转入防守阶段。

项梁之死,使得楚国内部权力结构也开始产生微妙变化。自被拥立为王以来,楚怀王一直被当作朝堂上的一个摆设,仅仅是名义上的领袖而已。所有的战略部署,都是项梁做出的安排,至于楚怀王本人,根本没有置喙的资格,唯有签字画押而已。

然而,没有人甘愿做傀儡,任人摆布。起初,楚怀王因来自民间,没有军政经验,不敢也没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坐在王座上时间久了,岂能长期容忍臣下对自己颐指气使,指手画脚?对权力的渴望,在他的内心逐渐膨胀起来。

只是,对于一个来自民间的放羊娃来说,又有什么本钱与树大根深的项梁家族博弈呢?弄不好,项梁只要轻轻动一下手指,就会把他废除。

因此,怀王做好了长期隐忍的准备,等待时机,再慢慢从项梁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然而,没有想到项梁突然死了,这无疑是强化王权的绝佳时机。于是怀王果断出手,宣布将吕臣和项羽麾下的军队合并到一起,收回军权,由自己亲自指挥。

楚军内部,除了由项梁叔侄的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嫡系部队外,还有包括吕臣的苍头军,刘邦、陈婴等人的原班人马。这些人中,项梁的班底是重点防御和打压的对象,刘邦、吕臣等人则要设法拉拢利用,用来平衡江东兵。

这些日子以来,楚怀王尽管本身没啥权力,但处于权力核心圈,耳濡目染,他自然也学会了不少。很快,他宣布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封项羽为长安侯,号称鲁公;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之父吕青出任令尹。

大家看似都升官了,但其实变相地剥夺了项羽的军权。

不过,在怀王看来,吕臣、刘邦、陈婴等这些人毕竟不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往后是否对自己忠心,是否靠得住,还得两说,因此,必须组建自己的班底才行。可他不过是项梁从民间找来的苦孩子,身边哪有自己人?

就在这时,滞留在楚国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的一番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次,高陵君显和怀王闲谈时,无意间提到了宋义关于项梁结局的准确预测之事。

怀王一听,大喜过望,没想到身边还有这等高人,便召见了宋义。经过一番谈话,怀王越发赏识他,觉得自己身边就缺宋义这样的人才,便有意将他揽入麾下,遂提拔为上将军,委以重任。

受到怀王如此器重,宋义自然感恩戴德,誓死为他效忠。

悄然之间,怀王已完成了新的权力布局,试图自此将权力收入自己手中,从而乾纲独断,不再受人掣肘。

他这种做法,自然是惹恼了项羽。在项羽看来,要是没有我们项家叔侄,你现在还是个放羊娃。以前看你不露声色,没想到蔫儿坏,如今我叔父尸骨未寒,你就忘恩负义,想卸磨杀驴,典型的一个白眼狼!

项羽正愤愤然之时,接到赵国紧急求救的消息。

原来章邯在击溃楚军,杀死项梁之后,觉得楚国大势已去,剩下的一帮残兵败将根本不足为虑,便引兵北上,准备一举击垮赵国。

章邯挟败楚之余威,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进入了赵国境内。赵国刚经过李良之乱,加上赵王歇新立,人心未稳,被秦军猝然间杀了个措手不及,被打得没有招架之力。秦军很快抵达邯郸城下。

赵王与张耳、陈馀仓皇出逃,章邯轻松进入邯郸。

邯郸数百年来一直都是赵国的都城,为了彻底摧毁赵国,防止赵人重新集结,章邯下令将邯郸城郭完全拆除,然后将城内的居民全部迁往河内(本属于魏地,泛指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地区,汉初设立河内郡)。

赵王歇出逃后,在张耳护送下进入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县西南),陈馀在逃亡途中,一路收拢前线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差不多集结了几万人马,然后驻扎在巨鹿城北,他们被称为河北军。

章邯驻军巨鹿南面的棘原(具体位置有争议,大致位于今河南安阳县西北部),大将王离率领秦军围困巨鹿城。

王离出身将门世家,其祖父为王翦,其父乃王贲,皆是大秦赫赫有名的战将,王翦更因为率领秦军灭楚而名扬天下。

始皇帝时期,王离作为蒙恬的副手,一起北上驱逐匈奴,督建长城。及蒙恬含冤被杀,王离取代蒙恬,肩负起捍卫帝国北疆的重任。

王离手下有三十万大军,都是秦军中的精锐之师。陈胜起义后,六国死灰复燃,纷纷复国,天下大乱,纵然章邯率领数十万大军四处出击,依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兵力捉襟见肘。于是,秦二世命令驻守长城的秦军除了留下一部分防备匈奴外,其余二十万大军皆随王离南下,加入平息内乱的队伍。

面对秦军压境,赵国危若累卵,一面加强防守,一面派人到各国去求救。

如果说,此时章邯和王离封锁赵国边境,以秦军强大的兵力,赵国别说派出使者,就是从巨鹿城内飞出去一只麻雀估计都很难。然而使者一拨又一拨地从赵国赶来向诸国求救,催促赶紧出兵救赵。

赵国使者之所以能够顺利突破重围,固然有赵国人在生死危亡关头,豁出命来硬闯的原因,但也不排除章邯故意放水的因素。

章邯自率领刑徒军出关东征以来,除了在东阿,因寡不敌众被项梁击败外,在对阵楚、魏、齐等国军队时,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诛陈胜、败吕臣、灭项梁,一路走来,可谓罕有对手。

但是章邯也有苦恼,那就是原六国广大地区,已是遍地烽烟,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反抗,刚平定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又造反了。

数月来,章邯率领大军纵横南北,数次往返于大河两岸,前后行军数千里,纵然秦军将士作战英勇,不怕吃苦,不惧牺牲,然而如此长时间、高强度、远距离的持续作战,将士们已是达到疲劳极限。

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目前这种局面,是章邯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在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出现在章邯的脑海中。

单纯对付弱小的赵国,其实不难;但是章邯想以灭赵为契机,一举歼灭六国所有有生力量!

因此,当王离围困巨鹿后,章邯并不急着赶去与之会合,而是赶着修建甬道(为避免敌方干扰,两边筑起通道),从黄河岸边一直修到王离大营,将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到王离手中。

章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赵国使者之手,将各国军队吸引到巨鹿城下,然后以逸待劳,围城打援,从而彻底消灭各国军力,达到一战而定天下的战略目的。

不得不说,章邯的这一战略规划,相当高明,而后来的事情发展,也不出他的所料。

秦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王离军营中的饭香味源源不断地飘到巨鹿城头。王离按照章邯部署,并不急着求战,而是下令将士们养精蓄锐,做好大战前的准备。

但是城内的赵军已经坚持不住了。自从秦军围城以来,城内外一切联系全部中断,更别提粮食补给了。

张耳急得团团转,照这样下去,就算秦军不攻城,随着城内粮食的消耗殆尽,赵国君臣恐怕也要活活饿死。

张耳此时开始有些怨恨自己的好朋友和老搭档陈馀了,他手中好歹还有数万大军,怎么不对秦军发起反击?难道就这样看着我们坐困愁城,见死不救?是不是到了生死关头,就忘了我们当初休戚与共的誓言?

张耳等不及了,便派人到陈馀军营,催促他抓紧时间与秦军开战。不过,陈馀却另有想法,他知道单凭自己手中这点兵力,与秦军开战无疑是羊入虎口,自找死路,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各国援军到来,然后合兵一处,发起对秦的反击。

陈馀觉得,越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越要保持冷静,不能自乱阵脚。自己手中这点兵力,可是赵国最后一点家底,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白白葬送。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根本不见各国援军的影子,困在城内的张耳的信心也一点点被消磨殆尽,性子也变得越发急躁,于是派部下张黡、陈泽二人前往陈馀军营。

二人一见到陈馀,就转述了张耳的狠话:“想当年,你我可是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命在旦夕,您坐拥数万大军,却置我们生死不顾,假若您心中还念及我们往日的友情,为何不豁出去与秦人拼搏一番呢?至少还有十分之一二的胜算吧?”

陈馀听后,既感到憋屈,又非常气愤。

“如果单凭一时血性,就去与秦军拼命,除了枉送性命外,根本于事无补。我的目的,不是求与秦军同归于尽,而是替赵国保留最后一点力量。万一赵王和张先生不幸殉国了,还有人替他们复仇不是?”

张黡、陈泽根本听不进去。他们大声冲陈馀嚷嚷道:“现在就算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了,并非没有任何意义,至少能够证明你对张先生信守诺言!”

陈馀百口莫辩,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便说:“并非我怕死,而是就算死,也要死得有价值,既然二位话说到这份上了,那好吧,我先拨给你们五千人马,你们先去试探一下秦军!”

张黡、陈泽气鼓鼓地带着五千人马,前去挑战,结果不出所料,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此时,赵国的使者还在各国朝堂上做着外交努力。各国态度不一,有的同意派兵,有的还在观望。

燕赵唇齿相依,一旦赵国陷落,燕国自然难以独存,燕王韩广派部将臧荼前来救援。齐国国相田荣对楚赵两国没有交出政敌田假、田角等人一直心怀不满,所以选择观望,没打算出兵相助。齐国将领田都对田荣见死不救的做法很不满,便率军背叛田荣,前来救赵。

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地征集了一万多兵力赶来。各路援军都在陈馀军营旁边安营扎寨,但畏惧秦军之强大,彼此观望,没有人愿意主动出击。

各路诸侯都各怀心思,希望别人冲锋在前,好保存自家实力。

秦军也没有攻击各路诸侯军队,章邯在等待楚军的到来。因为谁都知道,楚军才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也是反秦的首倡者,只要彻底击溃楚军,余者皆不足为惧。

此时,楚国朝堂正陷入争论之中。有人认为应该先救赵国,有人认为应该先入关中,直捣秦人老巢。但多数人认为如今秦军依然强大,贸然进入关中,说不定就会陷入秦军的重围,各方争执不下。

最后,众人都望着楚怀王,希望他一锤定音,做出最后的决断。

楚怀王其实心中已经有了主张,他提出:“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

这相当于与众将领签订了一份契约,大家都必须遵守;同时,这又是一份激励协议,鼓励大家争相入关灭秦。

面对怀王提出的约定,众人都无话可说,表示赞同。

要说战斗力,楚军诸将领之中,无人能出项羽其右,按理入关灭秦的重任就该由他来扛起。

然而,项梁死后,项羽满脑子都是如何给叔父复仇,如今章邯就在赵国,他当然想去跟秦军死拼,至于其他的事,都可以放一边。

项羽这种想法,正中怀王下怀。

因为,怀王并不想派他入关。

怀王对项羽的所作所为颇有不满。在战场上,项羽固然无人能敌,但也极端残忍暴虐,凡是他率军经过之地,无不寸草不生,尤其是在攻下襄城后,阖城百姓无论长幼全部被坑杀,简直骇人听闻。如果让他入关,恐怕只会更加激起秦人的反抗,还不如派一个敦厚长者前去,更妥当一些。

思来想去,怀王觉得还是派刘邦去比较合适,至少他不会滥杀无辜。

自陈胜、项梁举事受重挫后,不少士卒走散,散落各地,怀王命令刘邦一路向西,重新聚拢这些人,然后走南线西进入关,让项羽前往救赵,然后从北线西进入关。

对刘邦,怀王倒是放心;对项羽,则有些顾虑重重。一方面担心项羽不顾大局,滥杀无辜;另一方面,他好不容易重新掌握了兵权,现在让项羽出征,担心自己又被架空。于是,他让宋义担任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统领全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都归宋义节制。

怀王精心谋划,觉得如此一来,项羽必定无法跳出自己掌控,楚国的最高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

失而复得

对于怀王的安排部署,项羽虽然很不满意,但也没有立刻跳出来反对,而是选择遵从。

自项梁死后,项家的势力不断被蚕食,楚国也面临着自复国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目前大家还是同在一条船上,在这个时候,如果为了争权夺利挑起内斗,搞得船都翻了,对大家都不好。

不过,好在江东八千子弟犹在,足智多谋的老先生范增对项家也是忠心耿耿,暂且低头也没什么,未来的道路还长,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但是,自随叔父起兵以来,项羽多次独当一面,战场上所向披靡,养成了目空一切的坏脾气。如今,却让他受宋义这样一位只会耍嘴皮、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之人指挥,心中自然非常不服气。

一路走来,项羽心中冷笑,看他宋某人如何在战场上布兵摆阵。

谁料,大军抵达安阳后,宋义便下令安营扎寨,就地待命。

项羽觉得很郁闷,明明大敌当前,理应立刻渡过黄河与秦人决一死战才对,难道要眼睁睁看着赵国被秦国灭掉?

赵国如果被灭,楚国就少了一个帮手,秦人更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诸侯,届时局面恐怕会更加糟糕,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怎么统率三军,怎么能让将士们心服口服?

日子一天天过去,项羽对宋义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就这样,大军在安阳驻扎了整整四十六天。楚军上下,开始军心涣散,将士们都感到百无聊赖。

最后,项羽实在忍无可忍,直接冲进宋义的住处,跟他理论起来:“如今,秦军围困赵军,形势十万火急,上将军为何在此停顿月余?还望马上渡过大河,与赵军里外夹击,一举击败秦军,如果再这样耗下去,恐怕真来不及了。”

宋义却看上去气定神闲,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听完项羽的一番话后,非但没有急躁,反而不缓不急地说道:“按照足下之论,就好比去只顾拍死叮咬牛身的虻虫,但对附在牛毛中的小虮虱根本毫发无伤。章邯虽强大,但也不过是围绕牛身的牛虻而已,我们真正要消灭的敌人,就是秦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他一切都可以从长计议!”

项羽是个不爱读书之人,对宋义的奇谈怪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宋义看着一脸懵懂的项羽,感到很得意:这个项籍说白了,终究也是一介武夫啊。遂耐心继续给他解释说:“我们与其掺和秦赵之战,还不如静观其变,等他们分出胜负再说,如果赵国败了,咱们再趁机对付已是疲惫之师的秦军,假如赵国战胜,咱们擂鼓西进入关,一举灭秦!”

说了半天,你这是要坐山观虎斗,想坐享其成呀!

我们来这里是救赵,而不是置人家死活于不顾的,项羽听到这里,气得一言不发。

宋义还以为项羽被自己说服了,便自鸣得意地说道:“要是身披铠甲,手执长矛,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我是不如将军你;但要说运筹帷幄,制定战略,将军你比老夫就差远喽!”

项羽听出来了,宋义这老家伙是在讥讽自己只懂得上阵抡刀砍人,却不懂如何用兵。说白了,就是蔑视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介莽夫而已!

项羽听完宋义的一番高论后,再也懒得和他扯,气呼呼地离开了。

宋义随后下达了一道命令:全体将士目前要做到像老虎一样凶猛,像羊一样执拗,像狼一样贪婪,蓄积力量,原地待命,谁要是敢违背命令,擅自行动,一律定斩不赦!

宋义这道命令,就是冲着项羽来的。

大将领兵在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战术调整,但出兵救赵是楚国君臣商定之事,也是怀王亲自下的命令,宋义竟然在半道上止步不前,坐观成败,难道就不怕因贻误战机而被治罪吗?

其实,宋义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是怀王暗中交代的。

其中的缘由也很简单,怀王不想让项羽夺了抗秦援赵的功劳,否则将来他功高盖主,难以约束,最好是让宋义抢得头功,实在不行,能拖则拖,为刘邦西进入关争取时间。一旦刘邦抢先一步入关灭秦,届时项羽纵然有救赵的功劳,也只能屈居刘邦之下。

项羽正在生闷气的时候,又听到一个消息:宋义派儿子出使齐国,去担任齐国国相,并且亲自将他送至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无盐村南),在那里大摆筵席,宴请宾客,整日饮酒作乐。

此时,天降大雨,气温骤降,楚军将士们饥寒交迫,宋义作为堂堂上将军,竟然抛下将士们,只顾自己儿子的仕途,全然不顾将士们的感受,更将救赵大事抛诸脑后,是可忍孰不可忍!

楚军军营中已经有了不满的声音,将士们牢骚满腹,项羽的愤怒也达到顶峰,他觉得可利用众人对宋义的不满情绪,一举除掉他,重新夺回军权。

项羽便召集部下,对众人慷慨陈词道:“我们受怀王之命,前往救援赵国,将士们铆着劲就等和秦军决一死战,没想到却在这里停滞不前。今年到处饥荒,庄稼歉收,百姓困苦,食不果腹,军营中现在已无存粮,将士们每天靠吃蔬菜拌豆子充饥。目前,我们唯有尽快渡河,从赵国境内取得补给粮食,这才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项羽目光从台下每一张脸孔扫过,众将士都在静静听他发表演说。

接下来,项羽加重语气,愤怒地说:“可如今有人竟然不顾将士挨饿受冻,自己大宴宾客,吃喝玩乐,却以‘待秦军疲惫之机,再发动进攻’的理由胡乱搪塞,拒不渡河,试想以秦之强大攻击疲弱新立之赵国,其取胜是意料中事,我们哪有机会等到秦军颓废疲惫后再攻之?难道秦人会自动变弱小吗?我军近来受挫,吃了败仗,武信君殉国,楚王为此常常寝食难安,如今将举国之兵托付给上将军,希望他能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他可好,非但不体恤将士们,反而一门心思只为自己考虑,亏他常常以忠臣自居,请问他的所作所为,是哪门子忠臣?!”

众人感到义愤填膺,这些日子以来,压在心底的对宋义的不满,立刻被点燃了。

十一月,某日,宋义回到军营。

晨会之际,项羽径自闯入宋义大帐,砍下他的脑袋,拎着走出帐来,冲着将士们大声说:“宋义秘密与齐国勾搭,阴谋反楚,幸亏楚王英明,已暗中下令,命我就地处死他!”

大家本来就对宋义送儿子去齐很不满意,况且人都给杀了,纵然有人对项羽的话半信半疑,但慑于他的威猛,哪敢说半个不字,于是便异口同声说道:“当初是项家拥立楚王,首倡大义,光复楚国,如今又是将军您诛杀乱臣贼子,为国再立新功,这上将军的位置本来就是该您来担任,请勿再推辞。”

项羽便在众人的簇拥下,代理上将军一职。

走马上任后,项羽立刻命人去追赶宋义之子宋襄,此时,宋襄已进入齐国境内,不过还是被项羽派去的人干掉了。

事后,项羽派桓楚去向怀王汇报事情经过。

怀王得知宋义被杀,非常震惊,万万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扶持的亲信,就这样被项羽除掉了。如此一来,楚国所有的军权都又重新落到项氏一族手中了,以前所做的各种努力,也全都化作泡影。

纵然有万种不情愿,但事已至此,只能面对现实。怀王只好派人到大营,拜项羽为上将军。

重新夺得楚军指挥权后,项羽当下命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黄河驰援巨鹿。

为了扭转赵国目前的被动局面,英布和蒲将军在渡河之后,并没有着急与秦军开战,而是设法破坏秦军的运粮甬道,破坏前方后勤补给。

陈馀得知楚军来援,信心倍增,派人前往项羽大营,敦促他立刻率军渡河北上。

项羽在完成对楚军内部的重新整合、掌握了绝对指挥权后,便命令大军渡河。

时在秦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一场决定秦楚命运的生死之战,即将爆发。

整个天下人都屏住呼吸,静待在巨鹿城下即将发生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厮杀。

这场战斗关乎天下人未来的命运:秦胜,则天下重归一统,六国之人又重新俯首,任由秦人奴役;楚赢,则海内列国获得自由,再次回到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

生或死,是个大问题!如何选择?

想要活下去,那么,就要敢于去死!

只有敢于面对死亡的勇士,才有资格活下去!

唯有抛弃一切幻想,断绝一切后路,将自己彻底逼入绝境,才能向死而生!

项羽指着滔滔大河,对将士们说:“我们将迎来最强大的敌人,诸君务必抱着必胜的决心,否则就不要幻想活着返回楚地去。请大家凿沉船只,砸烂一切锅碗瓢盆,烧掉营帐,我们现在已经一无所有,除了拥抱胜利,别无选择!”

受到鼓舞的楚军将士们,立刻行动起来,忙成一团。在叮叮当当声中,船底被凿穿,江水汹涌而入,船只渐渐沉入波涛之中,炊具全部被砸了个稀巴烂,最后,楚军一把火烧了大营。

在熊熊烈火的映衬下,项羽带领楚军昂然向巨鹿进发。

楚军的士兵身上只带了三天的口粮,胜利或者灭亡,就在此一战了!

就在这时,前末代齐王田建孙子田安背叛田荣,攻下济水以北的地方后,率军前来与项羽会合。

楚军一抵达巨鹿城下,就立刻包围了王离军营,发起冲锋。短兵相接勇者胜,秦军被突然间杀出的楚军打了个蒙头转向,仓促应战。秦军一路追撵赵军,势如破竹,如今在巨鹿城下屯兵日久,已经有了懈怠和轻敌情绪,再加上粮道被切断,粮食供应不足,将士们常吃不饱肚子,完全没了当初虎狼之师的威风,所以一上阵,就被动挨打。反观楚军,是抱着死中求生的决心而来,越战越勇。

很快,秦军败北,项羽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下令继续发起攻击,楚军将士越战越勇,一连发起九次战斗,接连将秦军击溃。

楚军将士们个个犹如猛虎下山、贪狼逐羊,无不以一当十,从气势上全面压倒人数远多于己的敌人,秦军不甘失败,负隅顽抗,拼死反击。

巨鹿城下,秦楚两军拼命厮杀,战鼓声、呐喊声、厮杀声、刀枪剑戟碰撞声混合到一起,震动四野,天地变色。

各路诸侯援军涌上军营壁垒,围观秦楚两军的厮杀,面对空前激烈的战斗,无不胆战心惊,没有人敢跨出军营一步。

在还没有分出绝对胜负之前,所有人都宁愿明哲保身,优先保存自家实力。

直到最后,秦军全面溃败,兵败如山倒之际,各路诸侯才如梦初醒,赶紧出兵投入战斗,夺取胜利果实。

此战秦军惨败,损失严重,都尉苏角战死,王离副将涉间眼看大势已去,放了一把火,投火自杀,而王离本人则被俘(王离结局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极有可能死于项羽之手)。

至此,楚军大捷,将士们气势如虹,各路诸侯军无不心悦诚服。

待到战争结束后,诸侯军将领们前往楚军大营参见项羽。众人进入辕门后,见军营内一派肃杀,刀剑如林,盔甲鲜明。项羽威风凛凛,端坐于中军大帐,浑身散发着刚从战场归来的血腥气,众人不由得内心发怵,纷纷匍匐在地,跪行至项羽脚下。

实力决定一切,众人当下奉项羽为诸侯联军的上将军,统率节制各国军队。

项羽一战而名扬天下,自此各国无人敢挑战楚军盟主的地位。

何去何从

巨鹿被秦军包围已有数月,眼看到了山穷水尽之际,终于得救,赵国君臣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赵王赵歇、国相张耳出城,到楚营拜谢项羽。

其间,张耳见到了陈馀。

这对多年的忘年交,在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之后,彼此早就没了当初的情谊,如今,张耳对陈馀充满了怨恨。

回想以前,为了胸中理想,共同流浪天涯,多年来相扶相持,一起走过了坎坎坷坷,两人对彼此的友谊深信不疑。然而,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假象,在生死关头,还是只求自保,说什么刎颈之交,说什么生死不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张耳冲着陈馀发泄数月间积累的愤懑和不满,陈馀百口莫辩。

事已至此,心已寒,情已断,说什么都于事无补。

张耳的目光在陈馀身后搜索,但始终没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张黡、陈泽身影。

张耳不想再和陈馀纠缠,直接问:“张黡、陈泽去哪里了?”

陈馀实话实说:“他们不听劝告,已经死在秦军手里了。”

张耳不禁顿生疑窦,不信这是事实。他立刻质问陈馀:“是不是由于两人一再催促出兵,被你杀了?”

陈馀听到这里,顿时觉得自己人格受到了羞辱,立刻跳了起来:“如果说,对于我没有及时出兵,你有误解,尚可理解,但没想到我在你心中竟然是如此卑鄙无耻之人!没想到你如此不惮于用恶毒心理推测我,难道你以为我真的很稀罕将军的官位吗?算了,给你就是了!”

陈馀气呼呼地将将军印摔给张耳,径自出门上厕所去了。

如此一来,张耳反而有些不自在了,一脸尴尬地坐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虽然说了不少狠话,但张耳内心还是对陈馀存有幻想,毕竟数十年的友谊,岂能说断就断。

在座的一位门客看出了张耳的心思,便劝张耳道:“古话说得好,‘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趁着这机会,正好收回陈将军军权,您还在犹豫什么呢?”

张耳听后,顿时拿定主意,立刻拿起陈馀将军印,拴在腰间。

陈馀从厕所返回时,发现将军印已佩戴在张耳身上。他刚才的做法本来是赌气之举,本想张耳要是给他服个软,赔个不是,两人完全可以重归于好。

但陈馀没料到,张耳竟然如此绝情,全然不念数十年的情谊,顿时心灰意冷,既然赵国庙堂之上已无法容我栖身,那么我就去逍遥江湖。

陈馀带领了一帮子自己的亲信,约数百人,一起隐居大河之畔,整日垂钓狩猎度日,选择暂时蛰伏,静待时机来临。

等张耳和陈馀再次重逢时,双方已是战场上生死相搏的仇敌,这是后话了。

巨鹿城的这些日子,给赵王歇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实在不愿再在这里停留下去,便起身返回信都去了,留下张耳与项羽一起继续迎战秦军。

楚军虽然击溃了王离率领的秦军,但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轻松,因为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主力完好无损,一场恶战还在等待项羽。

王离近乎全军覆灭的惨败,让章邯震惊不已。他知道,此时楚军军锋正健,不可与之争锋,遂下令后撤,暂避楚军锋芒。

章邯的计划是选择战略后撤,借以助长楚军骄傲自满的情绪,然后再寻找适当战机,反击楚军。当初的项梁就是被章邯用这种战术打败,如今,他想故技重演。

经过数次有计划的后撤后,章邯占据了较有利的地形,两军暂时处于对垒相持的态势,秦楚双方都在等待战机。

然而,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来自战场上,而是来自身后。

自章邯率军出征以来,诛杀陈胜、击溃吕臣、斩项梁、死魏咎、逐赵歇,可谓战功赫赫。本来已经命悬一线的大秦帝国,在章邯带领秦军的奋力拼杀之下,硬是从死亡边缘线上被拽了回来。

如果此时帝国庙堂之上执政者仍为始皇帝时期的冯去疾、李斯、冯劫等老臣宿将,纵然巨鹿新败,章邯也不会有任何畏惧。战场之上,本来就瞬息万变,岂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胜败本兵家之常事,待养精蓄锐后,卷土重来,秦楚最终谁得天下,尚在两可之间。

然而,章邯已经没有机会了。

在过去数月间,章邯与诸侯征战杀伐之际,他的背后始终有一双阴鸷的眼神盯着,让章邯有芒刺在背的感觉。

沙场节节取胜之时,还好说;如今在巨鹿受到挫折,朝廷立刻派使者来前线斥责章邯:“我大军在巨鹿城下遭遇惨败,此刻,正是重整旗鼓、与楚军一决雌雄之时,足下却为何率军后退?”

章邯感到惶恐不已,大战在即,实在经不起背后有人捅刀子。世人皆知,如今的朝廷,实际上已沦入赵高之手。使者名义上是传达秦二世的诏书,但章邯知道,这其实是赵高的意思。

朝堂上发生的血案还历历在目,章邯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被赵高怀疑上了,于是赶在第二拨使者来临前,抢先派长史司马欣回京,向赵高汇报前线战况,并解释一下自己的战略意图。

司马欣快马加鞭,疾驰返回咸阳,根本顾不上休息,就直接奔赴皇宫,然后在司马门外苦苦等候了三天,连赵高的影子都没见着。

第三天过后,司马欣明白过来了,赵高是不会见他了。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章邯失去了赵高的信任。

再不能等下去了,司马欣决定赶紧赶回军营,向章邯汇报。在返回途中,司马欣多了个心眼,他没有原路返回,而是另选一条道路赶了回去。

果不其然,司马欣刚出咸阳,赵高立刻派人来追杀,只是最终没见到司马欣,只好回去禀告。

司马欣马不停蹄地返回大营后,急忙将自己京城之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章邯。

自司马欣走后,章邯一直有一种不祥的感觉。该来的还是来了,如今前有敌军重重,后有朝堂卑鄙构陷,章邯本来还有明确的战斗方向,但这一瞬间,他迷茫了,他现在是为谁而战,流血牺牲又是为了什么,自己又得到了什么?

看着主将陷入了沉思,司马欣在一旁说:“如今朝堂由赵高专权把持,忠臣良将是没有出路的。假如我们战胜了楚军,毫无疑问,再造大秦、中兴帝国这样大的功劳,势必会盖过赵高,以他嫉贤妒能之心性,绝对不会容忍将军您的风头压过他,如果战败了,更是难逃一死。如今,我们是无论胜败,都难逃一死,全军将士的生死全在将军一念之间,何去何从,还望将军您深思啊!”

章邯一时无语,不知作何回答。

章邯并不怕战败,也不畏惧死亡。率领将士们出关东征以来,每天都面对无数的生命从他身旁倒下,杀戮和死亡始终与他相伴。

如果是为了帝国的安宁和天下重回一统而倒在战场上,这对于一名帝国将军来说,是一种荣耀,章邯从来没有丝毫犹豫过,他一直有着战死疆场的思想准备。

然而,现在他惶恐了,感觉自己就像陷入了一个无边的黑暗旋涡中,周围是强大的磁场,强有力地将他拽进黑暗深渊,但他毫无办法,愈挣扎,吞噬力量愈加强大。

自己一死易耳,可麾下二十万秦军将士怎么办?他们可是陪自己九死一生,如今难道连给他们一个希望的机会都没有吗?

正当章邯陷入痛苦煎熬之时,敌对阵营派人送来一封信,写信人是陈馀。

信不长,但句句击中章邯要害。

“秦国有史以来,但凡名将都没有好下场,当年白起南征北战,南下攻破楚国都城鄢郢,北上打败赵军,坑杀赵国马服君赵括四十万大军,一生为秦国攻城略地数不胜数,但结果还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蒙恬向北驱逐匈奴,开拓榆中几千里疆土,最后还是被处死于阳周。他们明明是建立了旷古未有的功劳,却为何难逃一死?其中奥秘就在于他们的功劳实在太大,朝廷又拿不出与他们功劳相匹配的东西来赏赐,所以唯有找个理由,处死算了。

“足下为将以来,在外征战已是三年有余,您手下折损的士卒恐怕是数十万计了吧,但结果如何呢?非但没有平息战乱,反而诸侯并起,势力愈加强大。赵高不过是靠着溜须拍马爬上去的,出现如今的局面,他当然很担心二世皇帝治他的罪,那怎么办?为了推卸责任,他肯定会将您推为替罪羊。总之,无论有功无功,您都是要被砍头的。

“天要亡秦,这事如今无论愚蠢还是聪慧之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如今秦国庙堂之上,已无人倾听足下意见。无人可依靠,在外又独自奋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保全自己,能长久吗?足下不觉得可悲吗?事已至此,您何不干脆临阵倒戈,加入诸侯联军,一起西向伐秦,尚可裂土称王,这总比您和妻儿老小一起遭到秦国朝廷杀戮强吧?!走哪条路,您看着办。”

字字直戳章邯心口,他开始有些动摇了。不过,陈馀毕竟只是个前赵国将军,他面对的可是项羽带领的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和谈事宜具体能否谈妥,项羽的态度很关键。

章邯决定先派一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到楚军军营,探探项羽口风,表达自己和谈的意愿。

然而,始成白跑了一趟,和约没达成。

因为,项羽此时也看出了章邯的处境。他知道如今章邯手下还有一定战斗力,要是尚未交锋就接受投降,他内心深处无法接受。一方面是他心中的怨恨还没有发泄掉,毕竟章邯才是杀害叔父项梁的元凶;另一方面,现在章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才投降,唯有彻底将秦军打疼打怕,然后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投降。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于是,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渡过漳水三户津,在漳水南面集结,发起冲锋,秦军此时士气低落,再次战败。当然其中很有可能有章邯故意示弱的成分在。项羽遂率领楚军主力再次在汙水(颜师古称在邺城西,具体位置不详)发起大规模攻击,大破秦军。

走投无路的章邯,再一次派人到楚军大营求见项羽,请求订立和约。

与敌军约和这样的大事,项羽自然不能独断,便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项羽确信,章邯现在求和,绝没有诈降的可能,再者如今自己军营中粮食已经短缺,在这种情况之下,楚军根本无力再打一场持久战。

将领们都表示同意约和。于是,项羽与章邯相约于洹水之南的殷墟见面。

八百多年前,这里曾是强盛不可一世的商王朝都城,但终被周武王率领大军攻破,昔日的王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最终化为一片废墟。

八百年后,项羽约章邯在殷墟会谈,这其中的用意不言而喻。项羽这等于是向天下宣誓,他即将彻底摧垮大秦帝国,神州大地即将在商周易代八百年后,再迎来一次改朝换代。

殷墟之上,残壁断垣之侧,尽是田垄纵横。项羽和章邯一起对天盟誓,签订和约,章邯宣布向楚军投降。

自此,大秦帝国最后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倒下了,成了压垮帝国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此,大秦帝国的覆灭进入了倒计时。

盟誓仪式结束后,章邯百感交集,屈辱、无奈、悲怆与凄凉一起涌上心头,不由得两行清泪潸然而下,他向项羽倾诉自己的遭遇,控诉赵高的倒行逆施和祸国殃民。

多么具有讽刺性的一幕,作为秦军统帅,最终只有向自己昔日的敌人才有机会倾诉内心的委屈。

项羽表现出了胜利者的大度,安慰章邯一番后,封他为雍王,让他留在楚军大营,让司马欣担任上将军,率领秦军向关中进发。

就这样,昨天伐楚的主力军,一夕之间,变为攻秦的先锋军。

表面上,章邯已投降,双方自然是一家人了,应该不分彼此。

然而,彼此间长期积累的仇恨岂是朝夕之间就能冰释的?很快,小摩擦就出现了。

楚、赵、燕、齐等诸侯军中,有不少人曾经被朝廷征发,或押解到关中服徭役,或先集中到关中,然后被发往各地屯戍。在这期间,他们饱受秦军的嘲笑、鞭笞、责骂,如今秦军沦为降卒,他们自然想把自己当年遭受的耻辱加倍还给他们。

于是,秦军降卒被诸侯军吆来喝去,当作奴隶般使唤,甚至随意打骂,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

时间一长,不满的情绪开始在秦军营内传播开来。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岂愿过这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的生活?

一些人暗中聚集,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章邯降楚,秦军将士间其实争议很大,有些人并不赞同,再加上投降后遭受的种种屈辱,不满的情绪在军中弥漫。

有人说:“我们被章邯将军蒙骗,投降联军,看看如今咱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倘若接下来攻打关中战事顺利,还好说,咱们好歹能回到故里;但如果失利,我们必然会被胁迫,跟着诸侯联军东撤,朝廷为了打击报复,必然会株连我们的妻儿老小,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这番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们纷纷附和。

然而没多久,秦军的不满言论,便被诸侯联军安插到降俘营中的眼线得知,立即上报给项羽。

如果二十万降俘暴动,其后果不堪设想。项羽得知后,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召集英布、蒲将军等高级将领商议对策。

项羽说出了他的担忧:“秦军人数众多,他们并非心甘情愿投降,只不过是无奈之举。一旦进了函谷关,他们如果不听从将令,发动哗变,我们肯定无法约束他们,届时必然酿成大祸,与其等到无法收拾局面再想对策,还不如趁早除掉他们,你们怎么看?”

英布、蒲将军等人表示赞同。

待大军行至新安县(今河南省义马市千秋镇二十里铺村附近,现在的新安县是隋朝以后所置),项羽下令将除了雍王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原秦军高级将领以外的二十万秦军降卒全部坑杀。

此时,距离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相去仅仅五十余年,可谓冤冤相报。

但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真相究竟如何,至今疑云重重。

秦军投降后,并没有完全被解除武装,而是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制。因此,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必须事先做到完全保密,让秦军将士根本察觉不到楚军的意图。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有一种可能,就是章邯等人受到项羽的胁迫,为了活命,违心欺骗自己的老部下,以某种看似能自圆其说的理由诓大家去挖坑,待坑挖到足够深时,楚军突然冲出,往坑内填土,最终将所有秦军将士活埋。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何面对自己数十万老部下一夜之间全部被杀,史书上章邯等人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记载,而是保持了沉默。

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历史真相,千年之后的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屠杀一定充满了诡诈、谎言和欺骗。

想想两千年前那个恐怖的夜晚,大坑内,随着土石的落下,二十万人充满了愤怒、绝望、恐惧,有人挣扎、有人咒骂、有人乞求、有人哭泣,直到大坑被填平,声音渐渐稀疏消失,积土之下,仍然不时有人蠕动,直到最后完全陷入沉寂。

数十万计的鲜活生命,就这样永远消失于地下。

后世不断有人从各种角度来推测,楚军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将二十万秦军降卒全部坑杀。所谓坑杀二十万人,数字绝对是夸大了,当初在新安被坑杀的,只是部分对项羽心怀不满之人,而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追随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入关了。在楚汉战争时期,跟随章邯等人与汉军作战的,仍然是他以前的老部下。

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或许章邯等人,为了保住一部分人性命,只好被逼无奈地牺牲了另外一部分人。

自古杀降不详,项羽在新安坑杀降卒,表面上看,是清除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他的残暴之举也失去了人心,为自己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无对比就无差别,跟项羽的残暴相比,刘邦的入关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他采取了与项羽截然不同的方式,一路走过,很注重笼络民心。

高阳酒徒

在项羽渡河北上、巨鹿激战之际,刘邦在另一条战线上与秦军激战,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同样惊心动魄。

楚军的主力部队都被项羽带走了,刘邦刚从彭城出发时,身后只有一支稀稀疏疏的小部队,但他还是上路了。

后刘邦取道砀县(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后,至成阳和杠里一带,攻打驻守的秦军,很轻松地取得了胜利。初战告捷,刘邦自然很高兴。没多久,又在成武打败了东郡郡尉。

离开彭城四个月后,即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刘邦率军到达栗县,遇到刚武侯(姓名不详)。刘邦将他手中的四千多人马夺了过来,整编进自己的队伍中,部队得到了扩充。

随后没多久,刘邦联合魏将皇欣、武满的军队,攻打秦军,打了个小胜仗。

就这样,刘邦一边打一边前行,由于秦军主要部队都被章邯带去河北了,因此,刘邦遇到的都是些小股部队,起初的几次交锋,基本属于小打小闹。

待刘邦带领队伍抵达昌邑县(县治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城南昌邑村)时,当地有一名江洋大盗带领着他的一帮手下来帮助刘邦攻城。

此人名叫彭越,字仲,是昌邑本地人。

彭越早先潜伏在钜野泽(古代著名大沼泽,今山东巨野县境内)捕鱼,与人结伙,活跃在大泽之中,干着打家劫舍的营生。及陈胜吴广起义后,彭越身边就有人鼓动他趁机起事,他没有同意。

一年后,彭越周围聚集了百十号年轻人。眼看天下已是风起云涌,英雄并起,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再无法按捺得住,一起推举彭越担任头领,带着大家一起干。

彭越却推辞不想干,挑头造反这事是个危险活儿,做盗贼和造反,虽说都是违法活动,但有着本质区别。但最后他实在经不住众人的死磨硬缠,只好勉强答应了,便约大家次日日出之时集合,要求任何人不得迟到,否则斩首!

这些人平时都散漫惯了,以为彭越也就随口一说,没太当真。第二天红日高升时,多数人已到齐,但仍有十多人从远处稀稀落落地赶来,到最后还差一人。彭越让大家一起等,直到中午,那个人才晃悠悠地赶来。

彭越面向众人,一脸严肃地说道:“我年纪大了,本不想揽这事,是你们执意要我挑头。第一天集合,就有这么多人迟到,按理都该杀头,但毕竟不能把这么多人全杀掉,只好将最后才来的那位拉出去斩了!”

说完,彭越命令小队长立刻动手。

大家都以为彭越在开玩笑,吓唬吓唬而已,便都嘻嘻哈哈地笑着说:“行了行了,多大点事儿,下次让他注意就是了。”

但是,彭越脸上始终没有任何表情,冷若冰霜,坚决将那人斩了。此时,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彭越不是在开玩笑。

那人最终还是被斩了。

事后,彭越将人头放在土台上,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瞬间,众人吓破了胆,再也没有人敢嬉笑打闹。

彭越用一颗人头立威,很快做到了令行禁止。

当时,正赶上章邯东出、接连击溃陈胜、吕臣、魏咎等人,义军被打散,到处流窜,有些人听到彭越的名声,便赶来依附,没多久,彭越便拥有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队伍。

彭越听到刘邦要攻打昌邑的消息后,估计觉得大家对付的共同敌人都是秦军,便赶来协助攻城。

不过,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昌邑最终还是没未攻破。刘邦目的是打到关中去,没打算在昌邑久留,遂撤兵继续向前。至于彭越,仍然留在了巨野泽,继续过着草莽生涯。

这是刘邦和彭越的初次结识,他们虽然在短暂并肩作战后各自分开,但两人之间注定要在此后半生纠缠在恩怨情仇之中。分开是为了重逢,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刘邦继续西行,率军行经高阳(今河南杞县高阳镇)。

军队中有一个骑兵是当地人,好不容易回到故乡,自然要回家看看,路上恰好遇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翁,老翁叫住了他。

老翁名叫郦食其,是一名看管里门的小吏。一个人活到六十岁了,依然不过是个看门人,可见他是个失败者。

然而,职业贵贱并无关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恰恰相反,黑暗的社会,常常将一些能人逼得走投无路,为了糊口,沦为看门人。这样的人很多,比如侯赢、张耳、陈馀等,都曾看过大门。郦食其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但无处施展的大才。

郦食其嗜书如命,博览群书,但读书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的家境一贫如洗,生活落魄不堪,连吃饭穿衣都难以保证,常常饿着肚子,不得已只好干起守大门的营生。就这样,郦食其眼看行将就木,看上去注定要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余生。

不过,对这样一位既没有任何成就也没有一官半职的糟老头,就是当地地方官和豪强,也不敢轻易招惹。谁都知道这老头不好惹,周围的人都在背后称他为狂生。

郦食其并非没有机会。近几年,陈胜、项梁这些人的队伍,从他门前过去了好几拨,如果纯粹为了混口饭吃,他可以随便加入一支队伍,以他的能力,混个一官半职,可以说手到擒来。

但郦食其耳闻目睹了太多事,知道这些人没一个靠得住,都是一些刚愎自用、容不下人的主儿。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低调隐藏,避免引来这些暴发户的注意。

开门关门,迎来送往,郦食其一如既往地过着单调而平静的日子。直到这一天,他见到了刘邦手下的一名骑兵。

虽然过了多年,但郦食其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人是自己一位故人的儿子,便立刻叫住了他。

遇到故人之子,又听说他来自刘邦军营,郦食其便提出,希望他帮忙引荐一下自己。

骑兵战士看了看这位老师叔,一脸为难。

“您恐怕不知道,沛公最不喜欢的就是你们这些儒生。以前有些儒生来投奔,他很讨厌儒生们动辄咬文嚼字,说些大而无边的空话,惹得性起,好一顿破口大骂,然后上前一把揪下人家儒巾,直接往里撒尿,那场面甭提多尴尬了。”

郦食其似乎并没有退缩的意思:“你见了沛公就说,‘我老家有位郦先生,已六十多了,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

骑兵战士还是有点不放心,但又推托不过,只好说:“那我去试一下,不过您一定记得,千万别以儒生模样去见他。”

“记得了,你尽管去吧。”

骑兵战士回去后,如实向刘邦禀告。

刘邦一听有这么个怪老头,觉得有点意思,便派人传话给郦食其,让他来参见自己。

郦食其赶到后,言语很诚恳,态度很谦和,恭恭敬敬地让人将自己的名片(当时纸张还没发明,拜访者一般把名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递了进去。

刘邦当时正在洗脚,便问:“来的是一个咋样的人?”

传话之人如实说:“看他峨冠广袖,像个读书人,应该是很博学的儒生。”

刘邦讨厌儒生,便说:“出去转告他,说我忙于谋划征讨天下的大事,没空见一名儒生,让他早点滚!”

传话之人没办法,只好将刘邦原话转达。

谁料郦食其一听,怒睁圆眼,手按宝剑,大声喝道:“快点!再转告沛公一声,我是一名高阳酒徒,并非儒生。”

传话之人吓了一跳,不小心将手中的名片掉到了地上,急忙捡了起来,一溜烟跑进去,再次向刘邦通报:“外边那个人,真是个壮士,他一声喝,吓得我连名片都没拿稳,掉在了地上。”

刘邦一听,觉得很有意思,顿时来了精神,便问道:“他说啥来着?”

传话之人哆哆嗦嗦地说:“他说‘滚回去,给我再次通报,老子我是个高阳酒徒。’”

刘邦一听,嗨,得了,这人有点意思,合我口味,便说:“请客人进来!”

郦食其进屋后,发现刘邦正坐在床沿上,叉着两条腿,让两名侍女给他洗脚。

秦汉之际,有裆裤子还没发明出来,人们普遍穿的是裤裆不缝合的袴(主要方便便溺),外面罩上类似围裙的“裳”,因此,对人叉开腿是一种极端轻蔑侮辱的动作。比如当初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就倚柱冲着秦王叉开了腿。

刘邦此时正在洗脚,大概是没有穿“裳”。所以当时的场面,无疑不忍直视。

不过,郦食其显然早有心理准备。

按理说,初次见面,上门拜见,自然要下跪磕头,但郦食其只是作了个长揖,然后不卑不亢地站立到一旁,明知故问道:“请问沛公,现在打算何去何从,您是想帮秦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诸侯灭掉秦呢?”

刘邦一听,不由得火大了,他生平最厌恶的就是这种有话不好好说非要绕个弯弯道道的儒生作派,便破口大骂:“你这酸儒,说的全都是屁话!天下人都被秦朝害惨了,吃尽了苦,遭够了罪,如今诸侯都纷纷起来抗击暴秦。你说,我怎么可能帮助它去攻打诸侯呢?”

郦食其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看不像,如果是真的想要起兵讨伐暴秦,那就应该礼贤下士,收揽天下英雄豪杰,收拢民心才对,但看您现在这副傲慢对待长者的架势,哪有一点真的想抗击暴秦的样子?”

刘邦猛地醒悟,觉得自己有点过头了,赶忙站起来,都顾不得擦脚。他穿戴整齐,扶郦食其坐下,命人赶紧准备酒菜,请郦食其一起吃饭。

席间,刘邦请郦食其坐在主宾席,并一个劲地为自己刚才的态度道歉。

郦食其见刘邦摆正了态度,知道是时候亮点干货了,便对刘邦纵论天下大事,说起六国之间如何合纵连横,说得头头是道。刘邦听完喜出望外,才知道这个看似其貌不扬的老头子是位当世高人,便虚心请教道:“那么请问先生,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郦食其一脸正色说:“实事求是地说,就您手下这帮人,充其量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满打满算尚不足万人。就这点兵力,与强秦抗衡,无疑是羊入虎口。不过,我倒是可以为您指一条明路。”

刘邦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请郦食其赶紧讲。

郦食其便说:“沛公您如果想要成就大业,就先从占领陈留开始。陈留地处天下要冲,交通便捷,城内粮食充足,城墙高大坚固,我和陈留县令私交不错,愿替您走一趟,劝他归降您,如果他不听劝告,我就在城内做您内应,您从外攻城。如果有了陈留这样的地盘,您何愁大业不成!”

刘邦一听欢喜得不得了,没想到这个老头一上门,就送了这样一份大礼,立刻说:“行,我全听您的!”

郦食其说干就干,没有久做停留,马上赶去拜访陈留县令,一见面就对自己这位老相识展开了游说攻势。

“您看,如今天下大乱,全天下人都起来反抗秦朝暴政,您应该顺应潮流,站出来一起抗秦才是,没想到您却顽固不化,还在为这样的朝廷守城,我私下里常为您的安全担忧哪!”

陈留县令一心想做个尽职守法的地方官,一听郦食其这番话,吓坏了,马上让他闭嘴:“大秦的法律有多严酷,您又不是不知,就冲您这番话,按秦律已是灭族的大罪了。别再胡说八道了,我不会按您说的去做的。”

郦食其知道他根本听不进去,知道再费口舌也是白搭,便没再说话。陈留县令也以为自己这位老友不过是一时性起,随口一说,所以也没当回事,当晚,让他留在自己住处。

由于一时疏忽,陈留县令就丢了性命。

夜半时候,郦食其趁陈留县令不注意,杀掉了他,带上首级,连夜从城墙溜下来,一口气跑到刘邦军营。

刘邦命人将县令脑袋挑到竹竿上,展示给守城士兵们看,并冲城头喊话:“兄弟们,抓紧时间赶紧投降吧,你们的县令都被我斩首了!”

守城士兵们一看,吓了一跳,刘邦人还没进城,县令的脑袋已经到了人家手中,陈留城内还不知潜伏了多少杀手,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后脑勺发凉。

县令一死,城内群龙无首,众人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一合计,最终同意开城投降。

郦食其有个弟弟叫郦商,在陈胜起义后,他就行动起来,到处招兵买马,此时已经有了几千人马。郦食其将郦商引荐给了刘邦。随后,郦商带领自己的队伍前来归附,之后为刘邦立下了不少战功。

刘邦很轻松地拿下了陈留后,一下子掌握了武库中存放的大量兵器,以及大量粮食。手中有了这两样战略资源,刘邦很快就征募了大量兵员,在陈留前后待了三个多月,他的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了好几万人。

如此一来,刘邦就有了进攻关中的底气。

这一切,当然都要感谢郦食其,于是刘邦封他为广野君。自此以后,郦食其帮助刘邦周旋于诸侯之间,争取盟友,化解危机。

刘邦一生识人无数,但要说最对脾气、最合得来的人,郦食其算一个。他们都属于那种不愿受世俗陈见约束、嬉笑怒骂皆出自真性情之人。

萧何、张良这些人让刘邦觉得可以倚重,甚至值得敬重,但能够让刘邦没有任何思想顾虑的,终其一生,唯郦食其一人而已。

以至于,郦食其去世多年以后,刘邦仍然对他念念不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2612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