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二战纵横录——突击空降比利时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7 22:19:21 0


希特勒实施声东击西战略

1940年5月10日,在德军“B”集团军群第十八集团军投入荷兰之战时,该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同时开始了向比利时的挺进。

希特勒企图以对比利时的进攻来转移盟军对他把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注意。盟军此时确实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通过列日攻打布鲁塞尔。德军第六集团军的行动就是要使盟军感到他们的预料是正确的。

如果希特勒的企图能够实现的话,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就会向北进入比利时去阻击第六集团军。这样,担任西线主攻的“A”集团军群就可以集中兵力,迅速突破阿登地区,突入盟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

正如希特勒事后所说的:

我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想要突破的战线左翼,同时在另一翼采取了佯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防御德国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其诺防线。

这3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至5月10日,比利时共有22个师,包括18个步兵师、两个摩托化师、一个骑兵师、一个重炮兵师。比军没有坦克,防空设备也几乎等于零,只有一个战斗机团。

其战前的部署如下:

4个师配置在荷比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KW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

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最后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做出抉择,要根据德军进攻时的兵力再作调整。因为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

当德军“A”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B”集团军群的博克上将却命令第六集团军尽量进入靠近艾伯特运河的出击位置。

博克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西推进,以使盟军确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

二战纵横录——突击空降比利时

由于艾伯特运河两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还有运河边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扼守着运河,因而构成了被认为可与马其诺防线相媲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线。

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在艾伯特运河受阻,那德军的进攻就会在还没有发挥其锐气之前停滞下来。

为此,德军决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并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如不能全部攻下,至少也要保证拿下一座。

德军训练滑翔机降突击队

埃本·埃马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中间。

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其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

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断崖峭壁,高约40米,水势滔滔的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横亘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

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东面的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

埃本·埃马尔要塞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是仿照马其诺防线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的。

乍一看,每座堡垒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块五角形的区域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

每件武器都经过精心布设,使之发挥最大效力。要塞对任何方向都便于观察,通入要塞的每条坑道都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在要塞的外面没有暴露的人工痕迹,也没有暴露阵地的建筑物,到处布满了杂草。

在顶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压升降机供给弹药,并可随时缩入地下。为了迷惑敌人,比军还在要塞各处设置了假炮塔。

要塞是在和平时期由一批专家设计、经过3年精心施工、于1935年竣工的。当时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比利时东边的“大门”、艾伯特运河防线上的一把“锁”。

人们普遍认为该要塞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在这座近代化要塞的建造上,尽管比利时军队绞尽了脑汁,但因要塞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面进攻,所以有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敌人有可能从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装甲炮塔之间的空地上。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乔特兰德少校指挥,属第七步兵师。全部人员均可处于距地面25米以下的掩体内,并备有可供长期使用的饮水、食品以及大量弹药。

二战纵横录——突击空降比利时

要塞的武器配备齐全,有安装在转动武装甲炮塔上的火炮两门,其射程对任何方向都是16公里;在要塞顶上的阵地内还有同样射程的75毫米火炮16门,60毫米反坦克炮12门,高射炮6门,轻、重机枪37挺。

这些火炮和机枪只是要塞火力的一部分,因为它的火力是同野战工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沿着要塞的外缘,在壕沟和河旁,还有很多掩体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发射阵地。

对于一般的炮击,埃本·埃马尔要塞无疑是可以经得住的。实际上,防御计划已将敌人一旦突破山脚下的外围防线时,向要塞顶部实施猛烈炮击的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由于要塞如此坚固、威力如此强大,守卫要塞的比利时第七步兵师接受了19公里宽的正面防御,这要比在其他情况下宽得多。

埃本·埃马尔要塞西北侧艾伯特运河上的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兹尔特桥,是由东向西越过运河的必经之途。每座桥梁由一个班防守,包括一名军官和12名士兵。桥梁附近戒备森严,均筑有桥头阵地,在两岸桥头两侧600米范围内还筑有水泥地堡。

各桥配备有反坦克炮一门和机枪等其他轻武器,为防备万一,桥墩上安放了炸药,设置有电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两种爆破系统,后者的延迟时间也只有两分钟,这样随时都可以对桥梁实施破坏。

平时这3座桥的守备分队属埃本·埃马尔要塞指挥,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制之内。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桥分队可以经得起激烈的战斗。而且增援部队相距不远,一旦桥头吃紧,可及时到达。

即使桥梁失陷,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大炮也能制止对方的前进,使对方不管夺取哪座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德军一直对埃本·埃马尔要塞十分感兴趣。自1938年起,就开始搜集有关要塞的资料,1939年已获得了要塞内部的详细设计图,并悄悄地对这个坚固防御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

为了找到摧毁它的特殊方法,为进行袭击作准备,根据情报人员的了解和要塞的设计图纸,德军于1939年秋天开始仿造了两个埃本·埃马尔要塞:在格拉芬弗尔军事训练中心造了一个规模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又造了一个小一点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对解决如何突袭埃本·埃马尔要塞这个难题也相当关心。

出人意料的是,他征求了一个女人的意见,尔后便形成了取胜的方法。被征求意见的是一位富有朝气的著名女飞行员汉娜·莱契,她是极少数与希特勒保持长久关系的女人中的一个。

莱契小姐是一名熟练的滑翔机飞行员,当她听到希特勒说起攻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困难后,立即建议使用部队乘滑翔机进行无声的突击。

希特勒对她的建议发生了兴趣,马上召见了戈林、斯徒登特和航空工程师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说他已决定把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作为一项特殊任务交给空军来完成,并告诉斯徒登特,他想用空降突击攻打埃本·埃马尔要塞,但又不愿削弱在荷兰进攻的伞兵突击力量,因为那里的伞兵突击力量不足。

经过讨论,斯徒登特估计,所需人数最少也得500人,而且这些人可以由伞兵和滑翔机配合发动攻击,这就证实了莱契建议的可行性。

斯徒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并且深信会完成这项任务的年轻军官担任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指挥官。这位年轻军官就是他的参谋,上尉沃尔特·科赫。

1939年10月下旬,希特勒亲自召见了科赫。他走到墙下,拉开一张比利时大地图的幕布,指着埃本·埃马尔要塞对科赫说,一定要把这个要塞拿下来,还要夺取坎尼、弗罗恩哈芬和费尔德韦兹尔特等地的艾伯特运河上桥梁。他给予科赫的部队只有伞兵第一团的一个加强连,一些工兵和这次进攻所需要的JU-52飞机和滑翔机。

希特勒命令他马上就开始准备。于是,由科赫上尉担任队长的专门执行袭击埃本·埃马尔要塞任务的空降突击队就成立了。

针对要塞的地形特点,计划使用滑翔机将突击队直接降落在要塞上面。将要使用的滑翔机是德国空军优良的DFS-230式滑翔机,这是德军为执行空降突击任务于几年之前研制出来的。

早在1932年,当时设在瓦萨尔库帕的罗恩·罗斯济登公司制造了一架长翼滑翔机,用飞机拖曳,能利用强烈的上升气流升空,进行气象观测。

1933年,这架能在空中飞翔的气象观测滑翔机随同新组建的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迁到达姆施塔特的格里斯海姆。在这里,它首先用作被拖曳飞行的教练机。

当时还是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飞行员的莱契小姐,就是最早试用JU-52飞机拖曳滑翔机的人。后来任德国空军技术总监的乌德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前来达姆施塔特参观了这架滑翔机。

他认为这种大型滑翔机完全能用于军事目的,可以用它把笨重的物资送到前线,也可以用它给被包围的部队运送弹药和粮食,说不定还能把相当数量的兵力悄悄地运到敌后。

乌德特曾和一家研究所谈了这些想法。不久,这家研究所接受了制造军用滑翔机的订货,由汉斯·雅克普斯设计制造,并命名为DFS-230型。这种举世闻名的滑翔机就这样诞生了。

1937年,DFS-230式滑翔机开始投入生产。这是一种带支架的上单翼机,长方形的机身,机长11.3米,翼展22米,都是用亚麻布蒙着的钢管结构。起飞后扔掉其特大的机轮,着陆时使用一个坚固的金属滑橇。这是采用了乌德特的意见,因为他在20年代就曾冒险用滑橇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上降落过。这种滑翔机自重900公斤,载重一吨,可以乘载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由于它的着陆速度低,很受空降部队的欢迎。

从1938年秋开始,在当时还处于绝密之中的斯徒登特的空降部队里,就成立了以基斯少尉为首的小规模运输滑翔机指挥部。从演练的结果来看,当突击一个守备力量较强的狭窄地段时,滑翔机部队要比伞兵更有把握取胜。

因为当运载伞兵的运输机飞抵时,总容易先被敌人发现,然后才空降。即使从90米的最低跳伞高度跳伞,伞兵也还要有15秒钟的时间在空中飘荡,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且,即使伞兵以最快的出舱速度在7秒钟内全部跳出机舱,一个班也要散落在300米长的地带上。着陆后,伞兵们还必须抛掉伞具,集合、寻找投下来的武器箱,这样就要拖延很多的时间,使敌人有可能对最初的冲击作出及时反应,赢得战斗主动权。

而运输滑翔机就全然不同了。它可以在黑暗的夜色掩护下,悄悄地进入目标区域,这就使奇袭的效果更为理想。滑翔机驾驶员可以使这些“鸟”降落在目标附近20米之内。士兵们从机身的宽大舱门跳下后,就能够立即投入战斗。现在,这些滑翔机交给了富有雄心的科赫上尉使用。

科赫接受任务后,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埃本·埃马尔要塞做了研究。他在格拉芬弗尔对要塞模型进行了详细观察,熟记了各种照片和地图,并利用侦察飞行从空中对要塞进行了实地观察。

他深信,在白天进攻要塞,其代价必然很大,用那么一点兵力去攻击,几乎等于自杀。只有在夜间让滑翔机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才能成功地夺取要塞,因为不可预料的进攻时间和独特的进攻方式,能使他的行动出敌不意。为了提高攻击初期的突袭效果,他计划在攻击之前不实施炮火打击和航空火力打击。

科赫把他的计划呈送给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赞同。在斯徒登特正式批准了整个作战方案后,科赫便开始制订具体作战计划。

他把部队分成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100人。各分队的任务十分明确,一个分队负责突击要塞,3个分队负责夺占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

各分队又进一步区分了任务,有喷火器组、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及爆破组。各组都配备了适合于完成任务的兵器,要求通过训练,每个士兵至少能够掌握两种军事技术,以便在战斗中能够代替他人完成任务。如果这些组和他们的分队隔开,他们也可以组成独立的单位,继续战斗。

根据这些设想,科赫率领他的部队从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时间,在靠近捷克边界的格拉芬弗尔训练基地,进行了为适应这次作战的极其艰苦和严格的训练。

训练先从理论课开始,并利用沙盘和立体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由于希特勒要求预行演习和训练要绝对保密,泄密者一律处死,因此,突击部队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刚组建起来时,就与外界隔绝了。这里没有休假,不准外出,信件要经过严格检查,禁止和其他部队的人员交谈。此外,每人还必须在一项规定上签名。

规定上写的是:凡用书信、绘画或其他方式将本部队的性质及其任务泄露给他人者,不管有意或无意,格杀勿论。为了绝对保密,尽管士兵们都对要塞的内部工事设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却直至所有训练结束后才告诉他们。继理论训练之后,他们又开始了不分昼夜、不论好坏天气的外场训练。

至1939年圣诞节后,他们以苏台德地区阿尔特法塔的捷克要塞作为假想目标进行了实兵演习。计划最后明确后,科赫又利用模型反复演练达12次之多。所有的战斗组都乘滑翔机在狭窄场地上几次练习了夜间着陆。

为减少滑翔机的滑跑距离,在滑翔机的滑橇上缠上了带刺铁丝,着陆时后面还可放出小型减速伞。起初,伞兵全都分配在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分队里,后来科赫又给每个攻桥分队分配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伞兵机枪班。

训练卓有成效,各突击分队的战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效果。曾经空降到埃本·埃马尔要塞,执行任务的工兵排长维茨希回忆说:

开始,我们对即将发起的进攻有些胆怯。但是,我们逐渐对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不久,我们就确信:从要塞上部发起进攻的一方要比在内部防御的一方安全得多。

德军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

科赫的突击部队于1940年4月底结束训练,开到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待命。为了保密,就连机场部队的指挥官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滑翔机要在这两个机场的机库里装配。

斯徒登特最后确定,突击队共700人,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400人,分成4个突击分队,使用滑翔机机降。

第一分队代号“花岗岩”,队长威齐格中尉,兵力85人,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和破坏要塞表面阵地。第二分队代号“水泥”,队长沙赫特少尉,兵力96人,与科赫突击部队指挥部一起,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弗罗恩哈芬桥。第三分队代号“钢”,队长阿尔特曼中尉,兵力92人,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第四分队代号“铁”,队长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使用10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坎尼桥。各突击分队夺取目标后,扼守到正面进攻部队到达。

第二梯队300人,在第一梯队后乘JU-52飞机伞降,任务是增援第一梯队袭击要塞的分队。

第一梯队的滑翔机将从荷兰方向进入目标,并在进入荷兰领空前就脱离拖曳机,悄悄地越过荷兰狭窄的领土上空进入比利时,空降距离100公里。

由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将西线战役的开战时间定在凌晨3时,而滑翔机要准确地降落在指定地点,驾驶员必须能看清地形才行。这就是说,滑翔机进入目标的决定性时刻,需要天色微明,所以科赫对此提出了要求:

机降突击时间最晚也要和陆军相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全面进攻开始前几分钟。但是,必须等到曙光初升的时刻,而凌晨3时天色太暗。

为此,希特勒亲自出面干预,把进攻时间定为“日出前30分钟”。

这个时间是从无数次训练中总结出来的,这是滑翔机驾驶员能够勉强看清地形的时刻。德国西线部队的这伙“冒险家”,试图以空降突击来夺取这座世界上著名要塞的准备工作就这样一切就绪了。

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41架JU—52飞机拖着DFS-230型滑翔机,从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起飞。一次极其大胆的作战行动开始了。跑道上,滑翔机被拖曳着向前滑行,很快,起落架的震动声消失了,眨眼之间滑翔机便一架一架地飞越机场围墙,跟着JU-52飞机不断爬升。

大约每隔30秒钟,便有一个三机组拖着滑翔机腾空而起。几分钟后,41架JU-52飞机全部安全升空。尽管天色漆黑,并且拖曳着沉重的滑翔机,但它们都没出什么问题。这些飞机在科隆南部的绿色地带上空的集合点会齐后,开始向西,沿着一直延伸到国境线的“灯火走廊”飞行。他们下面是埃佛伦附近的十字路口,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个灯标。接着,在5公里远的费雷亨旁边,又看到了第二个灯标。

就这样,当飞机飞过一个灯标时,就可以看到下一个灯标,有时甚至能看到第三个灯标。所以,尽管是在漆黑的夜色中飞行,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这些灯标一直引导飞机飞到亚琛附近的预定“分手点”。

41架滑翔机上的突击队员们都倚在横贯机身中央的大梁上,时而热得出汗,时而冷得发抖。突然,“花岗岩”突击分队的一架飞机的机长发现,在他的右前方有一缕青烟,这说明在同一高度还有一架飞机,而且眼看两机就要相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他不顾后面还拖着一架滑翔机,猛推机头向下俯冲。这时,滑翔机驾驶员感到升降舵变得沉重起来,他拼命想把升降舵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只听“叭”的一声,座舱的挡风玻璃好像被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原来,由于刹那间的压力增加,牵引绳断了。

滑翔机在空中又恢复了平衡,但拖曳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这架滑翔机只好载着突击队员又飞回科隆,勉强越过莱茵河,在一块草地上降落下来。糟糕的是,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第一分队队长威齐格中尉就在其中。飞机编队仍在按计划向西飞行。

“花岗岩”突击队其他滑翔机上的队员们当然无法知道自己的指挥官已经被甩掉。不过,这关系不大,因为各组都有自己早已确定的任务。

二战纵横录——突击空降比利时二战纵横录——突击空降比利时

滑翔机的每一位驾驶员对于在这宽阔的要塞高地上,在哪座碉堡的后面,或在哪座转动炮塔的侧面着陆最合适都已一清二楚。在周密的作战计划中,已考虑到了滑翔机意外掉队的可能。并且在出击命令中明确规定,任何指挥官,在兄弟部队失败或无法着陆的情况下,都有责任带领部下去完成该部未完成的任务。

不幸的是,20分钟后,“花岗岩”突击队又有一架滑翔机掉队了。这是在卢汉贝格的灯标上空。这架滑翔机的驾驶员看到拖曳他的那架JU-52飞机的机翼开始晃动,而且它的标志灯不停地闪烁。

是不是脱离信号?滑翔机驾驶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几秒钟后,他脱掉了牵引绳,开始滑翔。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解。

刚刚飞了一半路程,高度还不到1500米,从这里滑翔连国境都到不了。最后滑翔机降落在迪伦附近的草地上,队员们跳出滑翔机,找到一辆汽车,急速驶往国境。在那里,陆军部队正趁着黎明前的黑暗集结待命,准备发起进攻。这样,“花岗岩”突击队就只剩9架飞机了。他们终于在亚琛和劳联斯贝格连接线西北的费乔乌山上看见了最后一座灯标,这标志着已经到达“分手点”。

为了不让比利时军队发觉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滑翔机将从这里开始单独滑翔,隐蔽地飞越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角。科赫上尉原先预计,为了克服逆风的影响,总得准备多飞10分钟。但没想到恰好这天是顺风,而且风力比气象站预报的要强得多,结果飞到这个地方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早了10分钟。

为使这次奇袭圆满成功,原计划是在发起总攻前5分钟,突击队在埃本·埃马尔要塞开火,可是现在,这种设想已无法实现。

也正是由于风向的原因,飞机的高度过低,只有2000至2200米。原计算,到“灯火走廊”尽头,飞机的高度必须达到2600米,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滑翔机才能以适当的滑行角度飞抵目标。

由于没有达到规定的高度,JU-52飞机把滑翔机向前多拖了一段,跑到了荷兰上空,他们是想帮助滑翔机弥补高度不够带来的问题,没想到却帮了倒忙,因为JU-52飞机发动机的声音给荷兰和比利时军队发了警报。

当滑翔机刚刚脱离JU-52飞机时,就遭到荷兰军队的炮击。轻型高炮吐出的红色火焰从四面八方射来。滑翔机驾驶员不时地转弯或作蛇行机动,灵活地躲开了炮火,没有一架飞机中弹。由于这些滑翔机驾驶员全是精选的老手,所以他们仍然按照计划保持着队形,飞到各自目标上空,开始无声地大角度俯冲。

5月10日凌晨3时10分,埃本·埃马尔要塞指挥官乔特兰德少校接到第七步兵师司令部“要严加戒备”的电话,立即命令部队进入临战状态。

监视哨不时地从装甲碉堡中向外观察,严密地监视着漆黑的四周。两个小时平安地过去了,天色开始微微发亮。突然,从荷兰国境的马斯特里赫特方向传来了激烈的高炮声。在埃本·埃马尔要塞的碉堡中,比利时炮手已做好高炮的战斗准备。他们以为是德国轰炸机要来袭击这里,可是侧耳细听了老半天,也没有听见飞机发动机的声音。

就在这时,滑翔机利用微明的天色,悄悄地从侧后进入,降落了下来。夺取要塞表面阵地的突击分队的9架滑翔机,一架接一架地在长满杂草的要塞顶部的预定地点滑行着陆。由于带有减速装置,飞机着陆后只滑行了20米。

比利时哨兵看着这群幽灵似的“巨鸟”突然降落在他们跟前,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甚至没有发出警报。

德军突击队员和驾驶员从滑翔机上冲下来,尽管没有指挥员,训练有素的各组仍按预定计划立即开始突击。

在带着大量炸药的工兵带领下,他们直向爆破目标冲去。为了掩护进攻,有几个人投了发烟手榴弹。顷刻间,爆炸响彻了整个要塞——这是绝大部分守卫部队所听到的唯一警报。紧接着,突击队员们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连续快速地逐个对炮塔、碉堡、坑道口进行破坏,用冲锋枪进行扫射。一门门要塞火炮被摧毁,一些比利时士兵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但有两个突击组此时被迷惑了,他们发现通过空中照相拍摄下来的结构坚固的两座碉堡根本就不存在。这是比利时在要塞建造的假炮塔。

德军原先认出了一些假炮塔,并且把这些假炮塔加在训练用的要塞模型上;而另一些假炮塔则愚弄了他们。现在他们才发现“直径5米的装甲碉堡”原来是用薄铁皮伪装的。

突击队经短促战斗,不到10分钟就炸毁和破坏了要塞顶上的所有火炮和军事设施,控制了要塞的表面阵地。看不见外面情况而又被巨大爆炸声搞得晕头转向的守军慌作一团,一筹莫展,只能猜想上面所发生的事情。

这时要塞顶上的作战活动就只剩下突击队的工兵为打通坑道网洞口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爆破了。夺取3座桥梁的突击分队的滑翔机均按计划分别在桥的西端着陆,从哨所背后出其不意地向桥梁猛扑过去。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和弗罗恩哈芬桥的守卫部队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德军便迅速、完整地占领了这两座桥。要塞指挥官乔特兰德在滑翔机着陆时,刚好用电话命令炸毁坎尼桥和马斯河上的另外两座小桥。结果坎尼桥在德军袭击前被炸毁。

突击队攻取桥梁的战斗,得到德军阿尔登戈高炮营的88毫米大炮以及俯冲轰炸机的有力支援,使突击队在占领两座桥梁后的一整天中,顶住了比利时军队的猛烈炮击,得以坚守下来。

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的空降兵还在进行突击的时候,大批德国“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就已到达,它们对通往要塞的道路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封锁了通向要塞的所有通路,使其断绝了外援。

当乔特兰德发现要塞顶部已被德军占领时,他一方面组织后冲击,一方面要求要塞附近的炮兵进行火力支援。邻近的碉堡立刻作出反应,火炮开始射击。但是“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火炮的炮口火焰,集中全力,迅速摧毁了这些炮兵掩体和火炮。天亮以后,比利时第一军的一个野战炮兵营开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附近,准备炮击要塞上的德军,但还未来得及进入射击阵地,其大炮就被德军的俯冲轰炸机轻而易举地全部炸毁了。7时,德军突击队第二梯队到达,300名伞兵成功地空降到要塞顶上,突击力量得到增强。在这些伞兵空降的同时,德军还在阿尔贝特运河西部40公里纵深的广大地区投下了假伞兵。

这些假伞兵是穿着德国军服的草人,伞具绑在它们的身上。为了模拟枪声,还在假伞兵身上安装了自动点火炸药。这些假伞兵空降时,确实起到了扰乱比利时军队的作用,比利时军不得不去迎击这些出现在背后的新敌人;就连比利时最高统帅部收到的情报真假难分,牵制了向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增援兵力。乔特兰德少校在要塞里曾组织了几次反冲击,企图把德军从要塞上边赶走,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好把力量仅限于阻止德军空降兵打进来。要塞尽管失去了大部分火炮,但要塞四周的地下防御体系和运河堑壕连在一起,德军无法从上面接近,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从8时起,比军第一榴弹炮兵团开到埃本·埃马尔要塞北面,向要塞顶部的德空降兵进行火力袭击。但在“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炮兵团的袭击未能奏效就败了回去。随后,比军第七师又组织了一个步兵营向要塞推进,准备反击。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立即转回来,对该营进行轰炸扫射,使其无法接近要塞。

8时30分,一架滑翔机意外地出现在要塞上空,在要塞上面德军的欢呼声中降落在顶部,从滑翔机上跳下来的是威齐格中尉。

原来,威齐格乘坐的滑翔机在莱茵河附近的草地上降落后,他立刻命令部下在这块草地上修出一条跑道来。在士兵们动作迅速地推倒篱笆、清除障碍物时,威齐格在附近的公路上拦住一辆汽车。

20分钟后,他回到了科隆的厄斯特哈姆机场。可是,那里一架JU-52飞机也没有了,只好打电话从别的机场调了一架飞机代替。这架飞机顺利地从草地上把滑翔机拖曳起来。这样,威齐格才得以重新返回他的突击部队。

按计划,德军飞机又空投了炸药箱,突击队准备用这些炸药对还没有完全被炸毁的碉堡实施再次爆破。

5月10日全天,德军都在埃本·埃马尔要塞进行“拔钉子”战斗,有的战斗小组甚至从高达40米的断崖上把炸药吊下去爆破。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被压制在要塞内部的比军痛苦地忍受德军的折磨。

德军第六集团军在空降突击的同时,从正面向比利时发动了进攻。由于空降兵控制了埃本·埃马尔要塞外部,使要塞的枪炮不能发挥作用去阻止德军的前进,德正面进攻部队顺利突破比军前沿防线,渡过马斯河,于当天黄昏抵达艾伯特运河东岸,并接替了夺取桥梁的突击队。

傍晚,一个工兵营企图在埃本·埃马尔要塞前面通过运河,但被一座未被伞兵消灭的暗炮台的火炮所阻止。夜幕降临后,德军派出一个由50人组成的工兵组,用橡皮船偷偷渡过被水淹没的地区,摧毁了那座暗炮台和另几座暗堡。11日凌晨,该工兵营顺利通过了运河,登上要塞,然后在空降兵的协助下,对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工事、坑道等进行连续爆破。

整个上午,埃本·埃马尔要塞一直在爆破的震撼之下抖动,同时陆军工兵手持喷火器和自动武器向纵深推进。守备部队有60人被击毙,40人受伤。13时15分,比利时守军派出了谈判代表,乔特兰德少校请求投降,埃本·埃马尔要塞陷落。

在夺取要塞的战斗中,德军空降突击队以出敌不意的行动获得了巨大战果,以死6人、伤19人的微小代价,打死、打伤比军110余人,俘虏1000余人。德第六集团军从这个缺口向比利时快速推进,于5月17日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5月28日,比利时宣布投降。

德军空降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拖曳滑翔机作战的大胆尝试。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陷落,使德军突破了艾伯特运河的防线,为地面部队打开了通向比利时心脏布鲁塞尔的大门。因此当时有人评论说:任何坚固的要塞都难以抵御来自空降兵的突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2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