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二战纵横录——邓尼茨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7 23:46:41 0


参加德国海军研究潜艇战术

1891年,卡尔·冯·邓尼茨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就对技术教育感兴趣,而在当时,只有海军才能提供这种教育机会,所以他一心一意想参加海军。他在19岁时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4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是轻型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的一名尉官。

战争初期时,“哥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两艘德舰逃过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围捕,到达了君士坦丁堡,然后名义上出售给土耳其。

此后两年,虽然这两艘军舰在名义上是属于土耳其,但邓尼茨仍留在“布雷斯劳号”上服务,偶尔也参加在黑海中的突击行动。由于害怕苏联黑海舰队的追击,因此离开土耳其海的海域。尽管如此,这也使邓尼茨学到了一些特殊的海战经验:德国海军并非无敌于天下,英国海军无论是在战术上还是技巧上,都远比它占优势。这使得邓尼茨立志重振德国海军。

1916年,邓尼茨返回德国并转入潜艇部队。这是他一生事业的真正起点。尽管邓尼茨第一次接触潜艇,但经过初步训练,他被派到“U-39号”潜艇上任守望官。1918年,邓尼茨升任“U-68号”的艇长。这是一艘在地中海内活动的潜艇,以奥地利在亚德里亚海上的波拉港为基地。当时,施泰因鲍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富冒险精神的潜艇指挥官之一——也在这里。

邓尼茨与他相识,并从他那学到了夜间水面攻击的理论,即利用黑暗的掩护,以求溜过敌方驱逐舰的警戒线发动攻击。

有一次,邓尼茨与施泰因鲍尔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两人约定在同盟国的一条护航线上会合,然后攻击驱逐舰保护下的商队。但不知什么原因令施泰因鲍尔未能到达指定的会合点,邓尼茨只好单独去试验这一新理论。

当时,恰好一支英国的护航船队到达附近海域。邓尼茨毫不困难地通过驱逐舰的屏障,悄悄地溜到了商船附近,并用鱼雷击沉了一艘商船。但很不幸的是,此后在潜航时,潜艇失去了控制。如果这样下去,潜艇会因潜入太深而被水压所摧毁。在这种情况,炸毁主压载水槽是唯一选择,邓尼茨也正是这样做的。

主压载水槽被炸毁后,“U-68号”遂在英国船队中浮出海面。邓尼茨只好下令弃船。他被一艘英国驱逐舰救起,然后被关在约克夏的战俘营中。

邓尼茨虽然不是一位海军历史学家,对于护航原则的光荣历史也未作过研究,但凭自身经验,他发现自从英国人在1917年采取护航的办法之后,德国的潜艇攻击战术就很难发挥作用了。传统的潜艇攻击在白天用潜航的潜艇来执行,这对船队中被护航的商船已经不能造成任何影响。于是,邓尼茨决心研究一种新战术,来打败英国皇家海军传统的护船原则。

二战纵横录——邓尼茨

直至16年后,邓尼茨才有机会试验有关潜艇战术的新理论。

1919年,即邓尼茨被关押了10个月后,他从英国战俘营返回德国,并再度进入德国共和国海军。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那实际上是一支没有潜艇的海军。不过魏玛共和国政府还是秘密地在外国订购潜艇,这就使邓尼茨与潜艇的发展不至于完全脱节。

实际上,他在海军中的服务还是以在驱逐舰和巡洋舰上为主。1935年,他晋升为上校,负责指挥“艾姆登号”巡洋舰。

1933年,德国纳粹分子夺得了政权。之后不久,希特勒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会晤,为了赢得雷德尔及全体海军将士的拥护,表示在其未来的建军计划中,海军在公平的分配中一定占优先地位。希特勒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显示,德国海军开始重整旗鼓,其前途日益光明。

在雄心勃勃的“Z计划”中,预定在1944年,德国将拥有一支强大而稳定的海军舰队,至1948年,其实力足以向英国海军挑战。

可以公正地说,雷德尔是非常正直的人。虽然他对德国的效忠是毫无疑问的,但对纳粹党却是另一种态度。雷德尔讨厌且不信任戈林,对纳粹党的其他领袖的态度也是既冷淡又谨慎。他本人不曾入党,并且严格命令一切海军人员都不得参加政治活动。

邓尼茨则恰好相反。虽然受到雷德尔的禁止,他不能正式加入纳粹党,但他对纳粹主义具有强烈的信仰,更狂热地拥护希特勒。最初,邓尼茨还太年轻,资历浅,缺少表现的机会。但自从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地位日益提高,他开始培养与党内领袖之间的友谊。尽管知道戈林强烈反对建设海军,但由于戈林是希特勒亲信中权力最大的一位,所以邓尼茨千方百计与他建立“友谊”,甚至曲意奉承。

1943年年初,邓尼茨接替雷德尔出任海军总司令,他立即解除了海军人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的禁令。雷德尔曾戏称他是“希特勒青年——邓尼茨”。

创立潜艇兵种实施“狼群”战术

毫无疑问,支配欧洲,建立欧洲新秩序,是希特勒奋斗的目标。他的基本计划是先解决欧洲大陆问题,然后再占领不列颠。基于这种思想,希特勒先开始和英国展开有关海军协定的谈判。在谈判所提出的建议中把德国海军的吨位数定为英国海军的35%,而潜艇则可达到45%。这个数字在某种环境下还可以增至100%。

他们认为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对于这种程度的海上优势应会感到满意,也就可能不再干涉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冒险。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在伦敦签字。

事实上,在《英德海军协定》签字以前,德国早已开始建造潜艇。

1934年9月,德国重新组建潜艇部队,邓尼茨被希特勒任命为海军总部中的“首席潜艇官”。接着,雷德尔对邓尼茨极为赏识,把有关潜艇的发展计划、战略战术、训练等所有事宜都交给他全权处理。

在这里,邓尼茨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可以说,这使他有机会发展他的理论,并通过演习把这些理论付诸试验。邓尼茨的潜艇思想以两项原则为基础。

第一项原则,潜艇的攻击目标就是商船。对他来说,这就包括了潜艇战的一切行动和其目的。击沉一艘敌方的军舰不过是一种额外的收获而已。对商船的攻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更不必考虑平民生命的损失。而根据《海牙公约》,在攻击商船时应先停船检查,而在击沉之前应对所有的乘员提供安全保障。

邓尼茨不仅不理会这种规定,而且还花了许多时间去寻找《公约》的漏洞,以便使潜艇可以合法地在无警告情况下击沉商船。他狡辩说一艘商船在战时发出求救的信号就意味着正在受到潜艇的攻击,这就构成海军的一种情报来源。根据这种理由,它也就不应受《海牙公约》的保护。

第二项原则,潜艇根本上只是一种能潜航的水面船只,应像一艘水面军舰一样投入战斗。这是一种超前的观念,完全改变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潜艇在白天应潜伏在水中,当目标进入其射程以内时才在水下用鱼雷加以攻击。

邓尼茨认为夜间的水面攻击最为有利。因为潜艇的指挥塔体型很小,在夜间几乎看不见,而潜艇的水面航速又几乎超过商船。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也就使潜艇可以到达最有利的火力发射位置。

在训练人员时,邓尼茨非常注意细节。他要求全体官兵对德国潜艇的设计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掌握在一切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操作能力。他用德国舰队来扮演敌方的护航兵力,试验其潜艇的夜间攻击技术。结果德国潜艇很轻松地穿过一道驱逐舰的屏障,且到达距目标600米以内的位置而未被发现。毫无疑问,邓尼茨所采取的措施实完全正确。

其实,夜间水面攻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狼群”战术——集结成群,以群打群。邓尼茨在敌方船队可能的航线上横向展开一队潜艇,假使有一艘潜艇发现了踪迹,就立即跟着它走,同时通知其他的潜艇集合在一起并驶往前方等候,这样就可以在夜间对其发动有效攻击。“狼群”战术无疑很有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指挥权的归属,是由海上的潜艇指挥官,还是由岸上的司令部统一下令作战呢?

邓尼茨曾试验过这两种方法,最后发现在装备有精密通信网的岸上司令部中,他可以进行较好的控制。不过,邓尼茨又迅速认识到这种控制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大量的讯号从海上潜艇中发出,将使敌方的方向寻觅系统易于发现己方潜艇的位置。他准备进行这种冒险,因为他认为从岸上进行有效的控制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他也相信英国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高频率定向系统。

“狼群”攻击的组织工作相当复杂,必须由邓尼茨在岸上的司令部作严密的控制。根据正常的情报部门的资料,邓尼茨很容易地了解到对方的护航船队何时离开加拿大前往英国,以及所包括的船只数量。

他把个别潜艇散布在一条与敌方的预计航线成直角的直线上,根据能见度的差异,彼此间隔25海里至30海里等待发现敌船。当其中一艘潜艇发现敌船之后,就立即用高频率的潜艇无线电波向邓尼茨报告,同时继续监视敌人的船队。它此时浮出海面但与敌船保持最大的能见距离,这样就不易被对方发觉。在监视的同时,这艘潜艇也就继续向邓尼茨报告敌方船队在航向或速度上的改变,以及天气情况和其他有关资料。

当潜艇司令部收到发现敌情的报告之后,就立即用同样的高频率电波通知参加“狼群”行动的其他潜艇,命令它们向那一艘潜艇靠拢,甚至连它们应该怎样走都由司令部决定。当它们即将接近敌方船队时,原先的那艘潜艇就会用中波无线电来和它们取得联系。

所有潜艇都奉有严格的命令,必须等待全部舰只到达后才开始攻击。它们驶往前方的某一位置,那是预计敌方船队在天黑之后能到达的地点,这样它们就可以在一整夜发动攻击。

攻击的方法是依赖它们几乎完全不被敌人发现的特性,通过护航舰只的屏障线,一直溜到商船的中间,直至射程大约600米时才发射鱼雷。在这样的距离内几乎百发百中。当天快要亮时,潜艇立即开始停止攻击,以最高速度在水面上沿着船队的同一航向向前行驶,依赖其高速度进入下一个有利位置等到夜幕再度垂下时再做第二次攻击。这样一夜复一夜,直至所有的潜艇把鱼雷都用完为止。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邓尼茨都对部队保持着严密的控制,从他的司令部中发出一连串的无线电报,指挥每一艘潜艇在每一分钟的行动,只在夜间攻击时例外。在夜间,各位舰长要用自己的技巧和主动性去达到适当的射程并尽可能击沉大量的商船。但何时开始攻击和何时停止则都由司令部决定。对于这种形式的攻击。英国人基本上毫无防御能力。在最初阶段,大西洋之战是完全靠肉眼来打的,决定胜负的问题就是要看谁先发现对方。潜艇显然占了优势。当时虽已有雷达,但受到巡逻飞机航程的限制,即最远只可以到达距机场200海里的地区,而护航舰只则还没有装雷达。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邓尼茨曾凭着高度的技巧和坚定的决心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情况。部队执行命令时事无巨细都根据他的指示和决定来办。当然他也有失算的地方,譬如说有些鱼雷设计不佳,有向深水处潜入而从目标船底下通过的情况发生。邓尼茨不仅立即加以矫正,而且还把负责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另一方面他也有特别好的运气,最重要的是英国海军的密码几乎全被德国海军情报机构译出,所以邓尼茨对敌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指挥的潜艇也就能击中敌人而不被敌人击中。在1936年至1939年中,邓尼茨根据他的理论建立起德国潜艇兵种。除了经常演习以求将“狼群”战术发展到最高效率以外,他还集中精力为这一目标设计了一种性能最佳的潜艇。

二战纵横录——邓尼茨

对于这样的战争,理想的潜艇是舰体尽可能小,因为愈小则愈不易为敌人所发现;而从燃料储量来说,则希望它具有最大的续航力,因为任何与英国人的战争,德国潜艇都必须到达离基地很远的地方去作战。

德国的潜艇工程专家发现,只要把排水量500吨的标准潜艇再增加17吨以加装油槽,即可以使其航程由6200海里增加至8850海里。这就是以后大量生产的VⅡC型。为了适应航程较远的战斗,他们还设计了740吨的潜艇,其航程为13000余海里,这就是IX型,它与VⅡC型的生产比例为1∶3。最后,为了真正的远程作战,例如在非洲的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战斗,又设计了一种大型水底油轮,可以在海上为作战用的潜艇加油。这就是XIV型潜艇,其水面排水量为1688吨。那些潜艇艇长们称XIV型潜艇为“奶牛”。不过直至1940年年底和1941年年初,这种潜艇才开始按一定数量生产。

从1935年至1939年这短短的4年时间,邓尼茨对于德国潜艇兵种的发展,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总负其责,他专心一意地投入潜艇部的建设,亲自选拔和训练人员,并把他自己的新战术思想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从而涌现出一批凶狠狡诈的海上杀手。

虽然他并非是个和善可亲的人,但他尽可能与他的艇长们保持接触。每当一艘潜艇出海演习回来,他总是在码头上欢迎官兵,所以全体官兵都称他为“教父”,对他十分忠诚。

德国海军不像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海军,不是在任职两年半左右就实行调职。这样一来,邓尼茨有充裕的时间来发展和改善其战术思想,同时也使他的部下有一种安全感,知道这种指挥体系不会有所改变,他们不必害怕到时又要去适应一位新领袖的思想。

邓尼茨对潜艇的建设专心致志,而且他对假想敌是谁也有坚定不移的看法。在1935年至1939年间的德国,也许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坚信英国是未来战争中的主要敌人,他的一切训练和准备都指向这个唯一的目标。他甚至要求一切演习都应到大西洋中去进行,而不应限于波罗的海或北海范围内。

当时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认为德国在1945年以前不会与英国交战,所以一直在按“Z计划”实施潜艇建设。邓尼茨对此却有完全的不同看法,不过他那时还是人微言轻,也就不敢随便表露自己的意见。

1939年4月26日,德国单方面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其实,德国占领捷克以后,英国就为波兰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紧张,而这次废约行动更是火上浇油。这不仅暗示战祸可能一触即发,而且也使英国人认清德国海军正在以最快速度重振旗鼓。废约以后,邓尼茨认为德国决不能等到1948年去完成其舰队的建造计划。所以,他力主德国的造船工业应立即停止其他一切船只的建造,而集中全力来生产潜艇。

最终雷德尔决定把战舰和潜艇同列为第一优先。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德国的工业在战争开始时未能交出邓尼茨所希望的那么多潜艇。

变身海洋“恶魔”攻击盟国船队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邓尼茨手中的潜艇总共不过57艘,其中只有46艘已完成战备,且只有22艘可以适应大西洋中的海战。

依照惯例,一支潜艇部队通常是三分之一在作战地区中巡逻,三分之一在来往的途中行进,三分之一在基地整顿和休息,所以邓尼茨在大西洋中能用的作战兵力不会超过7艘潜艇。这对于有效的“狼群”战术而言,显然是太少了。

直至1940年10月,邓尼茨才有足够的潜艇来使“狼群”理论发挥真正的效力。结果实在惊人,在那一个月内,德国潜艇一共击沉了63艘商船,总吨位数达到35万吨之多。

1939年9月3日,英国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德“U-30号”潜艇即大开杀戒,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送入了海底。

德军最辉煌的战绩是,“U-47号”在10月13日夜间深入英国斯卡巴夫罗,击沉了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橡树号”。这次成功使邓尼茨晋升为海军上将,就任潜水艇队总司令,并使他能与希特勒直接接触。

在希特勒身边,邓尼茨向希特勒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只有凭借潜艇作战才能击败英国。邓尼茨的“狼群”在大西洋肆意施虐,使盟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0年10月19日上午,普里恩指挥的“U-47号”潜艇正在英国北海峡口的柯卡尔沙洲附近巡游。突然,一支庞大舰队驶进了他的潜望镜,普里恩细心数了数,共有运输商船34艘,外围有6艘驱逐舰护航。

他喜出望外,一边在后面紧紧尾追,一边向岸上的潜艇司令部发报。

10月17日、18日两个晚上,以“U-99号”、“U-100号”为首的艇群刚袭击了代号为“SC-7”的运输船队;19日,普里恩又在邻近海域咬住了“HX-79号”的尾巴。邓尼茨不明白,这些英国人为什么撞了墙还不知道回头。他接报后,立即命令周围海域的所有潜艇,迅速向“U-47号”靠拢,结群作战,争取最大战果!

“U-47号”周围已聚集了6艘潜艇,“U-100号”、“U-46号”和“U-48号”,刚从袭击“SC-7”的战场上下来,本应回港庆功,但一闻到血腥味也匆匆赶来,参加对“XH-79号”护航船队的猎杀。

潜艇散布于船队航线的两侧,犹如夹道欢迎一般。艇载鱼雷发射管的挡水管打开了,静静的鱼雷虎视眈眈。夜幕降下来时,攻击的时刻到了,数十艘英国舰船一无所知。“攻击开始!”潜艇全都浮上了水面,有夜色掩护,驱逐舰发现不了。这是一片开阔海域,正适于舰群作战,空中几点星光。1000米以外的船队像黑压压的城墙。

普里恩登上舰桥,深吸了一口海面上的清新空气,发出了屠杀命令。“U-47号”放出的两枚鱼雷如离弦之箭,率先向船队扑去。5000吨的首船“斯达朗克号”中雷,船队像炸了群的羊,恐慌地向四面散开。护航的军舰既要抢救落水者,又要搜索潜艇,顾头顾不了尾。乘着船队的混乱,各艇纷纷寻找目标,商船触雷爆炸声此起彼伏,海上大屠杀持续到天亮才告一段落,海面上火光熊熊。

狩猎的潜艇忽而潜入水下,躲避军舰;忽而浮上水面,发射鱼雷;忽而冲到船队的前部,忽而扑向尾部。胆大的干脆钻进舰队中间,抵近攻击。

海面上遍布船骸、尸体和船上装载的物资,空气中充满焦煳味,落水的未亡者在凄声呼救,劫后的场景惨不忍睹!

1940年夏季,德军占领法国,这使得德国潜艇进出大西洋的航程缩短了800海里,可以直接进出大西洋腹地,不必为溜过英军封锁的海域而浪费时间和燃料。

同时,德国的潜艇数量迅速增加。邓尼茨将潜水舰队指挥部迁至法国,以法国沿海港口为潜艇基地,放出一批批“狼群”向英国船队展开全面攻击。“狼群”战术立显奇效。从1940年6月到11月,德国潜艇共击沉舰船272艘,共计139.5万吨。

1941年12月9日,邓尼茨向他的潜艇发出指示:自即日起,所有对英国商船攻击的限制取消!

随即,他发起了一场针对美国的“击鼓战役”,12月16日,第一批5艘潜艇悄悄驶离了比斯开湾的基地。

邓尼茨严格命令,为达到突然性,在驶往美国东海岸的途中,不许攻击任何目标。

“山姆大叔”太麻痹了。虽然报纸上天天画有邓尼茨和德国潜艇的狰狞漫画,还刊有英国船队遭受袭击的悲惨消息,但那是在欧洲水域,和美国大陆隔着一个大西洋。

二战纵横录——邓尼茨

美国人可能忘了:既然宣战,就是敌人;既是敌人,就有被其攻击的危险。他们更想不到,就在纽约港口外不远的水下,5只“野狼”正贪婪地盯着自己的猎物。“U-133号”的艇长哈尔德根少校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摩天大楼上的霓虹灯喷红吐绿,自由女神铜像也被灯火装饰得大放异彩,一艘艘商船前接后拥,进进出出,所有的航行灯都亮着。

哈尔德根后来写道:

天哪,这哪像战争,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已向德国宣战,也许是在搞建国大庆!既没有巡逻警戒,更谈不上护航编队。潜艇在这里作战,根本不需要什么战术,只要你会按那个鱼雷发射按钮!当时,我真不忍心去打破那个灯火织成的辉煌的画面。

哈尔德根不会发慈悲,战争也不允许他慈悲!

5艘潜艇各自占领了发射位置,哈尔德根在下达攻击命令的同时,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发射按钮。哈尔德根带领他的5艘潜艇,从纽约港南下,昼潜夜浮,大打出手。威廉斯堡、查尔斯顿、佛罗里达,到处有被他们击沉的商船。有时候杀得兴起,干脆白天也浮上水面,用舰桥上那门小口径高炮,轰击岸上的炼油厂、油库等大型目标。

美国这块大陆自南北战争以来,已有80年与炮火硝烟绝缘,德国潜艇的袭击才使它的居民亲身感受到战争的存在。

1942年1月的“击鼓战役”期间,仅哈尔德根的艇群就击沉商船20万吨。当月,美、英盟国的海上损失急剧上升至55万吨。哈尔德根也成为邓尼茨手下新的“王牌艇长”。4月起饱受潜艇之苦的美国也开始编组护航船队。但是,邓尼茨的“狼群”继续南下,进入了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

广阔的大洋上有无数条航线,处于攻击一方的德国潜艇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不断把目标从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个点,美、英有限的护航兵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整个1942年,商船的月损失都保持在60万吨左右。1942年11月,英国的霍顿爵士接替诺贝尔,负责指导反潜艇战。在诺贝尔负责期间,由于缺乏护航舰只,所有的新舰都是立即投入战斗以至于人员都不曾接受适当的训练。等到霍顿接手时,由于造船工业的加速发展,专供反潜作战的舰只开始逐渐增多。于是他可以把它们组成护航群,加以适当的训练,以迎接大西洋中的新战斗。

霍顿也像邓尼茨一样,深知士气在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他也像邓尼茨一样要求其司令部具有高度的指挥能力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使所有护航舰只的舰长和飞机机长对一切战斗都充满信心。

正像邓尼茨站在码头上欢迎潜艇返航一样,霍顿亲自乘坐小型护航船只和巡逻飞机在海上监督作战。

1942年2月,德国潜艇的损失开始剧增,这已经给了邓尼茨一次警告。损失的原因在于英国的水面和空中护航兵力都已装备1.5米的雷达。这种新的雷达装置比老式雷达射程更远,也更精确。当德国潜艇在夜间攻击商船时,它们也会受到全速赶来的敌方护航军舰的奇袭。

邓尼茨和他的技术专家很快就弄清了其原因,但直至8月间他们才找到对策,这是一种雷达射线接收器,能够迅速告诉潜艇它已被雷达盯住,于是潜艇常能迅速潜入水中来逃避攻击。

但是对邓尼茨来说,盟军设下的网已经在收紧之中。

1943年2月,盟军又在大西洋中首次使用0.1米的雷达。德国的雷达射线接收器不能接收这种新型雷达的信号,潜艇因此突然受到袭击。也许是受到这种失败心理的影响,邓尼茨此时又犯了一个最大的战术错误。他命令所有潜艇在通过比斯开湾时,一律浮出水面并用高射炮和盟机对攻。

这个倒霉的命令造成了重大损失。在2月间损失潜艇19艘,3月15艘,而5月更多达37艘,损失如此惨重,其原因不仅在于新雷达,还在于威力较强的英军深水炸弹。

遭遇反潜作战兵败北大西洋

1942年5月,希特勒要求邓尼茨出席讨论全面战争情况的定期元首会议,亲自报告潜艇战的进展。

邓尼茨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在雷德尔比较现实地作出评论之后,他就大谈其对于最后胜利的信心,这立即赢得了希特勒的赞许。所以当1943年1月雷德尔辞职时,邓尼茨就越过了其他资历较深的海军将领而接任海军总司令。

雷德尔之所以辞职,是因为希特勒在戈林的唆使下下令把所有大型军舰都报废,舰炮改为岸上炮,人员则用来扩充潜艇部队或补充陆军。雷德尔遂愤而辞职。

邓尼茨最初同意希特勒的命令,但几星期之后,他弄清了海战的全盘情况,又要求希特勒收回成命。

就潜艇战的指挥而言,邓尼茨的确成就卓越,但他似乎不能胜任海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对于地中海战役的处理,尤其是在非洲的撤退和盟军进攻西西里岛时,就显得不太高明。

他本人在当时确信问题的关键在于陆军的补给,他坚决主张使用所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军舰,从巡洋舰到潜艇,来运送补给而不参加战斗。这一错误导致轴心国部队在突尼斯大批投降,盟军在西西里岛顺利登陆。

为了控制并挫败“狼群”的攻击,英、美海军开始全力实施反潜作战。随着强大的护航舰队的建立,严密的空中、海上监视网的形成,特别是用于反潜作战的新型雷达和新型深水炸弹投入实战,盟军在大西洋上布下了围捕“狼群”的天罗地网。

1943年5月以后,所有的德国潜艇都撤出北大西洋。

此时,邓尼茨似乎已经知道海上的战争是输定了,两年多以来,他一直都在用新型潜艇的神话来欺骗希特勒,甚至也可以说他在自欺欺人。

邓尼茨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挽回败局。他下令建设使用通气管的新型潜艇,但新潜艇的建设由于受盟军战略轰炸的影响,直至1945年4月才正式服役出航。

此刻,邓尼茨已不能有所作为了。

当海战地点已经接近德国本土时,邓尼茨又赶造了大批小型潜艇以求扭转劣势,结果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也毫无成效。

当盟军迫近柏林时,所有的纳粹要人中,只有邓尼茨和戈培尔还真正效忠于希特勒。

1945年4月,戈林企图接管政权,希特勒大怒,立即下令拘捕他。海因里希·希姆莱也私自想和同盟国接触。所以希特勒在自杀前,留下遗言任命邓尼茨继任德国元首。

邓尼茨于5月1日就职,起先他还希望和西方同盟国达成单方面的停战,他以为西方国家将会利用他来对抗苏联并控制战后的德国。

这种梦想只维持了3个星期就破灭了。5月22日他被捕,和其余的德国领袖们一同在纽伦堡接受战犯审判,并被判处了10年徒刑。

在被捕前夕,根据邓尼茨的指示,德国陆海空三军放下了武器。但是,被击败的“狼群”比它们的主人更为顽固!——自行击沉了残剩下的220艘潜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3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