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7 23:38:02 0


参加红军显露军事才能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在莫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一个普通的穷村庄里。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下层人,家境凄苦,但自古寒门出英才,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造就了朱可夫勤奋、朴实、坚毅的性格。

8岁时,朱可夫进了一所教会小学。他背着用粗麻布缝的书包,和附近几个村里背着洋书包的小朋友一起去读书。刚开始他有些自卑,但不久,这种自卑感便烟消云散了。因为朱可夫聪明且勤奋,所以在同龄人中显得出众。

小学毕业后,为了谋生,朱可夫告别了父母,离开家乡去莫斯科,到他舅舅米哈依尔·皮利开的毛皮作坊里当了一名学徒工。

朱可夫心灵手巧、聪明过人,一年之后就成了学徒工里技术最好的一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5年7月,沙皇政府决定提前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1915年8月7日,朱可夫从卡卢加省小亚罗斯拉韦次县应征入伍。

朱可夫上战场了,但他的热情并不高,因为他离开莫斯科时,只见一面是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一面是阔少爷仍和从前一样过着豪华骄奢的生活。这两种鲜明的对比,使他茫然。可他还是想,既然入伍,就要忠诚地为国打仗。

军营对朱可夫来说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连最习惯的走路、吃饭、睡觉,都有了新的约束和规定。第一次体验军营生活,他既感到新奇,又觉得那么不可思议。

1915年9月,朱可夫等人被派到了乌克兰境内的后备骑兵第五团,该团驻扎在哈尔科夫省巴拉克列亚城内。骑兵当时分为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三种。朱可夫被分到枪骑兵连,还分到了一匹叫“哈谢奇娜娅”的烈马。

骑兵每天要比步兵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最要命的算是乘马训练,在训练骑乘、特技骑术和使用冷兵器时,每个人两条大腿都磨出了血,刚结了疤,又磨破了。

每次训练后,马鞍上都血迹斑斑,可朱可夫十分坚强,不怕苦、不退缩。他每次训练都最认真、最刻苦。那匹烈马不知把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有多少次,但越摔这个年轻人训练时间越长,仅仅两个星期,“哈谢奇娜娅”就被驯服了。

在1916年春天,朱可夫以优秀的成绩被选进教导队。1916年8月,朱可夫从教导队毕业,被分回骑兵第十师。当时第十师正驻在德涅斯特河岸,其任务是担任西南战线的预备队。朱可夫是乘火车前往部队的。

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他们负了很重的伤急需治疗,但还要停下来为开往前线的部队让路,朱可夫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感受。

他还从伤员那里听到各种消息。有的说俄军装备落后,伙食很差,根本打不过敌人;有的说,指挥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官名声很坏,常常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士兵的死活;还有的说最高统帅部里有敌军奸细,这仗没法打。

很快,朱可夫经受了生平第一战斗的洗礼。那是他们到达一个车站下车时,天空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大家迅速隐蔽起来。接着敌人来了一架侦察机,扔了几颗炸弹就飞走了,结果炸死了一名士兵和五匹马。

不久,在一次战斗中朱可夫俘虏了一名德军军官,因而获得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枚勋章。

1917年2月,彼得格勒部分工人开始罢工。几天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城和临近的城市,罢工人员达20万人,并且势如潮涌,不可阻挡。朱可夫也置身到革命的浪潮之中,参加了“二月起义”,被选为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并出席团苏维埃代表大会。团士兵委员会的负责人叫雅科夫列夫,他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布尔什维克。

但是,当时的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朱可夫那里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5月初,雅科夫列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走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趁机在团里掌了权,宣称拥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方针。

不久,连士兵委员会决定解散朱可夫领导的这个连。于是,朱可夫和其他委员只好给士兵们发了退伍说明书,并让他们带上了马枪和子弹。由于朱可夫是该连负责人,所以投奔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方面去的一些军官在到处搜捕他,他一连几个星期不得不躲起来。

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等人的领导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进行炮击,标志着起义的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革命军队和赤卫队包围了冬宫及政府各部门。反动军队兵败如山倒,起义很快获得胜利。

当晚22时45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由于工人和士兵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了。11月30日,朱可夫终于平安地回到了莫斯科。

1918年1月,朱可夫准备报名参加赤卫队。当时,各地忠于革命事业的工人武装都被称作赤卫队,这是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由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军事组织统一领导。

由于赤卫队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当时名声很响,青年工人十分踊跃地报名参加。但朱可夫这一愿望落空了,因为不久他得了斑疹伤寒;4月,又得了“回归热”。整整几个月,朱可夫是躺在病床上度过的,这是他一生中在病床上躺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1918年春季,红军已扩大到近20万人。朱可夫经过几个月的调治,渐渐恢复了健康。他殷切地希望加入红军。1918年8月,朱可夫终于加入红军,编入了莫斯科骑兵第一师第四团。团长是铁木辛哥,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将军。

朱可夫所在的骑兵第一师,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伏龙芝元帅部队的一部分,他亲身感受到了伏龙芝上任后战场及红军士气的变化,伏龙芝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

朱可夫认为,伏龙芝的统帅才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伏龙芝富有远见;二是伏龙芝讲究知己知彼,用己之长对敌之短,牢牢把战场主动权;三是伏龙芝和军亲众、关心士兵。

朱可夫在1919年3月1日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正是因为这个开始,他才得以在苏联红军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以致成就了他辉煌的军事伟业。

1920年1月,朱可夫被派到第一骑兵训练班学习。学员都是从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骑兵,军事技术比较过硬,但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文化。

由于朱可失在原来的军队中干过军士,又有文化,训练班便让他兼任司务长,并委托他教学员掌握冷兵器。半年后朱可夫被分配到独立骑兵第十四旅第一团,担任了一名排长。

朱可夫由于在内战中表现出色,所以经过大规模裁军后,他仍然留在军中,并且被提升为萨马骑兵第七师第四十团副团长。

1923年春天,朱可夫接到师司令部的通知,说师长要见他。不明所以的朱可夫一开始还以为是他在工作中出了错。没想到师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向他询问了有关国内形势以及如何训练部队的问题。

朱可夫做了认真回答,他的回答颇得师长的赏识,最后师长决定任命他为骑兵第三十九团团长。因为在此之前有很多同志向师长推荐朱可夫担任这个职务。

朱可夫刚任团长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该团正准备出去野营,而且这是国内战争以后,红军骑兵部队第一次进行野营训练。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搞好这次训练,上下官兵都很关注,许多指挥员对此感到无从下手。

朱可夫接任团长后,立即深入到连队调查研究,他发现部队纪律比较松懈,战斗准备不足,而射击训练、战术训练特别差。所以,他在布置野营基地建设时,要求各分队特别注意野营的训练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1924年7月,朱可夫被师长推荐到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深造。朱可夫把精力都投入到军事科学的研究上。这一年系统而扎实的学习对他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元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后的几年里,朱可夫先后到莫斯科高干深造班学习,接着担任了骑兵第二旅旅长,不久又改任红军骑兵监察部助理。新的工作岗位使朱可夫学习到了更多的军事理论,于是他常常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研究战役战术的问题。

1933年,朱可夫又一次被提升,担任了骑兵第四师师长,年仅37岁的他跨入了红军高级军官的行列。不久又升任军长。

1939年5月,日军突然侵犯蒙古边界。根据1936年3月12日的苏蒙条约,苏联政府有责任保卫蒙古不受任何外敌侵犯。朱可夫被紧急召赴国防委员会。在那里,伏罗希洛夫给他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并委派他带几个专业军官立即飞赴远东亲临督战。

这次战役表明,朱可夫是个足智多谋的将领。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苏军粉碎了日军防御,并开始巧妙地肃清孤立的抵抗据点。

至8月31日晨,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的日军已经全部被肃清。

1939年9月15日,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协议,要求9月16日以前停止哈勒欣河地域的一切战斗行动。双方同意交换战俘,并建立一个委员会来确定哈勒欣河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满洲”之间的边界。

日本当局似乎受到一次痛苦的教训,于是双方都采取步骤来维持和平。从1941年4月1日,日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直至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以前,两国一直避免进攻对方。

朱可夫经受住了哈勒欣河战役的严峻考验。他和他的部队表现出比预料的还要顽强,而且一些军事理论和装备在实战条件下得到切实的应用。朱可夫回到莫斯科,备受嘉奖和礼遇。斯大林亲自向他表示祝贺,他还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

1940年6月,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命令,提前晋升朱可夫为大将军衔。不久,他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之一——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员。

哈勒河战役使朱可夫赢得了国内外的注目。苏联报刊评论认为:“朱可夫在他指挥的这次大战役中,表现出了他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

抗击入侵预见基辅态势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1940年,朱可夫被派到基辅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后,由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组织策划了一次军事演习。

演习的总题目是:以苏联遭到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为背景,组织“红”“蓝”两军的防御和进攻的战役战略演习。“红军”是苏联,“蓝军”是德国。

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巴甫洛夫上将指挥“红军”,朱可夫大将指挥“蓝军”。双方各自准备,设想在苏联遭到德国突然进攻时,西部边界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未来的战争积累一些经验和宝贵资料。

斯大林十分重视这次演习,要求各军区和各集团军司令员等所有重要政治、军事官员自始至终参加这次演习。他还多次召见演习的总导演铁木辛哥,详细询问了演习的准备情况。

在这次演习中,朱可夫率领的“蓝军”获胜,根据斯大林的建议,总讲评在克里姆林宫里进行,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报告了演习的经过。

当他谈到双方力量对比的数字和“蓝军”在演习开始阶段坦克和空军的优势时,斯大林不禁打断他的话说:“参谋长同志,不要忘记,决定战争的胜负的因素除了数量上的优劣,还有指挥员和军队的作战艺术。”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演习讲评的第二天,斯大林召见了朱可夫。斯大林对朱可夫在这次演习的表现很满意,又加上他先前对朱可夫的印象良好,于是他以政治局的名义任命朱可夫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朱可夫上任后,苏联的国际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德国军队进攻苏联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斯大林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斯大林认为:德军对苏战争中首先是力图占领乌克兰和顿涅茨克河流域,以夺取苏联最重要的经济地区,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克的煤,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因为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德军进行长期、大规模战争的基础。

由于他错误地判断了德军的进攻方向和时间,使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斯大林忽略了德军赖以称霸欧洲的“闪电战”,而1941年6月,希特勒统帅部选定的主攻方向又恰恰在斯大林没有预料到的西部方向。希特勒在白俄罗斯方向集中使用了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集团,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莫斯科。

朱可夫通过详细的侦察得知,德国法西斯军队已经在苏联西部边塞集结了大量军队,形势十分危急。朱可夫决定调动部队,针锋相对,但是斯大林仍然犹豫不决。他怕触犯德国,影响两国关系,又怕给德国抓住把柄以发动战争。斯大林为了延缓战争发生,保持国内和平费尽了心思,但战争还是来了。

1941年6月20日深夜,基辅军区参谋长向朱可夫报告,从一个德军投诚司务长口中得知,德军已经进入出发阵地,将在6月22日凌晨全面发动进攻。

6月22日凌晨3时7分,黑海舰队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报告,有大量来历不明的飞机正向苏联海岸接近。

3时30分,西部军区报告,德军空袭白俄罗斯的城市。3分钟后,基辅军区报告,乌克兰的城市遭到空袭。3时40分,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报告,敌机空袭考那斯和其他城市。

战争终于爆发了。德国政府已正式向苏联宣战。直至此时还犹豫不决的斯大林在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力劝下,才勉强下了命令任朱可夫担任西南方面军统帅部代表,立即动用各边境军区所有的兵力猛烈还击敌人的进攻,制止其继续前进。

朱可夫雷厉风行,在与斯大林谈话后40分钟就已经乘飞机起飞了。他于22日黄昏时分,赶到了位于基辅市中心的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大楼。赫鲁晓夫正在等他。两位老朋友此时相见,倍感亲切。赫鲁晓夫关切地说:“不要再往前飞了,否则有危险。德军飞机总是追逐我们的运输机,应当坐车去。”朱可夫听从了赫鲁晓夫的安排。

随后,朱可夫乘车到塔诺波尔去,那里是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指挥所。

深夜时分,朱可夫赶到目的地。下车他顾不上和高级军官们寒暄,立刻要通了瓦杜丁的电话。

瓦杜丁报告说:“到6月22日此刻,尽管采取了有力措施,总参谋部仍无法从各方面军和空军司令部获得我军和敌人的准确情报。”

朱可夫亲自赶到担任主攻任务的机械化第八军的指挥所。第八军军长里亚贝舍夫是朱可夫的老部下。里亚贝舍夫拿着地图向朱可夫报告了部署,安排干净利索,句句击中要害。

6月24日,按照统一部署,机械化第八军在别列斯捷奇科方向转入进攻,机械化第十五军在拉杰霍夫以东进攻。这两个军的出色战斗,使德军第一装甲集团的第四十八摩托化军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

德军统帅部调动了全部空军到这一地域抗击苏军的反突击,才使第四十八摩托化军免遭全军覆没。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西南方面军胜利实施了最初的一系列反突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

敌人(苏军)以大量坦克兵力在第一坦克集群的侧翼转入进攻。

对这次战斗,朱可夫并不甚满意,他认为,如果他手中有更多的航空兵用来与机械化军协同作战,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朱可夫分析:

莫科斯方面的德军,由于损失太大,短期内不可能实施战略进攻;列宁格勒方面的德军,在得到兵源补充之前,也不可能夺取列宁格勒;乌克兰的德军正在与苏军对峙。

朱可夫认为,苏联最薄弱的是中央方面军,德军很可能利用这个弱点向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实施攻击。

当斯大林召见朱可夫时,朱可夫根据当前敌我形势的分析,建议首先加强中央方面军,至少还要增加三个集团军。西南方面军必须撤过第聂伯河,把兵力集中起来,避免被敌军包围。

放弃基辅,在西部方向马上组织兵力夺取叶利尼亚的突出部。

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来说,基辅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这个地方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自然朱可夫这个建议无异于在斯大林头上丢了个炸弹,不明形势所迫的斯大林生气指责朱可夫完全在乱弹琴。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完全正确的。基辅会战历时一个半月,最后以苏军惨败告终,65万苏军官兵被俘,大量物资装备落入了敌人手中。

8月中旬,朱可夫率部向叶利尼亚地区的德军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在所有地段同时展开激战,德军企图以密集的大炮和迫击炮火力阻止苏军进攻,朱可夫则成竹在胸,沉着应战,下令动用所有的飞机、坦克、大炮和新研制的“喀秋莎”火箭炮猛烈还击。

9月6日,苏军最终攻占了叶利尼亚,歼敌近5个师,共5万余人。这是苏德战争开始以来苏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苏军的士气空前高涨,坚定了战胜德军的信心。

朱可夫又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派往形势危急的列宁格勒。

重振士气保卫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原叫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在1703年建立的“西方的窗户”。1712年,圣彼得堡成为俄国首都。其后200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首都。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

正是在这里,俄国的共产党于1917年11月夺取了政权。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有300多万居民,是苏联最重要的海港和重要的工业、文化中心。

列宁格勒的重大意义,苏德双方都十分清楚,1941年7月,希特勒就决定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夷为平地。

8月底,西北方面的德军进逼列宁格勒。9月8日,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并开始收紧夹攻的铁钳。

负责驻防此城的苏军统帅伏罗希洛夫彻底感到绝望,他甚至跑到火线上,希望被德国人打死,苏军士兵的士气也极为低落。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启用朱可夫,要他来保卫列宁格勒。

朱可夫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士气和纪律问题。他一到前线就发现第八集团军纪律松懈,如同一盘散沙,有些师长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退出战斗,不少战士一听到枪声就跑,朱可夫认为对于这些状况必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

于是他颁布命令,凡是失职者都要处决。为了使命令具有威力,他逮捕并处决了一批投敌叛国的擅离职守的军官和士兵,并将一些不良风气弥漫的连队解散,士兵重新分配。对军队机关中不负责任、形式主义严重的不良作风,朱可夫也大力整顿。

经过整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精心制订了一个加强城防的计划。苏军在最危险地段和战略要地集中了大量的高炮、舰船,并调集兵力建立了纵深防御。

朱可夫和高级将领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朱可夫显得态度烦躁。但他对士兵们仍旧保持友好的态度,对于那些没有责任感的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则大声训斥。

朱可夫的精心防御有效地阻止了法西斯德军的进攻步伐,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他下达命令猛攻列宁格勒,即使不能用武力取胜,也要用严密封锁的办法把城里人困死,然后将城市摧毁。

朱可夫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了,他的军队不但要进行残酷的防御战斗,还要应付空袭、炮轰,而且还要应付更严重的饥饿。

为了加强防御,朱可夫把全城分为六个防御地段。每个地段都建立了以营防御区为基础的坚强阵地。此外,又组织了所有的妇女在全城修建路障,在城周围挖防坦克堑壕。

朱可夫在进行地面防空建设后,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德军突入列宁格勒后的应变措施。

朱可夫命令在工厂、桥梁和公共设施内部安装了地雷,如果德军进入了城市,把这些建筑物连同敌人一同炸掉。朱可夫还给居民们发放了武器弹药,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使列宁格勒变成了一座攻不破的保垒。

由于固守列宁格勒的苏军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尽管苏军在城市周围某些地段发起的反攻未获成功,但他们得以与进攻的德军对峙达50天之久,打破了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攻以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

至9月底,列宁格勒几个方面的战线都处于稳定状态。

德军为了“彻底摧毁”列宁格勒,除了陆地上封锁外,还进行了系统的炮轰和飞机轰炸。

第一次轰炸是在9月8日,但规模最大的则是9月21日至23日的轰炸,约有400架轰炸机轰炸了他们选定的主要轰炸目标,企图摧毁喀琅施塔得要塞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

9月至10月,德军的飞机进行了数百次袭击。虽然,这些轰炸未达到目的,但毕竟给朱可夫及守军带来了极其困难的局面。后勤供应基本中断,只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被称为“生命之路”的拉多加湖水道。

通过这一水道运进的食品和弹药只能最低限度地满足官兵们的需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更加恶化。

9月至11月,居民的面包定量先后降了五次,11月20日降至最低限量,即高温车间的工人每人375克,一般工人和技术人员250克,职员和儿童125克。

可以想象,这么点粮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不少妇女在挖工事时,饿得一头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工人安装机器时,一下子倒在机器上再也唤不醒了。为了节省体力,对路旁的尸体,人们也无力去进行安葬。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红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仍然英勇作战,一次又一次把红了眼的德军打退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

到9月底,德军终于相信,列宁格勒的防御十分坚固,依靠现有兵力是无法摧毁它的。剩下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围困列宁格勒,企图使苏军丧失战斗力,不战而胜。

德国的企图最终还是失败了。1943年3月初,苏军开始全线反攻,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空前的,它不仅坚定了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心,打击了德军的气焰,而且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对其他战场形势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朱可夫为于这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确是功不可没。

打破神话赢得莫斯科会战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1941年10月上旬,德军知道列宁格勒是攻不下的。于是,集中了100多万人、1700多辆坦克和1900门大炮,在空军掩护下,又对莫斯科发动了猛攻。

这是一场关系苏联生死存亡的大战。斯大林又一次将指挥棒交给了朱可夫。

10月10日,斯大林给朱可夫打来电话,正式通知他,最高统帅部决定任命他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最后,斯大林以命令的口吻在电话中大声说:“赶快把一切都抓紧干吧!”

很快,朱可夫就接到最高统帅部于1941年10月10日17时发布的命令:

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西方方面军;任命朱可夫同志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任命科涅夫同志为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任命布尔加宁同志、霍赫洛夫同志和克鲁格洛夫同志为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朱可夫同志于1941年10月11日18时开始指挥西方方面军;撤销预备队方面军指挥机关,用以补充西方方面军和莫斯科战线的预备队。

接到命令后,朱可夫立即出发去西方方面军司令部。该方面军司令部临时设在几个帐篷内,朱可夫走进帐篷后立即投入了战役的组织工作。熟悉朱可夫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处事果断、具有杰出才干和天赋的人,也是一个要求严格、持之以恒、目标明确的人。所有这些品质对于一个精明强干的军事首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莫斯科会战最激烈的日子里,正是由于朱可夫许多优秀的个性品质,才使他在国家与民族的危难时刻,挑起了挽救莫斯科和整个国家的千斤重担,能够组织起保卫莫斯科的有效防御。

朱可夫以他特有的充沛精力和工作效率,开始实施这新的使命。他通过实地考察军情,制订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在莫斯科正西方向建立一条牢固的防御带;加大纵深防御,建立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随时听候调动;组织有效的地面和空中侦察,以加强对方面军各部队的指挥;安排好军队的物资保障;增强战士们必胜的信心。

最让朱可夫头疼的问题是兵力不足,现有的部队根本无法有效地驻守莫扎伊斯克防线。最高统帅部竭尽全力从其他地方调集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个炮兵团,以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莫斯科几十万居民不分昼夜地构筑保卫首都的防御工事。他们修筑了72000米长的防坦克壕、近90000米长的峭壁和断崖,设置了50000多米长的障碍物地带,挖掘了近12万米的战壕和交通壕。这些用居民双手挖出的300多万立方米土石,建立起一个蔚为壮观的环形防御圈。

前线的苏军官兵知道,全国人民都在为保卫莫斯科作最大的支援,这种军民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是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鼓舞力量和坚强支柱。

11月上半月,苏德军队双方都做了新的调整和补充,莫斯科附近一场更大规模的生死决斗即将开始。

11月15日清晨,德军从北面、南面、西面对莫斯科发起了猛攻。德军的总的战役计划是:第九集团军牵制加里宁方面军并进攻克林,从北面包围莫斯科;第二集团军牵制西南方面军并占领图拉,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第四集团军在西面消灭莫斯科附近的苏军。然后从南、北包抄,在莫斯科以东会师并完成包围,最后几个集团军同时配合,正面进攻,一举占领莫斯科。

在11月16日以后的几天里,莫斯科形势极其危险,德军不顾一切动用强大进攻力量,用坦克开路,对苏军实施沉重的打击,苏军的兵力显得非常薄弱。

虽然在前几天残酷的战斗中,苏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却以顽强的抵抗阻止了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在德军方面,虽然战线向前推进了,但是种种不祥之兆却弥漫在军队中。连续作战的疲惫和日渐寒冷的天气成为德军面临的两个大敌。

最让德国士兵不安的是,由于战线过长,使得补给品奇缺,尤其是冬装非常缺少。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德军士兵只穿单薄的军服,冻得瑟瑟发抖,浑身僵硬。

从11月中旬起,其他战区的苏军相继展开了一些反攻,牵制了德军的兵力,支援了莫斯科方面的防御战。然而,虽然德军进攻受阻,但是对莫斯科的威胁仍未减轻。德军继续缓慢地向前推进,日益逼近莫斯科。

苏军最高统帅部经过仔细的分析,通过了朱可夫的反攻计划。在苏军大反攻前夕,苏德双方在莫斯科附近的兵力情况并不利于苏军:苏军有110万人、7652门大炮、774辆坦克、1000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000门大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但朱可夫分析,德军人数虽多,可战线拉得过长,两翼的突击部队相距200千米,兵力分散。而苏军兵力则比较集中,可以集中局部地区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1941年12月6日早晨,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从莫斯科南、北两面开始了反攻,几乎在同一时期,友邻方面军积极配合,苏德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斗。经过10天的激烈较量,使已经削弱和极度疲惫的德军遭受重大损失,他们不得不在苏军压力下节节败退。

希特勒得知德军败退的消息后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地禁止前线部队继续后退,并答应补充部队。然而在苏军英勇无畏的进攻下,至12月底,德军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

在此之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它在世界各地的侵略战争也终于开始走下坡路了。而苏军却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士气高昂。

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名声大振,被斯大林称为“胜利的象征”。

浴血奋战夺取斯大林格勒胜利

“闪电战”美梦的破灭,使德军无力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全面进攻,希特勒被迫采取重点进攻的战略,他把眼光盯上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先夺取斯大林格勒,占据这个重要战略要地和战略物资基地,然后由此北进莫斯科,对莫斯科形成夹击之势。

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南部部署了150万以上的兵力,其中“南方”集团军群共97个师,90万人,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动用了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640架战斗机,于1942年6月28日发动了对斯大林格勒总攻。

为减轻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压力,9月3日早晨,经过炮火准备,苏联第一集团发起了反攻,但是只前进了几千米就受到德军的有力阻击而被迫停了下来。

9月5日拂晓以前,如同朱可夫所估计的那样,斯大林格勒附近并没有发生特殊事件。按预先计划,9月5日早晨,苏军炮兵和航空兵开始火力准备,随之发起了攻击。但德军的阻击仍很顽强,经过一天的交战,苏军进展甚微。

由于苏军这次大规模的反击,迫使德军把大坦克、炮兵和摩托化部队从斯大林格勒附近向北调动,从而延缓了攻击斯大林格勒的速度。

德军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兵力有50个多个师,其中用来直接攻击市区的有12个师,共17万人,拥有500辆坦克、1700门大炮和迫击炮。

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然合起来有120个师,但是人员编制严重缺额,许多师只有编制人数的20%至25%,有的只有800人。实际上负责防守市区和西南一带的主力第六十二和第六十四集团军总共只有90000人、1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在市区争夺战中,德军的兵力和武器上是占优势的。

9月13日至15日的3天,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日子。争夺市区的激战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全市的街道和广场变成了激烈的战场,有些重要据点被反复地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持续了一周之久,曾13次易手。

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苏军似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兵力每时每刻都在减少。但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人民群众的支援和配合下,战斗意志无比坚强,只要德军一向前推进,就以顽强的阻击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值得一提的是苏军战士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表现出的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苏军的顽强使得德军精疲力竭,一筹莫展。

战前,德军十分蔑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力量,但受到意想不到的痛击之后,他们就逐渐感到恐惧和悲观。

经过连续13天的战斗,德军在9月25日占领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并且前进到伏尔加河河南,几乎每一个渡口都被苏军强大的火力控制着,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个大战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巷战在这里展开了。

朱可夫命令红军战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城市,每一幢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朱可夫下令在部队中组织新战斗单位,即突击小组。

尽管炮火连天、弹片横飞,被炸毁的工厂却成了苏联人的抵抗中心。朱可夫在纷乱复杂的战争形势中,再次显示了他惊人的预见性。

他分析后认为:尽管敌人暂时处于进攻之势,但苏联红军的顽强设防使他们很难完成既定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拖延,敌人的补给将越来越困难,恶劣寒冷的天气也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困难。

德军攻打斯大林格勒市区的战斗从9月13日开始,至11月18日结束,历时两个月。

朱可夫制订了“天王星”反攻计划:苏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和南北两线向中心反攻,合围在那里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

为了迷惑敌人,朱可夫又实施了一系列漂亮的伪装措施。10月中旬,当德军的进攻陷于停顿之时,斯大林格勒前线各方面军接到命令,停止一切具有攻势的作战行动。这一命令中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安排冬季的防御,如何构筑工事,如何在支撑点储备粮食、弹药等。

与此同时,苏军正在秘密地把部队不断调往准备实施突击的方向。德军情报机关上当了,他们坚信苏联军队不会发动反击。朱可夫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使红军赢得了艰难的战略主动。1942年11月19日7时30分,隆隆的炮声宣告了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进攻德军的战斗正式打响。苏军大反攻的序幕拉开了。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部,苏军西南方面军的3500门大炮直射德军阵地,然后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突击德军的薄弱阵地。面对苏军强大的攻击压力,德军陆军参谋长建议从斯大林格勒撤军,加强后方,巩固前方,然后进攻发动突击的苏军。但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听到撤军的建议暴跳如雷,驳回了德军陆军参谋长的建议。德国纳粹元首的顽固,给了朱可夫实施其战略计划的绝好机会。经过十余天的激战,至11月30日,苏军已完成了对德军共22个师33万人的合围,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面对合围数量如此之大的德军,斯大林十分担心德军发起突围反攻,苏军会支持不住。

朱可夫再次分析了战争态势。他认为以德军目前现状,是不会轻易冒险突围的。但是如果有其他军团的辅助突围,情况就不好说了。当前最紧迫的是防止其他地域德军的支援,主要是防止德军顿河集团军前来解围。

就在苏军分析怎样消灭德军的同时,德军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围。曼施坦因元帅计划由德顿河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发动进攻,支援第六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另外,秘密派坦克师来支援。

曼施坦因元帅得意地把这一作战计划命名为“冬季风暴”,妄图以此摧毁苏军的包围。可惜他的计划与朱可夫的分析如出一辙,朱可夫已经对此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了整套“包围打援”方案,不仅打退了前来支援的德军,还将包围的德国压缩在更小的范围之内。

德第六集团军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一再请求希特勒准许他们突围。但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却要求他们继续死守。他给部下打气说,只要坚守到明年春天,德军就可以展开新的攻势。

希特勒的刚愎自用为朱可夫实现战役目的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也为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彻底灭亡挖掘了坟墓。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00门大炮轰击包围圈内的德军,随后坦克和步兵发起迅猛的冲锋。

德军由退却变成了无目的的逃跑,沿途丢下成千上万的尸体。不到6天,德军的阵地又缩小了一半。1月24日,德军元帅保卢斯再次电请希特勒允许立即投降,但是他得到的仍然是“不许投降”,要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的命令。

至1月25日,德军被击毙、击伤和被俘者已超过了10万人。苏军又把包围圈缩小到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3500米的地段上。

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灭,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联红军的英勇胜利而告终。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德军则走向灭亡。

朱可夫因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授予苏沃洛夫一级勋章,勋章后面标有“第一号”的字样。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吹响了苏军战略进攻的号角。在1942年至1943年之交的秋季战役中,苏军共消灭了德军100多个师,迫使德军在整条战线上后退了600千米。

全面反攻占领德国首都柏林

苏联红军经过了1943年的反攻和1944年总攻后,开始了向希特勒的老巢柏林挺进的步伐。

1945年4月5日,朱可夫向所有的集团军司令等各级军队的指挥员宣布了斯大林的命令:从1945年4月16日凌晨发动总攻,包围法西斯德国的老巢柏林,粉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柏林上空升起胜利的旗帜。

二战纵横录——朱可夫

当时在柏林地区,敌人还有214个师,其中有34个坦克师和15个摩托化师,共有100万以上的军队、约10000门大炮、1500辆坦克、3300架飞机。除此之外,陆军总司令部队有8个师,柏林市民还组建了200个人民冲锋队营,守备部队超过20万人。

苏联红军也调集了所有的有生力量,与德军相比,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有优势。1945年4月16日凌晨3时,苏军向柏林发起了总攻。

首先炮兵开火,万炮齐鸣,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在战役的第一天,就向敌人阵地发射了80多万发炮弹和迫击炮弹,其中50万发是在头25分钟发射的。朱可夫精心策划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猛烈的短促的炮火准备,使敌人惊慌失措。德军为此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调集到前沿阵地的德军处于毁灭性打击的焰火之中。

德军一发炮弹都没有打,只有几挺机枪响了一阵儿,朱可夫当机立断,命令地面部队进攻。

立刻,苏军几千枚五彩缤纷的信号弹升入天空,接着140部功率强大的探照灯一下子都打亮了。这又是朱可夫创造性的一个好主意,强烈的电光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被突如其来的强烈光柱照得目眩眼花、心惊胆战。

他们认为这又是苏军的什么新式武器,在探照灯的照耀下,原来掩藏在黑暗中的德军目标暴露无遗,苏军的炮兵趁势猛烈射击,步兵和坦克也协同一致地冲了出去。

苏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德军前沿部队完全被掩埋在一片炮火的海洋之中。在两军之间,掀起的烟尘就像一道厚厚的烟墙矗立在空中,有的地方连探照灯的强光也照射不透。

在交战的第一昼夜,苏军出动轰炸机达6550架次以上。发射炮弹123.6万发,也就是说2450车皮的炮弹,近98000吨钢铁都落到了德军的头上。

纵深8000米范围内德军的防御基本被摧毁或受到强大压制。德军部队受到苏军如此凶猛的攻击后,被迫退到泽劳弗以东的高地。

泽劳弗高地处在苏军向柏林进攻的途中,高地四周地势险要,向东的坡面陡峭,它的后面是一片高原。

在战役发动之前,朱可夫和他的部属对泽劳弗高地一带地形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他没有料到德军在高地的反面斜坡上隐蔽的兵力和武器很不容易被苏军的炮火所损伤,所以德军可以凭借这一地势组织起苏军难以攻击的防御。

缓慢的推进令朱可夫感到不快,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原本计划直至有突破性进展才动员的后备军也投入战斗。到傍晚时,红军前进了大概6千米并取得一些地区,但德军防线仍然原封未动。

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

苏军士兵从浓密的大火中冲过去,大声呐喊着向高地上爬,前面的一群倒下,后面的继续喊叫着往上冲。在德军士兵看来,苏军士兵好像发了疯一样。

这种无畏的进攻气势,对德军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震慑。此时的德军已经经受不住朱可夫部队狂潮般的攻击,开始从泽劳弗高地向柏林退却。

至4月18日早晨,这个被称为“柏林之锁”的高地被朱可夫的部队打开了。苏军终于攻占了泽劳弗高地,歼灭守敌近3万人,并继续向柏林城挺进。

20日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三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其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

20日下午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

同样是4月20日这一天,在四面楚歌中,希特勒迎来了自己56岁的生日。在这之前他的情人爱娃·勃劳恩,也从阿尔卑斯山的别墅里公开地来到了他的身旁。

她是一位身材苗条、容貌秀丽的金发女人。平时她很少露面,由于她性情随和、寡言少语,很得希特勒的喜爱。

此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同希特勒死在一起。希特勒的生日纪念活动是在地下室里举行的。

希特勒原以为他可以留在柏林,鼓舞士气,以图东山再起。可是朱可夫部队的迅猛进攻彻底粉碎了他最后的美梦。

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待在地下室里踱来踱去,手里摇晃着被手汗浸湿得快要破碎的地图,焦急地等待着援兵的消息。

希特勒不但没有等到什么好消息,却收到了给他和所有在场的人致命打击的报告: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和最“忠诚”的党卫队全国总队长希姆莱背叛了希特勒。

这个消息标志着第三帝国的末日真正来临了。此时,希特勒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决定:他要在黎明时与情妇爱娃·勃劳恩结婚。

结婚仪式是在地下室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举行的。

4月30日,绝望的希特勒把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戈培尔、鲍曼和其他几个人听到元首寝室一声枪响,他们等待第二声枪响,但是却没有声音。

等了一会儿,他们轻轻走进元首的房间,看到希特勒的尸体趴在沙发上,还在淌血。他是对着自己的嘴放的枪。爱娃躺在他的身旁,她是服毒自尽的。

接着,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和爱娃的遗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进行火化。

希特勒自杀的当天清晨,朱可夫的大炮向德国国会大厦开火。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的第三突击集团军攻占了大厦的主要部分。

为了争夺这座象征第三帝国政权的庞大建筑物,朱可夫的部队和装备精良的德国党卫军部队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血战。即使在苏军占领了大厦下面各层楼以后,在上面楼层守备的德军仍不肯投降。苏军只好一层楼又一层楼地与德军搏斗。

直至夜间,苏军才终于在大厦的主楼圆顶上升起了苏联的旗帜。此时亲自指挥这一历史性战斗的库兹涅佐夫将军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朱可夫此时也激动不已,因为他在4年的卫国战争中,一直盼望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柏林攻克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也即将结束,但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多次临危受命,挽救败局所谱写的军事史的神话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他赢得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1995年5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前夕,塑有朱可夫元帅的纪念碑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革命博物馆前落成。整个塑像由最负盛名的雕塑家精心设计,外加青铜铸就。世界人民纷纷来此瞻仰,纪念名垂青史的朱可夫元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3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